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7 梅雨季閱讀極品懶人包
沙發客來上課:把世界帶進教室
楊宗翰著,時報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真正世界觀的養成,不在於英文好不好,而是你懂不懂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比手畫腳跟外國人進行深度溝通。
教育替代役的奇妙點子,把沙發衝浪客帶進中小學教室,讓雙邊的趣味和功能都瞬間加倍。這本散發著濃濃手工感的教學報告,新鮮且不失爆笑。改變社會資源分配,並帶入非壓迫性的國際觀,這樣的社會實踐,原來可以既有啟發性、又有開放性。暖心且培力的紀錄,將知識與行動力完美結合。【內容簡介】
波赫士的魔幻圖書館【臺灣商務70週年典藏紀念版】
Borges on Reading
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著,王永年、林一安等譯,台灣商務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本書是波赫士圖書館的十進位圖書分類手冊。博學多才的波赫士,讀書藏書談書絕對是他最擅長的,本書雖是由全集抽取彙編,但因為主題鮮明,依然篇篇流露迷趣。
這是一本「向閱讀致敬」當之無愧的作品,將波赫士散於不同作品的篇章,重新以「閱讀藝術」為主題編輯。身為讀者有多幸福,與可以如何追求這樣的幸福,可說奧妙盡在其中。那曾經屬於波赫士的,現在將屬於各位。【內容簡介】
美國的藝伎盟友:重新形塑敵國日本
America’s Geisha Ally: Reimagining the Japanese Enemy
澀沢尚子著,油小麗,牟學苑譯,遠足文化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戰後美國需要日本,媒體、文學和流行文化都卯勁打造朋友應有的模樣,本書是新歷史主義論述分析的典型教材。是近年少見如此精闢且寫作到位的性別/歷史/政治書寫,少有簡單的理論套用,而是充滿獨創性且嚴守方法學,既是文化研究寶典,也是令人驚奇不斷的讀物。
二戰之後,美日雙方在逐漸成形的冷戰局勢下,進行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和解。日本俯首稱臣,展開新一輪的西化自強運動,美國則把日本塑造成無害的孩童和藝妓,間接經受來自東方的文化洗禮。作者把這段互蒙其利的曖昧交流,寫得溫潤、有趣、光彩奪目。【內容簡介】
失智症事件簿:我想回家,吃年夜飯
楊淵韓著,大塊文化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跨越診間的醫師,以大量藝術、人情案例,模塑而出的醫療照護故事書。不少醫生作家都寫過自己的臨床案例,但這份失智個案報告有點特殊,除了貨真價實的醫學知識外,還有種偵探解謎的天然驚奇感,這樣的敘事技巧是可遇不可求的。
全書以敘說小故事的方式,給出失智症的面面觀,是有特色也有社會觀察之眼的散文。作者擅長帶出意識死角,給予老問題新的想法。【內容簡介】
陰刻
波戈拉著,木馬文化出版,340元
推薦原因:文學性 閱讀樂趣 獨特性
《陰刻》仍然在喊痛:然而喊的方式花花綠綠,就讓我們知道痛的層層疊疊;一種華麗黑暗,有時還有三角鐵的輕音重金屬;意象豐富,傾向斂收。情詩華麗而不膩,各式中國的西方的典故運用流暢,意象雜揉而舊裡藏新。
波戈拉具有穿越性別、出今入古的變形力,輕而易舉就跨越了二元對立,在最好的時候,他可以重現開天闢地的內爆。【內容簡介】
愚行錄
貫井德郎著,劉姿君譯,獨步文化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表面是無差別殺人的滅門血案,底部則是忌妒的心理結構,控訴現代人受傷與傷人的相依相成。
這部2006年的推理作品,為讀者提供了一條閱讀線索:他的重點不在於機關設計,而是人際之間的蝴蝶效應。他讓每位出場人物為自己的小奸小壞做辯護,但不知不覺中,所有的小奸小壞忽然就糾結成不可挽回的悲劇。我們其實是每個罪行的共犯。
人如其言嗎?如果這是貫井德郎的思考點之一,小說或許不只屬於推理迷,還兼及對侯麥式「以語言曝曬人物」有興趣者。上映電影已引起廣泛討論「如何克服改編難度」的本作,也值得影視改編者研究。【內容簡介】
冬將軍來的夏天
甘耀明著,寶瓶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一場悲劇之後,來了一場荒荒唐唐的公路電影,最後雖再回到悲劇,女主人翁卻得到了她的成長。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蘊含某種古老的智慧:有時悲劇也許無法得到更好的解決,但人卻可能有更好的體悟與性格。在極佳的小說技巧中,小說家讓我們知道,相互陪伴這種彷彿無專業的付出,實是現代社會最匱乏,但也最值得恢復的技藝。全書行筆輕盈,主題卻沉重而明確,理性與奇想的交織,既是風格的實驗,也是作者的考驗。
這部性侵之作在房思琪事件之後出現,是最好也是最壞的時機。甘耀明選擇以法庭攻防這種實際的方式介入,讓人想起馮.席拉赫的滔滔雄辯,飄忽的冷幽默依然閃閃發亮。魔幻與現實接縫處的隱隱違和感,已經預約了下一部作品。【內容簡介】
我將前往的遠方
郭強生著,天下文化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如果《何不認真來悲傷》是作者對前半生的回顧,那麼《我將前往的遠方》就是他對接下來人生的思索。這裡忽然看不到他糾結半生的情慾,只剩下他一個人,獨自照顧失智的父親。郭強生或許老了,但卻找到了作家更深廣的允諾之地。
一直在觀察歲月的郭強生,走到了父與子都雙重老化的人生新界,置身的生命因此有濃濃的社會議題況味。雖然父子關係或死亡都是常見的題材,本書以特殊的開展性,審視了自我與情感的諸多夾層與皺摺所在,行文依然悠揚細緻。【內容簡介】
老派科技的逆襲:黑膠、底片、筆記本如何面對數位狂潮還能屹立不搖
The Revenge of Analog: Real Things and Why They Matter
大衛‧賽克斯(David Sax)著,周佳欣譯,行人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知識性 閱讀樂趣 獨特性
大衛·賽克斯的看法絕對政治正確:科技的價值不在於新,而在於溫度。
不因為潮流而一面倒,往往才能擁有對事物與情勢,更全面與冷靜的理解與發現,這是這本書觀點獨特卻又可信的迷人之處;若干段落極有震聾發聵之效。
不只是懷舊,實體小物面對數位狂潮的存在意義,值得更深入、更哲思的討論。【內容簡介】
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
Against Diaspora: Discourses on Sinophone Studies
史書美(Shu-mei Shih)著,聯經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這是史書美的華語圈研究最完整的集結,世界各地的漢語使用者雖然可以視為一個群體,卻未必會有共同的祖國想像。在逐漸被收編起來的世界裡,這種去中心的論述,絕對是必要的平衡。
《反離散》充分展現了文學理論的強大政治性:拆散霸權必須細緻、準確、全面、長期以及堅定。本書文字的高度濃縮,常給人思想完備滴水不漏的驚豔之感,也不時以「一句斃命」的力道,令思考盲區現形。這是精彩的、抗爭的、用功的心靈在說話,絕少文學研究在「把話說清楚」這事上,做得如此淋漓盡致。
從文學、電影的研究中,思索出一條反對遺民論、反對離散論的族群文學史觀,雖然理論論述不太容易消化,但文化政治的意涵很清明。【內容簡介】
餐桌對話》我很廢,可是我很溫柔
那天下起細雨,一到溫州公園,就看到攝影師藝堂在涼亭的石桌上,擺滿了馬卡龍、公仔、水果與糖果等,像極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拜拜行頭,或給何方神明的禮物。
受訪的宋尚緯先到了,過幾分鐘駱以軍也抵達,一見尚緯便說:「看到你,就像看到二十年前的自己。」宋尚緯立刻反駁:「老師,你二十年前明明很瘦!」
行人撐傘,一桌祭品,詩人與小說家,如此東搭西湊放在一起,理當是突兀的,不知怎的,卻莫名有種協調感;藝堂指導著兩人如何擺動姿勢跟入鏡,又好像把諸多違和之物,組成一個不違和的龐然大物。可越看似自然,越需要精緻細膩的調度——那往往是人做不到的,但冥冥中有所安排。
拍照之時有一兩位街友路過,我忽然心生歉意,不太確定是因為我們佔先或打擾了他們必經的什麼,還是來自更幽微底裡的情感。想起一開始找這次的參考書目,某大通路像羅列仙班那樣,推薦了我不少窮廢宅的書單,那些瀏覽此商品的人們,也瀏覽了:《垃圾天使:清潔隊裡的人類學家》、《貧困世代》、《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誰真的想過自己有這麼一天呢?「小時候看新聞有父母帶小孩燒炭自殺,就很怕我媽會帶著我一起去死。她真的像是會這麼做的人。」宋尚緯從小家裡就窮還負債,被老師問夢想是什麼,他竟說是活下去,「結果班上的氣氛就突然變得非常沉重。後來我媽就被老師約談了。」有些老師會欺負人,拿身材開玩笑,他便跟老師嘔氣,不去上課。高中時去了職校,「寫了一首罵學校的詩,僥倖得了台積電文學獎。之後轉到普通科的夜校,第一次感覺到有那麼多脾氣相近的人。」
劇場換幕般,那是另一個世界,被懸在社會邊緣的人們,彷若狂歡的酒神,「一群人約出去唱歌、喝酒。每次他們都會自嘲:出了什麼事都不會有人管,因為我們是社會毒瘤——我才發現原來真實人生真的會有人那樣講話。以前看小說,都覺得有點誇張。」
當時他班上的組成也很妙。班長是六十五歲的阿嬤,坐在他前面是流氓,左邊是卡車司機,右邊則是另一位流氓。而教室的最後一排,則是為了作弊而築起的一條防線,「大家都作弊作到無法無天。有次考試老師還罵我:宋尚緯,你做小抄就算了,把整本題庫拿出來抄是怎樣?」
跟之同類,學生時代的駱以軍自國三起,就彷彿斷了電。國四重考,交了一些流氓朋友,高四重考,仍舊跟他們混在一起,「或許外人看來,會覺得年少抽菸的我們是人渣、壞蛋或廢物,但大家相處卻是非常感性跟友愛的。」後來他考上文大,而那時在陽明山上的同伴,也都不是文壇的菁英。
「他們很會講笑話,可以想出很多樂子。他們的創造力就是講廢話。」因此有一段時間,駱以軍很想遠離他們,「因為整天在一起都在講廢話啊。」而身為這種多餘之人,往往也有多餘的情感,「他們經歷過挫敗,通常不太去干擾別人,也很害怕看到他人的難堪跟屈辱。這種溫柔,本該是人類文明裡的美麗花朵,放在這個世界裡卻變得沒有意義。」
駱以軍的廢材朋友,即他的赫拉巴爾之眼,是觀看人的最小單位。也跟反資本主義、反建制社會的頹廢不同,「年輕時看的《巴黎野玫瑰》(Betty Blue)、太宰治或承襲西方文學或藝術精神而對抗主流路線的台北文青們,那都是頹廢。」但廢材,卻是另一個系統,「許多人說自己是廢材,其實有一種比自嘲更多的嗚咽感。因為他們不是故意的,卻不知為何就變成挫敗者、畸零人。」宋尚緯補充道:「前陣子有一個最廢的漫畫主角排名,大雄就在其中。有趣的是,在某些關鍵時刻他們都相當堅韌,譬如很能同理他人,或是出現作者想讓讀者感受到這個世界所缺少的東西——如同駱老師所說的,那種不想讓人難堪的柔軟心。」
我問駱以軍,自稱廢材的他,身邊環繞著這些「棄的故事」,又當如何看待自己的寫作天分而不突兀?「二十多歲,只覺得自己是什麼都不會的廢物。要到三十五、六歲吧,運氣好才得到一些文學獎。但大家看見我所擁有的這些,可能還要到四十歲。」他認為文學,就是收納廢物的理想國,「以前讀的卡夫卡、杜斯妥也夫斯基或卡繆,都是廢材、神經病跟瘋子啊。」
「說自己是廢材,或許只是嚮往昔日的廢材生活。相對於那一群天才作家,有點像是:我不想推到那麼激烈、不想變成邱妙津或袁哲生,我只想在這個世界邋遢雜駁地活著,保持一點距離。」
必須養家的駱以軍,在這三年更能深刻理解他的朋友,大家都處在一個貧窮的狀態,以便宜的價錢,販賣自以為很珍貴的東西,「我前年跟去年都生了一場大病,大概是壹週刊的專欄一停,我太恐懼了,所以就亂答應工作、接太多活動。到處跑很耗損,我又容易緊張。我的身體就長期被丟在這種狀態。」即便如此,內心仍明白,他跟他的朋友都在做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你在創作的那一瞬間,如果有個偵測器,一定是指數最強的時候。在貧窮的文明裡,讓你進入虛擬的世界、可以全景調度。」
在兩人身上,我看到某種與這個世界扞格的性情,不安且焦躁。又想起上面某通路列的書單:有些人就是被棄置不理,有些人就是沒有夢想,但總得有誰,幫忙他們說出來——那個「幫忙說出來」的體貼與溫柔,讓兩人變得合理、自然許多。而我相信,這也是一種精細的安排。
▉廢廢der推薦書單
駱以軍的書單
童偉格,《無傷時代》
黃崇凱,《黃色小説》
王小波,《黃金時代》
波拉尼奧,《荒野追尋》
夏目漱石,《從此以後》
科塔薩爾,《跳房子》
宋尚緯的書單
KIYOHIKO AZUMA,《四葉妹妹》
吉野五月,《元氣囝仔》
羽海野千花,《三月的獅子》
ONE(原作), 村田雄介(漫畫),《一拳超人》
永田カビ,《一人交換日記》
永田カビ,《我可以被擁抱嗎?因為太過寂寞而叫了蕾絲邊應召【限】》
文字:刀刀
攝影:陳藝堂
馬卡龍贊助:日食生活 today'sweet
場地協力:溫州公園、肯園小聚場
備註:感謝馬卡龍辛苦演出,拍攝後全數都被我們吃完了。
胡人說書
作者:駱以軍
】
出版:印刻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駱以軍
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曾獲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首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台北文學獎等。著有《肥瘦對寫》(與董啟章合著)、 《讓我們歡樂長留》、《女兒》、《小兒子》、《棄的故事》、《臉之書》、《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西夏旅館》、《我愛羅》、《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降生十二星座》、《我們》、《遠方》、《遣悲懷》、《月球姓氏》、《第三個舞者》、《妻夢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紅字團》等。
作者:宋尚緯
出版:啟明出版
定價:395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宋尚緯
1989年生,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碩士,創世紀詩社同仁,著有詩集《輪迴手札》、《共生》、《鎮痛》與《比海還深的地方》。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