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在北歐I》第一次翻譯台灣小說就大受歡迎:丹麥小出版社的大力量
2023年11月,丹麥最大的文學活動哥本哈根書展(Bogforum),主舞台前坐滿了人。依照傳統,在每場集會,尤其是文化集會開始前,與會者會拿著全丹麥印刷與銷售量第二高的《高校歌曲集》(Højskolesangbogen, Folk High School Song Book),跟著台上的主持人與鋼琴手和聲高唱。在很多文化場合或重要集會時,丹麥人會像這樣先談論文化,再用歌聲讚頌丹麥哲學、文學、歷史的美好,講一講然後唱歌,再談談再唱一首歌。
Bogforum雖然是丹麥最大的書展,但並非國際書展。在這裡,所有的標示和文宣都是丹麥文,活動都以丹麥語進行,場內的出版品也大多都是丹麥文。根據官方網站的敘述,Bogforum是一個讓作家、讀者、出版社、譯者、書商等各種與閱讀和書本有關的人,可以相遇及互相支持交流的平台。
在Bogforum,人們關心的不是搶便宜,也不是買賣版權,而是看書、找好書、認識作家和出版社,聽各種講座,盡可能地吸收各種知識。在這樣的場合,一位來自台灣的作家,紀大偉,要為開幕致詞。
30多年來,只有另一位外國作家受邀到Bogforum進行開幕致詞,就是至今在丹麥仍備受歡迎、著有《上帝之柱》等書的英國歷史小說家肯.弗雷特(Ken Follet)。
這是一件大事。紀大偉告訴我,他收到邀請很驚訝,出版社Korridor的編輯克里斯滕森(Simon Darø Kristensen)也告訴他這不太尋常。紀大偉覺得一切都是機緣,我則很好奇,是什麼創造了這些機緣?
➤丹麥的翻譯出版概況
紀大偉的《膜》8月在丹麥出版,是以丹麥文出版的第一部台灣小說,一上市就得到許多注目,丹麥最大報《Politiken》與不少媒體都刊登了相關書評。因為《膜》廣受歡迎,出版社Korridor因此決定邀請紀大偉在文學氣息最濃厚的秋季,造訪哥本哈根,與丹麥讀者見面。
丹麥人口大約550萬,克里斯滕森告訴我,丹麥市場小,一般書籍可以賣到500本就算成績很好了。話雖如此,從Bogforum的人潮與熱絡程度卻看不太出丹麥的圖書市場那麼小。
根據丹麥文化部的統計,2022年丹麥出版了超過6000種書籍,其中最大宗是丹麥原創的非文學類書籍,約2300種,占總出版量約1/3。丹麥文學位居第二,翻譯類文學排名第三,兩種文學類書籍共約3600種。翻譯的非文學作品則出版量最少,約500種。
翻譯文學中,大多數譯自英文作品,佔翻譯文學總量的44%。瑞典文、法文、挪威文與德文則是丹麥書市中最常見的翻譯語種,佔了40%。其他語種加起來只佔所有翻譯文學的15%,中文等東亞語言在其中佔比又更小。
根據丹麥文化部的調查報告,大型(主流)出版社出版的高品質翻譯文學越來越少,這塊空缺正由中小型的獨立出版社填補。
➤小型出版社運用專業 端出好菜令人無法忽視
丹麥的小型出版社,或者以丹麥人自己的話稱作「微型出版社」(Mikroforlag),通常由1或2人組成。他們多是對某個語種文學或某種文學類型有特殊專長或愛好的譯者或文化人,為了跟更多人分享自己喜愛的書,進而成立出版社。
有別於主流大型出版社依據商業考量的選書,微型出版社的選擇多半依據主事者的興趣與專長,填補了主流市場的不足。因為翻譯書的利潤相對不高,主流出版社多半不願意做翻譯書,讓小型出版社得到很大的發揮空間。
出版社Rebel With a Cause的Iben H. Philipsen告訴我,丹麥主流書市很「白」、很歐洲中心、很男性、很基督教、很健全人……這是她投入獨立出版的動力。她運用自身的翻譯長才,將更多酷兒、女性主義交織性、「全球南方」的觀點帶進丹麥。
今年共有20多家小型出版社參與這屆Bogforum,在「微型出版社」區,他們設立了自己小小的攤位,一個小酒吧,還有獨立的舞台。在這裡除了作家講座以外,也有音樂活動,跟會場中其他區域的氣氛明顯不太一樣。
「微型出版社」區雖然迷你,但設在超高人氣的漫畫區、兒童區旁邊,更位於民眾進入主流出版社展區的必經之路,讓人完全無法忽視它的存在。「微型出版社」在Bogforum場地中的位置,似乎也反映了小型出版社在丹麥社會的地位。
小型出版社有不少人本身就是譯者,他們運用語言專長與對該文化的了解,引介了許多該語種中頂尖或非常重要的作品。
我在微型出版社展區發現安妮.艾諾(Annie Ernaux)的作品,非常驚訝。專門出版法國文學的Etcetera出版社,負責人Sofie Vestergaard Jørgensen本身就是譯者。她告訴我,因為對法文世界的熟悉,她在安妮.艾諾2022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就已出版了多本艾諾的作品。
將紀大偉的《膜》翻譯出版的Korridor出版社,負責人克里斯滕森本身雖然不是譯者,卻是個眼光與品味獨到的文化人。除了出版工作,他也在丹麥重要的文化學校兼課。Korridor與許多優秀的譯者合作,推展翻譯小說系列,這幾年集中力量出版東亞文學作品。
克里斯滕森說,主流出版社不做翻譯書,反而讓小型出版社展現身手。「跟我們合作的都是最頂尖的作家和譯者」,他拿起攤位上日本作家今村夏子的《紫色裙子的女人》,自信又滿足的告訴我:「丹麥譯本出版時,這本小說都還沒有英文版呢。」
克里斯滕森信任譯者的專業與判斷,喜愛科幻小說的譯者艾喜(Astrid Møller-Olsen)偶然發現了《膜》,讀完之後愛不釋手,於是向克里斯滕森大力推薦,台灣小說《膜》於是得以跟丹麥讀者相見。小型出版社端出的高品質作品,吸引了許多文學愛好者的關注,因此總能在主要媒體上佔據不少版面。
丹麥最大報《Politiken》評論《膜》是走在時代尖端、歷久彌新的作品;專門刊登深度評論的《Weekendavisen》週報也發表書評,認為《膜》是一本值得成為酷兒科幻經典的作品。哥本哈根最重要的酷兒刊物《Out and About》,認為《膜》應該要成為丹麥暢銷書;具有反抗色彩的報紙《Information》,書評指出《膜》讓讀者用一種全新的方式看待身體與性別,小說中以幽默諷刺的方式,描繪出的科技未來主義式宇宙與人物以及故事裡的隱喻,在今日看來更加有意義。《Information》隨後又以3大頁的滿版,推出紀大偉的深度訪談。
紀大偉發表開幕演說當晚,丹麥電視台TV2 Kosmopol播放了一個對小型出版社與紀大偉的專訪,主題正是小型出版社為什麼這麼不可忽略。隔天,Bogforum的微型出版社區域人山人海,紀大偉的座談會上座無虛席。
我問克里斯滕森,他怎麼找到這麼多媒體來報導,甚至敲到開幕式演說?他只是聳聳肩,給了我一個從容的微笑,說他不過打了一些電話,問對方有沒有興趣,事情就成了。丹麥小型出版社到底有什麼魔力,讓主流社會無法忽略?
➤我們只做真心喜愛的書:我微型出版我驕傲
Bogforum主辦單位負責接待紀大偉的Johan Lose告訴我,他們邀請紀大偉致詞的原因,包括《膜》一出版就不尋常地受歡迎,作品本身的文學品質以及對氣候危機、性別、資本主義與科技這些重要議題的見解都令人驚艷。再加上,《膜》是在丹麥翻譯出版的第一本台灣科幻小說,主辦單位因此決定要把握作家到訪丹麥的機會,邀請他做開幕致詞。
Lose並表示,邀請一位出身自丹麥不常聽到的文化脈絡與寫作背景,並且受到國際認可、具有天賦的作家來演講,對丹麥讀者來說不但很有意思,也極為重要。
Lose說,他們看重的是作者與作品本身,而不會以出版社的大小去決定邀請誰來演講。小型出版社對Bogforum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小型出版社引介來自陌生文化脈絡、被忽略但具有品質的作品到丹麥,打開了人們的視野,也帶來新的理解文學的方式。
丹麥目前有將近80間品質良好的小型出版社,Christel Sunesen本身經營出版社Ekbátana,她長期經營小型出版社社群,集結眾人一起為獨立出版努力。她是專賣小型出版社產品的網路書店Mikrofest發起人之一,也是小型出版社書展Lille Bogdag主辦團隊的成員。
Sunesen用「遊戲場」來形容小型出版社創造出的文學場域。她認為小型出版社之所以能夠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與尊敬有幾個原因:過去將近10年來,小型出版社互相幫助、也協助彼此宣傳,而不是相互競爭。他們利用數量眾多的優勢,製造能見度,並且舉辦各種活動、參加主流書展製造曝光率。然而,最重要的是,他們認真對待出版品。
對Sunesen來說,出版者、作者、譯者都是在文學遊戲場中一起「玩」的夥伴。他們把主流忽略的、具實驗性的、來自各種語言文化的文學作品帶進丹麥,而且只做他們喜愛的作品。一段時間下來,不但出版社獲得重要的皇家獎項,書評與媒體也自然知道,小型出版社出品等於品質保證。
紀大偉是Korridor翻譯的第一位台灣作家,接下來還有吳明益的《迷蝶誌》與李琴峰的《獨舞》將陸續問世。譯者艾喜早已把獨特的眼光投射在香港作家謝曉虹的作品上,而出版人克里斯滕森會繼續堅持用做藝術品的方式經營小說系列接下來的每一部作品。獨特的顏色、上選的紙材,以及風格強烈的封面,當然,還有一個又一個來自遙遠亞洲的動人故事。●
人物》100%的幸福與100%的不幸都是不存在的:訪《剝皮》作者井上荒野
Q:這部作品以性暴力事件為主軸,受害的場景、人物們的反應都描寫得相當深入,您能否談談為何會選擇性暴力為書寫主題,或是創作本書的契機?
2018年的時候,日本有個知名的攝影記者被人告發性騷擾。他是一位人權問題的專家,也撰寫了許多內容很棒的報導。而這種人卻對於立場比自己弱小的女性們施加性暴力。我因此對於這種雙面性感到相當有興趣,是我寫作本書的契機。
Q:書中透過豐富的人物視角切換,呈現不同立場的想法,不僅有當事人與其家人,更涵蓋對事件進行猜測的第三方、網路鄉民等等,幾乎全都在現實生活中上演過。能夠涵蓋到這麼多層面,並呈現得如此真實,請問您在撰寫上做了哪些事前準備呢?
為了本書而做的準備,大概就是去追蹤引發我寫作契機那位攝影記者性騷擾的相關報導,另外還讀了一本收集性騷擾被害告發相關的書籍。之後還有去參觀過一次文化中心的文學講座。
書中角色的個性等都是創作。我的興趣是觀察人類,所以就從我先前的庫存當中拿出來東加加西減減捏出角色。
Q:這部作品並非只單純譴責了加害者之惡,角色們的反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性暴力事件的複雜度,我們可能會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或在現實生活中也成為了書中的人物。閱讀《剝皮》時,會帶來許多的思考,您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向大眾傳遞什麼訊息呢?
並不僅限於《剝皮》,我不曾想過自己的小說要傳達什麼訊息給讀者。我只是想要表現出「有這種情景」、「有這些人」等等的事情。我認為每個讀者閱讀以後,再自行思考接收到什麼東西就好。
Q:這個故事讓人不禁連結到現實生活中延燒的 #MeToo運動,您是否期許自己或這本書,能在這一波波運動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我認為大家在讀了這本小說以後,能夠思考被害者之外,加害者(還有旁觀者、中傷被害者的那些人)並非與自己毫無關係,或許這些人都在自己的延長線上,這樣一來也許能夠對於理解Me too風潮一事有所幫助。
Q:故事中,從事件爆發到後來發展,咲步的丈夫俊的態度與行動有很大的轉變,給了咲步很多力量。但起初,俊的反應參雜著不知所措、質疑、逃避……非常真實地呈現了男性面對相關事件的無所適從。談論性騷擾、性侵害的門檻之所以那麼高,原因之一是在對相關議題的了解上,男女比有很大的落差。對於要如何促進理解,您是否有任何的建議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去思考自己和對方的性別,而是以身為「人類」來思考。
Q:故事尾聲,洋子關於「剝皮」的一席話相當動人。她提到「書寫的沉潛也像是剝下一層皮,過程很辛苦,但是能夠再生出更漂亮的一層皮」,在您的寫作經驗中,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嗎?
我寫了三十多年的小說,一直都是這種感覺。
Q:您另外兩部在台灣出版的作品,《獻給炒高麗菜》書寫三個年過六十的女人的人生況味;《在那邊的鬼》則是以您自身的生命背景為題材的故事,當您發想創作時,哪些事物、事件或是作品會為您帶來靈感或影響呢?
對我來說,寫作的最大動機就是「謎」。為什麼這個人在這種時候,會做出這樣的行動呢?比方說若是那樣的狀況,這個人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呢?書寫就是為了要接近(雖然無法完全得到)這個謎題的解答。
Q:您的作家生涯已經超過30年,創作出許多精采又深刻的作品。在寫作上,您是否有任何在意或是不能妥協的地方?
不管是百分之百的好人、百分之百的壞人,百分之百的幸福與百分之百的不幸都是不存在的,這就是我創作的基本態度。
Q:您有其他想嘗試書寫的題材嗎?是否方便透露接下來的其他創作計畫?
我想寫一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為舞台的同性之愛故事。
Q:非常感謝老師接受訪問。最後是否能跟台灣讀者說幾句話?
我去過台灣旅遊兩次,是我很喜歡的國家。希望在我的小說裡的小巷子,都能與台灣讀者們心中的小巷相連。●
剝皮:直木賞作家井上荒野凝視創傷的動人力作。
生皮 あるセクシャルハラスメントの光景
作者:井上荒野
譯者:黃詩婷
出版:皇冠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井上荒野(いのうえ あれの)
1961年生。1989年以〈我的紐瑞耶夫〉榮獲費米娜獎,2004年以《潤一》獲得島清戀愛文學獎,2008年以《切羽》奪下直木賞,2011年《別去那裡》得到中央公論文藝獎、2016年《向紅》得到柴田鍊三郎獎、2018年以《那件事今天別談吧》獲頒織田作之助獎。
著作有《是媽媽做的》、《被寫下的愛人》、《在那邊的鬼》等。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