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書房》洋溢魅力的新刊!繪本雜誌《さがるまーた》匯聚人氣創作者陣容,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童書雜誌的另類山頭】

■說起介紹繪本與童書的日本雜誌,最先浮現的可能是《Moe》吧。不過在去年11月30日,也就是日本的繪本節當天,一本跨界跨到堪稱劈腿的前衛繪本雜誌《さがるまーた》重磅問世。這本由講談社出版的雜誌跨足漫畫和圖鑑等領域,匯聚多位人氣作家、插畫家作品。此外更打破講談社社內的部門界限,請各編輯團隊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家並邀稿,打造出這本具有多樣性和獨特風格的魅力新刊。

以荒井良二為首,雜誌內容集結了及川賢治、田中達也、加藤休ミ等人作品,就算不是繪本作家也有出場機會,例如奇書《人類堆肥化計畫》的作者東樫就是如此。他另外一個身分是「全日本棍棒協會」會長,因此他創作棍棒相關內容,搭配nakaban的插圖,形成了《こんぼうバアアアン》(棍棒 磅!!!!)魄力十足的作品,收錄於雜誌中。動物圖鑑編輯杉原則邀請水彩畫家中村愛創作《しろくま ひぐま ときどきぱんだ》(北極熊、棕熊,偶爾還有貓熊)繪本,使得中村首度挑戰故事創作。

除了精彩的雜誌本文,《さがるまーた》還提供讀者切割、黏貼、紙雕等勞作內容,帶來豐富的互動體驗。至於別冊則是全白內頁繪本,邀請讀者動手畫畫看。附錄是石黑亞矢子的不知名生物「UMA」面具。

總的來說,《さがるまーた》代表講談社對繪本的嶄新嘗試。該社透過雜誌的形式,將不同領域的創作者齊聚一堂,打造出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兒童繪本雜誌。「さがるまーた」是尼泊爾語中對於聖母峰的稱呼,雖然講談社借用這詞彙想必帶有創刊期許,但筆者期待《さがるまーた》雜誌可以成為童書雜誌的另類山頭。

【得獎消息】

■兩年一度的國際安徒生獎日前宣布決選名單(shortlist),入選的作家與插畫家如下所述,究竟獎落誰家,將於4月波隆那書展開跑時正式宣布。


國際安徒生獎公布本屆入選的作家(左2排)與插畫家(右2排)決選名單。(圖片來源:IBBY

作家組:

  • 巴西: Marina Colasanti
  • 奧地利: Heinz Janisch(海茲‧雅尼許,著有《史婆婆的帽子店》)
  • 南韓: Lee Geum-yi(李琴䬁(一ˊ),著有《有真與有真》)
    【延伸閱讀】讓傷痛開出花朵,貼近青少年的心:訪韓國兒童文學作家李琴䬁談《有真與有真》
  • 比利時: Bart Moeyaert(巴特.慕亞特,著有《圍牆上的夏天》)
  • 芬蘭: Timo Parvela(提摩.帕維拉,著有《蹺蹺板》)
  • 荷蘭: Edward van de Vendel(愛德華.范登文德爾,著有《藍色小鹿的秘密》)

插畫家組:

  • 中國: 蔡皋
  • 波蘭: Iwona Chmielewska(齊米雷絲卡,繪有《心的房子》)
  • 巴西: Nelson Cruz
  • 西班牙: Elena Odriozola(伊蕾娜,繪有《快快長大/拔秧苗》)
  • 加拿大: Sydney Smith(悉尼.史密斯,繪有《我說話像河流》等作)
  • 智利: Paloma Valdivia(著有《就是這樣》)

【新作上市】

■旅居上海、紐約兩地的插畫家Vikki Zhang(張文綺)最新繪本作品《The Lucky Red Envelope: A lift-the-flap Lunar New Year Celebration》將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歡樂且充滿驚喜的紙上拜年。主角Yue與父母準備迎接新年,特別不同的是今年有剛出生的弟弟加入行列。傳統習俗如送灶神或是讓人身心俱疲的大掃除,在新生命到來之後,都讓家庭成員體會到有別過往的意義。

本書採取問答翻翻書的形式,每頁都設有12處機關,全書多達144處,一時之間玩也玩不膩。Vikki繪圖風格獨特,擅長寫意花鳥的她結合傳統版畫和剪紙元素,呈現出華美的藝術效果,同時巧妙運用留白和繁複的對比。本作榮獲第66屆美國紐約插畫家協會(Society of Illustrators)金獎,高度肯定了Vikki的卓越創作能力。


《The Lucky Red Envelope》內頁(圖片來源:Quarto

■《紐約客》漫畫家Liana Finck推出繪本首作《You Broke it》。書中以動物家長對幼崽的各種斥責為主題。乍看似曾相識,細想又覺得這些小動物被罵得可真無辜呀。例如封面上的小鳥破蛋而出,母鳥沒有笑臉以對,反而怒斥「你把蛋打破了!」翻過幾頁,又看到焦急的大烏龜催促小烏龜「動作快一點好不好!」熟悉的句型,矛盾的場景,點出家長的育兒焦慮、小朋友的困惑神態。Finck解釋,她在產子育兒後十分能理解鳥媽媽的心情:雖然小鳥誕生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但看到自己辛苦生下來的蛋碎成一地,難免心疼萬分,更別提還要掃那一地碎片的心累。


《You Broke it》內頁(圖片來源:amazon

You Broke it》和即將在3月推出的圖像回憶錄《How to Baby》想必會讓家長感同身受。後者記錄Finck懷孕和初為人母的點滴,然而她創作該回憶錄的初衷並非如此單純,而是因為她發現有些育兒書讓讀者過度恐慌,例如強烈建議購齊所有嬰兒用品,或是恐嚇新手媽媽可能因為新生兒夜啼從此無法一覺到天亮;另外有些書則是戴上玫瑰色的眼鏡,過度理想化母嬰之間的互動,與實際生活脫節。熬過這段日子的Finck坦言,孕期令她感觸最深的是體型改變帶來的限制以及社交活動銳減,讓她覺得自己陷入孤立處境。她希望這本回憶錄能讓類似經歷的讀者找到情感出口。

■著有溫暖作品《Happy Dreams, Little Bunny》(小兔子,祝你有個好夢)的繪本畫家Leah Hong攜手新作家Melanie Conklin共同創作《When You Have to Wait》。封面上的小女孩望向窗外,彷彿在期待著什麼,她身旁的貓咪則是沮喪低頭,暗示了她的心境。

不管是像書中的小女孩一般排隊等待進入游泳池,或是盼望離開一週的媽媽回家,或是像多數小朋友那樣盼望盡快長大,「等待」對於生命經驗有限的孩子來說,最困難之處在於他們尚未能夠理解時間的流動,無從想像未來,因此等待就變成了焦慮,如此心境或許連成人也難以排解。

所幸書中以圖像具體呈現出時間流動的必然性,女孩看著窗外逐漸變圓的月亮,注意到日子的變化,在等待的這段時間學會轉移注意力,在達到目標前進行其他活動(例如排隊時搭訕別人交朋友)。Leah Hong以蠟筆、粉彩媒材呈現出柔軟的質感,使得情節推進同時散發沉穩的正念氛圍。本書同時榮獲柯克斯書評和出版家週刊的星級評價。


《Happy Dreams, Little Bunny》內頁(圖片來源:macmillan

【名家新作】

■知名插畫家、繪本創作者「junaida」繼《怪物園》、《の》之後於1月下旬推出新作繪本《世界》。書中沒有說明文字,只有構圖繁複的插圖。乍看沒有敘事主軸,其實卻暗藏玄機。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發現自己的視覺動線不知不覺被junaida精心佈置的構圖牽引,以特定方式前進。


(圖片來源:Junaida絵本地図

走完主線以後,視線會再度回到焦點尋找其他支線,這時又會發現第一次閱讀時忽略的圖像,令這趟視覺饗宴之旅充滿了驚喜;不需要文字輔助,圖像本身就是永遠說不完的故事。一如文案所述,《世界》是一本「閱讀圖像的繪本」,也是「關於結尾與開始的故事」。本作見證 junaida 勇於突破自己,挑戰繪本形式的創作生涯。

■義大利現代兒童文學之父羅大里在他活躍的年代,不僅創作童書,也在報紙專欄上回答小朋友的問題。諸如「大象的鼻子為什麼那麼長?」、「汽車為什麼要加油才能跑?」的科學問題或是「人類為什麼會出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大哉問,羅大里都能用機智幽默的押韻短詩回應,在答覆之餘刺激小讀者的想像。

The Book of Whys》收錄羅大里在1955-1958年間,於lUnità 日報專欄「愛做夢的孩子來散步(A Daydreamy Child Takes a Walk)」上的問答。插畫家JooHee Yoon以刻意扁平的繪圖風格反應出專欄文集與當代的時間差,同時也增添了一股童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吳品儒(譯者/節目企劃/創作者)
2024-01-27 11:00
話題》照顧者聯盟:2023台北雙年展作品《心.坎》與照護書單

他們總是必須成為脆弱他人的支柱,卻也不時在此過程中緩緩感受到自己的無助與無力,迷失在讓另一方活下去或優雅走向死亡的緊迫性和即時性中,但不奢求對等的關懷。

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心.坎》,2023

冬季到來之時,身邊又有人陸續傳來流感、新冠確診的消息,讓消毒、口罩、疫苗規訓了近三年的身體感覺一下又復返。我們或還未真正進入後疫情的時代,但已有不少出版、藝文作品、研究論述試圖回顧整理疫情帶來的各種影響,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即是近期最具體的一例。

而當我去到北美館步下B1展場後,迎面而來的竟是熟悉的粵語流行歌聲,來自伊朗裔藝術家娜塔莎.薩德爾.哈吉安(Natascha Sadr Haghighian)與華裔創作者洪子健協力製作的《心.坎》(Watershed)這件作品。

安置在中庭花園的作品,除了庭院環境中有的植物、公園椅、碎石步道外,錯落放置了數件以助行器(行走輔具)鑲嵌著色彩斑斕的塑料雕塑。這些雕塑內配置聲音傳感、共振的載具,觀者在作品中移動時即播放歌唱、人聲對話和流行音樂等聲響。

吸引我步入中庭的流行歌為何,就留待讀者進到美術館後自己解謎。更驚豔的是當我辨識出助行器這個創作元素時,才驚覺這個物件有著如此強的存在感。助行器瞬間轉換環境符號,讓中庭背景不再是美術館,而可能是醫院或養老中心、照護院所。而藝術家正是希望透過這件為本屆雙年展新製的作品,向照顧者致意。 在我關注的文化研究出版領域,「照顧者」也是近年快速累積的主題。


《心.坎》作品中,鑲嵌在助行器中的雕塑(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照顧者的心靈

《心.坎》正視照顧者「總是必須成為脆弱他人的支柱,卻也不時在此過程中緩緩感受到自己的無助與無力」的心靈狀態,而這一心靈狀態與病者的處境親密連動。哈佛大學醫療人類學學者凱博文(Arthur Kleinman)在《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2020)一書中認為,對於慢性病的合宜照護,應是理解、處理以患者病痛為中心的社會脈絡。

減少失能、而非追求痊癒,更是醫療的目標與照護典範。《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2020)更進一步以自身擔任照護者十數年的經歷叩問:為什麼照護應是醫療的核心,卻不受重視?凱博文除了倡導照護的權利是基本人權,呼籲美國政府應修訂政策,改善健保制度,讓照護專業和居家照顧者獲得應有的報償、獎勵、訓練與尊重,更深思照護如何彰顯身而為人的核心價值。

《親愛的人生: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2021)也有著類似的提醒。作者自年少起到成為醫師的歲月裡,不僅在病房中送走親人,也在病房中迎來新的苦痛,成為銘刻在其心靈的景象。而這一切發生在病房中的實體狀態與心理景觀,都被現代醫療科學與資本主義邏輯轉化為政策效益、資源缺口、社會負擔等負面資產,等待被處理、被承擔、被解決。

作者以深刻的觀察與堅定的敘事提出重新思考「老年」、「醫療」、「照護」等社會議題,也以溫柔深情的文體呼籲修正以制度為導向的關懷主義。就如《照顧別人,是一門不可能完美的藝術:一個全職照護者的生命故事,為照護之路帶來撫慰與希望》(2021)作者亦以自身經驗加上與其他照護者的訪談,呼籲醫療系統創造一個讓照護者與失能者不再恐懼的環境。

同時,更提醒每一個照護者學會善待自己、尋找社群、面對悲傷、體驗喜悅,並且能有支持的夥伴告訴自己:「你不孤單,而且你已經做得夠好了。」

➤照顧的本質

在台灣思考長期照護議題時,除了被照護者的需求與永續生活,有關「照顧者」的討論也開始聚焦重視身心健康之必要。《我是照顧者-成為照顧者篇》(2022)這本作為照顧者的個人經驗筆記,更拉出性別、家庭關係等重要議題。與純文字記錄不同,此作透過輕盈的漫畫筆觸、帶出照護的沈重壓力與人際矛盾之外,在閱讀時似乎能稍微讓出情緒空間。

視覺性之外的洞見,就從作者透過一句「女性的自由是有期限的」開啟照護工作的性別差異與心理衝擊,是一部揭露真實、但附上力量的陪伴之書。在續作《我是照顧者-與摯愛親人告別篇》(2023)裡,作者更進一步提點,在政府與民間團體提供更完善的長照服務之前,家內照顧者依舊是主要的支援人力,也是非常需要重視、培力的群體(特別是嚴重的性別比例失衡)。

而透過作者一手經驗分享與幽默輕巧的畫風,書中非常現實與殘酷的生死、照護議題不讓人感到沈重,而是更能有距離地領會對於生命(無論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的鄭重以待。

照護之本乃在於人與人的相互對待,即是《照護的本質:人性照護法創始人對照護的思索及實踐》(2022)一書的核心關懷。透過提倡「人性照護法」,運用人擁有的特性「注視」、「對話」、「觸摸」、「站立」,讓受照護者意識到「自己是人」,作者們提醒,從病痛中復原並非僅是醫療的成果,更重要的是由照護者為他人著想的本心促成,這是書中開篇案例中照服員流淚的含義。

就如《照護的邏輯:比賦予病患選擇更重要的事》(2018)凸顯荷蘭健康照護人員的包容性,以「邀請」病者加入復原的團隊賦予其主動性,而非單向建立照護關係。此書強調醫病關係的透明平等,在於溝通與資訊的共享,這也是照護的核心,即醫病、照護與被照護者雙向的協作。

➤共病照護

如《我和阿嘉特》(2023)作者身兼心理學家與作家身分,透過其實務經驗與文學技巧,在這本精巧的作品創造了一個有別於醫病筆記與疾病象徵的小說。一個屆臨退休的心理師、一個突然現身的病人,在作者佈置的短小的篇章、突然開啟的敘事與對話中,凸顯了兩個主角不同的時間感,但最終交織為一個同步的命題,即面對自我、看見自己,是生命各階段都需要思索的事情。

小說中的心理疾病雖然是建立關係的樞紐,但並非限縮在醫與病之間,也巧妙取消諮商角色間的權力位置。

而現代照護關係已不再是單純的健康者與失能者的組合,《病非如此: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2023)即是台灣醫療人類學者與母親的共病與照護日誌。此書記下的不僅是罹病日常,而是「病」如何成為生活樞紐,自此轉換生命的節奏與紋理。在思索的篇幅以外,作者採取了第三人稱敘事,稍稍抽離切身苦痛、述說「小華」與「小美」生命史;如此重整的並非只是過去,也指向當下的掙扎與未來的生活。

即使如小說《修復事典》(2022)指向的未來不免籠罩死亡,但也回溯母親因病痛選擇自死,絕不是一個念頭一個瞬間的事。而母親離世後,敘述者無法停止剖析母親的死亡,成為「自殺遺族」,與死亡緊密聯繫。而此書記錄了敘述者試圖從前述狀態離開的思索,修復自我與日常生活的嘗試,讀來有如目睹在頹傾廢棄的心靈中慢慢長出一株綠芽,文字代以柔光呵護之。

《此處收不到訊號》(2023)則是一本非常「當下」的小說,以一個家庭揉合了失智、高齡化、疫情、憂鬱、長照等重要的社會議題,在流暢的敘事中以每個角色帶出各自獨立又緊密的議題內涵。而作者又進一步以這些議題辯證親情、記憶、正常等「形而上」的主題,為病體與本體之間的雜訊調頻,讀著讀著訊號也漸漸清晰起來。

這些訊號在《寫字療疾》(2023)中,則透過多頻道發射出重要訊息。從台文館展覽延伸出的專書策劃系列,此書對於特展有著實質的引介功能,並且擴及到展覽因實體資料的局限而未及之處。書中收錄文章不僅止於文學研究領域的討論,亦有文化史、醫療史、創作觀點的介入,也連結了病者、醫者、照顧者等多重位置的經驗呈現與反思。此書充分展現了當代台灣社會探討疾病的各種進路,並與前述在台出版作品,以及藝術作品一起建立了照顧者聯盟,為此議題拉開重要的思索路徑。


照護者書單:

  • 《我是照顧者-成為照顧者篇》,米奧,2022,尖端出版。【內容簡介➤
  • 《我是照顧者-與摯愛親人告別篇》,米奧,2023,尖端出版。【內容簡介➤
  • 《我和阿嘉特》,安.凱瑟琳.鮑曼,2023,馬可孛羅。【內容簡介➤
  • 《修復事典》,江佩津,2022,大塊文化。【內容簡介➤
  • 《此處收不到訊號》,凌明玉,2023,時報出版。【內容簡介➤
  • 《寫字療疾》,李欣倫,2023,遠流出版。【內容簡介➤
  • 《病非如此》,劉紹華,2023,大塊文化。【內容簡介➤
  • 《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凱博文,2020,心靈工坊。【內容簡介➤
  • 《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凱博文,2020,心靈工坊。【內容簡介➤
  • 《照顧別人,是一門不可能完美的藝術》,潘妮.溫瑟爾,2021,商周出版。【內容簡介➤
  • 《照護的邏輯》,安瑪莉.摩爾  ,2018,左岸文化。【內容簡介➤
  • 《照護的本質:人性照護法創始人對照護的思索及實踐》,伊凡.傑內斯特、蘿賽特.馬雷史考特  ,2022,如果出版社。【內容簡介➤
  • 《親愛的人生: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凱倫.希區考克  ,2021,游擊文化。【內容簡介➤

➤展覽訊息:【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
➤展期:2023.11.18-2024.03.24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1-26 20:30
OB短評》#454 遊歷土地與城市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骨鯁集

Khu Ka Qaraw Qulih
黃璽(Temu Suyan)著,雙囍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出身泰雅與布農的詩人將他置身今之時空的違和感訴諸於詩,其中最弔詭的莫過於必須以外人的語文發聲與尋根。於是他用起來帶著一股「那我就不客氣」了的氣場,生猛而直接。巧妙焊接部落與城市、傳統與當代、自然與人為、我族與他者,斧鑿之痕清晰。持續令你我感到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的同時,也刺激我們不得再無視。這些文字的軌跡,也是詩人生命他我邊界的形成史。奮力拉起界線,描出輪廓的底蘊其實是對母體的想念與牽掛。【內容簡介

魚,什麼都知道

一窺我們水中夥伴的內在生活
What a Fish Knows: The Inner Lives of Our Underwater Cousins
強納森.巴爾科比(Jonathan Balcombe)著,蕭夢、趙靜文譯,鷹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魚好像真的什麼都知道,這幾年各種和感官有關的科普作品,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不管涉及哪一個層次,好像多少都會以魚作為例證。本書就像是把四處客串的錄音室樂手,特別針對作品一一收錄,集結成一張精彩的個人專輯,讓人了解魚世界的迷人。看完就會發現,原來水行俠可以這麼威,不是因為他壯碩的肌肉,而是他有著什麼都知道的好夥伴。【內容簡介

鮮卑/綠(套書)

如我等將之譯為骨稜稜的瘦駑駘與遠迢迢的屈曲路
Xianbei: poetry in experiments with chaotic fragmentation and recursive transformation / the grassy
蔡琳森、姚秀山著,中山陽菜(なかやまはるな)譯,南方家園出版,70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獨 
詩或者由詩所延伸出來的文字,涉及了每個人主觀的喜好,以及各自的美學標準,再多分析和討論,終究仍是存乎觀者一心。然而不論你是否喜歡書裡的詩句,厚厚2冊詩集,從內容到編排再到裝幀,作為「詩」的獨性性和存在感,都以某種強烈壓倒性的力道,撼動著讀者的內心。你不見得每首都喜歡(詩人或許也沒有這樣的期待),但一定可以在書中找到一個終生難忘的角落。【內容簡介

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 5

Mapping the World Vol.5
亞歷克西斯.鮑茲曼(Alexis Bautzmann)、蘿拉.瑪格麗特(Laura Margueritte)著,林佑軒、雪克譯,野人文化,12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以極強大的視覺化資訊、地圖化數據、空間化文字、脈絡化歷史整合全球地緣政治,並顧及個地方、國家特定的歷史議題,讀來既輕鬆又深刻。此書開本雖然不適合攜帶,但也讓印刷發揮最大的視覺性,同時易於翻閱和前後對照閱讀。 【內容簡介

追火山

臺灣火山群連結起的地球與宇宙紀事
Stories Behind Volcanoes
宋聖榮著,野人文化,7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火山其實與台灣這塊土地密切相關,我們腳下的土地,所見的風景,擔憂的災害,不少與山火有所關聯。台灣的地質學家帶我們從自己的土地出發,了解火山的樣態、生命史、在世界中的角色,甚至是火山與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環境的關聯。除了更進一步了解台灣的體質,循著沉睡火牛的身影向外摸索,火山也成為映照出台灣島與世界連結的另一面明鏡。 【內容簡介

鴿子為什麼要邊走邊搖頭?

ハトはなぜ首を振って歩くのか
藤田祐樹著,張資敏譯,晨星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本鳥類生物科普專注在鳥類步行(不是飛行喔)知識,有夠宅、有夠專業、有夠精彩。除了書名的鴿子,作者討論了有羽毛的朋友們走路特徵,也比較這些朋友們之間為何會有不同的步行特性(擺頭或不擺頭)。書中提及的鳥類朋友也都是都市生活中常見的存在,讀完後會非常期待在公園、人行道上遇上羽毛朋友們。 【內容簡介

城中一座島

築堤逐水、徵土爭權,社子島開發與臺灣的都市計畫
廖桂賢、張式慧、柳志昀、徐孟平著,春山出版,6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益  
本書為反對社子島全面開發一方,長年投入與努力的紀錄。透過空間、水文、聚落、發展的梳理,社子島的先天體質與後天教養顯得更為明晰,不再僅是都市規劃圖紙上的線條。而作者群在水文治理、空間規劃、社會學等專業上的分析,也展開了跳脫既有開發至上思維,另一種調理土地的未來性。 【內容簡介

想像一座城市

詩、河流、夢與記憶中的城市──詩人飛行員鳥瞰世界的抒情觀察
Imagine a City: A Pilot Sees the World
馬克.凡霍納克(Mark Vanhoenacker)著,呂奕欣譯,臉譜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作者開著飛機,帶我們空中走馬看花,卻看到了最當下的地球人生:只要一走出艙口,就是YouTube上的世界風光。雖說不再容易被驚艷到,然而俯瞰下方曖曖含光的不夜城,還是有種天涯若比鄰的心安。【內容簡介

進化思考

引導創造力的「變異與選擇」
進化思考──生き残るコンセプトをつくる「変異と適応」
太刀川英輔著,詹慕如譯,雙囍出版,8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洋洋灑灑的設計創造論,作者取經物種演化知識,佐以博物學式的圖說,旁徵博引,顧盼自如,頗有總結文明進展法則的魄力,為下個世代整理出一套靈活有機的創意思考術。 【內容簡介

世界色彩物語

認識世界色彩與它們的產地,活用166種常用色&日本基礎色
世界のふしぎな色の名前
城一夫、色彩設計研究會著,killdisco繪,李佳霖譯,原點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薔薇灰燼、龍血竭、二人靜、大象的氣息……這些顏色的名號未免美得太犯法,不過你絕對會網開一面,甚至心甘情願當個美色的共犯。【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