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宇文正》那些離我而去的書
(攝影:小路)
(攝影:小路)

蘭姆《伊利亞隨筆》中有篇〈兩種人〉說道:「人類,根據我自己歸納出來最可靠的理論,可以分為截然不同的兩種人,即:向別人借東西的人和借東西給別人的人。」說了半天,他真正要抱怨的是那些向他借書不還的人,他說他們是「成套書的殘害者、書架對稱的破壞者和散卷書的製造者。」

我沒有套書被殘害的問題,借出的書都是單行本,但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書。有朋友借,同事借,有時一群親戚來,長輩對孩子們說:你們要像姑姑一樣愛讀書才好,姑姑有好多書,你們趕快去借喔……呃,我只得故作大方,搬出一疊適合青少年讀的書:鄭愁予、席慕蓉、瘂弦詩集,《煙愁》、《水問》、《聽風的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孩子們蝗蟲過境,書架蛀出一格格齒縫,而我心知肚明,那些書一本也不會回到我的手裡,並且懷疑那些被帶走的書,真的被閱讀了嗎?

經典的書被借走,位子空下來,目光掃射書架時,我知道那裡應有一本書等著我重購補回。我會在心裡翻閱它們,默念我記得的一些句子,回味書裡的一些畫面,情節,像我年輕時敲揚琴,有時琴弦斷了手邊沒有弦線,甚至一個音兩條弦都斷,每次琴竹經過那空了弦的位置,心裡會發出那個音去填補。當記憶慢慢變得模糊,我又會一一去把那些書買回來,像補牙一樣地重新填好。比如《聽風的歌》我就買過三次了。

直到有一天發覺,重買的書,版本不一樣了!新版也許封面、版型更漂亮,行距、字體變大,更好讀了,可是,不是我原來讀的那一本了。這些長銷書,經過若干年,總要改頭換面一下,我已買不回最初讀它的印象。這一次牙痛,不是補了牙就沒事,是重新植牙,它已不是你原來的牙齒了。

像是《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我仍記得是借給乾妹妹小萍。小萍跟我一塊兒長大,情似親姊妹。小萍爸爸是船員,長年在海上。小萍每天跟我一起在村口的大榕樹下等我爸爸的「上班車」回來,爸爸會先抱起她,再牽著我的手走回家。她常在我們家做功課,吃晚飯,她媽媽也常與我媽一起打毛線。小萍爸下船回來,會帶給我和小萍一樣的洋娃娃、一樣的琥珀色美麗梳子。我的第一只手錶,是她爸媽帶我去買的。兩家先後搬出了眷村,疏遠了,我和小萍並沒有疏遠,直到我們各自結婚,一直是最好的朋友。她的婚姻帶給她極大的痛苦,有幾年,她開了一家美容工作室,我常去光臨,給她打氣,聽她傾訴。她要我帶書給她,我帶了幾本,其他書名已不記得,只記得有一本是《張愛玲短篇小說集》。

這是我第一部讀到的張愛玲小說,這本書也是我想寫小說的起點。大二那年,夜裡在床上讀其中的〈心經〉感到驚心動魄,寢室熄燈後我心潮起伏,拿著筆記本到閱覽室,一口氣寫出自己的第一篇小說。作品本身是最好的老師,它教導你,也鼓動你。之後我購齊所有張愛玲的書,讀到最後一本《餘韻》,我捨不得讀了,把速度放得很慢很慢,覺得讀完就「沒有了」!那時怎想得到,多年後會再有《小團圓》、《雷峰塔》、《易經》出土。

小萍結束了婚姻,在很短的時間內清掉美麗的衣物,到山裡隱居。甚至沒有與我見面惜別,只打了電話。我們通過幾次電話,她開始時會哭,後來電話中亦不哭了。還傳過line給我,我一說要去找她,便斷了聯繫。我的乾妹妹把自己隱藏起來,連家人亦不見面了。

我後來教寫作班的課想拿《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來講,到書店裡一看,才知道那版本早已斷版,拆成了《傾城之戀》、《第一爐香》兩本。我的《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和乾妹妹都從我的世界消失了。

失去的書,記憶深刻的還有夏宇的《腹語術》,這是夏宇詩集中我始終最愛的一本。過去曾有兩年我每週到監獄寫作班教受刑人閱讀寫作。其中桃園監獄收容的多為刑期較短的輕刑犯。有的年紀很輕,在我眼裡就只是犯了錯的孩子。我常帶書給他們,處久了,大膽一點的孩子會撒嬌似地告訴我,他想看《哈利波特》第三集,我手邊沒有,便去買給他們;他們想讀詩,我也分批帶去給他們傳閱,包括了夏宇的《腹語術》。我特別叮嚀,這個版本買不到了,你們要珍惜別把它弄丟了喔。後來,所有詩集都收回來,唯獨缺了《腹語術》。

跟同事們說起此事,他們跺腳惋惜:「初版的《腹語術》網路上飆到多少錢妳知道嗎!?」我苦笑,我不戀物,其實不在乎錢,也不是版本收集狂,每一次借書給人都是抱著可能收不回來,我得再去買一本,也算是「支持作家」的心情,我苦笑的是,連一般朋友借了書都不會還了,我竟然想在監獄裡考驗人性,不是很可笑嗎?

也有非常幸運的際遇。我有一本劇本已消失多年,想不起遺落何處,記得的只有當年閱讀時,那心像被獵獵的風吹拂,漲滿的感受。好想再讀一次,這念頭愈來愈強烈,竟成為一種執念,非要找到它不可。我只記得那個獨幕劇叫作「心在高原上」(其實我記錯了,正確的譯名是〈心在高原的人〉),以為那就是書名,到處想找「心在高原上」,網路上找不到,不僅向許多作家、舊書店詢問,有一回陪攝影去拍作家焦桐,發覺他的工作室裡收藏大批劇本,攝影師拍他時,我獨自窩在人家的書堆裡一本一本翻閱尋找,仍然一無所獲。

那麼好的劇本怎麼大家都沒有?後來《文訊》邀請我演講時,我的講題便用了「心在高原上」,演講紀錄刊出時,我在臉書上寫了自己四處尋找「心在高原上」不可得的經過。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啊,那天航叔(陳雨航先生)剛好讀了我的臉書,私訊問我,他有一本《現代獨幕劇選》,其中有一篇薩洛陽〈心在高原的人〉,是這一本嗎?還拍了書封給我看。啊!一見到書封我就認得了,就像一首你忘了歌名、忘了歌詞的老歌,可是聽到旋律出來就知道:是它!就是它啊。

xian_dai_du_mu_ju_xuan_.jpg
(宇文正提供)

航叔把這本早已絕版的《現代獨幕劇選》送給了我,我迫不及待先把〈心在高原的人〉重讀一次。那高原上的風,再次吹拂我的心。我的心如撐起的帆,好像又可以出海了。


宇文正
本名鄭瑜雯,福建林森人,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南加大東亞所碩士,現任《聯合報》副刊組主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宇文正(作家、聯合報副刊組主編)
2018-09-06 11:02
華文朗讀節》不寫安平歷史的波瀾壯闊,寫小鎮巷弄的蜿蜒:專訪金曲歌王謝銘祐

原本和謝銘祐的採訪約在他台南的錄音室,結果前一天晚上收到通知,地點改到安平運河旁的便利商店。臨時的變動不免讓人忐忑地想「接下來會順利嗎」?謝銘祐則隨興而至,他說:「我最喜歡『明天』,如果這輩子我都知道我明天要幹嘛,這還蠻痛苦的,不好玩。」

的確,當年退伍進入音樂產業做幕後的謝銘祐,不會知道數年後將放下已經在台北累積的事業基礎,回到故鄉台南;也沒想過會在2013年憑藉著專輯《台南》拿下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及最佳台語男歌手獎,讓「謝銘祐」這三個字以「歌手」身分走進大眾的視野裡。大學開始寫舞台劇劇本的謝銘祐,最後在劇作與寫歌之間,選擇音樂作為職業,才有了後來一連串的經歷與遭遇,那也不是當時站在分岔路口的他所能想到的。

「創作都是一種選擇,每個人創作的方式不一樣而已。我們是用歌,有的人是過日子。」小至早餐吃什麼、散步時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大到婚姻對象,都是「過去」所沒有,皆可稱為創作。謝銘祐說,面對各種問題和選項,必須用自己的方法做出決定,沒人能告訴你哪條路是對的、哪邊要停下來。那是每日的修行。

2018_0813_dscf1562_suo_.jpg

▇李小龍教了我一套拳法

謝銘祐自陳,他創作最大的基礎應是源於兩個女人:媽媽的寬容,以及外婆帶給他對世界的認識。從小謝銘祐就喜歡「編故事」,一次和哥哥出去玩迷了路,被街坊鄰居帶回家,媽媽問他,怎麼自己回來了?「我剛去見李小龍,他教我一套很厲害的拳法,但是我不能打給你看,因為這個招式不能隨便洩露出去!」小時候的謝銘祐洋洋得意,卻不知李小龍當時早已過世了。然而知情的媽媽也沒有揭穿他,讓他得以繼續作夢。

「新娘坐乎正,入門才會得人疼。」這是媒人婆常說的四句聯,謝銘祐從外婆那兒聽來的。日治時期只唸了公學校一年的外婆,在娶親的場合卻是出口成章,該有的儀式、程序,也都記得一清二楚。常跟著外婆出入的謝銘祐,自然對「細節」留心。「巷仔內有人在絲敏豆,等待誰的黃昏後」,謝銘祐眼中的五條港邊不只有廟宇,還有彼時三姑六婆聚集在一起挑菜時的話語,那是謝銘祐寫歷史的方式。

2018_0813_dscf1555_suo_.jpg

▇用畫面描述情緒

那麼「謝銘祐」的創作呢?他說,是「偷窺這個世界之後的紀錄。」就是那種「你看不到我,但我看得到你」的角度。或許是因為這樣的緣故,他創作的歌詞總像從縫裡看出去,不容易看見大景,卻對細節鉅細靡遺。

牽腸掛肚的巷內 風對海中央吹來
幾痕蚵殼灰 茫霧黃昏的紅磚
伊咧等待啥物人 坐佇椅條頂的夢
時間搖啊搖 行過有若無
若彼束束縛伊 愛人仔的烏頭鬃
——謝銘祐〈戀戀大員〉

比如說寫安平,他不寫明清時代鄭成功是如何開拔到此的波瀾壯闊,而是寫小鎮巷弄的蜿蜒,不知道下一個轉角撞見的是哪個人的夢。在他的歌裡聽得到故事、看得見畫面。「單單只是告訴你我很寂寞,沒有辦法說明我的寂寞,」究竟有多寂寞呢?是一個人孤孤單單在一條冷冷清清的街,還是一口麵包被吃了,還長黴?謝銘祐說,當然是那口麵包。「流行音樂對我來講是個『情緒』工業。我必須最清楚交代的就是『情緒』。」

所以在徐若瑄〈台北下了雪〉,他這樣寫麻木:

帶走你的飛機剛起飛 我在鬧區喝完第三杯咖啡
午後的陽光好刺眼 沒有你的台北 在心裡下著雪

第一杯咖啡還沒醒,第二杯開始清楚,第三杯也就麻木了。

2018_0813_dscf1596_suo_.jpg

▇挖掘歷史,創作真正的台灣

去年發行的專輯《舊年》,謝銘祐爬梳了過往的台語歌史,或舊曲新編,或將歷史入歌。「台灣過去到現在,經過什麼樣的歷程?唯有了解,我們才會有真正台灣的創作。」因為政策緣故,台語使用受到壓抑,台語歌曲創作也曾經歷黑暗時期。「身為一個講台語的人,當然很希望是因為講台語而被辨識出來。」謝銘祐認為,那些都曾在大家的基因裡,只是被掩蓋住了。於是他試圖建構台語環境,除了音樂創作外,平時亦在社大教台語聲腔、傳承歷史,揭開原本就在血液裡的語言習慣。

台語有它自己的「氣口」,寫歌時旋律要和詞的腔調相呼應,情緒才能到位,否則就會「少了一味」。而歌,其實是一種有旋律的朗讀。謝銘祐舉古代吟詩為例,詩歌的發表必定朗誦。當時宮廷採集民間歌謠編入詩經,若能知曉是來自何地的謠,將能更理解原意。「怕的是若各地不同的謠搜集來,沒有照原本的音律,而是工整統一的制定新的旋律,那就完蛋。」

2018_0813_dscf1593_suo_.jpg

▇給思考多一點時間沉澱發酵

不只台語歌,過去也曾有段時間,我們少有對土地、生活的描寫。謝銘祐說,他們那一代的畫面是被壓抑的,「我大概五、六歲就看過長頭髮的男生被抓去警察局剪頭髮——在街上走路而已,沒有做任何事。這是現在年輕人無法想像的。那些都過去了,但是你必須知道曾經有那樣的時代。所以當你看到這些中、老年人,為什麼這麼保守?它有原因。」他認為「理解」是台灣現在應該做的事。

理解的第一步,是了解完整的歷史脈絡。與過往相比,現在的資料取得相對容易,然而謝銘祐擔憂的是「點閱」與「翻閱」的差異。「現在是『點閱』的時代,太快速了,那些資料到底夠不夠時間沉澱在思考裡?」像食物,有些甜味是需要等待才會跑出來,才對味。

然而那個黑白年代終究過去了,對於未來,謝銘祐仍抱持期待。「因為創作依賴的是自由,沒有比現在更自由了。」謝銘祐不忘強調,食物剛煮好要慢點吃,但炸的東西還是要馬上吃啊!

2018_0813_dscf1592_suo_.jpg

▇2018 第六屆華文朗讀節「讓想像力自由」

39808039_2235967773293099_2120200714360717312_o.jpg

  • 台北
    10/1(一)-10/3(三) 光點華山電影院《讓想像力自由》電影專題放映
    10/4(四)-10/7(日) 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7A・中3館2F拱廳.青鳥書店
  • 高雄
    10/4(四)-10/7(日) 駁二特區In Our Time、三餘書店、城市書店、高雄文學館
  • 屏東
    10/4(四)-10/7(日) 青創聚落、孫立人將軍行館、屏東市立美術館
  • FBhttps://www.facebook.com/wordwavefestival
  • IG:https://instagram.com/wordwavefestival
  • 活動洽詢窗口: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

▇2018 第六屆華文朗讀節開幕音樂夜 

2018_0813_dscf1570_suo_.jpg

時間|10/4(四) 18:00-19:30
地點|高雄駁二特區 In Our Time
由金曲歌王黑哥謝銘祐來為我們演唱,他為家鄉譜出的濃濃情感。黑哥除了作曲作詞外,還出過一本《安平兮烏龍船長》,談安平的故事,希望讓更多孩子認識家鄉歷史,每年帶領麵包車樂團走踏各地的老人院,未曾間斷,對土地用情極深的他,歌聲深情款款讓人感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127 奮力拚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野豬渡河

張貴興著,聯經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鮮明的題材和風格,熱帶南方的氣味迎面而來,彷彿作者獨有的簽名檔,立即便能辨識。久違的長篇再度挑戰殖民者進出下的平凡人間,讀來暢快淋漓。作者每次的暫別文壇,重回總能交出令人滿意的成績,填補台灣對於東南亞永遠貧寂的想像。
好久不見這般幻麗濃豔的馬華書寫。作者潛沉多年,終於構築出他的豬芭村,讓人想起馬康多,又像上了顏色的《鬼子來了》。儘管還是綠得流油的雨林氣,華麗的敘事卻更見沈穩凌厲,有根有筋。豬芭村也許會成為作者這一代馬華文學的總結,再來的馬華,那是另一個世界了。
該怎麼說這本以1940年代砂勞越為背景的書呢?蕨類滿爬的大樹做紙,再採了藤蔓綁書頁,泥濘為芒莖為筆,魑魅魍魎做編輯給意見。開卷找不著黃金屋,看不見顏如玉,是走入雨林深處,在婆羅洲裡活一回,熱帶濕氣貼著膚髮,血味漫開鼻舌,爭鬥活跳眼前。潛讀野豬渡河,並不輕淺,也並不愉快,可保證絕對過癮。【內容簡介

優雅的告別

現代醫療對我們是恩惠還是折磨?
A Good Life to the End: Taking control of our inevitable journey through ageing and death
肯.修曼(Ken Hillman)著,王念慈譯,臺灣商務,3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乍看書名,以為又是關於長照或安樂死的老路子文章,不抱期待地翻閱,才發現果然不能先入為主。本書的確是關於醫療和臨終的探討,身為加護病房醫生的作者,從細胞老化解釋起,書寫皮膚、毛髮、器官、視力、肌肉肢體怎麼進入衰老的過程,期間會碰到怎麼樣的問題,硬是寫出另一層次的高度。不販賣悲痛,也不推銷恐懼,平穩溫和地討論問題是什麼、有什麼樣的選擇、可以怎麼走,可能怎麼送。
進入高齡社會,如何「送死」成為出版顯學。作者長期在第一線的加護病房,以多年對急症重症的醫療經驗,懇切寫下諸多實用的建議。沒有空疏的高調,用科學的態度勸導適時放手的必要。當老化成為事實,面對就是義務;同樣地,當死亡已是必然,學會道別可能更為重要。
這本臨終之書有實事求是的冷靜,仔細描述身體老衰的各種症狀,幾乎成了一本老化解剖學。作者本人雖是「緊急醫療小組」的概念先驅,卻也對如今加護病房裡的無效醫療搖頭大嘆。想走得優雅,就必須從容擁抱生死循環,這不只是靈性覺醒,更是宇宙性的謙卑。【內容簡介

他人即地獄

韓國人寂靜的自殺
陳慶德著,逗點文創結社,3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獨     
留學韓國的作者,以輕薄短小的專欄式文章,破解韓國的自殺現象,哲學、社會學、語言學兼而有之,麻雀雖小而氣場強大,令人印象深刻。書名是沙特的名句,尚未開篇,便已點出了韓國光鮮之下的無路可出,這樣的分析一針見血,很適合這個不耐煩的時代。
談韓國文化,不走艱澀的學院文體或操弄情感,卻兼有前者的深度和後者的關懷。這麼完備的編排和銜接,竟完全出自台灣,在滿滿譯本的台灣書市,是近來不能錯過的「非虛構」亮點。雖圍繞著韓國自殺議題,又無一不折射著東亞的共通性,書末加碼日本自殺的討論,令人期待能激出台灣本土的「自殺論」。
本書不僅只是敘述現象,更有全方位剖析,韓國的自殺率為何如此高,有憑有據,有條有理,引用出處也記載得嚴謹詳實。書中整理了「自殺地圖」,記錄關於韓國各城市地區之間,自殺的人數、性別等比較差別。細思地圖背後的區域收入與階層,似乎又能再生出一本好書,萬分期待作者的下一個里程碑。【內容簡介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

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The Tale of the Dueling Neurosurgeons: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Brain as Revealed by True Stories of Trauma, Madness, and Recovery
山姆.肯恩(Sam Kean)著,吳莉君譯,臉譜,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腦科學相關書籍頗多,然而像本書這樣成功運用應接不暇、匪夷所思的案例,逐步揭開大腦神祕面紗的著作並不多見。把專業的科學寫成小說般驚險刺激,是作者向來擅長的路數,從基因到週期表再到腦科學,每個艱澀的領域都被他說成一則有趣的故事。與其歸類於科普,更像是腦科學版本的CSI,而且還是Grissom還在的賭城版。
讀這本腦外科傳奇,就是不斷嘖嘖稱奇:原來腦子是這個樣長的啊。不得不再次稱讚,作者的醫學寫作流暢生動。章節高潮迭起,唯圖文編排,在閱讀上略有負擔感。原文字數多且搭配插圖不容易,編輯在現實條件的權衡下,應已做了最大努力,但仍略感遺憾。
這本有點像腦病變案例的集成彙整,除了(豆)知識滿點之外,更有種詭異的蒐奇感,每個病例似乎都有好幾部推理小說在底下蠢蠢欲動,逼得你一直翻下去。這本實在應該供在伸手可及的書架上,當成無料可寫時的過場大補帖。【內容簡介

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

ローカルメディアのつくりかた:人と地域をつなぐ編集・デザイン・流通
影山裕樹著,林詠純譯,行人,34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在台灣小誌正流行,地方或社區營造更是主政者高喊的老生常談,兩相結合的成果不是沒有,但還是滿滿的文青味,就像南寮漁港的希臘風景,美則美矣,但總與當地無涉。本書集滿了各種不同類型來自日本的示範,利用地方刊物的優勢,創造出各種不同的應用。也許並不精緻、也無關品味,但還原了地方風土人情和小誌不拘一格的活力。
近年獨立刊物和地方誌百花齊放,深度有、美感有、質感亦不賴,只是該怎麼雅俗共賞,做出菜市場也能傳閱的文誌?看完這本書,忍不住天馬行空發想:我們是不是可以來做個寶可夢大師專欄,讓精於此道的長輩發光發熱?
地方刊物做為活化在地能量的一種介面,台灣雖有幾株有趣的小苗,但大部分還是比較政府出版品。這裡蒐集的日本案例頗有醒腦神效,不只熱血,企劃也夠刁鑽,成果更有濃濃日劇fu,帶出每個地方無可取代的獨特感。與其埋怨現狀,不如做點什麼,有為創青亦若是。【內容簡介

織巢

《候鳥》姊妹篇
西西著,洪範,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西西實在擅於縫東西,不論是毛熊還是家族的傳記小說。傳記是實的,小說是虛的,不過對她而言,人事大概早已虛實不分,但隨各人記憶而行,所以母親的自傳、二姨的家書,皆可入戲。這是一個以女性視線織就的巢,一個家的真正內裡。
從《候鳥》到《織巢》,橫跨三十年的時間,終於要畫上句點。兩者中間的變化,在文學藝術的追求外,還包含作家對現實的觀察和感受,成為無法忽視的弦外之音。不變的是西西對文字的駕御功力:招牌的剪貼、對形式的經營,熟悉之中又充滿著新意和活力。沒有「毀其少作」,而是更加篤定深刻的重新創造,看似添加,實是削滅,回歸創作的本質。
閱讀時,最怕角色穿插、轉換寫作視角的時刻,就像煎東西要翻面,一個不小心,做作了,生硬了,尷尬了,就毀了。大才如西西,再次為我們示範,怎樣安排角色進場,怎樣讓他們開口說話,又怎樣不說話卻能補強故事。讀本書宛如溫茶入喉,外頭時代已狂風大起,字句仍溫仍潤,依舊過著自己的日子。【內容簡介

人行道

Sidewalk
米契爾.杜尼爾(Mitchell Duneier)著,黃克先、劉思潔譯,游擊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芝加哥學派向來關注城市議題,芝大出身的作者不止傳承了這種關懷,更以介入的民族誌方法,寫下這些街區黑人的生活與悲喜、希望與困頓。民族誌苦民所苦,容易義憤填膺,作者雖然也跟著擺攤,跟著抗議,下筆卻極其清醒,對研究對象也是一片真心,讓這份報告多了些罕見的溫度。
作者是當今都市民族誌研究和書寫的重要學者,本書則是他的成名作。近來西方的都市民族誌陸續中譯,慢慢補足了這條研究脈絡,讓台灣讀者有機會接觸這個當前最生猛有力、百花齊放的社會學領域。作者學生所著的《全員在逃》也於日前出版,一冷一熱,可同時對讀。底層大街究竟是溫情或殘酷?答案也許都能成立,其間的變化反映出21世紀美國黑人社群處境的改變。
街頭是個亞馬遜森林,要在此覓食蹭飯,可比刀頭舔血。作者深入人行道小販的生活,如剪輯紀錄片,放映在你我眼前。帶著溫度的筆法,少了獵奇,多了對生命的尊重。忍不住想追問:若深入另一塊毒品、暴力、幫派的街頭叢林裡,是否還能如此「安全」?【內容簡介

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

一切都是為了勝利!文宣與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
神国日本のトンデモ決戦生活
早川忠典(早川タダノリ)著,鳳氣至純平、許倍榕譯,遠足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批   思   議   樂   獨 
學院裡的史學重論述,即使近來重新看重敘事,仍不脫某種長篇大論的口吻,遺忘了傳達歷史可以有多種可能。本書以大量圖像為主角,文字僅為提點,卻比任何一本專論更能道盡軍國時期日本社會、文化、思想所面臨的壓抑和扭曲。當靖國神社不斷被賦予新的象徵,《主婦之友》的婦女幼兒都準備上戰場,讀者不僅能體悟什麼是「總體戰」動員,也將進一步發現,獨裁的宣傳手法永遠不變。
原來早在二戰的昭和年代,日本就已嫻熟「網軍」、「洗腦新聞」這些「技術」。書中匯集的文摘圖片,荒謬得好似鬧劇,真實得讓人笑不出來。為了給社會交代,為了盡國家使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你的妝髮衣服不是你的,你的生命更不是你的。閱讀本書,能以較高視角俯瞰當時微妙大時代,而回顧此時此刻,我們的社會群體意識,真較彼時高明嗎?
這些日本戰時的文宣和照片並不眼生,細看卻埋了許多有趣的生活細節:當時的全面決戰令人窒息,今天看來兒戲得不可思議,卻又充滿了超現實的劇場魅力,讓人不由自主一頁接著一頁翻下去。戰爭總是無謂的、被挑唆被利用的,看不透這點,人類依然永世不得超生。【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