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德國律師的警世科幻小說:《演算人生》ft.《膜》紀大偉、《拯救我們的自由》
當社會的統治者不再由國家擔任,而是轉讓給科技的完美演算法,人類的生活將會演變成甚麼樣子?人還需要自由意志嗎?又或者,愛情在這種社會模型裡會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追求,還是從上而下的分配?德國作家彼強.莫伊尼(Bijan Moini)的科幻小說《演算人生》(Der Würfel)今年1月推出繁中譯本,2月親自來台,於國際書展出席講座。名為「誰能決定我的自由意志?」的講座,邀得同樣書寫科幻小說的作家教授紀大偉出席對談,並由《演算人生》譯者陳冠宇擔任主持。
莫伊尼是一位德國伊朗混血的律師、政治觀察家與民權活動倡儀者,在擔任商業律師時由於小說構思的呼喚,決意辭去工作專心寫作。他所關注的議題包括數位化與極權之間的關係,並在科幻小說以外,出版了《拯救我們的自由:數位時代的起床號》及《我們的法律與權利:藏在法條背後的故事》,同時從事演講與撰稿的工作。
➤立方體世界
講座先從《演算人生》的故事開始,原文書名Der Würfel原意為擲骰子,在書裡指的是一個完美的演算法系統「立方體」。演算法收集民眾所有生活細節的數據,並提供無憂無慮的生活。這種從上而下的統治自然不是人人願意跟隨,於是,小說的主角塔索作為反抗派「數據拒絕者」,就決意過上辛苦的抗爭生活。
由於「立方體」的控制無孔不入,塔索的反抗就從將生活隨機化開始。他弄來硬幣與骰子,讓命運決定自己當天的衣著與行動,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每個細節都違抗立方體控制的苦行。在《演算人生》的故事裡,世界最高的價值就是要符合「立方體」的預測,從此獲得更好的資源。與此相反,反抗派選擇的這種生活可堪苦行。在此雪上加霜的是,塔索墮入了愛河——而他愛上的女生,恰好就是甘願受「立方體」控制的女生。
「科幻小說裡面有很大的力量,讓我們脫離現實世界,並對於我們所希望或不希望實現的世界有一個假想。」莫伊尼分享他對於小說形式的思考:「我在寫作的時候,不會讓讀者很輕易地抉擇究竟誰對誰錯。有些人會拒絕像書中那樣的世界,但有些人也可能會覺得,這樣的社會安排也不錯。」這幾乎就是書中男女主角的寫照了。
➤小說裡的中國批判
《演算人生》書中一個爭議點,是它對於中國政府毫不掩飾的批判。在小說的前面數章,已經寫下諸如「中國總是聲稱每個夥伴國可以自行決定要獎勵或懲罰甚麼行為,但當然〔……〕即使在辛巴威,任何批評中國的人都會立即被扣15到70分」這樣的段落。這可以說是當初中國推出社會信用體系後,世界各地即時的擔憂了,而莫伊尼將這個系統轉化為小說裡的「立方體」,並稱為立方主義。一種跨國的科技殖民。
會選擇對於中國進行直接的批判,首先是因為莫伊尼對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強烈不滿:「他們為了能夠在中國市場做生意,就接受中國的檢查機關更改他們的電影或劇情。」為此,莫伊尼直接選擇在作品中對中國進行批判,親手消除任何未來向中國市場妥協的可能。
這種批判有可能是非政治的,莫伊尼說:「最近德國有個有趣的民調,有25%的人不想被人管理,而想被AI管理。在我的書裡,這種反烏托邦沒有特別的政治立場,它只想預測人們的行為而已。它背後沒有像中國共產黨那樣的政黨,但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功能被濫用的可能性。」
➤思索科技的代價
紀大偉在1996年出版的《膜》,關注了相類似的反烏托邦議題,與《演算人生》一樣,也涉及人類進入一種新的科技狀態時的狀況。紀大偉認為,這是一種「離鄉別井」,像移民或難民一般的際遇。「人究竟要付出怎樣的代價?與《演算人生》比起來,《膜》在這方面是比較青澀了。現在我想寫《膜》的續集,因為它對於移民、難民,還有還有氣候變遷造成的難民的痛苦的描寫得不夠多。」他說,既然莫伊尼證明了科幻小說可以寫得很恐怖,那《膜》的續集也可以這樣做。

所謂的青澀,並不是指寫作技巧,而是時代已經變遷。在90年代,依靠演算法科技與大數據從上而下的管制並不普遍,像「立方主義」的思考大多在文學當中,而非現實世界。莫伊尼指出,我們現在的社會已經高度個人化了,像是每個人在Spotify上都可以擁有個人的歌單,決定自己想聽的音樂,而非依賴廣播。但這些歌單背後都有演算法的陰影:「我們現在使用的app就像書中的『立方主義』,是個人化的假象。實際上它就是科技對於我們的分類。」要對抗這種狀態,莫伊尼在《演算人生》裡所進行的嘗試就是以隨機去制衡秩序,以個體去拒絕集體,並以停止去破壞管理。
思索這些科技的驚悚主題,莫伊尼並沒有要求讀者屏棄現有生活。對談結尾他坦承自己其實是個熱愛科技的人,擁有朋友圈裡第一支智慧型手機。對於自己創造出的「未來app」,也透露著好需要的嚮往。例如社交場合,透過某種app幫助雙方快速找到能夠深入交談的話題,而非僅僅講些場面話。他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個人化」,但使用者需要認知到這些功能在不同層次上的問題。
個人化其實就是過濾資訊,假如延伸下去,app連動隱形眼鏡,將雲端與實體層面上,「個人」不喜歡或者看了會引起負面情緒的資訊都過濾掉(例如貧窮),那將是一個恐怖的虛假世界。「所以關鍵就是用途。怎麼用?用在哪?一把刀可以用來塗抹果醬在麵包上,也可以殺人。」
➤同場加映:《拯救我們的自由》中台灣讀者關心的問題
Q:AI人工智慧因ChatGPT的出現,人們的工作權被取代,您是樂觀還是悲觀的?
莫伊尼:尚待觀察。歷史上,科技發展史也有好幾次變革,例如工業革命、汽車出現取代人力車,也改變人們的行為,所以我們要觀察AI出現之後,它取代了什麼,和做了什麼。它也許可以取代人們的一些行為,但也許可以因應AI發展增進我們的創造力。
攝影機問世時還沒有修圖技術,隨著AI新技術的產生,修圖專家出現了,運用技術讓舊的經典被修護重新保存,或運用新技術將經典作品進行再創作。這些都是新科技的優勢,雖然可能取代掉一些技術性的工作,但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優缺點仍有待觀察。
Q:AI安全,之於個人該如何防範?
莫伊尼:可以從2個層面說明。我們個人可以選擇是否受AI操控,提供個人資料來讓AI使用。另一個積極作法就是減少個人的數位足跡,以減少受到AI操控。不過,我個人對這樣做法的影響力是不樂觀的,因為這個做法對於消弭AI的影響很有限。
「提升大眾的認知」是最重要的,也是閱讀《拯救我們的自由》這本書最大的價值——雖然大眾有了認知不一定會行動。●
|
|
作者簡介:彼強.莫伊尼(Bijan Moini) 德國自由權協會(Gesellschaft für Freiheitsrechte)專職訴訟律師。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曾於德國一家商事法律事務所擔任律師三年。除法律專業外,亦熱衷寫作,著有以人工智慧為主題之小說《演算人生》(Der Würfel, 2019)(獲得2020年Seraph科幻小說新人獎及2020年德國最佳德語科幻小說獎)、法律科普書《我們的法律與權利:藏在法條背後的故事》(Unser gutes Recht. Was hinter den Gesetzen steckt, 2021)等書。現今並以自由人權專家的身分出現在各大影音和平面媒體以及社群網路。 |
話題》「我要成為條漫王!」掌握58種條漫成功之路:讀《IP時代必備的創作指南》
根據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KOCCA)公布的數據,韓國網路漫畫產業2021年交易額高達新台幣376億元,較前一年成長48.6%,更是2017年的4倍之多。在《與神同行》(2017)、《Sweet Home》(2020)等成功的影視改編作品推波助瀾後,身價水漲船高的韓國條漫,儼然成為K-POP、韓劇之後下一個席捲全球的「韓流」。據統計,至今有高達30%的韓劇源頭來自韓漫改編,比例高於小說。
Line Webtoon台灣事業部總經理崔準榮在接受採訪時分享,10年前漫畫家還被當成「不務正業」的工作,如今卻成為父母鼓勵孩子從事的行業。「韓國大約有一半人口有在看漫畫,小學生的志願欄紛紛填上漫畫家,因為當漫畫家能賺錢、擁有人氣,受歡迎程度不下於YouTuber。」
不少台灣漫畫家在Line Webtoon上連載後獲得穩定收入,已逐漸從兼職轉型為全職的工作。筆者身邊也有許多30歲以下朋友,已將課金閱讀韓國條漫視為生活習慣。
➤條漫爆發列車
為什麼韓國條漫能在日本頁漫維持多年的巨大影響力中闖出一片天?除了符合數位時代、智慧型手機而生的下拉式閱讀模式,入行的門檻低也是關鍵因素。日本漫畫競爭激烈,想出道通常要靠在比賽中脫穎而出,或者作品受到雜誌編輯部青睞。僧多粥少,實際上能靠漫畫維生的據說10萬人中只有1人。
然而入口網站成立的線上平台.成為韓國漫畫大量爆發的契機。Naver Webtoon等平台最初以不收費的投資營運網站、累積內容,吸引越來越多創作者將漫畫上傳。好的故事也逐漸建立起平台稿費、讀者「搶先看」付費、點閱率分潤等收入機制,最終再藉由大量的韓劇化打造出現象級大作,帶動產業價值。
Line Webtoon、beanfun!漫畫星……目前台灣常見的條漫平台,無論是邀稿或刊載已完成作品,本土漫畫的數量越來越多。2023年下半年,Line Taiwan宣告漫畫家Pony的作品《黑盒子》已改編成電影短片,並積極籌拍系列影集.顯現台灣條漫IP的商業潛力也將開始崛起。
條漫為創作者打開新的夢想,是不可逆的趨勢。但目前市面上的漫畫教學書籍仍以傳統日本、歐美漫畫為主,無法藉此全盤了解條漫的創作資訊。新樂園出版推出的《IP時代必備的創作指南:網路漫畫、網路小說作者最好奇的58個FAQ》成了令筆者雙眼一亮的條漫、網小教學書。
➤人人都能嘗試
本書打破寫作教學書「大部頭、規矩很多很難記」的刻版印象,使用58個新人常見的業界問題,在每一章用簡潔易懂的回答解惑。書中並使用大量知名IP來舉例論證,閱讀上非常舒適。對於有志條漫的創作者來說,不僅可以直接挑選自己有疑問的地方閱讀,對認識韓國生態鏈也很有幫助。
合著本書的作者梁慧琳、文亞琳,兩人都大有來頭。她們都在大學專職教授網路漫畫課程,且並非高談理論的學院派,而是具備豐富的實務成績,曾以漫畫編劇的身分繳出多部作品並得獎。
韓國網漫的流行、分類與我們過去熟悉的類型有一定差異,例如所謂的「奇愛」,指的並非《暮光之城》這類奇幻愛情,而是我們認知的「歐式宮廷」。懂得如何正確地幫作品下類型標籤,才能吸引到核心讀者。藉由兩位作者帶來的正宗韓國觀點,能夠更有效地將作品轉換成不同國情都能看懂與喜愛的題材。
構想、架構、類型、角色、執筆、準備連載、實際連載、其他,兩位教授依據實際收到過的各種漫畫創作者的疑問,分為8個章節,解析從白紙一張到漫畫完成的全盤過程。譬如在「構想」階段,漫畫家想到了很棒的點子,卻在實際撰寫企劃時陷入苦戰,怎樣都無法把故事拉到計劃中的長度,怎麼辦?
文亞琳認為,根據她的經驗,作家可分為:角色中心型作家(重視角色內在的衝突)、角色關係型作家(重視角色之間的故事),以及情節中心型作家(重視外部的衝突)。角色中心型作家最常遇到故事無法拉長的問題,這時必須參考其他二型作家的特點,加強其他角色之間的故事、帶給角色外在衝突的事件。
譬如日本漫畫《賭博默示錄》和《男女蹺蹺板》,都是從一個短篇發展成長篇的案例。後者便是把第一話中登場的配角們在後續一一寫出他們的故事,將每個角色的用處發揮到極致。
➤新型態、新規則
對條漫初心創作者來說,「架構」是最需要重新學習的地方。好萊塢知名電影編劇布萊克.史奈德(Blake Snyder)的電影人必讀聖經編劇經典《先讓英雄救貓咪: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中,將3幕劇分為15個劇情轉折,第1幕是1~5轉、第2幕是6~12轉、第3幕是13~15轉。
但是,這個邏輯能夠套用在長期連載型的條漫上嗎?以全部30話的短篇條漫為例,大致是前10話做為第1幕,這代表讀者直到看到第9話,都還不太清楚這個故事在講什麼,就連重大事件都還沒發生,很容易在初期就讓讀者棄追。
有一點很容易被創作者忽略,就是讀者的「閱讀體驗」。一部電影10分鐘就講完的內容,網漫讀者需要花上兩個半月來閱讀週更的這10話,中間有太多棄坑的變數。所以網漫的第1幕不能分成太多話,建議網漫在3話以內、網路小說在5話左右,就要結束第1幕進入正題的第2幕。
而大部分網漫都超過100、200話,因此也不可能將扣除前3話的197話,平均分配在第2與第3幕。做法是直接將第2幕切成好幾個「比較小但內容完整的3幕劇」,維持劇情發展的高潮起伏。一部200話的網漫,讀者期待的不是比電影慢上20倍的節奏,而是比電影更豐富20倍的內容(事件)量。因此千萬不能將過去的寫作理論拿來套用在條漫創作上。
除非是一次公開超過3話的內容,不然當代網漫中最重要的就是前3話,也就是第1幕。該怎麼把這第1幕講好,梁慧琳分享兩個方式。第一種是在第1話出現衝突,接著後兩話立即說明。例如第一話就發生天災,第2話主角才開始進行後續故事。這個架構就顛倒了電影創作書籍裡第1幕架構中「布局>觸發事件」的順序。目的是在第1話就勾起讀者的好奇心。
第二種是相反作法:置入假的觸發事件,或是安排小型觸發事件。在第1話的結尾安排具衝擊性的場景,但第2話的結尾又有一個具衝擊性的場景;最後在第3話才放入這個故事整體脈絡的觸發事件。以此舉例:
這邊必須注意,每一話丟出來的結尾,要能彼此自然地串成同一脈絡。必須朝著第三話設計的「真正的觸發事件」逐漸增加強度來擴張,這樣便有機會留住感興趣的讀者。
➤爆紅共同點
最後,也最重要的一點,在掌握條漫說故事的訣竅後,作家、漫畫家都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夠受歡迎。對於如何「爆紅」,兩位作者認為很高的機率來自於「熟悉的世界觀+魅力獨特的角色」的組合,或是「熟悉的世界觀+具獨創性的事件安排」。
創造了「愛情驚悚」這個新類型的網漫《奶酪陷阱》就是前者的代表性案例。故事的世界觀是非常平凡的大學校園,但男主角「劉正」才是最大的賣點。他完全不表露自己的心思,經常若無其事地作出一些違反道德或是脫離常識的行動,在漫畫連載期間,帶給許多讀者震撼。
神祕難解的劉正是既有的符號無法解釋的獨特人物,這對《奶酪陷阱》營造出獨創性的風格有很大的貢獻。甚至在那之後,看似完美且善良,實際卻腹黑冷酷的角色都被稱為「像劉正那樣的角色」,可見其人物之成功。
韓漫《我的殭屍女兒》則是第二種案例。「殭屍病毒在韓國擴散開來」的設定已經在現代被用到爛。但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是主角要撫養變成殭屍的女兒。一般來說,家人變成殭屍這類事件,通常是在敘事中被當作轉捩點,但是在本作中,故事卻是從女兒變成殭屍開始講起。後續故事的描寫亦將重點放在與殭屍女兒的日常生活上,而不是悲劇事件本身。這與以往殭屍題材的作品完全不同,也就是在熟悉的世界觀中,安排了具獨創性的事件架構。
耗盡心血完成了滿意的故事,接下來除了上網發布,要怎麼做能提升投稿成功機率,讓平台直接簽約轉商業連載、或是在連載中遇到點閱率低落、讀者迴響不佳的困境該怎麼辦?
《IP時代必備的創作指南:網路漫畫、網路小說作者最好奇的58個FAQ》不藏私地針對新人漫畫家出道前後的各種問題都進行了認真的回應。優秀的創作者也需要正確的工作辦法,無論是夢想步上漫畫家之路卻無所適從的人,或者看了韓劇《今日的網漫》對條漫產業產生興趣的人,都能從這本業界指南中獲得寶貴的情報,打好築夢踏實的基礎。●
스토리, 꼭 그래야 할까? 다르게 쓰고 싶은 웹툰-웹소설 작가를 위한 가이드
作者:梁慧琳、文亞琳(양혜석, 문아름)
譯者:張雅眉
出版:新樂園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梁慧琳 양혜석
韓國清江文化產業大學漫畫內容學校網路漫畫內容專職教授、漫畫故事作家。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並在同所大學取得融合內容學系的碩士學位。2010年,網漫《世實自由經濟高等中學》獲選DAEWON網漫大獎,正式以漫畫故事作家的身分出道,至今仍從事漫畫相關的內容研究以及作品創作。著有《網漫的敘事空間》、《為什麼在學校教漫畫》(共同著作)等書,並擔任《國立自由經濟高等中學世實高》、《國立自由經濟高等中學世實高第二學期》、《有王子》、《精神錯亂》、《與龍結婚》、《出來吧!羅密歐》等連載漫畫的故事作家。尚未找到比故事更有趣的事。
文亞琳 문아름
韓國清江文化產業大學漫畫內容學校網路漫畫內容專職教授、網路小說作家。畢業於梨花女子大學韓國語文學系,並取得同所大學融合內容學系的博士學位。初次在清江大講課時,做夢都沒想到會在漫畫故事教學一行待這麼久。與作家梁慧琳一起從事漫畫故事教學、回答學生的提問,從過程中感受到故事研究與創作間的交集所帶來的樂趣。曾經擔任MBC電視台節目的編劇,著有《遊戲字典》(共同著作)。以網路小說《賤人與我》在LEZHIN COMICS網路小說徵選中獲得最優秀獎後,連載了多部作品。此外,還完成了多項國家任務。共同發明並申請了「以故事卡為基礎的敘事創作輔助方法及其系統」的專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