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3EP6》創作歌手9m88/創作者必須誠實,堅持自己的追尋

第31屆金曲獎日前公告入圍名單,9m88的首張專輯《平庸之上》入圍3項,表現亮眼。不過9m88並不急著推出新專輯,她試著放慢自己的步調,回到生活去思考創作。日前她更開設了Podcast節目「 9m8lah8lah」,與自己喜歡的創作者對話。在《平庸之上》推出一年之後,我們專訪9m88,請她分享這段時光裡不同創作與合作對她的意義。

▇特別來賓:9m88

慵懶感性嗓音即興遊走,音樂風格深受R&B、Neo soul、Jazz、Improvisation、Hip hop影響。設計學院背景出身,從音樂跨足影像、造型,型塑出美學強烈的個人節奏與藝術厚度。歌詞創作恰如其人,甜蜜帶點嘲諷,自然不造作,傳達現代女性的獨特思維。2016年與Leo王合唱〈陪妳過假日〉一曲嶄露頭角,2018年紐約The New School爵士演唱主修畢業後,2019年正式發行首張專輯《平庸之上 Beyond Mediocrity》,前後獲得國際舞台關注,表現活躍。 

▇本集精彩內容​


❖個人小物❖多功能頸鏈❖ 

這是為《平庸之上》發行一週年而做的多功能小頸鏈,它可以當腰鏈也可以當鑰匙圈。因為我發覺很多粉絲一直以來都很支持我,但我卻好像一直沒有機會送他們禮物,所以我做了這個週邊商品。我請粉絲跟我的專輯拍照,上傳到Instagram上,留言告訴我想說的話,特別是過了這一年以後。我讀了所有的留言,也去做回應。意義更重大的是留言互動的過程,我看見他們想跟我說的那些話。


  • 特別感動的是有一位朋友,他是從高中開始聽我的音樂,現在已經上大學了。他提到,他也很喜歡做音樂,一開始他以為音樂只能依照華語流行音樂的模子運作,但了解我的創作方法跟歷程後,發現原來有其他看音樂的觀點,或做音樂的方式,他的眼界被轉換了,被打開了,那是讓我非常感動的。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年紀比我們更大的人,而是比我們小的那些人,他們有更多的可能性,面臨更多的選擇。如果可以激勵到他們,是讓人很感動的。
     
  • 從小到大聽音樂,都是聽華語流行音樂,高中、大學時候接觸更多西洋音樂,但我一直以為,要走這一行,必須要遵循一些既定的方式,參加歌唱比賽,才有機會被星探發掘。直到我接觸到爵士樂,發現它的自由度、即興與精神,跟我原先接觸的音樂非常不一樣,我換了一種方式看音樂,認識創作,完全改變我對音樂的想像,爵士樂成為我的救贖。好險我沒有往別的方向走,以這樣的音樂方式我最能表現自己。

  • 在我成長的台灣社會中,兩性平權一直有倡議的活動進行。但到紐約之後,可能那陣子 #MeToo 吵得沸沸揚揚。我是學爵士樂的,而爵士樂的場域是非常男性中心的,對女性通常只有「會唱歌」的刻版印象。那時候我開始反思,身為「亞洲女性」,我的角色是什麼?在西方的世界,他們又是如何看待我們?我思考著這些問題,也比如我剛到美國時,頭髮非常直,在路上大家就會稱我「中國娃娃」、「李小龍」等等。聽起來像玩笑,但玩笑背後是什麼?「亞洲女性」是很容易被性化的,所以我寫了〈Air Doll〉這首歌。
     
  • 我記得大學時,第一次聽到艾莉卡.芭朵(Erykah Badu)的音樂,非常驚喜。除了帶給我Neo-Soul的音樂風格外,我也仔細看了歌詞。她寫的歌詞內容非常誠實,她會直接說,我有三個小孩,但都是不同的爸爸,不過我還是選擇我該選擇的東西。我非常崇拜她的敘事方式,她把自己的所有經歷用雲淡風輕的方式表現出來,她給我一個很大的提醒:創作者必須誠實。
  • 除了歌詞外,她的表演也是非常驚人,若看她現場的影片,會發現她並不只是歌手,而更是一位「Band Leader」。女性歌手很多時候並不會去想音樂要怎麼進行,只要唱得進去就好了,但Erykah Badu的表演可以讓聽眾感受到,她有很強的主導性,像是指揮一樣,對於一位女性歌手來說,這很重要的。必須說,很多女性歌手真的掉入了爵士樂的刻版印象,以為自己真的比較弱,就只會唱歌,在一群男性樂手在的時候,她會不敢表現。所以Erykah Badu的band leader精神,站在台前帶領整個團隊,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 在紐約念書時,我上過一堂寫詞的課,那時寫了一首叫〈Eyes〉的英文歌,在班上發表,同學會相互給評論。發表時,我在班上說出當時的顧慮,因為那不是我的母語,擔心詞句聽起來會很生硬。但當時班上有些同學給我的評論卻是相反的,他們不但不覺得生硬,反而覺得很有趣,很生動。所以非母語者在創作時,反而有別的優勢,它讓語言的意境變得不同,這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 服裝設計是我美感養成的重要部分,我藉由概念去發想很多作品,做音樂也一樣,創作的切入點,不一定是從和弦或旋律開始,而是更廣的。做設計的人一定都做過創意發想,透過這樣的想法做出來的音樂,跟科班音樂人會有些不一樣。另外,服裝跟音樂其實非常相關,可以從服裝感受表演者的樂風,服裝跟音樂都在表現創作者的意念。
  • 我喜歡的藝術家,似乎都不斷在追尋自己問題的答案。當然,喜歡每位藝術家的原因不盡相同:喜歡北野武,是因為我可以在他的電影感受到人性的真實,在他的暴力中感覺到浪漫——讓人想哭的浪漫。另一位,韓國的白南隼,是古典背景出身的音樂家,後來卻跟約翰.凱吉(John Cage)做一堆實驗性質的音樂,我非常嚮往他把音樂跟藝術都帶到他自己的生活和思惟。謝德慶,是我在唸設計時知道的行為藝術家,我驚訝於竟然有人可以做藝術跟做修行一樣。他的一年計畫,可能把自己關在一個地方一年,或是露宿街頭一年,去體驗「時間感」,他「時間感」體現在作品中,這非常神奇。這些藝術家的共通點,就是對追尋的堅持。
     
  • 朗讀李進文〈武林秋風〉(出自木馬文化《野想到》):

秋風是不是只把我當普通朋友?覺得一點一滴的寒。
年底了,微修鍊、蓄丹田。
武林人獨坐深淵邊的危石,時不時的,吊在腰上的鑰匙提醒江湖,啊江湖。
那些退休的雲霧一路上山,休閒成無害的人。
武林人也曾傷過無害的人。
秋風結交武林人和非武林人,見一個結交一個。到頭來,秋風是沒有朋友的,覺得一點一滴的冷。
武林人獨坐深淵邊的危石,危石覺得一點一滴的冰涼。
這裡是緯度高冷的地方,武林人一生都會到此獨坐一次,武功自廢一次,唱一次武林不恥的小情歌。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9-07 20:50
現場》不瘋魔、不成活,吉田修一生涯代表作《國寶》讀書會

詹修蘋(《國寶》責任編輯):非常感謝大家在新書上市前就讀完這樣一部大格局、史詩般的小說。在座有知名劇評人、我們社內的編輯與行銷,但無論你是什麼身分,希望今天我們同樣以讀者角度,來聊聊讀完《國寶》的感動。

首先想請問大家:看完《國寶》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

我自己覺得非常、非常、非常震撼。過去我也讀過不少吉田修一的作品,其中《惡人》一直是我心中第一名的小說。當我知道自己將負責《國寶》的時候,內心很興奮也很緊張,很好奇這部吉田號稱「賭上作家生涯」的作品會是怎樣的一本書。

與《國寶》共處的幾個月中,我前後讀完不下四、五遍,每到後段都會莫名全身寒毛聳立,胸口同時湧上一股興奮與冷靜,彷彿那裡有一顆手榴彈抵著──必須貫注心神緊拉住保險不放!直到全書結尾,吉田把整部小說、主角近乎半世紀的人生都收攏進來,非常厲害,讓人想起《大亨小傳》末段的綠燈,這樣的創作力確實超越了《惡人》給我的震撼。

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從未有過的閱讀體驗

CharMing(影評人):對我而言,閱讀《國寶》,從翻開第一頁到最後一頁,是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體驗。

平常我很喜歡同時看三、四本小說,可能因為膩了、或者想要休息一下,就轉而讀另一本書。我很喜歡這樣交換著小說看。但《國寶》是我第一次從頭到尾只想專注在這個故事上。每個章節的鋪陳與停頓真的好厲害,讓人停不下來。「啊,他死了……」下一段又「什麼?他回來了!」作者怎麼可以這麼吊人胃口?

但是,讀到倒數三章時,我停下來了。我很期待吉田修一會怎麼收尾,也很害怕,如果收尾不是我心中的Happy Ending怎麼辦?心裡有一股非常捨不得的情緒,因為看完就真的結束了。看完後,我的情緒有段時間無法抽離,很想一直沉浸在那個結尾裡。


影評人CharMing

重點就在括號裡(劇評家,以下簡稱重點君):我覺得吉田寫了一部「沒有辦法改編成影劇」的小說。因為他寫得太詳細,細到無法改編,像是一部融合了多種風格的經典電影。

比如第一章開場的黑幫血戰,讓人想到深作欣二的《無仁義之戰》,這部電影在講60年代的廣島黑幫抗爭,但吉田把故事舞台搬到了自己的家鄉長崎。《國寶》上冊尾巴有一段在講坎城影展的得獎作,雖然沒有明指,但我覺得他影射的是大島渚的《俘虜》,這樣以電影去架空歷史的手法,很厲害。

陳柏昌(新經典文化編輯):我跟重點君有類似的感想。我是用日本大河劇的概念在讀《國寶》。日本大河劇一演就是一整年,很完整地呈現主題細膩的脈絡,而吉田出色的文字,會讓人聚精會神地去讀每個隱藏在故事裡的細節。

本書的主題是歌舞伎,乍看很難進入,但是透過吉田的文字描述,完全不會有閱讀的障礙,讓人好想實際去觀看歌舞伎。吉田把歌舞伎寫得浪漫、宏大,本身就自成一個世界。

以一種藝術型態描寫另一種,比真實演出更精彩

楊若榆(新經典文化企劃):我非常同意CharMing說的讀到停不下來。閱讀時,我最享受的就是去抄寫那些歌舞伎專有名詞──淨琉璃、世話物、時代物……我對日本文化了解很少,不靠編輯加註真的完全看不懂這些名詞,但光是看著,就覺得怎麼能夠如此美麗。

這種閱讀感受跟讀吳明益的小說很像,看他寫生態名詞、各種蝴蝶的名字,那些陌生化帶來的激動,我在讀《國寶》時也感受到了。對於自身在地文化與環境的深入書寫,讓人覺得就是一部能登上國際的作品。

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總編輯):我跟修蘋一樣非常喜歡《惡人》,甚至在最後燈塔的橋段哭到不能自已。一開始看到吉田說睹上作家生涯寫《國寶》,覺得只是宣傳用的形容詞,但是讀完小說之後,我很強烈地感覺,吉田修一真是一個不得了的小說家,因為他可以用一種藝術形式去寫另一種藝術形式,這實在太了不起。

我自己看過《娘道成寺》這齣歌舞伎。看的時候只覺得很美,完全想像不到這樣的藝術之美也可以被寫出來。所以讀到《國寶》上冊最後一章〈怪貓〉時,我嚇到了,吉田描寫飾演怪貓的俊介從出場到落幕那令人目不轉睛的演出,比真實的歌舞伎更精彩。

重點君:吉田曾在訪談中提到,影響他寫《國寶》的一部重要作品是溝口健二的電影《殘菊物語》。溝口的風格是「一景一鏡」,一個場景一個鏡頭,而《國寶》也是,每一章很明確地在寫一個主題、一個事件,然後換章就切換到了下一個世界。

如搭乘時光機的跳躍感,將演員背後的艱辛完全攤開

詹修蘋:在編輯本書的過程中,我收集了許多歌舞伎的知識,也看了一些歌舞伎的書,但發現那些書都沒有小說寫得深入。

透過吉田的文字,讀者能夠自己想像並創造屬於自己的歌舞伎世界。「美」,是哪種美?「女形」(歌舞伎中由男性扮演的女角)纖細脆弱讓人想要憐愛的舉手投足,又是怎樣的姿態?正因為小說沒有畫面,反而給了我們契機去創造自己極美世界的形貌。

吉田在日本受訪時說,為了寫這部小說,他親身投入歌舞伎演出長達2年,在前後台擔任工作人員,與劇團成員同住同寢,再把自己所見的演藝界潛規則、無奈與各種大小瑣事,全都灌注到這部小說裡。因此,除了演出的段落,讀者也能從中讀到每個角色的成長史、內心的OS等等。

平常我們只能透過官方發表或者八卦新聞去拼湊自己喜愛的演員的真實想法,但在《國寶》裡,演員複雜艱辛的生命歷程完全被攤開來,讓人更強烈地感受到每個角色身為人的那股生氣,連小角色都十分討喜。


《國寶》責任編輯詹修蘋

CharMing:我覺得《國寶》很厲害的是,裡面出現的人物至少超過20個,吉田在每個人物出場時,都會稍微做些鋪陳:這個人是誰、他在哪裡出現過,對於像我這樣不擅長記人名的讀者而言,真的非常好。

詹修蘋:讀者服務!

CharMing:對。《國寶》故事中時空的跳躍也是,有時候可能只過一天,有時候可能10年就過去了。這種非線性的時間感,很像在搭時光機,一下子回到哪個年代、誰突然到北海道幹嘛、誰又回到東京……這種跳躍感我非常喜歡,就有一種,雖然現在去不成日本,但我有環島日本一圈了的感覺。(笑)

天才與地才,血脈與才華的抉擇

詹修蘋:最初在編輯《國寶》的時候,很擔心「歌舞伎」這個主題對台灣讀者很陌生,加上「追求藝道」這種高深的境界,該怎麼找到一個容易進入的方式?

靈機一動想到,如果說「這是日本蔡依林的故事」,相信大家就能明白了。(笑)也是從蔡依林開始,我想到「天才」跟「地才」的比喻。一開始覺得「地才」應該是喜久雄,但後來又覺得喜久雄該是「天才」。

CharMing:看到書腰文案時,我也馬上思考「天才」是誰?「地才」又是誰?之前看日本網友說《國寶》的故事就是漫畫《玻璃假面》:兩個很會演戲的人,一個出身普通家庭,另一個是演藝世家,他們是彼此最好的對手,也是最了解對方的人。

我覺得「地才」確實是俊介。雖然他出身歌舞伎世家,贏在起跑點,但他之後靠著自己的努力,慢慢去補足與天才的差距。

陳柏昌:俊介的努力非常打動我。一開始被父親半二郎否定而離家出走,也曾荒廢過,再從谷底站起來。這整個過程,我覺得已經是非人所能承受的境界了。


《續.橫道世之介》編輯陳柏昌

葉美瑤:到底誰是「天才」、誰是「地才」,很難簡單定義。但歌舞伎界中的「世襲」制度很特殊,像京劇就沒有世襲的制度,很多傳統技藝就這樣消失不見。然而歌舞伎因為世襲制,讓每個門派的技藝得以傳承下去。因此,除了討論「天才」或「地才」,不如問:你想要血脈相傳,還是有才華的外人?

現實中的例子,像是坂東玉三郎,他不是世襲的,甚至天生條件都不好。像他這樣的人就具有「地才」的條件,人們可以理解他要多麼努力、擁有多少天分,才得以進入歌舞伎的世界。

如華生與福爾摩斯、弁慶與源義經般的動人情誼

楊若榆:相對於俊介,我比較喜歡主角喜久雄,也喜歡半二郎,尤其是上冊的開場,黑道的新年會,每個人衣冠筆挺、有錢有勢、完美又霸氣的模樣,但後來黑道大哥的太太們突然開始竊竊私語:「坐在那邊的,不會是那個誰吧?」這麼從容不迫的大場面上,擾亂他們心情的竟然是一個歌舞伎演員,好有畫面。

重點君:我喜歡德次!個性可愛討喜,又有一張菅田將暉的臉,有點痞痞的感覺,而且重情重義。

CharMing:我也覺得德次是故事裡最有人味、最像一般人的角色。跟喜久雄一樣出身黑道,一直以來都維持著黑道的俠氣,自始至終把喜久雄當成主人,效忠於他。最後他事業有成,回到日本時有人問他:你以前是做什麼的?他回答:「我就是弁慶。」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重點君:所以德次就是愛著喜久雄啊~

眾人:沒錯!

陳柏昌:是華生跟福爾摩斯!

葉美瑤:而且德次一直說喜久雄很帥又美,一定有愛。(眾人笑)

從德次回過頭來想,《國寶》這個書名其實跟《惡人》一樣,吉田想要透過這個書名問讀者:到底誰是國寶?誰是惡人?雖然故事最後有答案,但我們還是可以去思考,為什麼有些角色無法成為國寶?俊介、半二郎、還有書裡出現的其他演員,為什麼不是他們?為什麼德次忠心耿耿只效忠喜久雄?正是從這些角色,才襯托出喜久雄的特別。

不瘋魔、不成活,對藝術追求的不變執著

葉美瑤:我先問,有沒有人沒哭的?我讀的時候完全沒想到,我會哭點這麼多。(笑)

CharMing:有個地方令我哽咽,第16章〈巨星殞落〉中,失去了某個重要東西的俊介還是想繼續上台表演,這時喜久雄對他說:「俊寶,師父他一直在舞台上站到最後一刻。」這句話把他們的處境與上一代承接了起來,讓我想到松隆子,她第一次對演戲感興趣,是因為自己的父親。

松隆子是歌舞伎世家,但她一開始對演戲沒有興趣,甚至有一點排斥,她第一次燃起想演戲的衝動,是看到父親發燒到無法走路,竟然還要上台演出。她非常生氣,說:「爸爸,你這樣對不起觀眾,也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家人。」雖然這麼說,但她也感受到身為演員想要一直站在舞台上的那種感覺,因而走上演藝之路。


新經典總編輯葉美瑤(左)與影評人CharMing

楊若榆:我的哭點在很後面,但我很喜歡故事中歌舞伎跟運動員很相似的部分──從小吃苦、訓練身體到可以運用自如,最後整個人成為藝術。歌舞伎演員的身體就是一個藝術品。

像是故事剛開始,半二郎幫喜久雄和俊介上課,在他們十幾歲未成熟的身體上用毛筆一畫,說:「要用骨頭來記憶。」讓骨頭記得,肌肉就會跟著長出來,一上台,身體便會自然動起來。一個歌舞伎演員要演那麼多齣劇,每一個動作都得存在身體裡。

陳柏昌:我補充一個日文小知識,日文的「骨」──「コツ」(kotsu)也是「訣竅」,有雙關的意思。記住你的骨頭,也就是記住做事情的竅門。

葉美瑤:除了感動,還有一個主題很吸引我,就是一個人求藝到被視為瘋狂的過程,剛才柏昌提到的非人的境界。

CharMing:對,《國寶》其實就是兩個瘋子的故事啊!(眾人笑)

葉美瑤:讓我想起《霸王別姬》裡,程蝶衣被段小樓說,你這個人就是「不瘋魔、不成活」。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像程蝶衣這樣瘋魔的狀態很不好,應該要像段小樓那樣,下了戲還是能過自己的人生,上台再好好表演就是了。可是在《國寶》裡,吉田寫出兩個程蝶衣,這件事太厲害,而且他還讓你站在程蝶衣的角度看世界。

藝術追求者是什麼心態?旁邊的人為何會被藝術追求者打動?他們有一種很單純的人性,喜久雄跟俊介都很瘋狂,但他們對藝術的執著令我非常動容。

龐大故事暗藏了社會脈動,影視化令人期待

CharMing:吉田的書只要有中譯的我都有讀過,他這次真的寫了一部非常通俗的小說,應該說他在通俗與純文學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平衡。

陳柏昌:講到通俗,我覺得讀者還可以特別注意吉田的社會寫實功力。故事一開場只有黑白電視,後來進入彩色電視時代,歌舞伎從原本只在劇院表演,到在電視上播映,之後又沒落、少見於電視,接著搞笑藝人興起、電視台擴大,再後來變成大家都不看電視了……最後俊介的太太春江,為了撐起衰敗的門派,去請求他們的好友搞笑藝人讓她上節目搞笑,其實就是現在我們看的「素人綜藝」。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同時也讀到了電視、影視的歷史,還有演藝公司、其他表演門派的涉入、觀眾與社會脈絡的變化。我很佩服吉田除了主線劇情,也深刻描寫了背後更龐大的歷史與細微的環境改變。

葉美瑤:柏昌提到的正是我覺得吉田小說非常好看的地方。《橫道世之介》也是,你會發覺他不是純粹要講一個好聽的故事,他跟整個社會都有關係。從歌舞伎演員到電視台的發展,像最近《半澤直樹2》中就有很多歌舞伎演員參與演出,非常真實。

重點君:雖然我前面說這部小說很難改編成影劇,但我覺得近期以《MIU404》活躍的綾野剛很適合演喜久雄,他過去演過不少陰柔的角色,如果出演女形應該會滿有趣。俊介我提議柳樂優彌,因為他之前曾淡出演藝圈,跟俊介的人生很相像。

CharMing:我倒覺得像《國寶》這樣時間跨越四、五十年的故事,要一個人從少演到老太難,如果能找歌舞伎家族來演是最好,年輕時代由年輕弟子出演,青壯年後再由家族中擔綱者出演。



陳柏昌:書裡有特別提到,喜久雄長得非常美。總覺得要是一個很美形的男演員才夠格。

詹修蘋:要說美形的話,我想提名岡田准一演喜久雄,生田斗真演俊介。准一長得俊美,也以《永遠的0》得過日本金像獎最佳男演員;斗真戲路廣,演技強,連演電影《人間失格》太宰治的模樣都能掌握,很想看他詮釋俊介這個非常有人性的角色。

葉美瑤:真要演的話,我同意CharMing說的,找歌舞伎家族來演。像是最近很紅、松隆子的侄子市川染五郎,或者長相俊美的市川海老藏都是不錯的人選。

詹修蘋:讀書會已近尾聲,身為編輯,很感動能邀請這麼多喜愛書、喜愛吉田修一的好書友們一起來分享心得。相信日後我們仍會繼續讀吉田的下一本書。希望以這次讀書會作為一個開始,期待後續有更多讀者加入我們的行列,也期待《國寶》影視化的一天。還未有影視改編之前,我們再讀一遍小說吧!

■李爾的藝道之路 吳興國 x 張大春

表演藝術家吳興國與小說家張大春首度同台演講,為吉田修一的小說獻聲談《國寶》到京劇,從小說演繹真實人生。

  • 時間: 9.11(五)19:00
  • 地點: 國家兩廳院 演奏廳
  • 報名https://reurl.cc/A8gAyZ
    國家兩廳院主辦 當代傳奇劇場x新經典文化 協辦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國寶
作者:吉田修一
譯者:劉姿君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7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吉田修一
1968年生於日本長崎。
1997年以《最後的兒子》出道,獲第84屆文學界新人獎。2002年以《同棲生活》獲第15屆山本周五郎獎,《公園生活》奪下第127屆芥川獎,一舉拿下大眾文學與純文學的文學獎項引爆話題。2007年以《惡人》拿下大佛次郎獎、每日出版文化獎、本屋大賞No.4,熱銷超過220萬冊,並改編同名電影。2010年以《橫道世之介》榮獲第23屆柴田鍊三郎賞、本書大賞No.3,改編同名電影大受好評;2019年再寫續集《續‧橫道世之介》。同年,以出道20周年代表作《國寶》榮獲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與中央公論文藝獎肯定。
擅長描寫都會年輕人的孤獨與疏離感,獲得廣大的共鳴與回響,包括《路》、《怒》、《再見溪谷》、《犯罪小說集》等作品皆有影視改編。另有著作:《熱帶魚》、《東京灣景》、《地標》、《長崎亂樂坂》、《星期天們》。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277 轉角遇見極品好書懶人包

寶島暖實力

在臺灣真切活著的36顆心
陳德愉著,蔚藍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益  
一本份量十足的人物採訪報導文字集結,試圖定義「人」為台灣的暖實力、最美景色,證成只有容納各式各樣的人與生命、擁有極廣光譜的社會,才得以產生各種能量。書中確實涵蓋了各階層、性別、族群、年齡等人物故事,讀者也跟著這些故事與人物走到台灣社會各個角落。光譜要夠廣,就得捨棄部份深度,書中有些故事就是那麼平凡,也有些人生刻痕,看得又太淺。【內容簡介

我們的最後進化

Our Last Evolution
傘下的人著,一人出版,365元
推薦原因: 議  
在網路社交媒體、雲端檔案定義個人存在與記憶的時代,一個社群集體記憶的呈現與記錄,註定是要非常破碎、零散而暫時。但總令人不安地揣想,如果有一天,這些平台(被迫或自動)關站、檔案一秒間消失了,這本書或許就會是這些記憶與證言僅存的物質基礎。本書以「一群人」「集體」「抗爭」為名,也沒有忘了追問「我們」是誰,努力呈現集體中的差異與個人,更呈現了抗爭的各種精神與形式。
作為讀者,我們多希望這本書裡的一切很快就能成為「歷史」,因為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得不斷回到那個歷史,得在更痛苦的過程中,把自己找回來,才能說是朝向最後的進化。【內容簡介

巷弄經濟學

골목길 자본론
牟鍾璘(Jongryn Mo)著,曾晏詩譯,馬可孛羅文化,620元
推薦原因: 議  
談經濟學太沉重,但是將 「巷弄」做為空間討論單位有其新鮮感。作者以其熟悉的韓國為主要論說對象,並旁及上海、新加坡、愛丁堡等地。作者本意在對巷弄經營提出建言和方向,但接近觀察筆記的筆調,閱讀起來讓人感覺不到生吞學理的負擔或檢索指南的生硬。 【內容簡介

街角遇見哲學

從ABC到DNA,生活中35個改變現實的偉大思想
Eine kleine Geschichte der grosen Gedanken: Wie die Philosophie unsere Welt erfand
馬丁.勃克哈特(Martin Burckhardt)著,麥德文譯,遠流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一本有助掌握人類文明組成要素的手冊。書中選擇了35個項目,可理解為是作者所認為的文明框架。全書始於ABC(文字),結束於DNA(基因解碼),其中涉及諸多具體物事,更貼近當代一般人對世界要件的認知。作者以輕巧的言說,穿透條目,為讀者解明每一件物事背後所指涉的思想、概念之演變,既討論了人類,也討論了文明,讓讀者在閱讀中亦掌握了思想概念,意識到人類文明的各種一路走來。只是,作者的框架與材質主要出自西方文明,這點讀者們不可不放在心上。【內容簡介

公司與幕府

荷蘭東印度公司如何融入東亞秩序,台灣如何織入全球的網
The Company and the Shogun: The Dutch Encounter with Tokugawa Japan
亞當.克拉洛(Adam Clulow)著,陳信宏譯,左岸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知  
同樣是把船開到亞洲人家門口,為何荷蘭人沒有像美國人馬修.培理的黑船一樣,強勢定義了亞洲的現代化與文明,反倒是不斷被迫適應幕府文化,搞得像是幕府的外籍員工?從這個吸引人的問題意識出發,作者以大量史料重新解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前」全球化時期的一段文化衝突史。作者不以後設的「國家」「種族」概念為度量,而是深入兩種文化的內在哲學,說了一個很好聽的故事。
過去書市少見以日本史為主旋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相關著作。本書以「公司」直指荷蘭東印度公司兼具國家主權代行機關與商業團體的兩面性,做為梳理歷史的基點,而「幕府」則為執行外交與採取暴力的對象。作者可能意指在日本當時的政治體制之下,荷蘭東印度公司應該明白,他們真正的對手(也是必要時宣稱臣服的對象),乃是當時在位的幕府將軍。本書寫作運用了大量日本檔案,敍事縝密,為荷蘭的海洋力量如何與幕府周旋,最終取得在日本的活動空間,提供了一套新的西方視點。【內容簡介

當代藝術大白話

獻給你我的藝術指南
Playing to the Gallery_Helping contemporary art in its struggle to be understood
格里森.佩里(Grayson Perry)著,金振寧譯,阿橋社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批   樂   益  
真心跟你「聊/撩」藝術的小書。書名的「大白話」凸顯了本書的兩個書寫策略:一是真的不咬文嚼字,直白地敘述作者獨到、引人的藝術觀點。二是坦白說出藝術界又要自詡菁英又要討好市場而產生生的各種矛盾與虛妄。作者以自身為「實踐者」而非「藝評人」的經驗與視角,真切地思考藝術做為一種「專業」而非「品味」,在情感與技術上的獨到之處。【內容簡介

艾菲爾鐵塔到底能縮多小

一部知識豐富、熱情洋溢的人類微縮文化史╳模型博物誌
In Miniature:How Small Things Illuminate the World
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d)著,吳芠譯,木馬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一部Miniature的跨國文化史,與人類「觀看」的歷史演變。從尺寸、比例之於人如何思考與建構世界出發,作者並未將Miniature限制在模型微物,而是收進了肖像、迷你書、跳蚤、小人國、藝術作品等各條線索,不獵奇或自視太「高」,探索人類對於世界的想像與構築。【內容簡介

我要去平壤!

2019北朝鮮真實遊記
평양,제가한번가보겠습니다
鄭在娟(정재연)著,林建豪譯,健行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世界上每個角落只要有人跡,就可以找到相應的遊記。有些讀者因某篇遊記訂了出發的機票,有些讀者透過他人的旅行眼光重遊舊地,但北韓可能兩者皆非。幾乎所有去到北韓的「遊客」都是出於好奇,但身為南韓人的作者,好奇的背後還包含千絲萬縷的歷史、緊密相連的語言文化、甚至是脈中流著的血液濃度,因而讓好奇心發酵成其他情感。不同於目前多數研究評論觀察北韓的書籍大多出自西方報導,本書透過南韓人之眼,一窺分隔超過半世紀的「他者」,與南北韓細微的文化異同之處。
一個普通南韓人的平壤遊記,整理旅程的細緻程度或許無法成為北韓旅行的攻略,但作者從起念、規畫到實踐的思慮起伏,柔腸百轉,值得讀者反思台灣與外界的他我關係。【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