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當語言和現實脫節:讀九段理江《東京都同情塔》
九段理江的新作《東京都同情塔》,在2024年獲得芥川獎之後便引發議論——九段表示這本書有5%的內容由ChatGPT生成。不過細看小說內容,便能理解九段想使用生成式AI的意圖。一方面,小說多次描繪人與AI的對話,而這些對話若以AI生成則更有說服力。另一方面,《東京都同情塔》圍繞著語言的權力,而生成式AI產出的語言,也必須在這個科技當代社會仔細檢視。
《東京都同情塔》是一本交雜事實與科幻想像的小說。小說描繪建築師牧名沙羅正構思「東京都同情塔」的競圖。此建築將蓋在曾舉辦東京奧運的國立競技場旁,並用以收容犯罪者。東京都同情塔的興建引發爭議,並非因為這是一座蓋在市中心的監獄,而在於這座監獄讓犯罪者更名為「悲慘之人」(homo miserabilis),並在其中過上衣食富足、閒暇無事,宛如桃花源一般的生活。
小說中的「幸福學家」主張,罪犯不應該被稱為罪犯,因為他們並非有意犯罪。犯罪者是因為出生的階級、環境、不好的機遇,才讓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幸福學家認為,要改變社會對犯罪者的觀感,第一步就是要從語言著手。「悲慘之人」這個詞彙才真正描繪了這些前加害者的真實處境,也才能改變「犯罪者」這類詞彙與現實脫節的現象。
➤語言的隔靴搔癢感
詞彙與現實脫節正是《東京都同情塔》的母題之一。小說最開始,牧名沙羅在思考東京都同情塔的命名時,就點出了語言與權力的關係。在最初「東京都同情塔」是以英文「Sympathy Tower Tokyo」被命名。牧名沙羅認為,這種明明蓋在日本卻要用英文命名,以及日語當中「足以包容任何國家語言」的片假名,彰顯的是日本人想要拋棄日語的慾望。對於總是寫不好片假名的牧名沙羅而言,片假名是一種和現實脫節的語言。
語言和現實脫節也發生在牧名沙羅的生命史中。牧名提到自己曾被男性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侵犯。然而,當她說出自己被強暴時,沒有人同意這是一個強暴案件——因為該男性是牧名的男友。少女時期的牧名沒有足夠的詞彙將伴侶對她做的行為描述為強暴,而「強暴」一詞也無法描述牧名在關係內經歷的性別權力不對等。
這類語言上的性別關係,不斷發生在牧名的生命中。例如從小就有數學天分的她,在國中時為了爭取參加「全性別組」而非「女子組」,因為花太多心思說服大人而輸掉比賽。少女的牧名在那時便了然於心:「在運用數學公式之前,我得先精通如何運用語言。」
或許與現實最脫節的語言,正是來自AI生成的語言。儘管弔詭的是,AI的語言卻是來自最新的資料庫、最當下的人類社會用語。《東京都同情塔》多處呈現了AI講著一切政治正確的話,卻讓人覺得搔不到癢處的時刻。一開始,牧名沙羅在AI軟體輸入「悲慘之人」時,AI在她還沒發問時就不斷地輸出「悲慘之人」的意涵及此概念的發展脈絡。這時牧名便提到,AI侃侃而談「悲慘之人」這一概念,是為了反轉社會大眾對犯罪者的歧視,但是「它對於人類在掌握『歧視』一詞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痛苦絲毫不感興趣。」

➤另一種巴別塔
AI能按照它被設定的演算模式,無止境地生成政治正確的語言,但是這些語言,卻與人類活生生的經驗完全脫離。藉此,《東京都同情塔》也對政治正確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牧名沙羅設計的同情塔最終成功落成,但當她的情人東上拓人聽著牧名闡述著同情塔種種強調同理、尊重與共生的設計理念時,他說這些話語彷彿就是AI生成的「濃縮了世人平均的願望」且「積極正向卻貧乏的文字」。
小說中的同情塔無疑是政治正確的終極顯影。東上拓人看著落成的塔,提到這些強調多元、共生的概念固然美好,但當這件事走向極端,卻成為一場「不容認錯,拒絕任何異議的壓倒性破壞」——只要每天看見同情塔,就會「被迫同情」。而東上拓人認為,被迫同情就是一種暴力。
這些對於政治正確以及左派理想的省思,其實也回應到當今全球右派崛起的一大原因:左派強調的多元平等共生,終究沒有如這些政治語言所宣稱的那樣讓所有人幸福快樂。在《家鄉裡的異鄉人》一書中,霍希爾德(Arlie R. Hochschild)指出,美國右派的極端右傾,部分原因正是不希望被規範「應該如何感受」——為同婚感到愉悅,為戰爭感到憤慨——這些左派強調的博愛理念,與右派的生命經驗深刻脫節。政治正確望向了人類社會的光明可能,卻遺落了人性的暗影:人的某些愉悅根源,悄然地來自不正確的思維、不正確的語言。
小說中,東京都同情塔的所有收容者和管理者都帶著慈祥無憂的微笑,且被禁止使用任何「比較」的語言,彷彿從此世間再也沒有痛苦與醜惡。然而,這樣看似光明美好、沒有污名的世界反而讓人不寒而慄。
如果說巴別塔象徵的是人類社會中語種的分歧,那麼東京都同情塔呈現的是語言的另一種層次的分裂:在概念與現實之間、在不同政治立場之間、在機械與人類之間,語言分裂成截然不同的意義與效果。在小說最終,牧名沙羅預見塔終將坍倒。或許這正是這本書對於當今兩極化社會的期許:但願那些讓我們彼此分裂的,終將煙消雲散。●
|
作者簡介:九段理江 |
話題》區塊鏈關出版什麼事?數位出版2.0—絕版經典共榮再生計畫
Web 3.0從概念提出迄今已逾20年,如今國際上的法規日見完善,歷經多年的技術改進,參與門檻也逐漸降低。以NFT來說,去中心化與數位內容產權是其中的兩大特點。應用在出版面上,讚賞公民基金會(LikeCoin)創辦人高重建,以及《Matters》平台暨飛地書店負責人張潔平,可謂華文圈的兩位先行者。
2022年高重建的NFT書《所謂「我不投資」,就是all in在法定貨幣》,是第一個意圖將書籍從中心機構解放的革新實驗(據說出版一個月的銷售所得,就有相當於傳統出版模式兩年的收益)。
緊接著在隔年(2023),讚賞公民基金會背後的Liker Land團隊拓展出Web3出版與線上書店,張潔平也進一步創辦專注於NFT的飛地出版社,計畫以絕版經典、原創新作、特色內容的數位出版為主軸,用NFT、分散式存儲等技術記錄知識,期能解決當前電子書的缺點與不足。
新創的飛地出版社,首發作品為香港小說家董啟章2005年小說《天工開物 · 栩栩如真》。此舉為華文的絕版經典,刻下了第一道永久流通的紀錄。
取得相當經驗後,飛地出版社在113年「文化部輔導數位出版產業發展補助」推出引人注目的新計畫「數位出版2.0—絕版經典共榮再生計畫」,期許大舉攪動業界,揪更多出版同行一起將更多珍貴的華文絕版經典解除封印,使它們有機會重新活躍於讀者眼前,以數位形式再度流通起來。
➤用區塊鏈改革電子書
過去高重建曾撰文指出,相較於Web 3.0下的原創新作,此前的出版品都是未來NFT的新移民,而且即便是電子書普及的時代,也仍有99.9%的數位原生內容,並沒有存放於區塊鏈。
尤其許多在讀者心中耳聞已久的書,早已在市場各種流通管道緣慳一面、無能親睹。儘管有些書本曾經是影響幾代人的時代經典,卻仍因紙本書市各種因素的限制,而成為「被封印的傳奇」,在數位的世界裡只見來者,不見前人。
因此,飛地發起的「數位出版2.0—絕版經典共榮再生計畫」,就是希望成為出版進行數位轉型的新橋樑。張潔平表示,相較於過去電子書平台的階段,透過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電子書,可視為Web3.0時代下的「數位出版2.0」。
早期台灣的數位出版,只是將紙本內容直接轉為電子書檔,屬於單純的載體轉換。然而數位內容消失的問題比紙本停售還要徹底百倍,後者是不再有未來,前者則是連過往都被抹煞。高重建就提到,譬如香港《蘋果日報》累積30多年的內容,一夜之間隨著關站就完全消失了,彷彿不曾存在過。台灣人或者感受不深,但對香港人而言卻是切膚之痛。
倘若能透過NFT將內容遷往元宇宙,其分散式儲存的特點,就能有效地令審查和全面下架變得極度困難,大幅幫助文本留存。此外,NFT除了保存內容,也能降低絕版書重出的門檻,減少印刷、倉儲,以及實體流通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能針對傳統書籍電子書平台隱含的問題,進行革新。
➤傳統電子書並非「擁有」
據博客來2023年全民閱讀報告指出,有38%的讀者喜歡閱讀電子書,攜帶方便與節省收納空間是最大原因。去年(2024)該平台電子書的業績也獲得雙位數成長。此外,讀墨電子書的年度閱讀報告也顯示,2023年業績較前期成長13%;而去年的電子書閱讀時間更直逼2億分鐘大關。此消彼長反映出,數位閱讀正在逐漸成為讀者的選擇。
然而電子書也有它的問題。以2022年Kindle退出中國市場為例,當地的Kindle用戶,若未在規定時限內將已購買電子書下載,此後便無法再閱讀自己購買的書籍。因為web2.0時期以中心化儲存的電子書,讀者只有近用權(accessibility),沒有擁有權(ownership),這是傳統電子書並不真正由讀者擁有,所產生的怪現象。
而在Web3.0世界中的電子書,元資料(ISCN)如同國際書號(ISBN)一樣,是NFT書籍的出版證明,也是讀者擁有一本書的憑證。它擁有不可改寫與刪除的特性,能為作者與讀者,重新把書本的擁有權取回來。
標準的閱讀軟件就能讀取,加上限量發行的版本號(利於收藏),讓Liker Land的電子書構成,同時擁有紙本書和傳統電子書各自的優點。飛地認為,這是非常值得同業們一起來嘗試與探索的方向,也是數位出版1.0轉向2.0關鍵的一步。
➤線下的實際行動
「數位出版2.0—絕版經典共榮再生計畫」現階段對外發布的執行內容,包括有出版工作坊、論壇,以及成果發表。其中「Web3電子書出版工作坊」預計邀請專家親自指導生成NFT電子書的操作細節(包括書籍檔案製作、ISCN申請、數位版權說明、密碼錢包申請等等)。透過工作坊,手把手教導出版者如何生成一本電子書。
「數位出版圓桌論壇」是面向公眾的論壇,預計邀請長期探索數位出版的同業、科技界的人士,以及作家、內容編輯、設計師等,擔任參與嘉賓。活動將以跨界形式,交流討論數位出版1.0如何在區塊鏈、NFT等新科技的催化跨向2.0,在出版界進行革新實驗。
「絕版經典.數位復刻」則安排在工作坊結束後,每家參與的出版社都將正式推出至少一本絕版經典數位復刻電子書。飛地會策劃線上書展,聯合發佈展出計畫成果。除了數位出版物,也會詳細展示促生的過程,以引介更多出版人士後續參與。
➤讓書也能成為社群中心
飛地表示,區塊鏈出版並不僅復刻「一本書」,更期望喚起每本書背後的「社群宇宙」。無論出版人、作者、編輯、設計師或通路,都是參與者及持份者,且可從中獲得相應的分潤。電子書的「二手市場」,也能持續增加出版物的流通性與再生可能。
協助此計畫工作坊與圓桌論壇的Liker Land網路書店,近期推出的新功能,就包括了與書店的結盟。書店只要在Liker Land開設帳號,Liker Land就會無償提供電子書,書店(甚至網紅等任何人)僅需經由連結,每銷售一本書就可獲得30%的分潤,且即時到帳。
讀者也可以額外透過自訂金額的打賞功能,進一步支持作者。對於作者、協作者,也有彈性分成機制。作者能透過開放數據得知誰是自己的讀者,讀者之間也能發現彼此,建立社群進行交流。
目前台灣出版業尚未有其他出版社做出Web3的相關案例和公開宣示,飛地則樂意以自身經驗提供範本,與更多出版社共同合作。張潔平與高重建均曾表示,Web3的出版實驗,並非試圖取代傳統出版,而是彼此並行。未來的出版模式可以完全包含在傳統出版之中。更吸引人的是,它能讓文化商品獲得長期價值,也能短期套現。
飛地出版社希望透過這項共榮計畫,讓更多人了解其價值所在,為華語世界的數位出版帶來全新的發展契機,也使經典知識跨越時空疆界,得以永久保存。
電子書不是Web3出版實驗的終點,也不是目標,而是幫助大家在數位出版革新探索之路上的手段與工具。共榮計畫期待將書從原本封閉、靜態的內容載體解放出來,變成一個由作者、讀者、編輯、設計師和所有參與持份者、關心書的人,所共構的社群宇宙。這也是飛地所堅信數位出版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
閱讀通信 vol.352》理想大人的溫柔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