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影響…… 」顯然是這兩年最受歡迎的破題句。2021年,台灣真正經歷了導致行動受限的社區感染,實際實施三級警戒的時間為兩個半月 ,這段看似不長的時間,卻對各產業造成天翻地覆的影響,也觸發了書市不可逆的變化。
本文架構:一、年度數據 |二、通路動態 |三、排行榜分析 |四、事件與政策
一、2021年度數據
首先依照慣例,以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為基準,檢視出版端和零售端整體的規模。(註 )
➤出版 :推估全年產值為189億
去(2020)年的觀察報告中,我們推估全年出版總額約落在187億上下,但因年末(11及12月)較同期表現更佳,成長近3%,實際數字是190.4億,雖然較前兩年仍有些微衰退(-4.4%),仍維持住190億的門檻。今年儘管歷經市場動盪,到10月為止看起來整體規模仍相去不遠,這是自2015年被稱為「雪崩式下滑」的192.5億之後,第7年的穩定數值。
或許正如光磊版權總監譚光磊所言:「台灣的圖書出版產值,也許並沒有『腰斬』那麼可怕。也許那是加上了當年租書店產業的某種『虛胖』?也許200億就是現階段穩定的樣貌。」
➤書展喊停、疫情來襲,實體書巨幅震盪,下半年回穩
當然,在這份穩定中仍有些許變化。首先是實體書在3、4月的數值異常攀高,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6.7億。不過去年此時的數字也是異常的,應該是因為疫情初起,出貨量大幅降低之故。今年可能部分原因來自台北國際書展臨時喊停,各社方的備貨在3、4月進通路舉行書展,後續因為實體通路在警戒期間大幅減少新書採購,出貨量顯著降低,7、8月的些許攀升,推測以網路通路的能量為主。目前看來下半年趨勢回穩,並貼近往年走向。
➤電子書持續雙位數成長,占比坐4望5,約8.3億
電子書去年占整體市場的3.6%,成長超過三成,這股動能持續到今年,在疫情期間更加明顯,每期(雙月為一期)營收都能破億,7、8月更創下歷史新高的1.59億,預估全年約8.3億,占比將達4.5%。比較紙本書與電子書的折線圖,也可看出成熟市場呈現穩定軌跡,新興市場則每年皆大幅變化。
➤零售 :因疫情承受巨大營運壓力
相較於出版端還能想辦法調節營運模式,身處末端的零售業承受到最直接的疫情衝擊。5、6月銷售總額僅23.9億,為近年低點。
疫情改變了民眾的消費方式,根據筆者非正式的訪談,書店來客數一直還未回到疫情前水準,如本文開頭所述,7、8月的回升很可能主要來自於網路通路。好消息是9、10月市場反應持續熱絡,缺口應不致擴大,只是實際上實體與網路之間銷售占比的消長比例不明,可能只有各家出版社才知道了。
二、通路動態
今年度至10月為止,登記銷售圖書、雜誌類別的店家數量,1-4月與去年持平,5月減少了10間(2,049),其後反而開始逐月增加,至8月為止已增加近20間,達2,068間,較2020全年度為多。雖然這個數字未必能反映市場規模的實際狀況,但至少圖書、雜誌的銷售點理論上並未因疫情打擊而劇烈減少。
當然,今年還是有幾家書店決定告別。彰化的紅絲線於9月結束營運;新北三重由同一位店主打理的兩間書店,位於巷弄間的常日書房歇業,捷運站旁的逃逸線書室持續營業。近年展店頻頻的青鳥收掉大稻埕的據點;閱樂書店也離開台北松菸,以新竹為重心。台北甫開業一年有餘的意念書店突然宣布結業,不過表示會以其他形式與大家再相見。
9月時台中新手書店宣布結束營業的消息,對我來說是最震撼的。新手書店規模雖不算大,卻是營運已久、相當有代表性的特色書店。不過前陣子又看到好消息,在一連串機緣之下,新手在原址不遠處找到了新家,實屬大疫年代可喜可賀之事。
➤新服務、新據點、新模式
在三級警戒期間,許多實體店面都採取縮短營業時間、甚至營業天數來降低成本,畢竟每天打開店門,人力、水電都是開支。但除此之外,不同的書店也新增服務項目,試圖在停滯狀態中找尋出路。例如新竹或者書店推出「讀在瘟疫蔓延時」防疫書箱,Tsutaya Bookstore(下稱蔦屋)直接跨界防疫食材箱;誠品信義店則提供北市滿千免運外送服務,除了補貼營收外,提高與讀者維持聯繫也同等重要。
取自facebook/或者
今年實體通路最重要的是打贏生存戰,除了基隆一口氣開了青鳥、誠品兩家期間限定店較引人矚目外,少有大動作的調整,多半是執行既定營運策略,在下半年疫情暫趨平穩之後,才聽到比較多新的展店計畫。
蔦屋首度跨出六都,即將於明年3月進駐新竹湳雅廣場。這間由大魯閣營運的商場看中竹科三班制工作型態帶來的消費潛力,將挑戰24小時營業,因此蔦屋也即將出現一間24小時書店了。要能維持整間商場全年無休難度不低,台北早年有京華城的例子,能夠成功與否,商圈、來客組成、業態比例等因素都有很大影響,頗讓人期待轉型後的實況。
➤超市越來越像書店,書店也越來越像超市
台灣的書店分布,近年一直是都會區的密度遠高於鄉鎮,雖然這10年來不少有心人回鄉開書店,但受限於人口與交通便利性,通常也只能選擇較熱鬧的地點。無論出於推廣閱讀或開拓藍海市場的目的,在選點和營運模式上都出現了一些新的嘗試。
雖然本文是2021年的產業觀察,不過在此先把時間和空間都稍微拉寬一點。以公部門而言,這兩年雲林縣政府推出「微冊角落」計畫,藉由與便利商店和特色店家合作,在店內開闢一方閱讀空間,目前已有超過百家。這個計畫應該是從世界閱讀日發展出來的,是比較少見政策延續的例子,且無論如何,都比公共圖書館喜歡標榜借書數量冠軍的統計來得有意義。
回到私營企業,超商龍頭統一7-11於2019年初開設「Big 7」特色門市,除了一般超商服務外,運用集團資源納入咖啡、彩妝、糖果、麵包以及圖書專櫃,在店內陳列博客來暢銷榜書目。雖然大部分的超商其實店內都設有書刊貨架,但以此種規模陳列書籍,對於講求坪效的超商而言實際反應如何讓人頗為在意。目前在網站上可以查到的特色門市共255間,可能並非每間都設有博客來專區,但看起來這種打破傳統以便利、快速為主要訴求的新興形式,仍是7-11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
7-11超商「Big 7」特色門市,店內陳列博客來暢銷榜書目(沈如瑩提供)
當超市長得越來越像書店的同時,書店也長得越來越像超市。去年誠品宣示的社區小型店,今年10月底在內湖開出第一家「誠品生活時光」,觀其名可知實際營運者為「誠品生活」,書店為其中一項業務。內湖店面積80坪,餐廳與零售面積大約各半(共用櫃檯),零售中圖書與文具食品的面積也大約各半。據誠品的年度報告指出,店內零售與餐飲為6:4,零售中則有三成為圖書,換算可得圖書:文具食品:餐飲的比例約為20%:40%:40%。
統一7-11在店內陳列的是博客來暢銷榜100名,誠品則在店內陳列新書、書展和暢銷書共約1,000至1,200種 。去年談到此計畫時,我提到「社區型店面來客固定,要在有限空間內讓讀者能夠經常感受到新意,又能確實做到庫存控管的難度甚高,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人力才有可能做到。」誠品對「讓讀者感受新意」的解方是「日日有新書、週週有活動」,要求店面每日進30種以上的新書以便更換版面,換算下來每月將近千種品項,相當於大型店面的新書進貨種類數。
誠品規畫到2025年時要開出百家「誠品生活時光」(應採加盟模式方有可能),由於皆以書封正面陳列,假設一個品項進3冊,一個月將近3000冊,100家是30萬冊,但目前圖書僅占店內的兩成業績。雖然這估算大概有些誇張,不過新店型即將陸續開張,店面勢必要盡速建立空間與庫存的SOP才能順暢運作。
誠品生活時光內湖店(沈如瑩提供)
➤虛實整合加速腳步,社群經營提升品牌信任感
零售市場因應變化的策略繁多,彼此之間多有對照之處。今年各家通路的報告中,不約而同提到了多元化的傳播媒介。
誠品在蝦皮商城的反應不惡,改版後的網路書店「誠品線上」營收成長亦數以倍計,且在經營實體活動的同時,也特別提到「迷誠品」網站及Podcast的內容經營,這番以虛擬帶動實體的策略,與以往誠品營運給人的既定印象有所不同。
金石堂今年也在蝦皮開市,同時以「書店員頻道」和Podcast直接對讀者發聲。媒體報導 也曾提到,無論是連鎖或獨立通路,從誠品生活時光內湖店到甫開幕的小書店純良社,都直接使用Line社群與讀者互動,相信這麼做的書店絕對不只這三間,在社群演算法讓人灰心喪志、疫情讓更多消費者趨向網購的時代,實體通路主動開闢新的溝通方式似乎是必然。
另一方面,電子書平台Readmoo讀墨(下稱讀墨),除了網路社群經營有成,Youtube頻道mooTube的播放次數/時數亦創新高,旗下廣播節目「經典也青春」擁有固定的聽眾群。同時舉辦實體活動,讓在社群裡已經熟稔的書友不僅與作家見面,也彼此交流。這些自媒體一方面可能直接轉換成點擊和銷售,但最主要的還是藉由提高讀者黏著度換得品牌信賴感。
VIDEO
電子書平台Readmoo讀墨經營Youtube頻道、廣播節目,提高與讀者之間的互動。
➤電子書,或許成為海外讀者更便利與安全的購書方式
讀墨2021年營收達4億,是去年(2.5億)的1.6倍,同時總共推出4款閱讀器(以新版的mooInk S和pro系列為銷售主線),年度報告中提到在三級警戒期間使用閱讀器的比例明顯提升,硬體銷售應為下半年營收加持不少。
比較讀墨與Kobo提供的相關數據,讀墨會員數90萬人、上架品類18萬種,Kobo則為50萬會員、15萬種書,不過讀墨讀者使用閱讀器的比例為42%,Kobo則為88%。沒有專屬閱讀器的博客來則表示電子書較去年成長超過5成,以去年「上看2億」的訊息推估,今年約莫3億。回到本文開頭統計的電子書營收約8.3億,各平台的市場占比大致有譜。
讀墨報告還有一點值得關注:讀者的占比有4成在海外(美國15%、香港15%、其他10%)。電子書不受空間限制的特性讓知識的傳播與分享更加零距離。博客來今年的報告中未提到以往連年成長的港澳市場,在香港擁有至少6間分店的誠品,雖在報告中提到外銷12萬種台灣出版品,但也經常與「從源頭控管」的《香港國安法》審查周旋。或許對海外讀者而言,電子書是更便利(也更安全)的可能。
➤耳朵經濟發威,有聲書值得觀察
去年蔚為焦點的「耳朵經濟」,在今年初鏡文學與文策院合作的有聲平台「鏡好聽」正式成立、年底博客來推出有聲、影音館後顯得更加熱鬧。讀墨的有聲書幾乎是翻倍成長,而在新型態內容的銷售上,博客來通常不是第一時間踏入的通路,但因目前仍穩坐書市龍頭,龐大的使用者數量使其有機會後發先至,雖然基數還非常小,但這個備受業界關注的領域未來能發展到何種規模,頗值得觀察。
三、從排行榜看通路趨勢
今年列出的通路排行比較少。例如momo雖然公布了暢銷趨勢,但沒比照其他通路公布排行榜,而是直接以雙12名義進行年終促銷,愛賣什麼就賣什麼。雖然不像去年因為書籍折扣戰而頻頻上新聞,但一樣是打到骨折,自行吸收,不賺最大。今年書籍銷售提升將近5成,相信已超過10億規模。
綜觀各通路暢銷排行(註 ),仍然以理財書為最受歡迎的類型,而且看起來讀者在學會了投資技術後都頗有斬獲,需要調適自己面對財富的心態。《原子習慣》出版兩年半仍高居各大通路總榜冠軍,金石堂報告中提到此書天天有銷售,若以博客來報告所言「每七分鐘賣出一本」,相當於一年在單一通路銷售超過7.5萬本 ,實為近年少見。
去年與理財書分庭抗禮的勵志成長類書籍今年風頭稍遜,以博客來百大為例,從20種變成16種,但在誠品還是占據不少主要名次。新興勢力是以《鬼滅之刃》領銜的爆量漫畫銷售,在博客來甚至創下23集全數入榜,且集中在前50名的特殊景象。去年博客來的圖文書能擠進百大的品項僅一種,今年《鬼滅之刃》幾乎占去1/4名額,被擠下的以生活類書籍為主(去年有9種,今年0種)。
博客來實體書十大暢銷排行榜
近年走勢偏弱的翻譯文學(含類型小說),今年連東野圭吾也不一定能擠進百大,各通路前10名只能靠村上春樹撐場。但與此同時,下半年搭著電影出版的《沙丘》原著以套書之姿衝進榜內,寫下近年大部頭小說的奇蹟。本土創作風頭最健者莫過於橫掃各大獎項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堪稱近年叫好叫座的台灣作品之一。
誠品(左)及讀冊實體書十大暢銷排行榜
今年金石堂只公布實體書榜,相較於去年總榜與實體榜重疊度高,今年看起來可能接近五五波。金石堂的榜單與誠品、博客來的類型差異較大,童書相對強勢,且漫畫的威力在金石堂則由BL輕小說取而代之。這次增列讀冊的二手書榜,看起來就像是歷年暢銷書大集合,滿有意思的。
電子書的銷售榜大致與實體書差異不大,寫真書是較不同的類型(去年也有,但今年更普遍出現在不同通路中)。博客來的《【圖解】最高勝率手機當沖》在實體新書榜只排在82名,但電子書表現優異,或許用手機邊讀邊下單更方便?讀墨大推橫山秀夫,讓《64》成為唯一擠進前十的文學小說。讀冊今年閱讀偏好則轉向身心靈層面。閱讀榜還是熟面孔多,如:《筷:怪談競演奇物語》、《莫斯科紳士》、《13.67》、《為什麼要睡覺?》等。
左起:讀墨、樂天Kobo、讀冊電子書十大排行榜
➤當書籍成為「附加購買物」
在通路報告中經常可以聽見關於「哪些書是被什麼樣的人買」的分析,這些資訊對通路而言是行銷上很重要的工具,但對出版社或媒體而言,了解年輕女性、中年男子的閱讀偏好是符合或者違反我們的刻板印象,似乎只是一種趣味性的資訊或話題,我很好奇出版社對這些分析的真正看法。今年誠品在報告中將百貨和圖書的消費連結起來,例如購買時尚配件的消費者通常買的書是勵志成長,身心都「對自己好一點」。
這觸發了我一直在思考的事:雖然書店的複合經營已行之有年,但對我而言,「書店」和「其他通路」在心理上仍是不同的場域。如果需要購買食衣住行等用品,我會先考慮去百貨商場或是購物網站,如果購物清單中包括買書,才會選擇書店或網路書店(雖然那些網站都把「書店」兩個字拿掉了),再順便看看有沒有其他要採購的東西。
隨著各通路經營品類不斷擴充,很容易在一個賣場或網站上同時找到「書」和「其他東西」,兩者相較,後者的採購頻率顯然高得多,因此對複合式通路而言,消費者在採購生活用品的同時順便帶本書(無論是湊免運、滿額優惠或是剛好需要)可能變成更加普遍的購物模式。例如疫情期間因為擔心物資短缺,泡麵曾一度攻上博客來即時榜。我原本是個習慣實體採購的人,這一年也在momo下了好幾次單,雖然目前還沒有在上面買過書,誰又知道哪一天會改變呢?
四、事件與政策
➤從詐騙到盜版
今年不能遺漏的出版事件是盜版書。其實盜版書一直都有,但以往較常被討論到與出版相關的犯罪行為,以通路的分期付款網路詐騙為主,去年的觀察中已經談過,而就在今年寫稿之際,又傳出地方首長的家人遭遇此類詐騙。屋漏偏逢連夜雨,今年下半年竟然在臉書大規模出現盜版書廣告,導致不少讀者受騙。
乍聽到此事非常驚訝,這個近年總是被稱為不景氣的行業也能吸引詐騙集團的青睞?由於金額低,提出告訴在時間、金錢和心理成本上都非常不划算,讓受害出版社感到非常無奈。
➤圖書免稅,利潤歸誰?
圖書銷售免徵營業稅於今年3月上路,造成兩個現象:第一是新書申請量暴增。主要是原先較少申請ISBN的出版品(如:漫畫),為符合免稅資格補申請書號,以往每個月約3,000筆上下的新書申請量一口氣拉到5,000筆,在申請前後的月份更達8,000至10,000筆以上,截至11月止累計超過7.6萬筆,以往理解的「台灣每年新書出版量將近4萬種」已不再適用。但此政策在上路前便聽聞產業上中下游的分配爭議。究其背後原因,不外乎大家都希望能把握緩解營運緊繃狀態的機會,原本出於好意而訂立的政策,卻反映出整個產業的焦慮。
➤「公共出借權」原估1000萬,僅發出40萬
日前中央社發表專題 ,探討「公共出借權」的實際成效。此項政策用意是希望讓本土創作者及出版本土創作的出版社,能從圖書館借閱中獲得補償酬金,但由於申請流程繁瑣,根據該專題研究,就算是借閱率高的出版社,也得花上數名人力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作業,最終獲得的金額至多約數千元,一般的出版社可能只有數百元,總發放金額為40萬元。金額不多,主因可能是目前實施的圖書館數還很少,但流程複雜和限制太多,也導致許多出版社和作者從一開始就打退堂鼓。
至於在設定上僅限制本土創作之出版品的考量可以理解,但翻譯書在台灣一直是高占比,雖然是引進外國作品,但從審書、版權到翻譯,花的工夫不一定較少,譯者更需要長時間的培育(君不見《沙丘》引爆的簡中譯本vs台灣譯者之爭?)。原本教育部預估會發放到1000萬 ,整體政策不妨從寬調整。
➤避而不談的「新書銷售規範」
今年施行了幾項與出版相關的政策,用意似乎都在宣示出版產業「小但是很重要」的文化價值,不過「新書銷售規範 」卻仍舊無人聞問。今年還是有書店討論折扣戰的傷害,但原本就態度消極的出版社,在因為疫情希望藉由折扣快速提升買氣的想法下,「新書銷售規範」顯然更加遙遙無期。
我並不認為「新書銷售規範」是萬靈丹,說得無情一些,就算有如此規範,一來大型通路仍然可以以折價券等優惠方式鑽漏洞 ,二來也不是每家書店都有穩健的經營體質和選書能力能在市場取勝。但目前的生態確實必須做些調整,「殺雞取卵」是句老話,你我皆知實非長久之計。●
書.人生.張翎》一本書和一個人的奇遇
常有人問我哪一本書對我的寫作影響最大?我往往不知如何作答,因為一個作家很難把某一本書挑出來,和自己的某一段創作歷程劃上一條簡單的連接線,就如同一個人很難把人生的某一次遭遇,和面相上陳年積累的某一種神情直接聯繫起來。閱讀經歷對思維的影響,是一個複雜的多層面的融匯過程。一本書對一個人的影響,有時會溢出文字的範圍,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衍生物」。
我的閱讀興趣是在兒時貧瘠的文化土壤裡萌芽的,它歷經後來的背井離鄉和頻繁搬遷,竟然一直得以存活。可是我視野的雷達裡卻始終存在著一些「不可饒恕」的盲點,畢竟世界太大,書太多,眼睛不夠。以色列文學就是我閱讀盲點中的一個明顯例子。冥冥之中,我的書架上似乎預留著一片空白,在摒息等待著來自那個角落的一本巨著。
這一天終於到來。幾年前,有人向我推薦了以色列作家艾默斯.奧茲(Amos Oz)所著的《愛與黑暗的故事》(A Tale of Love and Darkness)。還沒有翻開書,我的心就抽了一抽。不是因為腰封。這年頭大部分的書上市時都會包裹著一個聳人聽聞的腰封,我們從腰封裡學到了在學校裡沒有真正掌握的各種修辭方式,比如誇張、排比、隱喻,我早已諳熟了跳過腰封的閱讀捷徑。真正讓我吃驚的是作為封面的那幅作者肖像。這幅照片被藝術化地切去了小半側臉。肖像上的作者滿臉滄桑,緊抿的嘴角微微上挑,似乎在努力製造一絲與溫暖慈愛接近的微笑。可是那絲微笑卻夭折在了千辛萬苦的半途,那張臉的溫度接近冰點。
我原以為這本書是關於猶太人二戰悲慘命運的書寫,後來才發覺我錯了,而且錯得相當徹底。奧茨威辛集中營是這本書裡幾乎沒有提及的、只能依靠經驗和暗示來揣測的朦朧前史。奧茲打開的門裡,是一片我的鮮少靠近過的天地——他讓我看到了我對猶太歷史的瞭解是如何平面膚淺。
年輕時所受的洗腦式教育,給我們那一代人灌輸了一種錯覺,總認為自己的民族是世界上獨特的「苦難深重」的民族。閱讀奧茲讓我知道苦難創傷並非是一個種族特有的經歷。奧茲顛覆了虛構和非虛構寫作之間的傳統界限,用冷峻的反諷、貫穿文字的黑色幽默、偶爾狂野奔放的想像力,展現了民族和家族史書寫的另外一種可能:創痛被拉開了一段距離,剔除了熱烈的情緒渲染和控訴,變為木刻。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把居住在以色列國土的猶太人想像成一個以強烈的民族性凝聚起來的整體。奧茲讓我看見了在那塊充滿各種危險和不安的土地上,猶太族群中存在著的巨大分歧和裂痕。在那個新國度裡出生成長的新一代猶太人,並不全然認同戰後多年依舊生存在惶惑驚恐之中的集中營倖存者的處世方式,他們以父輩畏縮怯弱笨拙的形象為恥。他們渴望成為「堅定的拓荒者,大地之鹽,希伯來革命英雄」。許多年輕人(包括奧茲本人)脫離家庭,來到基布茲(Kibbutz,類似於人民公社的組織),滿懷激情要成為新國家的棟樑。可是,自然世界的法則並沒有對他們網開一面——在每一個熾烈的烏托邦夢想之後,都跟隨著一千個冰涼的噩夢。
奧茲在書中寫到了多重對峙:記憶帶來的羞辱與忘卻帶來的內疚、民族主義和世界主義、猶太文化的歸屬感和歐洲文明的致命吸引、為社會獻身的集體主義理想和滿足寫作欲望的個人主義訴求……很少有一本以自傳體書寫的書,能帶給我這樣強烈的內心碰撞和痛楚。《愛與黑暗的故事》我至少讀了三遍,書頁已經在反覆閱讀中磨起了毛邊,空白處筆記密麻如蟻。它讓我體會到了何為人類命運的「共情」——沒有一個人,也沒有一個種族是作為一座孤島存在的。世上所有的惡都是對人類的惡,每一片土地經歷的疼痛,都是人類整體的疼痛。
由於《愛與黑暗的故事》,我有幸認識了一位傑出的譯者。中譯本的語言優美,節奏流暢,幽默和反諷得到了很好的詮釋,讀起來完全沒有譯本常見的「翻譯腔」。後來,通過朋友的介紹,我和此書的譯者、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鍾志清教授見了面。她是第一位在以色列獲希伯來文學博士學位的中國學者,從事希伯來文學翻譯多年。席間聽她講述在以色列的求學經歷以及和作者奧茲在多年合作中結下的情誼,我受益匪淺。她身上燃燒的對文學翻譯的熾烈熱情,後來我在另一位譯者、來自台灣的施清真老師身上,找到了同樣的折射。只有對作家和原著懷有如此深切興趣和理解的人,才可以翻譯出如此傳神的文本。
《愛與黑暗的故事》帶給我的內心觸動,促使我在2018年動身去了以色列。那次我們去了多年來飽受領土歸屬爭議的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看見那裡殘存的坦克車、每隔幾米豎立著的醒目地雷標誌,奧茲書中描述的場景突然湧上來,讓我剎那間產生了身臨其境的幻覺。那天我們剛剛離開,伊朗的導彈就到了,幾乎咬到了我們的腳後跟。
有一天,我們落腳在一個已開闢成旅遊景點的基佈茲。餐廳的餐桌上,鋪著印製著早年宣傳畫的碗墊,上面是麥浪滾滾的田野、拖拉機、裹著頭巾的勞動人群。恍然間,我徬彿來到六、七十年代的中國人民公社。在兩個遙隔萬里、社會制度完全迥異的國度中,歷史曾經產生過如此奇異的相似,令人觸目驚心。
飯後散步,我們走進了一個基佈茲家庭。那家的祖先,是最早從俄國來到巴勒斯坦地的拓荒者。那座和周圍的建築物風格統一的小方塊屋裡,滿牆的舊照片記錄了拓荒者的艱難和他們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坐在那家的沙發上,我和女主人聊天,她的孩子們滿屋跑來跑去。我說起奧茲書中的場景,不過區區幾十年,奧茲所記錄的歷史和情緒,對她已經陌生。她向我打聽著我生活之地的各樣瑣事,流露出很多年輕人身上典型的對北美生活的濃烈好奇。我告訴她:我的一部長篇小說《金山》曾被翻譯成希伯來語(由優秀的海外版權代理人譚光磊促成),她打開手機,很快查出資訊。看到完全陌生的文字裡顯現出來我的名字,我有些小小的激動。
走出那戶人家,天已黑,唯見不遠處山坡上的點點燈火,後來才知是黎巴嫩的村落。旅館的枕頭上殘留著前任住客的頭髮,我喚來清潔工,一位從黎巴嫩越境而來的年輕女子——那是一個在我的故鄉常見的從鄉下到城裡打工掙錢的翻版故事。彼夜難以安眠。世世代代的先人都經歷苦難,懷有理想;世世代代的後人都不滿現狀,鄙視老一代的陳腐,渴望新的冒險。這個世界的理想大多是無法實現的,留存於世的,只是一些殘缺的記憶。 記憶很淺,風一刮就化為煙塵。偶有刻骨銘心的,就化成了文字,比如奧茲的《愛與黑暗的故事》。
這本書使我們改變了彼此。書帶走了一小片的我,而我的心,也因書的碰撞留下了凹痕。於是,書不再是原來的書,我也不再是原來的我。●
張翎
浙江溫州人,作家,編劇。90年代中後期開始在海外寫作發表,代表作有《勞燕》《餘震》《金山》等。曾獲中國華語文學傳媒大奬年度小說家獎,新浪年度十大好書榜,華僑華人文學獎評委會大獎,台灣時報開卷好書獎,香港紅樓夢世界華文長篇小說專家推薦獎等文學獎項。根據其小說《餘震》改編的災難片《唐山大地震》(馮小剛執導),獲得了亞太電影展最佳影片和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小說被譯成多國語言。
閱讀通信 vol.356》音樂就是要好聽,書就是要好看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