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繪本大師》來自童年的凝望:超前時代的圖畫書藝術家查爾斯.奇賓(Charles Keeping)

2017年6月14日凌晨,在倫敦北肯辛頓區(Kensington),一棟24層樓高的集合住宅在暗夜中烈火狂燒。濃煙直竄天際,整座塔樓幾乎被火災摧毀,最終奪走了72條人命,還有上百名的傷者。他們大多是租住在這個廉價社區內的窮人和工人階級,以及來自其他國家的少數族群。

時隔7年後,「格蘭菲塔火災」的調查報告終於在今年9月初公布,真相是:若非一連串錯誤的救災行動和老舊的防火設備,罹難者的死亡本來是可以避免的。而罪魁禍首則是參與大樓維修的不肖業者,他們宣稱外牆包材防火,但實際上並不安全。


格蘭菲塔火災(圖片來源:wiki

從1950到70年代末急劇增加的「塔樓」(Tower Block),是二戰之後在英國興起的建築熱潮。除了標記戰後的進步和復興,更被視為快速解決的方案,可以用更低的建造成本,來開發城市的邊陲,容納更多的住民。

然而由於求快而粗製濫造,塔樓很快就變成了「空中貧民窟」,衍生出諸多的社會問題。這樣的環境對孩子不只不安全,由於建築設計的錯誤,更隔絕了孩子與自然親近的機會。

英國人一向自豪的鄉村景致,本身就是由社會過程塑造的。在許多兒童文學經典裡,常展現鄉村豐沛的生命能量,其中1909年出版的《祕密花園》可謂代表作。它展現20世紀初的思潮,同時也呈現出:鄉村經常是由英國白人、中上階級居住和控制的空間。到了1960至80年代,當童書開始更頻繁的描繪英國的多種族觀點時,故事背景卻幾乎都以城市為主要場景,而不在鄉村。

贏得1967年凱特.格林威獎章的查爾斯.奇賓(Charles Keeping),在他的獲獎作品《Charley, Charlotte and the Golden Canary》中,描繪兩個住在天堂街的孩子。白人女孩Charlotte的家因為修建道路被拆了,全家搬進高聳的塔樓。留在貧民窟的黑人小孩Charley,則辛苦存錢買了一隻金絲雀,透過金絲雀引路,被迫分離的兩個孩子才得以重續友誼。

表面上Charlotte似乎擺脫了貧民窟,往上層流動,但實際上她變成了被拘禁在塔樓裡的長髪公主,與自然隔離,必須靠留在貧民窟的Charley帶著金絲雀為她引進生機。

奇賓以絢麗的色彩創造了一座閃閃發光的金色塔樓,矗立在黑暗的貧民窟之上,寓示著階級的流動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歷經時空更迭,這則城市重建的現代童話,是《祕密花園》變形後的都會版本。來自倫敦底層社會的奇賓,看見了孩子對自然的渴望。他用自身的生命經歷,站在過去和未來的銜接點,重新審視這個城市的變化和童年的消逝。

查爾斯.奇賓於1924年9月22日在倫敦泰唔士河南岸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連排屋中出生。那裡非常接近老Lambeth Walk市場,聚集了各種工坊、雜貨舖和小酒館,是工人階級聚居的地區。

奇賓的祖父母是在街頭賣菜的小攤販,在他出生前即已在濟貧院過世。孤身一人的父親和母親結婚後,搬進了岳丈的房子。那個只有4個房間的屋子,除了外公、外婆和12個舅舅、阿姨,還住著奇賓的父母和姊姊。雖然空間窄小侷促,但他們是一個三代和樂同居的大家庭。

奇賓的外公Adelaide Trodd從15歲到50歲長年在海上航行,曾經駕駛帆船和搭著商船去過世界各地。外公常為小奇賓講述航海的知識和旅程中的奇聞軼事,因此在奇賓日後的創作中,總是以細膩的知性和滿懷的熱情,來描繪「航海」的主題。不只外公擅長講故事,外婆和舅舅、阿姨們也各個都是說故事的高手。這個樂於分享故事的家庭,是奇賓述說人生故事的原點。

在奇賓的記憶中,從5歲第一次拿起鉛筆,他就知道畫畫是他最熱愛的事情,總是安安靜靜的畫個不停。他的父親除了是個職業拳擊手,當時也在《星報》(Star Newspaper)做派報工作,經常會帶回印壞的報紙和剩餘的報攤標語牌回家。姊弟倆喜歡在廢棄的紙上聯手創作,姊姊Grace寫故事、奇賓配插畫。雖然這是個藍領家庭,但卻鼓勵孩子擁有藝術喜好,因此奇賓說自己處於「舒適的工人階級」。


比起彩色,奇賓從小更喜歡使用鋼筆和墨水作畫(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他在學校的課業表現不佳,加上老師強制左撇子的他要使用右手,更讓他對上學視為畏途。由於居住的環境混雜,父親平時不准許他在街上亂跑,童年時期的奇賓,就像他創作的《窗外》中的小男孩雅各,經常獨自一個人從靠馬路的窗邊望向外面的街景。窗外那條街,就是他全部的世界。

這扇窗彷彿決定了這個未來藝術家的命運,他好像坐在劇院包廂的特別座,用獨特的視角,靜默的窺看窗外市井小民周而復始的日常,也好像高高在上的造物者,俯瞰眾生的愛怨嗔癡,生老病死在眼前一幕幕上演。這些鐫刻在他童年的心象,成為他心靈的底色,他用畫筆記下眼睛所見的有限世界。

即使當時的倫敦已經擁有機械動力的交通設施,但在這個貧窮落後的地區,各種手工業、小商鋪和殯葬業等,都需要大量的工作馬來幫助勞務。奇賓時常透過圍牆的小洞,觀看家對面的裝瓶廠,工作馬匹戴著鈴鐺、配合著達達的馬蹄進進出出,這個節奏不時在奇賓耳畔縈繞。他曾被帶到馬廄騎上高大的馬背,他既興奮又驚恐,而馬毛的溫暖又帶給他一種奇異的安全感。

「馬」是奇賓創作的重要主題,畢生創作過18本關於馬的圖畫書。他善用繪畫技法,將愛馬的心情和對馬的理解表現得淋漓盡致。1966年他首次創作的全彩圖畫書《Black Dolly》和《Sean and the Carthorse》,都講述受虐待的勞作馬匹的故事。1973年的《Richard》,描繪警馬一天的生活。情節雖然簡單,但他混合水性和油性材料產生出砂狀質感,並展現出運用景深和空間的錯覺來平衡圖形結構的能力。

繪畫一直是奇賓生活的重心,對他而言比吃飯還重要。但是10歲那一年,外公和父親相繼去世,停靈在家中時,他必須俯身去親吻他們,這給他纖細敏感的心靈烙下了深沉的陰影。隨之而來的是家庭經濟情況受到很大的打擊,他勉強上學讀到14歲,就不得不輟學開始工作了。

兩位阿姨湊了錢讓奇賓上藝術函授課程,他同時在圖書出版公司William Clowes & Sons當學徒。在印刷廠工作,至少對嚮往成為藝術家的奇賓來說,是一條通往藝術的道路。每當他奉派去畫家處取回圖稿時,就更堅定自己的心志,將來不要當印刷工或裝訂工,而要成為真正的畫家。

二戰爆發後,奇賓進入生產軍火的Durrants工程公司就職,後來有一段時間改到瓦斯公司工作。18歲他應召入伍,加入英國皇家海軍,在護衛艦上擔任無線電操作員。繁重的任務和船艙狹窄的空間,讓他在4年的軍旅生活中,完全沒有機會拿起畫筆。

D-Day(諾曼地登陸)戰役開展時,奇賓正在艦上執行勤務,沒想到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意外,雖然他幸運的存活下來,左眼上方卻遭受重創。受傷當下恐怖扭曲的面容,讓他覺得自己就好像雪萊筆下畸形的《科學怪人》。這個慘烈的傷痛成為他永難抹滅的夢靨,他日後的畫風受此影響,經常籠罩在陰鬱詭譎的氛圍中。


(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1946年,奇賓帶著嚴重的憂鬱症退伍,他覺得自己因頭部受傷,使得外在和內在都變得邪惡,因此而入住精神療養院6個月做深度治療。之後他希望能進入Regent Street Polytechnic就讀藝術科系,可是因為他太早輟學,沒有正式的學歷資格,申請多次都遭到拒絕。

他只好白天先擔任瓦斯抄表員,騎著腳踏車到處走動,肩上揹著一大袋零錢,在北肯辛頓地區挨家挨戶收費。經歷過「閃電戰」攻擊的北肯辛頓區一片破敗,居民過著困苦的生活,就像狄更斯書中所描寫的貧民窟。

不忘初心的奇賓,利用晚上選讀夜校藝術課程,最後在為他治療的心理醫師William W. Sargant幫助下,終於獲得助學金,於1949年成為Regent Street Polytechnic的全職生。


(圖片來源:wiki

學校裡最吸引他的是:可以毫不受限制的使用平版印刷設備,以及幾乎每天都有真人模特兒讓學生素描。他如飢似渴的吸收一切,只花了6個月,就通過別人要兩年才能達成的中級考試。雖然沒有人能特別教他插畫,但Stuart Tresilan、Nigel Lambourne和Henry Trivick三位老師,已經注意到奇賓驚人的才華。

Henry Trivick老師曾記述奇賓學習的狀態:經歷過戰爭的奇賓,對這個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有時顯現出過度的熱情和傲慢。但他對於繪畫是全心投入,不但能夠充分運用神奇的畫筆和卓越的方法,更能排除各種困難完成作品,是這所學校少見的傑出插畫家。因為奇賓優異的表現,當他在1952年畢業時,應邀留校擔任兼任講師,負責平版印刷教學。

畢業的同年,奇賓和另一位畫家Renate Meyer結為連理。Meyer是為了躲避納粹而遷移到倫敦的德籍猶太人,倆人的相識起於一次微妙的機緣:為了賺取學費,奇賓有時也會擔任人體模特兒,就在一次人體素描課,奇賓背部肌肉的線條吸引了Meyer的注意,兩個有志於藝術的年輕人很快就墜入愛河。只不過奇賓一度自認為精神不正常,可能有暴力傾向,曾經遲遲不敢向Meyer求婚。


奇賓與Renate Meyer(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婚後奇賓為了養家糊口,1950年代初期開始為《Daily Herald》畫連環漫畫,也為《猶太紀事報》、《中東評論》和《Punch》等報刊畫漫畫。他也曾經做過廣告設計和繪製教科書的插圖,第一本接受委託的書是為了促進健康的幽默讀本《Why Die of Heart Disease?》,後來他回顧這段時間,覺得失去的比收穫還多。

在偶然的機會下,奇賓認識了藝術經紀人B. L. Kearley。沒過幾天Kearley就為他介紹了一個小的委託案,還介紹知名的兒童圖畫書編輯喬治(Mabel George)和他認識。這場1956年的會面,讓奇賓和牛津大學出版社建立了最愉快的關係,他為牛津大學出版社繪製的書籍插圖,比其他出版社都還要多。

雙方合作的第一本書是為知名兒童歷史冒險小說作家Rosemary Sutcliff撰寫的《Silver Branch》繪製插畫。

Sutcliff描寫的都是關於英國的羅馬軍團、圓桌騎士制度、中世紀英格蘭,以及其他關於蘇格蘭、英格蘭和希臘傳奇的故事,而且主角幾乎都是勇於挑戰的男孩子,隨著歷史背景和鄉村地景的變化而成長。喬治對奇賓的插畫非常滿意,後來又繼續交給他Sutcliff的《Warrior Scarlet》、《Knight’s Fee》等書。

其實一開始奇賓對這類歷史小說並沒有興趣,他自覺對那些古早人並不了解,也不知道該如何畫他們,於是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面對。他探索了傳統小說格式中插圖與文本的關係,以凸版印刷線蝕刻創作的插圖,採用雙頁跨頁來布局,在翻頁時產生動感和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他著重的並非歷史人物服裝和場景細節的再現,而是將真實隱含在動作和氛圍中。

後來奇賓曾為《咆嘯山莊》、《西線無戰事》、《悲慘世界》等名作繪製插圖,其中由Leon Garfield和Edward Blishen重述的希臘神話《The God Beneath the Sea》獲得了卡內基獎。

雖然奇賓的書籍插圖不斷帶來令人驚嘆的原創性,但他並不滿足於插圖僅作為裝飾或伴奏的處境。尤其當時英國正處在兒童圖畫書的第二個黃金時代,他愈發渴望能一手創作自己的書。

而發掘他的編輯喬治,正是這股新浪潮興起的造浪者。除了奇賓,她還發掘了另一位新銳藝術家布萊恩.懷德史密斯(Brian Wildsmith),還有同時期嶄露頭角的新秀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雷蒙.布力格(Raymond Briggs)等人。他們利用印刷術的進步,以更加個性化的方式在圖畫書中進行探索,拓展出多樣的藝術風格,將圖畫書帶進了一個充滿色彩的新時代。

在喬治的支持下,奇賓從1966年起正式進入他的彩色時代,先後為牛津大學出版社創作了15本全彩圖畫書。除了前述的《Black Dolly》、《Sean and the Carthorse》、《Richard》、《Charley, Charlotte and the Golden Canary》等,色彩濃烈、圖案具有象徵意涵的《約瑟夫的院子》和《窗外》,是他抽象表現主義階段的顛峰之作。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節目《Storyline》,曾將這兩本書製作成短片播放。

奇賓在他的童書創作裡放進了更為豐富的繪畫技巧,也更加詩意。在他大部分的作品裡,有兩種情緒交替出現:在明顯的兇猛中帶著極大的溫柔,在動作裡蘊含著氣氛,蒼勁的鋼筆墨線交揉著鉛筆的陰影,從紙張背面擴散的棕褐色,和畫面強烈的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所有的這些元素,都在《Wasteground Circus》這本書中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Wasteground Circus》書封及內頁(圖片來源:sotherans

人們常問奇賓:「你在創作童書時,對兒童的考慮有多少?」奇賓誠實的回答:「嗯,不是很多。你不能這樣做,因為你一旦思考誰適合你的書,那麼一開始就會迷失方向。」

或許奇賓的作品是一場鋒利的演出,並不適合所有小孩的口味,但他依然堅持:沒有一個孩子可以完全免於受到事故、恐怖和不可避免的現實影響。

在1980年代,牛津大學出版社鼓勵奇賓為青少年讀者創建了黑白圖畫書的新格式,這個系列首發的是《死亡情劫》(The Highwayman),文本是Alfred Noyes的浪漫詩作。這本書為奇賓贏得了第二個凱特.格林威獎章,並同時獲選這個獎項的十大好書之一。

這個系列還有改編自Kevin Crossley-Holland撰寫的盎格魯-薩克遜史詩《Beowulf》,Leon Garfield的原創故事《魔鬼新娘》(The Wedding Ghost),和桂冠詩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書寫的《夏洛特之女》(Lady of Shalott)。


右圖為《Beowulf》內頁(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誠如藝評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所言:「每當你看到任何形狀時,都要試著去看見其中的線條,這些線條影響著它過去的命運,也將影響著它的未來。」奇賓在這有如四重奏的4本書裡,表現出令人驚嘆的線條,每一個筆觸都充滿了情感的強度。他的線條是開放的,就像是未完成的線索,引導讀者直抵角色內心的恐懼、憤怒、愛欲和死亡。


(圖片來源:instagram@officialkeepinggallery

自1978年起,奇賓用10年的時間,為Folio Society繪製「查爾斯.狄更斯全集」的插圖。因為自身親歷過狄更斯筆下的世界,奇賓對底層社會人民的生活有細膩的了解,且對他們懷抱深刻的同情。他特別能抓住狄更斯作品的精神,因此是接下這項艱鉅任務的最佳人選。全集共800張圖,他畫過不知超過多少倍數量的草稿,先是用鉛筆、再用墨水筆定稿的線畫,塑造了狄更斯作品插畫的經典形象。

1988年5月16日,奇賓因腦瘤過世,享壽僅63歲。過世時,畫桌上還擺著他用鉛筆繪製的最後一幅畫作,那是還在進行的《古水手之歌》中幽靈的線畫稿。

那個女人是她所有的船員嗎?
那是死亡嗎?有兩個嗎?
死神是那個女人的伴侶嗎?

若不是死神來召喚,奇賓還有許多故事要說。

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在創作的歷程中不斷大膽的進行媒材和技法的實驗,即使被批評和誤解,他依然勇敢的描繪真實的人性和人生。真相有時是醜陋的,而人們已經習慣膚淺的美感。一生備受爭議的奇賓,篤定的走在自己的路上,只是他走得太快,超前了時代的腳步。

奇賓曾經說:「當你畫出一樣東西時,你便擁有了那樣東西,沒有人可以將它奪走。」離世一年後,他的最後一部著作《天堂島》出版。在這本書裡,奇賓帶著讀者重返他童年生活的地方。那些道路和商店已經因城市變遷而消逝,曾經親密的玩伴也已離散。雖然如今人事全非,但是來自童年的凝望,所有珍貴的記憶都會留存在書中,一如奇賓的作品,跨越時空,永遠啟發和感動未來的讀者。


《天堂島》內頁(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短評》#137陪孩子探索內在星球無與倫比的精彩

小老鼠的完美早餐

Little Mouse’s Big Breakfast
文、圖:克莉絲汀.皮姆(Christine Pym),張淑瓊譯,米奇巴克,32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這本書有著大膽鮮明的色彩與極富設計感的圖像,把每一種食物都畫得好好吃啊。一頁又一頁,美味又懸疑的氣味慢慢堆疊,真把小老鼠與小讀者的胃口吊足了!所謂的完美早餐,不一定是最大最香的那一道,合自己口味才重要,人性欲望的道理藏在簡單故事裡,孩子在大飽眼福的同時也能體會。內容簡介➤


《小老鼠的完美早餐》內頁(米奇巴克提供)

小外星人

Astro
馬努葉爾・馬爾索(Manuel Marsol)著,張淑英譯,大塊文化,56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眼前是從未到過的星球,那一大片的神祕嶙峋與奇異生物,衝擊了原有的生命與視覺經驗,萬事萬物美感質地重組拼貼,一切可以是起頭也可以是終點。全副武裝的小太空人始終沒有露出臉孔與表情,長鏡頭卻把他的好奇、執著、心碎與掛念,都全一覽無遺展現——他和我們一樣來自地球嗎?有一天我們也會踏上跟他一樣的旅程嗎?宇宙中最想相逢的人是誰?——藝術家掏心掏肺,將所有思念與想念投注在這本作品裡,如癡如醉的我們跟著一起找答案。內容簡介➤


《小外星人 Astro》內頁(大塊文化 © 2023 Manuel Marsol)

太陽王蘇巴

西瓜的傳說
태양왕 수바: 수박의 전설
文、圖:李芝殷(이지은),郭宸瑋譯,小漫遊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中年級(4-10歲)
深藏不露的紅豆阿嬤再度發功,為墜落凡間的太陽王討回公道。儘管蘇巴西瓜傻傻分不清楚,江湖險惡也總難預料,但阿嬤的歐巴桑魅力與瘋狂執念絕非省油的燈,絕對讓眾鬼怪節節潰散。作者用高明幽默的手法改寫韓國民間傳說,為傳統蒼老的奶奶角色套上活力新形象,並在神話裡加入搞笑懸疑元素。以流暢沁涼的色彩圖像說故事,氣氛輕鬆不疾不徐,段落笑點全都精準到位。燠熱的天讀來剛剛好,一解心頭的枯熱煩燥。內容簡介➤


《太陽王蘇巴》內頁(小漫遊文化提供)

我們的決定

世界兒童的地球憲章:保護大自然、人類與地球
It’s Up to Us: A Children’s Terra Carta for Nature, People and Planet
克里斯多福.李歐德(Christopher Lloyd)著,席尼.史密斯等繪,柯倩華譯,聯經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這本書源自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於2001年提出的《地球憲章》,呼籲全世界人類重視與生物、大自然、宇宙的依存永續關係,內容改寫成適合兒童閱讀的散文篇章,字字鏗鏘有力易懂。來自世界各地的33位頂尖插畫家也獻上作品共襄盛舉,一頁頁圖像各具美麗與力量,在書面上集結成一股強大抒情的暖流,召喚捧書人回望纏綿交織的生命網絡,愛護地球從自己做起。內容簡介➤


《我們的決定》內頁(聯經提供)

巨人的眼淚

世界兒童的地球憲章:保護大自然、人類與地球
黃春明著,薛慧瑩繪,聯合文學,42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黃春明老師的雋永文字配上薛慧瑩的風格插圖,讓經典童話改頭換面,保留了熟悉溫暖,並激盪出令人驚喜的戲劇性與現代感。從封面到內頁,從文字到圖像,巨人的溫柔身影無所不在,有時藏匿在樹後,有時倒影在湖邊。碩大的淚珠裡其實藏著巨大的孤單,細膩的情感氣味透過色彩、造型、版面一一烘托展現,讀起來滋味更多、層次更豐。內容簡介➤


《巨人的眼淚》內頁(聯合文學提供)

情緒大飯店

The Grand Hotel of Feelings
文、圖:莉迪亞.布蘭科維琪(Lidia Branković),黃聿君譯,小典藏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中年級(4-10歲)
一身暗黑的「憤怒」大吼大叫發洩、「悲傷」不停湧出藍色淚水淹沒浴室、「平靜」總是安靜舒適望著星空……不管來者何人,情緒大飯店從不打烊,每天每夜醒目矗立,真心對待每一個住客。作者透過創意巧筆,畫出每一種抽象情緒的對應形象及擬人動作。色彩運用鮮活沉穩,文字也恰當生動,讓孩子隨之開張自己心中的情緒大飯店,隨時做好準備,永遠懷抱理解,去迎接、聆聽、陪伴每一種情緒的到來。內容簡介➤


《情緒大飯店》內頁(小典藏提供)

我的眼淚果醬

Alla går iväg
艾娃・林斯特(Eva Lindström)著,陳靜芳譯,小麥田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讀這本書,有一種傷疤被靜靜又狠狠撕開的感受。人生某個孤零零的時刻回來了,無以言說,無處可逃,只能把撲簌簌的眼淚熬成果醬,靠想像、靠轉化,努力度過眼前的黑暗。悲傷可以加糖嗎?冷冷眼神投向何方?殘留的餐桌真的有人來過嗎?越想在圖像裡找出疑問與線索,曖昧不明越是襲來。失了準的界線、比例、人物關係形成一個若即若離的心理空間,壓得人喘不過氣。作者刻意不留下任何答案,箇中滋味交給心幽幽的讀者們自己去品嚐。內容簡介➤


《我的眼淚果醬》內頁(小麥田提供)

穿穿的地洞

鄭潔文著,聯經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書裡的小穿山甲長得可愛又討喜,地洞是牠的成長天地與祕密基地。每當媽媽出門時,小穿山甲便在裡面動啊玩啊吃啊,一眠大一吋,好多台灣特有植物及昆蟲都來開心作伴呢!跟著輕快溫馨的故事暢遊山林,一探珍貴保育類動物真面目,知識藏在圖像裡,讀完非常滿足。內容簡介➤


《穿穿的地洞》內頁(聯經提供)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東亞書房》是作家星野源!集結7年半連載推出散文集《從生命的車窗眺望2》,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因日劇《月薪嬌妻》在海內外聲名大噪的日本演員暨音樂人星野源,將在本月底推出散文集《從生命的車窗眺望2》(角川出版)。星野自2014年起,在雜誌《達文西》開啟「從生命的車窗眺望」散文連載,首部集結成冊的單行本於2017年發行,當時正逢《月薪嬌妻》與主題曲《戀》大受矚目,該書也成為暢銷作品。

預定於月底發售的第2冊,收錄自2017到2023年間的23篇連載內容,以及4篇全新文章。星野在續作中提到:「2017年開始,我覺得自己變得不太對勁。」成為鎂光燈焦點後,周圍環境隨之改變。他透過文字詳實記錄笑容背後隱藏的虛無感、疫情期間的生活、逐步變化的音樂創作,以及與珍視之人的別離、邂逅及溫馨生活點滴。《從生命的車窗眺望2》勾勒星野近7年半的日常、創作及人際關係,率直地呈現他的思維及內心世界。

■在朝日新聞筆耕20年、並在4年前成為自由記者的村山祐介,於今夏推出新作《移民・難民們的新世界地圖》(新潮社),帶來取材豐富且極具寫實感的報導文學傑作。村山在報社時期,便對外交、政治、經濟等領域知之甚稔,離職後更以荷蘭海牙為據點,積極追蹤國際動態,以「跨國界」為題深度採訪。

本作書寫時間橫跨烏克蘭戰爭前後,作者走訪烏克蘭、波蘭、義大利、突尼西亞等國,在長達1000日的取材過程中,跨越超過3萬公里距離,採訪多達600位受訪者。他記錄下戰爭肆虐的國度、逃往他處的難民、義無反顧的偷渡者,以及被迫遷徙之人無處容身的哀傷。

記者暨作家三好範英提到,村山不對國際政治做過多分析與評價,也未將問題歸咎於特定國家或思想,並對其道德譴責,而是依據事實及採訪內容層層遞進。正因如此,尾聲的「不跨越國界也能生存的世界,離我們越來越遠」一文,敲響無比沉重的警鐘。

【得獎消息】

■第13屆日本歷史時代作家協會獎於8月公布,赤神諒以《佐渡絢爛》(德間書店)摘下本屆作品獎桂冠,新人獎得獎作,則是東圭一的《奥州狼狩奉行始末》(角川春樹事務所)。取得法學博士後在大學任教的赤神,2017年以《大友二階崩》榮獲日經小說大獎,自此開始學界與文壇的雙棲人生。他的作品以歷史小說為大宗,代表作包含《大友落月記》、《仁王的本願》,以及去年贏得大藪春彥獎的《浮浪烏鴉》。

此次得獎作品,則是以江戶元祿年間為背景的歷史小說。受金銀產量驟減所苦的佐渡島,接連發生奇怪事件。金庫中消失的千兩箱、奪走36條人命的崩塌事故、被釘在能劇舞台上的遺體等,每起事件的案發現場,都留下血跡斑斑的鬼神面具「大癋見」。佐渡金銀山中,究竟隱藏著何等可怕的祕密?赤神巧妙結合礦山開採及能面舞台元素,勾勒出充滿時代氛圍的神祕謎團,以及隱於迷霧之下的駭人真相。

■第60屆谷崎潤一郎獎於上個月26日發表,柴崎友香以去年底推出的《延續與開始》(集英社),拿下本次大獎。從「那時」起已經過了多久?事情又是因何而起、如何展開?柴崎以宏觀視角,俯瞰3名男女在不同地方度過的人生,以及他們在歲月流逝中,回顧大地震、新冠疫情等赫然打亂日常生活的事件。這些既稱不上創傷、也難以用人生挫折形容的經歷,跟生命中的其他煩惱,一同扎根在心中,宛如無法拔除的小刺。書評家藤田香織提到,這部作品不至於令人震撼、落淚、驚愕或興奮,雖未帶來如此濃烈的情緒,卻能使人留下「讀到許多珍貴事物」的感慨。

另外,第19屆中央公論文藝獎評選於上個月舉行,最終得獎作品,為荻原浩在今年5月底出版的《微笑森林》(新潮社)。

【作家動態】

■2021年以感官書寫之作《透明夜晚的香氣》獲渡邊淳一文學獎,並在去年以《白銀之葉》奪得直木獎的小說家千早茜,在上個月底推出新作《與雷共馳》(河出書房新社),傾心描繪與狗共同生活的真實樣貌。

「曾在兒時保護我的守護犬『小虎』,是我擁有過唯一的愛。」在這部作品中,千早刻畫人狗之間無法以言語交流、卻仍堅定深刻的羈絆,並細膩寫出狗作為野獸的本能,以及人類主角無法陪伴、保護同伴動物到最後的罪惡感。讀者評述,千早將狗的忠誠與愛的本質,刻畫得令人感同身受。亦有讀者認為,本作雖讓人憧憬與狗相伴的生活,卻也透過故事情節,讓人意識到飼養動物的責任。


千早茜《與雷共馳》簽名會(圖片來源:千早茜X@chihacenti

■護理師暨作家藤岡陽子,於本月中推出全新小說《森林點燈之時》(PHP研究所)。藤岡在2009年以熟悉的醫療業為背景,發行出道作《永遠的白羽毛》,並在去年以《開滿丁香的獸道》奪得未來屋小說大獎,同作亦在今年拿下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新作《森林點燈之時》,講述照護現場努力播撒希望種子的護理人員的故事。

渴望成為搞笑藝人的星矢,在演藝夢碎後,成為長照機構「森林之光」的看護。然而,他在首次夜班執勤時,便遇到了醫療事故。失去對未來的信心、亦感受不到工作價值的星矢,某天在街上偶遇機構中被當成麻煩人物的醫生葉山彩子。夢想破滅後進入長照產業的新人看護、信念無法被周遭理解的醫生,以及曾被家屬控告的院長,為何依然選擇留在這個產業?他們對工作的堅持,又是否能擦出新的火花呢?

■《明日的我將迎風前行》、《水神一族》,以及日劇《歡迎來到蝴蝶莊》原著作者乾路加,在上個月底出版小說新作《灯》(中央公論新社)。「我想要一個人,在這世上活下去。」高中2年級的相內蒼,對於無法互相理解的母親,以及令人厭煩的同班同學深感不滿,只想一個人生活,過著彷彿按下「延遲」鍵的每一天,迴避與他人的交集。這樣的她,卻因為與某人相遇而發生了改變。出身北海道的乾路加,在這部充滿光輝的青春小說中,臨場感十足地勾勒出老家札幌的樣貌,以及主人公在人與人的邂逅中,被照亮的人生道路。

■著有《切羽》、《向紅》、《剝皮》、《在那邊的鬼》等佳作的直木獎作家井上荒野,於上個月推出新作《猛獸們》(春陽堂書店),以一對偷情時遭熊襲擊的情侶為背景,書寫糾結的愛、情慾及人際關係。在一處寧靜的別墅區中,通姦的男女被熊殺害,這起事件對周遭的6對夫妻,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先行閱讀本作的插畫家杉本早苗評述,井上透過生動的筆觸,將複雜的愛情走向,以及每對夫妻的鬱悶感受,呈現得如萬花筒般精彩紛呈。亦有讀者評論,小說中難以判定為愛、戀還是性慾的情感,揭露從容優雅的人際關係背後,赤裸而粗糙的真實樣貌,展開方式有趣又充滿張力。井上則自述:「在書寫『愛的去向』的過程中, 我不斷思考究竟什麼是『愛』。這是一部對我自身而言相當重要的作品。」 

■著有《震源》、《奪取》、《灰色的北壁》,作品橫跨懸疑推理、歷史時代、社會經濟領域的文學獎作家真保裕一,於本月初發行長篇推理小說《共犯之畔》(朝日新聞出版)。議員事務所發生了一起監禁事件,2名犯人隨後被逮捕,卻始終保持沉默、不發一語。他們為何持續緘默?背後是否引藏著難以啟齒的祕密?一切的根源,似乎要追溯到群馬縣鈴之宮町的町長選舉,以及當時廣受討論的巨大水壩建設案。真保以象徵日本社會病灶的巨大水壩,呈現驚險刺激的寫實推理。隨著謎團一個個撥雲見日,揭曉的內幕也不禁令人瞠目結舌。

■江戶川亂步獎得獎作《誘拐兒》及日劇《真犯人》原著作者翔田寬,於上個月底推出全新警探小說《兩個誘拐犯》(小學館)。靜岡縣北部的荒廢村莊中,被人發現一具誘拐失蹤案的少女遺體。10年前,誘拐犯從靜岡縣警手中奪走1000萬日圓贖金,少女卻未能歸家,案件也成了懸案。隸屬靜岡中央警署的警官日下悟,針對事件著手調查後,發現幾個當年未取得的線索,包括受害者有腎臟相關疾病、誘拐案關係人後續發展,以及廢村中「聽到小孩哭聲」的傳聞。靜岡縣警在嚴密搜索中朝真相步步近逼,新的案件卻又接踵而至。擅長神祕推理的翔田,此番再次以「誘拐」為主題,帶來精彩的警探偵查傑作。

■《救贖之森》、《我還沒殺人》作者小林由香,於上個月底推出長篇新作《魔者》(幻冬舍)。若有一天,不為人知的過去,以小說形式遭人揭露,該如何自處呢?週刊誌記者柊二,在一本小說中讀到了自己幼年時的家庭悲劇,塵封已久的往事隨之浮上心頭。社群網路延燒的話題、越發激烈的週刊報導,以及以他人不幸為樂的網友,彼此纏繞著催生出可怕的惡魔。以揭人痛處為生的週刊誌記者柊二,是否也無法躲過被惡意籠罩的命運?憑藉震撼之作《復仇法》踏入文壇的小林,再次以衝擊性的情節,揭露社群媒體時代中吞噬人心的黑暗。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