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書簡EP1》階級易擺脫,唯愛難割捨 《初戀》(First Love)與《位置》的母女關係

應是開始當記者不久,有次回彰化老家,母親從房裡衣櫥(她向來私藏許多珍貴物品的地方)拿出幾支要價不斐的名牌香水,玻璃瓶身精巧細緻,logo閃亮璀璨,香奈兒、寶格麗、迪奧、克羅埃⋯⋯但奇怪的是沒有外包裝紙盒,且每瓶約僅有七八分滿。「一個在機場當清潔工的阿姨給我的,免稅店推出新款這些試用品就要撤走,有夠浪費,所以她拿回來分送姐妹淘。」母親要我挑自己喜歡的香味,欸但我的工作比較需要的是舒壓止痛的薰衣草精油或萬金油啦,我沒說出口,胡亂這兒噴噴那兒嗅嗅,最後大概是挑了支漂亮的瓶子。

十多年過去,我似乎沒成為母親心中期待的那個妝容細緻穿著正式隨時都散發香氣的女兒,對香水也始終沒什麼興趣。於是,這段回憶從來不曾被召喚起——直到上週看了Netflix重磅推出、滿島光主演的日劇《初戀》。


圖源:Netflix

➤藏在愛情故事裡的階級

從小立志要當空服員、從貧窮小鎮飛出去的野口也英(滿島光飾),卻因人生種種際遇輾轉流連回到故鄉機場當清潔工,勞動一天下班時,她向領班要了飛機餐剩餘的甜點,想帶回家讓兒子開心。看到這一場戲時,彷彿吃進了《追憶似水年華》裡的瑪德蓮(這個典故也被《初戀》用在第八集的重要轉折),初入職場的年輕的我、將免稅店香水視若珍寶的母親、那些從機場收回來的香水瓶,以及噴灑在老家房間裡的各種白麝香、雪松、佛手柑等前中後調香氣,瞬間翻湧,滿至眼眶。

母親作為一個中部鄉下基層公務員,正如野口也英的藍領母親(小泉今日子飾),勤奮工作,為的是不讓子女複製她的階級,可以去到一個更高尚、賺錢不那麼辛苦、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的階級。小泉今日子將這位柔韌又堅強的母親詮釋得絲絲入扣:阻攔女兒與初戀男友來往時的強硬,得知女兒將嫁作醫生娘時的虛榮,最後看著女兒離婚帶著小孩回娘家、每日辛苦做工如她一般,悵惘、不甘、心疼、包容,但只要拿出女兒高中英文演講比賽的獎狀和照片,看到年輕光芒耀眼的女兒,仍有無盡的驕傲。

野口也英嫁入醫師豪門世家,與勢利眼高貴婆婆的一場對手戲在狀似八點檔的設計中躍出了光彩。豪門媳婦裝扮的也英從高級超市採買回來,婆婆說起醫院五十週年慶祝會恐怕不適合邀請也英母親來,「她的階級跟我們不一樣吧。」(中文字幕譯作:她跟我們格格不入),日文對白刻薄直接使用了​​「ステージ」(stage)一詞,無怪乎也英無法容忍。

「為了能上好的大學,成就一番事業,我從小就刻苦學習,想要實現這一切,就是因為我不想變成我媽媽那樣子。我媽媽是個沒受過教育的勞動者,她從沒吃過1250日圓一盒的放養雞蛋,當然也沒喝過2500日圓一瓶的特製有機蕃茄汁,為什麼?因為她25年來每天工作12小時,有時通宵到早上,在家鄉的工廠裡工作,一個人辛辛苦苦把我養大。我們生活並不寬裕,但她發工資那天會到附近的購物中心買衣服給我,哪怕她這麼多年都穿著同樣的衣服。為什麼這樣的母親,要容忍其他人對她的蔑視?我絕對不允許你侮辱我媽媽!」


圖源:Netflix

整段近兩分鐘的獨白,滿島光不卑不亢、嚴正捍衛母親,鏡頭在明亮清水模豪宅、滿島光盈滿淚水的眼眶、天真懵懂的兒子、冷漠的醫師丈夫與孤傲冷笑的惡婆婆之間流轉,下一場便是也英提著行李返回娘家。

另一次關於階級的尖刻表現。則是也英到東京上大學,加入自衛隊的初戀情人並木晴道背著枕頭棉被等行囊來探望她,晴道在也英那些愛慕虛榮假惺惺的同學前受了委屈,憤而離去,他對也英說:「你幹嘛討好這些裝腔作勢的假東京人!」接著,便是讓人傻眼的車禍橋段。但若沒有接續的意外,或許也英也將隨波逐流、迷迷糊糊變成假東京人之一,比失憶更悲慘,不知哪日才會甦醒。

➤在《初戀》之前,是母親先給了一個《位置》

《初戀》播出以來觀眾瘋狂追捧,掀起追劇潮。宇多田光膾炙人口的同名歌曲、懷舊氛圍、絕美純愛、車禍失憶、豪門媳婦惡婆婆外加單親媽媽奮鬥記,在這些看似不新鮮的情節套路之下;在雪中相擁、校園天台初吻、逆光獨舞,這類影迷早已被養大胃口的日式影像美學堆疊之中,《初戀》還能在每集丟出震撼彈,我認為靠的是這些深刻細膩的對白與獨白,以及精準俐落的轉場。

而底層母女複雜心結的刻畫,不由得想到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在私小說《位置》的書寫。《位置》收錄了〈位置〉與〈一個女人〉兩篇家庭寫真,分別於她的父親與母親過世後下筆。2000年初次引進在台出版,我為誠實的書寫動容不已,當時我也開始嘗試寫作去填補與父母之間的鴻溝,一句「我寫作說不定是因為我們之間再也沒話說」深深鑿進心底。

雖有二十多年不曾再翻開,但始終記得小說中的「我」描述母親「把酒瓶夾在兩腿之間用力拔瓶塞」的卑微低俗。「我要搬遷到不同的階層去,想掩藏和她相像的那一部分。」安妮·艾諾比起野口也英更強烈,在〈位置〉裡寫父親在她同學面前強作高尚卻弄巧成拙,在〈一個女人〉寫對母親的鄙夷與叛離。

安妮·艾諾嘗試從歷史、階級去發掘普遍共通的意涵,以此去理解自己的父母,與自己所出世界進行和解。她成了重要的作家、導師,甚至得到了這世界最高層級的諾貝爾文學獎,這已超越了「翻轉階級」。但我始終記得〈一個女人〉的最後一句,母親死後,「我失去了和這個我所從出的世界最後的聯繫」。


2022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Photo Francesca Mantovani © Editions Gallimard)

也許對寫作者而言,「我可以到達哪裡?」的追尋,最終等同於「我從哪裡來?」的探問。

若問野口也英從哪裡來?《初戀》裡的也英媽媽,絕對不是甘於工廠庸常生活的女性,她愛上穿著白西裝、洋派作風、浪漫會寫詩的風流男士,一生困在北海道小鎮,卻會帶著女兒也英去機場的咖啡廳,為兩人各點一杯冰淇淋蘇打。機場,象徵往高處飛,象徵自由。母女之間的小儀式,也延續到也英與兒子的相處模式,這不再是階級的複製,而是愛的延續。


圖源:Netflix

若問野口也英到達了哪裡?開場即在札幌開計程車維生,最後與同事艱苦度過了低迷疫情時節,結局卻來了大翻轉,她終於使用了護照、搭上飛機,不僅尋回失去的記憶與初戀,也實現了當年未竟的夢想。對於夢幻又美好的收尾,我倒不覺得浪漫過頭,因為滿島光緊緊擁抱的,不只是初戀對象,更是她所從出的世界。

《初戀》的不同的情節片段,會成為每個人不同的「瑪德蓮」。至於那瓶記憶中的香水,是什麼牌子、瓶子長什麼樣子、氣味又是如何?我後來噴過嗎?用完了嗎?我仍然完全想不起來。但我會永遠記得,它不是來自百貨公司專櫃正品,而是一名機場清潔工阿姨送給媽媽、媽媽又送給我的。那是這個「位置」的我,才能獨享的愛。


劉梓潔
作家、編劇,現任教於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6年以〈父後七日〉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並擔任同名電影編導,於2010年獲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與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重要編劇作品有電視劇《徵婚啟事》、《滾石愛情故事》,電影《癡情男子漢》等。文學著作有散文集《化城》,短篇小說集《親愛的小孩》,長篇小說《真的》、《自由遊戲》、《希望你也在這裡》等。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位置
La Place/Une femme
作者: 安妮.艾諾(Annie Ernaux)
譯者:邱瑞鑾
出版:皇冠出版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12-08 10:30
2022Openbook好書獎》得獎書單及完整專題,全文上線!

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年度生活書年度青少年圖書年度童書決選評審團導讀講座

記得2022是怎麼開始的嗎?Openbook閱讀誌在這充滿起伏跌宕的一年時間,閱讀了將近3000本書,將其中211本送入決選,誕出最後4大類各10本的年度之書。在好書獎第6年,同時也是疫情邁入第3年的時刻,世界已漸漸從蟄伏的狀態中甦醒,我們並未征服災難(所幸也未被災難征服),而是在日常與書寫中與之共存。台灣的創作視野不斷擴張,有異地的觀看,也觀看異地;閱讀姿態從痠痛的脖頸解放,更平等地與萬物對視。

等待自由的這一年裡,我們都經歷許多,才幸運地駐足於此。這份書單亦然,輾轉於初選、複選、決選,突破愛書人、創作者與專業學者的挑戰,最後與你相遇。慎重為讀者呈現的評審報告,透露豐碩的出版戰果:精心的策畫、獨樹一幟的風格、發人深省的日常,以及純然好看的故事。

Openbook邀請讀者打開2022年度書單,用閱讀充盈力量,準備在新時代迎向世界。

2022Openbook好書獎

評審報告

年度中文創作

年度翻譯書

年度生活書

年度青少年圖書

年度童書

台灣獲獎作家群像


攝影:陳宥中

一起來閱讀超過440位讀者的年度好書吧! 

獲獎好書 導讀講座

​​閱讀大使 奧運金牌選手 郭婞淳

年度論壇

決選評審團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14-momoshu_dian_.jpg

15-mybook.png

readmoo.jpg

du_ce_2.png

18_tbs_1.jpg

reading__0.png

1_san_min_.jpg

new_zhong_yang_shu_ju_-logo.jpg

2_wu_nan_wen_hua_guang_chang_.jpg

you_shan_shu_ye_he_zuo_she_.jpg

5-hui_xiong_iread.jpg

6he_jia_ren_shu_dian_.jpg

jin_shi_tang_wang_lu_shu_dian_logo_qu_bei__0.png

8-zheng_da_shu_cheng_.jpg

13-ji_yi_guo_wu_.jpg

bo_ke_lai_.jpg

cheng_pin_.jpg

 

指導單位:wen_hua_bu__0.jpg
主辦單位:openbook.jpg

贊助:

yu_cai_yu_hui_.jpg

合作夥伴:

guo_tu_logo.png

 

xin_bei_shi_tu_logo.jpg

wen_xun_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 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文學類 評審報告

2022年入圍中文創作與翻譯類決審的書單中,「文學類」作品共有48本。其中有多部作品都迫使人重新思考「文學的邊界」為何?甚至——所謂的邊界真實存在嗎?抑或我們只是在一次次的過程中,跨過自身想像的界線,拋擲正統的定義,以這份書單給予不同的答案呢?

本次決選書單中,存在著大量的跨度:主題上橫越了音樂、時代、國土,乃至性別與性的想像;形式上也容納進更多圖文類的交融對話。評審過程中,我們一再詢問的並非「這本書也可以被歸類於『文學』嗎?」,而是單純審度作品為閱讀帶來的驚奇享受為何。

畢竟此般橫跨而自由的創作型態,同樣浸泡到了讀者的思維意識之中,與閱讀純文字相比,更多創作形式的加入,使我們思想也如何跨度了。

另一方面,2022年看似是諸般情景的尾聲——世界疫情狀況趨緩,台灣處在逐步解封的景況之中,今年度收攏的作品也有多本如斯「沉澱」之作,如一種「後災難」時期的消化與思考,反思大時代過後的日常能夠怎麼起步。

同時,這一年,也是新到讓人眼睛發亮的一年。有評審笑稱:「看今年的書單,總覺得怪誕的年輕天才特別多。」諸多青年作者橫空出世,毫不受限的自由狀態,讓人對此些創作抱以萬般期待。

以下分享會議現場的觀察與彙整。

災難後的日常,與日常中誕生的新星

雖說從歷史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時間軸的震盪來談,台灣的「白色恐怖」以及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兩者無法等而視之,然而兩個不同世代、不同生命經驗的創作者,卻恰好在今年匯聚成一條溫柔之歌,在作品中深思:歷史災難的震盪過後,人們還能夠如何回歸日常?

對此疑問,賴香吟《白色畫像》、顧玉玲《餘地》、沐雨《煙街》、梁莉姿《日常運動》各站在不同的光譜上陳述。

如前所述,面向的景況雖各有不同,不過創作者在強烈的震盪後,懷抱的情懷是相近的:傷痕成為日常,日常中帶有無法別過頭去的歷史軌跡。此般交疊,似乎交出了傷痕文學的另一種筆觸:未必要正襟危坐掐緊眉頭的言說,而可化為多種形式、多種情感的鋪陳。

其中,特別以《白色畫像》為例,評審讚賞作者打磨得圓潤而精緻的語言,讀來如音樂般鏗鏘富有節奏感;《煙街》亦然,自書名所暗示的粵語口音,帶出香港人離港後的身分撕裂感,讀來韻味難消。

除此之外,多位評審一致稱奇本年度年輕創作者群集而至。有些是初試啼聲,第一部作品即亮眼可期,有些則過去已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績、今年推出的新作亦值得討論,是以作品面貌看來更加自由不受限制。

評審提出觀察,廿歲出頭、未及而立的這群創作者,似乎早已不在乎性、性別乃至生死間的跨度,甚至對於文類的選擇亦都自由大方。王和平《色情白噪音》與高妍《綠之歌》融入音樂性的思考;何玟珒《那一天我們跟在雞屁股後面尋路》、玖芎《我把自己埋進土裡》討論身體與性的自由掌握;或者陳柏煜《科學家》加入評論、採訪乃至散文寫作的彙整融合,各有可觀之處,未來的創作發展令人期待。至於曹馭博《夜的大赦》,評審盛讚其突破四平八穩的台灣詩傳統,多篇跨越雷池似的兇猛性格,危險而精彩。

創作的跨步:身份、主題、文體的交融

談到跨度,今年翻譯類的入圍書單有多本圖文作品。《紅色褲襪男》、《無人島漂流100日日記》、《影之島》、《藍調之王》四本被特別拿出來討論。

有評審表示,加入圖文審視,其實很難與純文字敘述的作品搭配在一起做比較,如中文創作中的《綠之歌》亦然,難免疑惑這樣評比的可行性?

然而這樣的疑惑在會議時,也漸漸找到可循之路,且恰好可作為這個世代對於文學的一種想法,那便是——藉由閱讀過程所得到的詩意感受,即是一種文學的狀態。

這層感受說來當然抽象,然而在閱讀中,我們被圖與文所打動的結論,其實很難回頭分析出此刻使人動容的是創作者細膩的繪畫或者是文字敘述。《紅色褲襪男》幾乎全以圖畫撐起劇情,而《無人島漂流100日日記》則以特殊的剖面圖展現島嶼的生活面貌,兩者都怪得奇異,隱隱然衝破人們對於閱讀的想像。但要說全然以圖畫撐起故事的嗎?卻又無法讓人忽視故事裡畫龍點睛的文字敘述。

另一個值得討論的是,有些圖文書相對輕薄,可否直接以一首長詩來取代?例如《影之島》。然而討論到底,評審們無法不承認,文類雖然可以彼此跨越、互相對話,卻無法相互取代。繪畫有其獨特的筆觸,是再精工的詩句也未必能夠觸碰到讀者的技藝。

除了圖文的共存共震以外,本次也有大量音樂性的文字加入。有些是藏在字裡行間,如前面提過的《白色畫像》,敘述本身即富有音感,使人不由自主渴望朗誦出來;另外還可看見如柳丹秋《波間弦話》之屬,作者以架空的史觀,重新鋪展了日本傳統三味線的迷人之處,讓人想一邊讀一邊將內文提到的樂章找來一聽。

其餘像是《色情白噪音》、《夜官巡場》、《沒有媽媽的超市》,更是創作者本身即是音樂家的代表,張嘉祥的《夜官巡場》更是在各章節加入專輯QRcode,供讀者搭配音聲閱讀。

若問音樂家執筆,是否會使文字更具有韻律感?這部分當然還得回到創作者本身的文字功力,不過在「思想」上的確更能窺視其迷人之處,像是替讀者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思維空間。

音樂專長以外的創作者,亦多有之。《人工少女》作者龔萬輝出身美術系,讓整部小說的畫面感多有深意;或如《內景唐人街》作者游朝凱(Charles Yu)為法律系出身、亦有編劇經驗,因此採取類似劇本體的形式,重新咀嚼美國華人的處境,最末更以精彩的法庭戲漂亮收尾,看得非常過癮。

創作者自身橫跨多種身分的特質,在在為作品疊上饒富興味的畫面感。

小事的大寫,大事的小寫

前面討論過,混合性的題材與創作者身分的多樣性,總會造成奇異的閱讀體驗。本次亦有多部作品,給予評審另一種獨特的觀看享受,那便是創作者如何從細小的日常中挖掘出意義非凡的大事件,又或者是,過去我們認為應該大書特書的主題,此刻又如何被節制、翻轉地呈現?

以小事大寫,談日常中的非常,例子如《一切皆有可能》。從平凡的小鎮出發,視角探入一戶戶不同人家,將看似無趣的生活埋入詭異的情感。雖然整本小說都似在講述生命的艱難與疼痛,但回過頭依舊在其中看見一絲希望,情感刻畫功力深厚。

另外如《江戶城裡的異鄉人》,挖掘出日本住持女兒跌宕的旅程,從一封封信件中拼出一位女子的一生;又或者是蕭熠的《四遊記》,一位台灣留學生於美國的異鄉記,文字亦輕巧討喜。

與之相反的,刻意將大事小寫的作品,可以隱匿《病從所願:我知道病是怎麼來的》為例。病重卻不深寫疾病,轉而面向浪貓、生活瑣事,在大疫不停、大病未歇的年代,本書備感療癒。又或如零雨的詩集《女兒》,談及母後之事,情意收放凝練,評審讚嘆,觀其詩句,沉潛如「整個世界都靜了下來」。

至於簡莉穎的劇本集《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點題之作幾可說是現代台灣愛滋病文學的代表,同樣描寫疾病,卻著眼日常的笑鬧、現實生活中的情感背叛,甚而談論生者的愛與悵恨。面對劇本等文類,需要自行腦補諸多細節畫面,對一般讀者來說帶有先天的門檻。評審在稱許《叛徒馬密》之餘,也期待劇本專書未來能夠持續推展,使大眾培養出一雙能閱讀劇本的眼睛和思維。

經典的另一種長相

最後,淺談經典的長相。

此處所謂經典,指向創作者身分上的成就,或主題與文類選用上所展現的樣貌。經典的價值也許不應著眼於「不變」,相反的,正因創作者與作品之間依舊不斷在嘗試新的可能性,這才使得經典活了起來,能持續與當代進行對話。

以創作者來談,本次最讓人印象深刻者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朵卡萩(Olga Tokarczuk),她的每部作品都怪得有滋有味,今年的《怪誕故事集》收羅數則短篇,精悍異質,不減風采。《哥本哈根三部曲》則為上世紀丹麥女作家迪特萊弗森(Tove Ditlevsen)的自傳式剖白,近年才被美國出版社挖掘見世而聲聞國際,雖相隔數十年,於今讀來,字字句句皆樸實卻又熠熠發光。

另外,像是劉宇昆的《隱娘》,處理非我族類的憐憫、移民的難題,並再次以科幻精彩結構包裹。有評審笑稱諸如此類著作,最後有無被選入獎項或許已不是重點,它本身便具備著無可抹滅的價值。

再以主題來說,每年都有出色的自然文學書寫,但郭彥仁(郭熊)的《走進布農的山》則讓人別開生面,有種返璞歸真的清新筆觸,過目難忘。而夏曼.藍波安《沒有信箱的男人》,則無論主題或形式上都有所開創,跳脫長篇小說的線性結構,以神話串起部落的歷史,甚而在語境選用上都找到自成一格的狀態,有評審盛讚:「這本已經超越文學性,應視為一本傳世名著。」

綜觀而言,48部傑作僅能選取寥寥數本的難題,應是每年參與決選之評審甜蜜的噩夢。今年,我們與這批創作者一同跨步——跨過時代運動的躁動期,開始面向如斷代史的書寫厚度,並從作品中看到邊界的擴大。中文創作不單聚焦於海島本身的描述,更包含了旅外乃至橫跨時空的書寫範疇,使我們能一再從這些書單中看見台灣文學的多樣性。

整場討論過程中,其實早就超越去思考哪一本書「寫得最好」,很多時候評審亦卸下自己專業身分,沉浸於作為讀者的快樂與享受之中了。


➤2022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 得獎作品如下:

➤2022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得獎作品如下:

年度中文創作/年度翻譯書 【文學類】決選評審


左起:王榆鈞、廖偉棠、李瑞騰、郝妮爾、郭光宇

  • 王榆鈞(音樂創作者、歌者)
  • 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 郝妮爾(作家、向予書苑負責人)
  • 郭光宇(高我催眠師、藝文評介)
  • 廖偉棠(詩人、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