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如何採訪與書寫弱勢群體?《茶室女人心》、《屋簷下的交會》作者對談

➤如何取得當事人的信任?

在採訪弱勢群體時,李玟萱與任依島扮演的角色不一樣。李玟萱是一名從外來的採訪者,而任依島則是在內部工作的社區關懷訪視員(簡稱社關員),角色的差異影響了他們取得信任的方式。

李玟萱回顧,他的採訪和書寫契機,來自於「芒草心」和「珍珠家園」兩個主動上門合作的NGO組織。這兩個組織本來就和無家者及茶室工作者有穩定的互動關係及信任基礎,在組織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從外部進到內部採訪的李玟萱,不用從頭建立信任關係。他能藉著組織提供的信任基礎,與無家者及茶室工作者互動。

有別於李玟萱,任依島本身是一名社關員,他的例行工作包含到精神失序者的家庭與社區訪視,這讓他能以局內人的身分,貼身觀察寫作對象,信任關係自然從工作當中產生。

➤如何蒐集素材?

李玟萱分享,他是透過(1)訪談茶室工作者及珍珠家園工作人員,(2)參加珍珠家園的聚會等方式,來蒐集素材。雖然有珍珠家園替他打下的信任基礎,但是在採訪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困難。他發現茶室工作者多會覺得自己的故事「足見笑」(tsiok kiàn-siàu),不足掛齒,這樣的想法使他們在採訪過程中,比較難侃侃而談。面對這樣的狀況,李玟萱運用了「不用急,邊吃古早味零食邊聊」的撇步,來傾聽對方訴說。

具體來說,他會事先準備「古早味零食」,帶到現場與採訪對象分享。「阿嬤吃吃看這個古早味零食」李玟萱說。「哇,好久沒吃了!」阿嬤回。古早味零食替採訪現場營造了輕鬆的氛圍,同時也拉近了他與採訪對象的距離。接下來的三小時訪談,他沒有使用任何的技巧,只是刻意放慢說話速度,讓採訪對象逐漸卸下防備、願意向他敞開心胸回顧自己的這一生。


(圖源:游擊文化)

除了以上撇步,李玟萱也提供了以下建議給大家參考:

建議① 不要問對方必須用形容詞回答的問題

李玟萱直言,在採訪的過程「不要問對方必須用形容詞回答的問題」,因為這樣的問題對受訪者來說太困難了。李玟萱舉例「請你用一句話或一個形容詞來總結你的這一生」就是一個不恰當的提問。

那麼該問什麼問題才好呢?他舉例:「最能代表你的人生主題曲」、「你喜歡看的電影」、「你的偶像」、「誰陪你看醫生」、「錢不夠的時候你都跟誰借」……這些都是明確的提問,能引導對方具體回答。如此一來,互動便能繼續進行,而不會很快以句點作結。

建議② 善用觀察力

李玟萱的採訪是從「開口前」就開始了。對方的小動作及無意間的行為,都是他觀察的對象。李玟萱回顧,他曾經在採訪一名大哥時,觀察到對方每隔一段時間會深呼吸一次。進一步關心詢問才曉得,原來大哥曾行俠仗義,為了幫助其他無家者保留位置,不小心惹到一群混混。這群混混趁大哥睡覺時拿棍子重擊他的胸腔。雖然經過搶救保有一命,卻也讓大哥留下呼吸的後遺症。

這個經驗讓李玟萱體會到,若是自己沒有發現大哥的呼吸節奏變化,就不會知道大哥的這段過往。因此他認為採訪現場的「觀察」很重要,每一個細微的觀察都可能成為提問,進而發現到那些深藏的故事。

李玟萱也談及另一個經驗。他曾經看到珍珠家園提供性工作者婦女的臥室照片,瞥見冷氣的溫度設定在29度C,才意識到這可能是性工作者為了節省電費,才將溫度設定在高溫。李玟萱建議可以將這些細微的觀察表達出來,讓讀者得以貼近採訪現場,共感採訪對象的心境及氛圍。

建議③放大燈與縮小燈

採訪者最好都有一個多啦A夢的「放大縮小燈」,是李玟萱提供第三項建議。運用放大縮小燈,讓自己在採訪過程中,能夠放大觀察對方的話語和行為,同時又能將自己縮小,融入環境當中,李玟萱認為這是最理想的採訪狀態。

任依島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他自己是透過例行的訪視工作,來觀察及蒐集素材。他補充說明,並不是每次訪視內容他都會整理成寫作素材,只有在訪視結束後仍感覺到心中有很明顯的情緒,或有一團徘徊不去的東西時,他才會利用書寫來梳理這些還未搞懂的東西。換句話說,任依島的書寫動機,某部分來自於自我覺察,這是他過往的心理學訓練帶給他的養分。心理學幫助他觀察訪視對象,也幫助自己覺察書寫時機。

考量蒐集素材的方法,不是採訪式的,所以任依島在書裡,不以人物史的方式呈現內容,而是採取「主題式」的方法進行書寫。他嘗試歸納出幾個主題,再將各個人物故事放置在主題下做討論。他認為這樣的呈現方式,也能做到保護對象隱私的倫理責任。


(圖源:游擊文化)

➤​如何裁剪與呈現?要怎麼寫得好看?

在將蒐集到的資料編寫成書時,兩位作家採取不同的書寫架構——《茶室女人心》及《無家者》是以人物故事為架構,呈現當事者的生命與處境;《屋簷下的交會》則依照主題來組織故事。雖然兩位作者採取的方法不同,但都有一致的目的:都希望以吸引大眾的方式,來傳達議題。

座談的過程中,兩位作家分享了他們整理素材、編排故事的過程。李玟萱首先向聽眾分享三種整理素材的技巧及兩個心法:

技巧劃一條年代線

在開始整理素材時,李玟萱習慣在紙上畫一條年代線,在年代線下方,記錄人物經歷過的時間事件;在年代線上方,標註當時台灣社會或國際的重大事件。李玟萱認為運用年代線的方式,特別能映照小人物在大時代下的處境。

譬如,在整理人物A的故事時,發現人物A竟然跟林青霞、李安同一年出生,兩造對比便能感受命運的差異。另外,在整理人物B的故事時,則發現人物B出生在養女保護協會成立的那一年,而人物B的命運並沒有因此改變,還是成為了一名養女。於是,年代線曝露出來的,不只是個人式的經驗,更是時代下的縮影。

技巧頭過身就過

李玟萱認為寫作最難的地方在於開頭,只要開頭決定了,通常是頭過身就過。講座中,他分享自己曾用「關鍵事件」作為開頭。在《茶室女人心》第五篇中,李玟萱以「笑笑半夜離家,坐上火車不能回頭」來開啟故事線。選擇以此破題的原因,來自於他觀察到「坐上火車到台北」是改變笑笑一生的轉折點。他覺得用這樣的轉折點當作開頭,能有效的引領讀者,走入人物的生命故事。

處理完開頭,那麼結尾呢?寫作者怎麼知道自己寫到哪裡算是完成任務了?李玟萱覺得,只要寫到讓人知道「該怎麼跟書寫對象相處」,就算是完成任務了。更精確的說,李玟萱認為寫作者的任務,是讓讀者能知道:這些人為什麼成為無家者及茶室工作者,他們發生了什麼事、他們面對事情的態度與心情。

如果讀者能瞭解這些事情,有一天他們若有機會與無家者及茶室工作者聊天,便不會是一片空白靜默,或者怕說錯話傷害到他們。李玟萱意識到,只要寫到這個狀態,寫作者就算是完成任務,可以收尾了。

李玟萱引用剪接師高鳴晟的話打比方:「寫作就像剪接,要剪到觀眾感覺得到溫度、濕度、氣味為止。」這樣的比喻,同樣是在形容如何達到讓讀者得以共感的一種狀態,因為只有共感,才能促成理解,並且有相處的可能。

技巧放入行業的黑話

適時的放入受訪者說過的「行業黑話」,是李玟萱向大家分享的第三個技巧。行業黑話不只能提升報導的可信度,更能增加故事的生動感。李玟萱舉例,一名卡拉OK經營者曾經向他抱怨:「那些人當我這邊是麻糬店,揉免費的嗎!」受訪對象提到的「麻糬店」就是行業黑話,是經營者拿來抱怨賒帳者及自嘲的字眼。李玟萱嘗試將這些行業黑話放到書裡,提升故事的生動感。

分享完三個整理素材及書寫的技巧,李玟萱亦補充了兩個心法。其一是「不要怕麻煩找朋友討論」。他在書寫《茶室女人心》時,曾遇到「整理不出人物亮點」的困境。這個困境起因於,受訪對象的回答過於一致,這讓他在區別人物故事、尋找人物亮點時碰到挫折。整理素材碰壁時,李玟萱決定鼓起勇氣找編輯討論,終於才順利梳理出各人物的特色,突破最初的困難。有了這次經驗,李玟萱建議寫作者在卡關時,找人討論就對了。

李玟萱補充的其二心法是「找你喜歡的書當參考」。他很喜歡吳念真寫的文字,特別會將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這本書擺在書桌前面,想像「如果今天是吳念真在寫,他會怎麼寫」。除了吳念真,李玟萱也喜歡剪接師高鳴晟寫的《剪故事》這本書,以及《鏡週刊》的人物報導。這都是他平時借鏡的對象。他鼓勵讀者尋找自己喜歡的書,讓書寫功力朝著自己喜歡的方向推進。

任依島則分享,他會從現場的觀察、對方的回饋,以及過往曾受過的心理學知識,提煉出幾個想呈現的議題。在釐清議題之後,他才開始書寫。任依島說他在書寫時,會避免碰觸獵奇的事情,因為他並不想用這樣的角度去呈現故事。他希望用更貼近對象的方式,呈現「人」以及「人我間的互動與關係」。所以他寫精神失序者的嗜好,寫他們身為人母、阿嬤等各種家庭角色,他也寫家屬的負荷,對發病原因的疑問。

實務上,任依島說自己固定每個月會交兩篇稿件給編輯,並且會與編輯開會討論。透過一次次「交稿—開會」的循環,逐漸組織出《屋簷下的交會》這本書的樣貌。


(圖源:游擊文化)

➤倫理考量

許多寫作弱勢者題材的人,都會遭遇「你是否在消費弱勢者」的質疑。兩位作家在講座當中提到他們如何處理寫作上的倫理議題。

李玟萱分享自己的經驗,他說討論這個議題要先回到書寫的動機:假如寫作動機並不是在消費對象,帶著這樣的心情進行寫作,寫出來的東西就不會是消費的。他以《茶室女人心》為例,這本書最初的書寫動機來自於「想要留存」——珍珠家園的工作人員想留下阿嬤的故事。

李玟萱談及,當時有一位阿嬤因故過世了,他的家人來到珍珠家園,想要找尋阿嬤生前的片段,但是當時什麼故事都沒有留下來,珍珠家園只能帶家人來到阿嬤生前居住的窄小租屋處,尋找過去的身影。為了不讓遺憾再次發生,珍珠家園決定找李玟萱來寫阿嬤們的故事。

基於倫理,李玟萱說他在出書前一定會遵循流程,告知受訪者並簽同意書。出版之後,比起讀者的回饋,李玟萱更關切受訪者的感受:「他們是否覺得書裡寫的確實是他們的故事?即使內容不見得好。」他舉例,寫完《無家者》時,芒草心曾邀請無家者到組織來看李玟萱的書寫成果。一位名為老越的伯伯看著自己被書寫的篇章,默默地哭了。李玟萱覺得,老越的哭是一種「被同理」的情緒展現,自己讓老越感受到被同理,而非被消費,這就達到了他最初書寫的目的。

李玟萱認為,自我反省也是消除疑慮的方法。他舉例在書寫《茶室女人心》第一稿時,曾嘗試在書裡放入茶室的交易規則,但是在第二次改稿時,他果斷地把所這些內容都刪除。因為他認為,對比茶室工作者的真實心聲,那些滿足讀者好奇的交易規則,都顯得不重要了。他強調,作者必須在書寫過程中保有反省,這樣才能夠貼緊初衷、達到書寫的目的。

在寫作倫理上,任依島說他當初是直接向服務個案詢問:「我接下來有可能會出版書籍,你們願不願意讓我寫出你們的故事?」通常對方聽見他的問題,都很直接告訴任依島「拜託盡量寫」。任依島向在場的讀者解釋,對方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受到歧視,有被強制住院等問題,所以希望社會能夠理解他們的處境。為了保護個案對象,他在書中替個案匿名,自己的名字「任依島」也是後來才取的筆名,而非真名,目的也是避免人們對號入座。

尋求個案同意之後,任依島的觀察及書寫才會開始進行。他覺得在觀察時,必須要帶著「互為主體」的態度來投入,因為如果沒有互為主體,就只會在乎對方的病症,而無法聽病人訴說他自己。遵循著「互為主體」的精神,他寫下了精神失序者的真實生活。

他說,就像你我都有的一面,這些故事裡頭有混亂、痛苦、破裂、帶病生活、求職困境、污名化、被歧視等困境,也有喜好和興趣。這些內容呈現的都是「真實樣貌」,而非刻意放大的故事。他直言,刻意把對方寫得很可憐,值得同情,或相反的把對方寫得很不堪,那些都只是為了滿足自我,或幫自己增加名聲的消費手法,而非帶有倫理意識的書寫,因此他會避免這麼做。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屋簷下的交會:當社區關懷訪視員走進精神失序者的家
作者:任依島
繪者:約拿單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任依島

就讀北投(Pataw,凱達格蘭語女祭師之意)復興高中時,從國文老師手中拾獲平埔族群謎樣身世的一塊碎片。大學甄試想讀文學院繼續追尋,卻被拒於門外,不明就裡讀了商學院,但也莫名奇妙被二一,只好深思熟慮地航向心理學領域。曾經擔任身心障礙機構教保員、自殺通報關懷訪視員,現任社區關懷訪視員。對人類廣袤與深邃如海洋的心理好奇,也對藍色星球上的萬物感興趣。持續以傾聽、健行、爬山、旅行及書寫,練習跟人類及土地連結。

希望小島台灣能活出她美麗多姿的樣子。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Life Stories of the Homeless in Taiwan
作者:李玟萱 
繪者:小姜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茶室女人心:萬華紅燈區的故事
Serving Tea: Stories from Taipei’s Red-Light District
作者:李玟萱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玟萱

1977年生於高雄,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士、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寫作範圍涵蓋散文、人物採訪、歌詞、演唱會文案、影片推薦。曾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部落格:藍屋頂白牆上的陽光
工作聯絡:shine710@gmail.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天才雷普利、Carol都出自她筆下!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刻劃美國女同志作家暗黑浪漫一生

目宿媒體日前公開外國文學電影發行計畫,將於8月25日上線首部作品——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瑞士導演伊娃.維蒂亞(Eva Vitija)透過大量日記素材、親人和前伴侶的訪談,爬梳美國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的人生故事,及其在高冷公眾形象背後,面對社會反同氛圍,不得不隱藏的感情生活,並深入海史密斯的家庭關係。


《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導演伊娃.維蒂亞(Eva Vitija)。

➤小說人物雷普利風靡全球,卻因性向母女關係失和

1921年生於美國德州的海史密斯,以心理驚悚類型創作聞名,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犯罪小說家之一,「雷普利五部曲」系列小說:《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55 )、《地下雷普利》(Ripley Under Ground, 1970)、《雷普利遊戲》(Ripley's Game,  1974)、《跟蹤雷普利》(The Boy Who Followed Ripley, 1980)、《水魅雷普利》(Ripley Under Water, 1991)令美國讀者趨之若鶩,連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亦是她的書迷。

眾人所不知道的是,創造出雷普利的海史密斯,求學時期便認知到自己喜歡同性,因性傾向與母親長期失和,紀錄片訪談中,許多親友觀察到海史密斯和母親感情疏離,母女不曾出現在同個空間,媽媽亦不主動關心女兒的消息。女同志小說《鹽的代價》雖大受好評,後續卻造成海史密斯與母親的關係破裂。


創造出雷普利的海史密斯,求學時期便認知到自己喜歡同性,因性傾向與母親長期失和。

海史密斯從未透露自己就是《鹽的代價》作者,但父母借住公寓後翻到書籍,母親意會到此書是女兒的作品,向牧師告發她書寫同志小說。此舉讓海史密斯深感羞辱,她在私人手記中大嘆:「哪個笨蛋不懂一個人用化名寫書,就是不想讓大眾知道?」當海史密斯母親察覺女兒喜歡同性時,冷嘲熱諷地挖苦,還安排女兒與異性約會、逼迫她嫁給男人,更為此讓海史密斯接受性向矯正治療。

種種恐同行徑使海史密斯無法忍受,最後訴諸法律斷絕母女關係。

海史密斯前女友瑪莉珍.米克(Marijane Meaker)深刻瞭解伴侶有多受傷,受訪時表示海史密斯曾深愛母親,卻從未獲得對等的回報。在缺乏母愛的環境長大,海史密斯遂投身寫作來彌補難以擁有的生活。

幸好,海史密斯的寫作獲得來自四面八方的肯定與賞識。


美國作家瑪莉珍.米克(Marijane Meaker)是海史密斯最後一位正式同居人。

➤化名出版女同志小說《鹽的代價》,40年後才袒露本名

1950年代初期在美國文壇出道的海史密斯,推出第一本小說《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後,隨即獲得名導希區考克的青睞,火速被買下版權改編成同名電影,翌年(1951)上映。書商鼓勵她再寫懸疑作品,未料後來收到描繪女同志愛情的書稿《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即2016年在國際蔚為風潮的《因為愛你》電影原著。

可惜的是,當時適逢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保守勢力打壓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性少數、新興宗教、社會運動家。書商擔心若發行《鹽的代價》恐怕斷送犯罪小說家前途,加上當時同志文學往往帶有悲劇色彩,沒有圓滿結局的先例,出版社不相信她能寫好跳脫慣例的圓滿結局,因此拒絕發行。同志身分的海史密斯只得發展地下戀情,且逐漸和筆下角色重疊,帶有罪惡感並過著雙面生活。

《鹽的代價》後來輾轉簽給其他出版社發行。當時公開出櫃恐帶來危險,為了掩飾真實身分,海史密斯決定使用化名「克萊兒.摩根」(Claire Morgan)出版,還在書中煞有其事地編了假的感謝名單,使假身分看起來更真實。發行隔年(1953).平裝本銷售近100萬冊,證明開放式的結局反倒滿足大眾的喜好。

直到小說出版近40年後,海史密斯才敢公開袒露作者身分,同意《鹽的代價》掛上本名出版。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引用海史密斯生前訪談,她認為這本書之所以受到長久歡迎,是因為在同志文學中第一次出現「人物沒有自殺,而是試著把生命中活出一點什麼」的安排,並承認小說中兩位主角逆轉社會阻撓,攜手共度未來,是她刻意為之,真心希望有圓滿結局。


1952年至今《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不同版本的書封設計。(取自amazon)

➤被名導翻拍成電影的經典作品

「假上流真詐騙」在現實中時有所聞,《創造安娜》、《神鬼交鋒》也以此為劇情發展。其實早在近70年前,海史密斯筆下就誕生了遊走上流社會的經典騙徒人物:湯姆.雷普利(Tom Ripley),結合美國夢的英雄膽識與惡魔般瘋狂行徑的男性罪犯。其魅力歷久不衰,吸引許多導演挑戰影視化。

希區考克的《火車怪客》、溫德斯的《美國朋友》、魅力歷久不衰的《天才雷普利》,都改編自海史密斯的原著。紀錄片中,她語出驚人地說:「雷普利只在他認為該殺人的時候動手。」


海史密斯前女友,德國藝術家塔比雅,曾與海史密斯一起構想拍攝女版雷普利。

1960年由法國第一美男子亞蘭.德倫(Alain Delon)演出,雷尼.克萊曼(René Clément)執導的電影《陽光普照》(Purple Noon),就是改編自小說《天才雷普利》。亞蘭.德倫俊美、冷酷的形象完美詮釋了雷普利自負陰險的人格特質。

不過由於60年代保守風氣所致,該片在結局暗示雷普利將被繩之以法,與原著逍遙法外的安排大相徑庭。海史密斯曾表示對結局失望,認為是「對道德可怕的讓步」。

1977年上映的《美國朋友》(The American Friend)由德國新浪潮名導溫德斯執導。溫德斯自承原本想拍的小說版權都被買走了,於是採用《雷普利遊戲》文本並加入《地下雷普利》偽造畫作的情節。

直到1995年海史密斯逝世後,雷普利系列小說仍被接連改編上映,1999年安東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執導的同名電影《天才雷普利》,演員陣容星光熠熠,由麥特.戴蒙、裘.德洛、葛妮斯.派特洛擔綱主角。而《因為愛你》(2016)片中備受矚目的凱特.布蘭琪其實也在此片擔任導演自創的配角。

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穿插改編電影經典片段,深入淺出介紹海史密斯暗黑、浪漫的生命謎團。親筆書寫《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中文片名的歌手鄭宜農,觀影後形容本片充滿著美,呼應著海史密斯私密書寫自制的文字,宛如詩篇,並感慨:「我願世界少幾本偉大的著作,以交換她能來看看現在的世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關於集體缺愛的時代:《海神家族》

陳玉慧《海神家族》最早於2004年出版,大受好評,後在2009年改編成同名舞台劇於國家戲劇院演出。今年7月重版出來,首先令我驚豔的是新封面。限量書衣版結合臺灣古厝、媽祖意象及琉球風情的鮮豔印花,將本書重要的三條脈絡融合其中,這麼混搭又這麼適合。

《海神家族》是作者半自傳的家族書寫,貫穿1930年前到近代,揉雜著外省、臺灣本地、日本的家族故事。書中每個角色都在生命中汲汲營營,求生存、也求人生的答案,但沒有任何一個主角得到愛,就像臺灣的近代史一樣,集體缺愛的無父的探問。

➤媽祖與陰性史觀

相較於《悲情城市》由男主角兄弟檔的故事串聯,《海神家族》是由女性的眼睛建構出陰性史觀。書中的男性主角篇幅佔比仍多,然而正因從女性視窗看去,相較於其他大時代的書寫,本書的男性角色較少家國英雄主義的表彰,反而充分展露出自身的軟弱殘破及困惑。社會邊緣的女性常常比別人多看到些什麼卻不說破,選擇背負及沉默,這些聲音都在本書中用優雅且流動的語彙呈現出來。

陳玉慧擅長的說故事魔法,在《海神家族》裡展露無遺。沒有使用高深或艱澀的文學語彙及技巧,流暢短篇的運鏡方式,娓娓道來家族成員的翻騰:出身琉球、遇上霧社事件後嫁入臺中林家的外婆綾子;會駕駛零式戰機、最後在二二八事件餘波中消失的外公林正男;擁有藝術魂卻大半輩子逃亡最後落腳巴西、支持臺灣獨立運動的叔公林秩男;從安徽輾轉來臺、中年返鄉卻又落魄回臺的父親二馬等等。主角們所要的定位、話語權、愛與被愛、存在感,這些寂寞既親近又熟悉,仍是我們當代窮盡一生在自問與追尋。

《海神家族》中的海神,就是女性神明媽祖。主角們在海洋間穿梭往來於日本臺灣及中國,海神以其溫柔但無言的姿態注視著大家,有時回應了主角的祈求,有時漠然。短篇中穿插著臺灣民俗的祭祀方式如拜地官、拜七娘媽、喪禮等,作者在訪談中提到:「在臺灣,很多人信神是基於世俗生活實用的考量。」各個神明有不同的職守及功能,讓故事中沒有講完的生老病死,彷彿在祭祀流程中補足。


臺灣常尊稱織女和七仙女為「七娘媽」。圖為七夕祭拜七娘媽(攝影:陳瀅州/圖源:文化部)

➤那是缺愛而失語的台灣人

小說裡有多條曲折參差的感情線,對於各主角而言都具有鏡像的映照功能。這些感情線都不似傳統戰爭大片中亂世兒女的生死深情承諾,而是根植於現實土壤中發芽的情感需求。主角母親綾子在父親消失期間與小叔發展出所謂的不倫戀,但書中通篇未使用「不倫」兩字來形容,最激烈的場景不過是大女兒質問母親:「不要以為你跟叔公那些事情沒人知道!」於此嘎然而止。這段支線密密地鋪排在將近一半的章節中,散落且清淡,沒有具體實相。

就像二叔公在某次與母親擦肩而過時說的那句:「我知道並且深深體驗的事情,卻一輩子都無法告訴你。」在書的最末,二叔公還是回到了台灣墓園下葬,雖然如他本人所希望的,是葬在綾子附近,然不是並列而葬,是如同人生中的守護,在綾子的側後方。而綾子的身邊,是尋不到遺體的丈夫衣冠塚。

總是有人在逃亡,總是有人犯錯,總是有人被辜負,然而負心的那個也沒有比較快樂。這是一個大時代下大家集體缺愛跟尋愛的故事,沒有人找到答案,所有人都在顛沛流離中載浮載沉,就像作者在書末自陳:「我的父母可能沒有愛過我,但有誰愛過他們?」

臺灣在歷史定位跟航海地圖上都是一個迷幻的座標,「無父(fatherless)的海島,被出賣割讓,被殖民宰割,集體潛意識裡有無父及弒父的恐懼和糾纏,光這些就已幾乎快動彈不得。」《海神家族》裡承載著眾人對於生命中定位與愛的叫喊及追尋,從首次出版至今快20年,今日翻開再讀仍色彩鮮明,這就是臺灣人所生所長的心靈烙印。

「我常懷疑,但我無需懷疑,像我這樣的人便是臺灣人。」這是吾輩因缺愛而常常猶豫失語的臺灣人,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海神家族
作者:陳玉慧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玉慧

年少開始寫作,逐漸成為文字魔幻師,以會說故事聞名。曾在巴黎學習和從事戲劇,編導多齣舞台劇,後來在德國擔任駐歐記者,屢有獨步國際新聞,近年轉向影劇編導,文學和電影作品曾獲多項大獎,多部小說亦外譯出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8-07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