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475收藏藝術與生活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巴黎墓園的祕密生活

為逝者按讚!網路爆紅生命守門人,帶你體驗法國「拉雪茲神父公墓」多樣迷人的生態,在自然景致與逝者銘言間體悟生命美好
La Vie Secrète d’un Cimetière
班諾瓦・加洛(Benoît Gallot)著,謝珮琪譯,積木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印象中歐洲墓園守護者都是有故事的老人,然此書出自剛過不惑之年的青年守墓人,寫的正是被譽為喪葬界迪士尼的巴黎公墓。作者出身殯葬業家庭,因此他熟知死亡與守喪文化的變遷、剖析墓園消失的危機,也親身觀察到墓園作為都市的生態空間,如何在新冠疫情期間迎來新生機。作為墓園管理者,他經營SNS、也記錄死亡如何到訪,並以幽默精彩的筆調,將這些特殊的經歷帶到讀者眼前。【內容簡介➤

時間的代價

從利息的歷史,揭示低利率的風險與危機
The Price of Time: The Real Story of Interest
愛德華.錢思樂(Edward Chancellor)著,吳書榆譯,今周刊,5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看似財經書,骨子裡其實是歷史回顧的集結。談的好像是利率升降的遙遠過去,字字句句卻又是針對當下現狀的諍言。唯有透過這樣一本充滿現實關係的歷史書,我們才有辦法看清當前經濟格局的優缺,在過度泛濫的訊息中,審時度勢。無論接下來遇到「黑天鵝」或「灰犀牛」,心裡都能有所準備,甚至有機會能防範於未然。【內容簡介➤

瘋狂美術館

藝術史上的天才奇作大解謎
The Madman’s Gallery
愛德華.布魯克希欽(Edward Brooke-Hitching)著,原點出版,8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樂   獨 
赤裸健美的蒙娜麗莎、外星迪士尼樂園般的肉慾淨土、鬼壓床也壓不住的章魚口交夢,作者很懂也很會,蒐羅這些奇葩之作集結成冊,美育醜育兼備,成功撩亂人心,一甩藝術史貢高我慢的道貌岸然。【內容簡介➤

綠金.茶葉文明史

從喜馬拉雅山、圖博、雲南到阿薩姆,穿梭帝國談判桌與茶農辛勤間,轉動現代工業、經貿發展與醫療應用齒輪的隱形推手
Green Gold: The Empire of Tea
艾倫・麥法蘭(Alan Macfarlane)著,楊佳蓉譯,積木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這位出身阿薩姆地區的英國院士,以喜馬拉雅山的兒時茶園為支點,向東探索茶葉的起源,向西追溯英國茶的發跡歷程。心靈茶湯亦是帝國籌碼,可以掀戰也可以止戰,大大擴展了我們對綠金文明的想像。【內容簡介➤

遺忘之神

Lost Gods
葉長青著,奇異果文創,38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文   樂 
這部以土地山林神話為「歷史」基底的圖像作品,透過「木塊」作為主體推進敘事,訴說了一個深刻且充滿哲思的神靈故事,卻更直指現代化、殖民、人類中心等歷史暴力在台灣遺留下的問題,以及「遺忘」如何延續了這些暴力。書中各幀圖頁都細緻呈現了豐富立體的在地文化元素,充滿獨立的藝術性與詩意,卻不侷限在特定的歷史解釋中,而是能讓議題與想像,擴及並連結不同的生命經驗。【內容簡介➤

床,和床上的人類史

性交、出生、就寢、死亡⋯⋯床的歷史與我們在上面做過的事
What We Did in Bed :A Horizontal History
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娜蒂亞.杜拉尼(Nadia Durrani)著,林楸燕譯,日出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床」不是只用來睡覺,人類在床上幾乎做過所有的事情。從人類與床的關係出發,這本書重新告訴我們關於床的故事與歷史,同時映照出人類的生死觀、階級文化、設計發展、家庭結構等多元的歷史發展,是一本知識量與趣味性兼備的精彩作品。【內容簡介➤

策展時代

Curating Art Now
莉莉安.卡麥隆(Lilian Cameron)著,高文萱譯,典藏藝術家庭,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這本書以策展政治為題,呈現展覽、博物館等機構、策展人、藝術家、藝術市場等角色的諸多「眉角」與祕辛。作者意不在呈現策展界的宮鬥戲,而是透過該領域狹隘化的權威系統與暴力,提醒西方/白人/男性中心的博物館觀,與藝術產業勞動剝削的問題,以此介入知識與藝術解殖的宏大命題。【內容簡介➤

私人圖書館員:貝兒與摩根大通

The Personal Librarian
瑪莉.班尼狄克(Marie Benedict)、維多利亞.克里斯多弗.莫瑞(Victoria Christopher Murray)著,蕭季瑄譯,野人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奠基於真實人物與史實,這本小說細緻重建了20世紀初美國東岸的日常生活與人物內心,並讓書中主角的個人冒險展現了時代的深度。26歲的女主角是出身不那麼黑的黑人家庭女性,她獲得紐約銀行家J.P.摩根的青睞,受聘為其家族私人圖書館員,維護、收購手稿、珍本和藝術品。小說不免觸及階層、性別、種族等身分政治元素,卻也因兩位主角的複雜性與古書藝術界的奇景,讓小說讀來富有高度娛樂性與知識性。【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英美書房》原作者與譯者共同獲獎!英譯小說《Kairos》摘獲2024年布克國際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2024年布克國際獎得主揭曉,得獎作品是由德國屢獲大獎的重量級作家暨歌劇導演Jenny Erpenbeck原著、由Michael Hofmann英譯的小說《Kairos》,兩人均分5萬英鎊的獎金,象徵本獎項對於原作者與譯者同等尊重。兩位得主也分別創下布克國際獎首位德國作家、首位男性譯者的獲獎紀錄。

出身東德的Erpenbeck為1980年代末期的東柏林譜寫一段曲折戀曲,透過19歲少女卡塔琳娜與50歲已婚作家漢斯之間激烈又艱難的長期戀情,體現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DR,即東德)理想主義粉碎的過程。主人翁反覆歷經希望與失望,引人深思關於自由、忠誠、愛與權力的複雜命題,也巧妙捕捉了當原本深信不疑的國家與理念崩解時,人對於自身存在的迷茫。

■英國圖書獎(The British Book Awards,亦稱「筆尖獎」[nibbies])於5月13日於倫敦舉行頒獎典禮,除了以15項年度圖書獎肯定作品及作者,更以17項獎座表彰那群成就書籍從編輯、插畫、印刷、出版、行銷、銷售、版權經紀的幕後英雄。


(圖片來源:The British Book Awards

匡靈秀大膽諷刺近年來歐美出版界過度追捧種族多元性、探討「文化挪用」的小說《黃色臉孔》(繁中版由臉譜出版),創下超過20週位居英國《週日泰晤士報》前10大暢銷書的紀錄、一年賣出超過10萬冊的佳績,更讓筆尖獎評審一致驚呼匡靈秀寫出他們前所未見的新意,因此摘獲「年度小說獎」。

《黃色臉孔》背後的行銷團隊,為這部作品打造了長期、大規模的宣傳策略,精準把握每個機會並創下跌破眾人眼鏡的佳績,因此榮獲「年度行銷策略」的殊榮。

2023年5月出版的《黃色臉孔》宣傳期並非只有出版後一個月的蜜月期,而是從2022年春季推出試讀本開始,至少延續到2023年聖誕節重點檔期,規模堪稱身為「出版五巨頭」之一的哈潑柯林斯(HarperCollins)史上最大戶外宣傳。例如除了在人來人往的商業大道架設醒目鮮豔的黃色看板,更洽詢專業顧問針對東亞及東南亞裔最常經過的路段加強宣傳,讓業界原本認為很難推的書賣到洛陽紙貴,也是去年英國小說精裝書前30大銷售排名中,唯一出於非白人作者的暢銷作。

■美國普立茲文學獎於5月初宣布決選與得獎名單。《雲雀與白蟻》(Lark and Termite,暫譯)和《奎特戴爾命案》(Quiet Dell,暫譯)作者、寫作生涯近50載的潔恩・安・菲利普斯(Jayne Anne Phillips),以《守夜者》(Night Watch,暫譯)獲頒普立茲小說獎。讀者跟隨一對被送往精神病院的母女,看見19世紀中後期的美國,如何深陷南北戰爭帶來的身心創傷和混亂中。菲利普斯嚴謹考證當時戰爭和精神治療的細節,令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性的溫暖療癒形成鮮明對比。

本屆傳記獎出現雙得主,其一為強納森・艾格(Jonathan Eig)的《金恩的一生》(King: A Life,暫譯),結合聯邦政府解密文件和鮮少公開的金恩博士照片,讓大眾更了解這位民權鬥士除了激昂熱情,亦曾內省抑鬱的各個人生階段。

傳記獎另一位得主為伊莉昂・吳(Ilyon Woo)的《主奴夫妻》(Master Slave Husband Wife,暫譯),帶讀者回到1848年的美國,追溯黑奴夫妻艾倫與威廉・克拉夫特偽裝、逃亡的驚人歷史。艾倫利用自己偏白的膚色偽裝成白人男性,戴眼鏡、剪短髮,打扮成行動不便的主人與他(她)的黑人隨從。他們兩人從還在蓄奴的喬治亞州一路向北,逃亡超過3000公里,只為尋找真正的自由之地。

非小說獎頒給內森・薩拉爾(Nathan Thrall)結合報導與傳記寫法的《阿貝德・薩拉馬的一天:一樁耶路撒冷悲劇的剖析》(A Day in the Life of Abed Salama: Anatomy of a Jerusalem Tragedy,暫譯),講述一台幼稚園巴士在耶路撒冷郊外失事後,巴勒斯坦父親阿貝德焦急尋找受重傷的5歲兒子被送往哪家醫院,卻因複雜的身分、種族和政治衝突,遇上重重阻礙。

本書猶如一則預言,出版4天後,哈瑪斯突襲以色列,隨後以色列激烈反擊。以哈兩方交戰至今,仇恨的源頭難以追索,平民流離失所。而《阿貝德・薩拉馬的一天》聚焦在阿貝德的一生,具體而微、真實地呈現種族隔離政策的嚴峻後果,寫實呈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民的矛盾處境和無力感。


(右圖擷取自:YouTube

■獎勵39歲以下青年作家的英國狄倫湯瑪士獎(Dylan Thomas prize),今年得主為迦納裔英國作家迦勒・阿祖馬・尼爾森(Caleb Azumah Nelson)的第2本小說《Small Worlds》。尼爾森3年前以小說《開放水域》(繁中版由大塊文化出版)如歌如詩的文字擄獲文壇,並獲得柯斯塔新人作家獎。本屆狄倫湯瑪士獎評審讚揚尼爾森的文字有音樂的質地,畫面和想法往復重現,譜成美妙的閱讀體驗。

Small Worlds》裡的少年史蒂芬剛從高中畢業,音符和舞步定義了他至今為止的人生:他和家人在教會高歌頌揚上帝,和樂團團員在爵士樂的奔放中抒發日常的艱辛和喜悅,和摯友黛兒在客廳對唱、執手輕舞。但當舞步慢下、樂聲漸歇,他要如何面對陷入齟齬的父子關係,承受太早來臨的喪親之痛,在新學校格格不入的異樣感,以及父母當年輾轉落腳倫敦的神祕過往?一切答案,也許都在父母的故鄉迦納⋯⋯

【訃聞】


(圖片來源:David Shankbone

■美國後現代小說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日前因肺癌併發症於布魯克林家中過世,享壽77歲。奧斯特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導演於一身,於1982年出版自傳《孤獨及其所創造的》初次獲得文壇矚目。他的第一部小說《玻璃城市》,後與《鬼靈》和《禁鎖的房間》合併為《紐約三部曲》一書,以故事中的故事、敘述性詭計、大都會特有的疏離與親密感,以及對人存在處境的思索,打開在國際間的名聲,更讓他的形象與紐約密不可分。

紐澤西出生,但長年以布魯克林為家的奧斯特,幾乎將紐約視為作品裡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月宮》、《日落公園》、《神諭之夜》等,被《紐約時報》稱為「紐約的守護聖人」。

在形式上,他擅長翻轉懸疑類型文學,透過不可靠的敘事者鋪陳出謎題揭曉時的驚奇和餘韻。而他的小說和回憶錄寫出人存在的矛盾,總是在孤獨與對人際關係連結的渴望之間徘徊,帶來無盡思索。奧斯特生前最後一本小說《Baumgartner》於2023年出版,講述一名哲學教授直至妻子過世10年後,才發覺自己的一部分也隨之而逝,融入奧斯特晚年對肉體、時光和摯愛消逝的哀悼。

【新書快報】

■即使戰事如火如荼,也澆不熄文學狂粉心中的火花!斐迪亞・勒儂(Ferdia Lennon)的第一本小說《光榮之舉》(Glorious Exploits,暫譯),以現代愛爾蘭方言演繹古希臘人生活,甫出版便獲得各大媒體盛讚。

西元前5世紀,希臘各城邦籠罩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戰火中。在敘拉古(Syracuse)意外打敗來襲的雅典人後,鍾愛雅典劇作家尤里庇狄斯(Euripides)的敘拉古人蘭波和葛倫逮到良機,利用糧食和飲水作為獎勵,交換戰俘背誦尤里庇狄斯的名句。誰說不能愛上敵人的文學和藝術呢?在雅典戲劇失傳之前,他們決定將尤里庇狄斯的悲劇《米蒂亞》(Medea)搬上敘拉古的舞台演出,卻未料一時的熱血將帶來意想不到的危險。

《親愛的夏吉・班恩》及《少年蒙歌》作者道格拉斯・史都華評論,這本書從第一頁就令人欲罷不能:「大膽放肆又完全出乎意料,我愛這本書。這本技藝高超的小說,主題是友誼,是藝術的療癒力,以及我們為何要為夢想而戰。」

■集電影編劇、導演、演員及暢銷書作家身分於一身的米蘭達.裘麗(Miranda July),出版她的第二本小說《All Fours》,同時獲選《衛報》、《出版人週刊》、《歐普拉日報》的「2024最受期待之書」,大膽寫出女性在卵巢及賀爾蒙運作的緊迫倒數下,出於自身慾求及創作自由的誠實渴望所展開的刺激冒險。

45歲的主角在外是個事業有成的藝術家,在她美滿的家庭中則同時扮演稱職的太太與母親,但自數年前走過差點流產的難關後,她就發現與丈夫間即使有性關係卻仍日益疏遠。最近,她從婦產科醫生那裡收到判決:她的更年期已經來臨,也許她對性、對生命的激情,都將隨著生育能力一同被沒收。於是主角決定瞞著丈夫與孩子,帶著2萬美元(約台幣64萬)進行一趟活在當下的公路旅行:原先預計橫跨北美前往紐約,卻中途駛離高速公路入住一間廉價的汽車旅館,顛覆她過往45年的日常生活⋯⋯

■在Netflix得獎紀錄片《我的章魚老師》中,以動人影像和詩意記錄章魚一生的自由潛水者克雷格・佛斯特(Craig Foster),近日出版回憶錄《兩棲靈魂:在馴化的世界中尋找野性》(Amphibious Soul: Finding the Wild in a Tame World,暫譯),鼓勵讀者走出戶外、走進自然,透過與自然建立連結,重新專注於當下。

從南非大非洲海洋森林(Great African Sea Forest)熱鬧的生態系,到波札那沼澤三角洲的鱷魚巢穴,佛斯特透過環境線索尋找生物蹤跡的同時,也向過去探索自己的情緒與反應根源。透過他浪漫的雙眼,大自然顯現出寬厚而涵括一切的大度,也是不吝教導知識、撫慰心靈的導師。


(右圖擷取自Netflix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S10EP4》作家李惠貞/企劃使人自由,活出自己的樣子 ft.《成為企劃人》

李惠貞新書《成為企劃人》即將在全台獨立書店進行巡迴,書粥店長高耀威聯合10間獨立書店買斷了1000本,可謂近期書市十分有魄力的企劃。Openbook邀請李惠貞到節目中,與讀者分享她為何認為成為企劃人,是使人自由的方式,李惠貞也分享了許多企劃思考的關鍵環節,比如企劃來自日常的累積、自由也伴隨自律、如何讓工作和生活達到平衡。節目精彩,請別錯過了。

【精華摘要】

➤日常的累積,活在動態裡

李惠貞:我很喜歡做檔案、做表格,記錄我想拜訪的地方。國內外的書店我都記了很多,不管在網路或雜誌上看到,覺得這間店很有意思,就會記在檔案裡。韓國我也記了不少書店。

《成為企劃人》書中有提到,很多事物來自日常的累積,並不是我下禮拜要交一份企劃案,現在才開始硬著頭皮去想。比較好的方式,是活在動態裡。

書的最後,會扣回對人生和工作思考。我一貫的想法是:如何活出自己的樣子,在過程中探索生命,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這些是融在一起的。

我對工作跟人生的看法,並沒有那麼大的分野,我感興趣的事物,平常就會做記錄,並不是為了工作以後有需要,我根本不知道以後有什麼需要,純粹是因為我自己有興趣,而做了整理。

在整理跟記錄的過程中,幫助思考我關注的議題,所以當我有需要時,我會有很多資料,很多平常思考的素材可以運用。如果我們想要成為一位企劃人,日常的累積還滿重要的。

主持人:這會不會陷入另外一個矛盾,工作與私人興趣的紀錄,孰重孰輕呢?

李惠貞:這跟每個人的個性有關,很多事物都是取捨,每個人的取捨、應用的方式不一樣,還是回到個人。以我來講,我本來就是比較自律的人,我對時間很在意,我從小就不喜歡浪費時間,但我沒有覺得大家要跟我一樣。

我有自己運用時間的方法,我也不希望整天都在記錄,很多朋友會問我怎麼做閱讀筆記,如何運用,這真的沒有標準答案,要自己找到平衡的方法……

➤職稱可能不同,但都可以用企劃思考

李惠貞:我大學念廣告,離開廣告界時,其實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有個很天真的想法,企劃跟廣告,可能有點關係,應該去企業方的企劃部。

那時有好幾個工作選擇,後來我進了出版界,第一份工作的名片上,印的就是「企劃」。在我們那個年代,出版社企劃並不是必要職務,出版業普遍還沒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主持人:但你可以發明它的內容。

李惠貞:沒錯,這就是我想要講的。人不應該被工作定義,應該是我們定義工作。相同工作由不同人執行,其實會長出不同的樣子,不必受限企劃該怎樣,要自己理解它,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它的價值。我當時以這樣的心態嘗試這份工作,後來越做越起勁。

主持人:雖然名片上的職稱有改變,比如從企劃到編輯 ,但是,可以說你本質上,切入這個行業,是「企劃人」的身份,這始終是你相當核心的身份。

李惠貞,沒錯,像家恆講的,我回顧自己職涯的歷程,發現不管我的title是什麼,我的思考是一貫的,用企劃思考。也不用拘泥於名詞,如「設計思考」、「企劃思考」、「策展」、「編輯」,我認為核心能力是一樣的。

主持人:我讀這本書時想到,惠貞的本質是「企劃」。我也會想,我的本質是什麼?很長一段時間,我的身份是編輯,也做翻譯,但我現在覺得,我比較喜歡做的是「界面的轉換」。

李惠貞:轉譯者?

主持人:對,轉譯者。翻譯當然是轉譯,編輯也做轉譯,把作者的東西,透過其他方式,讓另一些人產生興趣,那也是轉譯。我的意思是,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切入點與他的核心樣貌……

➤獨立書店是不可忽視的力量,擁有各自的讀者社群

主持人:《成為企劃人》宣傳企劃跟獨立書店也有合作…..

李惠貞:我常在臉書上建議,應該用跟做書同樣的力氣來賣書。現在整體書市比較辛苦,跟書競爭的東西變多了。我年輕時,兩年的書都還算新書,現在,讀者常可以發現,兩年前的書很多在書店已經買不到,甚至絕版了。這是我們的現況。

我在獨角獸計畫粉專上推薦的書,常常會發生讀者想看,可是買不到了,我也沒有辦法,覺得很可惜。大部分的書,生命週期很短,沒有足夠的機會遇到對它感興趣的讀者。

我在想,也許時空環境不一樣了,做書的人要不要試著,不一定要做那麼多的書,可是花足夠多的力氣,延長書的生命週期,這是我抱持的想法。

這次是談企劃的書,當然自己的企劃就必須要做一些嘗試,或帶頭做一些實驗。

書粥店長高耀威是我的好朋友,我們見面時會聊近況,我跟他說我在寫這樣的書,他經營書店,也有很多想法。我跟他提,獨立書店的部分委託他,請他做書店的統籌企劃。

他想找十幾間書店,跟出版社買斷1000冊。「買斷」是指不能退書,對書店來說,其實是有風險的。後來,高耀威發現找十間書店,目標就達到了。現在的書市賣1000冊,已經不是一個小的量了;獨立書店,過去出版業可能認為它是小通路,但它本身其實是滿有規模的通路。這個合作,一方面可以展現獨立書店的力道,它本身有多元企劃的豐富可能。另外,也希望趁機讓書店展現自己的企劃力。

每次談到銷售,直覺會想到促銷,可是我覺得促銷是銷售非常末端的事情。我們對書的企劃,不應該是先思考折扣。從書本身,每間書店,尤其獨立書店,它有自己的強項、特性和讀者群。可以從他自己的特色思考怎麼跟書結合。

因此,如果書不管在哪個通路,都是相同的定價,讀者不用擔心買貴,純粹思考想哪間書店提出的方案,能讓讀者覺得有意思,想要參與、支持,我們可以從這些切入點思考、發揮。不需要錢,需要想法和創意,它是一個好玩的東西。

回到企劃思考,我們永遠要問「目的是什麼」,我覺得做這件事情,是證明小書店也可以展現魄力跟企劃力的方式,證明獨立書店並不小,它是社會大眾無法忽視的重要通路,它有這樣的力量。

➤《成為企劃人》分享會場次

  • 5/25(日) 13:30 - 15:30 @蘭嶼.在海一方
  • 6/08(六) 15:00 - 17:00 @花蓮.一本書店
  • 6/09(日) 16:00 - 17:30 @台東.書粥
  • 6/15(六) 13:00 - 15:00 @瑞芳.非書店
  • 6/22(六) 14:30 - 16:00 @台北.郭怡美書店
  • 7/06(六) 14:00 - 15:30 @竹北.或者書店
  • 7/07(日) 14:00 - 15:30 @苗栗.日榮本屋 
  • 7/13(六) 15:00 - 17:00 @台南.台南政大書城
  • 7/14(日) 14:00 - 15:30 @高雄.三餘書店
  • 7/20(六) 14:30-16:00 @台北.一間書店 
  • 7/21(日) 16:00 - 17:00 @台北.紅氣球 心之橋 信義店
  • 7/27(六) 14:00 - 16:00 @台中.維摩舍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