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我要寫台灣的推理小說:藍霄《錯置體》20週年座談側記

「推理迷應該都很清楚,霄哥的正式身分是推理圈的鎮圈神獸!」在推理作家藍霄的《錯置體》20週年紀念珍藏版座談會上,主持人路那這麼說道。

20年前的《錯置體》,是日本首部以「亞洲本格聯盟」引進的台灣長篇推理小說。作者藍霄在網路日益蓬勃的當時,創立討論區,吸引大量推理迷前來討論交流,對於促進台灣推理的發展功不可沒。今年重新出版的《錯置體》座談會,彷彿一場新舊推理迷的見面會。

➤接觸推理小說的起源

藍霄在30多年前開始接觸推理小說,當時他在《開卷》周報上,發現推理評論家杜鵑窩人擁有《犬神家一族》。當時的推理小說出版量非常少,藍霄完全沒聽過這本書。他鼓起勇氣寫信給不認識的杜鵑窩人詢問,原來當時杜鵑窩人自製了影印本,還寄了一本給藍霄,從此他與推理作品結下不解之緣。

藍霄最早閱讀的作品,是台灣引進電影的《砂之器》原著。一讀之下十分驚豔,便跑遍書店尋找松本清張的其他作品,只是找半天也只發現《霧之旗》。

1984年創刊的《推理雜誌》,也激發藍霄對於推理的熱愛。藍霄表示,這份刊物引進了大量的日本與歐美作品,對於台灣推理小說的發展十分重要。當年不像現今有網站、Facebook,也沒有手機可以即時互動,《推理雜誌》上有許多文學作者創作的小說,像是司馬中原、袁瓊瓊等人。藍霄每個月都會入手《推理雜誌》閱讀,是非常珍貴的故事來源。

➤從讀者成為作者,從業餘創作到專業認知

在《推理雜誌》上看到許多台灣創作者的作品,讓藍霄萌生一股「我也來寫寫看」的心情。他投稿短篇,很快被錄用,後來更參加第二屆林佛兒推理小說獎,以〈醫院殺人〉獲得第三名。

藍霄擔任醫官的時候,《名偵探柯南》與《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開始流行。他發現推理用漫畫的形式可以講得非常有趣,更因此促發了寫長篇的慾望。最早創作的《天人菊殺人事件》主要是為了練習電腦打字,寫完之後存在3.5吋磁片裡,擺著很久都沒有出版。後來,又為了參加比賽寫了《光與影》。

藍霄認為,參加徵文獎是寫長篇很好的動力,因為會產生一種創作的節奏,而且有截稿期限,非寫完不可。

真正不為比賽、而是為了寫出心中想法的作品,正是《錯置體》。這個心情的轉變對藍霄來說是非常特別的。他表示,看了這麼多小說後,開始會去思考作品的表達形式,而自己又是推理網站的負責人,好像應該實踐一下這些推理的理論。雖然現今書市早已不乏各種稀奇古怪的推理小說,但那個時候並不常見。憑藉著一股熱情,藍宵便將這個故事寫出來。

路那提到,她乍讀到《錯置體》時十分震驚,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名叫「藍霄」的精神科醫師,他收到病患寫信來求助,希望藍霄能證明自己的身分,然而這個病患是用自己的犯罪事實,試圖喚起藍霄的回憶。

路那指出,當年的華文推理創作者都喜歡把自己的筆名寫進故事,但藍霄除了在故事裡使用自己的筆名,甚至還讓凶手說出:「當年,你也有份!」這種看似詆毀自己的行徑,在當時非常少見。

《錯置體》對藍霄而言也是一部非常特別的作品——大部分的創作他幾乎都不會回頭去看,唯獨這本書,每隔幾年他就會拿出來重溫,對故事中的布局及詭計的設計都有新的啟發。

路那提問,書中第四章敘事者從故事中的藍霄轉變成友人小李,是否有特別用意。藍霄說,當年他並未特別思考,便讓小李這個角色擔任了「偵探」的要角,這是自然湧現的想法。然而20年後的現在,當他回頭思考這個設計,覺得是非常合理的安排。

因為故事中的藍霄已是身心俱疲的狀態,真正解謎的秦博士也不適合問案,小李的個性鮮明、跟其它主角比起來身心相對穩定,更適合成為敘述者。這些角色在《關於高雄的殺意與哀愁》中也有後續發展,就像是跟隨藍霄一同成長。

➤時間管理的祕訣

藍霄不僅是推理作家,同時也是婦產科醫師,目前還擔任醫院院長的職務,主持人路那十分好奇他的時間規劃。

「我覺得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愛。」對藍霄來說,只要是喜愛的事物,就會做得非常有效率。他認為自己並不是專業作家,久久才出版一本書,因此會把時間分配在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例如創作,或者是閱讀小說。

對藍霄來說,最重要的娛樂也是讀小說。他並不會仔細去閱讀每一本書,而是先大略讀過,知道這本書的精巧之處後,再回頭去思考其中的設計。如此多年下來,閱讀的速度好像也變快了。只不過在選擇書籍時他往往會陷入掙扎,因為看長篇小說需要花費的時間較多,又想知道後續的情節,所以忙碌時只能選擇短篇閱讀。

➤心目中的「台灣推理小說」

台灣引進的國外推理小說為數眾多,藍霄在《關於高雄的殺意與哀愁》自序中強調,他想寫「台灣的推理小說」。他認為在世界上、在生活中,很多事物涉及普世價值,擺在哪個地方都很類似,但總有一些是台灣人特有的環境、特殊的感受。例如《錯置體》中隱藏了一個議題,是不管20年前或現在,台灣人都還一直在討論、有所爭議的。這些議題在國外也有人討論,但因為民情的不同,表達的方式和見解也會有所差異。

從事文學研究的路那更提到,身為台灣創作者,會自然而然浮現的問題就是與其他國家作品的分別。譬如讀者看日本推理小說,可以從中發現日本社會對於女性的觀點、對於生育的想法,而去做出折射性的理解。當我們與其他文化相較,風土人情、事件脈絡,還有歷史淵源各自不同,會讓台灣的故事擁有特殊的樣貌,作者就是透過這個方式去挖掘出屬於「台灣」的故事。

講座最後藍霄提到,除了已出版的舊作《東方慢車謀殺案》、《關於高雄的殺意與哀愁》以及20週年紀念版《錯置體》,接下來也會將《光與影》修訂重新出版。明年他還將推出一部全新作品,或許正是現代讀者看看藍霄實踐創作「台灣推理小說」的大好機會。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錯置體(20週年經典珍藏版)
作者:藍霄
出版:博識圖書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藍霄

1967年生,婦產科醫師,國內知名的不孕症治療專家。高中時,受到松本清張《砂之器》的啟蒙,開始閱讀推理小說並走上創作之路,在《推理》雜誌上的投稿屢獲好評。醫學院時,以土屋隆夫《不安的初啼》為契機,生殖內分泌與不孕症成為執業方向。由於工作關係一直想當覆面作家,但自認在網路時代有相當困難。因為喜歡推理小說,所以多年後又走上台前。

台灣推理俱樂部(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前身)四位發起人之一,並曾創立全台灣最大的推理資訊網站「blue的推理文學醫學院」,是早期推理迷重要集散地,不僅本身擁有充沛的創作能量,也致力於提攜後進,是台灣近代推理相當重要的催生者,曾出版《錯置體》、《光與影》、《天人菊殺人事件》,2022年再度執筆創作,接連出版《東方慢車謀殺案》、《關於高雄的殺意與哀愁》。

2024年重新出版經典作品《錯置體》20周年紀念版,本書亦曾於2009年以「島田莊司選 亞洲本格聯盟」系列在日本出版,是日本第一本翻譯出版的臺灣長篇推理小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文字工作者)
2024-06-18 10:30
影評》文明絕育的靈感,正來自文化大革命:Netflix對《三體》的刪減,劉慈欣對文革的省略

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在這年代總不免受到嚴格檢視。硬科幻小說《三體》改編的Netflix影集,沒逃過這項宿命。

《三體》是一本融合外星人入侵與中國「文化大革命」歷史的科幻小說。文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亂紀元」時代,書中的情節觸及群眾的集體瘋狂,與政權對個體凌遲的過程。這導向本書一個重要的主題:當受害者有選擇機會時,她將報復轉向整個人類群體,終結人類歷史。

書中的主人翁葉文潔,邀請外星智慧生命體「三體星人」來「改造」地球。遺憾的是,葉文潔報復人類的心理,沒有得到充分陳述,Netflix版並沒多少篇幅探究這問題。

有趣的是,《三體》作者劉慈欣某些討論當代中國政權的爭議言論,在Netflix影集上映後又引起討論。一些讀者以《三體》描寫了文革,為這些爭議言論開脫。

確實,現今的中國影視作品,光是描寫文革就屬「政治不正確」,會被官方定義為歷史虛無主義的歷史陳述,是破壞共產黨的統治合法性。

然而劉慈欣書寫歷史的立場一直曖昧不明,葉文潔的角色設定正折射了劉書寫上一些讓人不安的部分,而Netflix版透過刪去某些內容,避免了這些問題被檢視的機會。

以下先討論《三體》的原著敘事,接著說明Netflix版在葉文潔這個角色刪去了哪些情節。這些刪去的部分,不僅關乎葉文潔耐人尋味的復仇動機,更顯示出劉慈欣文革敘事與立場上的偏狹。希望透過這些討論,顯示出劉慈欣寫作上未被認真檢視的一些問題。

➤《三體》原著敘事

《三體》最初是以連載方式,2006年5月起在中國《科幻世界》雜誌開始刊登。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的重慶出版社挪動了原本的連載順序。華裔科幻小說家劉宇昆(Ken Liu)的英譯版,則保留以文革歷史事件開頭的章節順序。中文讀者在閱讀《三體》刊印版時,無法感受這種以歷史事件作為科幻小說的衝擊感。以下以英譯版說明《三體》原有的敘事順序。

《三體》全書有近1/2篇幅,涉及主人翁葉文潔遭受的各種文革創傷。英譯版《三體》第一章「瘋狂年代」,描寫一場北京的群眾組織武鬥事件,作者將這些廝殺比喻為「這樣的熱點遍布整座城市,像無數並行運算的CPU,將『文化大革命』聯為一個整體。」

讀者視角隨後才被帶往Netflix版的開頭:發生在清華大學的批鬥活動,批鬥對象是葉文潔的父親,清大物理系教授葉哲泰。主持批鬥的紅衛兵是他的物理系學生,揭發葉哲泰作為思想犯事實的,是他妻子兼同事紹琳。葉文潔作為旁觀者,觀看父親的死亡。


《三體》劇照

「瘋狂年代」以鉅細靡遺的方式,描述群眾運動的騷亂與暴力樣態。第二章聚焦葉文潔從北京流放後遭受的各種迫害,過去的故事在葉文潔進入紅岸基地後暫結。基地的目的表面是為了研發新型國防科技,後來揭露是為最高領袖的狂想服務:尋求接觸外星智慧生命體。

接下來故事回到時序設於近未來的「現在」,並以葉文潔之女,理論物理學家楊冬的自殺為起點。小說各章此後時而插敘葉文潔的過去經歷,直到結尾。

➤Netflix版影集刪去哪些葉文潔過去的遭遇?

1、葉文潔的喪子與家庭悲劇

Netflix版首先刪去了葉文潔在紅岸基地的一些「過去」,包括她與大她十幾歲的保護者、紅岸基地總工程師楊衛寧的婚姻,以及楊冬的出生。葉文潔心裡認為這場無關愛情的婚姻,在那個年代是「自然而然」。楊衛寧後來死於基地工安意外,楊冬則是遺腹子。

小說直至尾聲,才揭露這其實是葉復仇下的家庭悲劇。楊冬的誕生與死亡,是個莫比烏斯環,一切命定。「過去」的葉文潔向三體星發出人類世界的「求救信」後,她懷了楊冬。「現今」的楊冬則死於三體星人的詭計,她主持的高能加速器實驗,在三體星人的高科技智能「智子」操縱下,實驗不斷失敗。她留下「物理學從來就沒有存在過」遺書後自殺。

2、葉文潔對丈夫楊衛寧的謀殺

楊衛寧的死亡實則出於葉文潔的謀殺。當基地領導發現葉文潔已接觸外星生命體,為了隱瞞與三體星人的通信內容,某次基地搶修懸崖設施時,葉文潔鋸掉領導身上的繩索,繩索上還有楊衛寧,楊衛寧與領導一起墜入谷底。

Netflix版本中,葉文潔與楊衛寧沒有婚姻關係,葉文潔的女兒被改名成Vera Ye,她的生父改成地球三體運動創始人麥克・伊文斯。Netflix版大量刪改這些情節,多少削弱了葉文潔復仇的深沉與瘋狂。


《三體》劇照

3、葉文潔與母親的決裂

Netflix版另外還刪去葉文潔1980年代的經歷,包括她與母親紹琳的重聚。原著中紹琳與一位平反的國家老幹部再婚,成為一所名牌大學的副校長。在招待葉文潔母女的家庭聚會中,繼父趁紹琳不在的場合,冷漠地要求葉文潔別再追究生父的死因,還告知「我是在轉達你母親的意思」。

在葉哲泰的批鬥會上,紹琳雖不負責肉體凌遲,但指控他是思想犯,以摘掉他的知識分子高帽。過去的加害者紹琳如今卻以受害者姿態,要求葉文潔別再追究。母女從此一生不再往來。

➤後文革創傷,沒有因為政治上的撥亂反正而癒合

另一場景是葉文潔返回首都後,與打死父親的紅衛兵對峙。這些當年都還是中學生的紅衛兵,如今以歷史受害者的形象出現,帶著不合年齡的蒼老樣貌,其中一人的手臂還在武鬥時被坦克壓碎。這個場景在Netflix版雖然出現了,但遭到大幅更動,發生的時序被移至葉文潔進入紅岸基地前。

原著特別花篇幅描寫一名紅衛兵的淒涼下場。在批鬥會上,這名紅衛兵曾問出整本《三體》小說最聰明的問題(劉慈欣稱她是他們之中最聰慧的一個)——聽到葉哲泰與紹琳關於宇宙大爆炸的辯論後,不懂物理學的她問葉哲泰:「連時間都是從那個奇點開始的!?那奇點以前有什麼?」這是許多科幻小說常追問的宇宙起源問題。這個角色在上山下鄉運動中,以肉身阻擋洪水而淹死了。

倖存的紅衛兵面對葉文潔對其當年惡行的責難,以驕傲姿態向她叫囂:「……是歷史!是歷史了!」並說「現下是新時期了,誰還會記得我們,拿咱們當回事兒?大家很快就會忘記乾淨的!」經歷這些過程後,小說描述葉文潔對背叛人類群體,不再有罪惡感。


失去手臂的紅衛兵(《三體》劇照)

劉慈欣有意藉此描述1980年代一些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在文革批鬥他人的知識分子,搖身一變成了當權新貴。參與運動的紅衛兵,則被歷史這個絞肉機碾碎。

劉慈欣如何看待1980年代是耐人尋味的,他認為一些後文革的集體創傷,沒有因政治上的「撥亂反正」而癒合。

➤《三體》小說對紅衛兵運動史的刻意簡化

雖然如此,《三體》書中有許多描述,和史實並不相符。不符的程度,不免令人懷疑劉慈欣有意淡化敏感議題。

1、紅衛兵運動的時間混亂、武鬥方式與史實不符

首先在「瘋狂年代」一章,關於首都紅衛兵組織的武鬥事件,有很大問題。這章開頭先寫到「中國,1967年」,接著描述「紅色聯合」與「四二八兵團」兩個紅衛兵組織,展開「陣地戰式的血腥廝殺」

書中提及「紅色聯合」成立於1966年初,是運動早期的紅衛兵,「四二八兵團」成立時間較晚,是新生的「造反派」。從歷史上紅衛兵運動史的歷程而言,較早成立的首都紅衛兵組織,派系屬性會被歸類是「保守派」。因此,推測這應是場「保守派」與「造反派」組織的衝突事件,如果發生在現實,時間不晚於1967年8月。

熟悉北京紅衛兵運動史的人都瞭解,1967年8月後,不太可能有「保守派」與「造反派」武鬥事件。約在1967年1月,「保守派」組織由於反對當時運動的最高權力機構:中央文革小組,被宣布為「反革命組織」,遭到公權力嚴格取締,「保守派」聲勢至此大幅下降。


《三體》劇照

「保守派」與「造反派」組織的衝突高鋒,集中在紅衛兵運動早期(1966下半年)。當時的鬥爭方式多是用大字報小報這類文宣品互罵的「文鬥」,「武鬥」最多就是棍棒刀槍。不可能如小說描述的出現衝鋒槍、卡賓槍彈互轟打死人的情況,也不可能有土製炸彈出場。

這不是說類似以熱兵器為主的血腥武鬥事件在歷史沒發生過,只是書中描述的衝突規模,更像是1968年4月~7月清華大學的「造反派」內亂:清華大學百日大武鬥。這次事件促成當局對全國大學院校實施軍事管制,也是紅衛兵運動結束的導火線。

2、保守派vs造反派,紅衛兵組織的社會特徵與立場,是有差別的


紅衛兵於天安門廣場(《人民畫報》1967年

現有研究對紅衛兵運動史的觀察,大致得出一個共識:文化大革命雖是一場從上到下搗毀一切的運動,但紅衛兵組織的社會特徵與立場,是有差別的。

以首都來說,「保守派」是以中央黨國高層子女為骨幹的菁英群體;「造反派」的成員較複雜,但主要是身分清白的兵工農子女,只是社會地位與前者相比較低。

這兩派在壓迫的社會群體、作亂方式也有很大差別。「保守派」只會打擊傳統社會的「黑五類」,多在學校、民宅與古蹟打砸搶燒。「造反派」針對的是黨國高層與政府官僚,還會去衝撞政府機構。這種差別使兩派的運動立場有很大差別,也是雙方衝突的主因。

1966年8月後,「保守派」紅衛兵由於「紅色出身」成為原罪,家中父執輩還遭到「造反派」批鬥,這使得他們對領袖與中央文革小組產生很大不滿。

另一方面,「造反派」則得到中央文革小組的「尚方寶劍」,逐漸掌握運動主導權,且在資源上得到官方支持。這些原因,使得「保守派」在運動中期後逐漸退場。

3、造反派當時的鬥爭對象是黨國高層,而非學校教授

理解了這層意義,便會明白書中描寫的葉哲泰批鬥會,不會發生在1967年的清華校園。這種批鬥大學教師的活動,大多發生在1966年8月「保守派」製造的「紅色恐怖」殺戮事件(史稱「紅八月」)。

到了1967年,群眾運動主體已是「造反派」,他們批鬥的對象是黨國高層與官僚。清華大學紅衛兵這時不會有閒情逸致,搞一場主角是教授的千人批鬥會。作為紅衛兵運動的標誌性據點,他們非常配合領袖想要清算政敵的運動目標。

當年4月,知名紅衛兵造反派領袖蒯大富與其組織清華井岡山兵團,才剛在校園廣場發動數十萬人規模,揭發國家主席劉少奇夫人王光美罪行的批鬥大會、多位劉少奇高幹同僚一同「陪鬥」。


清華大學批鬥王光美萬人大會,1967年(wiki)

至1968年7月百日大武鬥結束為止,是清華大學造反派紅衛兵的黃金時代。他們主導全國運動指點江山,直至領袖都無法忍受他們的作亂為止。

4、幹部子女紅衛兵,不可能晚景如此淒涼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後續章節,打死葉父的中學紅衛兵經歷的描述。清華附中紅衛兵是中學紅衛兵中信仰「血統論」最強的保守派組織,以幹部家庭背景「血統正確」自傲,敢於毆打學校教師這類「黑五類」。

書中提到的「西糾」、「聯動」,後來出了許多中國政商界知名的「太子黨」代表人物。這些「保守派」組織在成員入會時都有嚴格的政治身分審查。而「三司」則是奉中央文革小組之命,在1967年1月取締「西糾」、「聯動」的造反派標誌組織,書中甚至還提到打死葉父的紅衛兵也參與過清華造反派內亂的百日大武鬥。


1966年8月31日毛澤東乘吉普車接見紅衛兵,身旁林彪、賀龍和楊成武左臂佩戴西糾的袖章(People's Daliy, China

歷史上不太可能有紅衛兵在這些政治立場分屬光譜兩極的組織之間任意來去。若他們是幹部家庭子女,更難想像他們的晚景會如此淒涼。

5、為何劉慈欣刻意模糊紅衛兵動機?

這些問題,顯示劉慈欣在《三體》中對紅衛兵的描寫頗為片面。他筆下的紅衛兵沒有清晰的面貌,似乎是只為領袖打砸搶燒的木偶。但紅衛兵運動歷史的研究者多少都同意,紅衛兵不是聽任領袖擺佈的,他們多數非常聰慧且自利。

在當時,許多紅衛兵領袖年紀輕輕就善於運籌帷幄,熟悉和高層打交道,舞文弄墨不輸中共中央的高層文膽。若劉慈欣不是不理解這些,那麼他模糊紅衛兵動機的理由,就顯得很耐人尋味。

➤葉文潔復仇動機:為何向全人類,而不是向「政治領袖」復仇?

劉慈欣在他早期未發表的小說《中國2185》中說「拿破崙式的人物不會再有了」,比喻「偉大領袖」毛澤東對歷史的影響。

在他觀點,主宰蒼生浮沉的人物是偉大的,歷史是由他們創造。由此思考《三體》主人翁葉文潔的復仇動機,就有點弔詭:葉文潔算帳的對象為何是人類全體,而不是創造歷史的偉大領袖呢?

有趣的是,如果將三體星人入侵地球,視為一次架空的集體歷史創傷事件,葉文潔也變成人類群體的加害者了。葉似乎也完成一種拿破崙式人物的偉業。劉慈欣評價一個人是否是拿破崙式人物,無關好壞,他一直認同基於歷史進程,個體犧牲是必要的。

但讀者有時很難同理葉文潔的復仇動機,這反映在葉看待文革的立場上。

《三體》書中有一段內容,描寫葉文潔在人生最後時刻,回憶起《寂靜的春天》這本著作如何影響她看待人類惡行的體悟。

「……人類行為——使用殺蟲劑,在文潔看來只是一項正當和正常的、至少是中性的行為;而本書讓她看到,從整個大自然的視角看,這個行為與『文化大革命』是沒有區別的,對我們的世界產生的損害同樣嚴重。那麼,還有多少在自己看來是正常甚至正義的人類行為是邪惡的呢?」

➤葉文潔、紅衛兵、三體人,對劉慈欣而言,心態並無不同

葉文潔居然將紅衛兵作亂,與噴灑殺蟲劑兩者視為同等的「惡」。她顯然認為。紅衛兵察覺不到惡,是自覺自己高人一等,就像人類看待昆蟲一樣,使用殺蟲劑當然不會有感覺。

在《三體》一書終章,三體星人對人類世界發出的最終警告,指出這種「惡」的意涵。三體星人稱地球人「你們是蟲子!」。三體星人、地球人感受不到「惡」,都與物種的先進度程度有關。人類先進於昆蟲,正如三體星人先進於人類。

有趣的是,作為完成拿破崙式人物偉業的主人翁,葉文潔很多時候也感受不到自己在作惡。從這角度看來,她應該也是自覺高人一等,比他人聰明。

這樣一來,她和她仇視的紅衛兵,心理上似乎也沒什麼不同。而根據小說的描寫,她能得到對人類群體「天罰」的機會,也只是運氣好而已。

➤劉慈欣喜愛獨裁者?葉文潔在書中的複雜性可謂深沉

本文所討論的,都屬於涉及政治哲學的倫理議題。葉文潔究竟站在什麼高度,逕自決定人類的歷史走向?在「電車難題」成為網絡迷因的時代,個體無論基於何種理由,倫理上無權擅自決定他人的未來,除非已經存在一個集體的社會契約,他才有權這麼做,而他的裁決權多數是受限的。

人類歷史中,特別喜歡幫大家做決定,而且不受制約的,正是劉慈欣喜歡的偉大「獨裁者」人物。

結果整本《三體》小說中,真幹了大事的葉文潔,心理動機卻和她厭惡的紅衛兵一樣渺小。這難道是一種寫作的蓄意諷刺?

葉文潔奇怪的報復心理,好像使得劉慈欣小說一向遭人詬病的「人物描寫過度蒼白」的問題都解套了。基於她奇怪的心理狀態,我認為葉文潔是整個「三體三部曲」中最複雜的角色。


《三體》劇照

➤一場文明的自我絕育:靈感來自《寂靜的春天》和文化大革命

1979年,一個東方古老文明決定實施自我絕育運動。他的領導人接見外賓的場合表示:「人口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現在,我們正在把計劃生育、降低人口增長率作為一個戰略任務。」 劉慈欣曾在《中國2185》表現出他對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理論的偏執:未來這個古老文明將遭遇嚴重的人口老化,老人因此該自我了結,給小孩與年輕人多點生活空間,試圖做出這個決定的,是一位年輕的民選女性領導者。這篇未發表的小說寫於1989年2月,六四前。

幾年後,劉慈欣在接受《紐約客》雜誌訪問時,表示「一胎化」政策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否則:「這個國家如何應對爆炸性的人口增長?」(原文

而《三體》再度透過葉文潔的故事告訴我們,當女性有機會替一個社會的生存困境提出解方時,她應該選擇為文明絕育。這次絕育的靈感,是《寂靜的春天》和文化大革命。


《三體》劇照

中國社會在1980年代瀰漫著科學主義的樂觀氣氛。長成於80年代的劉慈欣,相信古老文明將以科學戰勝一切,科學有義務替人類作出選擇,遵循馬爾薩斯的理論絕育,對大家都好。但計劃生育政策,如今已被指為是政權基於科學主義信仰的決策,這個決策在人口學上其實沒有依據;決策者更沒思考到經濟增長對抑制人口增長的積極影響。

讀完《三體》,我有時想起莫言小說《蛙》中那個80年代為全村女性絕育的女醫,她後來居然為了傳承香火,不斷尋找代理孕母。葉文潔在這方面勇敢多了,她為完成人類絕育的大業費盡心機。只是,我有時搞不清楚,女醫和葉文潔比起來,究竟誰比較瘋狂。

一個充滿矛盾、深沉複雜的角色,女性科學家果決處理了文明絕育問題。但面對真實歷史議題時,劉慈欣的寫作曖昧性與簡化成了出口,男性領袖則消失了。

我同意硬科幻小說應該在科學邏輯推導的合理性上決勝負,這方面「三體三部曲」稱得上是好的系列小說。但《三體》還告訴了我們什麼?瘋狂科學成了一帖覆蓋在文革傷痕上的狗皮膏藥?

我還是認為他應該問問他崇拜的偉大男性歷史人物,不要每次都把這類文明絕育問題推給女性。畢竟在現實,很少女性有自主絕育的選擇,劉慈欣似乎搞不懂這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蔡儀儂(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2024-06-17 11:22
童書書房》與夕陽相擁!第29屆「日本繪本賞」年度大賞授予繪本《ゆうやけにとけていく》,及其他藝文短訊

【日本繪本賞】

由日本全國學校圖書館協會(JSLA)主辦的「日本繪本賞」,自1995年起每年舉辦一次。該協會從全國的視角出發,致力於改善和發展學校圖書館,促進兒童及青少年的閱讀,表揚優秀的繪本藝術、促進繪本的閱讀,鼓勵繪本於日本的發展及出版。

第29屆「日本繪本賞」從去年(2023)於日本出版的圖畫書中,精選出4部得獎作品,年度大賞授予繪本《ゆうやけにとけていく》(Melting into the evening),作者為阿部健太朗和吉岡紗希組成的繪本創作藝術團體ザ・キャビンカンパニー(The cabin company)。本書以美麗而懷舊的色彩描繪了諸多日落場景,包含金色的麥田、夏季的游泳池、夕陽下的公園,步行回家的父母和孩子。

吉岡紗希表示:「我們在這本書裡呈現了一天的生活,春夏秋冬四季,還有人的一生。希望它能在黃昏的悲傷時刻給予人安慰,讓人不再害怕夜晚。」繪本的靈感來自於他們的朋友,一位與疾病纏鬥中的人。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期間,他們無法探視好友,因此創作這本書來傳遞溫暖與安慰。時時刻刻出現在繪本裡的斗大夕陽,溫柔的擁抱著每個人,夕照餘暉滲入每個場景、安撫每種湧現的情緒,為每個人創造了寧靜的夜晚。


《ゆうやけにとけていく》內頁(圖片來源:ザ・キャビンカンパニー

本年度的獲獎繪本,不記名次的另有:渡辺朋與高畠那生合作的《我穿上最喜歡的白洋裝,去餐廳》(おきにいりのしろいドレスをきてレストランにいきました); 昼田弥子與茂利勝彥合作的《風好大》(かぜがつよいひ);長期關注自然科學的生態繪本作家舘野鴻(たてのひろし)作品《橡實》(どんぐり)。

【日本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 

日本產經新聞於1954年設立的「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獎項宗旨設定「為下一代的孩子們提供好書」,每年度發掘出版界優秀的新銳作家和創作者,為兒童出版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該獎項包括翻譯書在內,迄今為止約有1200部作品獲獎,長年的積累構成了日本圖畫書文化和兒童文學的歷史。

第71屆「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年度大賞授予《視覺探索指南:小行星・隕石——46億年前的石頭》(ビジュアル探検図鑑 小惑星・隕石 46億年の石)。科普作家及插畫家三品隆司表示,本書從籌劃到完成,耗時3年,始於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はやぶさ2)抵達「龍宮星」,成功採集樣本並重返地球,成為熱門話題。

這本圖鑑式百科搜羅大量精美照片和插圖,仔細解說小行星和隕石等科普研究新知,清楚傳達了人類對太空的好奇和興趣。隕石在世界各地都被視為研究宇宙和太陽系形成的寶貴材料,透過了解彗星、流星和隕石坑各種天體現象,拉近了人類和宇宙的距離。除了大量與隕石有關的軼事之外,書中也收錄天文攝影師藤井旭的作品。


《視覺探索指南:小行星・隕石——46億年前的石頭》書封及內頁(圖片來源:岩崎書店

本年度「JR賞」則授予兒童文學作品《じゅげむの夏》。作者最上一平曾獲頒新美南吉兒童文學賞,這次與擅長畫食物的插畫家マメイケダ合作,故事描述一所位於山間的小學,4個相互陪伴的好朋友,其中一位男孩罹患肌肉萎縮症。他們相約在四年級的暑假來一場夏季大冒險,4個好朋友聚在一起,從橋上往河裡跳、尋找千年大樹……這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生動描繪了山村男孩們團結一致的渴望,一段無可取代的夏日時光。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夏日氣息,年僅10歲的孩子們共享著曖昧、模糊,如死亡般不確定的東西,在此時此刻盡情的享受生命。

「藝術賞」得主為麻生知子的繪本《放暑假》(なつやすみ,繁中版由遠流出版)。此書與備受讀者喜愛的系列前作《暖被桌》(こたつ),同樣採用俯瞰的視角來描繪常民生活。繪本裡充滿了孩子們在暑假期間愛不釋手的有趣事物:吃冰涼的西瓜、盡情的玩樂、熱鬧的室內空間、游泳池戲水、節慶祭典、夜晚煙火表演等戶外休閒活動。

作者發揮獨特的繪畫技巧,將不同角度的圖畫無縫接軌的繪製在同一個頁面。這是一般繪本中罕見的技術,能讓孩子們留心觀察、仔細發覺各個角色在繪本的不同角落所做的好玩事情。華麗多變的夜市場景則以拉頁展開,滿足了孩子們探索美食攤位的無窮樂趣。

「日本繪本賞」得主《ゆうやけにとけていく》同時獲頒本年度「產經新聞社賞」。這本溫柔而觸動人心的繪本,書名和主旨都來自於這句話:「每天每天,生活在這裡和那裡的人們啊,他們的歡樂和悲傷都化為一道光芒,融進日落的天空中。」

【出版新訊】

■人的歷史該如何被銘記?地方記憶該怎麼書寫?在韓國濟州島北邊,河流出海口附近曾有個小村莊,它和所有濟州島沿海村莊一樣,是個美麗的地方,村民以捕魚為生,飲用泉水。如今,它仍有地址,但是卻沒有人住在那裡,空蕩蕩的沿海村莊——「坤乙洞」(곤을동,Goneul-dong)就在那裡。

由韓國兒童文學作者오시은(吳詩恩)與繪者전명진(全明鎮)合作的繪本《곤을동이 있어요》(那裡是坤乙洞),正是講述這個失落村莊的故事。封面上女孩的白色剪影,雙手捧著鮮紅的山茶花,襯托著黃綠色的油菜花田。翻開封面,蔚藍的海灘在讀者眼前展開,除了海浪和海鷗的鳴叫聲,島上一片寧靜,彷彿時間停止了。遠處有燈塔,近處,斑駁的黑石砌成了牆。

故事從一句簡單的問候「你好嗎?」開始,一塊俯瞰整個村莊的大岩石回答:「我仍然長滿青苔。」石頭想起久遠的記憶,「一切都消失了,但我還記得一切。」在這裡,沒有人能輕易回答「你好嗎?」這個問題。1948年4月3日,韓國軍隊在濟州島實施焦土行動,史稱「濟州四三事件」。1949年1月4日凌晨一點,島上的村莊被燒毀,許多人被殺害,居民失去了家園,「坤乙洞」記憶了這段黑暗的歷史。

繪本再現了失落的村莊「坤乙洞」,捕捉過去善良人民生活的村落風景。春天,婦女搖著孩子唱起搖籃曲;夏天,男人點燃火把,合力拉起裝滿鳳尾魚的網,臉上綻放笑容。冬天,這裡有讓人安穩入睡的茅草屋。此外,繪本引用了濟州島獨特的搖籃曲和捕魚歌,圖文優美如詩,詳實描繪濟州島人民的生活。「坤乙洞」村子如夢似幻,每一頁都細膩展現了如今不存在的美麗時空。


《곤을동이 있어요》內頁(圖片來源:KYOBObook

■法文童書《你好,小動物們:)》(Bonjour bestioles :))是一本嬰幼兒適齡,溫柔的引導父母進行親子共讀的可愛繪本。圖文作者阿蒙汀.琵鄔(Amandine Piu)捕捉了嬰幼兒喜愛探索肢體、模仿動物的天性,她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向讀者展示所有的孩子都是有趣的生物!封面的可愛女孩學青蛙蹲坐在地上,面露微笑,內頁則利用對照畫面,將各種生物的姿態和嬰幼兒俏皮活潑的特性融合在一起:

出生於法國里昂的琵鄔,是法國當今受歡迎的插畫家之一,已為多本兒童讀物繪製有趣的插畫。獲得視覺傳達設計文憑之後,琵鄔前往史特拉斯堡裝飾藝術學校攻讀插畫。她筆下的圖像色彩豐富、角色造型獨具幽默感和想像力,因此受到許多讀者的喜愛。

■繪本《我的樹朋友》(My Friend Tree)是一本歌頌友誼、幸福,人類與大自然甜蜜聯繫的圖畫書,講述一對小女孩和小男孩,與一棵老橡樹共同成長的感人故事。在孩子們玩耍的時候,溫柔的樹朋友始終陪伴在他們生活中。繪本由擅長取材民間故事的作者彤恩・凱西(Dawn Casey)執筆,她以簡約而富有詩意的韻文寫成故事,再由插畫家吉納維耶夫・戈布特(Geneviève Godbout)以柔美、浪漫的色調,為故事添上淡彩及暖意:

這則甜美、永恆的故事為我們帶來情感上的衝擊,展示愛如何環繞在我們的周圍,甚至還教導我們如何埋下橡實,等待它長成一棵屬於自己的橡樹。繪本反映出人所渴望的自然與家庭的美好,頌揚愛與大自然的緊密連結,對孩子們來說則是一本令人感到舒緩、平靜的讀物。繪本靈巧的提醒我們,大自然正靜悄悄的將我們所有人聯繫在一起,人跟人之間總是存在著感動的和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6-16 18:1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