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當畫家之眼遇上作家之心:《海上繪圖師.島嶼航行》講座紀錄

致力關注海洋環境保護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黑潮),2018年曾進行「黑潮島航」計畫,繞行台灣一周,北至基隆,南至屏東,停留各地漁港進行水質檢測、海下錄音等等。島航不僅是對台灣海域水質的健康檢查,更邀請許多創作者匯聚船上,以不同形式表現台灣海洋感性的一面。

畫家王傑即是受邀上船的藝術家之一。在結束島航的5年後,他集結船上所繪畫作,以及在海上的文字紀錄與反思,輯錄成《海上繪圖師.島嶼航行》一書。新書出版後,麥田出版邀請當時的島航夥伴,作家吳明益、張卉君,與作者王傑於紅氣球書屋華山店開講,聊聊彼此在海上所受到的感動與撞擊。

➤美麗的誤會催生隨船畫家

從2018年推動島航,事隔5年《海上繪圖師.島嶼航行》一書問世,張卉君直言收到書時很感動,因為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5年來其實改變了很多——5年前,黑潮開始對海洋塑膠微粒的廢棄物有更多警覺,透過島航計畫帶回更多科學數據,重新對台灣海洋有了更多認識及探索。

此外,黑潮也長期透過文學與教育方式提倡海洋保護議題,因此在討論島航計畫時,除了科學家,也找來水下錄音專家、攝影師、舞者、作家吳明益與畫家王傑。島航結束後,海上經驗已在這些創作者心中萌芽扎根,後續不僅有展覽、舞蹈表演的誕生,也推出了好幾本書籍,《海上繪圖師.島嶼航行》即是其一。

談到邀請王傑上船的緣由,張卉君笑說這是一場美麗的誤會。最初提議要有隨船畫家的,是黑潮董事之一吳明益的構想。有趣的是,在討論畫家人選時,黑潮發現協會有位長期捐款人名叫王傑,他們誤以為是畫家王傑,因此發出邀請。雖然最後發現此「王傑」並非彼「王傑」,但「畫家王傑」就此開啟精彩又刺激的海上作畫經驗。


側繪吳明益。王傑,麥田出版提供

吳明益補充分享,他之所以提議畫家上船,是由於16、17世紀的海上探險,常會有畫家隨行記錄。他曾於澳洲參觀庫克船長(James Cook)的展覽,驚嘆當時的紀錄畫作、地圖及航海筆記竟有如藝術品一般,也因此更認為隨船畫家是必要人員。

王傑表示,他參與島航也是基於同樣的脈絡。喜愛逛書店的他,在西班牙巴塞隆納求學時,發現店裡總有許多航海書,他因此更認識到海洋探險對歐洲文明何其重要,也在心中埋下渴望擔任隨船畫家的種子。

➤「在海上要面對的都是自己」

海上繪圖對王傑最大的衝擊,就是速度。與在陸地上不同,海上所見風景事物移動得快,「你看到的任何東西,在速度之下,會產生奇幻的變化。」王傑說,海上的每一幅畫,都比在陸地上具有更高的挑戰。他必須在短暫時間內反應,捕捉到瞬間的色彩,並快速調整畫面,每一次作畫都刺激著感官與思考。

在海上繪製的所有作品中,王傑認為最有啟發性的作品是〈楓港〉。當時陽光從山脈後方升上去,山脈逆著光,若用相機拍攝,畫面是暗的,但人的眼睛不一樣,看過去什麼色彩都有。那時已是航程尾聲,他笑稱自己已經磨練得很厲害,可以快速辨識出遠山顏色並畫下來。


楓港。王傑,麥田出版提供

「逆光下,如果你可以加一點紫色,真的很漂亮,很迷人。」這是王傑在海上經過大自然數度洗禮與衝擊之後,知曉的訣竅。畫家更偷偷透露,他從小到大最討厭紫色,直到此趟航行才改觀。

作畫過程中,王傑也體會到一些「有點玄」的感想。例如,在迅速移動的風景中,他理解到「必須放下」,不能用在陸地上習慣的方式思考,而是得直接反應,不與眼前事物爭執,「隨波逐流」。他在書中寫道:「一開始,我認為這是海洋殘忍逼著你誠實面對它,但最後我才發現,在海上要面對的都是自己。」

實際接觸海洋,王傑的感受有衝擊、恐怖,同時也受到許多感動。他分享自己在蘭嶼從船頂跳港,當他全身被海水包覆著,感覺自己跟海洋之間沒有隔閡,好像海跟自己連結在一起。親眼見到海豚群時,也因同樣的感動而流下眼淚。而在海上見到環境的不堪狀態,令他產生更多責任感。

王傑曾中途暫離島航,再次啟程前往蘭嶼時,他決定要把在島上所有吃喝的垃圾都帶回來。他強調,黑潮的夥伴沒有一個人要求他這樣做,但他從海洋中意識到自己是地球的一分子,令他無法像以往那樣把方便當成習以為常,而是知道自己的存在負有使命與責任。這也是他在《海上繪圖師.島嶼航行》書中最想傳遞的訊息。

在海上的這段時間,黑潮夥伴各自展現的專業與認真,對彼此而言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激發。王傑透露自己曾經很好奇吳明益如何記錄這趟航程,後來發現,雖然文學創作跟繪畫創作的表現方法不一樣,但不變的是,所有觀察與思考都是養分的累積,創作者再從中將之提煉為作品。

島航之後,王傑期許自己的創作跟土地能有更多連結,特別關注他居住的基隆風土人文,並計畫未來推出以七堵菜市場為主題的作品,用圖畫記錄更多的在地風景。


往澎湖的路上,黑潮的夥伴們。王傑,麥田出版提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海上繪圖師.島嶼航行
作者:王傑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63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王傑

巴塞隆納大學美術博士,現任台北藝術大學劇設系助理副教授,同時也是畫家、作家、插畫家。擅長以特殊風格的水彩畫記錄故鄉基隆的一景一物,之後足跡更遍及台灣與世界各地。曾任《旅人誌》、《好吃》、《時報周刊》圖文專欄作者、文大推廣部旅遊速寫課程講師。

主要著作有《畫家帶路,基隆小旅行》、《手繪西班牙時光》、《旅途上的畫畫課》、《台南媽媽,山東爸爸以及我愛的西班牙》、《水彩LESSON ONE:王傑水彩風格經典入門課程》等書。
臉書專業|王傑的繪畫天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1-11 11:30
現場》打開文物偵探的筆記簿——記《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新書講座

歷史是什麼?是一行被螢光筆標記出來的年份,還是熟記於心卻不知真偽的故事?當我們抽象地探詢「歷史」這個概念時,或許總是忘記,還有那些承載著時光印跡的文物,真真切切地展現著歷史本身。

近年,聯經出版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推出了《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書籍。全套書共分為「空間篇」、「時間篇」、「人間篇」三冊,分別邀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蘇峯楠、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陳怡宏、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石文誠擔任主編。2023年9月,三人以「看得見的博物館、看得見的臺灣史」為主題展開新書講座,為讀者揭開策劃的心路,以及出版過程中的祕辛趣事。

➤打開觀看臺灣史的新視野

《看得見的臺灣史》的套書策劃,源於一個非常簡單、卻難以回答的問題——「歷史到底看不看得見?」我們常常閱讀歷史,但通常都以文字或口述故事為主,卻無法親身經歷已經流逝的歲月。這個問題也一直縈繞在「空間篇」主編蘇峯楠腦海之中。

直到2010年,他留意到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廣播公司合作的一檔節目。在節目中,館長受邀分享博物館裡的100件收藏文物,透過廣播來跟大眾講述這些文物背後的故事。節目結束以後,相關內容經整理出版成書,延伸展覽更是遍布世界各地,引起了極大迴響。

「大家覺得這樣的方式滿有趣,而且能夠拉近博物館與觀眾間的距離。博物館透過書籍出版或展覽的方式,又能將館內文物介紹給觀眾。」大英博物館的成功,也觸發了蘇峯楠的想法:「這種模式如此受歡迎,如果可以用來講臺灣史的話,我們又可以講出什麼樣的內容?」

回看自己最熟悉的臺灣歷史博物館,從開館以來就蒐集了許多珍貴歷史文物,其中較有特色的便是地圖。於是,自2021年起,蘇峯楠與同事們就從「用地圖看臺灣」的角度出發,著手開啟了整個計劃,也就是之後讀者們所看到的「空間篇」。

「我們想要用不同的素材、不同的觀點,來跟大家一起看看,到底臺灣是如何一路走來的?臺灣與世界保持著什麼樣的關係?」在蘇峯楠看來,這項計劃也是博物館與讀者一起做的嘗試,「試試看用不太一樣的方法看臺灣史,可以看到哪些從來沒有想過或看過的、過去人們所經歷過的各種歷史痕跡。」

➤一張地圖裡能讀出多少祕密

2022年6月,作為《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一本的「空間篇」如期面市。書中收錄了包括「東印度與大韃靼地圖」、「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在內的30幅地圖,探索從16到21世紀、由不同視角與尺度繪製出來的臺灣,讓我們看到這座島嶼在歷史長河中,被凝視而成的各種形狀樣貌。

現如今,不少人都習慣以谷歌地圖作為生活指引的必備工具,而在數百年前,則有一種人特別需要地圖,那就是統治者。

「統治者有能力、有資源、有管道,可以掌握統治地方的所有地理資訊,然後將之畫成圖。地圖上的訊息越密集,就代表背後的成本越高;而能擁有這麼高成本的,通常就是國家或是政府。」蘇峯楠詳細解釋了隱藏在地圖背後的關鍵意義。臺灣也有很多地圖是由統治者畫的,例如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所出版的《臺灣蕃地圖》。


五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圖源:聯經出版《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

在繪製《臺灣蕃地圖》的過程中,日本政府花了很多時間,甚至動用武力去深入、「征服」臺灣東半部地區,去填充原本地圖上的空白。

「我們當時取了一個標題,叫做『統治者的填充題』——統治者無法容忍地圖上有空白、模糊,甚至是不在他掌控範圍之內的地方,所以要把地圖上的空白全部都填滿。」蘇峯楠補充道:「這背後反映出的是,臺灣的形狀會依照不同人的觀點與需求而改變。變形其實代表了歷史過程中不同人如何觀看臺灣、對待臺灣、想像臺灣。」

除了官方製作的精密地圖,書中也收錄了一些較為特別的地圖,例如日治時期公學校小朋友在筆記本上畫的地圖。這些地圖一方面印證了「命令航路」的歷史,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展示出1930年代人們是如何認知地圖、透過地圖以瞭解新知。

回到書本身,蘇峯楠希望讀者能夠透過觀看歷史上的地圖來獲得新知、打開不一樣的思路:「看完書中的30幅地圖之後,大家也可以用自己身邊的地圖,來講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這也是書系最終規劃的願景——在博物館中做歷史學,不只是聽學者、研究者講的故事,而是大家一起來講故事。」

➤穿透日常與非常的歲月

時隔半餘年,《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二本「時間篇」也與讀者見面了。在分享本書內容之前,主編陳怡宏卻以一則靈異故事作為開場:「日本時代與戰後初期,臺灣比較有錢的家庭裡會有紅眠床,有的床雕工非常精緻,臺史博的館藏就有一張。有一天,館內有位號稱有陰陽眼的同仁,在庫房裡看到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站在床邊,看著被修復得很好的紅眠床,心滿意足,『咻』一下便消失了。」

雖說是靈異事件,聽來卻讓人感到安慰。陳怡宏接續說到:「我相信製造東西,或是使用的人,多少會把意念灌注在物件身上。物件本身有它背後的製造者、使用者、整個背後的各種脈絡。」

在陳怡宏看來,博物館的工作更像是文物偵探:「我們會發掘文物背後的社會生命史,會好奇那張紅眠床被誰用過、為什麼會被保留下來。漢人有種傳統,要將逝者大部分遺物銷毀。那麼這些物件既然能留下來,而且是代代流傳,背後一定有著特殊的意義。」

本書正是延續了這種探究之心,以「日常」與「非常」的時間作為脈絡,呈現出在歲月流轉中經久不衰的物與人。所謂「日常時間」,指的就是每個人生命過程中必經的時間,而「非常時間」則是指戰亂流離等特殊事件發生的時間。圍繞著兩大主軸,陳怡宏以其主編視角,為讀者精選分享書中部分篇章與關涉文物——

上半部「日常」的第一部分「生命與儀禮」,是一場對於人類生老病死的巡禮。陳怡宏舉例道,〈編織族人們走過的時間〉講述的是偶然被後代發現的巴宰族家族世系圖,讓我們感受到追溯祖先來源的特殊意義;〈死後時間的想像〉則呈現與生命禮儀相關的器物,例如「木刻更衣印版」上的日常盥洗用品與時俱進,也翻新了對於死後時間的想像。〈摩登女性,產婆軌跡〉中記載了助產士黃陳梅麗的工作簿,揭開產婆職業的神祕面紗,介紹她們所經歷的生產過程,有些細節甚至超乎現代人的想像。


潘再賜編錄埔里愛蘭潘家世系圖表。圖源:聯經出版《看得見的臺灣史.時間篇》

第二部分「生活與休閒」著重於凡世日常,例如〈衛生紙的輝煌年代〉講述「玉山衛生紙」工業的發展與瞬間沒落;〈改朝換代下農村青年的兩個時間〉則展示了普通青年陸季盈多年來的日記書寫,如何在「改朝換代」時期從日文轉變為中文。

下半部「非常」亦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戰爭與動亂」重組出戰亂年代的樣貌,例如〈乙未之役照片裡凝固的時間〉中的舊相片,串連起日軍登陸後一路抵達臺南、再凱旋歸去的路徑,將戰爭的時間凝固其中。又如〈終戰之日,逃生之時〉記錄戰後被國軍收編的王添福,成功偽裝身分、最終跑回臺灣的故事。

而第二部分「定格與紀念」則收錄了特殊年代的珍貴記憶,例如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的畢業紀念冊見證的青春,又如一枚來自2016年的太陽餅及其背後的學運故事。陳怡宏肯定道:「這本書最大的特色是,我們讓文物變成主角,它會講故事,只要你願意聽。」

➤寫盡人世百百款

近期出版的《看得見的臺灣史》系列第三本「人間篇」,仍然延續了前兩本「以30件文物說臺灣歷史」的方法。然而在策劃過程中,編輯卻遇到了一個難題——「空間篇」說的是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時間篇」談及30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那麼「人間篇」要處理的是什麼呢?

主編石文誠分享了最初的發想:「『人間篇』談的當然是『世間人』的故事。我曾經翻到《莊子》有一篇叫〈人間世〉——世間人,人間世。『間』可以作為動詞,人之間於事,事之間於人,就是人如何處事,外在世界又如何影響人的生活。」因是,本書劃分為四個主題,分別從「大時代之人」、「百工職人」、「複合的人群」與「引路之人」,串連起在臺灣歷史長途中跋涉過的百樣人。

開篇的「大時代之人」,是以個人生命故事去回應大時代的風浪,石文誠舉〈代言反共的人〉與〈消失的人〉兩篇為例。前者講述1954年韓戰戰俘選擇不回中國、來到臺灣的歷史,透過訪問抽絲剝繭,發現當時戰俘們在身上刺的中華民國國旗以及「復國滅共」等文宣,並非出於自願,而是受到脅迫所致,是人們從前所不了解的、被操作出來「反共」。後者則收錄了因二二八事件被槍決的油畫家陳澄波的遺物,遺書中一句被淹埋許久的「為十二萬同胞死而無醜矣」,穿越重重危險屏障,如今終於能呈現在世人面前。

第二個主題「百工職人」,則著力於展示職人與維生工具之間的因緣故事。例如〈撐船的人〉提及的林家單桅手撐船。在臺史博展場出口也有一艘木船,正是臺南安平四草或臺江內海一代出現的手撐船。「這些船過去載人,到日本時代運載貨物,我們還可以從中看到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在生活實踐中有一些新的詮釋和意義。」

第三個主題「複合的人群」,顧名思義就是在某些特殊年代下努力生存的群體面貌。石文誠與讀者們分享幾件相關文物,包括見證解嚴前馬祖生活的「中華民國馬祖臺灣地區往返同意書」,以及記錄了早期東南亞移工相片的大幅海報。回看這些得來不易的文物,他感慨地說到:「有很多很動人的故事在裡面,這當然這些都是臺灣歷史的一部分。」


印尼貨運行JAYA NUSANTARA EXPRESS照片集海報。圖源:聯經出版《看得見的臺灣史.人間篇》

最後的「引路之人」主題,羅列出了每個時代的開拓者與先鋒者,而這些導引之路,不單止存在於過去,更與現正發生的歷史有關。例如〈與神共同防疫的人〉中輯錄的「三郊營仔脚朝興宮温陵廟防疫公告」,是在COVID-19疫症剛發生時的一則宮廟告示。後來疫情趨緩,公告要被拆走之前,臺史博將它蒐集回來,作為文物展示在讀者眼前。「我們也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臺灣歷史故事,希望傳達的歷史不只是過去,也能與我們現在的生活有更多連結。」

當文稿陸續成形,再回看編輯最初的疑問——「人間篇」要談的到底是什麼呢?「有一天,靈感了突然來了。」石文誠緩緩說道:「有次我在開車時聽廣播,聽到一首歌,是江蕙的《家後》,歌裡唱道『人情世事已經看透透,有啥人比你卡重要』,這就很符合『人間篇』想要傳達的意念。人情世事,是沒有辦法看透的,但在我們在出版品裡講了很多臺灣故事,其實也是在傳達臺灣的人情。這些故事感動了我們,因此我們也希望透過書寫與出版,將在文物研究過程中體會的這份感動傳遞給大家。」


圖源:聯經出版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時間、與人間
編者:蘇峯楠、陳怡宏、石文誠
出版:聯經出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定價:147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蘇峯楠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研究助理。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專注臺灣史、地圖史、歷史地理、圖像研究、物質文化。有《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地輿縱覽: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中文古地圖》等地圖史料解讀整理成果。

陳怡宏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兼典藏近用組組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關注日治時期臺灣史,近期專注乙未之役非文字資料解析議題。有〈戰爭的再現:一八九五年乙未之役駐守臺南時期劉永福抗日形象〉、〈近現代臺南鄉土研究的成立與變遷(一九三〇─一九六〇年代)〉等著作。

石文誠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博物館的工作目的是要跟眾人的生活產生更多的關連與影響力,我們的館藏與書寫,能產生怎樣的效益與影響力?而不只是把故事說完寫完。這是「博物館歷史學」所需思考與面對的。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旅行和性的共同語法:《T子%%走》

打炮旅行問男同志最知道。他們首先會告訴你,別把旅行當成日常生活的延長線,你應該讓自己變成轉接頭。不然你看看男同志的G片,商務行程轉身就成西裝淫行,溫泉旅行地獄變,電車上專出癡漢,游個泳海人戰胸,參加進香團參拜團都可以碰到年上攻五十路,卒業旅行裡少年濕答答交出第一次童貞,虛擬約會,野外露出。色情是法外地帶,把踰越當愉悅,日本G片總能把色情片拍成旅行宣傳片,不如說旅行和性分享同一種語法,出來的那一刻,我們都不像自己。那時候,最是自己。

G男發現最佳旅伴,就是穀子筆下漫畫《T子%%走》的T女吧。你要說性很髒,但《T子%%走》是我這幾年看過最乾淨的漫畫,近乎清澈了。怎麼能不清澈呢,漫畫裡T子來來來,來打炮,去去去,去旅行。沒有要通往偉大航路,沒有想成為下一代火影,沒有歪歪拐拐後宮上位還是身負血海家仇暫時臥底。

T子目標明確,方向清楚,單人獨身,這一路上過關斬將,遇神殺神,有人上人,談笑有鴻儒,往來小丁丁,發乎情,止於性,開局乾脆,收尾俐落。那種單純,零負重,沒負擔,來去一身輕,除了自己身體,行李都不用多買托運二十斤,這還稱不上清爽嗎?

要我說,性很複雜。也許在於男人對女人那句「你說不要,其實就是想要。」而旅行簡單,其實在於,說走就走。說性複雜,是複雜就生出曖昧,曖昧讓人受盡委屈,但委屈的都是女人。而有一方委屈,另一方就得勢了,得勢的人定義一切,包括把不要變成要,要人把痛當成爽。

女人要奪回身體,不如說是奪回「定義快感的權利」,《T子%%走》的好看在於讓旅行不是藉口,不是因為出去玩才發生豔遇,性可以不是生活的附屬品,不是獎勵不是委屈不是說不要就是要。當女人真正能說我要,甚至可以只為了打炮而去旅行,那也意味她奪回「我不要」。

《T子%%走》當然不是旅行指南,但在旅行和性上覺得「一切都去過了」、「不就是那樣嗎?」,性冷感者和有旅行無感症的都應該看。

不免冒昧問你一句,什麼時候我們的旅行有了既定模式?正如想問你,什麼時候開始,性有了套路?前戲之後就大船入港。好像是點了商業午餐加50元可改套餐,餐包、沙拉和餐後飲料三選二,以為經濟實惠,很會算,到底是為了吃飽。隨著餐後擦擦嘴的衛生紙一丟,性和旅行逐漸生出固定MENU,照著走完就完事。於是我們開始算CP值,我們以為我們懂了。我們以為我們都吃過了,都玩過了,此後再沒有好吃的,再沒有好玩的。

那翻翻《T子%%走》吧。從這方面來看,漫畫裡T子既是天菜,又像是大廚,她把自己攤開,但何嘗不是料理別人?去異國旅行約炮這件事本身,就是打亂性的腳本,例如在T子的旅程中,相遇的大叔說能讓T子爽,但前提是什麼部位都能用上,就是不能坐上去。T子以為不過是冷飯熱炒,但大叔光用手指和舌頭就讓T子內心開了大火,涼盤瞬間成了開陽白菜,女孩吐舌流口水在裡頭耗盡一切的時光。

你瞧,以為的前戲變成了主菜,官人我還要,吃完還想再吃。旅行最吸引人的,是在於奇遇,而當性遇上旅行,就是歌手齊秦遇上齊豫,奇情遇上奇遇,性裡頭每個你以為可以跳過的配菜,在另一個人盤子裡是道珍饈,於是你只能嚷著真羞,他重新讓你感到吃的癮頭,也就讓你感到性的興頭。

說起來,你只想要高潮,高潮就是目的,但性和旅行分享同一個語法。目的地只是終點。但讓人驚喜卻是過程。

《T子%%走》要說的是,借用茱莉亞・羅勃茲主演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享受吧!一個人的性》!

性到底要帶我們去哪裡?這方面我真的要讚美《T子%%走》。不是讚美作者穀子很會規劃旅行,而是讚美她很會說故事。故事也是一趟旅行。穀子很會說故事,因為她很會立人設。女主角T子「想要打炮」是旅行目的,那「我是個S」就是人物設定了。

於是看T子旅行就成了看七龍珠第一武道大會,或是幽游白書暗黑武術會,每次約炮都是肉搏,實打實,看一路上能力數值各異,不同六邊形屬性的對手一個接一個上,純情少女漫畫不能畫的部分看出少年漫畫打戲的樂趣。畢竟,當S遇上S,當只想把青年吃下肚的肉食女遇上中年上班族,這裡頭種種理念的碰撞,設定上的對壘,就產生無限種出招預判和攻防相抵。

漫畫好看在T子的內心轉折,每次以為不盡人意,以為要黃掉了,沒戲了,結果怎麼樣擦出火花,打開了別人,其實是開發了自己。原來強氣攻內心也有抖M的一面嗎?我這裡也可以嗎?身體和心靈都被打開,以為出來了,結果更深的被進去。本以為前面,原來後面也別有洞天。

旅行和性分享終極的語法,到了到了,說好要一起去,其實是抵達自己更深的裡面。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T子%%走2
作者: 穀子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穀子

台中人,現職漫畫家,自2019年開始於網路發表原創漫畫作品。擅長結合情慾與搞笑元素,敘事生動輕快、人物特色鮮明、爆點掌握得宜,代表作《T子%%走》以女性約炮、交友軟體為題材,成功在網路引發迴響,並售出日文版權。在《CCC追漫台》連載的四格漫畫系列《無能戀愛諮商中心》也大受好評,目前已出版第一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1-08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