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評》這邊亮,那邊亮,好像許多小星星:評《水中的光亮:螢火蟲生態繪本》


大約3年前,我和家人搬進東海大學的教師宿舍,宿舍前有一片很大的草地。記得有天晚上外出回家時,在黑暗的草地上看見好幾顆閃爍著螢光綠的小亮點在飛舞,一家人都很興奮地大聲叫出來:「螢火蟲耶!」

這情景持續了好幾個晚上,而且早上出門時,常常在門口地上看見好幾隻奄奄一息的雄蟲,顯然昨晚一定忙得累壞了。更不可思議的是,有好幾次,螢火蟲飛進家裡的浴室和臥室,甚至停在床上、爬進枕頭,還在裡面發出明亮的綠光,彷彿白色的枕頭套裡有顆會移動的小綠燈般,直到後來牠又飛走……

這個經驗真的太美妙了!有時候覺得自己真是幸運,還能在工業區旁看到螢火蟲。


20170902_01.jpg

(本文圖片提供:維京國際)

每次和友人談起螢火蟲,大家都會說,那已經是童年的回憶了。似乎隨著工業發展環境改變,適合螢火蟲生活的棲地變少,螢火蟲的數量也越來越少了。事實上,在90年代,台灣民間興起一波復育螢火蟲的風潮,還出現了螢火蟲展示館。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當年某家汽車公司舉辦週年活動時,也是藉由螢火蟲展示作為號召,在台北和台中辦了兩場以螢火蟲為主題的車友會。參加者在一座黑色的展示空間內觀賞閃閃發亮的螢火蟲,不時還可聽見大小朋友們興奮的叫聲,對許多成年人而言,仿佛穿越時空回到童年的時光。雖然天空下著雨,但仍不減參加者的興致,也可以看得出來,大家無法抵抗這小小螢火蟲的魅力。

螢火蟲是夜行性昆蟲,一般人對螢火蟲的生活史其實是陌生的。不過接著要介紹的這本螢火蟲繪本,可以填補這部分的空缺。《水中的光亮:螢火蟲生態繪本》作者自身就是螢火蟲的研究學者,所以繪本內容的科學性顯得十分豐富。

20170902_04.jpg

故事從作者帶著兒子到野外採集螢火蟲開始,接著是兒子在研究室內觀察螢火蟲從卵發育為成蟲的整個過程。每個過程都有詳細但不會太難懂的文字說明,以繪本來說,字數也恰到好處。書中還有清晰的照片,解釋螢火蟲各個發育階段的特徵。

讀者一定會驚訝地發現,迷人的螢火蟲在發育過程中,幼蟲時期竟然是肉食性的。我自己雖然也是學生物學的,但當年第一次在特有生物中心的研究室內,看到飼養的幼蟲如何攻擊並吃掉小田螺時,真的很難想像如此可愛的螢火蟲,一生中的食性有如此大的改變。大自然真是奇妙啊!

繪本中的插圖和圖片,都有清楚的結構標示,並會在頁底說明特別的生物現象或名詞,例如螢火蟲如何發光等等。這些額外的說明,對了解螢火蟲有很大的幫助。

20170902_03.jpg

如果要挑剔這本書的話,大概就是缺乏有關螢火蟲行為生態學的介紹。筆者多年前當研究生時,專攻的是演化生態學。在探討有性生殖時,總少不了比較有性生殖的優缺點。在眾多有性生殖的缺點中,其中一項是動物在求偶過程中可能會丟掉性命。

當時書上的例子是,有一種螢火蟲的雌蟲,會發出另一種螢火蟲的閃光頻率,欺騙這種螢火蟲的雄蟲飛下來與她交配。一旦雄蟲降落後,這不幸的傢伙就變成雌蟲的晚餐了。

最近有研究顯示:雌蟲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這種螢火蟲身上缺乏某種可以防禦蜘蛛攻擊的毒素,而被模仿的螢火蟲身上則含有這種毒素。當雌蟲誘殺雄蟲後,可以把他的毒素儲存在自己體內,便可以避開蜘蛛的攻擊了。多麼了不起的生存策略!相信書中若能加入這類研究成果,將更能激發讀者對大自然的好奇。

如果你想了解螢火蟲,閱讀這本書是很好的開始。它有助於培養讀者進行觀察和記錄等學習自然科學必須的技能,是相當實用的自然參考書。

20170902_02.jpg

水中的亮光.jpg

水中的光亮:螢火蟲生態繪本
文、攝影:付新華
繪者:張冬彧
出版:維京出版公司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付新華

中國青島人,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副教授。中國第一個研究螢火蟲的博士。自2000年起,致力於螢火蟲的研究,發現並命名了雷氏螢、武漢螢、穹宇螢等多種中國獨特的螢火蟲。

近年來,因痛感螢火蟲數量銳減,積極投身螢火蟲保護事業,透過講座、著述、攝影等形式,向大眾傳達科學賞螢、保護螢火蟲棲息地的理念,並成立中國第一家螢火蟲公益保部組織「守望螢火蟲研究中心」,被譽為中國螢火蟲研究和保護第一人。他把自己比喻成一隻名叫小新的螢火蟲,孩子都親切地稱呼他「小新哥哥」。

著有科普書籍《一隻螢火蟲的旅行》、《故鄉的微光》、《螢火蟲在中國》,科學專著《中國螢火蟲生態圖鑑》,科學繪本《看,螢火蟲在說什麼》。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劉德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主任)
2017-09-02 17:24
中國書房》出版社內部工作室,怎麼玩?
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書系作品。(取自甲骨文微博)
社科文獻出版社甲骨文書系作品。(取自甲骨文微博)

起風了:社內工作室成為業界潮流

2011年9月,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向旗下各單位發出《骨幹編輯人員選題創新計畫實施方案》,方案指出:「為加快體制機制創新,鼓勵各所屬單位骨幹編輯人員充分發揮創新潛能和專業技能,集團公司特安排圖書生產機制創新專項資金(骨幹編輯創新專項資金),在收益共用、風險共擔原則下,支援各單位骨幹編輯設立出版工作室、選題策畫公司等實體機構,依託所在單位開展選題創新業務。」

這項政策,正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12年1月成立腳印工作室、王瑞琴工作室的背景。

大開綠燈」的並不只有中國出版集團一家,大陸各出版社紛紛起而效尤,鼓勵內部人員自創社內出版工作室,並在選題、約稿審稿、發排印刷以及發行和宣傳方面,提供便利和支持。這個做法的主要著眼點在兩方面:激發出版社活力,以及留住人才。而留住人才的主要途徑,則關鍵在於打破薪資的「天花板」,提升人才的自我實現感。

近幾年,中國的出版社轉型改制的腳步不斷加快,創建社內工作室愈加成為業界潮流。工作室主要分三種類型:以知名作家、資深編輯,或者現有的書系品牌命名工作室。如湖南少兒社2013年成立的湯素蘭工作室,作家出版社2013年先後成立的尹建莉工作室和王海鴒工作室等。

某些出版公司甚至打算以工作室全面取代編輯部門。進入2016年,新經典文化公司將各個事業部「解散」,拆分重組成不同工作室。率先起跑的是外國文學事業部,該部卅多位編輯在短時間內重新自由組合,成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獨立品牌工作室。

老牌出版社中,新生的出版品牌不少,比如廣西師範大學的「理想國」,甚至已獨立為新的子公司。不過本文談及的出版工作室並沒有「理想國」走得那麼遠,辦公地點和所有人員的編制都留在原出版社,辦公流程也仍因循舊例。這些工作室在出版社內部運作,又與社內其他編輯部有所區別,成為業界一道特別的風景。

怎麼玩?以「甲骨文」工作室為例

201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由年輕的編譯人員董風雲領銜,創立了學術圖書品牌「甲骨文」。四年多來,出版了百餘種學術暢銷書,深受讀者喜愛,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工作室成立以來,「甲骨文」這個品牌在中國各大主流媒體的年度書單中頻頻出現,曾獲鳳凰傳媒‧百道網聯合評選的2014年「中國好編輯」社科類第一名;2014年《新京報》授予年度出版品牌獎。其產值在2013年已近1000萬人民幣,2015年則突破4000萬人民幣。「甲骨文」的成功經驗,可簡單歸納如下:

一、優秀的工作室掌舵人

理想的工作室領導者必須是傑出的編輯人才,這類編輯人員應具備以下能力:必須是優秀的策畫人,出版過具影響力的書,在作者群擁有廣泛的人脈關係。此外,必須熟悉出版的全流程,瞭解編輯、印製、行銷和發行諸環節。必須有一定的領導能力,能夠帶領小團隊奮力前行。

董風雲於2010年9月進入社科文獻出版社工作,歷任編輯、譯著編輯室主任,2013年起任甲骨文工作室主任。他完全備具了上述條件,在策畫出版選題中獨具慧眼,更發掘了一批優秀、年輕、高效率的譯者。一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的讀者稱讚董風雲「為人親切和藹,充滿活力,與讀者打成一片,對讀者提出的意見,都能很好地接受、解決。」而這種態度,也表現在整個團隊上。

20170901_05.jpg
《天國之秋》是甲骨文書系創立初期頗受歡迎的作品。(取自甲骨文微博)

二、品牌意識先行

甲骨文書系的英文名稱是個新造詞「Oracode」,其中「ora」有「神諭」的意思,「code」則可譯為「法則」,希望藉由持續的學術出版,在市場中樹立新的法則。甲骨文工作室的選題定位是:緊扣時代、關注熱點,但不隨波逐流。這是在第一本書稿成型前即已設定好的品牌走向,在這條路上,他們幾乎沒走過彎路。

三、找準出版領域,定位目標讀者

董風雲始終堅持「大眾閱讀+學術經典」的出版理念,將甲骨文書系定位為「既是嚴肅的學術讀物,又具有可讀性」的經典學術著作、大眾學術。這類圖書在歐美市場已經運作得非常成熟,特別是那些曾獲得相關獎項、具有良好口碑的學術暢銷書。中譯本一經出版,通常立即就能引起中國書市的廣泛關注,「甲骨文」也因此得以在嚴肅閱讀領域占領一席之地。

「甲骨文算是社科文獻社這個大的出版平台裡的一個輕閱讀品牌,涉及的學科包括歷史、國際政治、人文和社會學等。」董風雲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採訪時表示,相較於社裡的主流產品,甲骨文更注重書的品相、注重普通讀者的閱讀體驗。

他舉例,重新講述中國近代太平天國運動歷史的《天國之秋》,作者裴士鋒是史景遷的學生,這本「難度不大、普通人能讀懂、學者也願意讀」的書,至今銷量7萬餘冊,在系列圖書中已算暢銷。2015年8月,中國亞馬遜公司公布了一份預售圖書銷售排行榜,甲骨文的《金雀花王朝》位居第三。這對於一本世界史的嚴肅讀物來說,也算是奇蹟了。

302.jpg

董風雲將甲骨文圖書受到追捧的原因歸結為「時代的造就」。「國家的實力提升了,大眾普遍知識水準也在增高。大學生群體人數增多,其中很多人對知識有渴求,也有財力支持這一追求。」

董風雲認為,甲骨文的讀者大多是這樣一群「新崛起的一代」,他們一般具有不錯的學識水準,視野比較開闊,不一定從事學術研究,但有閱讀嚴肅學術的能力。摸清出版領域,找準目標讀者群,無疑是甲骨文成功的關鍵因素。

四、高專業要求的團隊建設

甲骨文工作室目前共有9名成員,多人擁有海外留學經歷,可熟練掌握中、英、法、德、日、韓等語種,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董風雲要求團隊的成員既要有傳統編輯的功底,又要有現代出版的傳播意識和市場意識。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文稿加工,而要能根據市場的需求,在編輯、傳播和市場行銷方面發揮作用。團隊的每個成員都能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方向,承擔書系的策畫、編輯、推廣和行銷工作。

五、完全市場化的運作

傳統的做書模式,對於市場和行銷的掌握都不是特別準確。而甲骨文則無論是內容選擇、裝幀或行銷手法上,都完全市場化。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董風雲積極與新媒體和網路公司結合,在與知識服務商及運營商「羅輯思維」和社區網站「豆瓣」的合作中,甲骨文不僅獲得超過1000萬的「碼洋」,還通過視頻和音頻節目,大大提高了書系的知名度。

對於這類合作,董風雲表示,他看重的是管道的拓展。「我們跟他們的合作,無論曲線怎麼樣,我都滿意,賣得少我也滿意,因為我覺得他開闢了一個全新的天地。」

20170901_03.jpg

六、風格突出的裝幀設計

董風雲堅信,文化產品要以「我」為主,才會有一以貫之的風格。甲骨文所有的視覺設計都是由宋濤完成。宋濤原先即在社科文獻出版社擔任設計工作,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原來的工作模式並不適合他發揮自己的個性。

出於對同事的瞭解,甲骨文工作室相信宋濤會有好的設計思路,便任由他發揮,完全不干涉他的設計理念。董風雲稱,「他的設計也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要體現自己的思考,突破那些固有的觀念。」

在為甲骨文做設計的幾年裡,宋濤也快速成長,從單純的設計師成長為社科文獻出版社設計中心的負責人。對此,董風雲在一次分享會上表示,「我覺得編輯不僅是一個編輯,還要做個思維和創造力的激發者和釋放者。你首先得讓自己釋放,讓你周圍所有的人釋放,你讓你的東西變成一個有創意的東西。」

在路上:出版社內工作室還有很多可能

大陸社群平台「知乎」上曾出現一則:「如何評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甲骨文系列叢書?」的提問。其下的回覆裡,讀者的評價包括:

「這個系列的書,裝幀設計是沒得說的,選題比較豐富,值得關注。」

「設計簡約而不簡單。」

「首先顏值上說,甲骨文叢書不論封面設計、裝訂品質還是用紙上都非常非常好,我一直認為甲骨文叢書在,紙質書不死。」

不過,也有讀者覺得訂價普遍太高,「甲骨文走的是『華貴裝逼』路線。」

5f3fa16ely1fj1vn3fyy5j20m80m879h.jpg

在思想的疆域中馳騁,是董風雲對甲骨文未來的期許。他說,甲骨文將來可能不僅是一個圖書品牌,還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們不能把自己定義為編輯,我們只是在做內容,而內容的範圍非常廣泛,我們目前缺少的只是技術而已。甲骨文好比遊牧民族,可以去開拓更廣闊的天地。」董風雲說。

隨著更多年輕編輯帶領的出版社內工作室的崛起,相信這樣的「遊牧民族」會越來越多,出版的疆域也會越來越廣闊。

20170901_06.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9-01 18:18
8月伴讀 冊店頭家》你知道台灣到底有幾間書店嗎?——專訪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陳隆昊、廖英良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陳隆昊(左)、秘書長廖英良(右)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陳隆昊(左)、秘書長廖英良(右)

臺大、師大周邊,被溫州街、羅斯福路與汀州路圈起的區塊有一個浪漫的「溫羅汀」之名,蜿蜒交織的街道巷弄間,數十間書店如棋陣般座落於此,成為台灣密度最高的書店網絡。其中,唐山書店自1982年於此開業,至今30多個年頭過去,眼看書業起高樓,再看高樓坍塌了,身兼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的店主陳隆昊見證了台灣書市的興衰起落。

那時台灣尚未解嚴,言論、思想還受到限制,但西方思潮的引入與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帶動人們對知識的渴求與書籍的銷售量,賣書能賺錢,溫羅汀的格局就此打下根基。「那時每天只要賣一兩本書就打平水電房租基本開銷,但是大家搶著買書啊,我開店才一個月就回本了!」在不時聽聞書店歇業的今日,那個時代彷彿一場夢幻。

_DSC9096.jpg

_DSC9184.jpg

2012年文化部成立,同年舉辦6場文化國是會議,第2場就以獨立書店發展策略為主題,後續更實際編列經費補助書店營運。書市的轉機,總算是盼到頭了。「以前政府是連書店歸誰管都不知道的,反正你只要有繳稅就好了」,東海書苑負責人與協會秘書長廖英良笑說,但談起成效,語氣卻又沉了下來,「補助只是止血,書店沒有一直繼續倒下去,就是成效了。」確實,補助是一時的,進貨價7折以上的小書店面對連鎖及網路或大書店79折的售價競爭,導致無法賺取合理利潤,恐怕才是問題的根本。

台灣書市,確實需要一場完善的全身健檢。今年,文化部打算推動台灣書店普查,完整地了解台灣書店生態,為現象的分析與後續政策提供準確的母體資料,而承接這個重責大任的正是協會。除了政府各部門掌握的書店數量大有出入,陳隆昊與廖英良更坦言,在籌備階段就碰上一個難題:如何定義一間書店?隨著時代與環境更迭,書店的面貌與經營型態不斷變化,「我們最後勢必得為書店下一個定義,這也勢必引起某些人的反彈。」

廖英良細數書店定義之困難,如以書局為名卻只賣文具,也有新的書店開業但名稱看不出是書店;或是像誠品賣很多書,但在營收數字中並非重點,也有僅僅陳列三排書架,但是非常用心賣書的店家。更別提許多沒有登記立案的小舖子,或者店主年紀大了就注銷營業登記,店裡的書擺著,賣一本是一本。有些上一代留下來的店面,實質上15年前就倒了,卻也有更多新的書店以意想不到的新面貌示人。

因此,協會將全臺分為10個區域,每個區域由一位熟悉當地書店狀況的業者協助訪查,希望透過以店訪店的方式,一方面了解書店運作型態與遭遇的困境,也實際掌握店家陳列的書籍種類與規模,另一方面更希望透過這個機會,讓地區的書店產生聯繫。就是得要這樣一步一步走進一間又一間的店鋪,把資料做足了,後續談書店生態的趨勢分析或規劃政策才有意義。

這一役,對書市未來發展相當關鍵。

_DSC9146.jpg

_DSC9280.jpg

如此大費周章,是憂心書業生存環境的歪斜,更因為珍惜人與書相遇的記憶。廖英良高中畢業那年升學壓力解除,生活頓失重心,偶然從朋友家中的書架上取下《異鄉人》,翻開書頁,也翻開了他的書業人生。書店的意義正在於此,它為了人與書的相遇而存在。走進書店,從起頭的未知一路摸索出自己的品味,如同踏上一段閱讀旅程。

「書店才是真正培養閱讀習慣的地方,我覺得要給人們這個機會。」廖英良曾向文化部提案,要在每一個公共場所強制設立一間書店,按照空間的比例去設定規模,讓書籍跟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算只有一個小空間也好,能夠定期陳列推薦的書籍,替書與人搭建相遇的橋樑,這才是書店作為文化事業的意義。

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書店必須不斷探問自我,找到走下去的方式。「我們不能只把書籍當做知識的媒介」,隨著網路資訊的發展,知識的傳遞有更便利的管道;況且,當網路書店強勢進攻,電子書的發展亦悄然醞釀,實體書店很難再單純以賣書立足。因此,書店逐漸發展各種專精的議題,透過各種活動、講座經營社群的分眾性,甚至走出戶外舉辦市集,或與當地文史、環保、農業團體合作經營在地生活,成為社區的一份子,更別提各種異業結盟的案例早已遍地開花。

「台灣(書業)至少領先世界50年」,廖英良說,正是因為環境艱困,台灣書市長出各式各樣的臉。他回憶起三四年前,法蘭克福書展介紹柏林一間新星書店,主打全新的經營模式,「結果是怎樣的新法,啊,是書店跟咖啡廳開在一起。」在台灣這個被陳隆昊戲稱狹小如「手工藝」的書籍市場,書得一本一本認真地賣,所以相較於鄰近的亞洲國家甚至歐美市場,台灣的書市別有一番豐富的生命力。

書店普查計畫預計2018年3月完成,但書店跟隨時代的腳步永遠不會停下。書店陳列著書籍,兀自守候如生活的呼吸,對於讀者而言,也許只要那麼一次的偶然,停下腳步,推開門,便由此踏上一條閱讀的旅程。還有許多相遇正在發生,台灣的書店,還要繼續走下去。

_DSC9178.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