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3 讓你讀到不要不要的好書懶人包

This is 達利
This is Dali
凱薩琳・英葛蘭(Catherine Ingram)著,李之年譯,安德魯・萊伊(Andrew Rae)繪,天培文化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這本達利的圖文傳記深深令人了解這一點:「自大」之人,必有「自卑」之處,引號內的詞彙可以自行代換。一種既避開對藝術家的偶像崇拜,也不以人品論作品的傳記寫作,堪為借鏡。【內容簡介

從地球到月球
De la Terre à la Lune
儒勒・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著,呂佩謙譯,好讀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為什麼現在還要看凡爾納的發射炮彈上月球?因為他寫的是另一個平行世界,可以鬆動我們對現實的執迷不悟。
代代相傳的經典重出江湖,可說是研究類型如何成一家的最佳入口:每隔一段時間,梅里耶的電影都帶來新的發現,同樣的魅力也適用凡爾納。【內容簡介

鳥、藝術、人生:觀察自然與反思人生的一年
Birds, Art, Life: A Year of Observation
京・麥克利爾(Kyo Maclear)著,張家綺譯,八旗文化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不想走入人群中時,何妨走入鳥群?大部份自然寫作著重在觀察,以12個月為章節的本書,則將緩緩進入的過程,化為溫柔又豐盛的書寫,無拘無束中又處處是驚奇。
這本重返自然、傾聽鳥語的療癒小書,寫得很安靜,很乾淨,很隨性,毫不費力就讓人進入半冥想的安住狀態,小小的解脫。【內容簡介
 

大地的掌紋
陳月霞著,九歌文化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獨     
陳月霞的自然書寫完全沒有文藝腔、哲學腔、憂國憂民腔,清新得像高山上的空氣,每個句子都能量飽滿,健康得不得了。還有她那個「ㄤ」,實在太萌了!
作者傾情而將所知所感傾囊而出之作,偶爾會予人「也只有陳月霞能寫出這個部份」之感。首先作者本身有其獨到處,內容的獨到,就顯得自然天成。【內容簡介

瞰海:12種閱讀海洋與世界歷史的方法
故事編輯部著,廣場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個集結是一次文字的淨灘,用故事還原海洋的純淨與複雜,探索水面上下的浩瀚與神祕,島國太需要這樣的海上尋寶了。
何妨稱《瞰海》為12道海浪呢?發掘了多樣新鮮主題的活潑寫作,頗有令人小驚豔之感。【內容簡介

致命粉塵:石綿疾病,工業發展史中的職業病風暴
Deadly Dust: Asbestos-related diseases, a major occupational disease epidemic in the history of industrialization
王榮德、李俊賢、林良榮、彭保羅、黃怡翎、鄭雅文、蕭汎如、戴國耀、鍾佩樺著,社團法人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實   獨     
石綿無所不在,卻還沒有進入一般人的危機意識中,這本石綿專書是迫切的提醒,也是勞資正義的呼籲:職業傷害的禍因和補償,本來就該是既往必咎的。
思考職業病不只是思考一種病,也是思考我們的社會是怎麼組成與運作的.
《致命粉塵》中的石綿公害,在若干國家都已曾引起巨大的注意與政策制定,這本綜述之書,既充實了相關資訊,也能提高對職災、公衛與勞權的敏感度。【內容簡介

法國人教你如何投票:200種投票前應該思考的想法
200 pensées à méditer avant d’aller voter
法蘭索瓦.費索(Françoise Fressoz)著,陳子瑜譯,廣場出版,2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文   樂   獨 
深度幽默、高度諷刺,思想性與文化性的百花齊放。
這本關於民主的名言選集,看似道貌,卻不岸然,輕薄短小的慧黠,反而讓人重新發現政治的可親。作者的申論跟那些名言一樣,剔透而雄辯。【內容簡介

帝國之秋
Fall of Giants
肯・弗雷特(Ken Follett)著,陳超、趙偉佳譯,漫遊者文化出版,798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細膩的歷史小說寫作,具社會性視野。用小說來重構第一次世界大戰五個家族的悲歡離合。弗雷特寫的雖然是歷史,讀來卻有種平行世界的科幻感,或許這也正是歷史的本質。【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專訪》「我想要重新認識自己,於是寫了《天河撩亂》。」 ——小說家吳繼文

▉羨慕你還能寫詩

多年後重讀《天河撩亂》,發現小說文字處處流蕩著詩的質地。先前曾有機會專訪詩人零雨,她提及《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是時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編輯的吳繼文主動約定要出版,實為知音。我首先請教吳繼文與詩歌的淵源。

吳繼文表情沉靜地說:「零雨是最好的中文詩人。」跟著,他才提起自己原本就寫詩,早期在零雨主編的《現代詩》發表詩作。後來因為種種機緣,才意外變成小說家。

他認為文字有太多缺陷,而詩歌寫作總是留下大量的空間,因而詩是完美的。

還寫詩嗎?吳繼文點頭,他還在寫,但沒有發表,也不會想出版詩集。吳繼文說:「讀到零雨或辛波絲卡的詩,覺得自己的詩完全沒有那樣的高度,就算了吧。」寫詩,是單單純純地寫給自己看,沒必要公諸於世。

顯然,吳繼文對自己的要求非常之嚴厲,關於文學的一切,他都是認真到底。

《天河撩亂》的最後,時澄對鴻史說:「啊,美好的一仗。恭喜你,而且羨慕你還能寫詩。」吳繼文提起羨慕寫詩這一段,講道:「那是我由衷的真心話啊。」

▉翻譯與寫作的祕密關係

_DSC8494-編輯.jpg寫小說的契機,比較直接的起因,是由於楊澤與許悔之兩位。

1993年,楊澤請他為《人間副刊》專欄寫文章,反應不俗,他才赫然發現「我原來還能夠用文字說一點故事」。後來,許悔之接掌《自由副刊》,也邀請吳繼文連載小說,《世紀末少年愛讀本》的上部便是於1995年9月初至1996年4月的連載期間內寫完的。

寫小說還有另外一些比較隱藏的層次,比如說翻譯。吳繼文選擇為吉本芭娜娜《廚房》、《哀愁與預感》、《鶇》翻譯。而眾所皆知,吉本嗜讀少女漫畫,她寫小說時,文字方面也就自然是親和的,不會用高深的文學筆觸或濃密的意象操作。這對剛開始進行日文翻譯的吳繼文來說,無疑比較容易入手。

因為翻譯吉本小說,對吳繼文寫小說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發現,不一定非得要有多麼深奧的文字技藝。「我開始想,原來小說也能這樣寫,也可以平易近人,但仍然可以說出動人的故事。

這似乎是寫作心態與位置的調整,小說無需一開始就站在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那樣的高處。也因此,吳繼文的小說給人一種緩慢推進的親近感,讓讀者一步步貼近人物的內在風景,看見他所看見的、感覺他所感覺的。

「雖然,我寫小說的重點是放在寫什麼,但如何寫還是很重要的。」先決定結構,是吳繼文個人的儀式,比如《世紀末少年愛讀本》依附井上靖《孔子》的寫法,《天河撩亂》則是一邊引入斯文.赫定的地理報告《漂泊的湖》,另一邊則受了石黑一雄《長日將盡》啟發。

他的第三本小說十幾年來屢次重寫,就因為沒有找到一個適宜的小說結構。「一旦那個如何寫的東西出現,小說應該就會很順利地寫完。」

▉透過小說重新開啟自己

40歲以後才寫小說的原因是很複雜的,其中一個深層的原因是認識自己。吳繼文說以前在出版業時,上班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常常蹺班,至於工作應酬什麼的,都是能躲就躲。

_DSC8475-編輯.jpg吳繼文笑著說:「當時,郝明義(編按:當時任時報文化出版公司總經理)認為我不應該再散漫下去,就帶我去打禪七。他相信,跟著惟覺老和尚打完禪七,我就會煥然一新,在工作上全力以赴,成為他的好助手。」那已經是1992年的事。

當年兩次禪七後,吳繼文確實不一樣了。但那個不一樣,可能不在工作方面,而是自己的內在。此前的他,對待世界的方式太簡單了,對人性的複雜一無所知,也因此常常在無意之間,漫不經心地傷害了他人。

吳繼文自我反省:「別人因為我的一句話而萬劫不復,如置身地獄,我卻還自我感覺良好,以為事情就是這麼簡單清晰。」他開始不相信自己的相信,他理解到記憶是會騙人的,他所認識的自我並非真實的自我,而是被虛構出來的幻影。

打了禪七,讓吳繼文頭一次有距離地明視自己的真實樣貌,發現自己的種種缺損。而小說就是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來到吳繼文的生命裡。他說:「我想要重新認識自己,於是寫了《天河撩亂》。」

小說是理解人心的器具,小說是打開自己的鑰匙,小說是體會他人困境的通道。他認為,小說是夢中風景,讓他看到自己,同時讓他發現,自己是虛構,世界是想像的產物。

「首先是看到,其次才是看透。而看到比看透更重要。」他語帶機鋒地說。

▉願你獲得好好活下去的勇氣

吳繼文很淡泊的樣子,給我一種因為人生到頭來沒辦法真的帶走什麼,所以無需強求的印象,也因此,他身上有著溫和而堅定的氣場。

請教他對《天河撩亂》新版在今時今日出版的期待,讀者能夠從中獲得什麼力量?吳繼文還是也無風雨也無晴地說:「好好活下去的勇氣。」

《天河撩亂》就是一扇看到自己,也看到世界的窗。寫完《天河撩亂》以後,吳繼文相信人可以賦予自己意義,人可以定義自己,而不被他人與外在世界定義,人可以不要被自己以外的定義所毀壞。

「改造自己,比改造世界實際,也更重要。」他很誠懇地說。

他提到常去陽明山步道散步,每次去風景都不一樣,變化萬千。有人就問他重複去不覺得無聊嗎?吳繼文嘴角斜揚:「我從來沒有覺得無聊的時刻,所以我很幸福。因為時間一直在走,人也一直在變化,世界從來不是固定不動的。」

如果張開內在的眼睛,好好凝視,就算只是在台灣,哪裡都沒有去,也等同於哪裡都去了,而沒有用心觀看的人即便環遊世界,也從未真正經歷過進入過。他語氣柔和但腔調堅決:「真正的祕境在自己的內心。」

_DSC8473-編輯-編輯.jpg

▉小說不可能憑空創作

讀《天河撩亂》時,一直想起蔡明亮的《河流》與王家衛的《春光乍洩》,感覺內裡皆有相通。我好奇是否有人找吳繼文談影像改編?他點頭,已經有好幾組人馬談過,也簽約了,但因為實在太困難,至今還沒有成果。「如果真的要拍電影版,我確實很喜歡《春光乍洩》的拍法,希望《天河撩亂》是以黑白片的形式製作。」

如何經營小說的細節?吳繼文的回應是,他會將現實世界的人事物放進小說,他的小說就是這樣煉成的。「小說不可能憑空創作、無中生有,一切是有所本的,這樣才會有真實的生命力。」

另外,他也很喜歡讀日記。比如讀日本僧人圓仁在唐武宗時期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紀》。吳繼文讚嘆地說:「他寫了整整9年,鉅細靡遺地把晚唐世俗都寫出來。歷史寫到人事物不過是簡略的幾行,但圓仁的日記會召喚出那個時代的具體風物細節。」

小說不也是這樣一回事?小說關注的是生命史,關注的是生命內在狀態的流動與變遷,關注的是怎麼樣誠實地打開自己,面對所有接踵而來的傷害。小說的精髓不在那些大可簡單幾行說明清楚的劇情走向,而是人的內心究竟是長什麼樣子,人如何迎接自身的困境,又是如何找到脫解的可能,凡此。

最後請教他對當今出版的看法。吳繼文表示,他們那個時代資源是多的,做出版相對容易一點,但當時的他其實是不合格的出版人,一點都不專業。他很正面地看待現在的出版後進:「現在是出版很困難的時代,反倒出版人和編輯變成專業,或者說非專業不可,從書的前製作業、到印製程序乃至行銷企畫等等,無一不精。」

跟吳繼文說話,就像日前與零雨交談一樣,原本殘暴的時間忽然就變得溫和了。不是時間變慢,而是時間的每一個片段都被珍惜地對待,於是人心就有了慢的可能,就有了溫柔的感受。

這一位凝望人間天河的小說家,他的溫柔,他的持續理解他者、認識人心,終將透過文字,救援此時此刻被各種撩亂圍困的人們。

_DSC8521-編輯-編輯.jpg

天河.jpg
天河撩亂(20週年復刻版)​
作者:吳繼文 
出版:寶瓶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吳繼文

1955年生於南投,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日本廣島大學哲學碩士;曾任聯合報副刊編輯,時報文化出版總編輯,台灣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著有長篇小說《世紀末少年愛讀本》(聯合報〈讀書人〉年度好書)、《天河撩亂》(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劇本《公園1999的一天》;譯有河口慧海《西藏旅行記》、井上靖《我的母親手記》、藤原新也《印度放浪》、中平卓馬《為何是植物圖鑑》、野野村馨《雲水一年》,以及吉本芭娜娜《廚房》、《蜥蜴》、《哀愁的預感》等多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9-27 12:05
9月伴讀 譚光磊與他的快樂夥伴們》午茶時間,配文化大事才夠味——版權人與譯者分享「新南向」交流經驗
光磊國際版權公司版權經紀人 徐彩嫦(左)與 華文朗讀節暨譯動國界論壇策展人 唐薇
光磊國際版權公司版權經紀人 徐彩嫦(左)與 華文朗讀節暨譯動國界論壇策展人 唐薇

▉影視改編是票房保證,國家政策影響閱讀需求

光磊版權從 2015年開始經營東南亞市場,相較於日本、歐美需與當地代理合作,不僅要準備當地語言版本的書介、部分譯稿,以及等待當地版權和出版社評估市場,時間和流程都較為複雜。東南亞的版權銷售流程相對單純,收到回應的速度也很快。

由於東南亞書價普遍較低(越南和印尼約為4-5 美元左右),所以版權金行情不若其他地區(版權金通常大於或等於書價×版稅率×首印量),台灣購買外國出版品版權通常要付出數千到數萬美元不等的預付版稅,但近年東南亞出版社能負擔的預付版稅最高很少超過 2000 美元,數百美元則是常態,版權經紀需要花時間和雙方溝通市場情況及價格期待的落差。

_DSC8870-編輯-2.jpg目前光磊版權主要往來的國家以泰國、越南及印尼為主。這3個國家中,泰國和越南的翻譯書都占當地出版量5成以上,除了發展較早的歐美作品之外,日韓、中國也瓜分不少市場,再來才是台灣作品。暢銷類型則不意外地以大眾類型閱讀和影視改編作品為大宗,當地出版社引進台灣出版品時也以此為考量,如侯文詠、九把刀、或是圖文書《每天來點負能量》等。

其他出版品則因各國的產業發展而有些差異。除了商管類、成功學等類型,泰國近年主打文創觀光,所以設計等相關領域備受重視;越南和印尼則因為大量輸出勞動人口,對於當地語言學習和文化介紹的書籍有較大需求。出版顯然是反映社會文化及國家政策的指標。

相較於泰國與越南,印尼的翻譯書占比較低(約10%-20%),近來印尼國產電影年產量可達200部作品,許多暢銷小說搭上了改編順風車。同時,本土作家贏得國際文學大獎,不僅鼓舞許多創作者的信心,也讓印尼政府更加看重本土作家的作品,將國家打造為IP大國的企圖心十分強烈。印尼出版社參與國際書展時,也積極推廣本土文化及出版品,已成功引起不少國際出版人注意。

徐彩嫦認為未來在版權類型的經營上,市場較廣泛的大眾小說仍是主力。另外,因為東南亞對於兒童閱讀的偏好相似(例如許多文本具有品德教育的功能),童書應該也是較有發展空間的類型。

_DSC8943.jpg

▉創造一個讓出版人相遇的場合

如今,版權交易大多靠電子郵件往來就能進行,不過參與國際性的書展活動仍是業界大事。光磊版權每年固定參與許多書展,徐彩嫦認為「見面和網路溝通仍有很大差異,就算只是聊聊天氣,感受也十分不同」。展場就像大型的出版聚會,除了原先準備的資料,也很有機會得到意外的收穫。_DSC8836-編輯-2.jpg

曾任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的唐薇,認為「創造一個場合讓大家相遇,是推廣閱讀和促進合作非常重要的一環」。由於目前華文出版的交易龍頭是北京書展,要如何將身負重任的出版人們大老遠地請到台灣,必須要整合資源、提供明確目標,才有激起足夠的吸引力。

「今年年初台北書展舉辦『編輯力論壇』,邀請不同國家的出版人、編輯人來當講師,反應十分熱烈。除了台灣學員外,也有很多其他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如港澳、星馬等——的學員參與。台灣國際能見度較低,台北書展不僅具有推廣閱讀的使命,更成為國際交流、文化外交的重要平台,除了賣書之外還有更多的可能,對於產業推動和國力展現都有很大的幫助。」

譯動國界和台北書展,兩者皆是讓世界看見台灣作品的平台,相較於台北書展是國家級商展,需要出版業全方位的參與,譯動國界的重點,則是讓譯者被看見。

▉「譯動國界」論壇:建立全世界的譯者網絡

華文朗讀節邁入第5年,「譯動國界論壇」也進入第4屆,這個活動的目標是希望建立全世界的譯者網絡。譯者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討論的對象可能並非使用這兩種語言的人,而是其他國家翻譯同一本書的譯者。唐薇翻譯德文作品時,便經常和日文版譯者討論用字以及對內容的理解。

今年朗讀節以飲食為題,期望以「閱讀生活化」的方式推廣閱讀風氣,譯動國界選擇了孫心瑜的繪本作品《酒釀》作為譯者交流的文本。光想到「酒釀」該如何翻譯成其他語言,就可以期待這個以多元族群和傳承為題的故事,可以牽引多少家庭與食物的記憶,甚而從語言的角度了解文化差異、促進各國譯者交流。

_DSC8803-編輯.jpg

除此之外,在為期4天的朗讀節中,也安排了許多讓讀者參與的活動,邀請譯者討論跨文化生活樣貌、作家分享飲食寫作,更開設「語言快閃課」,讓大家邊吃邊學4種東南亞語言。

東南亞市場的開發,除了為增加營收來源外,也是讓出版資訊對等交流的機會。東南亞各國引進台灣作品已有一段時間,而台灣新住民人口雖然眾多,但我們對鄰國的文化內涵,卻仍了解不足。如今政府文化相關政策也逐步到位,接下來,我們應當期待,雙方可以透過書本進行更積極、更有創造性的交流。在出版交流更為興盛之前,華文朗讀節「譯動國界論壇」是很好的起始。

▉9/28-10/1華文朗讀節

華文朗讀節主視覺.jpg

▉「譯動國界論壇」活動資訊

2017譯動國界論壇-邀請卡.p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