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俯拾皆是的文學生活:甘耀明╳李崇建

一群生猛的「新」生代寫作者,有感於台灣小說界沒有文學浪潮,認真創起一個叫6P的團體,利用當時的網路站台創立「小說家讀者」,企圖帶領讀者好好啃食每本小說。沒多久,「小說家讀者」擴增版圖成了8P,更大膽地走出網路、搶救新秀,企圖以瘋狂的方式改變台灣文壇。然而光芒有多大,罵名就有多響亮,最後這個團體沒有一點交代就消聲匿跡,但對他們而言,只是驕傲地轉身離開,因為他們為那個時代留下最風光、也是對文學最真誠的時光。

如今已消失的8P,各自走上適於他們的路,也從「新」生代熟成至「中」生代,偶有結盟合作,創造各種文學光景。其中的甘耀明與李崇建,這對從大學時期就以文相濡的好同學,從討論文學、投稿文學獎、全人中學教書、開辦作文班、合作寫書,如今還有很多已規畫好的題材作品正著手分工書寫。

一位是專注在台灣鄉土書寫的小說家,一位是多方發展的親職教育工作者,文訊雜誌社為這對「書寫夥伴」特別策畫一場對談,在潔晰明亮的台中中央書店裡,讓讀者一同認識他們如何從生活中,信手拈來各自的文學夢想。

▉相知,相惜,成就書寫實驗大冒險

李崇建首先坦然表示已經離文學很遠了。他和甘耀明是東海大學中文系的同學,當時的他們曾徹夜談論文學,在文學獎裡較勁、相惜。畢業後他們還一同到山中任教,創辦千樹成林作文班,甚至一起在寶瓶出版小說。

「耀明是渾然天成的寫作者」,李崇建引諾貝爾得主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曾說的:創作者分成兩種,一種是天生、渾然天成的,一種是感傷的。他指出甘耀明的文筆某部分比他優秀,因為文學存在創作者的某種特色與侷限,「我這種通俗的寫作者,無法理解他所組織與架構的小說,但那就是藝術品。」李崇建說自己屬於感傷的,會透過組織與整理,寫就另種脈絡與創作,也因此才會踏入教育界,並透過書寫傳遞理念。

於是,他實驗性地與甘耀明合作,自己負責企畫書寫的題材與內容,而文章就交由甘耀明負責。「因為他很天真,文筆又好,出版社基於對甘耀明的肯定,也對這樣的題材有興趣,於是達成我做為一位創作者想達到的目標。」從《沒有圍牆的學校》開啟合作書寫,其後《對話的力量》、《閱讀深動力》與《薩提爾的守護之心》,及至預計年底出版的兩本童書《透明人》與《藍眼叔叔》,都是令他們難以預料的事。


甘耀明與李崇建共同出版的書籍

在李崇建大膽表明惜才之情後,甘耀明也娓娓道出兩人自文壇出道以來的種種,包括那段總是在大放厥詞的8P時代。很少參與講座活動的甘耀明,自覺不是那麼擅長運用言語表達,也覺得改變不了什麼。《沒有圍牆的學校》出版時,兩人都默默無名,在新竹誠品舉辦的講座無人參與,書局店員來問怎麼辦,李崇建邀請店員當聽眾。甘耀明回憶,「他真的很有群眾魅力,過程中連路過的人都停下來聽到講座結束。」他們的知名度,就在李崇建的能言善道下開啟了。

甘耀明岔題回憶2011年到德國交流的場景,語氣裡滿是欽佩的口吻:「即使是下著雨的天氣,讀者仍願意搭上40分鐘的車程前來柏林郊區的萬湖參與講座,但講座過程中,作家也只是默默地念著自己的稿,讀者卻不減熱絡地聽到最後。因為那樣的閱讀對他們而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

談到口中毀譽參半的8P時代,甘耀明說,「我覺得那時的我們很風光耶!」那時年輕氣盛的他們很敢玩,單純只為了掀起閱讀小說的浪潮,從網路讀書會、徵文到報刊撰寫專欄,「我們大放厥詞地談論文學,但那就是我們六年級世代的創意,只是想讓文學變得更有意思。」人不輕狂枉少年,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俯拾皆是,也是要有天份跟底子撐腰

「每次提到創作的機緣,不得不提到被性騷擾的經驗。」李崇建坦然訴說自己18歲時看電影被老人摸大腿、當兵時被士官長猥䙝的故事。但生命是有韌性的,即使日子過得很苦,也總得找到一扇救贖的窗口發洩。「這些心靈受到的痛苦或抱怨,甚至自己的夢想,就寄託在日記,兩年下來寫了6本日記。加上從小就喜歡讀詩詞歌賦,也把詩詞寫入這些苦痛裡。」

或許發覺自己在創作上的天份,退伍後的李崇建積極考進東海中文系,也為了想申請獎學金開始創作,「我可是班上第一個得東海文學獎的喔!」李崇建隨即看著甘耀明想證明這個事實,甘耀明則只是笑著頻頻點頭。

因為愛創作,大學時的李崇建把生活裡的大小事情寫進故事裡。當時他愛戀一位女同學,雖然一年跟她講不到三句話,可每天看著她走路、看著她上課,連她掉落的紙條都默默收著。這段說不出口的情感,化成獲得系上文學獎的〈暗戀小扎〉。李崇建還自曝,當時有位評審是靜宜大學的教授,因為太喜歡這篇〈暗戀小扎〉,就拿來當教學範例,誰知弟弟正是這堂課上的學生,看了哥哥的暗戀文章被當成範例,覺得丟臉至極。

李崇建也寫古典詩。他曾與當時的學弟、今台師大國文系教授徐國能一同瘋狂寫詩投稿,不僅每戰必捷,也一同創下了許多趣事。其中之一是當時規定每個獎項只能投一次,兩人投稿數量過多,不得不借用他人之名。徐國能以班上男同學之名,投了一首〈夜談三首〉,李崇建讀後覺得有感,也借用女同學之名另投一首〈夜談三首次韻友人〉。揭曉時,他獲獎了。李崇建說,幸好結果如此,否則不相識、只提供名字的兩位同學恐怕是要來場情感革命了。甘耀明在一旁笑說,每次聽李崇建講這些過往回憶,都覺得歷歷在目。


作家李崇建

相較於李崇建的瘋狂行徑,甘耀明說自己是在傳統SOP底下教育出來的孩子,接受古典式的教育,從小被要求背詩、練書法,「差點走上公務員的人生。父母總是期望孩子能過得安穩平順,但往往彼此的想法都有落差。」

考大學選填志願,猶豫著該選什麼科系時,一日甘耀明載隔壁女同學回家,隨口問了她的志願,就也不經意地選填中文系。大一時曾因為古典文學科目過多而心生放棄的他,卻因為一篇暑假作業,成就現在的小說家。

「他的內在是叛逆的,表面說不喜歡,可是卻為了一篇不喜歡的東西琢磨了3個月,還寫了8大張稿紙。」李崇建以心理的角度分析著,實則憐惜眼前這位天生的寫作者。甘耀明則回應:「那份作業我得了甲上上,感覺很虛幻,而且教授覺得我很適合念中文系,不知怎的……就覺得好像應該留下來繼續念中文。」

「其實那時有意識到,創作,就是在寫貼近內在的東西。」甘耀明開始說起村上春樹如何成為村上春樹的故事。一場球賽、一顆被接住的外野球,村上頓悟到自己可以成為一名小說家,但故事並非如此平順。

「他被自己的語言框住,但腦袋有此作品的圖像。」

「他都在看經典作品,因為他本身是位譯者。」

「可是他明明英文很破呀。」

「他想到用翻譯體的概念去書寫。」

「他用破英文書寫他想要寫的東西,然後翻成日文。」

兩人突然很有默契地一句接著一句,訴說村上如何創造出村上體,「很多人都覺得他永遠不會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人都很習慣侷限了」,連結尾也接得如此生動有默契。

▉得失心不要太重,因為失敗總是笑著看你瘋顛

談到大學時期的閱讀與參與文學獎的經驗,甘耀明說他當時是不太看小說的,創作也都是以散文為主,反而是他們的同學、目前是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的陳慶元小說讀得最兇。

「陳慶元都讀黃凡、張大春,全都是後設型的小說,連寫的小說也都是如此。」李崇建在甘耀明提起老同學的名字時,像汽水罐被打開似地湧出過往競爭失敗的「氣」體。當時他與陳慶元的創作都以詩為主,表面上以文相濡,但其實心裡較勁得狠。大三那年,兩人都參加了五四文藝節散文獎,「我心底就是有個聲音,覺得第一名會是我的。」然而卻在一個清晨接到陳慶元歡欣無比的獲獎消息,「心都撕裂了。」


作家甘耀明

李崇建的妹妹也是作家,身為哥哥的他,卻打從心底覺得妹妹不會創作。有一年他投稿南投縣文學獎,妹妹獲得當年小說組第二名,自己則一個獎項也沒有。憶起這些過往,李崇建覺得創作的路上都是有個契機跟引子在引領著大夥,很有趣,年少的自己總是痴人夢想著會得名。

甘耀明回憶說,大學時期嘗試寫過詩、散文、小說,也參與過劇本寫作,但他一直偏愛小說。後來參加系上舉辦的「夔鳳文學獎」,意外獲得第一名。當時還有位學姐買了個麵包請他,封他為「小說王子」,他以為文學好像很簡單,自己似乎能夠寫些小說,就這麼誤打誤撞地寫下去,直到後來認真思考小說的本質時,才發現書寫的過程其實很困難。

「有人可以一起大言不慚、一起討論創作、討論文學,創作才會變得有趣。」李崇建覺得自己和甘耀明之所以不同,在於他和另一群同學把文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大家互相感染,互相學習與成長。而從未與他們這群人一同討論的甘耀明,卻默默地在校園內辦起刊物。

▉創作要有空間發表,才能被看見

1994年,甘耀明和曾獲聯合報散文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的陳慶元,創立《距離》文學雙月刊,曾掀起東海的文學創作風氣。甘耀明說,「因為寫了很多東西,也很晚才參加校外的文學獎比賽,主要是希望有空間可以去發表、出版,所以辦了這本月刊,前後也有六、七年吧!」

文學獎是很好的發表場域,也是對創作者的肯定。當時很多創作者的奮鬥目標是「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兩人因為對寫作都有期待,因此李崇建也跟著踏入小說領域,「但好像長得沒完的假期,還要布局。」李崇建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狗奪〉完成時,甘耀明反覆看了三次,覺得寫得很好。1998年,李崇建的〈上邪!〉獲得第12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佳作,甘耀明的〈上關刀夜殺虎姑婆〉則落選了,但他還是很開心,因為評審之一的陳映真喜歡這篇作品,甚至提出「新鄉土派」的詞彙,「覺得滿有意思的,雖然還是沒有辦法抹平自己摃龜的小小遺憾。」


許多書迷與過去作文班的學生特地前來聽兩位老師談文學

李崇建鼓勵喜歡創作的人大膽地寫,不要只想著怎麼寫好,那樣反而會受到侷限而寫不出來。他談起兩人一起去山上體制外的教育教書,還做過很多不同領域的工作,「這些生命經驗,都是書寫的來源」。甘耀明後來大膽跨出步伐,毅然離開教育場域,只為了專心寫小說,至今仍投注許多能量在小說創作,「回頭檢視耀明的創作歷程,他才是那個一直享受在文學創作裡的人呢!」

這兩位大學時期就結識的夥伴,實踐的路途上還有很多夢想與期待,他們找到各自擅長的領域,保有各自的創作方式,彼此看重,也彼此包容。相信在文學路上,他們能透過一本書,一場講座,帶給讀者長久深遠的影響力。

這場座談會後,李崇建在臉書留下這段文字:

會後與耀明在中區散步,少年時代繁盛的民族路,如今凋零殘舊,難以想像,我們在柳川步行,在中華路吃臭豆腐,喝了一碗蓮子湯,感覺青春走過的路,即使凋零殘舊了,都有著美麗的初衷,在秋日傍晚的步子仍輕盈。


如同見到老朋友般,甘耀明與李崇建分享了許多文學旅途上的趣事

【第九屆臺中文學獎 徵文活動開始囉!】

你也喜歡創作嗎?臺中文學獎創作獎不受國籍、居住地等限制,只要以繁體中文創作就可以參加,有機會抱走最高獎金12萬元唷!

收件日期:即日起至109年11月2日(一)
報名方式:請至臺中文化局網站下載報名表
獎項共分8類
1. 小說
2. 散文
3. 新詩
4. 古典詩
5. 臺語客語詩
6. 童話
7. 國高中職生散文
8. 國高中職生閱讀心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279 拓展邊界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工作記事

陳昌遠著,逗點文創結社,380元
推薦原因: 文  
齒輪的吵雜與安靜,油墨的污膩與噴香,這本詩集識破了機器的弔詭,總能在鎖得緊緊的螺絲之間,發現一片靜謐巧然的苔園。這是蒸汽龐克才知道的魔法。【內容簡介

太陽與她的花

The Sun and Her Flowers
露琵.考爾(Rupi Kaur)著,張家綺譯,采實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與前作《奶與蜜》一樣,印度裔加拿大詩人Rupi Kaur在第二本詩集(含散文詩和隨筆塗鴉),以優美、獨特的語言,創造了一部陰性書寫的典範性作品。詩作分為5個部分,涵蓋了分手的狀態、性暴力與憂鬱的連結、身分認同(特別是與母親的關係)、愛情與親密關係、女性認同等5個主題,每個主題同時又與花卉聯繫在一起。詩集聚焦的各主題有如兩面刃,一面切開最陳腐的社會問題,一面又讓一些詩作讀來帶著點陳腔濫調的不耐。【內容簡介

宛如蛇蠍

蛇蝎のごとく
向田邦子著,章蓓蕾譯,麥田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樂  
日常生活的對立面未必是綺麗或異想世界,而是只有那個特定歷史才賦予的美學態度。向田邦子給讀者的不只是某種窺見日本民族的慾望,更多是那個時代仍共感於20世紀東亞種種扭曲政治下的尊嚴。【內容簡介

穆斯林與猶太少女

柏林納粹時代的救援紀實
Der Muslim und die Jüdin: Die Geschichte einer Rettung in Berlin
羅南.史坦格(Ronen Steinke)著,闕旭玲譯,臺灣商務印書館,38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獨  
雖然本書設定的議題不能算是大開眼界,但總是令人對歷史不勝唏噓。身分與認同如何變成暴力的起點?生命實踐又怎麼嘗試彌補此暴力所造成的傷害?一面閱讀「救援」紀實,另一方面也「救援」我們對身分毫不懷疑的信念。【內容簡介

不尋常的邊界地圖集

全球有趣的邊界、領土和地理奇觀
The Atlas of Unusual Borders: Discover Intriguing Boundaries, Territories and Geographical Curiosities
佐蘭.尼科利奇(Zoran Nikolić)著,林資香譯,春山出版,6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對於生長在台灣的讀者來說,海就是一種邊界,比較難親身認識陸地與邊界的關係。許多旅行團在歐洲多國邊界導覽時,導遊會號召大家繞著邊界走一圈,形同去了3、4個國家。邊界本來就是人類畫定、想像、妥協與持續爭鬥的手段,本書滿足了挑戰國際邊界的知識與經驗。當你把自己的身體放到每張地圖集「不尋常」的邊界時,你能發覺什麼嗎?【內容簡介

二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

綜觀世界四分之三人口聽、讀、說、寫的語言,暢遊多采多姿的文化語言學世界、挖掘日常溝通背後的歷史趣知識
Babel: Around the World in 20 Languages
賈斯頓.多倫(Gaston Dorren)著,嚴麗娟譯,臉譜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談語言的書,太容易寫成只有懂得該語言的人才看得懂,本書倒是心胸開闊,一次蒐羅了20種地表語,樣本足,視角佳,帶出的文化觀察也澎湃有料,很適合給初來乍到的外星人當導覽,看看地球文明是怎麼回事。【內容簡介

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

從萊佛士爵士到李光耀,駕馭海洋的小城大國
Singapore: Unlikely Power
約翰.培瑞(John Curtis Perry)著,林添貴譯,八旗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海洋史家看新加坡的崛起,特別抓得住「天將降大任於斯城也」的天命感,在作者的綿密剖析下,獅城更像是一個世局的浮標,在極權與繁榮、多元與穩定之間保持著絕佳的平衡。為了生存,投資和投機的分際也不再那麼重要了。【內容簡介

雞冠天下

一部自然史,雞如何壯闊世界,和人類共創文明
Why did the Chicken Cross the World? The Epic Saga of the Bird That Powers Civilization
安德魯.勞勒(Andrew Lawler)著,吳建龍譯,左岸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本「雞世界」實在太稀有了,稀有到讓人心生埋怨,怎麼現在才出來!雖然還是人寫的,但總算是以雞為本,不再只是為了炸雞排、肯德基才去關心這種落難的鳥類。雞蛋生文明,雞眼看天下,下次吃雞時,請務必感恩雞菩薩的捨身餵人大無私。【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一場文化的乾坤大挪移:評莎拉.華特絲《指匠情挑》

英國作家莎拉.華特絲(Sarah Waters)是當今少數發掘女同志主題的文學作者。在「維多利亞三部曲」,包括《輕舔絲絨》(Tipping the Velvet)、《華麗的邪惡》(Affinity)及《指匠情挑》(Fingersmith)中,她以通俗小說的趣味,帶領讀者進入19世紀的英國各種光怪陸離的角落,呈現一分從歷史細節、記憶想像中建築出來的女同志形象,以及她們以溫柔陽剛兼容並蓄的「惡女力」,從困境突圍而出的過程。

此三部曲都曾改編成電視或電影,文字的力量與影像的體現各有其魅力。韓國導演朴贊郁曾經把其中的《指匠情挑》改編成電影《下女的誘惑》(2016),把華特絲的文字打造成一場東西歷史、性別文化的乾坤大挪移。


英國作家莎拉.華特絲(取自莎拉.華特絲官網

《指匠情挑》的維多利亞時代正值英國全盛時期,工業革命與現代化造成國家富裕,同時也造成勞工階級的貧窮。舊世代保守的性別觀念,並沒有隨著現代化的成長而與時並進。此時期也處於轉型至工業化的臨界點,一個新時代開始的前夕。這樣的社會狀況,充分表現在小說中「自治區」(Borough)的描述:各種底層生活的人,運用各種偷拐搶騙,奇形怪狀的方式來求生活,包括掌握故事關鍵的「嬰兒農場」(收養棄嬰來掙錢)。狄更斯作品中的童工描述,或許可以概括這個時期的視覺想像。

朴贊郁導演的《下女的誘惑》,則把時空移到了1930年代日治時期的朝鮮。被殖民者剝削的朝鮮人民,對應了《指匠情挑》中同樣被剝削的勞工階層。當時日本對朝鮮的「皇民政策」,造成了語言之間的階級以及國族認同問題;與此同時,日本也在朝鮮進行基礎建設,建立未來現代化的基礎,同樣也處於某個轉型前夕。

這部影片的空間甚至從朝鮮半島延伸到上海,即日治時期韓國臨時政府的所在地。《下女的誘惑》依循了華特絲原著中複雜又趣味的故事主線,但在敘述空間上,已經超出了原著中貧窮/富裕,男/女性別的階級衝突,而把當時韓國/朝鮮的國族、文字、語言、性別等各樣衝突,納入故事中女同志自我追尋的脫困歷程。


韓國導演朴贊郁將《指匠情挑》改編為電影《下女的誘惑》(取自Hancinema

***

《指匠情挑》的故事描寫一個到處招搖撞騙的底層混混,說服了貧窮出身的孤女,合謀設計一個富家小姐——讓貧女去當小姐的貼身女僕,獲得她的信任,讓小姐嫁給混混騙子,以謀奪她的萬貫財產。而小姐寄養的叔父,則從小訓練她語文,讓她在貴人面前朗誦淫穢的文字以取悅他們。

這樣的故事原型,放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或者日治時期的朝鮮,都在敘述當中呈現出類似的女性/階級壓抑。《指匠情挑》中的小姐,盛裝時必須穿著會讓人窒息的馬甲,女僕必須隨時準備嗅鹽免得小姐昏倒;而她對於「戴手套」有一分讓人不安的沈迷。在《下女的誘惑》中,小姐的上場穿著類似《指尖情挑》的英式裝扮,當她朗誦淫辭穢語時,則穿著全套風格化視覺的和式服裝。

穿衣服本來應該是一種藝術享受,然而在這個文本中,來自上流階層/日本的華服/和服,全然變成了女性壓迫。女性不僅無法從中享受穿著的愉悅,甚至在《下女的誘惑》中,穿著和服對日本貴族朗讀男性色情,完全就是痛不欲生,套在身上的精緻和服,就是一層桎梏。底層的人則急欲擺脫貧窮身分,《指匠情挑》中的女僕不喜歡代表僕人的棕色衣服(棕色適合騙子或僕人),她身體上的一切都在顯示她的身分經濟弱勢。


《下女的誘惑》中,小姐穿著的日本華服成為壓抑女性的一層桎梏(取自Hancinema

在那壓抑的氛圍環境中,每個階層都必須限制自己的舉止穿著,對上對下都不可踰越。然而原著和電影都描述到小姐和僕人利用衣服進行踰越。小說中,小姐幫女僕脫掉棕色衣服,換上橘色的華服,而電影中,小姐甚至幫下女用有點暴力的方式戴上馬甲,扮成小姐的樣子。她們一方面戲玩身體,一方面也藉著身體/服裝的改變,暫時擺脫兩人之間的階級差異,祕密進行彼此間虛虛實實的情慾交流,以及身分的轉變。

在這個故事中,每個人都在用外表來「表演」身分,他們的身分位置在穿著的變換中一路假裝/欺騙。而在電影的最後,兩人的穿著藉著性別的變換(小姐穿上男裝,與女僕扮演一對夫妻),完成了最終的逃離。

***

在這個逃離的過程中,她們所要逃開的終極困境,無疑就是「男性」,或者「男性凝視/男性敘述」,一種女性擺脫不掉的魔咒。此「惡行」充分表在叔叔的「色情朗誦會」中。

叔叔長年教育小姐,訓練她朗誦色情文學。在《下女的誘惑》改編中,男性的壓迫不僅來自文字,也來自國族。叔叔是個渴望成為日本人的朝鮮人,排斥自己的族裔(他說韓國很醜,日本很美)。他強迫小姐用日文朗誦色情文本《金瓶梅》中,西門慶欣賞潘金蓮私處的文字供日本男性享樂,甚至要求她作性受虐的表演給男性觀看。此文本中的男性凝視,已經不再是文學上的象徵或隱喻,而是直接地、活生生的視覺體現,讓讀者/觀眾直視這分醜陋不堪。

然而,電影和小說對於男性凝視的最終下場,各有不同的解決之道。這整個故事中最難忍、最惡形惡狀的,就是透過女性之口來進行壓抑女性的男性敘述,彷彿殖民者強迫被殖民者歌頌殖民者。改編後的《下女的誘惑》結局,製作文字書籍的切割工作,變成了酷刑的刑具,小混混受盡酷刑折磨後,臨死前對著被擺了一大道的叔叔描述自己杜撰出來的假新婚之夜;畫面中描述的卻是小姐拒絕這段異性戀婚姻的事實回溯,兩個失敗的男人在男性自慰式的情色朗讀中同歸於盡。

電影的結局大快人心,帶著一種毀滅式的快感;而原著小說的結局,則是受困在男性凝視之下的女性,反過來利用男性凝視來賺錢——常年浸淫於男性色情文字的小姐,變成了色情文字的作者,靠著寫黃書(寫男性凝視)來掙錢。這一招簡直就是反將一軍,反其道而行,彷彿把最不堪的男性敘述男性色情回收再利用,轉變成自己(女性)的經濟資產。

相較起電影的快意視覺呈現,原著結局的文字敘述較為平實,但是層次上及復仇爽度上顯然更高明,而且,更加大快人心。


(取自Hancinema

從《指匠情挑》到《下女的誘惑》,一個主題,在類似性的背景、不同的文化中,延伸出兩份有趣的詮釋。文本中充滿著詭計多端的爾虞我詐,大家騙來騙去,騙得不亦樂乎,而女性是整場騙局中的大贏家。因此這個故事除了是女性解放的過程,也是男性一整個大吃鱉的過程。

韓國電影對身體的裸露一直很直接大膽,改編的電影中,對於女同志的性愛呈現也非常具體直接。不料此舉竟然引起了一陣波瀾,有男性開始祭出政治正確的大旗,質疑電影中的裸露是一種「男性凝視」,終究是在提供男性電影觀眾的愉悅,而非真正從女性出發的慾望呈現(主要因為導演是男性)。

或許,這個文本也挑動了某種男性焦慮,當男性看到自己整個吃鱉,看到女性竟然可以不依賴男性而自己找到快感,開始感覺很不舒服。

不過,從這部文本(不管是小說或電影)在女同志圈受到的重視與熱愛就可知道,這份「凝視」到底享樂到誰,事實永遠勝於雄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