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猷科普獎》第十屆科普著作獎,獲獎好書推薦語

【中文創作類】金籤獎

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

王瑞閔著,麥浩斯出版,600元
書的一開始,作者就標舉了此作有別於其他作品的兩個要點:呈現植物的「文化意義」與「生態價值」。就前者來說,至今人類的生活與需求仍有許多必須仰賴雨林植物:橡膠、纖維、染料、飲料、藥品等。作者在「文化雨林」這個單元以二十幾種熱帶雨林的植物為例,除了介紹它們的功能外,更藉著豐富的史料與田野調查,敘述從古到今,人類如何企圖取得、利用這些重要的資源,與這些植物在不同人類文明與社會中的興衰浮沉。
第二部分的「生態雨林」則是帶領平時無緣見到熱帶雨林的讀者,瞭解雨林內燦爛的多彩繽紛。雨林中的故事不總是和諧與美好,但作者用生動的筆法,呈現大自然中真實與不可思議的一面。最後回到熱帶雨林的知識面,讓讀者瞭解雨林對地球永續生存的重要。
這本書值得推薦的一點是,作者出於為本土植物發聲的使命感,十幾年來紮實地記錄台灣雨林植物群像,而且內容通俗易讀。想要了解台灣植物與歷史文化的讀者不該錯過這本書。(評審代表:林宗潁/東山高中生物科教師)【內容簡介

【中文創作類】銀籤獎

播火錄

趙致真著,中國北京出版社,1608元
當今中國,科學活動已成為主流的大規模社會實踐,並匯入人類科學史的全新篇章。要在中國營造科學發展的良好氛圍,就要瞭解科學的根脈和源流、科學先賢的探索激情和冒險精神具有何等價值,以及哪些科學大事已成為人類文明的集體記憶。
為了尋覓和開採「他山之石」,趙致真創作了《播火錄》——這本書真實記錄了人類歷史上播撒科學火種的人和故事。作為原創融媒體科普圖書,《播火錄》具有原創性和創新性:

  1. 作者耗時9年查閱了國內外第一手資料,縝密嚴謹的考證和深邃明澈的思辯,使本書成為普及世界近代科學史的力作。
  2. 14集製作精良的紀錄片,1400餘幅豐富珍稀的圖片,20萬字文本和海量參考書目,通過二維碼匯於本書,這是互聯網時代紙媒圖書的革命性突破。【內容簡介

【中文創作類】佳作

全球科技大歷史:解讀人類偉大進步的黑盒子,指出未來科技演化方向

吳軍著,漫遊者文化,480元
自古到今,人類社會的科技創新必然引領社會變化,吳軍先生將科技演進分為「遠古」、「古代」、「近代」,和「現代」四個階段,廣泛且深入地剖析每項關鍵科技的演變原因和進程,及其為人類生活帶來的衝擊和創造的新貌。
本書內容豐富,主題多元,舉凡天文、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學領域,以及和各科學領域相關的工程科技發展,吳軍先生皆有著墨,不只是蒐羅組合科技發展的知識,同時也提出作者自身見解,立論深刻,發人深省。
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這本書談的是從古到今的科技發展,但卻同時給了讀者「順著趨勢」思考未來的基礎,此書的傳世價值,就不僅止於「過去」與「現在」了。(評審代表:孫維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臺灣大學物理系兼任教授)【內容簡介

驚豔一擊

曹則賢著,中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數學、物理史上有許多具有畫時代意義的絕妙證明,證明過程中的奇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絕。本書收錄絕妙證明30例,包括人們熟知的素數無窮多、17邊形尺規作圖、萬有引力平方反比律、黎曼猜想、費馬大定理,和鮮為人知的平面六角密堆積、泡泡構型、自旋作為相對論性質、反粒子與電磁波的存在等等。清晰闡述這些證明的歷史背景、關鍵步驟與思想,以及由此產生的影響,有助於廣大數學、物理愛好者深化對相關問題的理解。
本書作者為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課題組長、《物理》雜誌專欄撰稿人,著有《物理學咬文嚼字》四卷,《至美無相》,Thin Film Growth,《一念非凡》,《量子力學——少年版》,《相對論——少年版》,《雲端腳下》等。

這裡是中國

星球研究所、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著,漫遊者/中信出版社,1008元
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到處是景致,處處有故事。這本書以廣闊的地理視角和宏大的時間尺度解讀中國故事;以唯美的照片、專業的地圖、深情的文字,描繪祖國山河,讓我們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瞭解中國的過去、現在,以及充滿希望的未來。本書由星球研究所近3年積累而成,是國內第一部全視野中國地理科普著作。【內容簡介

薄世寧醫學通識講義

薄世寧著,24小時工作室/中信出版社,414元
本書探討了生命、醫學、醫生、疾病、治療、病患等話題。從醫學的基礎共識、疾病的緣起,到醫療活動的實質、醫學的重大里程碑……作者薄世甯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重症監護科副主任醫師,在一線工作近20年的他,每天面對的是時間急迫、狀況棘手、病症複雜的重症患者,他一直在和時間賽跑,努力從死神手中奪回生命。基於從醫多年的經驗與思考,他完成了這部醫學通識作品,並希望通過這本書普及醫學常識,進而探討醫學的本質、醫生的角色與生命的意義,並跨越患者與醫生之間的認知鴻溝。【內容簡介

曉肚知腸:腸菌的小心思

段雲峰著,中國清華大學出版社,294元
人體是個大江湖,腸菌相關研究正如火如荼,我們可能一直以來都低估了微生物在人身體健康中的重要性。作者把浩如煙海的科學文獻進行了井井有條的梳理,從自然微生物世界講起,結合當前嶄新的人體微生物組研究成果,詳細描述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微生物,特別是腸道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發生影響的基本原理。將不起眼的微生物與人們日常生活習慣和身心健康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解釋,為認識微生物與人類疾病的關係提供了生動有趣的知識普及,展示了一種整體性的健康新理念。我們日常生活中關於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的疑問,在這本書裡都有答案。【內容簡介

斯瓦爾巴密碼:段煦北極博物筆記

段煦著,中國化學工業出版社,768元
本書為作者7年多次北極科考所親歷、親見、親聞的科考筆記,以百科全書式的結構、講故事的方式,向讀者娓娓道來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的動植物與環境故事,輔以近千張珍貴原創照片和手繪圖,以二維碼形式提供30分鐘作者口述的斯瓦爾巴群島精彩紀錄片。以豐富的閱讀體驗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豐富多彩的北極博物世界。
作為第一本對北極斯瓦爾巴群島動物、植物、冰川地貌等知識進行生動介紹和科學解讀的中文原創讀物,內容體系不再侷限於「科學知識」的範疇,而是涵蓋了自然科學、人文和歷史,顯示出更完整的科學理念。
本書於2019年4月獲得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和央視頒發的「2018中國好書」,國家圖書館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內容簡介

與蟲在野

半夏著,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708元
《與蟲在野》一書是作者半夏耗時5年,化身「荒野偵探」的誠意之作。5年來,作者俯身大地,同時也平視或仰觀高處,用手機近距離拍攝蟲子,用鏡頭去看渺微的蟲子們的一生,看它們如何生存,看它們的愛情和繁衍,看它們幾億年來生存在地球上的非凡技藝。
本書分為3個部分,「在野閱微」是作者近年來累積的自然觀察筆記;「人蟲對眼錄」以圖片和圖說的形式,以日期為序,展示了作者于春夏秋冬四季中拍到的各種蟲,生趣盎然;「念蟲戀蟲」是由觀蟲覓蟲而生髮出的一些「散金碎玉」和即時性的感悟。
《與蟲在野》出版發行以來,已獲得了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等評出的第二屆「十大自然好書獎.自然生活獎」,《十月》雜誌評出的第四屆「琦君散文獎.特別獎」,新浪2019全年好書推薦榜,封面新聞的「2019十大非虛構作品獎」,入華文好書等等榜單。【內容簡介

【翻譯類】金籤獎

規模的規律和祕密:老鼠、小鳥、雞、大象,和我們居住的城市,隱藏規模縮放的規律,掌握其中驚人的祕密,也同時掌握企業和地球的未來

Scale: The Universal Laws of Growth, Innov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Pace of Life in Organisms, Cities, Economies, and Companies
傑弗里.魏斯特(Geoffrey West)著,林麗雪譯,大塊文化,580元
本書以說明各種組織和生物有機體的「規模」,極具原創性地串連各種看似彼此無關的主題,如老化與死亡、睡眠、代謝、城市及人類生存的永續問題等,試圖提供一個生物性理論,來了解世界的真正運作方式。
事物的規模比例大小非常重要,宇宙世界運作的祕密都和規模有關,譬如當城市或公司的規模加倍時,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一棟建築物、一架飛機、一個經濟體或一隻動物的尺寸減半呢?如果某城市的人口變成兩倍,道路會不會也大約變成兩倍、犯罪率也變兩倍、專利也變兩倍?這些問題裡面包含了世界運作的大自然規則,作者敍述清晰,中文翻譯亦相當流暢貼切。(評審代表:吳俊傑/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內容簡介

【翻譯類】銀籤獎

與達爾文共進晚餐:演化如何造就美食,食物又如何形塑人類的演化

Dinner with Darwin: Food, Drink, and Evolution
席佛頓(Jonathan Silvertown)著,鄧子衿譯,遠見天下文化,420元
穿梭於不同的時空背景,一道一道的主題菜,有貝、肉、魚、蔬菜、香料,甜點、酒、起司,以多樣的面貌被端上桌。對美食饕客、且喜歡探討生命科學的讀者,此書是一個饗宴的邀約,還有演化學之父,達爾文來當陪客。每一道菜都調劑著可能是歷史、演化、或基因等,包羅萬有的資訊。
從魚腥到嗅覺的神經學,從甜點到近代人的肥胖流行病學,從餐桌到動物及農作物的馴化歷程,人類的飲食透過考古遺址來窺視。生硬的科學資訊,因著人類喜好共享食物(演化學之觀點)的本性,以流暢的語言成了餐桌話題。即便沒有科學背景訓練的讀者,也決不會有被奚落的冷場。(評審代表:何美鄉/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內容簡介

【翻譯類】佳作

打開演算法黑箱:反噬的AI、走鐘的運算、當演算法出了錯,人類還能控制它嗎?

Hello World: How to Be Human in the Age of the Machine
漢娜.弗萊(Hannah Fry )著,林志懋譯,臉譜出版,399元
一個即將發生的未來,或是正在發生的現在,AI科學家透過電腦演算法訓練電腦來做各種判斷、預測。本書引人入勝的解釋,說明電腦演算法和人腦的差異或是更為優異之處。它能代替法官的公平?它能幫助器官捐贈者與病患快速配對?車子開得比人類更安全?到底電腦演算法演算出什麼?
作者數學家漢娜.弗萊帶領我們踏上的這趟旅程,她以有趣的筆觸,將複雜的程式說明得有趣且容易閱讀。將電腦演算法算出來的電腦結果,和真實世界面臨的實際狀況相互比較說明,深入淺出解釋。在眾多優秀的科普入圍書籍當中,本書專注在探討AI演算法與生活的關係,搭配美觀易讀的圖文影像編輯,提供給一般讀者瞭解AI技術的發展與影響。(評審代表:徐宏民/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內容簡介

重力簡史:牛頓的蘋果如何啟發重力法則、相對論、量子論等重大物理學觀念

The Ascent of Gravity: The Quest to Understand The Force That Explains Everything
馬可士.鍾(Marcus Chown)著,蕭秀姍譯,商周出版,450元
重力,是一種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直接影響生活的一種現象。地球上的物體會往下掉是因為重力的說法,就連小學生也能琅琅上口,可說是人人皆知的一種物理基礎概念。但是事實上,對於重力的本質探討引發了科學史上最重要的一些概念性革命,而且直到現在都還是研究領域的最前沿,例如幾年前剛獲得諾貝爾獎的重力波量測。
這本書為讀者去蕪存菁地帶出自牛頓以來對於重力的概念突破進展,讓一般讀者也能了解,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為何直接挑戰了牛頓的世界觀,同時也讓人一窺這兩位偉大科學家的部分生平事蹟,以及共通之處。更精彩的是介紹這個領域最尖端的研究成果,例如簡要說明試圖整合量子力學以及廣義相對論的量子重力場論,或是概念不易為一般人理解的弦論等。
特別值得稱讚之處是,全書譯筆流暢,在專有名詞的譯注上用心考究,就算是專業領域的讀者,也能夠從書中充沛的參考資料獲益。整體來說,此書能讓所有對科學有興趣的讀者獲得一般課本知識之外的嶄新見解,也能讓一般大眾理解近百年物理科學上最重要的進展,值得推薦。(評審代表:朱士維/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內容簡介

數學好有事

Numericon
瑪莉安.弗萊伯格(Marianne Freiberger)、瑞秋.湯瑪斯(Rachel Thomas)著,畢馨云譯,麥田出版,380元
凡事皆數。數學基本元素:數、量、形。以數論形,以數計量,數為根本。
本書作者,意圖架設24個數符號招牌當切入口,引導讀者就事找數,與書溝通事。例如,瘟疫、新冠肺炎,人類大事。尋哪一個招牌數呢?
1似是切入口,因為瘟疫可控不可控在於基本再生率1的數值,也就是傳播率與痊癒率的比率。再生率大於1,疫情一直擴大;小於1,疫情逐漸消失。本書則引導我們從更本質的社群網路連結來尋它。擺在奇妙的彼此連結數字6的篇章。
短短24個數符號,引導讀者一窺數學史與數學表現自然規律,更重要的是數學在人類社會與科技當下的應用。
譯文流暢,易讀、樂讀、喜歡!專業足,是很值得推薦的科普專書。(評審代表:林福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內容簡介

人類這個不良品:從沒用的骨頭到脆弱的基因

Human Errors:A Panorama of Our Glitches, from Pointless Bones to Broken Genes
納森.蘭特(Nathan H. Lents)著,陸維濃譯,遠見天下文化,350元
直立行走、雙手靈巧的現代人是生物中得天獨厚的一支,大部分的現代人從一出生就能欣賞我們看到、聽到、聞到的美麗世界,發達的大腦讓現代人發展出更精巧的工具,許多傳統信仰相信這一切是造物者精妙的設計。
但是,當我們開始意識到觀看時需要眼鏡輔助、早餐不能享用鮮乳、生產需要助產士等等,這些身體上的訊息透露了許多設計上的瑕疵。《人類這個不良品》將現代人的不完美一一列出,在每個章節中,討論現代人與其他生物的差異,演化在我們基因體中留下的痕跡。
這本書以我們熟悉的身體為例,與讀者討論人類身體上的不完美,深入淺出地介紹演化的概念,引導讀者如何以現代演化生物學的觀點理解我們的瑕疵。書中融入了傳統達爾文學說與當代的演化生物學理論,從骨骼結構、神經解剖、分子機制到基因體的研究,讀者可以對現代人有全新的認識。(評審代表:丁照棣/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內容簡介

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

Why We Sleep:The New Science of Sleep and Dreams
沃克(Matthew Walker)著,姚若潔譯,遠見天下文化,460元
人的一生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耗費在睡眠上,但是我們對睡眠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當愈來愈多的科學証據顯示睡眠會影響我們身心的健康,包括記憶、學習的效率,阿滋海默症的發生等等,我們因而需要對最新的睡眠研究有更多的認識,藉此幫助我們正確地調整我們的生活形態。
這本《為什麼要睡覺?》的出現,正好滿足了這個需求。沃克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神經科學及心理學教授,他從睡眠是什麼?為什麼我們該睡覺?為什麼會作夢?從安眠藥到翻轉社會四個面向,介紹睡眠研究最新的進展,同時也非常具體的提出健康睡眠的12項守則。全書行文流暢,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評審代表:周成功/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內容簡介

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

I Contain Multitudes: The Microbes Within Us and a Grander View of Life
艾德.楊(Ed Yong)著,田菡、楊仕音、劉蓉蓉譯,臉譜出版,450元
從中學起,我們就知道微生物在自然循環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可是對於微生物,我們總是懼恨交加,即使許多美食非要有微生物協助不可,如紅酒、麵包、以及臭豆腐。2000年前後,關於腸道微生物的研究熱門起來,讓我們注意到牠們的創造角色:微生物不只是清道夫——分解死亡的生物——牠們還會為活著的生物創造活路,甚至新的演化機會。原來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參與的生理機能除了消化,還包括免疫、神經、內分泌等。1972年開始流傳的一個數字,現在居然成為存有焦慮的來源:我們的身體只有10%的細胞源自爸媽的受精卵,其他九成全是微生物!這麼一來,我們還是我們嗎?
本書是微生物的自然史,作者是稱職的導遊,例如沒有繼續傳播那個錯誤的數字(10%),他引導我們的感官(觀察)、情緒(驚奇),向我們介紹大自然被忽略的面相「生命夥伴」:生物之間早已發展出形形色色的夥伴關係。沒有一種生物是孤島。(評審代表:王道還/中央研究院人文講座授課教師)【內容簡介

美的進化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理查.O.普魯姆(Richard O. Prum)著,任燁譯,鸚鵡螺工作室/中信出版社。
傳統科學認為:動物的擇偶炫耀特徵是展現它們的遺傳優勢或素質優勢的「廣告」。憑藉在世界各地30多年的實地考察和野外觀鳥經驗,世界知名鳥類學家理查·普魯姆對這一觀點發起了挑戰。在尋找真正答案的過程中,普魯姆將達爾文於150年前配偶選擇的審美進化理論從故紙堆中挖掘出來,它是驅動進化歷程的一台獨立發動機。
這趟美的進化之旅的起點是「生命之樹」,終點是我們對人類進化及自身的重新理解。自然界的絢麗多姿填補了我們理解進化史和人類起源的一塊空白,為我們全面客觀地認識達爾文進化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科學視角。
本書獲評第二屆中國自然好書獎十大自然好書「年度思想獎」,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度中信好書。

鳥類的天賦

The Genius of Birds
珍妮佛.阿克曼(Jennifer Ackerman)著,沈漢忠、李思琪譯,中國譯林出版社,468元
人類與鳥類在演化之路上走向不同的分支,我們習慣於以自身的尺度衡量智力,從而嚴重低估了其他物種的潛能。《鳥類的天賦》從工具製造、溝通、鳴唱、審美、時空感、環境適應能力等方面展示了鳥類的智力奇跡,讓我們重新認識了身邊這些熟悉又陌生的精靈。在生態環境日益複雜的今天,本書通過描繪物種演化的奇妙歷程,彰顯了萬物平等的理念,重新喚起我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作者珍妮佛.阿克曼是美國知名科普作家,從事科學、自然方面的寫作達30年之久。她遍訪世界各地的鳥類學實驗室,與諸多研究者進行了深入交流,因此書中包含大量珍貴的第一手材料,即使是非專業讀者也能獲悉鳥類學界新近的科研成果。本書獲評《華爾街日報》年度好書、《科學星期五》年度最佳科學圖書等多項大獎,是近年來歐美最受矚目的鳥類科普圖書之一。
譯林出版社延請青年譯者沈漢忠和自然圈活動導師、國內外觀鳥旅行線路設計師李思琪擔任本書譯者,他們曾為國內的觀鳥愛好者譯介過豐富的鳥類學研究資訊。在翻譯《鳥類的天賦》時,他們查閱大量文獻資料,與相關領域專家反復確認科技術語和物種名稱的譯法,譯文嚴謹而流暢,頗具可讀性。
《鳥類的天賦》出版後受到了國內學者和自然愛好者的高度評價,成為2019年江蘇省暨南京市「愛鳥周」、首屆雲南轎子雪山觀鳥賽指定用書,得到了《中國科學報》、《中國鳥類觀察》、《萌芽》、三聯中讀等多家媒體的報導和評論,以及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福建省觀鳥會等專業機構的推薦,獲評第十屆江蘇省優秀科普作品圖書類二等獎、第二屆「中國自然好書獎」入圍獎。【內容簡介

▇第十屆青少年科普特別推薦獎,獲獎好書推薦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9-26 12:00
東亞書房》日本演員松重豐發行首部小說暨散文集,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 因出演《孤獨的美食家》、《深夜食堂》等多部影視聞名亞洲的日本演員松重豐,即將於今年10月發行首部小說暨散文集《空洞的內在》(每日新聞出版)。本書將收錄過往未曾刊行的連作小說《愚者譫言》,以及曾於週刊雜誌《每日星期天》連載的《演者戲言》。由12篇短篇構成的《愚者譫言》,描寫糾結於是否引退的演員「我」,在迷惘中直面自身、思考人生與年歲的過程,《演者戲言》則包含25篇關於作者日常生活的小品及美食絮話。
    本書的創作時間與新冠肺炎疫情有若干重疊,松重提到,「演員本就是必須要將自身掏空才得以成就的職業,而疫情所造成的對未來的不確定和迷惘,使得空洞之上疊加出新的空洞。累積的不確定感會催化什麼樣極限的氛圍,是書中會反覆處理到的議題。」除了書籍出版外,松重製作的朗讀節目即將在10月3日先行於YouTube上線,松重將在每週更新的節目中朗讀各篇作品,並邀請不同音樂人擔任來賓,ZAZEN BOYS 主唱兼吉他手向井秀德將於第一期朗讀企畫中登場。
     
  • 活躍於推特等網路社群媒體的「手工模型大神」Meetissai(めーちっさい),本月中出版首部個人作品集《Meetissai的藝術》(玄光社)。近年網路上流傳著許多捕捉動物神奇瞬間的抓拍和絕妙醜照,手巧的Meetissai以超高技術將這些獨特畫面實體化,製作成唯妙唯肖的小動物公仔,在社群媒體中擁有極高人氣和轉發量。被3D化的作品包含「尷尬又不失禮貌微笑貓」、「筋肉動物系列」、「貓貓蟲」等。作品集《Meetissai的藝術》除了集結過去的得意之作外,還公布專為書籍出版而製作的倉鼠公仔,並收錄詳細的製作過程,以帶點奇葩及惡搞的方式,為粉絲獻上滿滿的逗趣和活力。

《Meetissai的藝術》內頁(取自amazon

【得獎消息】

  • 第19屆小林秀雄獎得獎結果出爐,精神科醫師齋藤環和《知性不死》作者與那霸潤合著的對話集《心不能生病嗎?憂鬱症社會的處方籤》(新潮社)摘得本屆桂冠。專精青春期和青年期病理學、有豐富繭居族支援經驗的齋藤,以及因躁鬱症而自任教大學離職、長期與心理疾病對抗的歷史學者與那霸,透過9個處理「人生好難」的切入點,談論更加開闊的人際關係和溝通之可能。朋友、家族、金錢、工作,不同領域的兩位專家以精神醫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爬梳各個議題和人際複雜性,談論現代社會特有的焦慮、閉塞感,以及精神上的疲勞,並在相互的對話中,逐步拆解疾病的成因和解方。
     
  • 第15屆中央公論文藝獎,由櫻木紫乃的《家族尾聲》(集英社)奪得。得獎作品資訊,詳見東亞書房2020年6月藝文短訊
     
  • 因肺炎疫情由5月延至暑期的布克國際獎評選於本月初公告,以《祕密結晶》進入決選的小川洋子與本屆獎項擦身而過,無緣成為第一位日本布克國際獎得主。延伸內容詳見東亞書房2020年5月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 著有《罪的留白》、《煙在沒有火的地方》、《壞事不要來》等暢銷作品的新生代懸疑小說天后蘆澤央,上個月出版新書《我的神明》(角川出版)。本書由4篇小說連作及後記構成,透過第一人稱的小學生「我」,以及能回答同學們所有問題、被視為神明的名偵探水谷君,描繪平凡生活中發生的問題、糾結與「悲劇」。大家無論遇上什麼麻煩,總是會向水谷君尋求建議。在暑假開始前,川上同學向「我」與水谷君諮詢某個煩惱,但內容卻完全出乎意料。蘆澤在《我的神明》中以小學生的互動開場,卻在一個個事件及行動的描寫中,勾勒出日常的痛苦與殘酷。
     
  • 2016年以出道作《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榮獲書店大獎第二名、並以該作創下單部累積銷量300萬冊驚人紀錄的小說家住野夜,本月中出版首部戀愛長篇小說《這個心情也終有一天會遺忘》(新潮社),描寫不同世界的少年男女們奇蹟的相遇與相戀。對無聊日常感到厭倦的高中生加夜,心裡瞧不起平凡同學們的同時,也自覺自己的人生同樣索然無味。這樣的加夜卻在迎來16歲生日後,突然在深夜的公車亭遇見只露出手指與眼睛的神祕少女。加夜在與少女千佳逐漸親密的交流中,發現兩人也許是兩個不同世界的居民。兩個世界奇妙的重合,以及與千佳之間的邂逅,是否有著什麼特殊的意義呢?住野自本作的構想段階起,便與學生時代至今持續熱愛的搖滾樂團The Back Horn(爆轟樂團)反覆會談並交換想法,達成小說與音樂的首度跨界合作。The Back Horn配合小說創作的CD,將在書籍的先行限定版隨書販售。
     
  • 以《諾瓦利斯的引用》、《石的來歷》、《神器》、《雪之階》等傑作橫掃各大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奥泉光,上個月底推出小說新作《死神的棋譜》(新潮社),在將棋的舞台上搬演一場圍繞著棋譜展開的奇幻冒險。名人戰之日,撿拾到一張「不詰」棋譜的男子消失了蹤影。主角北澤克弘追索失蹤棋士去向及挖掘棋譜之謎的過程中,一個又一個謎團接連浮現。別名「魔道會」的神祕「棋道會」、美麗的女流二段棋士,以及將棋的詛咒,奧泉透過一張魔幻棋譜以及虛實難辨的迷霧,鋪展出從北海道廢坑到地下神殿對局室的魔幻將棋長篇。

日本作家奥泉光(左圖取自kinokuniya


《野獸們的競技場》

  • 反映並引發諸多社會現象的超人氣小說系列《池袋西口公園》,本月上旬推出第16部續作《野獸們的競技場》(文藝春秋),挑戰駭人聽聞的兒童虐待及網路暗黑暴力。文學獎小說家石田衣良在《池袋西口公園》系列作中,總能以驚人的速度和洞察力捕捉社會現象,使故事成為當下社會議題的再現。
    《野獸們的競技場》以暗網深處名為「逆隊競技場」的網站中流傳的虐待影片出發,受紀錄片導演梅原委託、與三名受虐倖存者一同展開調查的水果行偵探真島誠,某日在電視播放的孩童凌虐致死新聞裡,赫然發現被拍攝進「逆隊競技場」影片中的少女。心中被無法拯救弱小生命的悔恨與憤怒填滿的阿誠,與國王安藤崇及其他池袋夥伴們,一同挑戰野獸們的龐大巨網。除了書名同名短篇外,本書並收錄關於池袋路上的珍珠之亂、摩鐵街強盜集團,以及針對單身女性的詐欺案等3個短篇故事。過去曾被改編為電視劇、漫畫等作的《池袋西口公園》,更在今年宣布TV動畫化,第一集預計10月6日開始放送。
     
  • 著有《泥之河》、《螢川》、《骸骨樓的庭院》等文學獎名作、並在今年度獲得旭日小綬章殊榮的資深作家宮本輝,於本月初推出全新小說作品《來自燈塔的響聲》(集英社)。主角康平在妻子因病過世後頓然失去了活力、並關閉長期經營的中華蕎麥麵店,某天他在家中一本藏書中,發現署名給妻子的老舊明信片。這封30年前寄達、寄件人為大學生小坂真砂雄的明信片上,除了幾行文字外,還畫著一張海邊的地圖。回溯記憶,康平想起當年確實曾聽妻子提到,「收到一張不認識的人寄來的明信片」。為何妻子會特別重視這張明信片、又為何將它夾在康平的書中呢?宮本以主角探詢妻子過去的旅途出發,透過對市井人生百態的描寫,傳遞出人生的美好與寶貴。

日本作家宮本輝(左圖取自kinokuya

  • 以《銀花之藏》入圍第163屆直木獎的小說家遠田潤子,上個月出版今年度第二部小說作品《宛若雨中之淚》(光文社)。即使靜靜站著也能釋放壓倒性的氣場、猶如璀璨星辰的藝人堀尾葉介,14歲時作為偶像團體成員出道,在22歲時捨棄偶像身份專注學習演技,成為業界公認的實力派演員。有顏有才、看似被上天眷顧的他,卻背負著束縛自身、彷彿詛咒一般的沉重過去。《宛若雨中之淚》以散發光芒的葉介為主軸,帶出圍繞在葉介身邊、被光芒觸動的人們,並細緻入微地捕捉角色們面對過去、學習將自身安放的生命歷程。
     
  • 日劇《龍之女》(又譯《暴風雨》)原著作者池上永一,本月初出版小說新作《海神之島》(中央公論新社),描寫沖繩三姐妹的精采冒險。出身沖繩的池上,擅於作品中融合沖繩傳統文化、海島元素和現代特色,曾著有《吾島物語》、《風車祭》、《香格里拉》,以及《Historia》等作。新書《海神之島》,以「海神的祕寶」為核心,透過疾馳於沖繩、東京、鹿兒島、福岡、山口和台灣的磅礡場景,譜寫三姐妹的慾望和日本、美國、中國之間的複雜纏繞。
     
  • 以第二屆達文西文學獎首獎《兔子麵包》踏入文壇,著有《忘憂音樂盒》、《左京區,七夕小路向東行》等作的日本上班族小說家瀧羽麻子,本月上旬出版寫給社會人的小說新作《你希望的待遇是》(祥傳社)。在轉職協辦機構擔任職涯諮詢師、剛剛進入40歲階段的主人公香澄,在受理五花八門的工作諮詢的同時,也目睹各式各樣的人生百態及工作觀。為了逃出黑心企業、因為對上司不滿、因應丈夫轉調等等,前來諮詢轉職的人中,十個人就有十種不同的問題和煩惱。瀧羽透過故事主角的工作經歷,帶給讀者共鳴滿滿的文字和再出發的勇氣。日本書店店員聯合推薦:職場女性、煩惱轉職者,以及對未來懷抱不安的人們必讀的一本。

左起:《宛若雨中之淚》、《海神之島》、《你希望的待遇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對談》編劇一定要寫故事大綱嗎?劉梓潔vs蔡沂澄談《劇作家 坂元裕二》

▇為什麼是「光生」?

蔡沂澄(以下簡稱蔡):2017年,我在日本聽了坂元裕二與是枝裕和在早稻田大學舉辦的對談,看到早稻田大學外的書店排滿了人要買坂元的《往復書簡:初戀與不倫》,就覺得:我應該來做件事(把坂元的書引進台灣)啊!回來以後,跟創社夥伴陸續談了好幾本書,可是都失敗了,《劇作家 坂元裕二》是我們第一本談成的。

我是戲劇所畢業的,從畢業到現在大概寫了十幾年的劇本,就像文字工廠的女工,我感覺自己逐漸乾枯了,想要藉由做出版來吸收不同的養分。坂元的編劇方法跟我所學的不太一樣,很多人都說他的方法能成立是因為身處日本,又有那樣的地位,學不來。可是看到這本書時,就像一直在打我巴掌,不管看幾次都在打醒我。


蔡沂澄遠赴日本參與「坂元裕二的加班」活動,圖為坂元裕二與搞笑藝人村上健志(蔡沂澄提供)

劉梓潔(以下簡稱劉):我覺得台灣的編劇在那個文字工廠女工般,時間非常緊縮、壓力非常巨大的工作狀態下,都應該找一個自己的出口。對我來說就是寫小說。雖然在台灣寫小說是賺不了錢的,可是我可以藉著寫劇本的收入來養那幾個月寫小說的生活,那就是我切換的出口。等小說出版了,得到了編輯、讀者之間的共鳴與回應,好像又獲得一點熱情,再投入下一個劇本。

可是若要我去做出版,我可能沒辦法有這麼大的心力去負擔。我問過別的出版社關於《劇作家 坂元裕二》的版權,他們評估過都覺得不容易做,難度在於裡面每一張照片都有版權。

:坦白說,早知道出版這件事這麼困難,我可能也不會做。雖然寫劇本也很辛苦,但那是不同的辛苦,完全無法想像。

:一開始就是用「光生出版」嗎?

:立案的時候是用「魔幻時刻」,到籌備後期時才想到用「光生」去命名。

我很喜歡「光生」這個角色,而且馬上就聯想到「光自書生」的意象。光生是坂元筆下很具代表性的角色,他每天說著「辛い!辛い!」(很痛苦,很痛苦),仍舊每天努力在這個他不喜歡的世界裡掙扎、活著。他一邊抱怨,一邊努力上班,不喜歡去飲酒會,可是還是去了。他其實跟我差不多,我每天說自己很痛苦,依然還是在寫劇本;光生平凡、充滿缺點,可是又很有生命力,很像我跟你的角色。


《離婚萬歲》男主角濱崎光生(取自緯來日本台

我覺得在坂元的戲劇裡面,男性角色大部分是平凡、膽小、懦弱、充滿缺點的;女性角色反而多是堅毅、有能力、能撐起一片天的形象。《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的雙葉,或者《Mother》、《Woman》都是,我覺得坂元寫女性角色是充滿敬意在寫的。但老實說我喜歡他的男性角色多過女性角色。

另外,這也是一種策略,因為我知道出版社取名「光生」,之後會引起坂元粉絲間的效應。

▇主角不一定要能力過人,也可以是邊緣人

:我也很喜歡光生,按理說我應該會討厭這種機車的人,可是這樣的角色卻在每年新年列出喜愛動物排行榜。

:光生就是我們台灣常講的「厭世」,但一邊說厭世,也一直在努力著啊!

我也喜歡《追憶潸然》(又譯《那一年我們談的那場戀愛》),寫年輕人在社會打拚、掙扎的細節,台詞也寫得非常好,例如「東京不是能夠實現夢想的地方,東京是能夠讓你不會察覺到夢想沒有實現的地方」,我覺得坂元就是很會寫這種話。

:我很喜歡那種「歪歪」的角色,例如《四重奏》裡面的幹生。宮藤官九郎在當演員的時候有很多很妙的表現,很擅長飾演從正常生活中逃離的邊緣角色。

:日本電影常有這樣的角色,台灣反而比較少。

:這種角色如果沒處理好,觀眾就會一直追問編劇:他為什麼要無緣無故離家出走?那個行動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像「因為我愛他,但我不喜歡他」這類劇情,在台劇裡就不會成立。

:台灣的資方會問你:這個角色的能力是什麼?讓觀眾喜歡的點為何?大家對於「主角應該要是什麼樣子」有一個既定的印象,可是日本的影視常常會打破這個刻板印象。

:我也很喜歡《父親的背影》,劇中有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爸爸問女兒是怎麼知道家裡有別的女人來過?女兒回說:「我們家的美乃滋是連同袋子一起放進去的」,這時觀眾透過鏡頭可以看到冰箱裡的美乃滋沒有袋子。透過女兒滿島光那樣輕輕的一句話,我就感覺到那個爸爸的揪心:這就是我們家的習慣,我們父女之間的小祕密。

:我最喜歡的角色是《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的洋貴,他也是缺點很多,懦弱且厭世。他因為背負過去的自責而十分消沉,跟爸爸一起生活在湖邊的釣船店,直到和女主角相遇加上爸爸過世後,才意識到自己不得不改變,然後積極的活著。雖然缺點很多,他仍不斷努力找到活下去的方法,並用自己的方式去影響身邊其他的人。


電視劇《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取自aukana

:我也想談一下讓我很驚豔的兩個女性角色,就是《問題餐廳》裡面高畑充希跟松岡茉優演出的角色。那個時候二人剛出道,可是我一看就覺得她們絕對會大紅,真的太厲害。坂元老師給她們很多,特別是高畑充希,看她在劇裡的表演好可怕喔,會被她身上那種很恐怖的力量給震懾住。而劇裡的松岡茉優那自卑跟懦弱模樣,好讓人心疼。

:坂元應該滿偏愛高畑充希的,因為給她的角色都很棒,還有《四重奏》裡面的那個小惡魔吉岡里帆也是,坂元滿會捧演員的。

:我想因為這樣,演員就會認這塊招牌。記得先前有一次採訪時,被問到想成為什麼樣的編劇,當時我就說:不用價碼很高或得很多獎,只要演員聽到你的名字後就會想要演你的戲。

《滾石愛情故事》有一集〈新不了情〉,由明道跟楊謹華主演,他們都很喜歡那個劇本跟角色。明道後來到中國發展,仍一直透過經紀人表示想再跟我合作,可惜中國的環境比較辛苦,要跟資方斡旋,後來就沒有談成。

:仍是很美好的經驗。


《滾石愛情故事》第13集〈新不了情〉(取自滾石愛情故事官網

▇編劇可以「不寫故事大綱」嗎?

:妳自己在寫台詞的時候,會寫「閒聊」的場景嗎?

:我會希望多一點,可是會怕被認為是灌水。我最討厭劇本回來時,上面的意見寫說:「此場沒有衝突。」

:資方覺得沒有吵架觀眾就看不下去。

:我們當然也知道什麼樣的情節推動是有效的,會盡量避免一些廢場,可是有時候適度的潤滑是重要的。但如果資方沒有耐心看下去,或者演員抓不到那個點,就很可惜。

:坂元以長台詞著名,瑛太也說過,他每次看到長台詞,都是給他的挑戰信,他會很認真去接下坂元給他的挑戰。我剛入行時寫過一齣戲,其中有位演員背不了三行以上的台詞,當時製作人半夜打電話來罵我:「妳為什麼要寫三行以上的台詞!」自此我被教導說不能寫太長的台詞。至今,我每次寫超過三行的台詞都會很害怕,不知道演員吃不吃得下去。

:受到坂元的影響,我很想做兩件事,其中一件就是「不寫故事大綱」。我很不會寫故事大綱,如果可以不寫就不寫。究竟故事大綱是給誰看的?我覺得很多時候是讓電視台和投資者他們方便決策。

:可是沒有大綱的話怎麼知道這個故事的輪廓?是已經在心裡了嗎?

:我覺得比較像養著它們(故事),讓它們慢慢長。

:很小說家的方式。

戲劇所教的方法就是一定要先設定故事的主題跟子題,因應每個角色的事件是什麼,大綱、分集大綱要先寫好才能落劇本,一個步驟一個步驟來。在學校養成這個工作方法之後,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走。

看到坂元沒有故事大綱就可以完成劇本,而且還是on檔戲喔!在on檔戲的過程中,他堅持只寫3集劇本,看了演員的表演之後再繼續寫。這怎麼辦得到?與其說他是信任演員,不如說他是依賴演員,他是看著演員的表演,然後才逐步構建後面的故事發展。

:我覺得最美好的工作經驗就是當演員來的時候,依演員特質讓角色產生化學變化,再修改劇本。印象最深刻的是拍攝《徵婚啟事》時,劇情是隋棠跟不同的人徵婚,吳慷仁飾演一個魔術師,他會不斷出來鬧隋棠。原先我把這個角色寫成討厭鬼,但他演了第一場戲之後,導演就打電話給我說:「妳一定要來現場看一下,因為慷仁演起來就是不討人厭,有必要為他改劇本。」我就到現場去看慷仁的表演,他實在太可愛了。

:我的工作經驗裡比較少在前期就知道演員是誰,大多是先寫好劇本,到了製作期,由製作方找演員跟導演,導演進來後就開始改劇本了,比較少大家一起工作。老實說,十幾年的編劇生涯裡,很少劇組殺青的慶功宴會邀請我。因為編劇通常在前期工作,在後期製作時沒有參與,所以常被忽略。我覺得整個環境對編劇的尊重跟認知是不足的。

:台灣目前的環境還是把編劇當作劇組的工作人員,提供劇組一個好用的拍攝組裝說明書。拍片就像在組IKEA的家具,導演是組裝的人,美術是木板和螺絲,編劇就是IKEA的說明書,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列出來。組過IKEA家具的人都知道,少了那個說明書就組不起來了。當一個很好的工具,讓大家工作得順暢,我覺得也就問心無愧了——不是刻意把自己縮小,而是環境使然。

:坂元在書裡有說到,他覺得電視劇不是個人的創作,而是團體的創作,他一直很清楚這點,也會因應現場的各種要求,每天改劇本。大神也是這樣子工作的。

:我想過要改變這個環境,後來我在做《滾石愛情故事》時,就把編劇擺在前面。那時找了10位線上知名的編劇,先有故事大綱,讓導演挑大綱,然後才有劇本,導演比較像一起去完成這個劇本。那次經驗滿好的,編劇也都感覺自己受到尊重。

100部電影之後再看編劇書

:其實我很好奇,目前書市上的編劇方法書對線上編劇或學生有什麼樣的幫助?因為我自己是空降部隊,那些東西對我來講反而是保守的。有時候我是完成劇本後,再用那些方法去對照檢查,例如「第七場有沒有轉折」等等。

:我在學校時,從希臘悲劇學到現代劇場,都已經刻在腦子裡了。那些大部頭編劇聖經我買回來看後就覺得:「好,我知道了,但是我做不到。」可能有點水土不服吧,各國觀眾喜歡的東西也不同,雖然有些準則是通用的,但劇種、文化、社會背景真的很不一樣。

不過我覺得《信號》跟《祕密森林》出劇本書是很有意義的,這兩部劇本書都超好看,對學編劇的人或劇迷來說都很受用。我在寫類型劇的時候也常把這兩本書拿來研究,這對我來說可能比聖經還有用,我很享受在文字裡感受畫面。

:在一些編劇工作坊,我都會跟學員說:「看100部電影,都好過你看一本編劇聖經。」從觀影體驗裡去建立你自己的品味跟價值,嗯……我更正一下,看完100部電影之後再去看編劇聖經。

:我很喜歡讀劇本,如果先讀劇本再去看劇集,是看導演的巧思,還有各個部門合作的成果,那是不同的趣味。如果我先看劇集,可能就忙著一方面聽台詞,一方面看導演的手法,會有不同的感覺與收穫。
我希望未來可以出版劇本書,雖然台灣一直沒有閱讀劇本的習慣,但我自己是學戲劇出身的,希望讀者們不要覺得劇本這件事很遠。

:諾貝爾文學獎也會頒給劇作家,但是在台灣的文類認定以及實務的編劇上,並不認為劇本是可供閱讀的文類,各大影展的編劇獎也是以最終有拍出來的影視作品來判斷。先前說我受到坂元影響的兩件事,除了不寫故事大綱,另一個就是想舉辦「朗讀劇」。不用跑電視台產製,也不需要導演,只需要編劇跟幾位有默契的演員、一個好的空間、好的氛圍,就可以成立了,是編劇就能完成的。劇本除了影像化之外,還有沒有什麼其他可能性?也許台灣的編劇可以去嘗試。

:我自己在學生時代辦過幾次讀劇會,總覺得台灣對於讀劇會的接受程度還是滿低的。但是我覺得做這件事是好的,可以當作劇本推廣的輔助。坂元前陣子也曾跟滿島光合作一個朗讀劇,在全日本的小鄉鎮巡迴。我很想問他用意是什麼,他應該是很有意識地在做這件事。

:我先前在小說發表會上,曾以小說來做讀劇,現場請讀者一起來朗讀,讀者都滿喜歡的。但不知道發展成售票演出之後,他們是不是還會來參與?

:一定可以的,只是剛開始做的人可能會比較辛苦。台灣的讀者過去沒有這個習慣,但新的世代也許會有新的思維。一步一步推,如果有人開始做,我覺得滿好的。

▇堅持與努力也是一種才華

:身為編劇,我覺得挫折是日常。劇本這件事是很主觀的,編劇沒有評分標準,不會因為我今天寫了什麼就明顯知道自己有進步,也不會因為得了獎,編劇之路就變得比較順遂。坂元在紀錄片裡說自己是忍耐派,他明明是天才型的,竟然還覺得自己是忍耐派。

:我常常覺得一個編劇的成功,不僅是他的作品、才華,還有他能不能耐得住。面對自己能力的挫折也好,跟電視台、劇組應對的挫折,經歷這麼多挫折後還可以繼續寫,就變成能耐。

:入這行這麼久,我真切感受到努力跟堅持才是才華,至於成不成功或者能不能做到一個好作品,其實是運氣。劇本完成後,能不能被拍攝?能不能被好的製作單位執行?被觀眾接受?都無法預測,所以不能說我一個人努力就可以做到什麼好作品。

在台灣做編劇工作,我是悲觀且務實的。我常自稱是編劇女工,在這十幾年的過程中,不管個人寫作或是團體工作,我覺得光是能維持熱情不輟,就已經很努力了。

:妳用什麼方法來維持熱情?

:去做田調。田調過程讓我看到很多台灣不同階層的人,看到別人努力、用心的工作,給我很大能量來維持工作的熱情。因為創作遇到關卡,才讓我想去接觸不同領域,多一點看待世界的視角,不是只鎖在自己想像的世界裡。

我覺得做田調比寫劇本還有趣,不管蒐集到的資料是否用得上,我都覺得有收穫——對我個人有收穫,不一定是對劇本的收穫。有時我覺得自己喜歡田調勝過寫劇本,梓潔很喜歡寫劇本嗎?

:我是。

:寫劇本跟寫小說,哪個比較喜歡?

:我覺得不一樣。在寫給坂元的粉絲告白信裡面,我也想問他是不是比較喜歡寫小說。

:坂元寫小說寫了三年都寫不出來。

:其實寫的過程都滿快樂的,不一樣的是小說寫完就完成了,但劇本寫完以後才是開始而已。它被生出來後命運會怎樣?成長過程會多曲折離奇?都還不可知。我覺得劇本是一種「給予」,特別是如果你知道演員是誰,想到一個新的設定,或是給這個角色更多金句,那真的很快樂。

▇認清現實,理解人的苦楚

:從坂元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真的很能理解人的苦楚。《四重奏》裡有一個人寫信給四位主角,大抵是說:「我很好奇你們的演奏就像屋頂的煙囪一樣,很不值得,可是為什麼你們還要堅持下去呢?我自己曾經是個演奏家,可是我知道自己完全不行之後就放棄了,你們為什麼不放棄呢?」我當時看了很感動,坂元完全知道實踐夢想的痛楚,自己很想努力,卻一直做不到也放不下的掙扎與難處。為什麼他會知道呢?他不是天才嗎?後來看他的書,才明白「啊!他真的知道。」

:還有他是非常犀利的。《四重奏》有一段「達成要求是一流的工作,盡力完成是二流的工作,像我們這種三流人士,只要完成讓大家開心的工作就好。抱持理想的三流演出者,只不過是四流的罷了。」先前我在台中開編劇班,課程最後我把這段話貼出來,其實也是希望學員們可以認清現實。


電視劇《四重奏》(取自四重奏官網

:有一點我很好奇,《四重奏》被捧上神劇位置,可是它在日本的收視率其實並不高。如果這個作品由台灣人製作,還會這麼好嗎?

坂元的IP在韓國、中國跟土耳其都被翻拍過。韓國翻拍的《離婚萬歲》(최고의이혼)、《Mother》都算是成功的。因各國文化不同,如果沒有做適度改變、融合當地文化的話,其實是很容易失敗的。可是坂元實在很擅長選擇議題,我覺得他是唯一一個日本編劇的IP可以跨文化賣到世界各國的。

:坂元絕對都是做足了田調,但他又可以超越提昇,不會被田調的事實和現實綁住,而是以「坂元流」的風格去找到人性的那條軸線,這是很可貴的地方。

:而且他覺得沒有答案就沒有答案,沒關係啊,答案存在我們每個人心中。他不喜歡解釋他到底為什麼那樣寫,有什麼意義。他覺得說:你們自己看啊,看了就會知道。

:「你們自己看,我都寫了」,好想學起來喔。

:而且他口氣並不傲慢,而是說:「我相信我寫的東西一定有達到你的心中。」他不想去詮釋你已經看到的東西,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在台灣,我們寫劇本時會花很多時間在討論劇情,之後便會被因果綁住,一定要把角色的行為動機聚足之後才有辦法往下推,而不是直接從角色本身去講故事。這是在台灣寫劇本比較痛苦的部分。

未來我希望可以嘗試先讓角色活起來,讓故事跟著角色走。這樣的好處不只是在寫劇本時,其實對演員、導演,整個劇組之間都是,會在一條線上面,一個一個坑,把演員很功能性的補進去來服務故事。

:我最近也在變換工作方式,不先寫故事大綱,直接先寫角色自傳再寫劇本。雖然因此寫得很慢,可是就是想試試看嘛。

:會需要一點時間,讓那個角色慢慢長出來。

▇由編劇主動挖掘好作品

:相較於日本,我認為在台灣進入編劇這行是簡單多了。日本人才多,能擠進編劇行業並且出頭的其實是極少數,坂元跟野島伸司都是透過富士電視台青年劇本大獎出道的。坂元先在製作公司當協力編劇,寫了《同.級.生》被認可之後,才被交付《東京愛情故事》。在台灣出道可能沒那麼困難,反而是堅持下去比較難。

我就是研究所還沒畢業就開始做編劇,比較困難的真的是這個環境的不穩定與工作辛苦,讓堅持下來的人變得很少。

:和編劇簽合約,都是這幾年才落實下來的。我念研究所時曾在一個編劇團隊工作,寫了幾集後來因故中止了。一段時間後他們又找了其他人來繼續寫,幾年後有一天我跟製作人在不同場合碰到面,這位製作人非常溫暖,他把我叫到旁邊去,用信封裝了一萬元塞給我。

:好感人喔!

:你也知道在寫劇本的時候,製作團隊也是很辛苦的,他們是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去run這個團隊。

:現在編劇生態環境真的跟以前不太一樣了,容不得你在那邊含糊,我覺得這是好的。可是老實說有時看到合約我也不太敢簽,因為大部份合約對編劇的保障都很低。

:有時候我會想,那些斷頭的案子,如果沒有簽合約,對方難道不覺得那個東西會被我們拿去嗎?他一定是不覺得,所以才會不簽合約、不付錢。

:反而是我們擔心對方會把東西拿走。

:後來我都委託經紀公司幫我處理這一塊,先出2頁的大綱,對方認為他們現階段做不了,卻還是想要這東西,他就會再簽一個切結書,付小小的錢,讓這個東西是屬於他們的。

此外,權利的期限是多久;沒有拍成的話,編劇是不是可以拿回來;劇本書的出版權是不是歸屬編劇……這些都應該在合約中盡力爭取。我之前還會加一條:如果改寫成小說,出版權是我的,這就看對方願不願意接受。我覺得都可以更彈性且細緻地討論,否則現在都是資方買斷比較省事,之後他要怎麼做,是改編漫畫還是賣到哪一國都是他決定。

台灣目前的案例都是特例,還沒有邁入可以依循或學習的階段,還不像日本那樣已成為一塊不會壞掉的招牌。如果特例累積得夠多,就會變成經驗,像《花甲少年轉大人》、《俗女養成記》,都算是成功的改編。所謂成功就是在聲浪上面、收視率、獎項都可以看得到,這可以讓傳統或OTT的投資者更有信心。台灣現在才剛開始,後面會怎樣還不知道,但看來是可以期待的。


電視劇《花甲少年轉大人》(左)及《俗女養成記》皆改編自台灣文學作品(圖片來源:IMDb華視

如果要說編劇可以做什麼的話,我希望可以由編劇主動挖掘好作品,由編劇向資方提案:「我覺得這個東西可以改編」。我相信很多編劇心目中應該都有想要改編的東西。

:我也希望盡微薄之力做一些事情,所以想借鏡韓國或日本這些文化相近國家的作法,儘管環境不同,但如果多了解、交流他們的作法,我相信是會有幫助的。

我是出版的外行人,從做中學,得到很多挫折,但挫折也可能是養分。正因為這不是我們賺錢的本業,我們是把它當作品在製作。不管是一年出一本或半年一本都非關收益,只要不倒閉,可以回收夠做下一本就好。

光生出版社的下一本書應該也是編劇類作品,最好還是坂元裕二(笑)。我們會延續成立的初衷,持續出版影視相關或編劇的書,不限日韓,台灣作品也OK,只要是好作品。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劇作家 坂元裕二​
作者:坂元裕二 
出版:光生出版 
定價:6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坂元裕二
日本首屈一指的劇作家。
1991年改編柴門文漫畫的電視作品《東京愛情故事》,不僅風靡日本,更引領日劇潮流席捲華人世界。他的創作風格獨樹,用最細膩的戲劇風景,書寫出每個人內心最深處的共感。作品推出屢成話題,亦曾被多國翻拍,成為備受海外注目的日本劇作家。
主要的電視劇作品有《東京愛情故事》、《我們的教科書》(第26屆向田邦子賞)、《Mother》(第19屆橋田賞)、《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藝術選獎新人賞)、《離婚萬歲》、《Woman》、《問題餐廳》、《追憶潸然》、《四重奏》(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賞)、《anone》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