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好書之外》2019出版回顧&感懷先行離去的創作人
物換星移,匆匆一年。儘管紙媒寒冬繼續寒下去,2019 的出版界卻別有一股活潑的動能,不少有趣的現象紛紛萌動,頗有窮變則通的態勢。出版一如閱讀和創作,本來就是厚積薄發,不能以銷售論英雄,何況是單只一年的銷售。與其年終清倉大拍賣,不如來關注一下這些才露尖尖角的苗頭,看看會長出什麼東西來。出版圖書業者在拼搏之餘,不妨也以環保護樹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獻身的文化事業,清淨自在,焦慮秒殺。
▇2019詩爆炸
今年最令人欣喜的創作現象,首推大批湧現的精采詩集。這當然是延續過去幾年的風潮,不過今年特別有種熟成感,一整個新詩代赫然浮上檯面,不再是之前的幾簇花火,而是一片星光燦爛,教人敬畏讚歎。社群媒體的同溫效應早已培養出一票寫手,天生麗質,做張做致,什麼都可以入詩。或是喃喃自語,意識流連綿不絕,這裡詩散文,那裡散文詩;或以精巧短句懾人,嬉笑怒罵,一行見血,凌厲非常。凡此種種,皆有別於過去「新詩」的溫良恭儉讓。
這些詩人未必年輕,語言卻是時下的尖新,關懷面向也頗為刁鑽。詩集總量也未必比過去幾年多,卻是週週都有精品,看得人目不暇給。這當然不會是暢銷榜上的現象,畢竟會買詩的還是小眾,其次不少詩集都是自費出版,只求知己,不問粉絲。詩作為語言的終極實驗,本該有這樣的逃逸權利。
新世代的詩人也比前輩們更懂得包裝設計,或者說更在意成書概念這件事。不少詩集一拿起來,立刻就有了觸覺印象,不是滿街 Uniqlo 式的拘謹洗練,而是帶點惡趣味的顛狂,未必賞心悅目,卻絕對有態度。這是好事,既然做不出文庫本,不如問問三太子。
像冷冽自省的《麥葛芬》,氣定神閒組裝出一個高解析的幽暗宇宙,頗有後搖滾的眼亮心明。《人間動物園》用影像和意象交互搓揉,人獸不分,彷彿諸神創世的設計草圖。又譬如偽娘氣味濃厚的《女孩子》,粉得一塌糊塗,簡直看到了薔薇色的乳暈。《雌袋鼠》走一口輕食路線,標題與內文大打乒乓,有猜燈謎的樂趣。《把你的心跟肺挖出來帶回鄉下餵狗》則是撕逼級的典範,不管你是什麼性別都佔不到便宜,每個人都被慾望拖得寸步難行,像在練九九吊陰功。
這大概真是個花惹發的時代,所以才會有這般花發惹的繽紛,但願這是另一輪詩的盛世的開端。
【延伸閱讀】
- 專題:香港朗讀:港、台詩人聲援反送中運動
- 專訪》在地上社會,他們的地下生活:作家林峰毅與詩人德尉
- 詩人計畫》吳俞萱|潘家欣|馬尼尼為|曹疏影|隱匿
- 2019Openbook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羅曼史作為頓悟
▇蓄勢待發的圖文繪本
台灣引進圖文書一向不落人後,除了排山倒海的日漫,近年也看得到越來越多的歐漫美漫,總算開了眼界,不必老學人家怎麼裝口愛。不過花輪和一的《刑務所之中》倒是很驚艷,監獄裡的漫漫日常,卻處處都有詭奇的樂趣,一個嘔吐特寫就道盡人間失格的淒慘,像歐吉桑版的《少女椿》。
大塊的 Image3 系列頗具指標意義,今年除了《皮諾丘前傳》、《白鯨記》、《鱷魚的一天》、《愛麗絲幻遊奇境》這些兼具美感與哲思的繪本之外,最近又出了兩本莫那利(Bruno Munari)的經典,《莫那利的機器》和《暗夜中》。掌聲鼓勵。南歐的繪本底蘊深厚,卻又有天馬行空的奔放氣質,讓人想起卡爾維諾,這是亞熱帶島嶼很可以吸收的養分。
頭好壯壯的《薩賓娜之死》和《阿蘭的戰爭》,幾乎把圖格當文句使用,看完要花點時間,有志者可以仔細研究一下,看看圖文敘事進化到了什麼地步。

Copyright © Nick Drnaso 2018

© 2012, Emmanuel Guibert & L'Association.(取自《阿蘭的戰爭》,臉譜出版提供)
本土創作也有些小陽春,像《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 vol.3》,真槍實彈的少女心事,既期待又一定受傷害,比起兩本前作更加收放自如,很適合當成性行為健教手冊,男生女生都該翻一翻,溝通好了再行動。《小輓:阿尼默漫畫集》用了三個小故事說死亡,淡漠的畫面,無來由的生之失落,節奏感非常好,似乎可以延伸成三本更完整的作品。
此外像 《消逝的後街光影》,用漫畫來交代一段熱血追尋,穿越本領不凡,活化台語電影史功不可沒。《百花百色》以臨水夫人栽花換斗的儀式來談性別,細膩有梗,雖然情急之下有些大聲疾呼,卻依然別開生面。《度咕》的童年記趣幽默古錐,貓頭鷹從補品變寵物,畫出了極具感染力的農村曲。
一般而言,國產圖文書的畫功並不差,卻普遍還是有不知道該怎麼用圖說故事的問題。插畫家不妨考慮一下找人合作,國外秀異的繪本,圖文分工比比皆是,這也是編輯可以施力或牽線的地方。
【延伸閱讀】
- 專題:進國際,台灣原創圖畫書,出發!
- 專題:人讀繪本,image3書系
- 漫畫評論》極簡臉部線條、衰弱個人與瘋狂的網路群眾:評圖像小說《薩賓娜之死》
- 對談》法國製造,台灣出品:譯者與編輯談《伊甸納》《消失的維納斯》《阿蘭的戰爭》與《正常的人》
- 書評》未曾有過畫面的戰事日常,非虛構漫畫的記憶再現:評《阿蘭的戰爭》
- 人物》為什麼追求真愛,變成追求高潮?專訪《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漫畫家huihui
- 2019Openbook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小輓:阿尼默漫畫集
- 書評》在傳統信仰中打破性別框架:評漫畫《百花百色》
▇AI壓境,人的位置
科普方面永遠好書滿倉,畢竟是翻譯作品的天下,操作純熟,議題無限。今年的 AI 書單軍容壯盛,大概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台灣科技業名列前茅,相關佳作卻依然欠奉,有心人不妨給自己訂個寫作計畫。
AI 的英文書實在族繁不及備載,倒是日本的《當 AI 機器人考上名校》和《AI 世代生存哲學大思考》行文淺顯,舉證有趣,整理收納得很貼心。機器人「東 Robo 君」只考得上前段私立大學,卻還上不了東大,原因就卡在閱讀思考的能力,這也是人工智慧無法超越人類智慧的原因。大體而言,日本對 AI 少了些敵意,多了些好奇,甚至還頗歡迎賽伯格的君臨。要是有足夠的安全感,不要手賤亂來,的確也沒必要跟著好萊塢和矽谷先知們緊張兮兮。
這幾年大數據喊得甚囂塵上,令人厭煩,果然引來反撲,一連幾本都在檢討數據的應用。《打開演算法黑箱》聰明透徹,敘事輕快,算是極好的入門。《因果革命》直攻大數據的限制,焦點鎖定,觸到了統計學的硬蕊核心。《決斷的演算》交代了演算法的前世今生,結論收在「運算的善意」,非常勵志,卻未免一片光明。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算計過頭,也是迷信。
說到人性,生理學一向是個絕佳入口,還有什麼比身體更令人敬畏的設計呢?像嫵媚撩人的《頭髮》、無影無蹤的《荷爾蒙》、驚異大奇航般的《我擁群像》,都讓人見識到了小宇宙裡的大宇宙。至於迷離神秘的《章魚的內心世界》、奇幻開掛的《獸醫超日常》,或是可以邊聽邊讀的《聽一整塊大陸唱歌》,則把人拉回造化之中,惦惦坐好,不要亂動。比起大自然的闊綽精巧,科技文明實在還很粗笨,別太自以為是了。
【延伸閱讀】
▇民主、民粹、假新聞
社會議題方面,有明顯政治化的傾向。川普和他的推特,為書市注入源源不絕的靈感,加上台灣大選在即,民主、民粹、假新聞成了三塊兵家必爭之地。
民主民粹之辨是近幾年的出版大宗,該說的幾乎都說了,又動不動就卷帙浩繁,要脫穎而出並不容易。今年比較搶眼的有史奈德的《暴政》20堂課,短小精悍,立論清晰,有社論風。《政客、權謀、小丑》 的歐洲觀點獨樹一格,民粹如狂歡,義大利作者說起來特別有理。比利時的《反對選舉》重返古希臘,檢視雅典的民主制度,甚至建議仿效雅典,用抽籤來決定議會人選,大膽有趣。仔細想想,選舉和抽籤,其實到頭來也沒差多少。
假新聞沒什麼詭辯餘地,不對就不對,硬拗也拗不過來,但要識破假新聞,先得灌一下防毒軟體。德、日這兩個 SOP 大國分別丟出《過濾氣泡、假新聞與說謊媒體》和《破解!傳達的伎倆》,標的讀者都是青少年,一文一圖,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很可以交互參照。
另外一個現象議題是零工當道,外送崛起。這種方興未艾的經濟型態,看似自由,卻必須承擔不確定的風險;聽起來很潮的「斜槓人生」,卻也極可能是資本主義的新型態剝削。來自英國的《沒人雇用的一代》,抽絲剝繭,娓娓道出零工經濟背後的結構不平等,令人心有戚戚焉。《被壓榨的一代》直擊中產階級的捉襟見肘,美國夢一去不返,女性的處境又更加嚴峻。《不穩定無產階級》以寬鬆的定義來描繪這一群新階級,雖然稍嫌模糊,卻抓到了某種趨勢性的現象。然而零工畢竟還是進行式,在可預見的未來也只會繼續坐大,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看來無條件的基本收入越來越具說服力了。
▇普及書、讀本與歷史重詮
還記得前兩三年,忽然冒出了一大批哲普書,3頁柏拉圖,5頁康德,把哲學家都看扁了。不過這也是時勢所趨,非普之罪。知識爆炸的同時,所有的知識也都在豆知識化,各類讀本和普及書大量出現,正好反映了這種知的焦慮。
麥田的「向下扎根」系列兼收德法讀本,針對當前議題迅速做出反應,眼明手快。東販的「大人的XX教室系列」,深入簡出,內容完整,一本可抵高中三年,日本的知識整理術再下一城。八旗引進講談社的「興亡的世界史」,21卷悉數出全,堪稱一大壯舉。
今年也來了不少伊斯蘭史,有其迫切性。《真主大道上》聚焦七、八世紀的「阿拉伯征服」,步步還原,揭開歷史的神話面紗。《阿拉伯人500年史》以阿拉伯之春開篇,引用大量阿文史料,企圖旺盛,成績斐然。《十字架上的新月》講西班牙 800 年的伊斯蘭過去,基猶伊三教共存,早有先例。《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爬梳鄂圖曼的繼往和開來,補完了這個多元族群帝國模糊的身影。《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以「吉哈德(聖戰)」一詞破題,直探信仰的力量。這批伊斯蘭世界的敲門磚,隨便一章,都是神燈,畢竟我們對伊斯蘭的了解實在太少,成見又太多了。
▇不一樣的台灣
最後,焦點轉回台灣。以下是一些不大一樣的本土聲音,雖然還稱不上現象,卻非常值得關注追蹤。
台灣向來缺少深入嚴謹的批判作品,今年卻有《煙囪之島》和《社企是門好生意》這兩本耿介之作。前者調查半個世紀以來的石化產業,觀察卻不急著否定,讓事實講話,頗能體現報導中立的精神。後者尖銳犀利,邏輯縝密,言人所不敢言,令人眼前一亮。兩者在鋪天蓋地的酸言酸語中,顯得特別沈靜而乾淨。

高雄煉油廠五輕。(圖片來源:waychen_c〈CC BY-NC-ND 2.0〉)
「南向政策」方面也有些收穫。《看見印尼》以1/4原住民的角度去看印尼,血緣式的親近,開口笑的樂天,讀起來溫柔有情。《上一堂很有事的印尼學》則志在翻轉台灣人的成見,又一位新住民第二代投入書寫,而且唱作俱佳,辯起來特別有說服力。《舌尖上的東協》是作者的又一部大作,圖鑑、知識、書寫、裝幀皆屬上乘,翻起來只覺香風細細,齒頰生津。
《野蠻的復權》從法律觀點來談原住民的轉型正義,極其稀有,這裡顯然還有太多尚未處理的議題,值得深究。《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則展現了一種實踐書寫的高度,實在驚人,高山嚮導的獨特生態、清朝以降的外力介入、無所不在的祖靈、活生生的山,都被作者收進質樸無華的文字當中,每個句子都聽得到山林深處的回音。我們很可能正在見證一位名家的誕生。
▇一路好走,彼岸再見
2019,又有一批創作靈魂選擇在此時告別人世,返璞歸真,無所不在。在思想藝文的長河裡,無人我之分,無時空之別,只有永在與永生。請沏壺好茶,聊表心意,重溫一下我們大腦皮質裡的他們:
- 貝聿銘,102歲,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普立茲克獎得主,代表作有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羅浮宮金字塔
- 史明,100歲,革命家、歷史學者,台灣獨立運動領導人,著有《台灣人四百年史》
- 陳志讓,99歲,加拿大華裔漢學家、歷史學家,代表作有《袁世凱傳》
- 巫寧坤,98歲,翻譯家、文學批評,代表譯作為《了不起的蓋茨比》,著有英文回憶錄《一滴淚》
- 唐納德‧基恩(Donald Keene),96歲,歸化日本的美國日本學者,代表作:《明治天皇》
- 法蘭高‧齊費里尼(Franco Zeffirelli),96歲,義大利導演、政治家,代表作有電影《殉情記》
-
林良,95歲,兒童文學大師,作品《小太陽》為一代人心目中的童書經典
【延伸閱讀】➤ 溫暖全台灣半世紀,小太陽之家林良與女兒林瑋近況報導、➤ 兒童文學大師 林良身影,跨世代記憶的文學瑰寶:記2008《林良爺爺寫童年》出版的一段故事、
➤ 2018Openbook 最佳童書》蝸牛:林良的78首詩 - 京町子,95歲,日本殿堂級女優,代表作有電影《羅生門》
- 伯特‧海靈格(Bert Hellinger),95歲,德國心理學家,開發家庭系統排列療法
- 馬悅然(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 95歲,瑞典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
- 李奇茂,94歲,國寶水墨大家,獲獎無數,尤以風土人物著稱
- 梅原猛,93歲,日本哲學家,著作等身,以「梅原日本學」聞名
- 雷奧妮‧奧索夫斯基(Leonie Ossowski),93歲,德國作家,代表作為青少年小說《大顫慄》(Die große Flatter)
- 西薩‧佩里(César Pelli),92歲,阿根廷裔美國建築師,代表作為吉隆坡雙子塔
- 威廉‧斯坦利‧默溫(William Stanley Merwin),91歲,美國詩人,兩度獲得普立茲詩歌獎,代表作:〈For the Anniversary of My Death〉
- 田邊聖子,91歲,日本作家,以《感傷旅行》奪得1964年芥川賞
- 平鑫濤,91歲,出版家、影劇製作人,皇冠文化集團創辦人,發行張愛玲、瓊瑤、三毛等人作品,風靡華文圈
- 安妮‧華達(Agnès Varda),90歲,法國電影導演,「新浪潮祖母」,代表作有電影《短角情事》、《無法無家》
- 羅伯特‧馬西(Robert K. Massie),90歲,美國歷史學家,專治羅曼諾夫王朝史,以《彼得大帝》摘下1981普立茲傳記文學獎
- 阿格妮絲‧赫勒(Heller Ágnes),匈牙利女哲學家、異議人士,馬克思主義布達佩斯學派代表人物,著有《日常生活》。
- 白樺,89歲,傷痕文學作家,代表作為《苦戀》
- 高俊明,89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著有《高俊明回憶錄》
- 蔡仁厚,89歲,哲學家,新儒家代表人物,師承牟宗三,著有《王陽明哲學》
-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89歲, 美國文學批評家,代表作為《西方正典》
- 馬若德(Roderick Lemonde MacFarquhar),88歲,英國學者,中國問題專家,著有《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 黃榮泉(Masa Tohui),88歲,泰雅族耆老,口述傳統保存者
- 米榭‧塞荷(Michel Serres),88歲,法國哲學家,知名作品有《拇指姑娘》
- 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88歲,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為《寵兒》
-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88歲,美國社會學、歷史學者,世界體系論與科際整合的倡導者,著有《現代世界體系》
- 八千草薰,88歲,日本國寶女優,代表作有電影《宮本武藏》
- 托米‧安熱雷(另譯湯米.溫格爾,Jean-Thomas "Tomi" Ungerer),87歲,法、德插畫家,安徒生獎得主,代表作有《世上最棒的蛇》
- 華萊士‧史密斯‧布羅克爾(Wallace Smith Broecker),87歲,美國地球物理學者,提出「全球暖化」一詞,代表作為論文〈氣候變遷〉(Climatic Change: Are we on the Brink of a Pronounced Global Warming?)
- 雅克‧勒內‧席哈克(Jacques René Chirac),86歲,法國第22任總統,著有《回憶錄》
- 劉鐘元,86歲,歌仔戲製作人,河洛歌子戲團創辦人
- 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85歲,傳奇時裝設計師,號稱「時尚大帝」
- 眉村卓,85歲,日本科幻小說家,代表作有《通靈學園大作戰》
- 尉天驄,84歲,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季刊》創辦人,提攜王禎和、黃春明等名家,著有《荊棘中的探索》、《回首我們的時代》
- 吉恩‧沃爾夫(Gene Wolfe),83歲,美國科幻、奇幻作家,著有「新太陽之書」系列(The Book of the New Sun)
- 瑪麗‧奧利弗(Mary Oliver),83歲,美國詩人,普立茲獎、國家書卷獎得主,代表作為《美國土著》(American Primitive)
- 和田誠,83歲,日本插畫家、電影導演,電影代表作為《快盜 Ruby》,亦為星新一和村上春樹繪製大量插畫
- 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82歲,英國作家、童書插畫家,代表作有《和甘伯伯去遊河》
- 小池 一夫,82歲,日本漫畫家,代表作為《骷髏13》
- 許貿淞,82歲,漫畫家,60年代以武俠漫畫轟動一時,2017金漫獎特別貢獻獎得主,封筆作為《佛祖傳》
- 李錫奇,81歲,藝術家,國家文藝獎得主,代表作為「本位」系列
- 加藤一彥,81歲,日本漫畫家,《魯邦三世》作者
- 阿部牧郎,80歲,日本官能小說家,亦以棒球小說著稱
- 吳貽弓,80歲,電影導演,代表作為電影《城南舊事》
- 牟敦芾,78歲,電影導演,代表作有《黑太陽731》
- 布魯諾‧岡茨(Bruno Ganz),77歲,瑞士演員,代表作有電影《慾望之翼》
- 托尼‧布詹(Tony Buzan),76歲,英國心理學家,心智圖發明者
- 柯慶明,73歲,文學研究者,代表作有《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
- 索甲仁波切,72歲,藏傳佛教上師、作家,代表作為《西藏生死書》
- 賴阿勝,69歲,出版家,桂冠圖書公司創辦人,大舉引進西方當代思潮作品,開風氣之先
- 吾妻日出夫,69歲,日本漫畫家,代表作為《失蹤日記》
- 羊子喬(楊順明),68歲,詩人、文學研究者,著有詩集《收成》,編有《鹽分地帶文選》
- 蔡英文,67歲,中研院政治學者,著有《從王權、專制到民主》
- 張靚蓓,67歲,媒體人,作家,前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著有李安專書《十年一覺電影夢》
- 林清玄,65歲,佛系作家,代表作為「菩提系列」
- 李俊賢,62歲,藝術家,前高美館館長,著有《李俊賢:台灣計劃》
- 馬克‧赫利斯(Mark Hollis),64歲,英國音樂人,詞曲作家,後龐克樂團 Talk Talk 主唱,代表作有歌曲 Such A Shame
- 荻野真,59歲,日本漫畫家,《孔雀王》作者
- 陳俊朗,55歲,教育工作者,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
- 謝東寧,51歲,劇場導演,盜火劇團創辦人
-
幸佳慧,46歲,兒童文學作家,兒童權利倡導者,代表作有《蝴蝶朵朵》
【延伸閱讀】➤ 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得主幸佳慧專訪:「為受傷的孩子找到光亮,是創作者的責任」、➤現場》蘇揆提前頒發金鼎獎特別貢獻獎,兒童文學戰友齊聚見證幸佳慧榮耀時刻 - 森永愛,年齡不詳,日本少女漫畫家,代表作為《貧窮貴公子》
- 吉野匠,年齡不詳,日本小說家,著有《雨戰士》●
【延伸閱讀】年度好書之外》2019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
現場》文學作為一種抵抗:房慧真與答悟得談《異鄉人—翻案調查》
法國哲學家卡繆(Albert Camus)的存在主義經典《異鄉人》(L’Etranger)中,主角在海邊槍殺了一名法屬阿爾及利亞的阿拉伯人,當被問及殺人動機,他只回答:因為陽光的緣故。這個阿拉伯人無名無姓,在書中出現了十幾次,僅以種族稱之。
逾半世紀70年後 ,阿爾及利亞作家卡梅.答悟得(Kamel Daoud)巧妙地以「阿拉伯佬」的弟弟為主述者,講述了一個屬於被殖民者的「異鄉人」故事。這本《異鄉人—翻案調查》甫出版即獲得國際間熱烈的討論與肯定,不僅已迻譯成近四十種語言,更榮獲2014法國龔固爾首部小說獎。
2019年秋,《異鄉人—翻案調查》繁體中文版發行之際,答悟得應法國在台協會及無境文化公司邀請來台,以「文學作為抵抗」為主題,在高雄文學館與資深記者房慧真對談。會中由無境文化總編輯吳坤墉擔任主持,法語譯者陳文瑤擔任口譯,討論文學到底要如何穿透文化政治和歷史,引導公眾議題並仍保有高度的藝術性。Openbook特別擷取本場對談的菁華摘要,與讀者共享。
▊以卡繆為鏡像的書寫
答悟得開場便直言,他並未預料到《異鄉人—翻案調查》會在國際間獲得如此大的注目與迴響,他寫作的初心,僅認為這是一個介於阿爾及利亞與法國之間的故事而已,「但是很顯然大家都在這個故事裡,找到了與自己對應的位置。」
左起:資深記者房慧真、卡梅.答悟得與無境文化總編輯吳坤墉
答悟得稱《異鄉人—翻案調查》是一本以卡繆《異鄉人》為鏡像的小說,甚至在他思考這本書要在何時畫下句點時,最終採取的也是:等同於《異鄉人》的字數。「這是真的!」他強調。
與答悟得同樣兼具作家及記者身分的房慧真,與答悟得討論了《異鄉人—翻案調查》主角哈榮與卡繆之間奇妙的對位:卡繆的父親戰死,哈榮的父親失蹤;卡繆的母親是聾子、身體有缺陷,貧窮且是文盲;哈榮的母親讀不懂法文,所以她將報紙交給孩子,讓他去讀仇敵的語言,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甚至在最後,哈榮也殺了人……。
卡繆在知識分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存在象徵了法國與阿爾及利亞之間的矛盾。「在阿爾及亞的歷史上,卡繆是被完全性抹除的。」答悟得說,當時的人們認為: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中,沒有完全與阿爾及利亞人站在同一立場並肩作戰者就非我族類。卡繆念其母親身為法國殖民者後代,並未完全支持阿爾及利亞解放陣線,因而在戰後遭到譴責、排擠。
微妙的是,「即便是在法國,卡繆作為阿爾及利亞人,某種程度上也是禁忌。」答悟得指出,關於卡繆這個人的集體認知,不論在法國還是阿爾及利亞,至今都還沒有真正、認真的討論。他在創作《異鄉人—翻案調查》時,也並未將它當成一部思想性、哲學性的小說來下筆,「它可以只是一部單純的虛構小說,是帶有某種自由性的。」
▊敵人,常常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
身為阿爾及利亞人,有些事情答悟得也是經過時間的磨練後,才慢慢了解「其實所謂的敵人,常常是我們自己去創造出來的。」
不論是在阿爾及利亞或者在法國,《異鄉人—翻案調查》都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與討論,這本書甚至受到若干學院人士在很多學校遭到排斥。答悟得花了很多時間去解釋因政治或意識形態所引起的議論,在這過程中,他反而更加意識到:對很多人來說,停留在過去的記憶是容易且輕鬆的,所謂的「後殖民」既是一種恥辱,另一方面又成為一種收入、資產。「提到後殖民,我們可能會很簡單地指著西方說,都是你們的錯,是你們的責任,你們應該要負責,完全不需要反思我們自己的責任何在,也不去思考我們的當下、我們的未來,甚至我們要如何跟孩子談論這件事。」
譬如一位阿爾及利亞的朋友寫文章批評《異鄉人—翻案調查》,答悟得逼問對方:「你明明知道我寫的東西是對的,關於阿爾及利亞,關於我們以及我們的失敗,這些都是真實的。為什麼在我們已經脫離殖民超過半世紀了,還總是花這麼多時間談論殖民,談論過去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願意面對現實?」然而朋友的回答令他震驚且不安,他說:「因為我們只剩下這個。」
▊文學作為一種抵抗
操作集體記憶是極權政府常用的手法,極權政府的第一個動作幾乎都是從文化下手。答悟得認為文學是一個很好的武器,來抵抗這樣的操弄。
答悟得出生於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註:1954至1962年期間,阿爾及利亞爭取獨立的武裝力量與法國之間發生戰爭,經過近十年的戰爭,阿爾及利亞於1962年獨立。最終法國同意阿爾及利亞獨立 。)之後,當前的阿爾及利亞社會,以是否參與過這場戰役為分水嶺,世代之間彼此分裂、對立。戰後出生的人對上一代人充滿憤怒,然而土地、牆乃至國家都是屬於上一代人的。
「身為戰後出生的阿爾及利亞人,我們好像不存在的幽靈,而那不是因為我死了,而是因為我沒有出生。如果你沒有打過獨立戰爭,就表示你什麼都沒做,而事實上你也什麼都不能做。這種沒有辦法擁有、被剝奪的感覺,是我最早的記憶。」對答悟得而言,要擺脫這樣的困境,唯一的方式就是閱讀與寫作。「文學對我來說,是一種抵抗歷史的方式。」
答悟得說,當他開始寫這本書時,阿爾及利亞人都很高興能有作品來回應卡繆,但等到真正看了這本書後,他們非常不高興,甚至憤怒,他們發現這本書並非是對《異鄉人》的復仇。他們發現這並非對《異鄉人》的回應 。
「在這本書裡,我談的是如何面對現實。書裡的主角非常可憐,他沒辦法擺脫過去發生的的記憶,他沒辦法好好的活在當下,甚至沒辦法擁抱親吻一個女人。」答悟得認為,寫作是關乎自己的個體性與自由的表述,「許多阿爾及利亞作家常常會說:我想要有一間房子、一個花園,讓我可以好好地寫作。但事實上,我最後明白,如果你要好好寫作,首先要有一個國家。」
在《異鄉人—翻案調查》整個小說的氛圍裡,主角哈榮也是個局外人,他沒去參與獨立戰爭,他處於母親給予他的一個復仇命題:你要去學法文,要為你哥哥復仇。他排拒法國這個殖民他的國家、排拒他的母親,他也排拒宗教。宗教說如果你要擁有身體,你得先死,才能進入天堂,才能擁有你的身體,他卻說:「宗教是一個像大眾運輸的東西,我自己要用走路的方式去見上帝。」他不斷地為自己的自由、身體做抗爭,「人的幸福會讓上帝嫉妒,自由會讓其他人嫉妒。」
▊在今日台灣,文學要抵抗的是什麼呢?
具有作家與記者雙重身分的房慧真認為,「抵抗」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工具性的,為了某一個抗爭事件寫一首詩,或是當事件發生後,就其現象來寫一篇報導。
但房慧真認為,文學不應該是純粹工具性的抵抗,她反對,甚至抗拒在每個議題發生的當下被要求即刻寫一篇文章。「我覺得那像一種誣告」,她認為文學必須要抵抗政治正確,「在社群媒體世代,政治正確可以讓你變成一個網紅,轉貼數、按讚數都是種誘惑。」因此,這個世代的作家,要抵抗的是傳播工具的種種誘惑,文學要抵抗服膺於所謂的政治正確。
答悟得對此十分認同,他的編輯甚至勸他不要再當記者,要成為真正的作家,「直接把現實中的時事混入書寫。做為記者是相對容易,但對創作並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在阿爾及利亞這個自由仍飽受威脅的國家,作者與行動者之間,界線是容易混淆的。
答悟得對於社群媒體、網路傳播也充滿戒心。「對我來說,某種程度上,對立於文學的就是網路。」他保有距離地觀察,除了按讚、轉貼與真正專心閱讀的虛實差異,更提防基激進主義 在消息、議題上的操弄。他舉波赫士的《沙之書》為例,「沙之書沒有開頭也沒有結尾,當你翻開的時候看到這一頁,合起來再重新打開,已經不在是同一頁了,內容也完全不一樣,這就很像現在的網路。」對答悟得而言,《沙之書》如同一種詛咒。
▊選擇勾起書寫慾望的語言
身為曾被殖民統治的阿爾及利亞人,答悟得使用法語進行寫作,對於選擇以這樣主流的語言來書寫壓迫、內在的衝突與共鳴,一直引起許多人的好奇。答悟得坦率地說:「因為我非常喜歡這個語言」。他是透過閱讀法語作品、小說,進而發現文學的,所以他選擇則用法語來寫作,「你會想使用那個讓你有書寫慾望的語言,而不是在學校所學到的語言。」
面對那些認定法語對阿爾及利亞人來說是殖民語言所提出的質疑,答悟得回應:「我是獨立後誕生的孩子,法語對我來說是個遺產,它不會讓我想到是殖民壓迫者的語言,而是能夠讓我充滿想像的語言。」吸引他的是法語迷人的魅力,而非政治正確,「這就好比,你愛上了一位智利女人,很自然地會去學習智利語,還有接受智利的美食。」
談到語言使用以及種族、國籍認同,房慧真說:「我在母語上是失根的。」她娓娓細數自己的家譜,也分享因無法流利使用台語,而在記者採訪工作中遇到的障礙。房慧真的父親是印尼的客家人,母親是台中客家人,雙方在台灣結識而成婚。明明都是客家人,但在家卻完全不講客家話,「台灣人很喜歡講先來後到,就移民的先來後到。我父親是印尼華僑,一個遲到者,這在身分上是邊緣的。」她覺得語言不只是資訊流通的工具,而是另一種外部思維,「使用外語,從另外一種文化傳統、語法結構來思考自己的民族,比較不容易陷入當局者迷。」多一種語言的參照簡直是開啟了第二個腦袋。
吳坤墉也分享自己身為法語資深譯者,透過語言、翻譯的觀察:「台灣是另外一個翻譯的疆界,是另一種中文。」他提出台灣使用的中文與中國已有一定程度的差異,不僅是因為自1949年起的兩地相隔,還涉及政治因素。比方說古典文學過去被中國共產黨視為舊有的權貴階級的產物,是被摒棄的,也因此「我們跟古典文學的關係,跟中國作家與古典文學的關係,就非常不同了。」
▊迴響激烈,越是需要持續性地討論
答悟得的小說不但讓激進的民族主義、國家主義者不滿,也引起宗教人士不滿。有人批評他親法、痛恨穆斯林、討好西方、用這種方式炒作讓小說賣得更好……但答悟得並未恐懼或氣餒,他雖然沒有預期文學作品會受到這麼多的攻擊,但也正面肯定,產生這麼大的議論,代表他真正地碰觸到重要的問題。
「我認為重要的東西應該要繼續、不斷地談論,這樣的持續性才能夠協助思想脈絡成形,對於那些攻擊我的人,他們的反應越是激烈,我更要這樣持續性地去拆解他們。」
對於真實的追求與理解,房慧真坦言,她現在已從新聞的第一線退下來,成為特約記者。除了考量體力、時間有限,她也感覺到,自己無法一直回應這個時代拋出的各種刺激。「這跟寫作是背反的,我覺得寫作非常自由,不一定要反應現實,或者,有可能在最超現實的寫作裡反而反映了現實。」她希望能從新聞現場稍微後退幾步,不必再把道德的十字架扛在自己肩上,「大部分人對我的印象就是一位記者,要報導社會的弱勢、救苦救難。但我接下來希望可以自私一點,回到寫作、回到閱讀。為了來參加這場座談,我閱讀了很多,久違地重看了卡繆的《異鄉人》,也很想更了解北非阿爾及利亞……即使不在新聞的第一線,我仍然可以藉由寫作跟閱讀,對世界進行更多層次的理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