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俄烏戰爭兩年後,烏克蘭人的抵抗故事:波蘭記者皮涅日克與臺灣《報導者》對談側記
波蘭報導記者帕維爾・皮涅日克(Paweł Pieniążek)耗時9個月撰寫《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烏克蘭人的抵抗故事》,描述2022年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烏國平民的抵抗生活。去年11月推出繁體中文版的這部動人的報導文學,記錄烏克蘭人在戰火中如何團結起來,維持日常運作,在面對死亡威脅之際又如何堅守家園、展現出堅韌意志。
2月臺北國際書展,衛城出版與波蘭在臺協會共同邀請到皮涅日克,跟臺灣讀者分享他在戰地採訪的經驗,並與臺灣獨立媒體《報導者》營運長兼總主筆李雪莉對談。
➤戰火下我們依然生活
今年是俄烏戰爭兩週年,地球另一端的戰事逐漸成為日常的背景,但對一些人來說,戰場的遭遇依然歷歷在目。演講開頭,皮涅日克首先回顧他對俄烏戰爭初期的記憶。2022年2月,他與友人待在烏克蘭北邊,距離俄羅斯邊境40公里的一座城市。數月以來,當地局勢都十分嚴峻。原先計劃遷徙的人們,因為無法預測戰爭是否開打而取消車票,害怕轟炸的居民也購買膠帶貼緊房屋門窗。
24日清晨,皮涅日克在爆炸聲中驚醒,隨即與友人打包行李離家。街上商店大多關閉,周圍不斷傳來空襲警報與轟炸聲,人群陷入慌亂。一夕之間,烏克蘭首都基輔從一座生氣蓬勃的城市,變成充滿瓦礫廢墟的空城。為了盡快掌握戰況,皮涅日克投入不間斷的採訪工作。他走遍烏克蘭各大城市,採訪受到戰火波及的人們,也向過往熟悉的街道告別。戰爭帶走日常熟悉的景物,從壅塞的交通、牆上的塗鴉到根著的居民。然而,戰爭也賦予烏克蘭人抵抗的勇氣。
某日,當空襲警報暫緩,皮涅日克與友人在基輔遊蕩。他們無意間看到一家販售咖啡、薯條與花的奇異酒吧,發覺並非所有烏克蘭人都選擇離開家園。漸漸地,城裡一些商店開始重新營運,供應躲避空襲的平民免費熱食或咖啡。人民也重新集結合作,在自身崗位發揮職責。
從修復鐵路到維繫通訊,從救助傷患到尋常的勞動休養,在戰時體制下,烏克蘭人透過維繫日常生活,向敵人宣示他們頑強的意志。這股意志成為前線士兵不可或缺的心靈支柱。
➤從無聲到有聲的煙硝
當俄烏戰爭爆發時,同樣身處戰場的是《報導者》的記者們。2022年,報導者團隊派駐三人前往烏克蘭,在當地進行為期5個月的採訪。期間,他們歷經戰事加劇,在當地投保的戰爭險從台幣5000元飆升到6萬元,也見證烏克蘭人勇敢的抵抗。
回臺灣後,《報導者》出版《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一書,記錄他們在戰火下目睹的烏克蘭社會。這本書探討戰爭時期烏克蘭面臨的國防、經濟、人道與能源安全等課題,為臺灣讀者提供認識與應對戰爭的借鏡。在這場講座上,李雪莉從臺灣媒體人視角,對《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與《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兩本書,提出引人深思的見解。
戰爭的起點常是無聲的煙硝。2014年,烏克蘭發生廣場革命。當時,烏克蘭人民在首都基輔發起示威,抗議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擱置與歐盟的協議,並策動強化俄烏關係。同一年,在烏克蘭領空,一架馬來西亞航空班機被俄羅斯軍隊擊中,造成289名乘客罹難。從烏克蘭國內的民主抗爭運動,到地緣政治引發的意外事件,都令人警覺鄰近強國的步步進逼。

廣場革命過後,俄羅斯加緊侵略烏克蘭的腳步,透過文攻武嚇,俄羅斯極盡所能否定烏克蘭國家的獨立性。2021年,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官方網站上發布7000字長文,直指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為不可分割的民族,並將兩國的紛爭訴諸於歷史悲劇。
這段論述讓李雪莉想起習近平在2019年發表的〈告臺灣同胞四十週年〉演講。她指出無論是俄羅斯或中共的領導者,都藉由偶然的歷史發展,合理化侵略鄰國的行動,並以溫情敦厚的敘事包裝清洗其他種族的野心。許久以前,戰爭的跡象早已存在於獨裁者的話語中。
假使語言是臆測與挑動人心的利器,那在危急時刻,資訊的傳播與接收便成為影響戰事的關鍵。如同李雪莉提及,當俄烏戰爭開打後,資訊戰成為不容小覷的攻擊。無論是俄羅斯透過《Russia Today》等媒體,在以中共為首的華語世界散布假消息;或者俄羅斯官方以「普丁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等用語,混淆掩蓋其侵略目的,資訊的清洗與替換,是當代混合形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資訊戰就像輸出能源跟武器。」李雪莉表示,尤其當臺灣與烏克蘭一樣,受到歷史淵源與多族群背景影響,國內都面臨認同差異的問題,培養媒體判讀能力成為應對戰爭的重要措施。
儘管烏克蘭遭受戰火侵襲,《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與《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二書都記載了烏克蘭人的頑強抵抗。《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揭示烏國人民以小搏大、有如大衛對抗歌利亞巨人般守護家園的勇氣;《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的原版書名,本身就是波蘭文中的「抵抗」(Opór)。戰爭的無情跟犧牲是兩本書的作者一再想傳遞給讀者的訊息,然而這兩本書卻也傳達了希望。如同李雪莉引用書中文字說道:「要是在這一切過後,我們還保有健康的心智,那我會感到非常驕傲。」
➤兩年後的我們,在創傷中持續抵抗
俄烏戰爭爆發滿兩年,戰事的膠著與國際局勢的詭譎變化,讓人擔憂眼前的苦難將沒有盡頭。皮涅日克與李雪莉長期追蹤烏克蘭議題,都意識到西方社會與臺灣對戰爭的關注漸趨沉寂。以歐洲為例,李雪莉提到近期一份民調指出,歐洲有將近兩成到四成人民完全不在意戰爭結果。而在美國,受到保守黨勢力佔據的國會,更出現「如果美墨邊境不築圍牆,美國將停止贊助烏克蘭」的聲音。民主國家願意投入多少資源對抗這場不人道戰役,是烏克蘭能否勝利的關鍵。
回過頭看烏克蘭,隨著戰事延續,烏克蘭社會逐漸變得筋疲力竭。皮涅日克提到,相較於兩年前烏克蘭受到許多盟友援助,近期國際提供的支援愈來愈少。尤其當烏克蘭作為小國,每每在戰場上失去人力與物資,都會蒙受巨大傷害。
國家層級如此,個人生命更難逃劇烈震盪。皮涅日克還在烏克蘭從事報導工作時,曾遇到一名砍柴維生的男子。當時,俄羅斯軍隊常在烏克蘭中部、東部與南部進行轟炸。皮涅日克記得他在採訪男子時,周遭不斷有飛彈飛過,讓他與同事反覆撲倒進行掩護。而那名男子不僅不為所動,甚至對此感到奇怪。
男人的妻子、女兒都在戰爭中喪生,他與自己的兄弟失散,也對現實劇變失去情緒。他的遭遇,只是集體人民的縮影。兩年來,烏克蘭人被迫學會適應空襲,在戰火侵襲下,可能堅韌可能脆弱、可能麻痺可能激憤地生活。有的人不幸殞命,像《戰火中我們依然喝咖啡》寫到的第一個女性受訪者,其餘的人則不輕言放棄,即便他們已身心俱疲。

講座最後,皮涅日克談起戰爭對自身的改變。2014年,他初次前往烏克蘭報導廣場革命時只是一名大學生;如今10年過去,長年身處於戰地,讓他對緊急狀態的適應力大幅增加,但對戰事的關注與憂慮,也無可避免引致身心的疲倦。話雖如此,皮涅日克仍不忘提醒眾人,兩年來身處在戰火中的烏克蘭人民,並沒有時間休息。當戰爭的資訊逐漸淡化成背景,他期望有更多人給予烏克蘭支持。
在《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開頭,皮涅日克引用知名歷史學家提摩西・史奈德(Timothy Snyder)《暴政》一書對如何抵抗暴君的探討,作為全書的精神指引。其中史奈德提出的一項指南,令皮涅日克印象深刻,那就是在危難發生時要盡可能維持勇敢。
「每個人在緊急狀態中都能做出貢獻,當戰爭爆發時,你不一定要是士兵。」皮涅日克說道,即便是在離戰爭很遠的地方,無論你是一名記者、喜劇演員、咖啡店店員或家庭主婦,都可以發揮自己的角色。「勇敢的定義因人而異,你不一定要戰鬥,但可以在離前線很遠的地方盡力支持前線軍隊。」
當危難發生時,我們可能恐慌與憤怒,也可能對未來感到憂慮徬徨。但皮涅日克寫下《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讓我們看見烏克蘭人如何不被情緒擊潰,在如同冷酷異境的現實世界,盡力守護家園、維繫日常生活的溫暖與希望。這本書對當前此時的臺灣,無疑帶來深遠的啟發。●
|
作者簡介:帕維爾.皮涅日克(Paweł Pieniążek) |
|
作者簡介: 劉致昕 臺南人。政大外交學系畢。 曾任《商業周刊》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臺助理記者,現為《報導者》副總編輯。 出版著作:《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曾獲獎項: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文學類首獎。 《報導者》團隊 臺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報導與深度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攝影/楊子磊 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畢。曾獲卓越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與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年度最佳新聞照片。 主編簡介: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臺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與影視中心總製作人。加拿大McGill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臺灣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香港人權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編輯首獎得主。合著並主編《血淚漁場》、《廢墟少年》、《烈火黑潮》、《報導者事件簿》等書。以記者為志業。 |
OB短評》#461 擦拭玩心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神明離去之後
臺灣神社的收藏物語
劉錡豫著,衛城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圓山飯店是日治時期台灣神社遺址,但是神社裡的許多物件在時移勢遷之後又去了哪裡呢?這是一個迷人的問題,帶著尋寶的色彩、探奇的氣味。嚴肅以待的話,也牽涉到物件的質性、美術品的分析,乃至文物的歸屬。本書交叉比對台日資料,並且全彩配圖,勾勒出這些台灣神社「居民」的完整身世與去處。不僅展現出宗教與美術如何交集,也闡明了這些當年之物與今日社會的連結。 【內容簡介➤】
●深時遠見
時間感如何影響決策,人類如何擺脫短期主義的危局
The Long View: Why We Need to Transform How the World Sees Time
理查.費雪(Richard Fisher)著,張毓如譯,麥田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在這個「快」為至上的時代,本書大哉一問:何以古人願意投注心力在自己不及見的遠大事業上,成就令今人驚嘆的古文明?作者抽離當代潮流,翻開歷歷史證,一方面梳理西方自古以來的時間感流變,指出短期主義怪獸的養成軌跡,另一方面也切中要害,掃描出現代世界體質已如何因此傷痕累累。其後繼續在「時間」的冒險旅程中前進,透過各種角度的剖析,助世人回復內建於深層意識的時間感初始設定,在悠遠和緩的基臺上召喚回一個剔透柔軟的「未來感」。 【內容簡介➤】
●飛行就是如此簡單
Vždyť přece létat je snadné
伊凡.維斯科奇爾(Ivan Vyskočil)著,湯瑪士.瑞杰可(Tomáš Řízek)繪,張先瑄譯,捷克商麋鹿多媒體,39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從事物的意義、奇妙的空間、言語的扭曲,諸多難以想像的種子中滋長出來的離奇故事,其實透著對社會的刺。故事中那些物體的樣態、人的動作、聲音的出沒,都以遊戲的姿態,提醒讀者擦拭玩心,再以聲控的方式大聲遊玩。當我們將那些時至今日都仍然像彩色彈珠反射著斑爛光線的趣味、異想、幽默、荒誕,放回60年代捷克這樣的遊戲臺,就會知道,要能夠在那樣的環境中飛行,其實並不簡單。 【內容簡介➤】
●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
法律之前,不讓移工喪失權益與尊嚴
羅漪文著,寶瓶文化,37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在「外籍勞工」、甚至是「逃逸外勞」這樣的全稱之下,一個個離鄉工作卻落入司法處境的勞動者們的面貌,對台灣人來說一直是模糊的存在。作者透過越南語通譯的角色,直接「聆聽」並幫助越南籍移工「說話」,也因此轉譯了各種人生故事與勞動身分以外的經歷,包含曾經戰勝南越的北越革命後裔出現在作者面前時的震撼。獨特的寫作位置與細膩的觀察能力,成就了這本只有作者能夠完成的重要記錄之書。 【內容簡介➤】
●我就亂!處變不驚的免整理魔法
I’m a Mess
艾娜特.薩法替(Einat Tsarfati)著/繪,駱香潔譯,遠足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當日本整理女王近藤麻理惠,宣佈身為三寶媽,可能得放棄整理時,立刻引來一片嘩然。除了各大收納門派開始紛紛譴責或硬拗,更多的是來自整理苦手(或懶惰鬼們)的歡呼欣喜之聲,以及「妳也有今天啊!」的看好戲心態。本書作者運用鮮明的圖像風格,加上一層層(疑似壯膽)的分析,替許多人說出心底本音:「邋遢不行嗎?我就亂!」如書中試圖揭示的,人和身處的空間,沒有一定得如何如何,人只能接受自己本性的樣貌,而不用活在別人強加的標準裡。愛乾淨OK,想和史努比裡的乒乓一樣渾身是灰也無妨。這本精緻的圖文書,不只撫慰無數邋遢鬼的心靈,更體現聖嚴法師著名的箴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內容簡介➤】
●生命之核
主宰萬物生死的克氏循環
Transformer: The Deep Chemistry of Life and Death
尼克.連恩(Nick Lane)著,黎湛平譯,貓頭鷹出版,6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作者的爬梳引介有如奈米顯微鏡,把克式循環這個生命的根本機制,析理得清楚明白,頗有畫面感。跨科際的發現過程跌宕起伏,每每有出乎意料的突破,宛如演化的隱喻。 【內容簡介➤】
●三個深呼吸
鄭育慧著,寶瓶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這本芳療書樸實而罕見,沒有文青式活色生香的氣味形容,有的只是一次次的肌膚搓磨,一層層的放鬆,讓生、老、病、死的肉體們都在精油按摩中得到了安放。如此的溫柔是可以改寫人間的。【內容簡介➤】
●人類怎麼學
比大數據更重要的事,人類學教你顛覆成見、突破盲點的洞察思考
Think Like an Anthropologist
馬修.恩格爾克(Matthew Engelke)著,許可欣譯,聯經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閱讀本書,讓人聯想起20年前中譯的《見樹又見林》、《社會學動動腦》這些社會學的「入門」。這已成為西方學術的傳統,以專書的形式,撰寫可以讓一般讀者跨越知識或理論門檻,進一步了解學科表裡的入門磚。本書透過9個重要的人類學議題,不只介紹學門發展的歷史脈絡,同時點出人類學和當下生活之間的緊密連結,讓人試著以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經由本書由淺入深、由深返淺的勾勒,說明了人類學為何在近幾十年成為最生猛有力的人文學科。另外,本書也建議搭配《改寫人性的人》一同服用,效果加乘。【內容簡介➤】
●日本料理為什麼好吃?
從食材到廚房,176個有趣的美味科學Q&A
味・香り「こつ」の科学: おいしさを高める味と香りのQ&A
川崎寬也著,康逸嵐譯,PCuSER電腦人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談飲食可以有很多的可能,從正襟危坐的品味分析,到細磨文字捕捉人與餐點的回憶,乃至像漫畫《中華一番!》來個浮誇的讚譽……但本書以堅實的知識為後盾,提醒人們另一種可能,那就是「感官」所構成的「美味」,從來不只是主觀的感受而已,而是能在實驗室一一獲得解釋的科學事實。藉由近200則問答,讓讀者同時認識美味和科學,短小精幹,隨手翻閱,人人都可以是美食家兼科學家。別的不說,下次遇到不喜歡吃香菜的人,當對方還在描述口味時,你可以直接送給對方一則化學式,證明他的偏食可是天經地義。 【內容簡介➤】
●預言又止
羅智成著,聯合文學,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詩人總是在路上,看著自己,看著宇宙,一旦起心動念,則滔滔不絕如水銀瀉地,遇山則迴,遇洞則洞,伏貼到了極點,即成預言。這部環環相扣的詩集是創作論,也是表達的本體論,急切之中自有觀自在的格局。 【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