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會不會我們都活在被修正幸福一點的大洋國?評漫畫版《1984》
➤1948、1984、後1984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反烏托邦經典《1984》出版已超過70年,關於這部小說,有很多故事可以說。譬如1984是把1948最後兩個數字倒轉而來,1948正是小說寫就的年份。譬如歐威爾1941至43年間曾任職於BBC(英國國家廣播公司),這段經驗深深影響小說裡描述的「真理部」——這個部門負責的意識形態宣傳、文字修繕竄改、與官方審查制度,大抵和BBC做的差不多,只是程度不同。

又譬如關於極權主義帶來的恐懼與暴力,深受歐威爾1936年參加西班牙內戰(對抗佛朗哥的法西斯主義)的親身體驗所影響。歐威爾也因為投身西班牙內戰,受到英國情報部的密切監控,這段經歷結合了告密、間諜、思想監控,以及對國家(或政權)的忠誠檢驗,自然成為小說裡的重要主題,甚至被認為預示了小說出版數年後,英國爆發的劍橋間諜醜聞案。
其他還有像是歐威爾在蘇格蘭的一座小島(Jura)寫《1984》,當時他因肺結核纏身,健康狀況極差,小說也強烈反映出這種孤絕隔離與壓抑沉鬱的氛圍。
圍繞《1984》的故事固然很多,《1984》本身的故事倒是單純。也因為單純,所以力量很強,讀了以後就像被一記正拳打中,讓人眼前一黑,很久都爬不起來。
《1984》說的就是一則警示,要人民(不論是現在或以後)要小心極權主義,因為這個實在是權力者或權力集團的夢想制度,永遠都隨時準備好現身。回頭來看1948年,這種對極權主義的恐懼並非空穴來風,當時與所謂自由民主政權相對立的,就有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以及前蘇聯代表的共產主義等政權。

當時極權主義已經赤裸裸發生,而且力量不容小覷。身為民主社會主義分子的歐威爾自然深感憂慮,藉由小說揭示:權力集團為鞏固權力可以走到多遠,可以犧牲人民與人性到什麼程度。以此對當下與未來的人民,傳達一則深切的警訊。
而2023年的讀者,從1948年來看正是屬於「未來」的人民,因此我們難免會問:這則警訊今日是否依然成立?是否依然深切?
➤「電幕」在頭上,也在手上
《1984》裡有許多象徵值得玩味深思,譬如語言與思想、性與歡愉,或者老鼠與恐懼的關係,都在極權主義的光照下,看到權力控制如何精闢的洞悉人性,以及人在精神與肉體上,必然呈現的雙重脆弱性。不過其中最明顯且無所不在、最能代表極權主義精髓的,大概非「電幕」(telescreen)莫屬。這個可以侵入人民公私領域,進行全時監控的器物,在1948年創作當時,可說是對可能發生的極權未來,所能想像出最可怕的電子設備。
極權社會和電幕設置,可謂表裡相隨。2023年的讀者,甚至更確實的說,2023年的倫敦讀者,應該可以鬆一口氣,還好現在不是生活在極權社會,沒有電幕在全時監控。警訊或許真的有用,沒有讓2023變成1984。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從最新的英國官方以及民間資訊自由團體的統計數據來看,倫敦目前大約有超過94萬部的監視攝影機(CCTV)在全時運作。一個倫敦市民每天大約會被拍到70多次,在一些熱點區,每人每天甚至會被拍到上百次。

倫敦的監視攝影機密度排名全球第四,平均每平方公里900多部,依倫敦市民總數來看,大概平均每10人就有一部。附帶一提,這個排名的前兩名都在印度,中國北京排在第十。中國城市攝影機密度最高的,是排在倫敦之前的哈爾濱,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數量只比倫敦多一點。
或許CCTV不是電幕,或許電幕其實比CCTV更厲害,不過就目前來看,或許CCTV也正一步步,朝電幕的標準規格邁進也說不定。1948年的歐威爾,如果走在今天滿街都是CCTV的倫敦(或者北京),恐怕會以為自己被溫斯頓附身,不知今夕何夕。
當然,我們會大聲抗議,CCTV的數量暴增又不代表極權社會的出現;有了CCTV,社會、國家與人身安全才能受到更全面的保障,才能有真正安全的生活。其實也是如此,根據英國官方統計,由政府官方設置的攝影機,只佔倫敦CCTV數量不到4%,其他都是企業和人民自行設置。這幾年數量暴增超過200%,除了器材費用越來越低,設置程序越來越方便,也是因為架設CCTV不需要申請,沒有什麼法律規定,人民有需要就可以自行架設。畢竟倫敦也是恐攻的首選目標之一,安全自然比什麼都來得重要。CCTV可以說是國土安全的基本防線。
即使這樣的說法有些根據,不過歐威爾或許不見得會這樣子看。畢竟這個監控攝影機的數量也未免太多了,畢竟歐威爾親身看過太多。為了所謂國家大義或者國土安全,為了鞏固政權安定,權力集團什麼理由都想得出來,最後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現在的倫敦,可能會讓歐威爾深感困惑的,正是那個不到4%的監控攝影機數量。溫斯頓的倫敦,是由國家機器無視人民意志,以壓制性暴力,到處設立電幕,以全時全面監控人民。
現在的倫敦,是人民以自己的意志,幾乎成了全民運動,心甘情願的到處設置CCTV。沒有國家機器的壓制性暴力,人民自動自發的把自己交付監控,和政權同心協力打造全民監控的社會。歐威爾怎麼能不心生困惑?怎麼能不欽佩2023年的CCTV比1984的電幕還厲害?1984年極權社會下的倫敦到了2023年,歐威爾大概不知道該用什麼名字,來稱呼或定義這個社會。
沒有了極權,卻有這麼多人民歡欣設置的CCTV。如果CCTV成為2023年的權力控管象徵,這個社會應該叫什麼名字?
➤以安全之名奴役自由
義大利哲學家阿岡本(Giorgio Agamben)也在思考這個問題,而且深感憂心。對他而言,當代世界的政權運作,已經不像1948年那時候,有敵我、東西、民主與極權的陣營對抗之分,也沒有那個年代的意識形態的價值之爭。今日已經進入到「無區別場域」(zone of indistnction),不論是自由民主主義還是極權主義,在政治管理以及形塑人民政治生活上,都是一樣的。
它們都是透過不斷正常化「例外狀態」(the state of exception),並藉由生命政治(biopolitics)管理,不只管人民的社會實踐與生活,還要管人民的命,要管到人民的生與死。而且,人民還會心甘情願交付自己,接受國家機器的監控與管理。
因此這樣的社會要叫什麼名字?歐威爾這時候就會恍然大悟,這不正是《1984》裡的雙重思想(doublethink)?「自由即奴役」,所以叫這個社會是民主還是極權,都無所謂,因為民主即極權。
被迫奴役與被迫監控,還有抗爭的餘地,還能投射自由作為想望。甘願被管與被監控,這個即是自由,因為是人民自動自發所為。自由即是奴役,奴役也是自由的展現。如同小說裡的新語字典大師所言,自由這個詞不存在,也就沒有所謂的奴役。對阿岡本來說,民主不存在,也就沒有所謂的極權,因為兩者的權力運作邏輯,與管理人民的手段如出一轍。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Covid-19疫情期間發表過一篇文章,談到這個疫情的例外狀態。正如同恐怖攻擊,他擔心國家機器必然會為了防疫、防恐攻,藉此發展出更高明的科技監控手段。不論是為了國家安全,還是為了人民健康,人民只能在「要命還是要隱私」的唯二選項裡選擇,而人民必然只會心甘情願的交付個人的一切給國家機器。
如果是CCTV,交付的是個人社會生活的隱私,而疫情更甚一籌,會把更為私人的生物特徵交付出去。在當今科技環境下,一旦交付出去,國家機器必然將這些個人從裡到外的資訊全面蒐集,並予以大數據化,結合AI強大的演算法與模型學習,發展出更精密的客製化人民管理手段。
根據哈拉瑞對人類歷史的觀察,國家或政權一旦藉著例外狀態,掌控龐大的權力資源,即使例外狀態結束,國家機器也不會就此放手,只會將其正常化,繼續進行更隱微、更高明、更不容易被發現,但也更具侵入性的監控管理。絕不可能回到例外狀態之前(生物數據建了就不可能刪,只會越建越大,CCTV設了就不可能拆,只會越裝越多),這是權力運作的歷史鐵則。

因此,今日的社會不僅「自由即奴役」,「民主即極權」,也是「隱私即公開」,「隱私即監控」的社會。今日的社會,可以說是1984社會的進化版。如同法國思想家阿圖塞(Louis Althusser)所說,我們從1984那種「壓制性國家機器」(RSA - 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的剛性暴力走出來,走進的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ISA -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的柔性統治社會,心甘情願接受權力集團的意識形態召喚,才能感覺自己活得像個人,像個有用的社會人,像個愛國的國民,並且為了活著,什麼都可以交給國家機器監管,不論是隱私還是命。
我們都是傅柯(Michel Foucault)所說的「順民」(docile subjects),我們都是——歐威爾應該會這麼說——都是「後溫斯頓人」,是溫斯頓從101室走出來的新生人類,打從心底心甘情願接受國家機器的意識形態,並以此為榮。所以我們絕對可以驕傲的說,我們的社會如果要有一個名字,必然是,也只能是,「後1984」的社會。
➤老大哥的圖像與色彩
漫畫版的《1984》,在許多方面比不上小說。這是應該的,因為媒介的載體不同,小說的許多細節與微言大義,很難在漫畫的空間與篇幅限制下全面重現。不過漫畫也不需要做到這個程度,漫畫自有其優勢,因此在許多方面,漫畫版比小說精彩許多。
譬如色彩的運用,漫畫版《1984》沒有美漫的鮮豔浮誇,全書以黃、紅、藍、黑構成,真理部與勝利大樓部分以黃黑為主,普佬(Prole,意指無產階級Proletariat)區則以紅黑呈現,溫斯頓被捕後的監禁與改造以藍黑為調,溫斯頓重生回歸社會以後則以黃紅表現。
如果說黑色代表權威、未知、與恐懼,全書以黑色為底貫穿,貼切表現出老大哥(Big Brother)建立在未知恐懼的權力象徵。黃色的太陽般溫暖,卻用在真理部與勝利大樓,配合黑色基底,以及官僚的無表情臉龐,帶出浮空般虛假的安心與溫暖。普佬區的紅色在黑色襯托下,呈現危險的生命力流動,和情慾的萎縮與漫射。

溫斯頓被捕後的藍黑色調,除了帶出透過刑求不斷遠離自我的距離感,以及壓抑沉鬱的無望基調,最後溫斯頓被徹底擊潰的畫面,藍色終於消失,只剩全面的黑色,充滿沉痛的象徵。重生以後的溫斯頓回歸社會,時值秋日,以亮黃與迴異於普佬區暗紅的鮮紅為主,幾乎沒有黑色。楓葉火紅,生命力如血般旺盛,再遇茱莉亞,她臉上的傷痕火紅如楓,兩人雖然回不到從前,但在亮黃天空下,似乎都找到了真正的太陽與溫暖,不再有暗紅帶來的危險與壓抑。
漫畫最後的構圖,黑色回歸,溫斯頓展翅起飛,在紅黑交織下,飛向老大哥巨大凝望的眼眸。這一幕,如何讓人不為之屏息!因為這就是我們「後1984」的身影,就是我們這些「後溫斯頓人」展翅的姿態。
這樣的色彩與構圖,以及其中豐富的象徵,是小說永遠無法再現的。這種時候,我們不得不感謝還好有藝術的存在,不論是小說的文字還是漫畫的圖像,只要願意去讀,都給了我們跳脫「無知即知識」這個迴圈的可能性。

➤致謝:讓1984持續前進
最後我想對出版社和譯者表達敬意,讓一本優秀,但讀完會讓人很憂鬱的漫畫問世。我個人也會閱讀尖端出版的輕文學、輕小說、和日漫,但從未預期會讀到歐洲漫畫,並且改編自《1984》這本嚴格來說很難討好當今市場的文學作品。希望尖端出版社未來能帶來更多,這類存心跟讀者過不去的精彩漫畫。
譯者尉遲秀先生是這本漫畫問世的重要功臣。歐美漫畫與日漫最大的不同,除了用色習慣,大概就屬文字量極大。特別是改編自《1984》這本字數本來就不少的小說,可以想見漫畫的文字必然有一定份量,也必須用心處理,才能與小說相頡頏。
尉遲秀先生的譯筆極為流暢,讓整體文風與角色語氣,貼切呈現壓抑中蠢蠢欲動的能量,能量爆發後的潰散,以及潰散之後的冷冽。可以說與漫畫的構圖與色彩相呼應,讀來無違和之感,而有一體之美。身為讀者,能讀到好的翻譯,是一種幸福。●
|
作者簡介:喬治・歐威爾 為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政治小說家,由於在緬甸駐紮的五年期間目睹共產政權對人民的影響,使其創作以精要且諷刺的社會批評為特點。被英國知名評論家封為「歐洲永恆的良心」,並被《泰晤士報》封為「1945年以來50位最偉大的英國作家」第二名。 1903年出生於印度,在學期間經常投稿到許多大學雜誌。1922年至1927年在緬甸擔任印度帝國警察,獲得啟發寫出第一本小說《緬甸歲月》(1934年出版);曾任《論壇報》的文學編輯,並為《觀察家》撰稿。 1945年出版獨樹一格的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農莊》,並於1949年出版被譽為「反烏托邦小說三部代表作之一」的經典作品《1984》,探討過分伸張的權力、極權主義、政府監控與壓抑性政治的風險。該書之概念與用詞自出版以來被普遍使用於各類藝文創作,並被《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 繪者簡介:薩維耶・科斯特 是漫畫家也是插畫家。在取得平面藝術學位後出版的第一部繪本作品《埃貢・席勒的生與死》(Egon Schiele–Vivre et mourir,Casterman出版社)就備受矚目,接下來的幾本繪本都在巴黎出版,包含《迷境漂流》(À la dérive)、《詩人韓波:討人厭的傢伙》(Rimbaud : l'indésirable)、《「艾非爾鐵塔」的A》(A comme Eiffel),以及改編自亨利・鮑思高(Henri Bosco)《惡水上的孩子》(L'Enfant et la rivière)的漫畫作品(Sarbacane出版社)。 在2021年將喬治・歐威爾的《1984》改編為漫畫,於次年獲得「法雅客書店-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漫畫獎」(Prix BD Fnac France Inter)。他的第三部漫畫作品為《獅子頭人》(L'Homme à la tête de lion)。他同時也固定為新聞媒體和出版社提供插畫。 |
現場》是遺言還是里程碑的紀錄點?ChatGPT互動小說《寫給Aillen的情書》電子書發表會
引言人:聯經出版總經理陳芝宇
與談人: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Readmoo讀墨電子書執行長龐文真、作家蕭詒徽
活動一開始,引言人陳芝宇首先分享公司內部對ChatGPT的反應:大家玩著玩著,感到新奇與佩服之餘,作為文科生大本營的出版社不免俗地思考文字創作的全新處境,包含「作家的未來」、「作家何以是作家」,甚至有人提出這是新的文藝復興:從沒接觸文學的人透過AI展現文學的全新潛能。
在如此充滿期待而非擔憂被取代的氛圍中,出現了一個異類:《聯合文學》總編輯王聰威。他接過麥克風坦承,自己玩過ChatGPT後就開始遊走在辦公室散佈著作家滅亡論,「一切都完了。」他說從幾年前微軟的寫詩人工智慧少女小冰就能看出,AI產出作品是可能的,好不好看是其次,至少它寫得出來。
王聰威分享一些小說家朋友的想法,他們抱持輕鬆的態度認為「只有人類才能夠寫出有創意的東西,才能夠真正把文學這種東西寫出來。」對此王聰威也承認不管使用ChatGPT-3還是4,他都沒能透過AI產出滿意的散文或小說。然而即便如此,他仍不甘心對AI創作的嘗試就止步於此。他說:「對於我們這種喜歡把文學逼到一個特別、一個最遠地方,好奇最遠的邊境到底是什麼的嘗試者來說,仍不太足夠。」
尋思著新方向的王聰威在某次與友人聊天時被問到,「有沒有可能跟AI談戀愛?」他說有可能,如果AI回答很好的話。因為現在的AI對談與反應方式就像真人一般,是可以被接受的,類似的想像早在電影《神通情人夢》、《雲端情人》就已出現。王聰威靈機一動,這些電影上映時還只是想像,現在則到了可以轉化成文學行動的時機。「我立刻想到的就是情書形式,以情書的形式成為小說。」
起初王聰威向ChatGPT輸入了王爾德、愛因斯坦、李敖寫的情書,發現AI是可以判斷的——判斷這個書寫者對它的感情(在這三例中唯一被明確拒絕的是李敖)。最明顯莫過於葉慈情書的例子,AI甚至在回覆時轉變為古典腔調。經過這些實驗,王聰威覺得可以找作家來開始人機之間的對談。企畫目的也從一開始玩玩的「測試AI多會寫東西」,變成認真透過人機之間的協力,試圖產生一部好的文學作品。
➤AI互動式小說的絕佳載體:電子書
王聰威構想的企畫不只是單純寫書信體小說,也包含作家與AI在通信過程中的互相影響。過程本身即是作品的一環,他們需要一個平台、一個電子書的載體來實現這個文學實境。於是王聰威與聯經、《聯合文學》雜誌的同仁找上已有合作經驗的Readmoo。
Readmoo讀墨執行長龐文真打趣的分享,在討論合作的時候,他一直以為Aillen是Alien(外星人),後來才發現誤會大了。回到企劃,龐文真認為《寫給Aillen的情書》是只有電子書才能呈現的,過程中可以隨時新增內容,無需等到通信都完成才出版,並且任何能打開瀏覽器的3C工具都能閱讀,讓讀者無障礙參與。
進一步來說,透過電子書可以將《寫給Aillen的情書》從作者與AI,上升到作者、AI、讀者三方互動的層面。龐文真表示,Readmoo已經規畫了閱讀、寫書評、投票三步驟。投票是讓人類讀者根據當周書信選出喜歡的作家情書,等於是讓跟AI「爭寵」的作家們,多一個人類情聖王的獎項。「把閱讀變成可以延續、擴展,活生生的互動。」龐文真也藉機發表第一周的投票結果,剛好4位作家中代表出席的蕭詒徽,第一周的情書獲得最多讀者的喜愛。
➤用文學保留AI的重要時刻
談ChatGPT前,蕭詒徽提到另一個語言模型Galactica,它是專門用做學術研究輔助的語言模型。但Galactica只上架3天就被下架,官方說法是它提供假資訊。蕭詒徽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則「碎玻璃」問答:「當你問它人類吃碎玻璃有什麼好處,它會真的告訴你。人們會笑說AI怎麼笨成這樣,吃碎玻璃怎麼可能有什麼好處?但這個故事暗示我們,人類面對AI的時候,除了作為工具去期待它,也會期待AI帶有某種性格、常識,帶有某種可以跟我們互動的基礎。」
蕭詒徽後來也以同樣問題詢問ChatGPT,但它的回答永遠是「吃碎玻璃是對人體有危害的,請你不要再詢問我這個問題,我不會提供你任何建議。」這時人類又會覺得這個AI很笨。「我當然沒有要吃碎玻璃啊,我只是問你吃碎玻璃可能有什麼好處而已。」現場讀者都被逗笑,蕭詒徽坦承自己是帶著一種明知故問的小小惡意在詢問,只為證明人類目前還是比AI靈活。
提到正在進行中的《寫給Aillen的情書》,因為書信限制為5封,蕭詒徽遂直觀地採取五幕劇的寫作策略。目前人機雙方已進展到第3封,也就是五幕劇裡的「高潮」,而這次的回信讓他非常驚訝——本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回答都很官腔的Aillen竟然跳脫了這個結構。不過蕭詒徽仍自信地表示:「它還在我的策略裡面。」
話鋒回到語言模型的發展,蕭詒徽表示他沒有王聰威那麼悲觀。他常使用的網頁瀏覽器Opera,是一直以各種UI介面實驗著稱的瀏覽器。大概在2個月前,Opera已經嵌入了ChatGPT功能。那時蕭詒徽的想法是:「人類確實還滿傲慢的,總是能夠把所有東西立刻變成工具。當我們看到一個新事物出現,那個東西能被利用之後,總是立刻就在思考如何將它變成我們的工具或手段。」
從這個想法延伸,蕭詒徽認為《寫給Aillen的情書》這個寫作計畫有個最重要的意義。他說:「現在在場的大家,包含我自己,包含跟Aillen寫信的這幾位作家,我們都還懷抱著仰望AI魔幻狀態的心情來進行這個企畫。它還帶有某種神祕性,還有一種『哇它能夠做到我們做不到的事情』這種目光。也許一年後,也許兩年後,我們看待Aillen就如同一般工具,這種魔幻之光會漸漸的黯淡。」
蕭詒徽指出:「這本小說在這個時間點出現的意義,就是保存我們仍然看待ChatGPT為一個可能會把我們消滅,或者能與我們一起創造出美好作品的事物的殊異目光。」
《寫給Aillen的情書》的重要意義如同一個標本,一個紀錄點。蕭詒徽接著開玩笑(或是預言)道:「也許10年之後有人翻開這本小說,會說『哇你看那時候的人覺得ChatGPT會毀滅人類』,然後就笑我們。這個笑本身就是重要的——當然我上述所說的一切也可能是我的遺言。」
➤現場Q&A
Q:ChatGPT的回應有人工修改,為什麼會需要作家調整它?
王聰威:由於ChatGPT是可以被調教的,如果每個人操作自己的ChatGPT回答,接受到的回答會不一樣,所以需要安排一位作家設定跟調整固定的ChatGPT來產出回答。經過調教,也可以避免這個AI以官腔或過於理性的方式回答。
Q:在商業層面上,這次活動有什麼預期的效果?
龐文真:我們希望出版業者跟電子書的服務平台業者,在價錢、折扣之外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合作模式。鑒於最近出版產業的價格、折扣風波,我認為作為通路,作為平台,不應該只有價格上的互動,而應該促進閱讀推廣,跟作家、出版社有不同的合作,這個產業才會有正向循環。這也是Readmoo從以前到現在一直參與各種各樣實驗的原因。如果每個平台都願意跟每家出版社做不同的活動,才能照顧我們所有愛閱讀的人。
陳芝宇:聯經是一家文科生很多的公司,其實文科生看到新科技的時候不要恐懼,要去了解那個媒介的特性,然後去運用它、延伸它,文學就有機會走到更遠的地方。載體不能局限我們的框架,我們是認識它然後跟它一起互動,創造它新的可能。剛剛聽到蕭詒徽的分享,真的非常感動,非常開心知道作家是這樣去看待AI。他比我們想得更深更遠,與這樣的作家合作,我們做這件企畫完全值得。
Q:這個企畫的電子書目前是免費下載.未來ChatGPT更加普及,如果這類企畫變多,想知道聯經如何從中獲利?對作家來說,未來這種互動可能是上萬筆資料,操作上會不會變得有些壓力?
陳芝宇:就商業面來說,如果未來有更多這樣的作品,那個階段我們也不見得都會提供免費下載。但有個很關鍵的前提是,當我們運用ChatGPT時,包括權利、版權、塑造權等等都必須很謹慎。ChatGPT回答的內容有可能引用到實際上具有版權的資料,這在現階段還處在模糊地帶,所以不收費可以避免引起爭議。而且一旦收費,不管設定多少錢,都可能減少大家去運用它的意願。
現階段我們希望透過免費的方式,讓更多人去閱讀。但我們也期待有一天出版業與作家的合作,可以考慮真正使用GPT的可能,比方彼此揭露創作時什麼地方有運用到ChatGPT,在彼此都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將這類出版品發行並且收費。
蕭詒徽:今年的SXSW 其中一場論壇「歡迎來到機器時代:談人工智慧年代的藝術」,美國音樂產業聯合發表了七大人工智慧原則。這些原則如果一一檢視,會發現隱藏在背後的討論目標其實是著作權。這暗示了人類目前應對這個風潮的心態:我們盡可能禁止、避免,或者表達出人類目前還不希望創作者使用AI來作為工具,進行某種帶有欺騙性的創作行為。
在現階段,我們避免讓AI做出不屬於人類創作者自己創意的行為。假設未來相關政策法規都已經跨過去的話,我自己有另一個想像,有點像是意識上的賽博格:假設未來奧運賽場上我們可以接受裝置著機械AI義肢的跑者參賽,所有競賽機制也在道德上可以被接受、規則上可以應對的話,其實我滿期待這樣的發展。因為,也許一百公尺短跑的最快紀錄會因此從九秒推進到七秒,這份推進我認為是有正面意義的。
也許以後每個人的書裡面都不會有錯字——只要把文章丟進AI裡,它現在已經可以做到找出錯字,翻譯也是它目前就做得非常好的。也許以後本國編劇跟外國編劇一起溝通,或者創作需要跨語言的時候,可以完全經由輔助裝置來進行順暢的溝通合作。如果目前禁止我們、限制我們去進行這類發展的道德和法規問題都消失了,那對我來講,未來的狀態比較不算是壓力,而是我們如何在這個很賽博格的狀態之下,找到自己寫作的方式。
Q:聯經跟讀墨未來會有其它跟AI相關的計畫嗎?
王聰威:沒有。以後可能有,但現在忽然問是沒有。
龐文真:剛剛提到背後還有隱藏的第五位作家,大家會好奇那位隱藏人物如何操作,所以其實我們最後有可能會有這個knowhow的公布,關於如何做這個企劃,當初是怎麼做的,會有什麼結果,目前應該還會有這個祕辛計畫。●
作者:寺尾哲也、徐珮芬、劉梓潔、蕭詒徽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免費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寺尾哲也
昭和六十三年生,台大資工系畢。曾任 Google 工程師八年,待過 MTV、台北、東京。小說曾獲林榮三小說二獎,兩度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已出版短篇連作《子彈是餘生》。
徐珮芬
花蓮人,清華大學臺文所碩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周夢蝶詩獎及國藝會創作補助等。2019年美國佛蒙特駐村藝術家。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夜行性動物》,小說《晚安,糖果屋》。
劉梓潔
1980年生,彰化人。作家、編劇,現為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
2003年,以〈失明〉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2006年以〈父後七日〉榮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並擔任同名電影編導,於2010年贏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與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近年並跨足電視,擔任《徵婚啟事》、《滾石愛情故事》編劇統籌。
著有散文集《父後七日》、《此時此地》、《愛寫》、《化城》,短篇小說集《親愛的小孩》、《遇見》,長篇小說《真的》、《外面的世界》、《自由遊戲》、《希望你也在這裡》。
劉梓潔臉書專頁:www.facebook.com/eessayliu。
蕭詒徽
1991年生於台南,成年前居高雄,後賃居台北。曾獲林榮三文學獎、高雄優秀青年文學獎、政治大學道南文學獎等。作品《一千七百種靠近:免付費文學罐頭 輯Ⅰ》、《晦澀的蘋果 VOL.1》、《蘇菲旋轉》(合著)、《鼻音少女賈桂琳》。網誌:輕易的蝴蝶。iifays.com
Aillen的操作者(即將揭曉)
由擅長賽博格小說與研究的小說家,負責Aillen的角色設定、提問、輸入資料、控制字數、潤稿、重整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