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評》風靡全球的長襪皮皮,看似無禮,卻說出了「孩子的道理」

我想為讀者寫作,為讀者創造奇蹟。當孩子們閱讀,他們創造了奇蹟。

——阿思緹.林格倫

來自瑞典的兒童文學家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認為,「孩子們有聽好故事的權利」。她於1945年創造出《長襪皮皮》,皮皮性格活潑、慷慨大方、勇敢做自己、不畏懼權勢的形象,多年後依然留在每一位不放棄內在小孩的成人心中,蔚為童書界的經典角色。

《長襪皮皮》、《長襪皮皮出海去》、《長襪皮皮到南島》出版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觀察各國的封面設計,英語版、日文版和西文版展現了皮皮俏皮、童真的美好;希臘文版呈現皮皮古靈精怪的多變樣貌;俄文版的皮皮才剛睡醒,她穿上長襪,準備開始一天的遊戲;簡體中文版則凸顯了皮皮的力大無窮。各國版本各有特色,顯見《長襪皮皮》系列跨越國界、跨越文化的活力及魅力。


由不同國家出版的《長襪皮皮》封面各有巧思,展現跨文化的趣味差異。

台灣的新版封面使用最初版本的經典款插畫,由設計師重新選圖、配色,為皮皮和眾角色著新裝,整體風格典雅別緻,烘托出皮皮非凡的氣質。內頁插圖上色使用特別色,就連書背、封底、折口及套書書盒的設計都充滿細節巧思,為全書帶來俏皮、溫柔、清新的視覺感受,經典再現卻也饒富新意。新譯本譯文行雲流水,生動有趣,旋即帶領讀者進入皮皮的世界。

林格倫筆下的皮皮是一位擁有多重情感的角色:9歲的她相信,天上的媽媽會透過小洞往下看,關注在人間生活的自己,她會向天空揮手說「放心!我一個人沒問題!」;她深愛在南太平洋小島擔任國王的爸爸,玩摔角比賽時,她會騎在爸爸身上說「你認輸了嗎?」。

皮皮的鄰居兼好友湯米和安妮卡是一對有教養的兄妹,有空就會到亂糟糟別墅找皮皮玩。他們喜歡爬樹、騎馬、逛市集、郊遊、野餐,甚至坐船漂流到一座荒島。皮皮是他們最好的玩伴,同時也像母親般照顧他們,為他們烤鬆餅、煎火腿片,準備美味的早餐。

皮皮總是對弱小的動物和孩子抱持同理心,她為死去的鳥兒哭泣、為受欺負和嘲弄的孩子打抱不平,無法忍受動物遭人鞭打、流氓作惡……皮皮有孩子正直無邪的率真天性,並暗藏了林格倫磊落不羈的身影。

或許有家長和老師覺得皮皮太鬧、太頑皮,「學非所用、不務正業」。但正因為如此,皮皮才足以顛覆大人固著在孩子身上的附加價值和刻板印象。與其要求皮皮為了成為有教養的「淑女」而努力追逐大人的目光,不如透過皮皮的言行舉止,看見孩子真實的樣貌。


圖片提供:小麥田出版《長襪皮皮》系列  © Illustrations: Ingrid Vang Nyman 1945, 1946, 1948 / The Astrid Lindgren Company

「給孩子們愛,更多的愛,還有更多的愛——然後,常識會自動出現。」林格倫的教育方式,即是讓看似無禮(無理)的長襪皮皮,坦蕩的說出「孩子的道理」。

面對孩子,僵化的說教早已不管用,但求閱讀的娛樂性和童真童趣沒有少掉一絲一毫。成人讀者如我,讀著讀著就變成皮皮、安妮卡和湯米一夥人,開心的在亂糟糟別墅和樹洞裡玩耍,思考皮皮會說的話,學皮皮幽默的說話。這套書完全展現了閱讀樂趣是吸引孩童注意力的不二法門,甚至連成人都深受吸引,長襪皮皮終究是無可取代的。

1978年,林格倫獲頒德國圖書和平獎,演講中,她分享了一個動人的真實故事:

「受到父母的親切對待,愛父母的孩子會與環境建立一種愛的關係,並在此生中保持這種基本態度。自由和非專制的教養不意味著讓孩子們自行其是、為所欲為。孩子從父母的榜樣中學到的東西,比從其他方法中學到的更多。孩子當然應該尊重他們的父母,但父母也應當尊重他們的孩子,不濫用父母的先天優勢。互相尊重,是人們希望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做到的。


瑞典兒童文學家阿思緹.林格倫 (圖片來源:Astridl Lindgren

對於要求更嚴格的紀律和管教的人,一位老太太曾經告訴我,當她還是年輕的母親時,有一天,她的小兒子做了一件她覺得該打屁股的事,她讓孩子自己到花園裡去找一根棍子。小男孩離開了,離開了很久,最後他哭著回來說:『我找不到棍子,但這裡有一塊石頭,妳可以用它扔我。』隨後她哭了起來,突然間,她從孩子的眼睛看到一切。孩子一定會想:『如果媽媽真的想傷害我,她可以用石頭這麼做。』她把小兒子抱在懷裡,他們一起哭了一會兒。然後,她把石頭放在廚房的架子上,一直放在那兒,時時刻刻提醒著她在那一刻對自己許下的諾言:『永遠不對孩子使用暴力!』(Never Violence!)」

不施暴、不體罰,解放孩子的同時,也解放了父母。

我想起在故事裡,每當安妮卡和湯米感到害怕、感到無助的時刻,他們總是緊緊握住皮皮的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長襪皮皮》系列(《長襪皮皮》《長襪皮皮出海去》《長襪皮皮到南島》)
Pippi Långstrump
作者: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譯者:姬健梅
出版:小麥田出版
定價:8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林格倫是瑞典家喻戶曉的童書作家。出生於瑞典的納斯小鎮,快樂的童年是她日後創作的養分,成年後的林格倫先是擔任記者、祕書等工作,1944年她以《碧蒂-瑪利的信心》一書,贏得Rabén & Sjötgren出版社「女孩故事」徵獎的二獎,以作家身分出道;1945年以《長襪皮皮》參加Rabén & Sjötgren出版社6-10歲最佳兒童圖書大賽,獲得首獎。《長襪皮皮》出版後,林格倫以兒童文學作家的身分獲得大眾注目。

林格倫一生獲獎無數,包括於1958年榮獲「國際安徒生獎」、德國書商和平獎、瑞典國家文學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等。其他代表作品還有《強盜的女兒》、《獅心兄弟》、《小搗蛋艾米爾》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5-14 12:00
話題》黑暗不會消失,那也是我的一部份:精神科醫師談日本暢銷繪本《巴庫醫生》

你都怎麼跟自己的黑暗共處?

不論那黑暗的深處,是童年被媽媽嚴厲的責罵、是父親酒醉後失態的瘋狂、是對於自己無限輪迴的質疑、是那段失敗的被拋棄的戀情、或者來自瑣碎生活中的各種焦慮,你都怎麼面對它們?

你習慣逃避、忽略、假裝它不存在?還是面對、處理、期待它能憑空消失?換個角度,同樣的問題。當你看到你的好友、伴侶或家人,正在被內心的黑暗折磨、吞噬、搞到不成人形時,你又會怎麼做?作為身心科的醫師,總是有許多的個案,期待著我們可以讓他的創傷此後變得無足輕重,若能消除掉那段記憶甚至更好。

這有可能嗎?《巴庫醫生》就是試圖探索這個問題的繪本。特殊的是,它試圖從醫者的立場出發,來描述這個處理內心黑暗的過程。但不論你是正被情緒所困的當事人,或者你是陪伴者,這都是一本可愛、無負擔,又非常值得一讀的書。

─以下含有書本劇情透露─

在這個和平的動物小鎮,每隻動物跟人類一樣,都有他們各自的內心黑暗,可能是焦慮、憂鬱、自責或者創傷。巴庫醫生就是專門處理這種困擾的專家,他可以進入個案的內心,找到那個黑暗的根源(書中把這樣的情緒具象成「暗暗果」),並且,吃掉它。

聽起來真是太好了,不是嗎?就像活著的時候,我們就能隨心所欲地喝下孟婆湯,將討人厭的過往全部忘光光。但是,讓那些黑暗全部消失,真的好嗎?

對於小鎮的居民,巴庫醫生總是竭盡所能地幫他們吃掉內心的暗暗果。巴庫醫生如此認真是有理由的,因為他的爸媽當年都是被暗暗果吃掉,就再也回不來了。小巴庫因此在成長過程中,立志繼承父母的遺願,消滅世上所有的暗暗果。但他在某次大量吃下個案的暗暗果之後,卻被自己內心龐大的暗暗果反噬,進入了只有暗暗果的世界。

特別的是,他反而發現在全部都是暗暗果的世界中,長出了一朵無比美麗的花。那個瞬間,巴庫醫生理解了一切,並且決定,此後,他不應該粗魯地把個案的暗暗果吃掉,而是要讓個案能夠好好地與暗暗果共存,並且生活,並且長大。

巴庫醫生在一開始,是典型具有「救世主情結」的人(又稱做「拯救者情結」或「彌賽亞情結」)。他覺得透過自己的忍耐、奉獻和犧牲,對方就能變得更好。他甚至覺得:「只有我是可以拯救他的人」。這樣的人往往一心想要改變對方,卻忘了照顧自己,甚至當他被受傷的人拒絕時,還會把這樣的挫折解讀成被辜負,而陷入自己內心的黑暗循環中。

怎麼辦呢?

很多時候,那些傷害是不會消失的。許多人總誤以為,心理治療是幫助他們「擊敗黑暗」,但大多時候,我們是在幫助個案可以面對黑暗卻能允許自己的情緒,拓展生活的寬度讓世界更廣,廣到有一點,那個黑暗看起來,顯得無足輕重了。

許多時候,我們解決不了問題,不是因為自己不好。有可能那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問題,有可能是被焦慮矇住了自己的理性,有可能(承認吧)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去解決問題。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好好生活。

「要尊重自己的黑暗呀!」我常常這樣講。

巴庫醫生在放下自己的救世主情節後,決定要去欣賞所有的黑暗。不用成為那個拯救者,而是好好做一個陪伴者。於是在繪本的最後一頁,我們看到了鎮上居民與暗暗果共存的世界。

作為專業助人者的我,也始終相信著,其實你可以處理好自己的問題。你需要的,是有人幫你改善你的焦慮,促進你的思考,並且釐清那些脈絡,找到那些黑暗的背後潛藏著的原因和道理,並且了解到「自己、其他專業人員和整個系統都有極限」,然後,尊重那個極限。有可能,當你接受了這樣的限制,你將看見之前看不到的空間。我們應該專注的,是撐大那個空間,而不總是去消滅那些黑暗。

就像巴庫醫生在心中發過的誓:「我要更相信每一個人心中的力量,並且對他們說:感到痛苦沒關係,我會陪伴著你!」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巴庫醫生
ドクターバク

作者:GOKINJYO
譯者:劉芳琪
出版:小山丘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GOKINJYO(ゴキンジョ)

作為「想要表達自己的人、察覺到自己想要做什麼的人、想欣賞的人的集合場所」之總稱。現在主要在社群媒體上以「ゴキンジョ」與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交流。

繪圖/長砂Hiro

插畫家兼作家。曾以首席插畫家參與奧斯卡金像獎短篇動畫提名作品《大壩守護者》的製作,也參與NETFLIX發行的《柯利嘟嘟車》的美術製作。現在獨立創業,成立「ゴキンジョ」,參與寶可夢等動畫作品的製作,也積極參與藝術家的養成計畫。

文字/岸田健兒

因爺爺經營過書店,而對做書產生興趣,成為書籍文字編輯。編輯過多本暢銷書,其作品有日本銷售突破39萬本的《記得出生前,神跟我說......》(方智)、系列總計破30萬本的《當神來敲我的門》(中信出版社),及《忌日占卜》(暫譯,サンマーク出版)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5-13 19:00
現場》Readmoo「2022台灣大眾小說人氣票選」,台海戰爭,香港身世、BL情節通通都有!

由電子書閱讀器Readmoo旗下的媒體閱讀最前線所舉辦的「2022台灣大眾小說人氣票選」,邀請社會大眾與專業讀者一起討論2022台灣最精采的大眾小說。根據主辦單位公告,參與投票的網友超過2,200人,總票數超過13,000票,獲得至少一票的書約有1,100本,書單跨度相當廣泛,投票情況分散,正好展現小眾時代閱讀品味多元的繽紛樣貌。

近年因為影音串流平台的崛起,大眾小說IP能量也得到新一波重視,比如最近的台劇《模仿犯》改編自日本小說家宮部美幸的同名小說,又如2019年熱映的《俗女養成記》改編自作家江鵝的同名散文集,更別說歐美奇幻大作《獵魔士》、《太陽召喚》無一不是改編自大眾小說。

「2022台灣大眾小說人氣票選」由中興大學台文所長陳國偉副教授擔任專案企劃,專業讀者群邀集了台灣幾間最重要的大眾小說出版社的總編輯,重新詮釋了優秀大眾小說的必備特性。木馬文化社長陳蕙慧強調作者對小說縝密布局的重要,作品在經驗現實與虛構間埋下的梗和欺敵的誤導,可以讓讀者慢慢摸索出故事的模樣,她因此特別偏好具推理概念的作品:「任何小說,都有疑問想問、想探究這個疑問如何造成,更想解明答案為何,有時即使無解亦無妨,讀者仍會因爲那個疑問夠大,而深受吸引。」

➤推理偏好鮮血噴發,青春小說最好會催淚,恐怖小說要真嚇人

大眾小說代表著作家對時代的反應,正如皇冠文化總編輯許婷婷所述:「一直覺得大眾小說像一面鏡子,能反映當代芸芸眾生的某一個面向。在故事裡人們看見自己具體的樣貌。」陳蕙慧也提出相似的觀念:「我亦特別留意作者是否關注現下的時代與生活,在架空的場景、人物設定中,以寫作功力呈現『真實』,反映出現代人的處境或社會問題,甚或對未來世界的預示。」

大眾小說的娛樂性,也十分被強調,如蓋亞文化出版部總編輯沈育如提到的個人偏好:「推理小說中偏好有屍體、鮮血噴發的,青春小說、武俠奇幻則偏好熱血有時會催淚的,恐怖小說還是要有點嚇人的才好。」她進一步指出,長篇小說不僅是大眾小說的特色產物,也代表了市場的成熟,它陪伴讀者的成長,擔任讀者「那個安心的、隨時可以回應召喚的夥伴」。

作品的企劃性與讀者反饋的加入,也是大眾小說的重要部分。奇異果文創總監劉定綱提到:「第一,創作時沒有偏重『文學場域』的規則,而更從企劃的角度思考『企劃的效果』。第二,重視讀者的回饋與互動,即使讀者群只是分眾小圈圈。第三,因為重視具體讀者的反應,常常會反應出社會脈絡中的新元素。」

海穹文化總編輯李伍薰則提到近年廣受歡迎的克蘇魯神話題材,2022年也持續在台灣扎根:「《詭麗伏行、瘋狂與N的到來》以群像故事,將前作分散於台灣各地的詭異故事逐漸收攏,勾勒出背後危機;長篇佳作《地下黃昏》則選擇以平行時空的虛構歷史,反映這塊土地自身的傷痛。」

➤票選結果:台海戰爭、香港議題,都可以變成精彩的大眾小說

經過激烈的投票過程、計入專業讀者意見,以及從投票紀錄裡剔出明顯異常的數字之後,「2022上台!──2022 台灣大眾小說人氣票選」,票選結果在綜合總分的冠軍則由雷雷夥伴《請解開故事謎底》拿下,此外,前十名書單中可以看見陳思宏《樓上的好人》、李柏青《婚前一年》、寺尾哲也《子彈是餘生》、護玄《特殊傳說》等橫跨純文學、推理、奇幻等等不同類型的書籍,突顯讀者們對「大眾」小說的看法,以及多元的閱讀選擇。

《請解開故事謎底》描述主人翁莊天然意外闖入一場死亡遊戲,唯有解開謎底,才能離開,在爾虞我詐且九死一生的關卡中,遇到了從容入局對他情話不斷的神祕青年封蕭生。本作類型橫跨了懸疑、驚悚、犯罪、奇幻,不僅有BL、狼人殺等元素,具有近年相當熱門海龜湯的解謎概念。本作榮登綜合總分冠軍也顯示作者動員粉絲的力量。

朱宥勳《以下證言將被全面否認》則獲得專業讀者票選最高分。陳國偉認為:「以未來的台海戰爭為題材,結合類型的故事提供了悅讀的滿足,並展現出強烈與大眾對話的意圖,取得了傑出的成績,也透過不同類型的轉換與重新連結,可說為台灣大眾小說,提供了新的書寫可能。」李伍薰也同意本作在話題性層面,充分反映當代社會局勢,無疑是2022年最具話題性與衝擊性的作品。

不僅台海戰爭,香港議題也在大眾小說榜上有名。莫理斯《香江神探福邇,字摩斯2:生死決戰》備受專業讀者所討論,正與此相關。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楊佳嫻提到:「莫理斯將這號傳奇人物放到近代香港新舊時代交接之際,以中英帝國邊緣為舞台,同時運用多種文化資源,來塑造福邇這樣一位允文允武、出入官民、溝通中西的偵探。而福邇結交的朋友、偵辦的案子,一方面呼應福爾摩斯原著的故事雛形,盡顯普通人性如何牽動愛恨生死,另一方面,則充分運用香港歷史文化特色來發展人物與偵查。」而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冬陽評價本作:「結合多重轉換,絕非僅把名偵探從英國人換成滿清旗人而已,故事布局與史料交融難度之高讀來卻輕鬆寫意,叫人嘆服。」

蕭瑋萱《成為怪物以前》也是專業讀者心中的交集,中華科幻學會常務理事楊勝博提到:「以嗅覺為主穿針引線的推理小說,結合命案現場清理師的特殊角度,書寫主角為何不惜一切都要找到真相,逐漸讓自己變成怪物的精采犯罪小說。」冬陽則認為本作:「從嗅覺感官通往死亡意象,在非典型的探案敘事架構下探索深沉複雜的情感,極度迷人。」

➤綜合總分榜

本次票選進行時間為 2023 年 4 月 13 日至 2023 年 4 月 30 日,共有 2,221 名讀者,投出超過 13,000 票。決選結果於 2023 年 5 月 9 日公布。候選書單包括 2022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之間出版繁體(正體)中文版電子書或紙本書的小說,擴及港澳星馬作者,不包括中國;多作者合集只列一本書名、同一作者的系列則列一本代表,這段時間內再版的經典作品若內容沒有更動,則不列入。


完整榜單及專業讀者講評,請參考活動網頁:https://pse.is/4wycpe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5-11 16:08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