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評》歷史是漫畫的彩蛋:讀《集合!Rendez-Vous》系列漫畫
我讀高中時,學校盛傳有個歷史老師會親自扮演各種歷史人物,賣命演出重要場景。據說教到聖女貞德時,他還會假想將自己綁起來,演出在柴堆上遭到火燒的貞德。因為這個緣故,他上課時常常不在講台中央,有時會躲在門後,再蹦出來。有次把行經走廊巡堂的行政人員(有說就是校長)嚇壞了,以為發生靈異狀況。
我從沒讓這個老師教到,因為輪到他當我們歷史老師時,他出了肋骨折斷的意外,必須臥床休養。雖然從未受教於這位「全身歷史教師」,但學姐們說起歷史課帶給她們的熱愛,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直至今日,我腦海中還會浮現一個老師被綁起來的「聖女貞德」——彷彿一幅無紙漫畫。
上大學時,我有一套自己的世界史讀法。不從老師指定的專書讀起,而是先到圖書館找到逐年或逐日的新聞日誌或大事記,快速瀏覽後,再讀世界史。比如讀到「爵士樂成為重要文化現象」,根本不用費力記憶,因為在「時事瀏覽」中,爵士音樂會的盛況或唱片佳績早印在我腦海中。
所謂「世界史」,不過就是用更扼要的語言,將現象「統整」。輪到我做課堂報告時,我也將這個「不先看歷史敘述」的讀法,作為展示。最後我被當成「奇怪與似乎過份活潑」的學生,在當年的歷史系上,我彷彿既不夠有氣質,又有點花招過多。不過,老師對於我這個「不那麼中規中矩」的學生,還是流露出讚賞與鼓勵之意——這也是構成我最初「歷史愛」的源頭。
理論上,沒人能真的在「歷史」中「身歷其境」。就如辛波斯卡的詩:「當我說『未來』,未來已成過去」,更何況是作為「過去」的歷史。但無論傳奇的「偽聖女貞德」歷史老師,或是我「假扮」成「過去時代的讀報人」,這些「似歷史非歷史」的投入,都以「假裝進入、想像在場」的方式,發展出「對歷史的興趣」。
最近讓我思索這種「(歷史)門檻前」的「熱身活動」,是因為看完了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出版的系列漫畫《集合!Rendez-Vous》。Rendez-Vous是起源於法文,廣泛被不同語系借用的詞。它是非常日常的用語,小至與朋友「碰頭」,大至藝術文化的「相逢」,都可以用這個詞表達「有約」或「約會」的意思。
➤歷史??漫畫
對這個目標120冊的漫畫系列創作,我最強烈的感覺是驚奇——它不是歷史漫畫(敘述歷史),不是文藝漫畫(強調知識),既非「造型派」,也非「作者論」。如果要說它鮮明的特徵,那就是「輕鬆、簡單與好看」——過去某種對漫畫的貶抑,說看漫畫「不用大腦」,或許將會成為對這套漫畫的「讚譽」。氣氛那麼輕鬆,可以嗎?敘事如此簡單,不羞恥嗎?單純好看,不加入競爭風格的特異,這些漫畫工作者未來會有前途嗎?
但我又接著問:老是嚴肅,是有病嗎?畏懼簡單,太懦弱了吧?沒有太重負擔的畫風,難道沒有讓人因為作者群的「無我性」,而有從「審美的壓迫感」蹺班出走的解脫感?我想到「回歸本格漫畫」幾個字,雖然這也許不夠準確。
畢竟,「漫畫本格」是什麼,會因為地域而有不同。但總之,這系列作品給我一種「重回原點」的感受——讓我發現,長久下來,為了提升漫畫的地位,我們太過將鎂光燈聚焦強調智識與文化的「潮品」,而忽略了它身世的另一面:人物性格的粗線條、劇情的以簡馭繁、天外飛來一筆的逗趣、對某些細節不成比例地放大沉浸……以致於再次見到它們時,這些漫畫固有的「調皮搗蛋」性格,彷彿因為「復古」而顯得「推陳出新」。
這絕不是說這系列作品在美術與構圖上不講究、不細緻,而是說它並不尋求太極端的表現——情節也多以完成任務、揭發陰謀、兩方對戰等常見架構為基礎。那麼,如果說我不想錯過未來的每一本,又是為什麼呢?原因是,能夠真正給予這套「娛樂擺中間,教育擺旁邊」定位的,應該是一個有趣的新嘗試:「歷史彩蛋漫畫」。
➤彩蛋隱藏的力量
「彩蛋」是一個相對新的文化「裝置」,意味在作品中隱藏讓人可以尋找、發現的訊息。彩蛋之所以可以作為彩蛋,必須具備「彩蛋性格」。以歷史而言,還不為眾人周知,俗稱的「冷知識」,或是可以動搖原有知識體系的,可以說,就是不錯的「彩蛋」。
比如說,在第二集《發光的琉璃印》裡,出現了外星人與會變成怪物的村長,這都不是一般可以納入歷史的內容,但故事所在地「荷包(苞)嶼」,倒是真實存在於現今的嘉義縣。荷包(苞)嶼一度以高品質甘蔗與布袋鹽,以及阿里山檜木齊名,牽引出藍鼎元在朱一貴事件後來台。這樣的知識含量並不濃,但卻很關鍵。這是以固定體例放在漫畫最末的「出發點」欄中。
彩蛋也不一定完全正式,比如第四集《別吃雞母珠》中,「出發點」設定的是「1582年葡萄牙人船難」,但真正的彩蛋,反而是從貌似無害實有劇毒的「雞母珠」,凸顯出原住民族的植物學常識,在不同文化碰撞時可能發生的作用。
第三集《The Missing Letter》中,有健忘的老太太、愛情與陰謀大亂鬥,但彩蛋無疑是台灣在1935年的首次投票選舉——儘管充滿限制,畢竟是初體驗。這一集也較其他作品更深入社會不平等與歧視的主題,但仍讓沉鬱只存在驚鴻一瞥,保持了兒少讀物對陰暗面的劑量調控。因為計劃是上百本,觀察目前的出版,整體設計預留了不少彈性,為的是讓更多不同類型的人物擔任主角,甚或放入更具性別平權的內容。
第一集中「出發點」長途跋涉的射日傳說,我認為以泰雅族傳說視之,似乎更為妥當。但坊間確實存在把它記為「台灣民間故事」或「台灣童話」,沒提泰雅族的做法。以我所了解的,這則傳說中,三個男人揹著三個嬰兒出發,是因為走向射日處的腳程太遠。第一代出發的人,還沒走到就垂垂老矣,因此才想出要接著出發的人揹上嬰兒。
這則傳說凸顯了社群使命所需時間,長於個人生命的認識。做為第一集「傳承」的主題,可以說是非常到位的選擇。然而,或許對「彩蛋」的處理,有盡可能輕簡的傾向,將傳說直接從「三個男人揹著三個嬰兒上路」說起,使原本傳說中表現智慧、毅力,與即使悲傷也要達成目標的豐富情感,被削薄了不少。
我以為,全系列的漫畫如能邀請原住民族與歷史學家擔任顧問,並在「出發點」的書寫上,保留已有的慧眼與簡明但更加審慎,相信這套匠心獨具的漫畫,會愈臻完美,最終成為許多家庭與個人爭先收藏的「彩蛋漫畫」。●
集合! Rendezvous:001打了三百年 |
作者簡介:Rendezvous Studio 不是單一作者,是一個團隊。 成員有故事轉譯者、漫畫編劇、漫畫分鏡師們、清稿描線完稿小組、封面美術設計,以及編輯群,近30人的《集合!Rendezvous》系列漫畫製作團隊。 目標120本漫畫,期許每兩個月出版一本的速度前進。 |
現場》以「小寫歷史」為觸動生命的記憶造像:楊双子╳洪愛珠對談《四維街一號》側記
自小生長於台中烏日大肚山下的作家楊双子,2020年出版了《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回溯留下生命原初記憶的成功眷村,述說對已故妹妹若暉的真情與思念。2021年則推出《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爬梳台中舊城區日治時代以降的街頭點心發展。
時隔兩年,楊双子發表主題揉合族群政治、歷史考證與飲食文化的《四維街一號》。這是一本以當代時空為背景的虛構小說,內容為百合香氛四溢的女子宿舍故事。假若有5位當代女性共同居住在1938年落成、至今未對外開放的古蹟「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會產生怎樣意想不到的火花?楊双子透過虛實交錯的敘事手法,除賦予台中歷史建築新生之外,亦同時捕撈吃貨、百合作品愛好者、歷史小說迷三種讀者。
➤從日常飲食場景,感受文化匯流
早在2015年,楊双子行經臺中市西區「四維街日治招待所」後,對其念念不忘、暗自揣想遺世孤立的老建築身世。她在《四維街一號》後記,表示自己太過好奇「空間如何記錄時代,如何構成獨有的人際互動?」於是這份疑問演化成創作企圖,她決定以四維街一號為背景寫小說,召喚更多關注。
楊双子指出,以往歷史研究往往側重宏大敘事結構的「大寫歷史」,卻鮮少意識到「歷史是無所不在的,歷史是一分鐘接著一分鐘,一秒鐘接著一秒鐘在現實世界發生。」
為了寫書,她申請到落成時間與四維街日治招待所相近的臺灣文學基地駐村,親自感受「空間本身存在的歷史痕跡」,建立在老屋內的身體經驗。楊双子相信,歷史建築空間作為一種保存文化記憶的實體,自會出現「不同時代光影的層層疊疊」,顯現出當年時空地理環境下,不同生活者的需求。
「除了空間是凝固在那裡的歷史本身,還有什麼東西也會呈現? 其實就是食物。」楊双子說:「在日常生活所有微小的細節裡,就已經可以看到我所謂『文化的匯流』,還有政治權力的運作。」
她在後記將飲食起居的日常場景定義為「習焉不察的文化現場」,並在《四維街一號》情節中,設計並藏放真實存在的歷史文本——1912年出版,由臺灣總督府法院通譯林久三著述的日文台菜食譜《台灣料理之栞》再版,藉此作為「故事槓桿」,催生料理場景和角色間對於各地飲食文化的對話。
她選出《台灣料理之栞》書內三道料理「芋泥羹、生燒雞和煎春餅」,讓書中角色烹調製作,甚至加以改良。
接下來楊双子與洪愛珠分別就《台灣料理之栞》食譜內容進行熱烈討論:
最後是煎春餅,楊双子說明她如何推敲出這即是炸春捲:「如果我們去看 《台灣料理之栞》裡面用到『煎』的拼音,會發現唸tsìnn,所以它當然是炸的。春餅就是春捲的另外一個說法。」大家恍然大悟。
楊双子說完轉向身旁的洪愛珠,談起大龍峒陳悅記家族的菜譜:「以台灣的常態來看,清明節幾乎都吃潤餅。他們家在什麼時候吃炸春捲呢?是在清明節吃的。他們家傳到第9代,如果他沒騙我的話,他們家9代都是這麼吃的。」
洪愛珠推論:「我記得書中提及,陳悅記家族是泉州同安人 。北台灣,尤其是大龍峒、大稻埕還有新北市許多區域這些聚落,很多人是在尾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吃潤餅。北台灣反而冬天吃潤餅,那清明的時候吃什麼?吃紅龜粿。」 她接著說:「你可以在幾個老的聚落,看到賣潤餅餅皮的,做的是尾牙這幾天的生意。」
➤歡迎來到潤餅研討會
「我絕對相信,光是潤餅這道菜基本上就可以直溯你的身世。因為潤餅有太多細節了!」洪愛珠說。她的父母雙方祖籍都來自泉州,因此也屬於尾牙吃潤餅一派。洪愛珠笑稱吃潤餅有如「自助餐」,童年吃潤餅的回憶總是非常歡樂,「年夜飯也歡樂,但大家是坐著吃,很莊重。潤餅是站著吃,因為你要移動,你要夾菜。」她敘述在父親家,所有的菜都會放在兩張大圓桌,人人起身移動去包潤餅,同時吃刈包。
洪愛珠也平靜地提及,奶奶離世後,吃潤餅的習俗中斷多年,「我就想一定要有人接棒,那我就是那個接棒的人。」她近年開始嘗試復刻奶奶的潤餅,邀請自己與先生雙方的親友來吃, 「大家的反應很類似,都說是長輩離開之後,就很少有機會在家裡吃到潤餅。」
復刻之外,洪愛珠也別出心裁準備有別於傳統家族口味的潤餅備料,譬如南部較常見的烏魚子。「我們家的人也非常幽默,他們就一塊一塊把烏魚子直接憑空吃掉,沒有任何人把它夾到潤餅裡!他們也不覺得那是理所當然。」洪愛珠表情生動,讓現場傳出陣陣笑聲。
對於大多數北台灣人,理所當然的潤餅會是什麼樣子?那絕對是湯湯水水的潤餅菜:「在中南部吃潤餅會吃到清炒高麗菜。可是北台灣會把菜燉得濕濕(tâm tâm), 所以北台灣的潤餅攤才會有一個很特殊的工具,就是夾子。它是要把菜汁水都夾乾了,才放到潤餅上。」
洪愛珠回憶起奶奶的潤餅菜,除了高麗菜,連白蘿蔔、紅蘿蔔都一起切絲燉煮:「冬天的高麗菜、冬天的十字花科、蘿蔔,所以那個甜啊……」她話鋒一轉:「你說一開始炒乾一點不就好了嗎?不是這樣。那個味道特別入味,冬天吃特別溫暖。我在檳城吃到的潤餅,也是這樣。」
「光是潤餅這個題目,就可以開國際研討會。 」洪愛珠說。
談到餅皮,她特別推薦大稻埕永樂市場的林良號:「他們賣了80幾年都只賣餅皮,後來才做少量的潤餅。做餅皮是一個工藝,分分秒秒時時刻刻,他們就是這樣徒手一張一張(把餅皮)接起來,那一落餅皮就像時間的固態狀態。」
對於「吃潤餅」飲食文化差異,楊双子在《四維街一號》也有所著墨:
除了這個對話,洪愛珠提出她注意到接近故事結尾時,人物重修舊好的場景,餐桌主角正是潤餅與炸春捲。「它是一個特別融洽的場合,所以你選這個節點去寫他們之間和好的場景,我覺得很有意思。」
楊双子謙虛回應:「我依然要說,很感謝過往所有的飲食書寫者,因為我自己比較沒有機會吃潤餅……」語未畢,洪愛珠便霸氣不失溫暖地說:「就來我家吃吧!」楊双子回:「好,一定!」
➤「小寫歷史」:怎麼之前都沒有人把聚光燈放在這裡?
洪愛珠以《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備受矚目,楊双子問她如何篩選、過濾特定的飲食書寫主題,避開已有前輩「寫得太好」的部分。洪愛珠從容回答:「剛巧相反,我的鄉土過去不是主流書寫會關注的內容,當我要寫的時候,我是從沒人要寫的東西撿起來寫的。」
洪愛珠自陳當初抱著「一片歌手的心情」投稿林榮三文學獎:「我這麼一個素人跨足到寫作領域,搞不好這輩子只會寫一篇。要到達想去的地方,你要認真,要動用所有人生經驗去寫它。」選題時,她想:「跟我生命牽絆最深的事物,優先寫。既然切仔麵跟我的生命牽絆得這麼深,當然是從切仔麵開始寫。 」這份心思恰好突顯了「小寫歷史」的特質。
以往鮮少有人介紹新北市的飲食文化,洪愛珠亦曾困惑:「難道我們的地域沒有值得書寫的飲食風土嗎?分明頗有些可寫的東西,但是怎麼之前都沒有人把聚光燈放在這裡?」
但她澄清,《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並不為了強調蘆洲小吃「多了不起」才寫,最深層的原因是:「我要記錄我的家人、家族成員。她們在我生命裡頭最重要,我為了要把這些人寫出來,才寫到家宴或家庭日常的食物。所以那終歸是一個寫散文的心情。」
楊双子分享對於飲食文學書寫的個人觀察: 「界定什麼是文學主流,一直以來都是話語權的鬥爭。」楊双子從小閱讀的飲食書,內容多是以外省文化為核心的飲食文化經驗。網路普及以來,「原本掌握文化資本,能決定飲食文學要寫什麼、和什麼東西可以被發表的權力就逐漸被瓦解掉了。所有人都開始動員寫各自的生命經驗,匯成一股非常大的潮流。所以現在不只是百花齊放,而是千萬朵花齊放的狀況。」
洪愛珠也深表同意:「年輕寫作者對於所處的時代、自己的身世非常看重,這是以前的人所沒有的。從前似乎只有美食家才有寫飲食文學的權力,但是接下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寫,寫得夠好的話都會被看見。」
楊双子也提到多元性之於飲食文學的重要:「什麼東西都要有才是健康的,就像我們的飲食環境,要有小吃,也要有最高檔的美食,所有東西都應該要存在。所以各種族群、階級、不同菜系路線的飲食,全部視角都加進來寫,具有多元性是好的。」
➤用書寫記下生命的觸動
對談最後,楊双子提及書寫的驅動與未來走向消逝的可能性:「我們為什麼書寫?是因為我們在生命經驗裡面,曾經得到某些觸動。這當中會有非常多人所寫的東西不被歷史記得,有些投身寫作的人,即使寫了一輩子也沒有留下傳世的文章。可是,我們全部的人,用盡全力一起往前走,才能推進一點點。最重要的還是在這當下,有什麼東西策動我們想要去做(書寫這件事)。」
楊双子曾於《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寫道:
或許這樣的想望已被安靜地寄託在《四維街一號》每一幕女子們共食的場景之中——甜點如芋泥羹、長崎蛋糕、檸檬餅,大餐如燒酒雞、生燒雞、老菜脯雞湯,輕食如潤餅、炸春捲。從採購、清洗、準備食材,大家來廚房互相鬥相共(tàu-sann-kāng,幫忙),用營養豐盛的美味食物填飽身心的匱乏之餘,也充滿善意情感的流動。小說作為想像平行時空的載體,想必一定也讓相逢實現了。●
【講座資訊】日式老屋的當代餐桌:《四維街一號》新書分享會
(報名連結請按我)
四維街一號
作者:楊双子
插畫:鄭培哲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楊双子
本名楊若慈,1984年生,臺中烏日人,雙胞胎中的姊姊。百合/歷史/大眾小說家,動漫畫次文化與大眾文學觀察者。著有小說《臺灣漫遊錄》、《花開少女華麗島》、《花開時節》,散文《開動了!老臺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以及漫畫原作《綺譚花物語》等書。曾獲金鼎獎、金漫獎、Openbook年度中文創作等,《臺灣漫遊錄》的日譯、英譯分別由日本中央公論新社與美國Graywolf Press出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