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我仍然是個雙面人和雙心人:以《告白者》之姿回歸的同情者

2016年,阮越清出版小說《同情者》,橫掃歐美文壇,接連拿下各項大獎。睽違數年後,續作《告白者》也在日前推出中文版。這次我們雙面雙心、獨具魅力的主角,以「告白者」之姿回歸,場景也從越戰方酣的越南,來到五光十色的花都巴黎,從他歷經再教育營思想改造的心靈,娓娓道來這個瘋狂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撲朔迷離的新篇章……

《同情者》改編影集預計2024年播出

➤難民的立足之地

《告白者》情節延續前作,無名的主角於再教育營受到當年的「血盟兄弟」阿敏無情折磨,幾近精神崩潰後,和另一名兄弟阿邦輾轉從難民營來到父親的故鄉,同時也是越南殖民「母國」的法國。兩人在此展開新生活,努力在異國站穩腳步。經過人脈牽線,表面上是在「全巴黎最爛的亞洲餐廳」打雜,實則是協助黑幫老大進行暴力活動,一方面也要適應文化衝擊與無所不在的種族歧視,並面臨越戰結束後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及社會氛圍。

同時,主角借住的堂姑家,也為他開啟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人脈,透過黑市的毒品及應召服務,打入巴黎的上流階層。至此,他可說已淪為當年身為忠心共產黨間諜的自己最為鄙視的資本主義走狗。

然而,一切看似步上軌道之際,卻傳出風聲,巴黎的越南使館出現一名「無臉人」,主角的毒品交易也出了亂子,演變成黑幫的地盤爭奪及血腥殘殺。在最親愛的兄弟、矛盾破碎的身分認同、日漸侵蝕心智的毒癮之間,他究竟該如何力挽狂瀾?這場愈演愈烈,彷彿難民船遭遇海上風暴的驚滔駭浪,又將如何收場?

本作風格一脈相承,採類似意識流的敘事手法,故事由主角的第一人稱視角展開,從他千瘡百孔的心靈,觀看這個龍蛇混雜的世界。巴黎的上流知識分子,乍看滿嘴仁義道德,開口閉口都是各式理論主義,實則同樣酷嗜高純度毒品。而底層的黑幫分子,可能和主角同樣是混血「雜種」,或來自殖民國家的移民,努力在社會上求生存,卻只能一再陷入同樣的輪迴,宛如整個殖民主義的現實縮影。

書中特別強調「殖民者/被殖民者」的對比,例如主角身為法越混血,在讚嘆法國文化之餘,也看出其中的偽善及虛假,並意識到許多殘酷剝削的行為都是打著「教化」的大旗。又或者,法國名義上兼容並蓄,卻只是一種選擇性的包容,牽涉太多種族、社經、文化、價值觀因素,骨子裡還是沒有「他者」的立足之地。

➤殖民理論與情節技法交融

探討的議題看似沉重窒息,阮越清卻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包裝。雖然了解是在描寫種族歧視的情景,閱讀過程仍讓人忍不住噴笑,處處妙趣橫生。譬如主角用「亞洲蹲」來映射自己混血失根的身分,以及街頭幫派互罵,竟因語言問題陷入各種溝通困難、言不及義的窘境。荒誕情節在剖析嚴肅議題的同時,也絕對充滿娛樂性。

此外,主角的言談及互動間充斥著各種學術理論,但佐以他憤世嫉俗的個人觀點及經驗,呈現出某種理論與現實的割裂,也讓這類看似高不可攀的理論,多了點世俗的人情味。阮越清在此展現出嫻熟的寫作技巧,完美將其融入情節之中,讀來絕不枯燥乏味。書中許多類似段落都非常精彩,在此僅引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內容有關當代法國哲學家阿圖舍(Althusser)所謂的「鎮壓型國家機器」:

切.格瓦拉和毛主義博士只是遠遠地看著越南革命,看到它光彩奪目的妝容,而我是近距離看到它素顏的樣子。為了一場革命犧牲三百萬條人命可以說是值得的,不過這話由活著的人來說總是比較輕鬆!可是為了「這場」革命死三百萬人?我們只是拿另一部鎮壓型國家機器交換原來的那部,唯一的差別在於現在這部是我們自己的機器。


阮越清(圖源:wikipedia

由此段便可看出,阮越清藉主角之口對殖民及其惡作出的強烈批判。而主角因為自身的際遇,起初擔任越共在南越的間諜,後來在北越又遭到再教育營思想改造,導致他無法確認自身的立場,不斷游移,且永遠都可以從兩個角度看待事物,予以同情他人,這或許也可視為一種不同的逃逸路線。誰說資本主義的反面就一定是共產主義?有所作為的對立就一定是無所事事?如同殖民行為本身的曖昧性及雙重性,一切也並不一定如此非黑即白、一體兩面。也許有時候,選擇「不作為」,也算是一種「作為」。

在小說技法部分,本作可說更上一層樓。綜觀全書,除了血盟兄弟三人外,大多數角色都沒有名字,僅以綽號或身分稱呼,比如「堂姑」、「老大」、「BFD」、「毛主義博士」、「秀色可餐的秘書」、「英氣逼人且正經八百的律師」等。不僅強化了主角如同旁觀者、局外人的他者感,也增添了幾分驚悚小說的氛圍。


《內景唐人街》是以華裔二代的視角講述亞裔移民在美國生活的真實面貌。

除了一氣呵成的意識流行文外,作者也巧妙運用後設手法。前作《同情者》以主角再教育營自白書的形式呈現,而到了《告白者》,直到故事接近尾聲,我們才會了解書名的由來。另外最後的大場面大高潮,也是以後設的劇本形式寫成,令人不禁聯想到同樣探討種族議題的《內景唐人街》。

即便《告白者》探討了嚴肅議題,本質上它依舊是一部高度娛樂性的小說。撇開所有的理論、辨證、反思不看,情節本身就像一部好萊塢式的爽片或是拳拳到肉的暴力黑色電影。除了主角的內心掙扎之外,血脈賁張的黑幫火拼及香豔刺激的性愛派對也沒有缺席,閱讀體驗就如同乘坐雲霄飛車般高潮迭起。

最後,感謝譯者聞若婷的生花妙筆。通篇意識流敘事不僅不會難以入口,讀來甚至酣暢淋漓、大呼過癮,彷彿伴隨這名「雙心人」的視角經歷了一連串事件。書中翻玩的大量文字遊戲及雙關語,處理方式也都讓讀者能會心一笑,了解箇中趣味,無縫進入阮越清筆下這個大麻煙霧瀰漫、令人回味再三的世界。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告白者
The Committed
作者: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
譯者:聞若婷
出版:馬可孛羅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阮越清

美國小説家,目前在南加州大學教授英美研究與民族性。1971年出生於越南邦美蜀市,西貢淪陷那年與家人逃至美國,先是在賓州定居,後搬遷至加州,現居洛杉磯。著有小說《同情者》、《流亡者》、《告白者》。

相關著作:《流亡者》、《同情者》、《一切未曾逝去》
作者網站:https://vietnguyen.info/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5-22 10:30
話題》劇場震怒之日——讀《5月35日》

看《5月35日》的演出錄影時,我幾度無法自持。劇本喚起的,與其說是33年前那個夏天無可挽回的悲劇,不如說,更是這33年來日日上演的,噤聲、低頭、忍辱的悲劇;與其說是「六四」的悲劇,不如說是「5月35日」的悲劇;與其說是抗爭的悲劇,不如說是失去哀悼權利的悲劇;與其說是死難者的悲劇,不如說是苟活者如何度過餘生的悲劇——也就是說,把焦點從天安門學生,移到了億萬中國人,以及持續的受難者(如圖博和維吾爾人)和旁觀者(如臺灣的我們)身上。

但為什麼是香港?為什麼這聲音從香港發出,為什麼劇中這對北京夫婦要以粵語發聲?從八九六四到九七回歸,又到2020《國安法》施行,中國強權持續進逼下,香港卻始終是紀念六四最重要的據點和前線。雖然海外和臺灣每年都有六四紀念活動,但遠不如香港維園的燭火那麼凝聚、那麼堅定。


《5月35日》劇照(一八四一出版提供)

港人紀念六四,同時也代表自己追求自由民主的意志,這讓香港成了天安門廣場的延伸。尤其在中國以狼性征掠全球的時代,門口這彈丸之地卻明明白白宣示並不買單。於是「六四紀念館」在香港,「六四舞台」也在香港。這除了一份俠義之心,更可以說是生存權的搏鬥——當然是香港,香港必須證明在陰影底下,仍然有自主意志,仍然海闊天空愛自由。《5月35日》以粵語發聲,讓這齣戲同時也說出了香港人的故事。

抗爭者易寫,苟活者難描。因為人世千千萬萬都是戲劇衝突欠奉的苟活者,非得逼到絕境,才會逼出一聲囁嚅。莊梅岩寫這對臨近生命末日的老夫婦,其實非常荒謬劇——如同貝克特(Samuel Beckett)筆下廢墟中、垃圾堆中僅存的病殘者,一無所有,只剩下昔日美夢幻想;更如同尤涅斯柯(Eugène Ionesco)筆下,不肯隨全城變成犀牛的正常人,卻被視為瘋狂。不同的是,荒謬劇的情境是抽象隱喻,《5月35日》的情境是極端寫實。21世紀猶然張牙舞爪、意圖遮天的政府,不是荒謬至極嗎?於是,這齣寫實劇成了今日真正的荒謬劇。

現實是荒謬的,劇場卻讓人們恢復正常。莊梅岩寫出了荒謬中的日常真實。一開場,只聽得老頭能跟對門鄰居嗆聲,抱怨對方的鞋櫃愈擺愈近,愈佔愈多:「⋯⋯跟你說過幾次了?一人一邊,你怎樣都要越線,現在幹嘛,我不出聲你就故意放過來?整間屋子都給你好不好?連這條命都給你好不好?」這是小人物只能爭雞毛蒜皮的現實,聽在觀眾耳裡卻好生熟悉——不就是畫出「一國兩制」界線卻不斷逾越的那個惡鄰嗎?「窮人惡,富者不仁,虛偽作假的,多半都是文化人。隔壁那個就是這類人,還說在重點國中教書,那些學生在他身上沒什麼可學,只會學到說一套、做一套!」——不就是那個自詡「文化大國」、卻日日睜眼說瞎話的政權嗎?


國安法讓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承諾如同笑話。(圖源:Etan Liam/flickr

這是寫給香港觀眾的微言大義,而每天被境外謊言、謠言、假新聞和境內傳聲筒認知作戰洗版的臺灣民眾,也絕不陌生。民主政府不見得就言行合一,但政府可以說政府的,人民也可以說人民的,真理有機會愈辯愈明。極權政治底下的人民,只能發展隱語的藝術。像《茶館》那樣眾聲喧譁的戲劇,只能當前朝的歷史劇演;或者像林兆華的《哈姆雷特》,演員/角色隨時可以身份互換,人人都是復仇者、人人都是罪犯、也人人都是同流者——但文本是莎翁寫的,你可不能把莎翁入罪。像《5月35日》這真實的絕地吶喊,在一國一制的國度,真久違矣!

劇中的兩位老人,在觀眾眼前一步一步邁向衰病和死亡,與日益逼近的失憶、失智抗爭。其實寫得最動人的,是兩人在一致性的苟活中,截然不同的心態,從彼此怨懟到終於和解並互相安慰、互相砥礪、互相承諾,是草芥被擠壓到粉身碎骨前,迸發的勇敢與良善情操。劇終衝進天安門廣場的想像,像天國重聚那般詩意而渺茫。很少看到這樣絕望與希望並蓄的結尾,還能帶給我們生存與抗爭的力量。這是一闕高尚美麗的安魂曲,但最後一曲不是〈往天經〉,而是〈繼抒詠〉,唱的是「Dies irae」(震怒之日),召喚所有靈魂行最後審判,將惡靈投入永獄,受苦者得到至福。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5月35日:創作.記憶.抗爭
作者:六四舞台
出版:一八四一出版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六四舞台

於2009年成立,以藝術表演形式,介紹八九民運及「六四」事件的香港前非牟利註冊藝術劇團。曾創作劇目包括《在廣場放一朶小白花》、《讓黃雀飛》、《王丹》、《傷城記》、《5月35日》等,以期喚起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對香港及中國民主發展的關注。2020年《港區國安法》通過,在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下,「六四舞台」於2021年自行解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5-21 19:00
童書短評》#109 陪孩子高呼,原來成長就是這樣啊!

我像你這麼小的時候

Als ich ein Kind war so wie du
文、圖:卡特琳娜.高斯曼-漢瑟爾(Katharina Grossmann-Hensel),林敏雅譯,聯經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所有的大人都有小時候,他們也曾經是會挑食、愛爬樹、渴望鼓勵或情竇初開的孩子,只要你好奇追問,那些記憶將會重返他們心中。這本連結成人與孩子人生經驗的美麗圖畫書,文字簡淺流暢且充滿優美質感,書裡大人用誠懇又不失幽默的態度與孩子對話,不擺架子說教,也不多拖泥帶水廢話,氣氛自始至終和諧愉快,搭配著輕巧的版面與圖畫,讀起來舒服極了。【內容簡介




《我像你這麼小的時候》內頁(聯經出版提供)

中了魔法的瓶子

마법에 걸린 병
文、圖:高京淑(고경숙),張靜宜譯,青林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中年級(4-10歲)
書裡每只瓶子的顏色造型都美極了,動動小手一掀開,裡面居然還躲著一隻隻動物,牠們張著無辜眼神、順著瓶身擺姿勢,一副早就在等待的模樣,實在太討喜太可愛!作者把藝術邏輯與視覺聯想融入圖像裡,巧妙玩弄形狀與色彩的配對遊戲,讓原本看似平凡無奇的瓶子迸發出魔法般的瞬間變幻,也讓動物們闖入孩子的生活作伴洗澡吃飯,一切看似魔幻卻又充滿寫實說服力,串聯成一個令人百看不膩的迷人故事。下次打開瓶子時請小心,說不定裡頭有驚喜正等著你。【內容簡介


《中了魔法的瓶子》內頁(青林出版提供)

超級沒用的大人

文、圖:幾米,大塊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高中職(11-18歲)
大人有多健忘、多難搞、多懶散、多嘮叨,這本書全部細數給你知道。裡頭搭配著甜美圖畫的每句肺腑之言,看似童言童語其實針針見血,不僅暢快戳中孩子笑點,讓他們一吐被壓抑的怨氣,同時也狠準踩中大人痛點,雙手一攤毫無反駁餘地。在莞爾反諷的語言與童趣大放的圖畫背後,幾米開拓了一個世代對話的開放空間,不管是大人的脆弱或小孩的世故,在這裡都可以被擁抱尊重。什麼話都儘管說,什麼淚也儘管流,不管幾歲,都回過頭來好好安頓自我。【內容簡介

成長的路,自己走過才算數

The Fawn Who Chased the Sun
文:喬安娜.麥克倫尼(Joanna McInerney),圖:光 & 蓮(Quang & Lien),黃婷涵譯,奧林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7-10歲)
小鹿奮力朝著太陽奔跑,牠要把黑夜與陰暗拋在身後,渴望金黃光芒永遠照拂。跑過繽紛花徑,跑過綿延山頭,經歷日日夜夜千山萬水,牠挺起已然茁壯的身軀仰望天際,終於明白了世界上不只有一種光彩值得留戀。絢麗細密的場景勾勒,讓這趟生命旅程散發出不一樣的奇幻風味。跟隨小鹿不懈的腳步,四季光影流轉眼前,每一幕每一步都值得細細品味。【內容簡介

紅色手套

あかいてぶくろ
文:林木林(Kirin Hayashi),圖:岡田千晶(Chiaki Okada),張玲玲譯,格林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4-6歲)、低年級(7-8歲)
毛線手套躺在皚皚雪地裡,為四方寧靜添上一抹醒目的紅,即使落單了、脫線了、破爛了,它依然期待著每一回的相遇,為珍愛它的每一任主人帶來獨一無二的包覆與呵護。所有的離別惆悵、思念重量以及兜兜轉轉而來的意外緣分,都密密編織在這掌中的一絲一縷裡。作者用古典懷舊筆調訴說這個美麗的故事,優雅細緻的紅色選得好極了,溫潤如真的編織手感彷如穿透紙頁,讓捧書人的心和眼都跟著暖了起來。【內容簡介


《紅色手套》內頁(格林文化提供)

搖搖晃晃的牙齒

超级麻烦的身体 摇摇晃晃的牙齿
文、圖:段張取藝,東販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適讀年齡:學齡前4-6歲、小學低、中年級(4-10歲)
正在長牙換牙的小讀者們肯定會對這本書感興趣,幽默暢快的漫畫圖像讀起來毫無障礙,一下子就能把牙齒裡外構造以及清潔護理的細節全部記牢。嘴裡乾坤摸得一清二楚,自然就不會再視刷牙看牙為畏途啦!書裡還蒐羅了許多關於牙齒的有趣知識,例如不同文化對於牙齒的審美觀與保健撇步、哪種動物的牙齒最長最毒、數量最多、換牙速度最快等等。小小一顆,話題無窮,健康知識原來也可以這麼有趣輕鬆。【內容簡介


《搖搖晃晃的牙齒》內頁(東販出版提供)

小鼠文森的神奇大房子

The Mouse Who Carried a House on His Back
文:喬納森.史塔茲曼(Jonathan Stutzman),圖:伊莎貝爾.阿瑟諾(Isabelle Arsenault),黃聿君譯,字畝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小鼠文森的屋子雖然小,大門卻永遠為所有的客人開啟。路過的牛蛙、貓咪、刺蝟、大熊一一帶著狐疑的表情走進去,發現裡面竟然寬敞無比,無論來者何人都能找到一個舒適自在的位置,融洽共處於一室。作者用新穎情節與拼貼圖像來呈現「分享」主題,風格繽紛卻愉悅有序,內頁裡的房屋形狀鏤空設計更是神來一筆,讓讀者可以迅速切換視角,細緻感受屋內屋外氣氛變化,隨著版面節奏不斷擴大想像力,最後到達一個無論是心意或空間都相通的美麗畫面,彷彿一趟趣味橫生、絕無冷場的閱讀旅行。【內容簡介


《小鼠文森的神奇大房子》內頁(字畝文化提供)

做一件春天的洋裝

はるのワンピースをつくりに
​文:石井睦美,圖:布川愛子,米雅譯,快樂文化,34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織一件秋天的毛衣

あきのセーターをつくりに
文:石井睦美,圖:布川愛子,米雅譯,快樂文化,34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9-12歲)
把盛開的蒲公英和玫瑰縫進洋裝裡,小巧覆盆子當鈕扣,裙擺隨春風飛舞搖擺;把滿山的楓紅和核果織進毛衣裡,橡實把口袋塞得鼓鼓的,溫暖織線洋溢秋收氣息——細細欣賞書裡每件精巧別致的訂做衣裳,驚嘆大自然原來就是最in的時尚,即使是小小的縫線花邊也有巧思點綴,看完後好希望自己的衣櫃裡也有一件啊!
看似安靜專注又慎重敏銳、從生活細節中累積情味與美感的精神,都展露無遺在這兩本作品裡了,讀者不只享受視覺,也打開所有感官去擁抱氣味、觸覺、聲響,所有關於季節的記憶與想像湧然上心,與美麗圖畫結合成這美好的一刻。【做一件春天的洋裝:內容簡介】【織一件秋天的毛衣:內容簡介


《做一件春天的洋裝》內頁(快樂文化提供)


《織一件秋天的毛衣》內頁(快樂文化提供)

你和我是全世界最棒的姊弟

Tu i jo, germans
​文:愛莉姍妲.羅卡(Elisenda Roca),圖:谷瑞迪(Raúl Guridi),葉淑吟譯,東方出版社,320元
推薦原因: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4-8歲)
書中這對小姊弟相愛相殺的模樣,完完全全是手足相處的真實寫照。兩人只要一睜開眼,任何生活瑣事都可以爭得沒完沒了,一下子鬥嘴一下子和好,看不順眼卻又形影相隨,同樣戲碼每天上演無數遍也不厭倦。作者用簡單童趣的筆觸與幽默對白,巧妙呈現兩人之間的唇槍舌戰,對峙張力有多強烈,對彼此的依賴就有多濃烈,手足之間的愛就是這麼特別,明眼讀者肯定能心領神會。【內容簡介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