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最好吃的考題:陽明大學通識課期末考,煮給長輩的菜
上午十點,料理教室已開始忙碌起來,大夥忙著洗菜、切菜、打蛋,有人忘了加水,有人深怕將蛋煎焦,場面有點混亂也十分熱鬧。這些洗手作羹湯的年輕面孔,全都是國立陽明大學的學生,正在鍋碗瓢盆之間,進行一場香氣四溢的期末考。
▉期末考題:最想做給長輩的菜
這場別開生面的期末考主題為「最想做給長輩的菜」,由30位同學捲袖下廚,必須從高齡者的飲食需求出發,將平常學到的醫學與營養知識,實際應用到設計菜色及烹飪,完成一套適合長輩的料理。
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高齡照護已成當代關注議題,國立陽明大學一方面成立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各系所也積極納入高齡醫學相關課程,包括這次舉行期末考的,便是通識課程「飲食與文化:從歷史到當代生命關懷」。
開設課程的視覺文化所助理教授黃桂瑩表示,該課程涵蓋兩大部分,一是異國飲食文化,另一部分則是高齡社會飲食需求,並以此為期中考及期末考的實作料理主題。
在本次的期末考中,30位同學分為9組,每組必須針對一位現實生活中或想像的長輩,了解他的身體狀況、家庭組成、文化背景及飲食偏好,製作一套最想做給這位長輩吃的菜。

料理完成後,同學以策展方式呈現,搭配簡報講解營養學概念及菜單的設計理念,並邀請長庚大學保健營養系副教授邱麗玲,以及兩位60歲的長輩擔任評審,與同學進行試吃後互評成果。

除了美味度,營養搭配、菜單的合宜性都是評分重點,不只挑戰廚藝,也考驗著同學的專業度。
▉原來,你和我想吃的菜不一樣
喜歡做菜、會做菜,不一定能為別人設計菜單。作一道菜,似乎不難,然而,想設身處地為別人烹調料理,除了美味度,還得將對方的身體狀況、喜好、飲食習慣考慮在內,做菜便不只是做菜。

一位醫技系的同學邊切洋蔥邊說,自己平均下廚一到兩次,對於烹飪也頗有興趣,但是為了這次期末考,設計菜單時也傷透腦筋。他說,課程中有兩次關於高齡飲食的講座,打破了許多迷思,卻也形成另一種迷惘,「現在才知道,原來老人家的吞嚥能力跟年輕人差很多,就應該設計好吞嚥的料理,看起來方向是確立了,可是又變得很模糊,我愛吃的不適合老人吃,那到底該為他們煮什麼?」
這樣的矛盾,應該很多人都發生過:我覺得好的,原來不適合你,甚至你不喜歡,那麼,我到底該為你做什麼?

課程助教鍾惠淳多次與同學討論菜單,她說,多數同學對於做菜時間沒有太大概念,而且一開始設計菜單時,常常出現「做自己想吃的菜」等狀況。她進一步舉例,原本有同學預計烹調某種魚類,但該魚種刺很多,她建議改換成鱈魚或鮭魚,更適合長輩食用。
「討論菜單的時候,學生會發現『原來,我和你想吃的菜不一樣』!」鍾惠淳說。
▉阿公為什麼超愛吃控肉?
體會到不同個體間的差異,促進了人跟人之間更深的認識,同學在更詳細了解長輩的狀況後,烹調出更貼近長輩口味及營養需求的料理。例如為了不愛吃肉喜歡喝酒的阿嬤,做一道紹興醉雞,誘使老人家開心吃肉;或是以阿嬤親自醃製的梅醋製作泡菜,熟悉的味道讓阿公胃口大開;也有來自史瓦帝尼的外籍學生,運用胡椒、迷迭香等取代了鹽巴,讓高齡長輩減少鈉的攝取量,兼顧健康與美味。
其中一組為了阿公設計菜單,組員簡報表示,阿公非常喜歡吃控肉,擔任評審的邱麗玲副教授反問,為什麼阿公特別喜歡吃控肉?
喜歡就是喜歡,還需要什麼特別理由嗎?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軟嫩的控肉對長輩而言更容易咀嚼、吞嚥。

同學不約而同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原來,除了喜好問題以外,他人愛吃的食物也隱含著實際的需求,這些重要的需求卻常常被忽略。這可能是多數人都會面臨的處境:原以為十分親近的人,實際上我們並不真正瞭解他。
▉為你做菜之前,得先了解你
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實際上是更理解他人的一步,而這也是該課程設計的主要目的之一。黃桂瑩表示,現在飲食文化相關課程眾多,不過陽明大學應是首開先例推出結合高齡議題與實作的課程。這些學生未來可能都成為第一線面對患者或長者的醫護人員,透過課程學習,希望他們能夠懷有同理心,更深入理解他人的需求,讓醫病之間產生更良好的互動。
從了解長者到設計菜單的過程中,黃桂瑩觀察到,「學生的眼神不一樣了,變得更溫柔」。

多位學生受訪時紛紛表示,從理論到實作的過程中,設計菜單是最難的一環,這是將所學實際運用於生活的接榫點,同時考驗著學生如何站在食用者的角度思考,並客觀擬定出最適合的菜色。
本課程包括了營養學的修習,黃桂瑩特別指出,由於營養學理論不斷更新,使得醫學系學生接收的相關知識有落差,很可能造成醫囑與營養師給予不同建議的狀況。藉由這次課程,也希望同學能夠走出教室及課本的侷限,學習傾聽其他領域的聲音,未來在專業領域中更有同理心與包容度。
某一組同學為了喜愛江浙菜的阿嬤,準備了一道白菜肉絲炒年糕,考量到糯米不易消化,遂以豆腐代替年糕。減輕身體負擔的同時,保留阿嬤最愛的江浙味,而不是一味少油少鹽,忽略了食用者的感受。


一道道料理,體現了對他人的理解與體貼,也是一種溝通方式,傳遞出言語之外的情感。有同學表示,經過這次課程之後,當他為父母備餐時,會開始多想一點,考慮他們適合吃什麼。
多想一點,這份在日常生活中的停頓,成為人開始進一步了解他人的起點。
▉食物背後的故事
一份速食、一盤義大利麵、一碗河粉……這些唾手可得的食物,背後都有著特殊的文化意涵與歷史背景。美食當前,我們對於餐桌上的食物瞭解多少?在口感之外,又有多少隱而未顯的故事及來歷?
設計課程時,黃桂瑩擷取許多近幾年重要飲食相關出版品的篇章,以及晚近學者的期刊文章,從料理出發,帶領同學了解東西方飲食文化史,進而帶出生態環保、基改、食安、國家認同及性別議題。
對飲食文化有興趣的讀者,黃桂瑩推薦了兩本重要著作:《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以及《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全面性探討現代人類工業飲食在不同層面造成的影響;接續前者揭露的各種矛盾真相,《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則以哲學家的角度,帶領讀者思考,面對許多飲食問題,我們該如何抉擇?
搭配紀錄片《食品帝國》,揭示廉價食品的生產過程及問題,以及食品工業背後政治與商業的角力。黃桂瑩說,透過這些教材,同學開始思考食物代表的意涵,也對生態環保、倫理議題相當有興趣。
《食品帝國》預告片
飲食文學方面,蔡珠兒、韓良露、焦桐等人的著作都被選為課程教材,此外,黃桂瑩特別推薦了林文月《飲膳札記》。當代飲食書寫輩出,但本書不只偏重描寫食物本身,而是透過食物寫人、回憶及情境,至今仍有不可取代的厚度。從同學的書面報告中,黃桂瑩也發現許多人從料理切入,帶出與家人相處的時光,或是日常生活的記憶。
飲食承載了個人情感,也輻射出各個層面的文化意涵及社會歷史,不但滿足生理需求,同時也成為了解世界的入口。
▉對用餐認真,等於對人生認真
採訪同學的過程中,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多數人都是衝著實作料理而選修這門課,即使自己不擅烹飪,或是鮮少下廚經驗。
也許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做菜的願望。
「飲食是人跟外在世界連結的根本方式,你可以幾天不出門、不跟人說話,但總要吃飯的。」黃桂瑩分享說,大學時期,她每天都在煩惱中午吃什麼,可以每餐都吃一樣食物的朋友問,每天選擇吃什麼,不是很煩嗎?
要吃什麼、煮什麼、怎麼煮、怎麼吃,都是環環相扣的選擇。黃桂瑩認為,人都是在不斷選擇的過程中打造出自己的定位。吃飯,不僅止於進食止饑,同時是有意識的選擇某種生活方式,你如何看待飲食議題、如何透過食物的揀選面對基改問題,或者是接受加工品到哪個程度,這些選擇都將形塑出你的個人風格。

正因為每天都要不斷做出選擇,更要做得有趣。對黃桂瑩來說,飲食的回饋與付出是對等的,「你做即你所得」。一個人若能用心經營每日飲食,生活品質、美感都會隨之提升,希望將良好的飲食文化帶入校園,這是她開設這門課的出發點,也是學術理論之外最重要的事。
一日三餐,週而復始的選擇中,人漸漸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學著滿足口腹之外的需求。或許就是這股想為自己做點什麼的想法,喚醒了做菜的願望。
期末考已近尾聲,教室充斥著食物香氣,各小組挖空心思擺盤,吃著忙了一上午的成品。即使這是為長輩做的菜,但從他們的表情看來,都吃得滿足且快樂。餐桌上一道道料理,不僅是一份考試成果,實際上也是認識自己,與他人分享、互相交流的創作。●





專訪》這是生命的火花:黃春明的文學漫畫
被譽為國寶作家的黃春明,創作形式多元,小說、電影、散文、歌仔戲、兒童劇與童話繪本早為人熟知,堪稱跨界藝文大師。除此之外,或許有些讀者並不知道,他也是個漫畫狂熱分子,甚至早在1990年就出版過文學漫畫《王善壽與牛進》。
時隔多年,這部漫畫書又以全新面貌再度問世。而最讓人感懷的是,包藏在四格漫畫裡,那些對資本主義、社會光怪陸離風氣等等的諷刺反思,如今讀來依然具有血淋淋的寫實感。也因此,Openbook編輯部特別專訪黃春明,在愈來愈快速變動的年代,究竟該如何維持幽默與憂傷,該如何持續相信文學的真實與力量。
▉幽默是面對生命的真實,是看見事物本身的荒謬
黃春明開門迎接OB團隊,滿臉訝異,尤其瞥見攝影師的攝影及燈光工具時,更令他咋舌:「我不知道陣仗會這麼大啊!」
黃春明身上穿著自己創辦的黃大魚兒童劇團T-shirt,看起來精神滿腹,淋巴癌似乎不能將他擊倒。但黃春明先是表示那場病真讓他大受損耗,做完化療立刻瘦了11公斤。而且,「我現在等於是人工壽命,不吃藥的話,應該立刻就會死吧。」說完自己哈哈大笑,盡顯笑看生死的豁然大度。
從漫畫內容到真實人生,這樣可貴的幽默,從哪裡來呢?黃春明正色回答:「生命經驗裡面,到處都是。」他舉例,像搶頭香這件事就非常瘋狂。原來應該要恭敬肅穆,可是搶頭香的人,都是直接以扔的方式把香丟進爐裡,而且還有人想方設法躲起來搶插,對神的敬畏之心,根本瓦解。
又或者媽祖鑾轎每經之處,人人搶著要過轎,每年都要爆發衝突。「可是,你們想想,鑾轎在台語裡面,諧音是什麼?」我們楞了一楞,而後在黃春明意味深長的眼光中恍悟過來,旋即爆笑。
人若執迷於形式,而不關注內容或背後的意義,所作所為往往顯得荒謬可笑。尤其神聖的事,更是如此,一旦遺忘核心的精神與宗旨,就會墮入制式化作為。
因此,黃春明回到正題講道:「生活日常裡,只要仔細去看去想,就不難發現荒謬感。幽默就得從這裡面去發掘,不是刻意要讓人笑,而是讓事物本來的可笑性自然浮出。所以說,幽默是面對生命的真實,是看見事物本身的荒謬,必須讓自己不被形式制約,不讓心靈變得僵固,不思不想。」
取自《王善壽與牛進》(聯合文學提供)
《王善壽與牛進》也是這樣誕生的,比如〈放生〉、〈繁體字〉等篇,就是講台灣的放生奇觀。信眾深恐神明不知是自己做出善舉,硬在龜殼上刻名字,又怕有同名同姓,為求萬無一失,遂將身份證號碼、地址什麼全都刻好刻滿。
黃春明搖頭失笑:「這樣烏龜還能活嗎?而且擺明就是對神明賄賂。他們做好事,跟對善良的認識與長久堅持沒有關係,就只是自我滿足。就像那些賭徒去拜神明求明牌,沒中的話,會怎麼樣?不是常常有人會在路邊撿到毀損、被遺棄的土地公嗎?」
▉農村的語言,那才真是活得要命啊
訪談時,黃春明的太太林美音忙進忙出,準備了一桌的水果、甜點,好像我們是被盛情招待來喝下午茶的。書房外,黃春明的孫子正在疊積木,當孫子疊出等身長的高度時,會跑來書房拉黃春明去看。他笑呵呵離席,跟孫子一起在積木塔後合照,氣氛輕鬆,讓人覺得愉快的家庭風景。
回到書房後,黃春明又分享了不少台式笑話,包含小時候從隔壁大哥哥口中聽到的新婚夫妻床事(這裡請原諒O編必須消音處理),並說這樣的趣談,其實是從他的父親那兒傳播出來的,云云。
他細細講起農業社會的美好昔日。以前的家庭很堅固,彼此凝聚力強,那時沒有什麼娛樂,就是聽故事或看唱戲,透過這些語言或戲劇,就能夠自然產生教育的力量,比如歷史觀或情義道德種種。
「現在不是有人講,鄉下人沒智識沒水準嗎?但根本不是這樣的。只用識不識文字就產生判斷,是不對的。你說農民的勞動生產不是知識嗎?什麼時候要種什麼,要在哪裡種,這些東西難道簡單嗎?」
更何況,黃春明表示,文字誕生至今,從殷商甲骨文算起,不過就是幾千年,但語言可以溯及萬年前。而且,文字只是文字,但語言可不止是語言,語言除了有輕重緩急外,還得加上比手劃腳——亦即,語言涵蓋著眼神、表情和動作等等,不單單是口舌聲調變化而已。
黃春明也強調:「像閩語或客語都有八聲,說起話自有旋律和節奏感,像是詩歌一樣。農村的語言,那才真的是活得要命啊!」他現場唱起〈酒矸倘賣無〉,聲音宏亮,而歌調裡的滄桑,也就深邃地擊中我們。
黃春明的插畫作品,後面的文字是這樣寫的「老人走了一段很長的路,他疲憊的問時間,說他還有多少時間可走?時間告訴他,還有多少時間已不重要,看你還能做些什麼是才重要。」(黃春明提供)
緊接著,黃春明談到如今社會名詞特別多,每天都會有新名詞出現。以前的時代則是動詞相對較多,「現在呢,唯一的動詞是買,什麼都能買。以前要耕種、洗衣,得靠人力做許多事,現在只要做買的動作,所有事都可以解決。」
話鋒再轉,黃春明談起知識分子的傲慢。其實所謂知識就跟文字一樣,都是後來才慢慢誕生的。知識相較智慧,是還太年輕的東西。那麼,知識與智慧有何不同?
黃春明語音鏗鏘:「知識就是往前衝,直線式的,比如科學,愈來愈快速便利,愈來愈無所不能,像是趕時間似地猛踩油門,危險性太高,一個不經意就造成毀滅。智慧呢,是懂得什麼不能做,什麼時候該踩煞車,思考圓滿,四面八方都考慮到,才慢速前進。」
他也藉由烏龜王善壽說:「所謂的智慧,到20 世紀就沒有了。21 世紀是白癡的世紀。」《王善壽與牛進》選擇蝸牛與烏龜兩種慢速動物作擬人化,顯然不是沒有原因。
《王善壽與牛進》書裡,也有透過蝸牛說自己是搞存在主義的,但又不知道存在主義究竟是什麼,深入淺出地嘲諷風潮的無知與盲目。而如此荒誕的現象俯拾即是,比如眼下世界盃足球賽正夯,不也有人在鏡頭前回答最支持哪一隊的球員時,熱情喊著我最喜歡柯瑞(Stephen Curry,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又或者,那些各式各樣斂心靈財致富的seafood。還有,虐殺事件層出不窮到,好像我們活在一個每天都在殺的時代。遺忘的速度也非常快,比如正在看大地震傷亡如何慘重呢,下一秒電視台廣告就要我們喝到『呼你爽』,唉……」黃春明神情哀傷,「家庭一旦崩壞解構,倫理與情感也跟著消亡,整體社會跟人的心靈都太過空虛,這是結構性的問題,這是缺少生活導致的下場。沒有生活,就沒有教育,一切便會變得貧乏虛無。」這也是何以黃春明近年積極投入兒童劇編導的緣由之一吧。
黃春明說:「要繞到後面去想,不要只是眼前看到的表象,不要迷信速度,不要拘泥於快慢的形式。有時候不妨也要九彎十八拐,會有更完整的收穫。」
幽默亦然,那跟當前的酸民風不同,絕不止是調侃嘲弄挖苦取笑而已,幽默的後面必然有著真誠深沉的悲傷。
▉什麼火氣,我這是要展現生命的火花!
訪談的幾小時裡,從漫畫到文學小說的價值核心,黃春明無所不談:「要寫出人類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不能只是特例。我的體會是,同理心是最重要的。我們看黑人或印地安人被欺壓凌辱,也會感同身受,不為什麼,就只是因為他是人,跟我們一樣的人。所以,人性是共通的。所以,某些人的際遇與周遭的關係,才能夠打動我們。」
黃春明指著採訪團隊,又指著窗外說:「你們跟外面的所有人,在我眼中,每個人都是一本長篇小說,都有很多故事可以說、可以寫。沒有誰比誰優等或低階。也因為這樣,我堅持創作應該老少咸宜、雅俗共賞。文字是橋樑,作用是讓人安穩通過,走到作者所在的世界。橋如果做得太華麗或太險絕,只忙著看橋的話,讀者不就過不來了嗎?」
跟著,他提到早前在國立台灣文學館演講時發生的公然侮辱事件,黃春明一方面高興法院還他公道之餘,另一方面也補充兩件趣事,其一是有讀者寄來一箱拳套,說是他可以一手拿筆,一手戴拳套怒擊對方。還有人對他說,黃老師火氣不要那麼大云云,黃春明當下直截了當地回應:「什麼火氣,我這是要展現生命的火花!」
而在文學好像愈來愈無力的年代,黃春明對文學還有信心嗎?
他表示,應該是6年前吧,他收到一通陌生的電話,請他前往安寧病房,探視一位癌末的木匠。木匠姓官,雖然只有一面之緣,但黃春明至今仍牢記他的全名。「他是我的讀者,臨終心願就是見我一面。他對我的小說人物如數家珍,還一直問我怎麼不繼續寫小說呢。」
還有一次,是黃春明去桃園某高中演講,有個清秀的高三女生遞給他一封信,希望他回家再拆開看。展信的第一句話就寫著:「黃春明老師,你救了我一命。」女孩提及自己曾割腕三次,「她讀了我寫的〈國峻不回來吃飯〉後,明白父母生不如死的痛苦,跪著對爸媽說自己再也不輕生。她現在的生命是多出來的。
黃春明說,「這兩次真是最大的感動,比得什麼文學獎、文化獎都還要震撼。你們說,文學有沒有用?誰敢說文學沒有用!」
訪談完進行拍攝時,攝影師請黃春明移動到書房外的盆栽花園中拍照,還準備了椅子。黃春明看了椅子一眼說,「這樣不自然吧,怎麼會有人坐在這裡呢?太不合邏輯了。」
黃春明自行把椅子搬離,團隊要上前幫忙,遭他婉拒:「我來就行,我得多動啊,不能老坐著。」拍完以後,攝影師請他回到室內,坐在光影投射的地板上,他沒有遲疑就坐下了,而且很自在、自然的樣子。
84歲的黃春明依舊生命力旺盛,他自言還要持續耕作下去,直到死之終至,他都要為普通人寫出並不普通、具有廣大關懷的作品。而能夠目擊如此堅定的靈魂餵養壯舉,還是進行式,我們何其萬幸。●
王善壽與牛進
作者:黃春明
出版:聯合文學出版公司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1935年出生於宜蘭羅東,筆名春鈴、黃春鳴、春二蟲、黃回等。
屏東師專畢業,曾任小學教師、記者、廣告企劃、導演等職。近年除仍專事寫作,更致力於歌仔戲及兒童劇的編導,此外亦陸續擔任過東華大學、成功大學、中央大學、政治大學及臺東師範學院等大專院校駐校作家。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國家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東元獎及噶瑪蘭獎等。現為蘭陽戲劇團藝術總監、《九彎十八拐》雜誌發行人、黃大魚兒童劇團團長。
黃春明以小說創作進入文壇,雖被譽為鄉土作家,但在不同的時期展現出不同的寫作風格。作品關懷的對象包括鄉土小人物、城市邊緣人,90年代則特別關注老人族群。除了小說的創作之外,更跨足散文、新詩、劇本及兒童文學(繪本、童詩、小說)等不同文類的寫作。
著有小說《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啦.再見》、《放生》、《沒有時刻的月臺》等;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九彎十八拐》、《大便老師》;童話繪本《小駝背》、《我是貓也》、《短鼻象》、《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等,還有一本關懷幼兒成長的童話小說《毛毛有話》,以及為戲劇而創作的腳本,如《小李子不是大騙子》(又名《新桃花源記》);另編有《鄉土組曲》、《本土語言篇實驗教材教學手冊》、《宜蘭縣通俗博物誌圖鑑》等書。
閱讀通信 vol.355》如果把專輯放進時空膠囊裡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