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353 在圖文中妙想聯翩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再見的練習

林小杯著,是路故事,543元
推薦原因: 樂  
奴才們該如何面對主人的離去?這個輕輕的繪本,處理了一個重重的主題,運鏡流暢,層次鮮明,飄忽的空氣感有效帶出不可承受的失落,迎向不動聲色的驚喜。作者淺淡的慧心是療癒,更是祝福。【內容簡介

去遠方

聖塔菲印象
On the Road to Santa Fe
文、圖:阿力金吉兒(Ali Ginger),大塊文化,68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在創作與身心困頓之時,藝術家前往美國新墨西哥州駐村,帶回這本結合旅行文字、異文化觀察、移動的身體性等多元文類的圖集,以其獨特具高度辨識性的畫風留住了聖塔菲的記憶。翻閱過程不時能感受到畫作中的溫度與味道,即使是失真的比例與線條,更能增添對於異文化的奇想,是一本充滿身體感與想像力的繪本佳作。【內容簡介

繪本的夢想與實際

幾米分享創作心得
幾米著,大塊文化,850元
推薦原因: 實   樂   益  
幾米身為台灣最重要的繪本大家,以獨特的畫風與世界觀深植人心,但讀者大多時候僅能與創作成品相遇,少見這些獨特創作的形成原理與背後故事,此書因補充了創作者的心理與靈魂的樣貌,為作品注以不同層次的觀看經驗而彌足珍貴。書中不堆積創作技法的知識,而是從作者的眼光提出對於繪畫的解讀,更有面對創作與心靈困境時的經驗分享,對於台灣繪本領域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部作品。【內容簡介

變化球

編劇:張國立,漫畫:曾正忠,大辣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從當下的出版意義來看,這本漫畫作品的珍貴之處,在於其強大的歷史容器功能。此作同時記錄、呈現了1980-90年代台灣棒球與漫畫兩個領域的豐沛能量與流行熱潮。當時棒球明星的球速與週刊連載漫畫的熱銷速度可以比媲,對於成長在彼時的讀者來說,想必充滿記憶的召喚與鄉愁。【內容簡介

蒐藏全世界

史隆先生和大英博物館的誕生    
Collecting the World: Hans Sloan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詹姆士.德爾柏戈(James Delbourgo)著,王品元譯,左岸文化,8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故事聚焦於漢斯.史隆這位18世紀醫師出身的收藏家,問史隆何以能有機緣獲得大量的全球個人收藏,這些收藏如何「收藏」,又如何周周轉轉成為世界級公共博物館、圖書館的基底。作者流暢地說了一個收集控的生平故事,還從藏品本身著手,呈現出物品背後由大旅行而來的浩大網絡以及帝國主義框架。另外,藏品的整理也提供了有趣的事例,引領讀者走向認識論的層次,讓我們見到四散的各種物質如何透過歸納、標籤、編排,組成了今日潛藏於人們意識中習以為常的世界。【內容簡介

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日記

Diary of a Young Naturalist
達拉.麥克阿納蒂(Dara McAnulty)著,楊雅婷譯,春山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這本年輕的自然觀察日記靈光閃爍,讓人瞬間置身於某種童話般的田園山林,不必3C卻可以更VR,更AR。這似乎也點出了人類進化的方向,只要敞開你的感官,即可與萬物溝通,遨遊於大自然的無盡藏。作者的出身也頗為迷人,一家子幾乎都有所謂的自閉症,卻在各自的世界裡風生水起。自閉這般自以為是的醫學標籤,也未免太自閉了。【內容簡介

生之奧義

Manières d’être vivant
巴諦斯特.莫席左(Baptiste Morizot)著,林佑軒譯,衛城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獨   益  
作者寫下且行且相處的自然,帶著溼度的野氣彷彿就在鼻尖。但這不只是一部親近或回歸自然的美妙經驗談,而是穿透了生態鏈失衡的表面現象,點出已然停滯的「感受力」才是如同爐心的存在,並融鑄哲學、語言學、人類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元素,陶冶出一套理解地球/世界秩序的框架。在嶄新的時空視野中,人類被賦予協調各物種彼此與地球關係「外交」的新任務。在既有知識與當下困局間,架構出了背向末日前行的新氣象和新格局。【內容簡介

香港字

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
董啟章著,新經典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1850年代完成的第一套中文活字鉛字「香港字」為小說軸心,輻射出〈活字降靈會〉、〈復生六記〉、〈晨輝遺書〉三部跨越150年時空的嫌疑故事,充分展現作者一直以來在創作中處理「物質史」的能力,以及觀照香港邊緣、被遺忘的歷史記憶。雖然是以過去的物件為引,故事主角的心靈則深深鑲嵌在當代香港社會共感的處境中,讀來既脆弱又堅毅。【內容簡介

夜深人靜的小說家

王定國著,印刻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此書集結作者2003-2021年短篇小說創作,收入作品以曾入選年度選集與評價的作品為主,呈現作者階段性的文學累積與成果。未讀過作者創作的讀者,可以從中拾及〈櫻花〉、〈那麼熱,那麼冷〉、〈妖精〉等精彩作品,也能在書末的〈厭世半小時〉感受創作的熱切與恐懼。【內容簡介

夏的故事

川上未映子著,陳嫻若譯,時報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此書結構十分特別,前半為作者獲芥川獎肯定的舊作《乳與卵》重寫,後半為續作,無論是寫作計畫或小說本身,呈現的不只是故事中人的後續境遇,也同時延續了創作者的寫作精神與作品本身的生命。《乳與卵》最受稱頌的女性與身體書寫依舊凸顯,更在新作中結合了演變轉型中的婚姻愛情觀、生育科技與家庭構造,讀來依舊犀利而強大。【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Openbook閱讀誌》是台灣少數以非營利方式運營的專業閱讀媒體。我們正在準備改版網站,希望它能更符合您的使用習慣,也更貼近閱讀本身的節奏與思考。我們誠摯邀請您填寫這份問卷,花 5 分鐘跟我們分享您的感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香港》自由與反抗的意義:《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與13部香港議題著作

紀錄片《時代革命》以線性敘事的方式,帶領讀者再次回到香港抗爭的重要現場;結集成書的同名電影訪談錄則聚焦個別人物,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揭開不同身分的參與視角,內容述及15位不同年齡與職業受訪者,有身為人父的業務經理、已為人母的行政人員、急救員、社工、大學生、中學生等等。內容詳實,其可觀性不仰賴電影而自立,打開理解香港本土能量的遼闊視野,是相當重要的時代紀錄。

2019年4月24日,前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因「煽惑他人犯公眾妨擾罪」及「串謀犯公眾妨擾罪」被判入獄。在獄中的326日,陳健民寫下了《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即將於3月2日出版),相較於獄外未曾止息的抗爭浪潮,他隔著鐵網,爬梳香港、台灣、越南等世界各地不同民主烈士的精神歷程,調度各種思想資源回應時代鉅變,展現了香港知識分子的風骨。

在文學出版品中,韓麗珠《黑日》寫暴政與權力的操作,人的無力癱軟,以及絕望中零散的恐懼如何匯聚,茁生蔓延出新的力量。面對香港的劇變,若《黑日》是冷靜的凝視,《半蝕》則是對形上的詰問。看似大勢已去,卻正是了悟時機,書中一再出現的中陰,是失望,是絕望,卻也是峰迴路轉的希望,一切不過是輪迴的遊戲。身在象中,看著身邊善與惡的鬥爭,超脫並不容易,然而也就因為虔信更大的遠景,再怎麼困頓的當下,自有曖曖內含的微光。

詩人廖偉棠的詩集《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在憤怒中並未失去詩該有的高度,充分展現作者面對香港現今困局的憤怒與思索。本書除了切合時局,無論文字和意象的經營都有可觀之處,充分展現社會議題介入與美學品味兼顧的良好範例。作為記錄的詩與詩的紀錄,本書都不會讓人失望。漫畫家柳廣成的《被消失的香港》則畫下一格格的抗爭。讓發不出聲音,化為速寫的線條,以圖像見證香港的時代樣貌。

由香港文學館主編的《我香港,我街道1》,選文廣,聚集老少中青重要作家,讓人想起港片的黃金時代,總能在那些背景裡看到令人心折的細節。那種既陌生又熟悉的異質感,道盡了香港的複雜性。《我香港,我街道2》,除了收錄職業作家以外、來自各社會階層的文章,更將「我」的主體延伸至香港人以外的華人社群,加入台灣、澳門、旅美港人作家的香港城市記憶。因此本書的主題空間雖有界線,卻擾動書寫語言的邊界,以「華文」為載體的各篇作品,來自各階層、城市各個角落的文字則充滿嗅覺、聽覺、視覺等感官書寫,亦呈現香港與寫作的精神內裡。

運動領袖鍾耀華的編年散文《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展現作者初入世的少年熱血與迷惘,在內心質疑和時勢驅使之下,如何一步步涉入洪流,捲入漩渦,無從抽身。於是讀書、思索、論辯,往深處去,希望勾勒出自身輪廓。未料輪廓後的背景愈漸模糊,筆觸微顫間,失去了根。這是屬於香港年輕一代的心境紀實,在渴望和掙扎中追尋自我,也尋索肉身歸屬——香港的一段過程。

在學者專著中,馬嶽《反抗的共同體》以理性的筆觸,紮實的材料,身處暴風中心的作者為近年香港的風起雲湧譜出結構穩重,層次井然的敍事。擱置下學院中理論、量化等複雜的分析工具,為大眾、來者所寫的香港社會運動史,涉及了發展的導火線、轉捩點、次級運動,影響事態認識的觀看角度、媒體力量,以及隨著事件發展而愈顯重要的身分、權力拉扯、政治概念等問題。也許因為作者強調的是責任而非立場,熾熱的氣血並未一下子湧上喉頭,反而給了讀者冷靜地檢視、觀察、了解的珍貴機會。

台灣學者何明修的《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台灣太陽花運動開始醞釀,歷經香港佔中以及反送中的運動。雖然處理的是當下發生的現象,但本書提供的思想深度以及歷史源流,有著非常紮實的分析。原書雖為英文學術作品,改寫相當成功,作為一般讀物也毫不遜色。

集結性質的著作中,傘下的人的《我們的最後進化》以「一群人」「集體」「抗爭」為名,也沒有忘了追問「我們」是誰,努力呈現集體中的差異與個人,更呈現了抗爭的各種精神與形式。在網路社交媒體、雲端檔案定義個人存在與記憶的時代,一個社群集體記憶的呈現與記錄,註定是要非常破碎、零散而暫時。但總令人不安地揣想,如果有一天,這些平台(被迫或自動)關站、檔案一秒間消失了,這本書或許就會是這些記憶與證言僅存的物質基礎。續作《香港現形記》記錄了雨傘運動以來香港人的抗爭行動,此書是新一階段的沉澱與反省。將編輯主軸拉向自由的「表達」、「記錄」與「傳承」,以各方人士的文字篇章討論了《國安法》對於自由的箝制與人們的應對之道。對於街頭之外的事件(如醫護、六四紀念、蘋果日報)也有深刻討論與時代迴響。

《傘下存志:香港反送中社會運動文宣作品集》則是眾志成城、眾籌成書的見證。這本書以清楚的時間和事件,透過強烈的運動視覺,協助我們活化記憶,讓讀者與同代人永誌不忘,歷史長流其實是以每一分一秒的驚濤駭浪構成的。書中收錄的每一幀海報、插圖都代表著事件當下的一次次情感與理智的衝擊波動,每一句標語也都是歷史證言。


《Openbook閱讀誌》是台灣少數以非營利方式運營的專業閱讀媒體。我們正在準備改版網站,希望它能更符合您的使用習慣,也更貼近閱讀本身的節奏與思考。我們誠摯邀請您填寫這份問卷,花 5 分鐘跟我們分享您的感受。

【閱讀香港.更多一點】

國安法公告後
企盼,自由之夏:在國安法與疫情之間夾縫求生的香港書業
人物》是時代把你實現了:訪《我香港,我街道》系列主編鄧小樺

為香港朗讀:港、台詩人聲援反送中運動
宋尚緯陸穎魚廖偉棠德尉蔡琳森鴻鴻蘇苑姍
【現場故事】香港火焰之夏:沒有面容的Be Water抗爭

以圖像文學重返抗爭現場
現場》遺忘,不是圖像創作者擅長的事:反抗的畫筆─香港反送中運動週年圖像展
現場》用畫筆反抗,圖像創作照映當代議題:政治漫畫家Stellina Chen VS.小路映画負責人黃米露

香港作家一起聊
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反抗的共同體: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
詩人淮遠與策展人鴻鴻:用催淚彈的剩餘建立詩歌,保衛城市
作家鄧小樺,香港書店的空中之旅,兼談《我香港,我街道》
詩人廖偉棠:所有身分中,我最願意被稱為詩人
作家馬家輝與李桐豪:亂世也好,盛世也罷,把小說寫好
作家鄧小樺與楊佳嫻,香港、文字、書與抗爭,談《恍惚書》
作詞人周耀輝:就怕和你一樣——活在一齣恐怖片中

走進香港書展
現場》該是香港書展轉型的時候了
現場》十張照片看香港書展:總編輯的私家書展景點
現場》走進香港書店:你不知道的港台大不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2-25 15:50
閱讀通信 vol.172》認識鳥就是認識我們自己

通通編這幾年至少看過兩篇有關「鳥人」的採訪,兩篇文章都無比好看,因為完全可以在字裡行間感受到愛鳥人那燃燒的雙眼(約莫是搶BTS演唱會門票的那種極度偏執與愛),而那樣強烈的愛,事實上是非常激勵人心的。

身為對鳥不大了解的一般人,通通篇讀完台灣專業鳥導、鳥書譯者吳建龍的人物專訪,忍不住搜尋他曾翻譯的科普書《身而為鳥》,看到一段作者序言:「我想『本能』對多數人來說意味著某種盲目服從,我們把本能視為一組寫在DNA上的指令,代代相傳,控制著鳥的行為⋯⋯『本能』不只是盲目服從,還得精巧微妙,方能通權達變。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本能必須藉由滿足、焦慮、自豪等情感來激勵鳥兒。我知道這種說法非常擬人化,但我們該怎麼解釋鳥類每天做出的複雜決定?比方說有些需求是互相衝突的,像是既要覓食但同時又要降低能量消耗及捕食風險,而其中的平衡點,鳥兒要如何拿捏呢?」

真的譯得太好了,看到這段文字通通編不免心頭一驚:身為2022的台灣人,我們寫在DNA上的指令會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和本能協調、在不同時代的價值觀轉變下,在只有單次入場機會的生命演唱會中,拿捏其中平衡?頓時覺得自己沒有理由不去認識鳥了,因為認識鳥就是認識我們自己。謝謝記者佐渡守大大帶來這篇精彩的文章。

【封面故事】野人帶路!吳建龍譯鳥書、勘鳥事 ft.《羽毛賊》、《身而為鳥》&《雞冠天下》

​本周其他精彩好文,請看以下嚴選文章:

  • 書.人生.韓秀日常

【2/25~3/6活動預告】

各地活動熱潮漸起,讀者參加閱讀活動時務必留意防疫規範,通通編祝大家平安健康。

2/25(五)

19:00-21:00
文學朱家電影講座|小說家的影像作品一號《我記得》:導演林俊頴×郭強生×文學朱家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新館2樓(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 107 號)【活動頁面

2/26(六)

15:30-17:00
《從前從前,火車來到小島》新書分享會​
地點:梓書房(台中市西區福人街89號)【活動頁面

14:00-16:00
Young文學|特別企劃|吳明益文學講座|獵人、拾荒者、迷宮製圖師與博物學者——關於小說感(一)
地點:敏隆講堂(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12樓)【活動頁面

14:30-15:30
《發光的樹》繪本原畫展:發光時刻創作者座談+工作坊
地點:晨熹社繪本書店(臺中市西區博館路234號)【活動頁面

15:00-16:30
春光下的詩意茶會
地點:詩生活-詩人雜貨店(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二段75巷37號)【活動頁面

2/27(日)

14:00-16:00
《草莓與灰燼》作者房慧真題詩小聚
地點:三餘書店(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活動頁面

15:00-17:00
一場追尋父親生命史的旅程:工人之女與她的黑手父親
地點:晃晃二手書店(臺東縣臺東市台東市漢陽南路139-1號)【活動頁面

1/22-2/28

週三至週日,09:00-17:00
樹 • 立未來 — 與森林共WOOD特展

地點:東勢林業文化園區禮堂(臺中市東勢區東關路1368號)【活動頁面

3/1-3/31

第六屆台灣歷史小說獎推薦獎受理報名
活動頁面

3/4(五)

10:00-11:00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0-3 歲嬰幼兒心理學
地點:新竹市東區親子館(新竹市東區中央路241號)【活動頁面

19:00-21:00
鄭開翔-城市走繪講座高雄場
地點:三餘書店(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活動頁面➤

3/5(六)

14:00-15:30
No, Not Today! We Have to Dive──方子齊《還不是我的時代》新書分享會高雄場
地點:三餘書店(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活動頁面➤

14:00-17:00
深度閱讀《阿蘭布拉宮的故事》
地點:手心境界共享空間(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97巷1號2樓)【活動頁面➤

3/6(日)

14:00-16:00
《草莓與灰燼》新書分享會
地點:瑯嬛書屋(桃園市中壢區榮民路165巷6號)【活動頁面

《菊花如何夜行軍》新書分享@島呼冊店:行旅嘉南平原──詞作中的閩客與性別對話
地點:島呼冊店(嘉義市北興街86號)【活動頁面


《Openbook閱讀誌》是台灣少數以非營利方式運營的專業閱讀媒體。我們正在準備改版網站,希望它能更符合您的使用習慣,也更貼近閱讀本身的節奏與思考。我們誠摯邀請您填寫這份問卷,花 5 分鐘跟我們分享您的感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2-25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