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關於發明,我們不能只看見大而成功的硬體:《中文打字機》新書講座

「這本書是歷史書,講的卻是關於發明的大道理。」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郭文華,接受過生醫、歷史學等不同學門的訓練,在《中文打字機:機械書寫時代的漢字輸入進化史》新書發表講座上,他以這樣一句話總結這本書的意義。

《中文打字機》是史丹佛大學歷史學教授、東亞史專家墨磊寧(Thomas S. Mullaney)的著作,講述中文打字機研發、銷售、推廣的過程,涵蓋的時空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故事裡出場的人物不只有中國的發明家和打字工,還有歐洲的傳教士,美國企業家,以及日本的殖民地官員和商人。

原書2018年於美國出版後,立即獲得漢學界大獎費正清獎和列文森獎肯定,2023年年底,台灣推出繁體版譯本。2月下旬舉行的新書發表講座上,應邀出席的講者除了郭文華之外,還有台灣僅存的鑄字行「日星鑄字行」負責人張介冠。兩人在講座上對談,討論這本書帶給他們的想法。

➤閱讀中文打字機的故事,是在了解一段失敗的歷史

郭文華指出,這段歷史能幫助我們理解「發明」本身。他所著眼的其實並不是中文打字機的成功,而是其失敗。


林語堂曾傾家蕩產研發出明快打字機。

從《中文打字機》書中可以看到,中文打字機是個終究失敗的發明。這項工程雖然引起許多商人、發明家和知識分子前仆後繼地投入,其中還包含台灣讀者熟知的大師林語堂,但帶來的應用價值很快就被取代,而且發揮效用的時間不長,最終被絕大多數人遺忘。

對此,日星鑄字行的張介冠補充說明,中文打字機不只在中國如此,在台灣的情況也相當類似:「打字機跟活版印刷是敵對的關係,是在搶活版印刷的生意,但時間很短。中文打字機在我們工業上使用,大約是民國50幾年(1960年代)開始,大約到75年(1986年)左右,電腦出來後就非常快速沒落,不到80年(1991年)就全部被淘汰。所以中文打字機在台灣社會上面真正有接觸到的人不多,因為年代很短,大概只有30年左右。」

在台灣史上,中文打字機先是與活版印刷競爭,最後則被電腦打字淘汰,近乎船過水無痕,不比在中國成功。

➤不能只在乎大的成功案例,更要看見小的失敗案例

然而郭文華認為,正是透過看見一系列發明如何走向失敗,讀者才能夠得到不一樣的觀點。

在講座中,他將這種觀點稱為失敗故事的「教訓意義」。他表示,「講中文打字機失敗故事的意義在於:誰比較有創造力?誰在做發明?其實發明一直都在,但大家記憶中會把失敗拿掉,或只講一些大東西,忘了每個人都有發明的能力。」

而從中文打字機研發、改良的故事中,我們可以不斷看到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發明家,如何在各種小地方嘗試改良,並獲得程度不一的階段性成果。這提醒我們,創造力經常是發揮在很小、很特定的事情上。發明家嘗試有所突破,但大多數終歸失敗——發明這件事,並不總是又大又成功。

然而「又大又成功」偏偏才是人們最熟悉的發明故事。郭文華提醒,人們在討論發明時,經常還是只以「愛迪生發明燈泡」為典範,又如電影《奧本海默》流行之後,也可能會有不少人想到原子彈研發。但如果整個社會腦海中只有這些例子,就容易忽略「發明需要許多不同人投入,且經常會失敗,就算成功也並不那麼驚天動地」的事實,以至於對如何鼓勵發明,產生徹底錯誤的想像。


林語堂的明快打字機憑藉獨特的「上下形檢字法」系統,實現簡便的中文打字機,可惜最後未獲得量產的機會。(圖源:wikipedia)

➤真正的探究與實作,必須培養從小處開始嘗試發明的習慣

說到這裡,郭文華進一步提出他的擔憂:當我們不熟悉諸如中文打字機這樣的歷史故事,因而不了解發明的實際樣貌,在教育和文化上將不利於培養下一代的發明者。「我們喜歡看台積電,都只看大的東西,我們都忘了很多小的東西是要慢慢培養出來的,而這需要看整個國民對這種工作有沒有興趣。」

此刻,全國上下所有高中在108課綱下都已開始推動各種「探究與實作」,郭文華呼籲我們更應藉此建立對發明的正確理解,不應被舊有的典範綁架。「到底創意怎麼來?隨時隨地、甚至沒什麼錢就可以進行了。不是放三台3D列印機,結果教育部官員來了才開,那不叫做發明。」

什麼才是正確的做法呢?郭文華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會有空白的實驗室,讓大家進來玩,車床、金工、工具機,自己走走看。這種東西才是發明的根本。」他呼籲,各界要認識發明的真正意義,必須建立不害怕失敗、不追求「大發明」的思維,才能真正培養發明的習慣。鼓勵大家自己想辦法透過發明解決問題,也才不會都認為是政府要代替全民處理所有問題,也不會讓大家最後「一直都喜歡在外面看,或是在那邊留言『為什麼台灣沒有?』、『我們要就要做第一個』。」不論是己願他力還是好高騖遠,結果都只會是不斷空轉。

「到最後,只會有幾個人能成就台積電,但其他人會去日星鑄字行,也是在發明」,郭文華這樣總結他的看法:「不要老是講台積電、講誰是下一個台積電。要看你生活周遭裡有沒有這種創造的文化,也許只是摺摺紙,只是在教室裡做做木工,你有這種hands on(按:實際動手操作)的東西,才能有創造的文化。」


(圖源:臺灣商務)

➤發明不總是硬體研發,更常是關於「使用方式」的軟性改造

除了「大小」與「成敗」之外,郭文華還提醒讀者可以注意一件事:《中文打字機》中提到的許多改良和嘗試.其實都不是所謂的「硬發明」,並未運用新的技術原理、開發新穎的設備裝置,而是某種「軟發明」,從物件的使用方式下手,嘗試在功能上有所調整,藉以回應某些特定的需求。

具體而言,由於中文不是拼音語言、字元非常多,中文輸入的最大瓶頸因此一直是:怎麼讓使用者快速找到正確的字。針對這點,張介冠也補充實務上的技術面知識。他分享,不論是打字還是印刷,「一開始學的時候有表格可以看,熟悉後就會越來越快。」


活字版印書的鉛字印章。(圖源:臺灣商務)

而面對同樣的發明,每個師傅之間的能力也會有一定的差異,張介冠說:「我們撿字的標準是1個小時1000字,打字是500、600多個。但我們裡面最厲害的師傅,含摸魚的時間,8小時可以寫1萬6000字,每小時平均2000字,非常厲害,是天生的快手。這些都要憑記憶,訓練到最後眼睛不是看字盤,是看文稿,手伸去就能拿到那個字。」

說到這裡,張介冠笑著補充,這種事情「無師父」(按:不是靠人教會),是「做久著有」──在已經被發明出的機器面前,要能操作得好,還是得靠經驗累積才能達成。

在這個背景下,不同公司出品的打字機之間,最大差別主要其實不是核心的技術和硬體條件,而是讓字元排列更符合師傅、打字工的需求。硬體技術在早期確實也有一些改良,但發明家們處理這項問題的「時間非常短」,郭文華解釋:「因為最難的問題是找字,短期內很難有突破,軟的技術無法解決,所以硬的做到這裡就好了。」

有些發明家會嘗試以不同的原則排列字元,或者在既有原則下做出微調,比如讓常用字更好拿取——顯然,這些差別都不是硬體技術邏輯的根本變革,因此都只屬於郭文華所謂的「軟發明」。

而這類發明又恰恰是另一種我們太容易忽略的型態。在主要強調「愛迪生發明電燈泡」、「奧本海默團隊發明原子彈」之類故事的傳統典範引導下,我們對發明的想像經常只限於「成功且重大的硬體」。對此,《中文打字機》的故事能夠擴充我們的想像,郭文華所謂「發明的大道理」,指的也正是這一點——不僅讓我們更了解各種「小型的」和「失敗的」發明嘗試,更讓我們看到發明家在解決問題時,經常也會嘗試各種「軟性」的作法。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中文打字機:
機械書寫時代的漢字輸入進化史

The Chinese Typewriter: A History
作者:墨磊寧(Thomas S. Mullaney)
譯者:賴皇良、陳建守
出版:台灣商務
定價:63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墨磊寧(Thomas S. Mullaney)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史丹佛大學歷史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東亞史和科技史。他領導的「數位人文亞洲」(DHAsia)是史丹佛大學亞洲研究的重點項目。著有《容受國族:現代中國的民族識別》(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Nation: Ethnic Classification in Modern China)、《研究的起點:從自我出發,寫一個對你(和世界)意義重大的研究計畫》(Where Research Begins: Choosing a Research Project That Matters to You (and the World))等作品。

2018 年,他以《中文打字機》同時獲得美國漢學界的費正清獎(John K. Fairbank Prize)及列文森獎(Joseph Levenson Book Prize)的特別榮譽獎(Honorable Mention),歷年來只有包括周錫瑞、杜贊奇等人在內的4位學者能以單一著作榮膺雙料獎項,這說明本書備受中國及東亞研究圈高度肯定。本書也榮獲劉易士.孟福獎(Lewis Mumford Award)、《CHOICE》雜誌評選的 2018 年度傑出學術主題(the CHOICE Outstanding Academic Titles for 2018)以及 2020 年布里德獎(The Bridport Prize)。

著作文章散見於《亞洲研究雜誌》、《技術與文化》、《外交事務》和《外交政策》等雜誌,《洛杉磯時報》、《大西洋月刊》、英國廣播公司都曾刊登他的作品。他也應邀於 Google、微軟、Adobe 等科技公司舉辦講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3-18 11:00
書評》毛小孩爸媽需要的動物行為觀念:評《帶牠回家的路上》

這些年因為家中貓狗陸續離世,在最後那幾天,我都曾找寵物溝通師,想要試著知道牠們是否有什麼未完成的遺憾,也想告訴牠們,我們一家的不捨與珍愛。我知道不少人對寵物溝通不置可否,但人與動物相處最大的無奈不就如此?我們無法使用言語溝通而感到困擾、擔憂,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所以將心情託付予寵物溝通。

但如果我能早一點認識《帶牠回家的路上》裡的動物行為獸醫師,是不是就能學到更多更好的方式照顧動物,與牠們建立信任並滿足需求,人與動物都能過得更輕鬆愜意?

我這麼說並非是自覺委屈,或是刻意不滿足家中貓狗需求,而是現在環境與你我小時候養狗已大不相同。彼時貓狗可自由來去、巡邏解放、吠叫以顧家看門,現代貓狗則要重新學習與適應小小的城市盒子,安靜地待在公寓或大樓裡等飼主下班。散步時不暴衝,還要忍住不尿在店家櫥窗旁,比起忠誠顧家,對著賓客搖尾巴的公關狗更受歡迎。但飼主能給予動物的時間又是越來越少,少到無力訓練,更難說服他人再給狗貓多一點時間。

最後這個世界分裂成,養貓人、養狗人、不養貓狗的人、討厭貓狗的人。無法互相理解,也讓貓狗更難好好在人類為主體的世界生活。


書中不時穿插有趣的四格漫畫。©《帶牠回家的路上:行為獸醫師想告訴你的十一則故事》作者 徐莉寧|漫畫 水目八|大塊文化 2024

➤動物行為別用「擬人」觀點看待

我們必須先承認,人與動物之間相處就是許多矛盾,積極研究動物行為,只是一種科學的探索,也是對動物世界的疼愛感情。尤其本書所提到的動物行為問題,例如:焦慮、攻擊、過度啃咬、不適當的排洩行為,無論哪一種都可能讓飼主生活變得痛苦不堪,導致動物被棄養或是虐待。而只要我們願意花一點心思學習動物行為,設法了解問題的根本原因,就能成為可以理解、回應、辨別動物需求的飼主。

所謂的動物行為學,就是理解動物的基本需求,而非凡事以人為中心思考。所以飼主練習轉念思考很重要——看到貓抓沙發很頭痛,要想的是「為什麼貓要抓沙發」,而非「讓貓不敢再抓沙發」;希望狗不要亂叫,要想的是「為什麼狗要叫」,而非「訓練狗不要亂叫」。


©《帶牠回家的路上:行為獸醫師想告訴你的十一則故事》作者 徐莉寧|漫畫 水目八|大塊文化 2024

從動物行為的角度切入,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就如同養兒育女,孩子成長過程可能出現各種行為問題,不是打罵處罰就能消失,家長必須挖掘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減低親子衝突,對待貓狗也是如此。然後我們就會發現,原來動物行為不一定需要被矯正!貓狗的「不良行為」,其實是因為感受情緒長期被忽略,只能屈服於人類自行訂下的生活規範,如果動物能開口說話,大概也會滔滔不絕說人類真是缺乏訓練、對牠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吧。

➤「重新找家」也是一種選項

書中提到「為動物重新找家」的為難,尤其值得一讀。網路上貓狗社團的送養文通常很難得到同理,常常是各種質疑、批評與鼓勵「再試試」。但現實生活的難處並非人人可想像,可能是家庭劇變,可能是經濟或健康出問題,當人自身無法好好活下去時,嘗試為心愛的貓狗重新找家,是否能受到更客觀中性的討論?

再深究問題,就會知道,關鍵在於台灣沒有合適的機制與空間,讓「重新找家」成為可以被接受的選項。現有的動物收容所環境與資源都無法被列入選項,飼主只能透過人脈與網路力量,孤獨、愧疚、不被理解的做這件事。

書中的11個故事,讓我們看到貓狗與人如何共同生活,提醒我們不會說話的牠們需要人類幫忙度過難關。太晚散步、家中無人時間太長、居家佈置改變,人類的小事都可能是牠們的大事。

如果人類可以在飼養貓狗前,就多理解動物行為,有更多機會接受動物福利教育,是不是就可以少讓貓狗收一點苦?又能有多一點貓狗找到家?我想,本書之所以取名《帶牠回家的路上》,不只是飼養貓狗前要先讀過,家裡已經有貓狗的人們也應該要讀。唯有真正尊重動物與人類的差異,訂出雙方都公平又可行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讓貓狗回到「家」吧!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帶牠回家的路上:行為獸醫師想告訴你的十一則故事
On the Way Home with Them: Tales of Animal Behaviors
作者:徐莉寧(獸醫師阿默)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徐莉寧(獸醫師阿默)

獸醫師,台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碩士,英國林肯大學臨床動物行為碩士。早年投入TNvR(Trap-Neuter-vaccinate-Return)活動,盼以大規模絕育減少流浪動物數量。近年致力於飼主教育,維護人寵關係並提升動物福利。不定期在學校、收容所、各學會等公私立機構受邀演講與授課,於逗號動物醫院等處開設行為門診。為台灣少數具有正式學位的行為獸醫師(behavioral veterinarian)。

服務於「會思考的狗行為獸醫團隊」、經營臉書粉專「獸醫師阿默 小動物的日常行為」。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諶淑婷(作家、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常務監事)
2024-03-16 11:30
OB短評》#460 承載人情與歷史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

朱和之著,印刻文化,4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用一樁空難指向台灣史上的微妙時刻,朱和之選擇以眾生相搭建出1945年三叉山事件的舞臺。從日常的細節走入一段非日常的時空。以人的舉止與其所意指的情緒,捕捉出即將因戰爭發作的內傷。於是,故事中「常」與「非常」扞格出難以言喻的氣流,發生於三叉山的災難彷彿正由雙方能量碰撞而迸發。朱和之星星點點的描繪,與其說是在創作故事,不如說他藉此重訪彼時與故人,以人情、風土、時代、命運飽滿戰後政權空窗期的內涵。【內容簡介➤

花物語

はなものがたり
吉屋信子(よしや のぶこ)著,常純敏譯,二十張出版,7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20世紀初始,是世界因戰爭進入半世紀的動盪之時,也是東亞乃至全球女性自我發聲的歷史時刻。在此時期女性的自我啟蒙培力,有一部分是透過家庭以外的人際關係促成:女學校更扮演了重要的平台。吉屋信子的女性情感啟蒙作品,建立了帝國、國族建構之外的「少女」主體,賦予其內在性與自我追求,是東亞社會最珍貴的時代記錄之一。【內容簡介➤

家在世界的屋宇下

諾貝爾獎經濟學大師阿馬蒂亞.沈恩回憶錄
Home in the World
阿馬蒂亞.沈恩(Amartya Sen)著,邱振訓譯,時報出版,6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阿馬蒂亞.沈恩是當代大師,不同於多數學者自縛於象牙塔之中,沉迷於自我滿足的理論探求,他將經濟學「經世濟民」的本質發揮得淋漓盡致。相對於早先中譯的《正義的理念》閱讀上稍有門檻,這本個人自傳可以說是理解沉恩思想的最佳入門,不單能快速掌握他學說的梗概,更重要的,經由他獨特的成長背景和求學經歷,感受到潛藏在他學說背後「人」的一面。那是對於世界苦難的的悲憫,和積極謀求改變的熱情。經由他一生的回顧,才發現他研究的字字句句,皆訴諸著每個人心底的良善,以及對一個更好世界的渴望,既入世又純粹。【內容簡介➤

淡藍色一百擊

陳黎著,黑體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陳黎在睽違9年的詩集中,貫徹將中文字的形音功能賦予高度藝術性與俗世性的創作能力,再次帶來翻轉、重構文字的諧音、圖像、符號等內涵的精彩作品。我們可以讀到他恆常實驗的圖象詩建築再次聳立;而與詩集同名的長詩,更如修煉般緊守三行詩形式,在每組詩句中以一定的韻律與簡潔道出生老病死,讓此作充滿對於文字與生命的敬意。【內容簡介➤

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

30位譯者X60篇譯作,重溫《拾穗》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
張綺容著,漫遊者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我們都熟悉中油,卻想不到煉油廠的官方刊物竟然是冷戰時期台灣翻譯文學的搖籃與獲取海外新知的窗口。本書作者走入塵封多年的資料中,以淺顯的文字,有趣的故事,宛似章回小說的安排,道出大時代之下,一本混血雜誌的生命史,重現大眾閱讀史的一個篇章。【內容簡介➤

戀家的人

家が好きな人
井田千秋著,王華懋譯,圓神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疫情逼得每個人長時間關在家裡,放下腳步,面對自己生活的空間,正視那些每日每夜習以為常不起眼的存在,這才意識到享受獨自一人的美好,但也得承認好像真的有那麼一點點平淡和無聊。本書就像是一則現實的童話,用甜美柔和的線條和色澤,以日常為素材,打造出如夢境般溫暖的居住空間,讓我們隨時可以遁逃其中,忘卻疫情後重啟的忙碌,並想像著平凡生活依舊還是可以擁有無限可能。【內容簡介➤

我受傷,故而我存在

關於種族創傷,亞裔美國人的少數者感受
Minor Feelings: An Asian American Reckoning
洪朴凱西(Cathy Park Hong)著,葉佳怡譯,二十張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樂   
這部由韓裔美籍詩人創作的非虛構散文作品,絕非僅是一部「抒情」之作,而是結合了亞裔史、社會運動、洛杉磯韓國城種族事件、家族關係、語言霸權、亞裔美國人的研究等跨領域思考結晶。而透過「minor」(微小、次要、小調、少數)與「感覺」組成的原文書名主標,清楚標示出一個難以言說,也是首次透過這本書被系統性言說的亞裔生存感受。與近年頗受好評的影視作品《夢想之地》、《媽的多重宇宙》、《怒嗆人生》並讀,更顯此書的應時、深刻。【內容簡介➤

城市溪流:美崙溪

寫寫字採編學堂第九屆師生著,寫寫字工作室,36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益 
這部集眾人之心成就的作品,具有高度的共作、社群感,成功將生活溪流與人結合為共同體,也讓「書籍」這個媒介發揮文化容器的功能,承載人情與歷史。書中收錄的圖像、生態、散文、故事,幾乎從扉頁延伸讀者的自然體驗,立體映照出城市中被隱沒的多樣化自然景象,不僅擴充了書的平面向度,也提出感受自然的各種可能性。【內容簡介➤

力與交換模式

力と交換様式
柄谷行人著,林暉鈞譯,心靈工坊,88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以「力」的觀點重新詮釋馬克思,並提議以原始的互酬交換模式在「高次元中的回復」,來取代資本主義的掠奪式、商品式交換模式。作者見解獨到,論證過程也cue出了不少彩蛋,甚至還帶點身心靈色彩。哲學與靈性,也到了該再度合一的時候了。 【內容簡介➤

利未亞的禮物

生活中的非洲植物誌:給大人的植物學,來自非洲大陸的植物學啟蒙
胖胖樹 王瑞閔著,麥浩斯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樂 
胖胖樹的植物系列作品,在以特定區域為基礎的系譜下,總能連結台灣的記憶與植物文化。此作雖以非洲植物為題,但書寫的是走入流行歌、電影、文學,移居尋常人家與台灣在地歷史的各種植物,離我們很近也很親。書末也附上作者種植養護的經驗,為特定植物提供了專屬的陪伴方法。 【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