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108 和孩子一起用最尬意的角度讀書

24小時大發現:勇闖熱帶雨林

24 Hours in the Jungle
文:藍.庫克(Lan Cook),圖:史黛西.湯瑪斯(Stacey Thomas),江坤山譯,遠流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結合知識與情境的漫畫把人一下子就吸入故事裡,當起熱血探險家的小跟班,一起穿梭婆羅洲叢林,展開緊鑼密鼓的24小時。清晨漫遊樹冠步道採集、尋找吸血蟲與臭氣來源、佈網觀察各色鳥類,使用自動照相技術記錄雲豹蹤影,最後在晚餐桌上談笑分享見聞……與城市水泥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日常,任誰讀了都會心生嚮往!隨著流暢的圖像分鏡與生動的人物對話,熱帶雨林不再遙遠,田野研究也不再是生硬艱澀的教條理論,每一頁都是振奮又新鮮的閱讀體驗。【內容簡介




《24小時大發現:勇闖熱帶雨林》內頁(遠流出版提供)

鳥瞰大自然

The Natural World: See the World as Never Before(Bird’s Eye View)
文:約翰.法恩登(John Farndon),圖:保羅.波士頓(Paul Boston),林大利譯,臺灣麥克,45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國中(9-15歲)
書裡的每一幅跨頁都讓人感受到身體無比輕盈、視野無比遼闊的喜悅,像是隨著無人機的空拍鏡頭般,把地球扎扎實實環繞一圈。沼澤、雨林、草原、極地、高山、環礁,各有各的明媚壯闊與豐美細節,多樣蓬勃的動植物姿態盡收眼底。居高臨下的視角打破了視覺慣性,也讓線條與色彩得以施展更多能量,足夠把理性知識描繪得更加靈動清晰。讀者可以按照自己最舒服的速度、最尬意的方位,享受一次又一次的飛行遠眺體驗。【內容簡介


《鳥瞰大自然》內頁(臺灣麥克提供)

淘氣小鼴鼠

Dumplings for Lili
モグラのモーとグーとラーコ
文、圖:宮西達也,邱瓊慧譯,小魯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趣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宮西達也總有辦法把讀者逗得笑哈哈,打開書,眼珠子便緊黏著三隻小鼴鼠轉啊轉,奔向一次次意想不到的驚奇或驚嚇。儘管故事走的是「媽媽不在家」這樣的古典老梗開場,後頭情節卻峰迴路又轉,請務必做好心臟爆擊、嘴角失守的萬全心理準備!能把圖像風格經營得如此可愛討喜,又把故事講得如此完整嚴謹,層次漸進毫不馬虎,大師功力果然不是蓋的。【內容簡介


《淘氣小鼴鼠》內頁(小魯文化提供)

鏡子

Mirror
文、圖:蘇西・李(Suzy Lee),大塊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千呼萬喚終於等到這本書的中文版面市,台灣書迷可以毫無懸念的把蘇西・李的「邊界三部曲」—— 《鏡子》、《海浪》、《影子》一次收進口袋,欣賞她如何利用書頁中線轉換虛實,創造出不斷在現實與想像間跳躍、極簡內斂卻又寓意不絕的精彩圖像世界。書中雖然沒有文字,但動作、節奏、顏色、留白卻無一不是精心的布局。當我們以為左頁右頁是鏡子的兩邊,視線跟著女孩玩遊戲期待出現同樣人影時,兩個世界卻忽然交錯跨越。交界模糊不復存在,外在形體與內心感受也不再一致,衝突與趣味應然而生,究竟誰是鏡中人?是誰模仿誰?無限解讀的可能性正是蘇西・李作品迷人之處,期待大小讀者細細體驗玩味。【內容簡介

好朋友是最棒的

トモダチってすてき
文:相原博之,圖:林小杯,莊靜君譯,愛米粒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一個人的下課、一個人的午餐、一個人的生日……初到新環境的小女孩把自己縮進安靜角落,所有情緒起伏都埋在心中,然而在紛繁盛綻的櫻花樹下,有一雙眼看見也理解她的寂寞,簡單一句「我們做朋友好嗎?」,開啟了友情的美好扉頁。
這本書是台日雙方合作的結晶,相原博之的纖細敘事搭配林小杯的點墨筆觸,看似清淡卻有著令人難忘的綿長溫熱,讓孩子感受到紓解與支持。成長過程中總有不知如何訴說、渴望卻又怯步的艱難時刻,能有這樣一本書或一句問候為伴,不多不少,剛剛好。【內容簡介


《好朋友是最棒的》內頁(愛米粒出版提供)

梅希的奇蹟

Small Mercies
文:布麗奇特.克羅娜(Bridget Krone),圖:林師宇,鄒嘉容譯,幼獅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11-15歲)
如果世界上有奇蹟,梅希希望阿茲海默症、社工人員以及地產開發商全都消失,這樣她就可以繼續留在破舊卻溫暖的老屋裡與阿姨們一起生活。然而,種種麻煩毫不留情接力來襲,剪不亂理還亂,幸好一位關鍵人物即時現身,為層層糾結的難題理出一個可行的方向。
寄養情緣、老年長照、校園霸凌、多元種族移民……看似輕巧的小說裡居然涵蓋了如此多元複雜的議題,作者文學功力實在不容小覷。游刃有餘處理每個角色與支線,動機完整且豐富立體,讓故事充滿飽滿說服力。恰到好處的幽默輕鬆筆觸,高明寫出了歷史交融下的小人物悲喜,笑中帶淚絕無冷場。【內容簡介

變變變

くみたて
圖、文:田中達也,張玲玲譯,格林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中、高年級(412歲)
保證每頁都讓人著迷驚奇的一本書!作者的點子轉得快,手也動得巧,勇敢打破慣用的比例與視角,把熟悉的生活物件一一玩出新風景:衣夾變成盪秋千、眼鏡變成游泳池、鈴鼓變成摩天輪、直笛蓋成城堡……看了之後好希望自己也縮成書裡的小小橘衣人兒,大展身手一番啊!新的藝術角度帶來無窮樂趣,請睜大眼睛好好享受書裡的每一處精心創意。【內容簡介


《變變變》內頁(格林文化提供)

眼鏡會議

El día que Pedro quiso una bicicleta
​圖、文:菊野葉子,洪俞君譯,愛米粒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創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狗狗們圍桌而坐,昏黃燈光映照著牠們臉上的眼鏡與嚴肅神情,一場不為人知、煞有其事的密室會議就此開始。隨著一句句你來我往的詰問辯解,每隻狗兒在鏡頭前展現出性格與內心戲,也慢慢鋪陳出開會的終極目的——原來對於主人,牠們有這麼多的愛與話想說……
作者用不落俗套的故事節奏和角色設定,為這個小巧故事注入迷人的曖昧感,懸疑離奇又不時加入幽默笑料,最後結局尤其讓人眼睛一亮,整個故事拿捏得完整美妙。【內容簡介


《眼鏡會議》內頁(愛米粒出版提供)

那些散落的星星

When Stars Are Scattered
圖、文:維多莉亞.傑米森(Victoria Jamieson), 歐馬.穆罕默德(Omar Mohamed),黃意然譯,親子天下,42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國中(9-15歲)
書中的每一格圖像、每一句對白,都來自作者歐馬在肯亞難民營的親身生活經歷,泥地帳篷是他與弟弟相依為命的家,流離與等待是無奈慣有的日常。縱使飢苦漫長15年,經歷分離與相守、振奮與傷痛、良善或自私、離開或留下等重重考驗,他仍沒有放棄希望,奮力一搏改變了自己的未來。那些曲折,那些堅持,以及所有的回首與企盼,都沉澱淬煉成此書,透過圖文娓娓訴說,讓遠在台灣的我們對於「難民」不再只有扁平的想像,一切變得歷歷在目,有了感同身受的情感與溫度。內容簡介

歧視

혐오: 재밌어서 한 말, 뭐가 어때서?
​文:素淵,圖:Kwon Songyi,陳靖婷譯,小角落,32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開玩笑跟言語霸凌的界線在哪裡?到底是說話的人太白目,還是聽話的人太敏感呢?相信許多孩子甚至大人都曾經身陷這樣的困境,傷人或受傷而不自知,甚至撩動外貌、性別、文化差異等議題,擦槍走火把誤會越搞越大。這本書用清晰幽默、淺顯易懂的漫畫及圖表步驟,帶領讀者正視話語可能造成的殺傷力,同時也提供如何回應或釐清的實質建議。雖然多數例子都從韓國社會現狀出發,讀來卻無隔閡,緊緊呼應生活經驗,讀後心中自然有一把尺,用更自省、理性的態度去應對。【內容簡介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田園裡的閱讀與冒險:跟著《小兔彼得過四季—鄉村冒險故事集》一起暢玩四季

你可曾想像自己走進小兔彼得家,跟他一起在火爐邊喝湯,或是跟他們全家一塊兒蹦蹦跳跳前往湖邊,眺望暖橙色的夕陽?

碧雅翠絲.波特的《小兔彼得的故事》系列不但書寫了小兔彼得和森林裡其他居民們充滿驚奇的日常生活,也引領讀者徜徉在英國湖區恬靜優美的景致間。一百多年來,波特女士的作品伴著全世界大大小小讀者們成長,也啟發了當代作者依循她擁抱大自然與萬物的精神,創作出像是《小兔彼得過四季》這樣甜蜜宜人的彼得生活故事集。

由英國資深童書作家吉姆.海默爾(Jim Helmore)與插畫家奈爾.佛克納(Neil Faulkner)合作的《小兔彼得過四季》,以接近原著的畫風,重現波特女士的經典創作。故事依循季節流轉,細數彼得與表哥班傑明在不同季節裡種種有趣的生活經驗:春天的大掃除、夏天去採野草莓、整天下雨的秋天就窩在洞穴裡做果醬、冬天玩扔雪球遊戲……除了細膩地記敘四季的變化、捕捉季節的風情與生活情趣,更生動活潑的呈現出孩童眼中永遠新奇豐富的世界。

在作者筆下,彼得和班傑明不同的性格表露無遺。彼得膽子大、勇敢又淘氣,班傑明比較謹慎、總是陪著彼得四處探索。看他倆結伴穿梭在森林各處,忽而訪友、忽而探險,彷彿聽見他們嬉鬧的談笑聲,也看見了孩子們忙東忙西的可愛身影。

讀者們閱讀每一小篇故事後,還能親自動動手創造或進行觀察,體驗自己的悠閒生活時光:種一盆小小的香草植物、用卡紙和毛根做出小蝌蚪和青蛙、走進大自然中睜大眼睛觀察,創作出自己的自然生態日記、調製冰冰涼涼的檸檬水……

全書融合了自然鑑賞的樂趣與知識,還有各種孩子們可以動手做或在家長/成人陪同下進行的創意活動,呼喚著讀者們放下所有紛忙的事務,好好感受其實近在身邊、溫暖又美好的小日子。

閱讀本書時,我發現自己瞬間就置身在春天萬物復甦的田野,或者冬天冷颼颼卻亮晶晶的滿天星空下,盡情感受這個偌大的世界各個角落帶給人的無盡欣喜與感動。

這種閱讀經驗非常文學,因為即使不出門,藉由精彩的故事和洋溢著生命力的圖像,彷彿就能活脫脫走進滿布著落葉的森林,或踏上片片雪花飄落的凍結白色大地,用力深呼吸,驚嘆著世界的奇妙與美麗。

也許你會納悶:對於每天身處都市叢林生活的現代讀者而言,這種講述小動物天真爛漫生活的故事,難道不會太過理想化、太脫離現實情境嗎?

其實啊,不管科技如何日新月異,也不論我們多麼仰賴各種便利的生活條件,田園抒情的故事在閱讀的世界裡永遠占有一席之地。因為兒童永遠貼近自然、喜愛自然,童年歲月也永遠都是人生裡的抒情詩,吟詠著發現萬事萬物的喜悅。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小兔彼得過四季:鄉村冒險故事集
Peter Rabbit Tales From the Countryside
作者:吉姆.海默爾(Jim Helmore)
繪者: 奈爾.佛克納(Neil Faulkner)
譯者:劉清彥
出版:青林出版
定價:5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吉姆.海默爾

資深童書作家,自2005年起便與多家知名出版社及插畫家合作。現與插畫家太太和女兒居住於倫敦。

繪者簡介:奈爾.佛克納

英國插畫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4-29 20:00
現場》活出「生猛、啜核、抵死」的粵語精神——訪歐陽應霽「食住上」漫畫展

屎尿橫流,但道在便溺。以原始的食慾、市井的粵語,甚至「低俗」的糞便,呈現抵死貼地的藝術,介紹返,呢個係歐陽應霽「Sik6 Zyu6 Soeng5 食住上」漫畫展。

撕下過往「飲食文化研究」之高雅標籤,結合食物、漫畫同粵語,朝不分雅俗之路「食住上」,歐陽應霽自嘲,「好多朋友話我癲咗」,但他偏樂於回歸本我。「將飲食抬高到文化,只會離一般人越來越遠。食本來係人類共通嘅原始慾望,我哋喺進食過程入面,有時壓抑,有時放縱,人性入面嘅貪婪、搶奪、色情、是非顛倒,共冶一爐。呢一次,我都想將我粗俗、蠱惑嗰一面俾其他人睇。」所以這個畫展他返璞歸真,放手實驗,以36句「食」字有關的廣東話俚語,生成一條不雅粗俗,卻激盪生命力的人間道。

➤齊齊加把口,鬆開語言邊界

飲食、漫畫、粵語,看似大纜都扯唔埋,但再細想原來又有共通點,那就是「炒埋一碟」的活力。歐陽應霽解釋,「漫畫本色,係從九唔搭八嘅聯想中碰撞出新意義;食物亦係雜崩冷,集文化、政治、經濟之大成,由生存需求到人際關係,由檯底到檯面,雜下雜下,就貫穿人類一生;粵語更為精妙,又中又西,雅俗共賞,多字多義仲有九音」。因此,當他想到將三者結合,發現如此一拍即合時,就有種「愛得太遲」,猶如「俾人刮一巴」的晴天霹靂感覺。他立刻攤開一張A5紙,一口氣寫低百幾句與「食」字有關的俚語,這才鬆一口氣,「原來呢堆嘢一直喺我裡面」。隔日,他又立刻去查字典,共查出300多句圍繞食物的俚語,由此啟動這個將為期兩到三年的飲食語言文化檔案計劃。

但計劃第一頭炮,歐陽應霽已自嫌唔夠正經。他指出「粵語最精彩之處,就係生猛、啜核、抵死,表面粗俗,反而可以表達更多。」為了傳神地表現粵語本質,他在創作過程中讓自己放手試驗,用色越豐富越大膽越好,意象越紛雜越錯配越好,例如其中一幅「擔屎唔偷食」,他就抵死地將擔屎畫成耶穌釘十架,將污穢直通聖潔神壇,鬆動觀者想像。在一共36幅畫作中,他更創作了一個充滿歧異的角色,由此開放想像空間。表面看,那是一個食慾旺盛的大隻佬,總是誇張地扭曲身體去進食,但事實上,它是萬事萬物的化身,可以是任何職業、性別,甚至乎是野獸、鬼魂,甚至耶穌都得。歐陽應霽鼓勵觀眾自行理解這個人物,同時邀請任何國籍的觀眾參與到作品之中,以此鬆動語言的界限。在每一幅畫作上,都標上大大個粵語拼音,邀請人有嗰句就講嗰句,「如果吸引到一個外國人,真係試下讀出來,可能呢句就係佢人生第一句廣東話。」


連荷包都係大隻佬化身,只要認住佢個紋身或者金色耳環,就化咗灰都認得佢。

因此,展覽第三部分便是一個聲音裝置,歐陽應霽邀請了九位不同國籍、不曉粵語的人,試跟著粵拼讀出俚語,有人驚奇地讀得準,亦有人讀錯晒,由此探討身分認同的問題。「識講粵語係咪就有香港身份認同?一個人又會唔會因為鍾意香港食物就變成香港人?」像是要帶領觀眾反思食物和語言跟自身的關係。歐陽應霽逐指出,語言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唔同時代嘅人,對同一句說話會有不同理解。」他渴望這個計劃完成後,可以踩過界探索各地方言,由或者是非官方的語言,找出與當地食物相關的俚語,由此跟其他文化互動。


唔知呢個木架可唔可以通向語言嘅巴別塔呢?今次展覽因為場地問題,所有畫都係用木架展出,反而更加有一種貼地感覺。


歐陽應霽表示曾掙扎用可樂、維他奶定綠寶作為象徵,最後都係決定用可樂,因為可樂梗係食水最深啦!(而筆者隨後表示冇聽過綠寶)
 

➤愛要同好多人講,先對得住自己

語言習慣會隨時代演化,對此歐陽應霽並不抗拒,事實上,多年來研究飲食的經驗,甚至讓他深感「要放棄不變嘅神話,唔好再自欺欺人。」他舉例說很多人總懷念媽媽的味道,但只要天氣與地理一改變,食材已經不一樣,更重要是,「就算真係俾你還原又點?都唔係你呀媽整俾你。」

生命有開始有終結,任何東西都會消亡,這次展覽的俚語有新有舊,如「有食唔食,罪大惡極」以及「搵食啫,犯法呀?」是近年才出現的句子,但因其流行程度,地位已跟其他深入民心的俚語睇齊。相反,一些歷史悠久的俚語如「大食有指擬」、「唔食狗肉飲狗湯」,好多人卻聞所未聞。語言推陳出新,經歷興衰乃無可避免,但即便如此,歐陽應霽仍有一種「做得幾多得幾多」的覺悟。「經過呢幾年,人生又走到呢個階段,我開始好迫切去問自己,其實我想做咩?我應該做咩?當我諗到今次呢個計劃,我夠膽講,應該係我先做得最好,我亦係咁去要求自己。因為一樣嘢,如果係你做,唔做咪對唔住自己,對唔住呢個時代?」所以他認為,一個人應該盡力去保留心底所熱愛的事,例如這些粵語,他希望讓更多人去認識,去了解當中的意義,甚至學習當中的精神。「我話廣東話生猛、啜核、抵死,其實我覺得呢個係做人應有嘅quality,我都希望活出呢種精神。」為了完成這批畫作,他搏老命般連續通頂兩晚,一心一意只為完成這個archive project。「呢堆畫有冇人買,要唔要放去art basel都唔緊要,我只係關心我有冇能量去畫,同埋傳播能力有幾高,好希望可以搵到方法推俾更多年輕嘅朋友。」

難怪在展覽場刊中,歐陽應霽以「七彩大龍鳳」形容這批作品。狂野的色彩,又螢光又金屬,其實就是一場糊弄觀眾的大龍鳳,詼諧的外殼下,藏著一種非如此不可的重量。他特意選用acrylic來畫畫,亦正因這是一種可製造層次的媒介。Acrylic的特性,一個字:罯(kam2)。顏料乾後,可以罯上另一層顏色,罯唔到,就落一層白色,就可以再罯上去。如此一層罯一層,正呼應歐陽應霽對歷史及香港的理解。「好多人親眼見到一個城市被rewash過好多好多浸,被塗抹呢一下,反而先係真正嘅現實。所謂藝術,唔應該係風花雪月,而係好多付出同犧牲。」

或許所謂「食住上」,就是要學懂順應時勢,即使身處糞土與污泥濁水之間,還是可以悟出道在便溺的真理,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文章授權轉載自「虛詞」,原標題與連結:〈活出「生猛、啜核、抵死」的粵語精神——訪歐陽應霽「食住上」漫畫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4-27 11:2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