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黑暗不會消失,那也是我的一部份:精神科醫師談日本暢銷繪本《巴庫醫生》
你都怎麼跟自己的黑暗共處?
不論那黑暗的深處,是童年被媽媽嚴厲的責罵、是父親酒醉後失態的瘋狂、是對於自己無限輪迴的質疑、是那段失敗的被拋棄的戀情、或者來自瑣碎生活中的各種焦慮,你都怎麼面對它們?
你習慣逃避、忽略、假裝它不存在?還是面對、處理、期待它能憑空消失?換個角度,同樣的問題。當你看到你的好友、伴侶或家人,正在被內心的黑暗折磨、吞噬、搞到不成人形時,你又會怎麼做?作為身心科的醫師,總是有許多的個案,期待著我們可以讓他的創傷此後變得無足輕重,若能消除掉那段記憶甚至更好。
這有可能嗎?《巴庫醫生》就是試圖探索這個問題的繪本。特殊的是,它試圖從醫者的立場出發,來描述這個處理內心黑暗的過程。但不論你是正被情緒所困的當事人,或者你是陪伴者,這都是一本可愛、無負擔,又非常值得一讀的書。
─以下含有書本劇情透露─
在這個和平的動物小鎮,每隻動物跟人類一樣,都有他們各自的內心黑暗,可能是焦慮、憂鬱、自責或者創傷。巴庫醫生就是專門處理這種困擾的專家,他可以進入個案的內心,找到那個黑暗的根源(書中把這樣的情緒具象成「暗暗果」),並且,吃掉它。
聽起來真是太好了,不是嗎?就像活著的時候,我們就能隨心所欲地喝下孟婆湯,將討人厭的過往全部忘光光。但是,讓那些黑暗全部消失,真的好嗎?
對於小鎮的居民,巴庫醫生總是竭盡所能地幫他們吃掉內心的暗暗果。巴庫醫生如此認真是有理由的,因為他的爸媽當年都是被暗暗果吃掉,就再也回不來了。小巴庫因此在成長過程中,立志繼承父母的遺願,消滅世上所有的暗暗果。但他在某次大量吃下個案的暗暗果之後,卻被自己內心龐大的暗暗果反噬,進入了只有暗暗果的世界。
特別的是,他反而發現在全部都是暗暗果的世界中,長出了一朵無比美麗的花。那個瞬間,巴庫醫生理解了一切,並且決定,此後,他不應該粗魯地把個案的暗暗果吃掉,而是要讓個案能夠好好地與暗暗果共存,並且生活,並且長大。
巴庫醫生在一開始,是典型具有「救世主情結」的人(又稱做「拯救者情結」或「彌賽亞情結」)。他覺得透過自己的忍耐、奉獻和犧牲,對方就能變得更好。他甚至覺得:「只有我是可以拯救他的人」。這樣的人往往一心想要改變對方,卻忘了照顧自己,甚至當他被受傷的人拒絕時,還會把這樣的挫折解讀成被辜負,而陷入自己內心的黑暗循環中。
怎麼辦呢?
很多時候,那些傷害是不會消失的。許多人總誤以為,心理治療是幫助他們「擊敗黑暗」,但大多時候,我們是在幫助個案可以面對黑暗卻能允許自己的情緒,拓展生活的寬度讓世界更廣,廣到有一點,那個黑暗看起來,顯得無足輕重了。
許多時候,我們解決不了問題,不是因為自己不好。有可能那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有可能是被焦慮矇住了自己的理性,有可能(承認吧)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好好生活。
「要尊重自己的黑暗呀!」我常常這樣講。
巴庫醫生在放下自己的救世主情節後,決定要去欣賞所有的黑暗。不用成為那個拯救者,而是好好做一個陪伴者。於是在繪本的最後一頁,我們看到了鎮上居民與暗暗果共存的世界。
作為專業助人者的我,也始終相信著,其實你可以處理好自己的問題。你需要的,是有人幫你改善你的焦慮,促進你的思考,並且釐清那些脈絡,找到那些黑暗的背後潛藏著的原因和道理,並且了解到「自己、其他專業人員和整個系統都有極限」,然後,尊重那個極限。有可能,當你接受了這樣的限制,你將看見之前看不到的空間。我們應該專注的,是撐大那個空間,而不總是去消滅那些黑暗。
就像巴庫醫生在心中發過的誓:「我要更相信每一個人心中的力量,並且對他們說:感到痛苦沒關係,我會陪伴著你!」●
|
作者簡介: GOKINJYO(ゴキンジョ) 作為「想要表達自己的人、察覺到自己想要做什麼的人、想欣賞的人的集合場所」之總稱。現在主要在社群媒體上以「ゴキンジョ」與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交流。 繪圖/長砂Hiro 插畫家兼作家。曾以首席插畫家參與奧斯卡金像獎短篇動畫提名作品《大壩守護者》的製作,也參與NETFLIX發行的《柯利嘟嘟車》的美術製作。現在獨立創業,成立「ゴキンジョ」,參與寶可夢等動畫作品的製作,也積極參與藝術家的養成計畫。 文字/岸田健兒 因爺爺經營過書店,而對做書產生興趣,成為書籍文字編輯。編輯過多本暢銷書,其作品有日本銷售突破39萬本的《記得出生前,神跟我說......》(方智)、系列總計破30萬本的《當神來敲我的門》(中信出版社),及《忌日占卜》(暫譯,サンマーク出版)等。 |
童書評》風靡全球的長襪皮皮,看似無禮,卻說出了「孩子的道理」
來自瑞典的兒童文學家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認為,「孩子們有聽好故事的權利」。她於1945年創造出《長襪皮皮》,皮皮性格活潑、慷慨大方、勇敢做自己、不畏懼權勢的形象,多年後依然留在每一位不放棄內在小孩的成人心中,蔚為童書界的經典角色。
《長襪皮皮》、《長襪皮皮出海去》、《長襪皮皮到南島》出版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觀察各國的封面設計,英語版、日文版和西文版展現了皮皮俏皮、童真的美好;希臘文版呈現皮皮古靈精怪的多變樣貌;俄文版的皮皮才剛睡醒,她穿上長襪,準備開始一天的遊戲;簡體中文版則凸顯了皮皮的力大無窮。各國版本各有特色,顯見《長襪皮皮》系列跨越國界、跨越文化的活力及魅力。
台灣的新版封面使用最初版本的經典款插畫,由設計師重新選圖、配色,為皮皮和眾角色著新裝,整體風格典雅別緻,烘托出皮皮非凡的氣質。內頁插圖上色使用特別色,就連書背、封底、折口及套書書盒的設計都充滿細節巧思,為全書帶來俏皮、溫柔、清新的視覺感受,經典再現卻也饒富新意。新譯本譯文行雲流水,生動有趣,旋即帶領讀者進入皮皮的世界。
林格倫筆下的皮皮是一位擁有多重情感的角色:9歲的她相信,天上的媽媽會透過小洞往下看,關注在人間生活的自己,她會向天空揮手說「放心!我一個人沒問題!」;她深愛在南太平洋小島擔任國王的爸爸,玩摔角比賽時,她會騎在爸爸身上說「你認輸了嗎?」。
皮皮的鄰居兼好友湯米和安妮卡是一對有教養的兄妹,有空就會到亂糟糟別墅找皮皮玩。他們喜歡爬樹、騎馬、逛市集、郊遊、野餐,甚至坐船漂流到一座荒島。皮皮是他們最好的玩伴,同時也像母親般照顧他們,為他們烤鬆餅、煎火腿片,準備美味的早餐。
皮皮總是對弱小的動物和孩子抱持同理心,她為死去的鳥兒哭泣、為受欺負和嘲弄的孩子打抱不平,無法忍受動物遭人鞭打、流氓作惡……皮皮有孩子正直無邪的率真天性,並暗藏了林格倫磊落不羈的身影。
或許有家長和老師覺得皮皮太鬧、太頑皮,「學非所用、不務正業」。但正因為如此,皮皮才足以顛覆大人固著在孩子身上的附加價值和刻板印象。與其要求皮皮為了成為有教養的「淑女」而努力追逐大人的目光,不如透過皮皮的言行舉止,看見孩子真實的樣貌。
「給孩子們愛,更多的愛,還有更多的愛——然後,常識會自動出現。」林格倫的教育方式,即是讓看似無禮(無理)的長襪皮皮,坦蕩的說出「孩子的道理」。
面對孩子,僵化的說教早已不管用,但求閱讀的娛樂性和童真童趣沒有少掉一絲一毫。成人讀者如我,讀著讀著就變成皮皮、安妮卡和湯米一夥人,開心的在亂糟糟別墅和樹洞裡玩耍,思考皮皮會說的話,學皮皮幽默的說話。這套書完全展現了閱讀樂趣是吸引孩童注意力的不二法門,甚至連成人都深受吸引,長襪皮皮終究是無可取代的。
1978年,林格倫獲頒德國圖書和平獎,演講中,她分享了一個動人的真實故事:
「受到父母的親切對待,愛父母的孩子會與環境建立一種愛的關係,並在此生中保持這種基本態度。自由和非專制的教養不意味著讓孩子們自行其是、為所欲為。孩子從父母的榜樣中學到的東西,比從其他方法中學到的更多。孩子當然應該尊重他們的父母,但父母也應當尊重他們的孩子,不濫用父母的先天優勢。互相尊重,是人們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做到的。
對於要求更嚴格的紀律和管教的人,一位老太太曾經告訴我,當她還是年輕的母親時,有一天,她的小兒子做了一件她覺得該打屁股的事,她讓孩子自己到花園裡去找一根棍子。小男孩離開了,離開了很久,最後他哭著回來說:『我找不到棍子,但這裡有一塊石頭,妳可以用它扔我。』隨後她哭了起來,突然間,她從孩子的眼睛看到一切。孩子一定會想:『如果媽媽真的想傷害我,她可以用石頭這麼做。』她把小兒子抱在懷裡,他們一起哭了一會兒。然後,她把石頭放在廚房的架子上,一直放在那兒,時時刻刻提醒著她在那一刻對自己許下的諾言:『永遠不對孩子使用暴力!』(Never Violence!)」
不施暴、不體罰,解放孩子的同時,也解放了父母。
我想起在故事裡,每當安妮卡和湯米感到害怕、感到無助的時刻,他們總是緊緊握住皮皮的手。●
Pippi Långstrump
作者: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譯者:姬健梅
出版:小麥田出版
定價:8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林格倫是瑞典家喻戶曉的童書作家。出生於瑞典的納斯小鎮,快樂的童年是她日後創作的養分,成年後的林格倫先是擔任記者、祕書等工作,1944年她以《碧蒂-瑪利的信心》一書,贏得Rabén & Sjötgren出版社「女孩故事」徵獎的二獎,以作家身分出道;1945年以《長襪皮皮》參加Rabén & Sjötgren出版社6-10歲最佳兒童圖書大賽,獲得首獎。《長襪皮皮》出版後,林格倫以兒童文學作家的身分獲得大眾注目。
林格倫一生獲獎無數,包括於1958年榮獲「國際安徒生獎」、德國書商和平獎、瑞典國家文學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等。其他代表作品還有《強盜的女兒》、《獅心兄弟》、《小搗蛋艾米爾》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