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嫉妒及其所驅動的:讀匡靈秀《黃色臉孔》

雖然身為重度嗜書者,也固定會寫書評,但我要自首,看書這件事的順序總被我排在滑手機之後。網路上的消息都看完了、覺得無聊了,才會是我打開書本的時候。

要是社群媒體上傳出什麼文壇八卦,或是有什麼名人作家的翻車事件,例如《黃色臉孔》裡誰剽竊了誰的作品、哪位作家霸凌了誰,我絕沒辦法忍住不關心、繼續專注於書本。

大多數情況下,我的選擇都和眾多鄉民一樣:急忙搜尋相關發文、動態,趕赴翻車現場了解狀況。我通常不會發聲,也謹守不散播的原則,但會仔仔細細的將社群媒體上的事件描述、相關人士的聲明、各方人馬的辯駁,全都看過。像福爾摩斯辦案似的,在心中默默掂量、抽絲剝繭。

閱讀缺乏社交性,自然也無法讓人感受到社交愉悅,偏偏人天生渴望與他人連結,社交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社群媒體的出現,既大大滿足了人們的社交需求,也理所當然排擠了人們的讀書意願與讀書時間。但糟糕的是,沉迷於社群媒體太久太深,不但不能讓人緩解孤獨,反而會加重人的焦慮,讓人變得更難自拔、更加偏激。

➤吃瓜?這本有

《黃色臉孔》這本小說把人們會感興趣的、會在社群媒體上大炒/吵與特炒/吵的文壇八卦、作家醜聞,連帶種族議題、多元文化主義的爭論都寫進去了。讀者讀它就像網路鄉民吃瓜看熱鬧一樣,可以目不轉睛、一頁接著一頁,迫不及待咻咻咻的往下看。要是讀者人格中的「超我」跑出來指責「本我」、「自我」怎麼可以這麼八卦、這麼嗜血,「本我」、「自我」還可以理直氣壯的反駁:我看的可是一本獲得《紐約時報》讚譽的好書,也是史蒂芬.金認證「難以放下,更難忘記」的傑作耶。這種高超的技巧與蘊含的功能,簡直令人拍案叫絕。

匡靈秀此書同時兼具娛樂性與批判性,既使人得到類似沉浸於社群媒體、與他人有所連結而產生的滿足感,也讓人反思社群媒體與網路公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逼人直視人性中幸災樂禍的一面。這位年輕作家怎麼可以這麼有才!


2023年匡靈秀來台出席另一本小說《巴別塔學院》的新書分享會。

近年來好幾份調查都顯示,「作家」名列台灣年輕人嚮往的十大夢幻職業之一。每次類似的報導出現,也都會立即「釣」出真正的作家出面,指出在台灣當作家、只靠寫作維生,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不過值得深思的是,既然收入那麼不穩定,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嚮往?「作家」這個職業與身分,比起其他工作有何不同?除了經濟上容易產生困難外,還會有哪些「職業傷害」?有沒有所謂的「職業倫理」或「潛規則」需要遵從?凡此眾人常疑惑卻又難獲作家坦率交代的內情,《黃色臉孔》一次全揭露。

讀者完全可以把本書看成是作者目睹美國出版業之怪現狀所寫出的文壇現形記,不過我個人更偏向將之視為作者運用其慧眼與巧手,捕捉到人類心靈中黑暗、陰影面向後的無碼高清呈現。

➤挖掘成名的虛榮與渴求

說得精確一點,想當作家的人,應該都期望能靠自身寫作才華「成名」,而非寂寂無名、懷才不遇。從這點看來,「作家」也許只是某些人想藉之成名的途徑,「成名」本身才是重點。但追求成名很正常,並不可恥。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在《新聞的騷動》中說:「在成名的渴望當中,其實存在著一股動人、脆弱,而且簡單的核心企盼:希望獲得別人的和善對待。不論另外還有哪些次要動機——例如追求財富、奢華的生活、性或權力——成名的渴望所追求的主要就是別人的尊重。」

名帶來的果實是如此甜美,成名後握有的權力與影響力又何其巨大,所以,當一個人迫切想成名卻又無法如願時,嫉妒他人的成名、放大外在環境的壓迫,就成為最簡易的道路、最直覺的認知。

「我們也許會因為遭到忽視、被人看輕、獨自身在角落裡無人理會、被趕到隊伍的尾端、遭遇別人不屑一顧的眼光,或是被電話彼端的聲音冷冷告知過幾個星期再來電,以致為了避免這種令人深感煎熬的痛苦,而不禁也想要獲取名氣。」狄波頓提醒我們,羞辱、創傷,會加重對成名的渴求,與嫉妒他人的焰火。

《黃色臉孔》中幾位重要角色的性格與言行表現,都完美演繹了狄波頓對「我們為何需要別人失敗,又為何樂於對他們所犯的錯誤說長道短」的解析:「我們對自己欠缺別人關注的現象深感憤怒——所以也就試圖藉著懲罰那些看似奪走了自身應得的關注的人物,以減輕內心的痛苦。我們受到挫敗的抱負使自己淪為失敗者,成為需要看到別人失敗的人。」

假如有人因此書而將自身的陰影與創傷投射到作者身上,並不是件奇怪的事。妙的是,匡靈秀此書本身就是解方。

這本書的人物與情節告訴我哪些事?

我對哪些人物是否有哪些先入為主的偏見?

誰有權決定,誰可以寫什麼、誰不可以寫什麼?

嫉妒及其所驅動的,可能陷人於何種境地、會造成多難收拾的下場?

本書展現了多少作家的勤奮、膽量與策略性思考,才達成了如此耀眼的成績?

我再度自首,以上所述,只是看完書的我,一個努力避免社群媒體成癮、並開始反省自己是否太過八卦的讀者,在心中自問的眾多問題之一。其他的,就留給你自己去推敲,去挖掘。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黃色臉孔
Yellowface
作者:匡靈秀
譯者:楊詠翔
出版:臉譜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匡靈秀(R.F. Kuang)

出生於中國廣東,4歲時隨家人移民美國,22歲就讀喬治城大學期間,即以《罌粟戰爭》(The Poppy War,暫譯)震撼奇幻文壇,售出近20種外語及電視劇改編版權,並入圍星雲獎、世界奇幻獎、英倫奇幻獎、軌跡獎等類型獎項。

經過出道作的練筆,她以更獨當一面的風範寫下《巴別塔學院》,結合歷史與奇幻、探討語言和翻譯的力量、批判帝國和殖民霸權,出版當週空降英美兩國暢銷書排行榜,在讀者社群廣受好評,亦持續受到星雲獎等奇幻文類指標獎項的提名肯定。

隔年推出的《黃色臉孔》跨離奇幻類型,是一部以出版業界為背景的驚悚諷刺小說,她自述:「《黃色臉孔》累積了我接觸出版領域以來所有的挫敗感、尖銳辯證與一再苦思的無解問題。」這部新作同樣創下暢銷佳績,也在全球最大的閱讀社群Goodreads網站拿下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小說」的冠軍。

她目前於耶魯大學的東亞語文系攻讀博士,專門研究當代漢語文學、離散主題與華美文學,同時也持續創作小說。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6-04 11:00
話題》你看得夠仔細嗎?閱讀《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的6點指南

➤1:先記得看仔細

你記不記得諾蘭導演在電影《頂尖對決》(Prestige)裡的第一句對白?那是由著名演員米高.肯恩(Michael Caine)講的旁白:「你看得夠仔細嗎?」Are you watching closely?

閱讀《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時,請緊記這句話。

➤2:你該認識的華裔科幻作家

早在2015年劉慈欣以《三體》摘下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前,西方科幻圈裡有三位赫赫有名的華裔作家。

第一位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姜峯楠(Ted Chiang),父母生於中國後遷至台灣最後移居美國。第二位是8歲時隨父母從中國蘭州移民美國的劉宇昆(Ken Liu),第三位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父母都來自台灣的游朝凱(Charles Yu)。每個人都背負不同的成長故事,寫作風格也截然不同。

姜峯楠的寫作以其精確和清晰而聞名。技術寫作人員(technical writer)的背景,讓他能以無比簡潔的文字表傳達複雜的科學和哲學概念,加上驚人的洞察力,因此作品雖然不多,大部分收錄於《妳一生的預言》(同名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異星入境》)和《呼吸》兩本短篇小說集裡,卻幾乎每一次出手都令人驚豔和獲獎。身為4次雨果奬、4次星雲獎、6次軌跡獎的得主,他有機會問鼎史上最佳短篇科幻小說作家的寶座。


姜峯楠(圖源:wikipedia)

劉宇昆擅於捕捉情感和人際關係的複雜性,並往往將文化和歷史元素編織到故事中。他自稱「其實是史學家,研究的是神話」,因此他的筆觸不只能帶讀者進入不同國族的歷史文化裡,甚至出入科幻和奇幻之間。他的《蒲公英王朝》(The Dandelion Dynasty)系列就是融合科幻、奇幻和東亞古代元素的「絲綢龐克」(silkpunk)。他最知名的作品是描寫華裔兩代情的〈摺紙動物園〉,而他最滿意的作品是以正視中日戰爭裡731部隊暴行為題的〈終結歷史的人〉。


劉宇昆(圖源:wikipedia)

游朝凱(Charles Yu)是三人裡華文讀者最不熟悉的名字,但他參與編劇和故事編輯的其中一部電視劇作品大家一定聽過,就是HBO的《西方極樂園》(Westworld)。

他的學術和專業背景光譜甚闊:大學主修分子與細胞生物學,並獲得創意寫作專業學士學位,後來獲得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博士,曾是執業律師,以講述美國華裔心聲(但不是你以為的那種寫法)的小說《內景唐人街》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他文筆幽默(但有時你需要懂得那些內行的笑點)、風趣,頻頻引用流行文化(在本書裡可見一斑),營造出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並融合後設元素和創新的敘事技巧。有時會加入註腳、圖表等其他非傳統的敘事手法去模糊虛構和現實之間的界限。


游朝凱(圖源:新經典文化)

➤3:科幻迷難以抗拒

《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是游朝凱的第二本著作(第一本是短篇集《三流超級英雄》)、第一本長篇小說,也是他至今唯一長篇科幻小說。

早在2010年本書推出時,我就讀過英文版。原書名《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我姑且譯為「如何安全地活在很科幻的宇宙裡」,這對科幻迷來說吸引力太強大了。如果你像我一樣在80、90年代網路還沒有出現前成長並喜歡讀科幻小說,然後看著網路出現,YouTube出現,智慧型手機出現,這些只是科幻小說作家虛構的事物一一成真並給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就難免會覺得現時自己正身處童年時想像(或想像不到)的科幻世界裡。

所以,在那個還沒有串流影片的時代,《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甫出現,單憑書名即轟動科幻圈。

有哪個科幻迷能抗拒取這個書名的小說?

這書也不負眾望,拿下堪薩斯大學科幻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cience Fiction)年度科幻之選的第二名,差一點就拿到第一名,也就是頗有指標性(但2020年起已停辦)的坎貝爾獎最佳長篇小說(John W. Campbell Memorial Award for Best Science Fiction Novel)。

這書在2013年即出過中文版《時光機器與消失的父親》,去掉「科幻」兩字,我懷疑和科幻小說在台灣出版市場難賣有關,但這書名也確實符合書裡的內容。不過,問題出在《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不只是本書書名,也是「書中書」的書名,那是作者虛構的「時間旅行者手冊」,被摘錄散布在小說不同章節之間。改掉的書名就和書中書的名字搭不上來。

新經典這次的新版書名《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不只貼近書中內容,就算同名書中書的名字跟著改掉也能保持一致。

➤4:是老梗,但保證你沒看過(如果你夠仔細的話)

不管是時光機器或時光機修復師的概念,我們都見過無數次了。從我還是青少年時看的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三部曲開始,如今還擴散出平行宇宙和時間迴圈等新花樣,連不看科幻小說的觀眾也可以說得琅琅上口。

不過,《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不一樣。

不是故事情節或主題不一樣,而是層次不一樣。

本書主角游朝凱(作者使用他自己的名字)是個時光機器修復師,有隻「不存在的狗狗」艾德,以及人形化的時光機器電腦使用者介面檀美,後者算是本書的女主角。

故事一開始,他看見自己的未來版本從時光機器裡走出來,他開槍射擊了對方。你以為在接下來的故事裡,主角會想辦法避免被射殺,就像你從其他時間旅行的故事裡看到那樣嗎?那就大錯特錯。

在作者設定的世界裡,時間旅行不會出現因果矛盾,以致他未來最終也要回到過去,然後被射殺。

在這樣一個無法改變命運的小說裡,可以講怎樣的故事?

男主角在時間長流裡穿梭,修復時間的故障和異常。也乘搭時光機,前往探望一直在時間循環中不斷重複一個小時生活的母親。

他的父親是時光機器發明人,卻跟母親感情失和,也消失無蹤,主角要乘搭時光機去找人。

在他面對這個時間迴圈的同時,他展開了一次自我發現之旅,探索自己的身分、家庭關係和現實的本質。

故事發展因敍事的跳躍,自由出入於主角的意識裡,讀起來貌似毫無章法,讓讀者自以為在看科幻版的《尤利西斯》或者《追憶逝水年華》。

我提醒過作者是個非常擅長後設寫作手法,也就是玩弄讀者期待的高手嗎?你要再讀兩段後,我才會詳細告訴你。

就像我在本文開頭提醒你的。「你看得夠仔細嗎?」

在故事的結局,作者給讀者帶來衝擊的真相:原來整個故事的布局,包括那些「跳閱」和「轉軌」,還有我認為看似毫無章法跳脫時間線的意識流寫法,全是作者的刻意為之,用來欺騙讀者。

看到真相後,我賭你有一半以上的可能,會回頭看自己在哪裡被作者欺騙,就像閱讀推理小說一樣。

這其實很符合本書的原名《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是其中哪幾個字我就不點破,等讀者自己找來看。

「那本書在這裡。你在這裡。書和你兩者都是確切存在的概念,甚至有存在的必要性,因為能用來破解你們人腦必須解開的難題:如何判斷事件的先後順序?如何把世界數據組織成一條合理的序列,以投合人類的因果直覺觀?人生的斷層面細薄,如何排序才顯得出意義?(中略)……你必須設法據此推論人生的地形地貌。」

以上這段我認為非常後設的文字,既是書裡的女主角跟男主角講的話,也可以看成是作者跟讀者講的話,提醒你們,該如何閱讀本書,和解釋他在小說裡設置的「詭計」。

就是這個詭計、這種後設手法和這種欺騙讀者的手段加起來,讓我認為本書突破了科幻類型的界限,能同時吸引hardcore科幻讀者和喜歡思考的非科幻讀者。

難怪游朝凱在本書後,加入《西方極樂園》的創作團隊。

➤5:現在是看他的最好時間

在2024年讀到這本書的讀者,遠比在10年前讀到這本書的我幸福。不只是有中譯本(而且是第二個)而不必硬讀原文,而且讀者在現時的時間點,像乘搭了時光機一樣,知道游朝凱在本書後的創作軌跡,有短篇集《Sorry Please Thank You: Stories》和長篇小說《內景唐人街》兩本著作面市。

前者集結了喪屍、虛擬戰鬥和以悲傷賺錢的公司等點子,盡展他的怪咖個性。後者在書名已明言以唐人街為題材,卻沒有告訴你作者另闢蹊徑,以劇本形式和其他不尋常的方法去寫,展現他在文學方面的創意和野心,也為他贏得美國國家書卷獎。

➤6:快看

《頂尖對決》的最後,有以下一段旁白:「你正在找祕密所在……但你找不到的……因為你並不真的想知道……你想要自欺。」

不管你想不想被騙,現在的你,比當年的我,更瞭解游朝凱的寫作風格,更清楚該怎樣閱讀他的小說。

所以,讀完本書,我會建議你再讀《內景唐人街》。這兩個故事加起來也許會讓你想起2022年的科幻電影《媽的多重宇宙》。我保證,這兩本小說都和電影一樣,同樣會讓你感到驚豔。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
作者:游朝凱(Charles Yu)
譯者:宋瑛堂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4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游朝凱

首位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台裔美籍文學作家。文學創作發表於《紐約客》、《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華爾街日報》、《Wired》等刊物。出版過四本書,包括短篇集《三流超級英雄》(Third Class Superhero, 2006)、長篇小說《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How to Live Safely in a Science Fictional Universe, 2011)、《Sorry Please Thank You》(2013)以及獲頒美國文學最高榮譽的《內景唐人街》(Interior Chinatown, 2020)。

游朝凱曾獲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選為「35歲以下最受期待的5位作家」(5 Under 35 Award)、《紐約時報》年度十大作家。小說寫作之外,也受邀為FX、AMC、Facebook Watch 和 Adult Swim 等頻道撰寫影集劇本,並以HBO影集《西方極樂園》(Westworld)兩度獲得美國編劇工會獎(Writ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s)提名。

2020年游朝凱以戲仿好萊塢劇本的手法,說出一段台灣人移民美國的故事,以《內景唐人街》為名,帶西方人走入華人世界,創新的敘事與獨到的移民視角廣受好評,除了榮獲美國文學最高榮譽,也入圍了2020年法國美第契文學獎(PRIX MÉDICIS)、卡內基小說優秀獎(Andrew Carnegie Medals)。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6-03 11:00
OB短評》#476探索自由與安全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網路自由的兩難

美國《通訊端正法案》230條如何催生社群網站與自媒體,卻留下破壞網路安全與隱私的疑慮?
The Twenty-Six Words that Created the Internet
傑夫・柯賽夫(Jeff Kosseff)著,范明瑛譯,貓頭鷹出版,6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正如原書名,26個字創造了今日的網路,也幾乎等於塑造了今日眾聲喧嘩的世界。身處在仰賴發聲空間並抗拒犯罪欺凌的我們,理當關心這項保護社群網站的法條之誕生與成長。同時也應了解,做為母體,這項法案如何呵護了網路社群世界,另一方面又如何養出一些異化的怪獸。這是我們向前走的同時,無可迴避的反思。【內容簡介➤

聰明看棒球

賽伯計量學如何打破舊思維,改變棒球傳統文化
Smart Baseball: The Story Behind the Old Stats That Are Ruining the Game, the New Ones That Are Running It, and the Right Way to Think About Baseball
基斯.洛爾(Keith Law)著,鄭煥昇譯,八旗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比起《思維誤判》不斷想和一般經濟學或統計學的普遍議題結合,本書更加專注於棒球本身。看似數據宅的棒球論述,反而更加呈現了棒球這項運動的美好,以及統計學的重要。在「大數據」已成為常識的今日,這本書用棒球呈現出萬事萬物背後隱藏著的「數字」,也唯有以理性作為認識世界的依憑,才能讓我們的感性更加自由自在的馳騁。棒球既用心也用腦,人生也是一樣。【內容簡介➤

愚者之夜

フールナイト
安田佳澄著,平川遊佐譯,尖端出版,14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看似不可思議的世界觀,卻捕捉了最貼近現實的醜惡。當人放棄成為人,轉而成為植物,反而更能看見人性的不堪與黑暗。本作劇情構思和設定的成熟令人佩服,回應著科幻創作應有的價值與高度;加上作者驚人的畫技和圖像敘述功力,讓全書展現藝術品般的精緻,成為一面反射社會與人性的照妖鏡。【內容簡介➤

緩慢是風景的名字

圖、文:米力,新經典文化,54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這本圖文書讀起來有多重感受緩緩流淌著,是生活中每一幀定格的心境、是與山互動後痠痛無用又強壯了一點點的身體、是喜愛的食物在食器上留下的餘味,還有那喚來各個季節的花香。「緩慢」是發現風景的必要條件,是人生某個階段重新開始的節奏,也是讀這本書最好的體感速度。【內容簡介➤

末代女礦工

海山煤礦,與一位社會學者對礦工阿嬤的生命考掘
戴伯芬著,春山出版,44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益 
自「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啟程,作者踏上歷史的回溯之旅,讓阿嬤張曾桂的勞動生命史從黑暗中解封,不僅豐富了台灣民間近幾年冒現的礦工庶民史,更讓女性的身影再次重回歷史現場,補充了既有的男性/國家中心史觀。此書讓史料、記憶、情感等元素細緻融合,亦是以「非虛構寫作」作為社會行動的精彩實踐。【內容簡介➤

疾病的隱域

從自律神經失調、自體免疫疾病到長新冠的診斷困境,看見代表我們這個世代的慢性疾病異世界
The Invisible Kingdom: Reimagining Chronic Illness
梅根.歐羅克(Meghan O’Rourke)著,孟令函譯,臉譜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有別於從專家學者角度述說的疾病醫學與文化著作,此書是第一人稱的「自病」民族誌,讀來亦有如一部冒險患難小說。作者長年受少見疾病困擾,其經驗凸顯了醫療體系的標準化與照護責任的個人化,並無法適應免疫疾病的多樣化,因而讓許多人蒙受苦痛,整個醫療系統卻束手無策。作者將批判與控訴稀釋於豐富的經驗故事與情感記錄,讀來十分暢快與療癒。【內容簡介➤

星星還沒出來的夜晚

Gewitternacht
米謝.勒繆(Michèle Lemieux)著,洪翠娥譯,大田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思   文   樂 
從一個在風雨夜裡失眠的女孩視角、開啟一段生命哲思旅程。作者以線條簡潔的圖畫和簡短的思想片段,提出哲學思考中關於「存在」的大問題。從兒童/青少年視角思考「存在」,指向的是浩瀚宇宙、性、身體意象、死後的世界、友情、害怕或快樂等元素,也讓書中所有問題成為生命之鑰,因為「想像」故我在。【內容簡介➤

權力與進步

Power and Progress: Our Thousand-Year Struggle Over Technology and Prosperity
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賽門.強森(Simon Johnson)著,林俊宏譯,天下文化,8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此書為「科技」作史,訴說的也是人類現代生活的變革史。作者以古鑑今,聚焦「權力」如何展現負面力量,為進步帶來陰影。綜觀千年歷史,從基礎建設到AI,作者清楚指出科技的極權性格,讓看似逐步發展的現代民主社會充滿對特定族群、性別、階層、勞動帶來負面影響,而非人類共榮的假想。作者在末章亦對當代社會提出建議(唐鳳也在其中),是一部宏觀又細膩的應時之作。【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