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用生命碰擊生命:劉清彥、張蓓瑜、唐唐跨海對談「藝術與生活」繪本系列

窗外大雨傾盆,雷聲大作,台灣時間下午4點,德國早上10點。親子天下「藝術與生活」系列的作者與繪者在線上相見,這是他們在完成作品之後的首度交流。

首先發言的「阿達叔叔」劉清彥是童書界有名的斜槓王,不僅是譯作等身的資深譯者、電視兒童節目主持人,做甜點的功力是專業等級,同時這些年也持續累積繪本故事創作。

不管是譯作或繪本創作,劉清彥作品中人物故事或傳記的比例相當高。他自陳這與他的新聞背景有關,過去他以記者身分進行採訪時,從人身上找故事是日常的訓練。另外,因為長期和孩子們說故事,他也從孩子身上發現好多故事,並不時從中反思自己。

▇黑天鵝也有男生

「藝術與生活」系列中的《我是黑天鵝》,揉合了劉清彥生活中遇到的幾個習舞之人。故事原型之一是他在教會認識的一名高中舞蹈班的大男孩。有一次看到這名男孩在教會兒童室跳芭蕾舞劇《黑天鵝》中的32圈揮鞭轉,讓劉清彥大開眼界:「男生跳起來的感覺和原先看過的女性舞者味道很不一樣。」

原型之二來自烤箱讀書會一位學芭蕾的小女孩,她對舞蹈的熱情全然展現在生活的每個時刻。書中描寫主角阿民在路上蹦蹦跳跳的身影,就是來自劉清彥看到這個孩子用大跨步過馬路的深刻印象。

此外,劉清彥大學時曾採訪當時的老師林懷民以及系主任鄭瑞城。鄭瑞城在受訪時提到,當年在政大校園裡,如果看到有人走路不好好走,總是大跨步前進,那一定就是林懷民。

於是,跳黑天鵝的男孩、大跨步過馬路的熱愛舞蹈小女孩,以及舞蹈家林懷民的身影連結在一起,就織成了這個談藝術融入生活、理想的追求和性別角色的故事。

張蓓瑜提到,讀《我是黑天鵝》這個故事,她最先受到吸引的是「性別角色」的部分。她想起童年時,即使自己喜歡藍色,還是被迫用粉紅色的書包;幼兒園時她沒有加入小女生扮家家酒的行列,反而喜歡和男生一起搬木頭積木;大學修習德國文學時,才知早期寫作也是男性專屬的職業。因此她對書中阿民的角色格外感興趣,也對故事會如何處理這個性別角色充滿好奇。

張蓓瑜很喜歡故事中阿民對舞蹈的熱情。她談起自己的成長經驗裡,雖然家族中沒有藝術相關的背景,但她從小就非常喜歡畫畫,小時候會將家中印刷廠裡的廢紙廢料,拿來裝訂成小本子,畫成小漫畫和朋友分享。為《我是黑天鵝》繪製插畫的時候,她不斷回想起小時候這段懵懂愛畫畫的過程,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那份單純的快樂。

背負眾人期待,不忘檢視初心

劉清彥曾在親子天下BV中分享家族的音樂傳統:外公是台灣合唱團之父、母親和阿姨都是音樂老師,他的成長過程中,不管在學校合唱團或教會的詩班,音樂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家族聚會時甚至完全不用事先排練,家人就能自然混聲成四部合唱。「藝術與生活」系列的另一本《小歌手與玫瑰花》帶有濃厚的個人色彩,故事中的《野玫瑰》,就來自劉清彥小學合唱比賽至今仍然琅琅上口印象深刻的曲子。

負責本書插畫的唐唐說,收到文稿時,他習慣先從中尋找關鍵字。在《小歌手與玫瑰花》中,他讀到了:流浪、漂泊、孤寂的、追尋自我,這幾個意象是他非常喜歡的。

唐唐對街頭藝人和流浪歌手的角色很有感觸:故事中小歌手在還沒被認同時,如同花朵等候綻放,而當他站上舞台,背負著眾人的期待時,又不免要回頭檢視自己對音樂的初衷為何。

故事中的種種元素,讓唐唐收到稿子時就產生很多共鳴。他相信孩子們同樣也會面對生命的追尋,尤其是高年級的孩子,應該都已開始思考自己,只是他們不常表露出來罷了。

打開衣櫃讓小歌手穿上自己的衣服

談到角色設定和技法、媒材的選擇,經驗豐富的唐唐在處理《小歌手與玫瑰花》的過程中意外撞上創作的低潮。他習慣先設定規畫好一切之後再開始動手畫,既然這是個關於找尋自我的故事,他覺得應該是偏安靜的中間色調,是平緩的,不過分激動的。以鉛筆勾勒線條後,他為底圖選擇美術色階50以下的色調,偶爾加點彩度,希望整體畫面產生一種冷靜的視覺感。

不過在為主角設定造型時,唐唐面臨了一番挑戰,他考慮過故事中這位流浪的孩子是否要長得可愛些,或者穿得窮苦破爛些,但這些想法後來都一一放棄了。因為一直調配不出造型服飾,最後唐唐打開自己的衣櫃,慢慢挑選搭配出感覺最適合的造型。書中小歌手的衣服、圍巾、帽子,都是依照唐唐自己的衣服搭配出來的,他說這個造型也很像自己平時畫畫時的樣子。

小歌手衣服的綠色也是刻意安排的,搭配著故事中的紅玫瑰,如同追尋的過程是一段從小歌手青澀的綠到成為野玫瑰的紅的演變。這樣的設定意念,也延伸到書籍的前後扉頁,因此前扉頁是小歌手衣服的綠,後扉頁則是玫瑰花的紅色。


《小歌手與玫瑰花》內頁(親子天下提供)

翹翹自然鬈​和紅色舞衣

張蓓瑜在考慮《我是黑天鵝》裡阿民的角色設定時,也試過十幾、二十種不同方式,不斷思考,究竟應強調阿民的藝術性格,讓他從人群中顯得突出,或是應展現他就是個平凡的孩子。她覺得阿民的性格有些叛逆固執,有不循規蹈矩的部分,但也很像一個平凡小孩,對自己想做事情有所堅持。

最後張蓓瑜決定融合二者,在髮型上,讓阿民頂著引人注目的翹翹自然鬈,當他做飛躍動作的時候,頭髮能隨風飛揚,展現他不循規蹈矩的部分。服裝則是簡單的舞衣改良版,展現他平凡孩子的一面。

在選擇衣服顏色時,考慮到全黑或全灰會讓主角消失在人群中,最後張蓓瑜選擇簡單的T恤緊身褲著上比較亮的紅色,代表阿民內心的生命和力量的展現。因為她相信一個一直堅持的小朋友,絕對不只是喜歡而已,他個性中一定有一股獨特的力量。


《我是黑天鵝》內頁(親子天下提供)

這個紅色也不斷在書中出現,當阿民面對大家覺得「男生跳黑天鵝很噁心」的批評,當老師堅持要阿民跳王子角色時,阿民的紅色身影都縮到好小好小,彷彿燃燒的火焰即將熄滅。而到了故事結尾,當阿民小聲說出「我是黑天鵝」的時候,那抹紅色已經從他身上轉換感染到整個觀眾席。

除了顏色和造型的選擇之外,張蓓瑜在媒材上結合拼貼和部分色鉛筆,希望藉此展現出舞蹈輕鬆靈動的感覺。特別是阿民跳連續單足趾尖旋轉的那個跨頁,張蓓瑜先手工切割出很多個阿民旋轉分解畫面的紙型,放在桌上試著用各種角度方式擺放,揣摩了許久後才黏貼到紙面上。她很享受這個過程,希望這樣的拚貼,能呈現出陰影和羽毛的立體感,也希望讓畫面的線條不要太完美,能保留手工的感覺。


《我是黑天鵝》內頁(親子天下提供)

圖像創作與童年成長場景的連結

繪製《小歌手與玫瑰花》時,唐唐置入了自己成長經驗中的記憶畫面。譬如最開始小歌手離開生長地方的場景,簡單的窗景和椅子,就是唐唐小時候眷村家中的景象。而小歌手踏入大城市,抬頭仰望高樓的場景,則取材自插畫家當年從花蓮離家到台北讀高中,踏出台北車站時,面對寬闊街道、高大樓房時的驚嘆。

因為疫情關係無法回台灣的張蓓瑜,創作《我是黑天鵝》期間格外想家。在與編輯討論,決定透過外在環境中新舊衝突的景像,來展現主角內在的心理情境之後,畫面上便自然出現了插畫家自己成長記憶中的萬華剝皮寮場景。阿民的周邊充滿了新舊場景的交替,代表傳統價值觀和新價值的碰撞。當阿民尋求嘗試黑天鵝的角色時,也意味著他試圖擺脫傳統社會文化賦予自己的價值和限制。

唐唐提到,身為創作欲望強烈的人,他總是感覺自己處於永遠沒辦法達到目標的狀態,因此創作總是很辛苦、很掙扎。唐唐非常喜歡《小歌手與玫瑰花》中懸絲偶的場景,覺得懸絲偶有種特別的魔力:「對創作的人來說,很難確保作品能達到你所預期的,有時是跟掌握度,有時跟技術或才華有關,那個過程很像懸絲偶——那根繩子總是在的,只是不知道是掌握在誰手中。」

談到懸絲偶,劉清彥也回應,他原本不喜歡面對鏡頭,但被迫主持兒童節目、節目得了金鐘獎後各種邀約不斷,他開始得面對很多不想做的事情。那段期間,他也如同小歌手的懸絲偶這一幕,感覺自己被綁住了,那是一段很低潮的時刻。他覺得唐唐畫的懸絲偶畫面,無論是內在環境或外在情境,包括纏繞的線和背後漆黑的場景,都確切反映出自己當時的心境。他忍不住對唐唐發出「哇喔」的讚嘆:「小歌手真的是不容易處理的故事,因為內在的東西太多,但唐唐運用顏色、構圖和意象,充分展現了故事內外在的細節,真的很不容易。」


《小歌手與玫瑰花》內頁(親子天下提供)

▇最希望讀者從作品中讀到  

唐唐希望讀者除了讀故事之外,也能停留在畫面上,期待讀者看見圖像的詮釋,感受其中的筆觸和藝術表現,藉著文字和圖像結合,進入閱讀的感受和意境中。

張蓓瑜則期望讀者翻閱每一幅畫的時候,都能感受到單純的快樂,希望孩子在閱讀中領略藝術輕鬆快樂的一面,也希望他們透過動態的圖像,體會到舞蹈動作和韻律的美感。

第一次聽到插畫家對自己故事細細完整的回饋,劉清彥安靜的聽著,偶爾用笑聲回應,他說自己感動得都快要哭了。書中的懸絲偶意象既是唐唐創作的心境,又是自己生命中曾經的掙扎,而先前他和教會的孩子視訊說故事時,孩子們也很能體會生活中不時受到家長掌控那種被綑綁限制的感受。提到阿民紅色舞衣代表的堅持和熱情,劉清彥希望孩子在閱讀中體會到,不管父母要求你學什麼,重點是你喜不喜歡,要有熱情才會學得好。

一個半小時的對談,在窗外不時傳來隆隆的雷聲中快樂地進行著。三位創作人生命的經歷和細膩的思考脈絡,透過繪本創作激發出共鳴和連結,正是回應「藝術與生活」系列最好的示範。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是黑天鵝
作者:劉清彥
繪者:張蓓瑜
出版:親子天下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小歌手與玫瑰花
作者:劉清彥
繪者:唐唐
出版:親子天下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劉清彥
從小到大都是合唱團和教會詩班的成員,舒伯特的《野玫瑰》是最琅琅上口的曲子。喜歡合唱勝過獨唱,就讀政大時組織了一個四重唱團體,還不小心得到「金旋獎」重唱組的冠軍。高中開始在教會和小朋友說故事,大學開始接觸圖畫書,因此深深著迷。現在每天專心為小朋友翻譯和創作童書,也將兒童文學和自己的傳播專業結合,在電視主持兩個兒童閱讀節目。作品曾經榮獲豐子愷圖畫書獎、開卷年度好書獎、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金鼎獎優良童書推薦,以及三座廣播和電視金鐘獎。

繪者簡介:張蓓瑜
臺北萬華人。印刷廠裡長大的孩子。從小喜歡收集工廠裡剩下的碎紙頭來剪剪貼貼,做做小玩具。機械的聲音和紙張、油墨混和在空氣裡的味道總能讓她感到安心。
畢業於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輔仁大學語文與德國文學研究所、德國明斯特應用技術大學插畫系。曾榮獲美國3X3國際插畫大獎繪本項目銀牌,入選「德國最美麗的書」,入選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榮獲Openbook年度最佳童書。從事插畫、繪本創作、書籍設計、翻譯,並在德國明斯特應用大學插畫系擔任講師,目前旅居德國。
出版作品:繪本《Hundebraten Süßsauer》(暫譯:糖醋狗排)、《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雪是誰的?》。譯作《寫作的女人生活危險》、《芙烈達‧卡蘿和她的動物們》

繪者簡介:唐唐
本名唐壽南,喜歡任何與創作有關的事情,覺得創作繪本最有趣的地方是可以一再重溫童年的快樂時光。 2003 年以唐唐為筆名發表作品至今,作品包括繪本《短耳兔》、《短耳兔考 0 分》、《短耳兔與小象莎莎》、《小狗噗噗搬新家》和插畫小說《晴空小侍郎》、《少年讀西遊記》等,受到大小讀者歡迎。他創造的角色可愛又獨特,構圖既有巧思又有張力,繪本已譯成簡體中文、日、韓、泰、俄、印尼、土耳其等多國版本。作品曾入選加泰隆尼亞插畫雙年展、金蝶獎插畫類榮譽獎及亞洲繪本原畫雙年展榮譽獎,多次獲選為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臺灣館推薦插畫家。除了插畫,也從事藝術創作並舉辦多次展出,作品廣受私人及美術館收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張淑瓊(繪本評論家、兒童文學工作者)
2021-10-16 10:00
OB短評》#336 錘造美麗思想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忐忑

Pulse
栩栩著,雙囍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淘洗自深厚的文化意象,卻非古典意境的臨摹。天蒼地濶中,感官知覺銜接處,那份遼濶又敏銳的視野收束於冷峭的情意身心幽微間,剔透精煉。詞文扎根於詩的內外理路中,又不為典範所束縛。集子的設計也呈現出一方天地之感,不失之於虛無,是一部精巧的詩集。【內容簡介

獵人們

貓爸爸、李家寶
原著:朱天心,漫畫:阮光民,目宿出版,249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以小說家、動物權運動者朱天心16年前的作品為本,描繪流浪貓的生態、人與動物間的情感依附,以及生死哲學。此書雖然是將既有的經典文學改編為漫畫作品,但讀來深具獨特性與完整性,似乎以視覺化重新塑造了一個「李家寶」,讓十數年前的生命與故事延續,也讓散文原有的動人關懷更加乘。【內容簡介

大小兄弟

Grand et Petit
亨利.莫尼業(Henri Meunier)著,尤安娜.康哲友(Joanna Concejo)繪,尉遲秀譯,大塊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精彩的繪畫美學展示一則奇幻寓言,以逆反的時間與形體狀態,寓示長大與成長並非成正比,曾經飽滿的,可因時間遞嬗、生命慢慢前進而消逝。但書中各種物質細節、情感的隱喻昭示了生命過程是最重要的,即使是極端的經驗差異,也能因為肯認彼此的存在,而讓消失的持續存有。插畫家十分擅長轉化文學性極高的文字作品,本作亦以圖像彰顯其說故事的能力。【內容簡介

獅子的點心

ライオンのおやつ
小川糸著,王蘊潔譯,悅知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以臨終安養為舞台的小說,寫出日系人情中慣有的冷靜與個人性。一個個人生邁向盡頭時最後想吃的點心,鋪展了數條引人入勝的故事線。「點心」的巧思則畫龍點睛,凸顯回憶與當下的交疊。人生最後的非常態時光,亦有強烈的日常感,是每個人都能找到共鳴與淚點的溫暖之作。【內容簡介

天才的思考

高畑勳與宮崎駿
天才の思考:高畑勲と宮崎駿
鈴木敏夫著,緋華璃譯,新經典文化,460元
推薦原因: 樂  
在眾多以高畑勲與宮崎駿為主角的傳記作品中,本書因作者鈴木敏夫的特殊身分而讓觀察與記錄的視角微調,更凸顯吉卜力動畫公司的發展史、動畫製作的實務面、天才的困頓、電影熱賣的偶然與應然等主題。對讀者來說,是得以全面理解吉卜力時代的重要視角,即使不是高畑勲或宮崎駿的「迷」,也能從作者的「特設席」一窺耳聞已久的經典動畫誕生背後的生動故事。【內容簡介

與希林攜手同行

希林さんといっしょに。
是枝裕和著,呂宜庭譯,臉譜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思   文   樂  
是枝裕和、樹木希林的對話集,讀來充滿生命智慧與小叛逆,也旁及日本影視圈的奇人軼事。對話內容主要從導演的目光提問與記憶,由此看到的樹木希林或許與讀者心目中的形象相去不遠,但更深刻許多。書中不斷出現「老」、「離去」、「生死」等議題與思考,即使在樹木希林身後閱讀,其獨特的世界觀與人際觀依舊令人感到驚喜。這是一本哀悼之書,也是陪伴之書。【內容簡介

現實的探求——台灣攝影史形構考

張世倫著,影言社有限公司,6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益  
本書雖是作者近10年的攝影文史評論集結,但少見地在集結文章中梳理出清晰的路徑,有宏觀的歷史,亦有細部化的主題,不讓各篇章因書寫時空的落差、發表場域的殊異而有拼湊之疑。全書帶有系譜學式的批判之眼,不將「攝影」視為意義固定且跨時的概念,其形構因帝國再現他者、技術媒介發展、在地社會自我記憶之術的變遷,不斷被發明與再造,也因而能從攝影主題中看見台灣的歷史進程。【內容簡介

鯨豚記

台灣首位鯨豚攝影師水下20年的夢想與堅持
Whale Odyssey
金磊著,大塊文化,10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益  
本書展現作者如何以20年之所見,記錄一場鯨豚保育的視覺與心靈之旅。在視覺上收錄了各種珍貴的瞬間,讓讀者對鯨豚的理解不僅是生物/生態學式的,也是美學式的衝擊。在心靈上亦展現了攝影師的自我實現與啟蒙,對於鯨豚保育與攝影專業的矛盾掙扎、感動與謙卑。在各幅動人的攝影作品裡,海洋更是不可忽視的存在,不僅包容了各種生命、承接生死,亦發出令人畏懼的控訴。【內容簡介

向孩子借來的地球

20個自然生活練習,打造綠色家園與可持續的未來
みんなのちきゅうカタログ
福岡梓著,川村若菜繪,嚴可婷譯,果力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益  
一本友善地球生活的圖錄,將近年綠色生活推動的自給食、動手做、再利用、互助、靜心等價值觀,提煉出具體的方法和有益生活感舒適的態度,以扼要的文字、可愛的插畫引領大家無壓入門。書中圖解明晰易懂,也可以親子共讀,畫面中所描繪的生活也著實令人嚮往。【內容簡介

消費中國

資本主義的敵人如何成為消費主義的信徒
Unending Capitalism: How Consumerism Negated China’s Communist Revolution
葛凱(Karl Gerth)著,陳雅馨、莊勝雄譯,臺灣商務印書館,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當「共產黨」成為「中國」的同義詞時,對於該區文化歷史的理解,也就經常被單一生產與資本系統(及社會主義)壟斷,但作者對此提出有力的批判論證,並具體以1949年後的30年間、國家消費主義做為中國從未消失的資本主義其中一個面向為分析重點,精彩地補充並修正二元對立且單一的國家社會發展敘事。當代對於中國社會出現的名品搶購潮,也可以從「國家消費主義」如何與「以個體為中心的資產階級消費主義」競爭及斡旋的分析視角切入理解。【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鄧九雲》晚讀者

老家重新裝潢後,客廳沙發的位置被一整面書牆取代了。那書櫃的書,七成都是在閱讀啟蒙時期購買的。不過每次談到這啟蒙,就有些不好意思。因為我的閱讀開始得相當晚,而且沒有恩師,沒有同儕,完全靠機運與直覺。不像心中那些景仰的作家們,羨慕他們小學就能讀完《紅樓夢》,然後可以花一輩子慢慢去愛。

開始得晚,需要追上的很多,囫圇吞棗了好幾年,最近終於放慢步伐,因為該來的其實已經來了。這就得要感謝自己的囤書癖。

前陣子在圖書館無意間借了一本義大利作家Alessandro Baricco的《不流血》,被分線性口語式的敘事手法所吸引,於是慣性查詢起作者的其他作品,想來個系統性的閱讀計畫。他的書不好取得,除了已經改編成電影的《海上鋼琴師》與《絲綢》之外,台灣不是絕版就是沒有引進。失望了幾天後,竟然意外在自己的書架上發現兩本他的簡體版小說,一本是《一個人消失在世上》,已讀過,書上還有鉛筆的畫線,卻完全不記得內容。另一本是《憤怒的城堡》,書頁發黃,沒讀,這全是當年啟蒙時期亂買囤積的戰利品。

所謂的啟蒙,是晚在26歲才開始。那時我剛從英國學習表演回國不久,就隻身前往上海拍戲。實在因為拍戲空檔太無聊,沒通告的日子沒地方去,就泡在人煙稀少的大書店裡。當年(2009年)的簡體書,都走低價簡潔派,不如現在本本高貴精裝。我發現一套王安憶主編的「短經典」,是世界當代短篇小說叢書。出版的第一本是美國作家Simon Van Booy的《愛,始於冬季》,當時台灣還沒有譯本。那時的我讀得心花怒放,買了幾本回台灣送人,甚至異想天開想自己翻譯再找出版社出。(最後當然沒事成。不過那是另一段有趣的故事,讓我結識幾位獨立出版的好友們,慢慢踏上作家之路。)

「短經典」的出現,不只讓我開啟對短篇小說的情有獨鍾,同時也激發了囤書的慾望。那系列的設計風格,只有簡單的粗黑文字,書封像色票一樣單色變化,放在書櫃簡直就如一排馬卡龍般的賞心悅目。於是接下來的好幾年,只要一有機會去中國大陸,我就持續補足系列中的缺號與新品。同時,也毫不手軟開始採購歐洲各國的簡體小說,儘管翻譯品質有時參差不齊,但總是難抵心中那股莫名投向陌生歐陸的渴望。

《愛,始於冬季》單純開啟了我對「使用」文字的好奇,以及對「日常」的價值探索。作者失去過摯親,與小女兒相依為命。不寫書的時候,他們會去中央公園餵鳥,散步,在沿路經過的每個自動快照亭前拍照。他說,「寫小說將會成為我們此生所做的最親密的事情,因為語言生生不息。」我清楚記得當年闔上書時,心裡那一股純純的美好的動念:我也好想寫點什麼。

一直到現在,能讓讀者產生這股書寫動念,都被我視為是對作者最高的讚譽。每當我想著文學的存在,就是一種生命的延續,心裡所有「負」的部分,通通都變成「正」的了。這聽起來有些誇張,但魔幻真的都是轉瞬之間。

再次重讀《一個人消失在世上》,才驚覺這本書對我之後的書寫生涯影響甚巨。更精確的說,那是意識到這位義大利作者,持續對我筆下的「世界」釋放著一種恆常的振動頻率。《一個人消失在世上》是在寫一位決定再也不寫作的作家Mr. Gwyn的故事。他封筆之後沒多久,無意間路過一個畫展,給了他全新的靈感——他決定進行一項奇怪的新計畫,幫人「寫畫像」。

於是Mr. Gwyn租了一個破舊的倉庫,播放長達62小時如自然光線變化的背景音樂,天花板掛著特殊訂製的燈泡,會在32天後一盞一盞的熄滅。他讓委託者每天自行前往倉庫在裡面待上一段時間,然後在一旁觀察,不互動。32天後Mr. Gwyn會完成「畫像」,也就是一篇「故事」。委託者都很滿意,但最後因為一場破壞,這個計畫無法進行下去,Mr. Gwyn從此消失,但他的文字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存在下去。

Alessandro Baricco筆下的人物,總是被生存的迷霧籠罩。許多人格格不入,一些渴望消失,一些正在消失。Mr. Gwyn就這樣爬進我的心裡,趁我還搞不清楚自己究竟被什麼打動之前,就融進了記憶的深處。大約一年後,我寫了一個故事,講述一個決定再也不演戲的女演員,要為委託者製造「未來回憶」。我一直受這女演員所吸引,前前後後以她為核心發展了幾個短篇與劇本。我曾單純以為她就是自己內在投射出去渴望成為的「原型」,但此刻我明白,她是我所經歷過的閱讀總和,從她身上散發出的那股魅惑的異國情調,正是來自我從未抵達過的義大利。

Mr. Gwyn教給我,我們不是一些人物,我們是故事。我們總覺得自己是人物,忙碌於冒險和日常生活,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我們是整個故事,不僅僅是那些人物。我們是那些我們散步的森林,是騙人的壞蛋,是周圍的混亂,是我們經歷過的事情,是東西的顏色、聲音。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本書中的幾頁,但是這本書沒人寫過。」

我曾以為當閱讀開竅了之後,喜愛過的都會變得遜色。然而現實卻不是這樣的邏輯。過往的囤積雷達,像能辨識未來一般,神奇地為我存取了許多稀有的補給品。讀完《一個人消失在世上》,我打開泛黃的《憤怒的城堡》又讀了通霄。小說中兩個明確的意象在我腦海盤旋著:火車與玻璃。

這故事的背景圍繞在一個叫桂旎葩的地方,像桃花源烏有般的存在。他們要造一列火車,卻不知開往何處,於是火車頭宛如一座紀念碑擱淺在草原上等待著啟航。他們還要造一座玻璃水晶宮,包含夢想與無限,伴隨崩毀與脆弱。故事中的意象與敘事比《一個人消失在世上》更複雜了,更能凸顯出Alessandro Baricco作品裡一向鍾情的兩大元素:「宿命」與「傳奇」。

想想《海上鋼琴師》的1900,我總是把他究竟該不該下船的問題,視同為《駭客任務》裡那兩顆藥丸一樣經典。不過我們都忘了一件事,怎麼選擇從來都不是重點,故事會在讀者心裡成為一種「自然殘留」,卡在我們與世界的中間。譬如那輛閒置的火車頭,與夢幻脆弱的玻璃屋,如同我們內在最格格不入、不切實際卻無人知曉的浪漫渴望。故事讓生活的彩度提高,並且無形中催生出更多「畫面」,達到生生不息的終極目標。每當這一刻明瞭攤在眼前時,我會與那根本不清楚長相的書寫者,產生一股前所未有的親密感。受捧著書,卻明確感到整個人,被一股力量完美地撐著。

人會覺得孤獨,是截斷了那殘留的可能。只要撿起一本書,孤獨就有被滲透瓦解的機會。除了書櫃的寶庫,我的床前有本被翻到爛的《呼蘭河傳》。那是一位叫蕭紅的摯友,總能把我的孤獨,瓦解得最為徹底。


鄧九雲
演員、作家、編導。政治大學廣告學系與韓文雙學士,英國東15表演碩士。

影像與劇場表演遍及台港中。出版多本短篇小說與散文集:《女兒房》《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暫時無法安放的》《用走的去跳舞》《我的演員日記》。長篇小說《女二》入圍23屆台北文學獎年金獎助計畫。2015年開創「小說聚場」系列展演,結合非典型空間、文本與戲劇,至今發表四部作品。

持續保持創作能量,渴望在文字與戲劇中開拓更多可能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10-14 10: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