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4 含金量超高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BB_0.jpg小米:智慧型手機與中國夢
Little Rice: Smartphone, Xiaomi, and the Chinese dream
克雷.薛基(Clay Shirky)著,陳琇玲譯,行人出版,24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02.jpgicon_type07.jpgicon_type06.jpgicon_type01.jpg
這是一份比基尼式的分析範本。薛基這次鎖定小米機,丟出了一本短小精悍的中國觀察。相較之下,其他那些分析大國崛起的長篇大論頓時顯得心虛氣短,灌水嫌疑濃厚。
從《鄉民都來了》的網路樂觀派轉身,他的精悍目光從小米機看到中國的封閉型資訊社會,一種經濟開放與政治支配的驚險合作。思想鋒利且不多做無謂論述,令人有「小書立大功」之感。【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大自然的藝術:圖說世界博物學三百年
The Art of Nature: Three Centuries of Natural History Art from Around the World
朱蒂絲.瑪吉(Judith Magee)著,張錦惠譯,暖暖書屋出版,定價:100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02.jpgicon_type01.jpgicon_type05.jpg
影響現代知識體系深遠的博物學,終於有一本以簡御繁、身世完整的生平故事書。17世紀博物學或自然歷史的興起,是大航海時代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從此之後地球就開始變平了。這本書把我們帶回到當時的興奮與驚喜,有圖有真相,讓人重新發現身邊的美麗新世界。
相較於閱讀文字,閱讀圖像一直較未被正視與鼓勵學習。這本包含大量珍貴博物圖樣的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出版品,既說了易被遺忘的故事,也喚起對早年「認真旅行」的記憶,知識性與啟發性濃厚。【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因為 我會等你
ある犬のおはなし
Kaisei著,楊明綺譯,大田出版,25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11.jpgicon_type07.jpgicon_type06.jpgicon_type09.jpg
這是一本故事簡明兼畫風出色,恰到好處的公益與動物繪本,非常適合作為美術與生命教育材料。輕鬆的故事,溫馨的插圖,最後一步步跌落到棄養的悲劇深淵是裡,十分直接的動物權之書。
作者以極簡白描的畫風和文字,提醒我們棄養和毒氣室背後的真相:人怎麼對待動物,就會怎麼對待他人。【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此生如鴿: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的40個人生片羽
The Pigeon Tunnel: Stories from My Life
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著,李靜宜譯,木馬文化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02.jpgicon_type12.jpgicon_type01.jpgicon_type05.jpg
什麼樣的距離,是最佳的距離?《此生如鴿》不是小說,但它感人地好看,原因在於勒卡雷似乎燒成灰也是小說家的「最佳距離敏感度」。無論是否是勒卡雷的書迷,都能享受本作的書寫要領:技巧帶來真誠,反之亦然。
把勒卡雷的40個人生片段串起來,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冷戰浮世繪。他不只告訴讀者筆下小說人物的原型長什麼樣子,還為人生下了幽默的註解:所謂的成長,其實是撒謊技巧的退化,從雙面諜退化為單面諜,再從單面諜退化成非諜。本書當然不只是作者間諜生涯的反射性自傳,而是不可思議的人生如戲,所以能夠思考間諜制度之荒謬與必要。【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名為我之物
盛浩偉著,麥田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12.jpgicon_type01.jpgicon_type05.jpg
青年散文家跳脫普通的成長散文集,不斷定位今日的自己,回顧變化、省思生命的跳躍。盛浩偉的文字有種冷靜的悶騷,非常之自戀,把自己當成萬物的尺度,卻又非常之自抑,怕露出還沒打算要露出的真面目。這樣的複合態度其實不算太矛盾,但拿來分析自我這個奧妙的構造,風就吹進來了。
總覺得細心打磨的成長文學在整體出版中不太足,本書除了彌補這個缺憾,也接生了「將個人性與反思性優雅交錯」的散文新品種。【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脂肪的祕密生命:最不為人知的器官脂肪背後的科學與它對身體的影響
The Secret Life of Fat
席薇亞.塔拉(Sylvia Tara)著,張馨方譯,商周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02.jpgicon_type01.jpg
以脂肪為敵之前,先全面了解它吧。閱讀此書,或有知己知彼之樂。本書不是除脂寶典,而是要你認清脂肪敵友難辨的存在本質,雖然我們不愛肥胖,也不應看到脂肪就開槍。
這本脂肪書一定會有這樣的副作用:大家興沖沖地買回家,準備減肥大作戰,但翻到後來卻發現,肥不用減了!【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
林孝庭著,黃中憲譯,遠足文化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02.jpgicon_type06.jpgicon_type05.jpg
在地毯式的史料爬梳下,中華民國之所以在台灣,與其說是必然,倒更像是一連串偶然的結果。某種意義上,這個看法很可以成為台灣認同的新起點。
作者重新解讀戰後初期「美國」對於台灣國家體制的影響,介入遠比想像的深、後果遠比想像的慘。學術規格的詳實註釋,兼有國際局勢的歷史祕辛。只有足夠的政治歷史知識,才能有足夠的政治理性與判斷。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書既具有極高的知識價值,也有難以取代的重要性。【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老後兩代同垮:互相支持的家人,為何變成了破產危機?
NHK特別採訪小組著,龎惠潔譯,天下文化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02.jpgicon_type07.jpgicon_type06.jpgicon_type03.jpgicon_type09.jpg
日本NHK務實調查老化危機的經典作,急遽老化已不只折磨親情,甚至可能毀滅社會。易讀性極高的議題寫作,將可能流於單一印象或模糊不清的長照與老年相關議題,區別層次並將說明細致化。
本書揭露了人口老化的地獄變,啃老族寄父母籬下而不求獨立,非啃老族為了照顧長輩,不少人也選擇辭去工作。眼看新一代的無產老人即將出現,善於應變的日本社會卻依然束手無策。這是一份沉重的提醒。【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閱讀奇幻文學:喚醒內心的奇想世界
ファンタジーを読む
河合隼雄著,河合俊雄編,林詠純譯,心靈工坊出版,380元
BB_0.jpg閱讀孩子的書:兒童文學與靈魂
子どもの本を読む
河合隼雄著,林暉鈞譯,心靈工坊出版,380元
BB_0.jpg故事裡的不可思議:體驗兒童文學的神奇魔力
物語とふしぎ
河合隼雄著,林暉鈞譯,心靈工坊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02.jpgicon_type08.jpgicon_type12.jpgicon_type01.jpgicon_type05.jpg
河合隼雄之所以平易近人又莫測高深,就在於他的瞇瞇眼可以看到每個人的內心小孩,他會直接跟他們打交道,了解他們的需要,無條件接受他們的樣子,以至於每個接觸過他或看了他書的人,或多或少都得到了某種放下來的撫慰。
只有故事的不可思議,才足以讓時空當下的所有當事人都能獲得滿意的解讀,奇幻的力量不能違抗,因為這是人類交流的本形貌。在作者的解說下,每個奇幻故事都閃爍著靈魂躍動的微光,讓人有把書找出來再細讀一遍的衝動。
這一系列作品包含奇幻故事的故事,兒童文學的文學。既是文學史,也是閱讀祕笈,解開兒童為什麼讀兒童文學的道理,直探現實與虛構之關係。許多人對奇幻文學存有某種誤解與低估,這部深具獨特性的文學批評,不只美好地閱讀示範,也讓我們一窺奇幻神髓。
《閱讀奇幻文學》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閱讀孩子的書》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故事裡的不可思議》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icon_type02.jpg知識性| icon_type11.jpg設計感| icon_type07.jpg批判性| icon_type08.jpg思想性| icon_type06.jpg議題性| icon_type03.jpg實用性| icon_type12.jpg文學性| icon_type01.jpg閱讀樂趣 |icon_type05.jpg獨特性| icon_type09.jpg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6-04 21:20
童書短評》#8 帶孩子動來動去看好書

BB_0.jpg動得夠,孩子更好教:幼兒作息權威的24個祕訣,提升孩子各種潛能
3歳からの今どき「外あそび」育児―― 頭がよくて、人に好かれる子はみんなジャングルジムが大好き!
文:前橋明,繪:伊澤加恵,施逸筠譯,親子天下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icon_type02.jpgicon_type13.jpgicon_type04.jpg
排便不順、吃飯慢吞吞、躁動不安、容易生氣……很多幼兒的身心問題,其實源自運動不足。為什麼需要多運動?為什麼多運動才對身體好?很多觀念大家都知道,卻不見得能說清楚背後的道理。
本書是為家有小小孩的爸媽編製的教養書,從醫學和認知科學角度,整理出常見的觀念理論背後的知識。孩子要怎麼動才夠?怎麼動才對?書中提供實用的每日活動排程建議,公園遊具運用技巧,在家可做的運動和遊戲等等,易讀易操作,解說清楚,情感細密。【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小可可的下雨天
コッコさんとあめふり
片山健著,游珮芸譯,小天下出版,260元,適讀年齡:學齡前
推薦原因:icon_type02.jpgicon_type12.jpgicon_type04.jpg
外面下雨了,不能出門玩,怎麼辦?小可可做了一個晴天娃娃,拜託它把雨天變成晴天。可是,雨還是下個不停。
孩子碰到困難了,這時他能做什麼呢?故事的重點不在小可可因為想要晴天,所以把晴天娃娃掛在戶外受風受雨,而是因為愛護娃娃,體貼它太累了,所以最後終於等到了晴天。這本適合低幼兒的溫暖小書,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同情心,兼具趣味和情意。【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綿羊孵蛋
The Sheep Who Hatched an Egg
梅莉諾著,梅莉諾繪,陳郁婷譯,格林文化出版,280元,適讀年齡:學齡前與國小低年級
推薦原因icon_type13.jpgicon_type12.jpgicon_type04.jpg
綿羊蘿拉總是細心呵護牠的羊毛,時時保持光滑、柔順。但是夏天來臨了,蘿拉被迫剪毛,羊毛後來雖然長回來,卻變得雜亂,還會打結……
這是一本勵志成長書,談角色的自我概念。自我價值受到挑戰後,如何發掘內心特質,再度尋找到肯定自我的方法。故事具有教育意義,寫作手法成熟,更因為圖像表現可愛,而顯得不說教。【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比你以為的更奇妙!造閃電、做環保、玩科學:認識我們的環境
Child's Introduction to the Environment: The Air, Earth, and Sea Around Us- Plus Experiments, Projects, and Activities YOU Can Do to Help Our Planet!
麥可‧德里斯科爾(Michael Driscoll)、丹尼斯‧德里斯科爾(Dennis Driscoll)著,梅雷迪思‧漢米爾頓(Meredith Hamilton)繪,黃書英譯,小大家出版,550元,適讀年齡:7至15歲
推薦原因icon_type02.jpgicon_type13.jpgicon_type04.jpg
土地、空氣與水,是蘊育生命的重要環境。本書從這些最基礎的切面,帶孩子認識自然,從中引入科普與環保知識,以及在家裡就可以動手做的趣味實驗。
本書是出版社「21世紀地球公民養成全系列」的第2冊,著重於環境教育,內容與結構都十分紮實。文字深入淺出,甚至最後的「環境小辭典」,也非常容易消化。帶孩子一起保護地球吧!【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BB_0.jpg動物很有事
Bestiaire des grands et des petits
茱莉.戈隆貝(Julie Colombet)著,陳怡潔譯,字畝文化出版,380元,適讀年齡:5至10歲
推薦原因icon_type02.jpgicon_type13.jpgicon_type04.jpgicon_type10.jpg
不管在動物園、網路或電視上,可以看到好多動物,但是我們真的瞭解這些動物嗎?幼兒需要具體的形象來學習認知,本書用比較的方式,讓具有相似特質的動物兩兩互相對比,幫助孩子們認識大小、高矮等抽象的概念,並且對真實的物種有更多認識。
原來沙漠跳鼠可以3年不喝半滴水;8隻棕熊排排站,才跟巨烏賊一樣長。作者善用圖畫書的特質,除了介紹動物之間的關連以及相關知識,更多了新奇和驚異的樂趣。【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icon_type02.jpg知識性|icon_type13.jpg趣味性|icon_type12.jpg文學性|icon_type04.jpg圖像表現|icon_type10.jpg創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對談》有一天,你想做菜的那個願望會甦醒:詹宏志vs.莊祖宜談《其實大家都想做菜》

20173月底,《其實大家都想做菜》新版上市,作家暨網路家庭公司董事長詹宏志,應邀與專程從印尼返台的莊祖宜座談。兩人雖是初次正式會面,但一聊起做菜,話題很快打開。

莊祖宜於開場表示,這本書寫於她離開專業廚房工作後,直到她生第二個孩子,轉而開拍影片跟讀者分享做菜為止。銜接在第一本作品《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後,也奠定了第三本食譜書《簡單豐盛美好》的寫作。莊祖宜在書中清楚定位自己的橋樑角色,她說做菜比她強的人、文筆比她好的人所在多是,但是她勤做勤寫,並把自己當成跟很多人一樣的學習者摸索者,所以普通讀者很容易就能透過她不怕做菜,也因為她不賣弄玄虛的分享,開始嘗試做各種看似很高明的菜。

這幾年用心學做菜,也充滿勇於嘗試精神的詹宏志,把做菜請客不只當成生活樂趣,還當成是一種傳統家庭生活的價值。他跟莊祖宜的做菜態度不盡相同,不過兩人卻同時提到:「做菜是回饋最快的創作」。無論是追尋念茲在茲的滋味、在餐桌上復刻家庭記憶、或者一菜一世界的文化探索,做菜都是現在兩人生活裡不可或缺的活動。因為樂在其中,買菜切菜燉煮煎烤種種細活,都成了忘我的趣事。現場的對談,聽得徘徊在外的做菜生手躍躍欲試,在場廚藝高手們也直呼過癮。

社群媒體時代,多數影音文字分享追求快,不少讀者已在網上看到現場讀者各種分享。本文則希望透過有重點的整理,讓讀者能靜心跟著兩位講者的談話,探索內在做菜的渴望,進而享受透過烹飪尋回的自身與自然。

以下為當天對談及回覆讀者問題的菁華摘要。

文字整理/新經典文化

chuang_01.jpg
耐心排隊等候入場的讀者(攝影:王離)

 

chuang_02.jpg
(攝影:王離)

做菜沒有標準答案

莊祖宜:我跟台灣大多數人一樣,學生時代家人不讓我們做菜,長大當然也不懂做菜,都是得自己去嘗試,慢慢地喜愛到最後能享受並能回饋,這個過程我全部經歷過。

從小,我在家除了煮泡麵,就是煮水餃,頂多淘米或做一點涼拌。要練習做菜時,會拿著傅培梅食譜到市場問攤販拿100克的肉,結果被賣肉的人笑。那時候真是完全都不懂。等到了美國念書,有了自己的廚房,有了想吃的味道,卻沒有錢,我是在這樣的狀況激發之下開始做菜。

chuang_03.jpg
莊祖宜(攝影:尤傳莉,新經典提供)

做菜是回饋非常直接的工作。出國念書常常念到很累,困在論文寫不出的時刻,我就會到廚房摘摘豆芽或豌豆。我一個小時論文報告只能寫三句,最後還往往刪掉,投資報酬率幾乎是零;而這一個小時我拿來摘豌豆肯定有一整碗,做出菜來還聞得到香味,吃下去會飽足,跟朋友一起吃,還會被稱讚。這就是最直接的做菜回饋。做菜中還有很多重複的手工活,都是熟能生巧、有練就有功的工作,很抒壓,因為人們專注在細切或其他反覆的動作,就是會忘掉煩惱。

做菜這件事人人不同,有人喜歡做重複的菜,我則是天天都想做不一樣的菜。尤其請客的時候,我都當成是嘗試不同東西的機會。所以每當媒體採訪被問到:你的拿手菜是什麼?我都說沒有。拿手菜表示你一定經常做那道菜,千錘百鍊爐火純青,一出手就萬無一失的菜。我沒辦法重複一直練一道菜,太無趣,我喜歡變化。這表示我做菜是會失手的,但沒有關係,做菜沒有這麼可怕。

我一直希望分享一種在廚房多實踐和實驗的精神。我和詹先生都不是那種做經典拿手菜的人,每次做菜往往是在實驗,連請客都一樣。很多人做菜老是擔心、戰戰兢兢,不知道該加1小匙、2大匙調味料,或是問到底什麼時候翻面等,為這些細節很緊張。但是你想想,我們喝咖啡、喝茶的時候加糖,沒有認定要加1包糖,還是2小匙,而是加了一點就喝喝看,不夠再加多一點,太多大不了喝下去,下次知道不要加那麼多就是了。做菜便是這樣,沒有預設什麼是「正宗」,什麼是「正確的時候」,你的心情就開闊了。

還有人覺得做菜有壓力,是因為碰到以前那種能幹的主婦,身邊有高手,做起來會心虛。50、60歲以上的台灣家庭主婦,往往什麼都會做,給她一條魚,她會殺,會刮鱗;給她雞,她可以剁大塊,可以變化烹調,但她可能還是會說自己不會做菜。可是我放眼身邊,現在的年輕人幾乎都不太會做菜了,那個心虛感應該少了。起步門檻變得低,你只要願意去試就已經走在人群尖端。

起步晚,還是能做一手好菜

chuang_04.jpg
詹宏志(攝影:尤傳莉,新經典提供)

詹宏志:今天的題目《其實大家都想做菜》,不但是書名,也是個主張,是個概念。說大家都想,也許有危險,但這題目裡有我很認同的點,也許我可以把題目詮釋成:有一天,你想做菜的那個願望會甦醒。

40歲以前,我沒辦法想像有一天會坐在這樣一個場合,即使在兩年前,我都不能想像我會在談做菜的場合說話,當時我的身分是美食家的眷屬。我是個40歲前,連燒開水都不會的人,並不是特別愚笨,只是因為社會家庭的分工,好像我被派去洗碗、倒垃圾、買菜。等我開始工作,身邊充滿了各種能幹的女性,包括我太太、我岳母,所以做菜總輪不到我。我的生涯有好幾次失業的時候,當時每天在家帶小孩、倒垃圾,可是我還是坐在那裡等煮飯的人回來,回想起來真是很愚蠢。我還記得太太在醫院等著生產,半夜說她餓了,我給她一碗泡麵,被護士痛罵。這說明了我當時的無能。

直到有一天,我這個願望被喚醒了,我想試,就開始下廚做做看。可是,40歲要進廚房其實是很困難的,太笨拙會對旁邊能幹的人造成困擾。我當時找到一個比較有學問、取巧的方法,做一個遙遠的菜系,沒人知道那個菜應該長什麼樣子。做出來之後,家人皺著眉頭說:嗯,很有趣。我就這樣跨過第一個過程。

一開始做菜,我對火很緊張。因為每分鐘食物都在變化,所以你對火的時間感到急迫,也沒辦法料理好菜刀,刀刀都往不該去的地方,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過程。那個過程若受到一次次打擊,也許你就再也不願意進廚房了。

我很幸運,度過那個階段。一方面是策略上,我做很多陌生的菜;再來是我的家人對我政策性的鼓勵。盡量不去批評缺點,所以我就有愈來愈強大的願望,想要往下做。

我現在做菜已經小有名望,可見晚起步不是不可能。所以我說祖宜她自己並不是這個書名「其實大家都想做菜」最好的例證,她是做菜傳奇版,我才是更好的說明版本,因為我是勵志版。我是個在廚房本來很笨的人,沒有經驗,過程那麼笨拙,加上我是很忙時間很少的人,居然到最後我都能做得了菜。

chuang_06.jpg
(新經典提供)

做菜可以是家庭的創作課、情感課

詹宏志:過去家庭裡的做菜教育,是沒有體系的,往往是女兒跟著母親在廚房裡,這裡做一點,那裡做一點,累積起來的。我那個年代的男性,常常被分配到的家務是洗碗、倒垃圾,其實沒什麼機會接觸做菜。

實際上每個人內在極可能都有跟食物產生親密關係的願望,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可能錯過了自然學習這件事的狀態。很多人因此認定自己不可能會做菜,所以就放棄了。我來就是做為這本書這個主張的後援者,其實每個人都有可能想做菜。

你可能只是需要一點點時間,練習把刀拿好;需要一點點時間,跟火和平相處。當你度過尷尬期,我的經驗大概是三、四個月,也許無法像專業廚師那麼厲害,動作仍然笨拙。但我有耐性把豆乾切成干絲,把細的工作做好。有趣的是,這個過程是會進步的。

對我來說,做菜帶給我非常、非常大的滿足,不是伙食自理而已。因為做菜的過程,本身就帶有一點創作性。你會發現,原來創作可以這麼快得到回饋。此外,做菜是一個情感的交流。出去吃飯是為了自己,可是做菜是為了親人,那是一個有情感的動力,而且會循環,就是指你做完了,對方會有反應;你朋友做完,你會有反應。你會想說,上次他吃過這個菜,下次做別的菜給他。

我讀一個菜的做法,就把我帶到一個不曾經驗過的世界。從廚房窗戶往外望,你會看到全世界。對我來說,所有料理的經驗,不管是吃或煮,其實都是想要理解他人的過程,甚至可能包括了解自己。

chuang_08.jpg
(新經典提供)

不同的文化思維影響做菜

莊祖宜:我的婆婆是蔥、薑、蒜、辣都不吃的美國人,而且不習慣每餐吃熱食,這對一個愛做菜的華人媳婦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婆婆有時候只想吃個簡單的三明治,甚至晚餐不太餓,吃個冰淇淋也可以過一餐,我們之間有很明顯的文化差異。有一次,婆婆因為知道我不愛吃生冷,還貼心地幫我把啤酒先拿去曬太陽,變成溫的。

飲食與生活文化密切相關,很多人離鄉之後想家,最容易想起是自己成長吃過的滋味,很多人問怎麼用外國食材做出家鄉味,我來看「提鮮」很重要。中華料理用大量發酵品,如醬油、辣椒醬、醋等,讓食物鮮甜,西方國家比較少這樣用,但只要多去嘗試不同的食材,常會有意外的發現。

我的做菜態度,也跟我四海為家、跑來跑去有點關係。前不久我去上海,當地人帶我去吃淮揚菜。我說想吃大煮干絲,結果他們說上海的豆腐不好吃,吃豆腐要去揚州,不該在上海吃豆腐。但我大概是因為住在印尼,能夠吃到好的豆腐,就覺得很棒了。

可能就是因為現實上要原汁原味很困難,我因此變得沒有特別講究,我更重視能靈活變通,在每個地方想吃什麼的時候,我要能把類似的味道做出來。做菜要有不同的思考方式,能把我想要吃的味道,讓家人吃得開心,跟朋友聚在一起,聊聊很愉快,我覺得這就是很好的結果。

印尼常用一種新鮮的香葉,長得跟台灣九層塔幾乎一樣,但和西方人常用的羅勒和九層塔的味道不同,是帶有一點柑橘的清香。用這種香葉,你就能做出另一種口味的三杯雞,或是另一種口味的義式青醬。我用久了這種香葉,若離開印尼,反而會想念它。

我在食物上的鄉愁很難說是甚麼,因為我的那個「鄉」已經不是一個定點。當然,最初的記憶是台灣,但我的家庭餐桌有上海味、四川味,身心最疲憊的時候,我會想吃麻婆豆腐,或是喝餛飩湯,但我也經常要吃義大利麵、漢堡。我還有兩個月就要離開印尼,最近我就常一邊吃印尼菜一邊開始想念。

所以對我來說,我待過的每個地方都是家,待過一段時間後,每個地方的口味,都變成我個人口味的基準。

chuang_09.jpg
(新經典提供)

把想念的味道做出來

詹宏志:兩年前我太太過世後,我有點感觸,她有些菜從我岳母來的,我岳家的菜做得那麼好,有些是我在兩岸餐廳都沒看過的。我忽然很擔心這些菜會消失,所以我從兩年前開始,很努力地學做太太、岳母的菜。

做到後來我就想起我可憐的母親,我從來沒有做過她的菜。想問她也沒有了,因為我母親早不在了。最近有好幾次開始做我母親的菜。小時候因為我家裡很窮,母親用盡辦法,把各種最不能想像的材料都拿來用。例如,鳳梨切下來的皮跟心太可惜,她用那個來煮鳳梨茶。這些東西請客時不太方便,因為不登大雅。

可是它是我小時候的美麗記憶。後來家裡比較有錢後,母親也不做這道菜,窮人菜就消失了,但我心裡覺得很棒,所以一一的要把它重建起來,只是稍微變成富貴版。例如,我媽媽的鳳梨茶,是把鳳梨皮用水煮開之後,加糖,熱的喝,當作甜點。我現在煮得更濃,放涼之後,加香檳。發現天作之合,那是鳳梨跟香檳的關係。

你的味覺形成,有一段時間跟母親和家庭有關係,或有段時間我們想逃離家裡的菜,想去試別人的東西,覺得世界很有趣。可是繞了世界一圈之後,你開始又懷念起那個小時候,哪怕是貧窮時期的味道。

我一開始做菜的時候,其實會想做他們(家人)沒做的,但我現在每天都想做他們做的東西,希望能把那些記憶找回來。

chuang_05.jpg
(新經典提供)

懂得做菜,就擁有了分享生活的快樂

莊祖宜:我在離開上海前曾對讀者做過一場Ted演講,向中國年輕人分享這幾年我支持的飲食革命觀念。大概是因為天天做菜給家人吃,我非常關心美好的飲食是否來自對環境生態公正的食材,像我多次提到不要再吃黑鮪魚、魚翅了,很多昂貴食材的好其實是過譽。我強調在家做菜也是這樣的概念,一般餐廳不太可能講究食材都來自安心且對環境好的食材。

大家要經常在家做菜,就會想提升自己的廚藝,要想進步我自己覺得要多吃。吃過會帶給自己想法跟靈感,然後不要盡信食譜書,要知道自己跟家人喜歡的口味。不過說不要盡信書,我還是建議想學做菜的人要買一本食譜,乖乖一道道練著做,如果只挑自己喜歡吃的做,那就無法進步。就像我本身不愛甜食,但是當年在廚藝學校時被逼著要做烘焙,做久了我也比較能欣賞甜食,也有能力做。

一旦能夠甚麼都做,就能有更開闊的飲食生活,做菜最極致的快樂在於分享,這是我為害怕廚房的現代人寫書拍影片的原因,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做菜.jpg其實大家都想做菜:
祖宜的飲食觀點與餐桌日常

作者: 莊祖宜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作者簡介:莊祖宜
師大英語系畢業,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留學期間發展出做菜的第二專長,三十出頭終於決心轉行入廚,歷經廚藝學校與飯店學徒的磨練,煙熏火燎之餘並勤寫作分享餐飲見聞,著有《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其實大家都想做菜》、《簡單.豐盛.美好》。婚後隨外交官夫婿四海為家,餐桌從台北延伸至波士頓、香港、上海、華府,到目前的雅加達,育有兩子述海、述亞。隨遇而安的性格孕育獨特飲食見解,以飽覽群書,吃遍四方,並認真思考一切與飲食有關的課題為人生志業。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系列烹飪教學影片請見祖宜的個人網站:www.chuangtzui.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6-02 21:4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