繪本書房》給孩子讀的圖畫書竟然出現槍!


開場白:

學二胡是個很奇妙的體驗。不過才兩根弦,應該很容易搞定吧?沒想到光是左手握把按弦,右手或拉或推弓,就讓我忙亂不堪,宛若中風。折磨一陣,總算讓雙手各就各位,能鳴奏出幾節不太離譜的樂音。

這趟學習之旅,讓我發覺:明明是自己的身體,其實有好多肌肉我們從來沒有使用過。那麼,我們的腦袋是否也是用進廢退,視野侷限、思維僵化而不自知呢?


2002 Hollywood ending.jpg

電影《好萊塢結局》坎城影展海報。

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透明的大泡泡裡,漸漸失去好奇心,不再提問,只懂得背下標準答案,成了句點多於問號的人。意識到這個問題,藉著閱讀與學習,便是戳戳我們週邊泡泡的好方法之一。

美國導演伍迪.艾倫在他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好萊塢結局》(Hollywood Ending,2002)中,飾演一名因為多重壓力而罹患「心因性眼盲」的導演,他瞎著眼睛拍了一部影片,在美國獲得惡評連連,但來到法國卻成了手法新穎、極具藝術價值的佳作。這部充滿嘲諷的電影在法國上映時,當地觀眾笑著鼓起掌來。

不得不讚嘆:法國文化真的是包容多元、充滿各種可能啊。而這種多元性,也表現在這個國家出版的繪本上(法文繪本的作者不一定是法國人喔)。

繪本這種作品,短小卻深邃,可以快速幫助腦袋肌力鍛鍊,又不致負擔沉重。所以現在,讓我們一起來閱讀法文繪本吧!


歡迎大家來到「繪本書房」,首先,我們以荷蘭童書作家Catharina Valckx的《Haut les pattes!》打頭陣。

什麼,給孩子閱讀的圖畫書竟然出現槍?!先別急著抗議或直接馬賽克處理。這是一把可能讓人不舒服,但值得細細思考的槍。

讓我們先從封面閱讀起。

Haut les Pattes.jpg

封面上有兩隻小動物,你認為牠們是什麼生物呢?左邊那隻四足、戴了頂帽子的傢伙,正舉起槍,對著右側無足的生物。書名Haut les Pattes,haut是法文「高」的意思,les pattes是指「獸爪」。整句合起來便是:「手舉高!」

這句話是誰說的呢?看看左邊持槍者露出的神情,顯然是牠喊出來的。牠用了______的語氣,讓右邊粉紅色的長條生物露出______的表情(請自行填空)。

嗯~~根據觀察封面搜集來的訊息,大家可以先試著編編故事。

左邊的動物要求右側的動物手舉高高,可是對後者來說,這真的很為難啊:我沒有手腳啊,要怎麼舉高呢?

所以,這可能是一則荒謬耍寶的故事吧?

***

圖像是構成繪本的重要條件,這本書的封面以簡單的布局,蠟筆質地的線條和單純的用色,點到為止地處理了「槍」這個物件,讓讀者更聚焦在角色和劇情上。圖像將內容唱和得樸實、幽默,得分!

翻開內頁,一直要到劇情推展至尾聲時,我們才會曉得主角是什麼動物,但一開始我們就得知,他的名字叫Billy。

「Billy的爸爸是名鎗客。

天啊,圖畫書竟然有這種角色設定,這是怎樣的職業呀?在這裡,作者使用了一個中性的字un gangster,持槍的人。但是,這個字同時也有「搶匪、強盜」的意思。

 其實早在1961年,法國繪本作家Tomi Ungerer就曾經以搶匪為主角,推出繪本《三個強盜》(Les Trois Brigands)。

les trois brigands.jpg

回到《Haut les pattes!》這本書。搶匪老爸一心期望子承父業,但又很擔憂小Billy的個性不夠兇狠。
說來也是,大人們總是用自己的生存標準來教養孩子。當我們相信「賺大錢」才算成功時,便會督促孩子從事能一本萬利的工作。假如我們認定「高學歷=生存保障」,那考上名校就成了下一代唯一的道路。

日本搞笑藝人組合cowcow便以此發想,翻轉角度,戳入笑穴。恨鐵不成鋼的黑道老爸斥責兒子太上進、孝順,丟光家風顏面,讓觀眾笑到噴淚之餘,也引人思考。(請參考:黑道父子影片)

 

為了讓善良的兒子變成剽悍的鎗客,老爸決定幫Billy上第一堂課:


haut02.jpg

(圖片取自youtube)

  1. 裝戴齊全
    讓我們看圖說畫,描述一下鎗客需具備哪些行頭?又各自有哪些作用?……牛仔寬帽、腰間槍袋、露眼面罩和一把沒上膛(畫重點)的左輪手槍。
  2. 兩眼惡狠狠盯著對方,大聲吆喝:「Haut les pattes!」
    Haut les pattes的發音就像:歐壘霸。讀者可以到Youtube上,聽聽這則故事的部分朗讀:

     

  3. 找比自己弱小、無威脅性的對象實際演練。
    p.s.千萬別招惹狐狸!

於是,Billy忐忑地沿路喃喃唸著:「歐壘霸,歐壘霸!」這時,條狀生物蚯蚓蠕行而來(封面動物答案之一揭曉)。Billy謹遵父訓,惦量眼前動物:嗯,比我小,無害,是個很好的練習對象。於是他瞠目咧嘴,嚴肅地喊著:「Haut les pattes!」


haut04.jpg

(圖片取自youtube)

蚯蚓會如何反應呢?Jean-Claude(蚯蚓的芳名)嚇了一大跳,牠很想把手舉高高啊──如果牠有手的話。

然而,Billy喊完後就收搶走了,蚯蚓納悶。Billy表明自己正在上課實習。Jean-Claude覺得有趣,於是陪同牠一起找下一個目標。

這回,牠們遇到了四足的小老鼠Josette。

大家可以類推一下,Josette會怎麼回應Billy的威嚇?在小老鼠之後,Billy還會找誰當練習對象呢?仿照作者的幽默思維,試著加一點趣味元素想想看吧。

***

槍,象徵了什麼?對Billy的爸爸來說,槍是牠面向世界、彰顯自己的武器。但對Billy而言,牠面對的是怎樣的世界?牠具備了哪些特質?牠又能如何展現力量呢?

為順利讓故事討論下去,我必須破梗告訴各位:

後來,Billy用了那把沒上膛的左輪槍面對狐狸,並無傷毫髮地把牠擊退了。

image008.jpg

從圖畫中,你發現關鍵了嗎?注意狐狸爪子裡緊握的東西。

Billy挺身,對著比牠高大的狐狸嚴厲高喊:「歐壘霸!」Billy生氣了。生氣會形成一股力量,可是在講求平和理性的教養下,生氣變成了必須被抑制的負面情緒。你生氣嗎?你對憤怒抱持什麼樣的想法呢?

Billy生氣了,然而讓Billy展露憤怒的背後力量,卻正是最讓牠老爸擔心的「善良」個性。作者選用了讓我們提心吊膽的職業(鎗客)和武器(左輪手槍),卻輕巧幽默地點出主題。生氣的表現,是藉由那把未上膛的槍,但真正擊退強敵的,其實是為弱小、公義挺身捍衛的善良。

故事最後,Billy邀新朋友們回家吃點心。老爸對他擊退狐狸一事喜出望外,開始喜孜孜地想像:兒子不夠壞的性格,或許不適合繼承父業,但可能足以成為一名獵狐高手吧。

對了,Billy究竟是什麼動物呢?登登登登~倉鼠是也。這樣的角色設定,讓讀者產生怎樣的感覺呢?

Haut les pattes!歐壘霸!我們對著圖畫書舉槍,這把戳痛閱讀慣性神經的槍,讓我們放慢速度,形成一個頓點,繼而冒出許多問號。我們要捍衛的是什麼?又有什麼能成為我們捍衛的武器呢?

同場加映:Catharina Valckx的Billy系列繪本,其他4部作品:

image012_0.jpgLe bison(野牛)2011

Billy身為牛仔,決定展現套繩索絕學,牠的目標是一隻超壯、超高難度、超不可能套到的野牛。Billy不斷地練習,終於有一天,牠遇到正在河邊喝水的野牛Jack……

 

 

image014.jpgCheval fou(瘋馬)2012

Billy對印地安人好奇不已,牠和Jean-Claude決定一探究竟。經由新朋友山羊鬍的協助,牠們生火造煙,不料卻射來一飛箭,啊……是瘋馬!


 

image016.jpgla fête de Billy(比利的派對)2014

今天是Billy的生日,牠第一次辦派對,應該準備什麼呢?Billy邀請了所有好朋友,包括心情超壞的野牛Jack,Billy找到了製造樂子的好方法……

點選影片,瞧瞧Billy和牠的朋友們可愛的舞姿:

 

 

image018.jpgBilly et le gros dur(比利與大壞蛋)2015

Billy隔壁搬來新鄰居,一隻獾,牠同樣也是鎗客,但專門恐嚇搶奪貧民百姓。Billy和Jean-Claude展開祕密偵查,打算找出大壞蛋的弱點……

 

***

Haut les Pattes.jpgHaut les pattes!
圖、文:Catharina Valckx
出版:l' école des loisirs
出版日期:2010.04

 

 


作者簡介:Catharina Valckx

荷蘭籍的童書作家,童年在法國度過,成年後返回故鄉學習藝術。她偏愛以法文創作圖畫書,已出版近50本繪本,包括「國王和母雞」系列、「小老鼠Totoche」系列,當然還有Billy系列。目前中文譯本有風車出版的《不可思議的小烏鴉》。

Catharina Valckx的個人網站:www.catharinavalckx.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6-10 21:40
每週報報》#17 啊啊,令人大喊「人生實難」的梅雨季
(高木直子繪,大田提供)
(高木直子繪,大田提供)

梅雨季來了,每天出門都像在打戰。擔心突來大雨淋濕衣服,走在路上,汗水從全身各個毛孔直冒出來,整個人像被保鮮膜包住,放在鍋子裡面蒸。這時候實在忍不住嘆息:「啊,人生實難。」

是啊,人生從不簡單,等著挑戰我們的,也不只有梅雨季。

關於那些讓人得花上心神或氣力扭轉的障礙,創作者用不同方式面對——長大成人很難,許多小說家以青春小說描述其中掙扎;150cm的高木直子用圖文作品,描述因身高迷你所遭遇的生活小事;法國《哲學月刊》總編輯馬當.勒葛侯透過出版,試圖在滿溢的資訊與紛擾之中,為當代人提供適合思辨自身處境的切入點;日本文豪江戶川亂步,筆下一則則詭譎的短篇小說,細細說明了那隔著一層面紗,彷彿隨時帶來極樂卻又隨時帶來傷害的微妙顫慄;走過「慢慢等」的手工出版年代,來到凡事要求「即時回饋」的社群媒體時代,面對專業與家庭,資深出版人劉叔慧則興起了地球人媽媽試圖適應火星生活之感。

這個禮拜,Openbook照例為大家準備了許多精彩的文章,不要錯過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將哲學帶入日常生活:法國《哲學月刊》總編輯馬當.勒葛侯專訪
法國《哲學月刊》總編輯馬當.勒葛侯(無境文化提供)
法國《哲學月刊》總編輯馬當.勒葛侯(無境文化提供)

 

近年來,台灣書市興起一股哲學熱潮,不僅出現了論述力求通俗的大量「哲普」作品,也引介了不少國外哲學教育的文本,是相當可喜的現象。其中,法國文化的精神底韻,與哲學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批判能力之間的密切關係,更被視為重要的借鏡。

然而,有識之志擔憂,某些書籍的宣傳或定位,將「概念拼盤」視為哲學思想,為哲學塑造出「快問快答」式的期待,或者對於法國哲學教育抱持過度美化、近乎一廂情願的嚮往,實無助於「哲學思考」能力的養成。

2006年創刊的法國《哲學月刊》(Philosophie Magazine2011年起同步推出德文版),是近年新興而不可忽視的重要人文刊物。該刊每期內容包含三大主軸:對於重大時事的思索、介紹重要哲學家或著述,以及邀請當代哲學家討論種種人生在世的重要問題。目前每期總銷量約6萬冊,閱讀人次至少60萬,不僅在平面媒體式微的大環境下異軍突起、逆勢成長,而且成功將哲學的思考和討論帶入日常生活。

martin05.jpg

上個月底,法國在台協會以及無境文化出版公司,聯合邀請《哲學月刊》總編輯馬當.勒葛侯(Martin Legros)訪台。除了出席多場座談會,與本地讀者思想交流之外,勒葛侯也選定作家夏曼‧藍波安及政務委員唐鳳為對象,安排了專訪,日後將在《哲學月刊》的「Métier de vivre」(生命的職人)專欄,讓法德兩地愛好文化及知識的讀者,有機會看到台灣在文化上的深厚及多元。

勒葛侯是一名出色的青壯輩哲學家,對於鄂蘭(Hannah Arendt)、勒佛(Claude Lefort)、阿班樞(Miguel Abensour)等當代大哲的政治哲學有深入研究。藉此訪台機會,本刊特別安排專訪,期望更進一步了解《哲學月刊》的成功與創新:如何為平面媒體示範一條理想的復興路徑,同時也為讀者架起一座橋樑,幫助我們觀察了解這個變動中的世界的思潮發展。來自現場的法國經驗,或可提供反思近年台灣方興未艾的哲學熱。

martin03.jpg
勒葛侯(左)親赴蘭嶼專訪作家夏曼‧藍波安(攝影:吳坤墉)

martin02.jpg
作家夏曼‧藍波安(左)向法國《哲學月刊》總編輯勒葛侯介紹他平日潛水下海處(攝影:吳坤墉)

▉勒葛侯的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Martin Legros,法國《哲學月刊》總編輯,5月應法國在台協會,以及我的朋友吳坤墉的無境文化出版共同邀請來台。這是我第一次來亞洲,我非常期待親身認識坤墉已向我諸多介紹的台灣。他說台灣正在重新創造「哲學」這門學科,因此我非常期待來訪,參與台灣這波哲學復興。

我出生於比利時,最初在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念哲學。它雖不是最有名的大學,但當時的法國不重視當代哲學,90年代的比利時卻不同,我們讀傅科、德勒茲、呂格爾、漢娜‧鄂蘭,這些當代學者、當代思想受到重視,在課堂中教授與討論。

另外,我在90年代創辦了一個期刊,當時正值南斯拉夫內戰,歐洲在二戰後再次經歷種族血洗,當中牽涉的政治及道德問題都很棘手。我們的刊物去訪問哲學家,請他們就此新聞事件做出回應,直至今日,我關心的仍是將真實事件與哲學概念建立連結。

martin01.jpg
勒葛侯(右)在信鴿法國書店講座(無境文化提供)

我在《哲學月刊》的總編輯工作,關注的也是偉大的哲學文本和哲學家,如何與我們尚未思考過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使我們認識或「重新」認識這些哲學文本。

我認為哲學神奇的地方,同時也是哲學對我特別重要的地方,就是那些近代發展的理論,或甚至是2000年前柏拉圖的思想,竟然能夠照亮我們今日沒想到的角落。

理論與現實這樣的相遇確實神奇,我們請哲學家將理論應用在此刻的世界,照亮普遍認為還未被思考的角落,這樣的相遇,啟發更多人的思考。

這就是我想實踐的,不只在《哲學月刊》,還有我創立的一兩個小書系,其中一個叫《哲學現況》,在這個書系中,我請當代哲學家或作家,嘗試以某位當代思想家的某個概念,來映照我們所處的當下。

我記得漢娜‧鄂蘭曾說過:思想若經歷不了真實事件的考驗,它便成為自個打轉的無用參照。我覺得「學院」常給我類似的感覺,它侷限在自身的僵化理論中,有自己精確的文化沒錯,但若學院不逼自己,努力窮盡思想家及其概念以及現實,在我看來它就是死的。

martin07.jpg

▉《哲學月刊》的起源及使命

《哲學月刊》是在2006年創辦,每個月出刊。一開始有這個創刊想法的,其實不是哲學家,而是一位銀行家。他夏天在海邊度假時,想認識哲學,但讀到一些困難的哲學書,看不懂,於是就有了這個需求。

他覺得,哲學不應該只是專門書,不應該只是文化,而應該是種工具,可以用來理解這個世界──理解政治問題、生活中會碰到的道德問題、生物倫理問題,或者我們的身體、感覺、情緒等方面的問題。

因為他是銀行家,一直想創業,想投資媒體,所以他召集了一個團隊,包括我在內的一群青壯年哲學家,同時具備哲學背景及媒體經驗(像我做過電視,其他人待過平面媒體)。

他給這個團隊設定的使命,就是要辦一份刊物,不是給學者看的學術刊物,對象不是已經曉得這些知識的人,而是給聽說過哲學的人,譬如在法國有哲學課,但大家不一定都有這些知識。總之,目的是要讓這樣的人,能夠接觸到重要的哲學作者,從蒙田到漢娜‧鄂蘭。

另外,這個刊物要處理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問題,從哲學的角度來回答。比方如果要探討身體、瘋狂的問題,就會去看看傅柯的相關概念,來試著理解當前發生的有關身體、瘋狂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要找出一些概念,用來整理釐清一些在生活中會出現的爭辯。

從這個使命出發,我們創辦了這份月刊,每期一百多頁。圖像跟照片的角色也很重要,圖像要有美感,要高雅,具有概念意涵。因為圖像也能讓人思考,或者幫助思考。

這份月刊的架構,粗略來說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關於世界與時事,目的是要理出事件的頭緒。我們生活的世界步調越來越快,所以我們關注時事,每個月選出2到5個引人深思的重要事件,從中試著組織出思考與討論時事的條理。

第二個部分,我們會選出一個哲學問題。它不見得扣連時事,我們試著列出幾位探討過、思考過這個問題的哲學家,來提供一些概念。

第三個部分關注的是人生在世的問題,試著處理的問題像是,面對死亡、面對分離、哀悼,面對愛、面對情緒,哲學家提出了一些想法,來思考人生的意義,試著賦予這些問題一些新意。

這就是這本雜誌的架構,我們創刊10年,現在每個月銷量大約是6萬本,讀者約60萬人。

martin04.jpg

▉今日社會中哲學的位置

80年代末、90年代初,法國出現了一個運動,後來其他社會也相繼出現,先是歐洲,然後美國,目前似乎在亞洲也出現了同樣的現象,特別是台灣。

是怎麼回事呢?那就是,過去人們總是邀請專家來對政治的、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可能請心理學家談兒童教育問題,請心理分析師、精神科醫師或者社會學家來談青少年問題等等。這些討論邀請的都是專家,有些人文科學雜誌,也以科學之名,動員學者專家在公共辯論上發表意見。

我認為這些人文科學的失敗,就在於企圖對這些問題提出權威性、科學的論述。因為一連串的因素,讓人文科學喪失了其可信度。

哲學家有各種不同特徵的形象,可能是哲學咖啡廳裡的主持人、大學裡的哲學家,或是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他們全被邀請到公共空間,一方面參加討論、提供意見,同時也組織一個不再是以科學知識為名的討論,不再去說「我告訴你,你的孩子就是怎麼怎麼樣,該要怎麼撫養他」,或者「什麼是政治什麼是青少年,什麼是權利所以應該怎麼怎麼做」等等。

這些哲學家是帶著問題、難題而來的,他們不是帶來現成的知識,而是將這些問題與難題更加深入,將它們放到公共空間。讀者或觀眾可以掌握這些已經被歸納過、具體化的明確問題,從而更深入他們自己的思考。

martin06.jpg

比方《哲學月刊》,常有一些企業請我們提出建議,協助他們組織兩天或三天的活動。像是保險公司銀行,請我們幫忙舉辦關於工作問題的討論,包括過勞、過度管理或組織龐大的問題等等。

很奇怪的是,對於這些問題,現在大家不必然會去徵詢社會學家或是經理人的意見,甚至轉而要求經理人變成哲學家。也因此,出現了一些很奇怪的人物,組合出像是經理人兼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兼哲學家。

無論如何,這些都是向哲學靠近一步,這個趨勢傾向於建立一個並非科學的,而是有同感的論述。不是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試著讓大家共同深入討論問題。

我認為,哲學回應的正是這個需求,而這在今日,是一個越來越重要,而且我認為會持續下去的需求。

當然有人會利用它來賺錢,有些甚至是很亂來的,投機取巧地販賣哲學,販賣立即見效的論述,這很正常,我想各種情況都會有。但如今,即使是大學教授,被請到一個公開辯論發言、在談論哲學時,都會被要求要「翻譯」,不要教條的論述,要試著去促成公眾的共同思考。

我認為哲學正是在回應這種需求,而我們在《哲學月刊》,以我們微薄的能力,也正試著做這些事。

 

【延伸閱讀】

  • 圓桌論壇:教授「拇指姑娘」世代人文科學 :法國高中的經驗(系列影片)
    與談人:
    .Martin Legros(法國《哲學月刊》總編輯)
    .Myriam Palin(法國巴黎國際高中史地教師)
    .Anne Dewees(台北歐洲學校法國高中哲學教師)
    .中文口譯:江灝
    新興科技的出現,誕生了一種新的人類:他們的拇指操作起訊息來可以是那麼的炫技,法國當代哲學大家米榭・塞荷暱稱之為「拇指姑娘」。
    面對這樣一個新世代,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法國高中教師從他們日常工作裡的種種困難及收穫,得到的反省又是什麼?

拇指姑娘_0.jpg拇指姑娘
Petite Poucette
作者:米榭・塞荷(Michel Serres)
譯者:尉遲秀
出版:無境文化出版公司
定價:25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作者簡介:米榭・塞荷
史丹福大學教授,法蘭西文學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米榭・塞荷出版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哲學散文及科學史的著作。他不僅在法國家喻戶曉,譯成英文的作品也常常成為暢銷書。是少數能夠兼具科學以及文化的思考,對我們的世界提出深刻而白話的觀察,而在大西洋兩岸都名重士林又讓一般讀者喜愛的當代哲學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