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6 讓好書陪你的極品懶人包
紐約客故事集II:私房話
The New Yorker Stories
安‧比蒂(Ann Beattie)著,周瑋譯,印刻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安‧比蒂的小說是美式生活的顯影劑,筆下人物總是想盡辦法賴活著,企圖透過各種小堅持去證明活著的意義。結果當然是徒勞的,好在他們又夠聰明,知道怎麼把徒勞視為為小小的頓悟。
紐約有許多孤獨的人,本書寫出很不同的孤獨,是種渴望相伴卻又害怕不自由的都市心靈窘境。作者的技巧卓越有趣、文字低限簡約;諷刺時有無辜相,幽默時冷而滲苦味。雖從不輕易擊打,筆下卻是「一句話就令水晶世界齊聲破碎」的精采小說。【內容簡介】
重返革命現場:1917年的聖彼得堡
Caught in the Revolution: Petrograd, 1917
海倫.雷帕波特 (Helen Rappaport)著,張穎綺譯,立緒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百年前俄共奪權,形塑了20世紀的半壁天下;革命百年之後,作者還是不急著下結論,而是去搜羅整理當時外僑和旅人留下的第一手記錄,引領讀者進行一場艾森斯坦式的巡禮。歷史本來就是開放性的,蓋棺論定的只是偏見。
本書以最日常生活的私人文件史料,在近代政治史的骨架之中填補進血肉的記憶。然而儘管資料珍貴、高潮迭起,或有必要稍加提醒:作者的背景偏俄語而非歷史,因此本作的架構或取材,視讀者對史書的要求,會有不同程度的接受與批評。亮眼與獨到處略可與《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相比較。【內容簡介】
我的強迫症
許悔之著,有鹿文化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許悔之終於開始處理射手座的強迫症,那是一種大還要更大、遠還要更遠的泰坦族偏執。正因為如此這般,他的宇宙永遠是熱熱鬧鬧的,永遠有事情發生,當然也永遠有他置喙的餘地。
書如其文,似乎時間到就必須寫作,是一種任務、一種必要,而文字總是不變的溫柔親切。不會難懂,但也不是懂了就完了的詩,抒情性濃郁的《我的強迫症》,多少令人慨歎:有個人有情就好。【內容簡介】
上帝創造性‧慾:聖經性別議題新解
Et Dieu Crea le Sexe
派屈克‧巴儂(Patrick Banon)著,周明佳譯,聯合文學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在這份關於性(別)的神學辯論中,作者試圖以神話解構神話,挑戰宗教的官方說法。神話的詮釋本來就是一時一地的,人們捍衛的往往不是神話的真理,而是時代的道德偏見。
本書回歸以聖經解聖經的詮釋傳統,蒐羅各種神祕的文本,引領我們回到寫作情境,以探究聖經記載的解讀彈性。對不熟悉聖經,或不熟悉以社會、歷史與文化面向重構聖經典故的讀者而言,或許不易接受此書大量且繁複的訊息。對作者而言,聖經是思考的對象,而非天然的存在,需要認真思考的重點不在支持與反對,而是其中「有什麼」。【內容簡介】
辣椒獵人的辛香探險:前進中、北美洲辣點,直擊多元的辣椒社會史與變動中的糧食體系
Chasing Chiles: Hot Spots along the Pepper Trail
寇特‧麥可‧弗萊瑟(Kurt Michael Friese)、克雷格‧卡夫特(Kraig Kraft)、蓋瑞‧保羅‧納卜漢(Gary Paul Nabhan)著,丁超譯,商周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辣椒、農民智慧與氣候變遷三者如何交織?本書是透過實地探查的另類深度旅行文學。三位無辣不歡的作者,顯然不只是在追求嗆辣而已,他們還一路思考食物鏈的失衡、氣侯變遷以及生態正義,最後得出一個千錘百鍊的結論:不論做什麼都該有所節制,就跟吃辣一樣。
他們要在吃辣成為全球化美味世界之際,避免吃掉辣椒的物種多元化,看著他們使命重大、斬獲嗆人。【內容簡介】
他們眼望上蒼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柔拉‧涅爾‧賀絲頓(Zora Neale Hurston)著,王遠洋譯,曾珍珍校譯,聯合文學出版,340元
推薦原因:
80年前的美國非裔女作家,用什麼語言策略寫作文學?歷經漠視到被視若珍寶的《他們眼望上蒼》,如何啟發諾貝爾獎得主摩里森等後繼者?本書值得延伸與討論的議題眾多,但首先它是令人「先睹為快」的文學史關鍵讀物。
這部非裔美國文學先鋒的拓荒性作品,打開方言寫作的族群文學意義,而用盡巧思、忠於原音的譯筆,也值得稱許。
作者所探討的種族歧視和女性議題,至今依然在各處上演,並不限於美國。典雅的行文和黑人口語交互穿插,有種形式上的刺激。字裡行間,似乎也聽得到爵士樂那種受盡壓迫而變得格外奔放的抒情抗議。【內容簡介】
今天,我們還活著
Today we live
艾瑪紐埃‧皮侯特(Emmanuelle Pirotte)著,胡萬鑑譯,大塊出版,260元
推薦原因:
納粹士兵和猶太小女孩相偕逃離一個容不下他們的世界,然而他們的相依為命,也如同外界一樣充滿了謊言。作者精細描寫了一個女孩在極限處境中的成長過程,經歷非凡卻又謹小慎微。打破固有的納粹善惡之對立,勾引讀者的好奇心,循著故事反覆追問人性與活著的意義。
「一大一小/一邪一正」這種組合,具有許多變奏的電影與文學前例,然而本書還能不落俗套,翻出新局。大膽與深刻皆有之,全書讀來,有如「從來不出一聲的哭泣」。【內容簡介】
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
戴伯芬主編,王宏仁等著,大家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社會學家走出學院,一面攤開教科書上課、一面講著研究案例的專業實踐。性別是一個如此日常,既可以是煩惱,也可以是行動的起點。詞窮或氣結時,在不願放棄的你身旁,這本書以經驗、文字與方法與你相伴。
就性別議題而言,人類社會目前顯然還處於啟蒙狀態,還有各種有意無意的性別迫害,因此這樣的社會學大補帖有它一定的必要性。不過如果不能把硬梆梆的學術論文轉化成更軟性的讀物,接引功能勢必大打折扣。下一本《巷仔口社會學》也許可以思考一下。【內容簡介】
知識性|
設計感|
批判性|
思想性|
議題性|
實用性|
文學性|
閱讀樂趣 |
獨特性|
公益性
亂步專題之2》藏在官能滿足底下,對己身存在的不安:江戶川亂步與純文學
▉與純文學絕緣的亂步
如今,台灣稍具專業的讀者們大多已能識得江戶川亂步的地位:日本推理之父、本格派與社會派的開山鼻祖、「大亂步」……就連一般讀者,也可能在各種當代流行次文化中(如《名偵探柯南》或《文豪野犬》),聽聞其大名。
的確,亂步的地位是不朽的,他的創作多種多樣,質精量大,更啟發眾多後進作家(如知名科幻小說家筒井康隆,或是寫下《魔界轉生》與《甲賀忍法帖》等的山田風太郎等),促成大量影視改編,也早已獲得天皇頒授的紫綬褒章,肯定其文化建樹與藝術貢獻。
然而,即使亂步在文學史上不容忽視,但以嚴肅的純文學角度來省視其作品的討論或研究,卻十分稀少——當然,研究是有的,但卻多是從推理小說或大眾小說的角度,抑或從流行文化研究的視點來觀看。又或者,討論總不脫議題導向,只注重其中異色獵奇的主題,如變身願望、殘虐愉悅、透鏡嗜好、人偶之愛、變裝癖、同性戀等等。
可弔詭之處就在於,既然其作品的藝術性也如此受到肯定,為何甚少有人以閱讀嚴肅文學/純文學般的仔細方式,來看待亂步文學呢?(對照組是擅寫官能也頗具通俗味的谷崎潤一郎。)
可能的理由是,亂步對自己的創作說得太多。一如文藝評論家中島河太郎所說:「很少有作家像江戶川亂步這樣,如此喜愛自述。」亂步有很強烈的收藏癖,會將和自己有關的所有大大小小事物都保存起來。但是,這就苦了那些專門挖掘新史料的學者們,因為亂步早把他們的工作都做盡了。此外,這也讓那些以詮釋為業的研究者們傷透腦筋,因為亂步也似乎把可以說的都說透了。
而另一個可能的理由是,亂步作品中突出的部分太顯眼,所以就算要討論,人們似乎難免集中到那些詭譎吸睛的部分上;又或者是作品實在太迷人,以致於閱讀的過程本身就已滿足了一切。
但是,除此之外,可能還有更龐大、且深植人心的某種排斥意識作祟:那是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的對立。要瞭解這點,就不能不回到戰前、大正與昭和之交的日本。
▉日本「大眾文學」的展開
那個時代最具標誌性的一件事情,就是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地震理所當然是帶來壞滅,可重點是,壞滅卻促成了新生。
當時的日本為了儘速復興震災,竟無意間促成產業機械化、生產效率升級,也造成資本獨占、市場壟斷的傾向。到最終,一場地震,竟替日本帶來了現代大量生產、大量宣傳、大量消費的市場系統。而這個大量宣傳,也就意味著大眾媒體(如報紙、雜誌)的發達,更連帶掀起「大眾文學」的誕生。
「大眾文學」之所以加上括號,是因為如今我們雖然早已耳熟能詳,並常常望文生義。但在日文中,這4個字的意涵卻有嚴謹區分。
其實在日文中,「大眾」最初是佛教用語,專指僧侶眾多之意。直到20年代的大正末期左右,這個詞才被社會主義政治運動借來使用,改以指稱社會上的不特定多數人(即英文中的mass)。
由於這個詞彙的流行,再加上上述歷史背景,刺激了作家白井喬二將當時最為流行、讀者最多的時代小說,冠以「大眾文藝」這個他自創的新名稱,並創刊《大眾文藝》雜誌、設置文學獎等。這遂成為日文中「大眾文學」一詞的濫觴。
也因為這種日本歷史的特殊性,所以「大眾文學」這4個字——特別是在文學史的討論中——狹義上,原本是專門指稱富娛樂性的時代小說、歷史小說的。不過,由於當時江戶川亂步出道即聲譽鵲起,攫獲市場,也符合「大眾」的條件;再加上,從作品內部來看,那時候的時代小說中多有犯罪、特殊機關等的敘述,也與偵探推理小說有某種程度的近似。是故「大眾文學」在廣義上,也包含了推理小說。
不過在當時,追求廣大讀者群的,除了(廣義的)「大眾文學」之外,還有無產階級的普羅文學。前者講究休閒娛樂,吸引讀者消費,而後者則是嚴肅深刻,試圖促成政治革命;至於剩下的那些並不刻意追求讀者,反倒更追求藝術成就的作品,就被稱為「純文學」。
本來是彷彿「大眾文學」、「普羅文學」、「純文學」三強鼎立的狀態,不幸的是,普羅文學與政治牽連太過緊密,隨著1933年日本共產黨員大量轉向、左翼勢力崩潰,普羅文學也隨之退潮。於是,30年代中期,就逐漸只剩下「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的二元對立。
這種二元對立,當然與現實不符,純文學作家如川端康成、井伏鱒二都寫過類型性格的大眾小說,而大眾文學作家如夢野久作也頗有前衛實驗的作品。但是,隨著時代演進,人們疏於回顧當時實際狀況,於是逐漸在認知上形成隔閡更大的對立,誤以為:純文學就代表藝術性、代表精緻、代表深刻,而大眾文學則只有娛樂、通俗、商業傾向——也就因此,彷彿沒有認真對待、仔細研究的必要。
▉亂步文學的純文學性
然而,「大眾文學」的負面刻板印象,在亂步身上完全不適用。
事實上,從亂步的各種自述,以及目前亂步文學館的藏書資料看來,他有著不輸菁英知識分子的閱讀涵養。
夏目漱石、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佐藤春夫等等與他時代相近的日本文壇作家,亂步同樣熟讀;至於外國文學,除了筆名來由的愛倫坡,舊俄的杜斯妥也夫斯基與托爾斯泰全集,乃至歌德、斯湯達爾與紀德,他也如數家珍。更別提尼采、叔本華、柏格森等人的哲學著作,他同樣有所涉獵。
甚至,就連作品中涉及同性戀情節的部分,背後也有深厚的考據。亂步曾寫過一篇〈同性愛文學史〉,其中詳列古希臘、西洋近代、中國、日本的文學、史料、研究等等基本文獻。從他下過這等功夫看來,小說中的異色之處,絕非單純賣弄腥羶色而已,其中的取材、互文、編織,再寫成張力十足的小說,就是亂步的文學技藝高明之處。
除此之外,亂步的初期作品〈心理測驗〉、〈鏡地獄〉等,其實也是敏銳地察覺當時之流行、受到佛洛伊德與柏格森等的學說影響,故頗有從精神分析角度來探究罪犯心理的味道。於是在那些引人入勝的情節底下,也有著不輸純文學的深度挖掘與探究。
歸根究柢,江戶川亂步的作品,除了推理小說的娛樂性質以外,更重要的文學價值,可說是他憑藉著廣泛的閱讀與深厚的教養,精準地捕捉了戰前日本社會在毀滅新生的時代交替之際、在劇烈動盪的改變之中,人人心中都會產生的那種難以言喻的暗影,以及對自我的不確定感。
他善於將這種不確定感,轉換成為「一人兩角」的敘述欲望;將那些被壓抑的暗影,轉換為詭譎華麗的小說裝置,由此編造出一則又一則故事。而藏在那些懸疑與推理底下的,藏在戲劇性與張力底下的,藏在娛樂與官能滿足底下的,其實都是極為嚴肅的、我們對己身存在的不安。●
D坂殺人事件
】
D坂の殺人事件
作者:江戶川亂步
譯者:林哲逸
繪者:中村明日美子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人間椅子
】
作者: 江戶川亂步
譯者:王華懋
繪者:中村明日美子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孤島之鬼
】
孤島の鬼
作者: 江戶川亂步
譯者:王華懋
繪者:中村明日美子
出版:獨步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江戶川亂步
本名平井太郎,生於日本三重縣名張町。江戶川亂步(EDOGAWA RANPO)為筆名,取自現代推理小說的開山鼻祖美國小說家愛德格‧愛倫‧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的日語發音エドガー‧アラン‧ポー。
1923年在《新青年》發表備受高度評價的處女作〈兩分銅幣〉,從此展開推理小說創作。戰前日本推理小說通稱為「偵探小說」,之後在江戶川亂步的倡導下,於1959年為「推理小說」所取代。
1925年1月,《新青年》刊載〈D坂殺人事件〉,名偵探明智小五郎初登場。此後,相繼發表了以青少年為目標讀者的《怪人二十面相》、中篇故事〈陰獸〉等,寫作風格多變,並撰寫大量評論文章。身為重量級作家,江戶川確實掌握了推理小說的本質,通曉推理小說是一種從邏輯上解開謎團的文學,稱之為日本推理小說領域的開拓者當之無愧,而他同時也是日本本格派的代表性人物。
相關著作:《D坂殺人事件(亂步復刻經典紀念版‧中村明日美子獨家書衣,隨書附贈典藏書卡)》、《人間椅子(亂步復刻經典紀念版‧中村明日美子獨家書衣,隨書附贈典藏書卡)》、《兩分銅幣(亂步復刻經典紀念版‧中村明日美子獨家書衣,隨書附贈典藏書卡)》、《孤島之鬼(亂步復刻經典紀念版‧中村明日美子獨家書衣,隨書附贈典藏書卡)》、《少年偵探團》、《帕諾拉馬島綺譚(亂步復刻經典紀念版‧中村明日美子獨家書衣,隨書附贈典藏書卡)》、《幻影城主》、《怪人二十面相》、《蜘蛛男》、《詐欺師與空氣男》、《陰獸(亂步復刻經典紀念版‧中村明日美子獨家書衣,隨書附贈典藏書卡)》、《魔術師》、《黑蜥蜴》。
繪者簡介:中村明日美子
日本重量級漫畫家,作品內容橫跨少女漫畫與青年漫畫,畫風大膽俐落,散發壓抑的情色感,故事調性前衛耽美,從豔麗且滿溢情色官能的作品,到青春颯爽的日常浪漫題材都可駕馭,多變及異色風格讓她贏得不分年齡,擄獲藝術及大眾雙方的讀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