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黑白筆觸下的溫柔及暴力,《怪物》獲艾斯納最佳圖像小說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受疫情影響2年後,聖地牙哥動漫展終於在7月21至24日重啟實體展,同步頒發第34屆艾斯納漫畫獎各項作品獎和專業獎。高齡73歲的英國漫畫大師貝瑞.溫莎-史密斯(Barry Windsor-Smith),打磨超過35年才出版的新作《怪物》(Monsters)一舉拿下最佳圖像小說獎。在《怪物》中,1964年的美國軍方根據納粹德國的基因實驗祕密發展「普羅米修斯計畫」,冀望打造出最強人類兵器。


(來源:amazon

年輕的巴比想揮別過往傷痛,選擇入軍服役展開新人生,正好是進行「普羅米修斯計畫」的不二候選人。巴比被注射不明藥物後,肌肉橫生,身體爬滿疤痕,外觀有如怪物,在軍官友人幫助下逃出實驗基地,卻掀起一連串令人無法料想的後果。《怪物》一書長達365頁,融合親情、美國政治和哲思,溫莎-史密斯的黑白筆觸能溫柔也能暴力,既能呈現如惡夢般的場景、也有平靜深厚的羈絆,畫面極富戲劇張力,成就一部史詩巨作。


《怪物》內頁(來源:amazon

■英國歐威爾獎得主出爐,愛爾蘭作家克萊爾.基根(Claire Keegan)《這般微小事物》(Small Things Like This)獲得政治小說獎,作家沙莉.海敦(Sally Hayden)的《我的第四次,我們溺水了》(My Fourth Time, We Drowned)則獲得政治寫作獎。

《這般微小事物》故事發生在1985年冬季的愛爾蘭小鎮,此時正是煤炭兼柴薪商人比爾一年中的旺季。他到一座女子修道院送貨時發現了修道院的祕密,教會控制下的小鎮卻如沉默的共犯,對其作為視而不見。早已遺忘的過往浮上比爾心頭,他也被迫面臨改變一生的抉擇。評審讚賞基根歷歷如繪呈現當時的愛爾蘭,並精確聚焦在社會福利、女性、集體道德責任等至今依然重要的政治問題,是在平凡中見偉大的溫柔小說。


愛爾蘭作家克萊爾.基根以《這般微小事物》獲得歐威爾獎政治小說獎(左圖來源:wiki

《我的第四次,我們溺水了》作者海敦是愛爾蘭記者,專門報導地區危機、移民和人道危機。2018年,海敦接獲厄利垂亞難民的臉書訊息:「沙莉姐妹,我們需要幫助。我們在利比亞監獄的情況很惡劣,如果你有空,我可以全部說給你聽。」

自2017年歐盟資助利比亞攔截北移難民開始,就有眾多非洲難民困在利比亞。海敦自此展開一連串的報導調查,訪問上百名為了逃避戰亂而嘗試進入歐洲的難民和移民。受訪者訴說的不僅是人口販運和奴役、折磨和謀殺的真實故事,更赤裸呈現歐洲的政府/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組織的失能和腐敗。但本書最珍貴之處是作者筆下的受困移民和難民處處透露人性的希望與堅毅,他們在艱困的處境下互相幫助、墜入情網,在希望他們噤聲、消失的體制下仍不放棄抵抗。


作家沙莉.海敦以《我的第四次,我們溺水了》獲得歐威爾獎政治寫作獎(左圖來源:Sally Hayden

【作家動態】

​■喬伊.哈爾鳩(Joy Harjo)將在今秋卸下「美國桂冠詩人」的職銜,隨後由詩人艾妲.利蒙(Ada Limón)接任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詩歌顧問。具有墨西哥血統,從小於加州長大的利蒙,目前是美國公共媒體(American Public Media)網路廣播節目「The Slowdown」的主持人,於200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2015年詩集《Bright Dead Things》進入美國圖書獎、美國國家書評獎的決選,2018年詩集《The Carrying》榮獲美國國家書評獎殊榮。


詩人艾妲.利蒙即將接任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攝影:Lucas Marquardt,©Ada Limón

美國國會圖書館館長海登(Carla Hayden)在聲明中表示:「利蒙是個串聯者,她用通俗易懂、引人入勝的詩作連結我們與他者的所在之處,向他們分享我們的世界。這些詩訴說親密的真貌、生活中的美麗與心碎,藉此幫助我們前進。」利蒙回應:「一次又一次,我見證詩的巨大力量,重新建立我們與世界的連結,讓我們去治癒、去愛、去哀悼,展現人類情感的完整光譜⋯⋯我很榮幸能藉此機會為詩服務,拓展詩歌讓我們回歸人性、修復我們與周遭世界關係的影響力。」

【新書快報】

■企鵝蘭登書屋日前宣布,蜜雪兒.歐巴馬的新書《The Light We Carry: Overcoming in Uncertain Times》將於11月15日上市。蜜雪兒2018年出版《成為這樣的我》轟動各國,長踞暢銷榜,書中將她從芝加哥南區到白宮的經歷娓娓道來,她的堅強與獨立鼓舞無數女性。蜜雪兒的新書預計帶來更多新故事,以獨到的眼光反思變革、挑戰和權力,與讀者一起面對生命中的困境,找到屬於自身的光芒。該書將以14種語言在27國同步上市,北美地區首刷預計275萬冊。

■暢銷小說《A. J. 的書店人生》作者嘉布莉.麗文(Gabrielle Zevin)新作剛出版,便已傳出派拉蒙影視公司(Paramount)的電影翻拍計畫。小說《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是關於兩個電玩天才30年來的友誼與非比尋常的「愛情」故事:山姆與莎蒂童年時在醫院因「超級馬力歐」相識,一起沉浸在遊戲裡,短暫忘卻現實中的悲劇與痛苦。多年後,身為哈佛與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的兩人在地鐵站奇蹟巧遇,再次因為對電玩的熱愛,成為莫逆於心的遊戲創作夥伴,兩人一舉成名卻也付出了代價⋯⋯

不少書評認為:這部引人入勝、細節豐富,同時具有廣闊又包容多元世界觀的精彩作品,是身為遊戲宅的麗文獻給電玩的情書;但不論讀者是否熱愛電玩,必定都會愛上這個故事,深陷其中無可自拔。


美國作家嘉布莉.麗文近期出版新小說(左圖攝影:Hans Canosa,© Gabrielle Zevin

【產業消息】

■歐洲漫畫出版企業​Europe Comics共同創辦人暨董事總經理蘇菲.卡斯提(Sophie Castille)於7月11日辭世,享年51歲。卡斯提身為資深的版權經紀人,是將法文漫畫推向國際的重要功臣之一,她曾任法國Mediatoon公司的總監,經手大量法國與比利時漫畫的版權交易。

2015年成立的Europe Comics如今是結合來自8個國家、13個出版社的聯盟(仍在擴充中),除了致力將各種歐洲漫畫翻譯成英文並售出電子書,也積極將版權銷售到美國、加拿大,不只促進歐洲漫畫的普及化,更助長美國境內圖像小說市場的發展。卡斯提的親友為她建立了線上追悼牆,人們可上傳照片或留言,並且預計在今年10月19日法蘭克福書展開幕日為她舉行追思會。


為Europe Comics共同創辦人蘇菲.卡斯提創立的線上追悼牆(翻攝自inmemori

■眼見自家平台成為書籍銷售的強力推手,影音社群平台TikTok日前宣布成立官方的讀書會「TikTok Book Club」,進一步深化推書影響力。TikTok讀書會將每月宣布一本該月選書,鼓勵社群一起閱讀並分享感想。TikTok也會選出一群「BookTok桂冠讀者」,他們會在自己的帳號發布有關該書的一系列影片。讀書會7月選書為珍.奧斯丁1817年的小說《勸服》(Persuation),該書新版改編電影甫於串流平台開播,多媒體多管道齊下,預料將能擴大讀者群並營造話題聲量。


(來源:TikTok

【跨媒體改編】

■強納森.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2010年小說巨作《自由》(Freedom),於今年7月宣布翻拍為影集,由金球獎劇作家Melanie Marnich改編劇本。這個有趣到引人發笑、充滿情緒渲染力的故事,縱貫一個美國中西部家庭多代的糾葛,再擴及他們周圍的人際網,從這些小人物追求自由的行動,探問自由是否真能通往幸福。

法蘭岑表示:「我認為在我的所有小說中,《自由》似乎與我們現今社會與政治局勢最直接相關——不論是脆弱的地球,還是美國境內共和黨與民主黨之間的鴻溝。」

■全球暢銷500萬冊的奇幻推理小說「倫敦探案」(Rivers of London)系列將改編電視影集,由Pure Fiction Television、See-Saw Films(《戀愛修課》、《犬山記》)和作者班恩.艾倫諾維奇的製作公司Unnecessary Logo共同製作,艾倫諾維奇擔任監製。自2011年出版《倫敦河惡靈騷動》以來,艾倫諾維奇已將此系列擴充至9本小說,還有數篇短篇和中篇故事、圖像小說等,這些內容也會融入這次的影集改編中。艾倫諾維奇出書前的本業即是電視編劇,這次義不容辭親自改編劇本,書迷可期待目睹菜鳥巫師警察彼得在詭譎多變的倫敦城大顯身手查案。

■2018年出版至今已在全球暢銷1,200萬冊的小說《沼澤女孩》,其改編電影《沼澤謀殺案》自7月15日起在北美上映,本片由女星瑞絲.薇絲朋(Reese Witherspoon)擔綱製片、以《南方野獸樂園》獲得奧斯卡提名的編劇Lucy Alibar改編劇本、創作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譜寫主題曲《Carolina》,並由《正常人》影集女主角黛西.艾德嘉-瓊斯(Daisy Edgar-Jones)詮釋從小獨自在沼澤長大、充滿野性魅力的神祕女孩奇雅。本片在北美上映的第一個週末便達成1,700萬美金的票房,預計於今年9月初在台灣上映。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漫評》穿梭虛實的冒險漫畫與迷失煙霧大地的硬漢:翁稷安讀《科多.馬提斯:在西伯利亞》

日本漫畫家尾田榮一郎的《ONE PIECE航海王》,可說是無人不曉的漫畫名作,1997年連載至今,全球已累積將近5億本的銷量。《ONE PIECE航海王》魅力何來有許多可能的解釋,比如「惡魔果實」所延伸出千變萬化的能力設定、傳說中Jump系王道漫畫三元素「友情、努力和勝利」發揮作用……又或是更根本的,漫畫中打造的世界觀,主角們穿梭在風土民情迥異的地域裡,追逐著終極的夢想。

那是一個充滿奇想的異質化世界,和我們所熟悉的日常大相逕庭,這當然是《ONE PIECE航海王》的特色,但也是所有「冒險」(adventure)故事共有的根本。

「冒險」作為創作類型,之所以吸引著人們,不只是血脈賁張的動作場面,更重要的反而是「背景」的打造。藉由主角的經歷,引領我們一窺遠超乎生活體驗的世界。藉由創作者的鋪陳,讓看似不可思議的一切,在想像力的作用下,成為斷開日常的逃逸。

這也正是「冒險」在真實世界的原始定義,虛構不過是對現實的參考和致意。《ONE PIECE航海王》故事的原型可以追溯回15至17世紀西方大航海時代的探險者們,他們不畏海象風險,在不確定目的地的情況下航行,最終將歐洲人的視野,從中世紀滿布神話圖像的地圖,拓展成今日我們所熟悉的樣貌。

地理上的「發現」只是起點,發現異世界只構成了一半的舞臺,如同真實世界,另一半則是人事的紛擾。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更何況是既有群體和外來勢力雙方的對峙和磨合。這也成為19至20世紀冒險創作的主題:從發現未知自然之域的「探險」,進展至在這片異域上人文之域的「歷險」,才是冒險概念的完全體。不管《ONE PIECE航海王》中的角色們能力再怎麼神奇,世界觀設定如何超乎尋常,主角一行人最終所面對的,還是人事紛陳的糾葛,那屬於真實或虛構世界的永恆挑戰。

漫畫大師雨果.帕特(Hugo Pratt)筆下的科多.馬提斯(Corto Maltese)正是一位遊走在20世紀前半的冒險者。不同於《ONE PIECE航海王》的純然奇想,帕特直接從歷史汲取養分,將真實的人物或事件引入故事中,打造了一個虛實交錯的世界,使得馬提斯看似真實存在的人物,成為在史書未曾記錄的暗角,默默見證甚或直接推動歷史巨輪轉動的關鍵。

馬堤斯系列的基調,在畫面的描繪和敘事上同樣屬於參照真實的虛構。帕特刻意避開商業漫畫常見的模式,尤其努力洗去漫畫和兒童讀物之間的等號。這點與時空背景設定相似、由另一位漫畫巨匠艾爾吉(Hergé)繪製的《丁丁歷險記》(Les Aventures de Tintin et Milou)對比,就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差異。

大辣出版社總編輯黃健和形容《丁丁歷險記》屬於歐洲人的童年,而馬堤斯則屬於青春。馬堤斯系列是「大人」的故事,運用看似隨意、灑落,卻又筆筆精準到位的線條,輔以墨色的堆疊與留白,營造出畫面的張力。分鏡則如電影一般,在人物的動作或對話間流暢的切換,不只推進劇情,並在節奏的快慢之間,打造出整個系列的獨特氛圍。與其說這是圖像的語法,其實更貼近某種近乎文學的調性。

帕特筆下的氛圍是雙方面的,一是舞臺,將每個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加入畫面中,打造出各地不同的神祕韻味。另一方面,則是主人翁馬堤斯的神韻,在率性的頹靡中,有著正義的堅持;在悵然的憂傷之中,又帶著某種世故的怡然自得。宛如1980年代玩世不恭的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和基努.李維(Keanu Reeves)一貫憂鬱的綜合體,散發著令人無法抗拒的魅力。

1918年,一次世界大戰尾聲,戰火從歐洲燒進了亞洲。地方勢力重新洗牌之際,在人稱「陸地上的公海」的西伯利亞,一輛載滿沙皇黃金的列車,即將駛過西伯利亞大鐵路。科多.馬提斯在香港迎來了老友哈斯普汀,以及全由女性組成的祕密組織「紅燈照」,邀他加入這場追逐「黃金列車」的大冒險……

《在西伯利亞》完成於1974至1975年之間,出版時間剛好是馬堤斯全系列十多冊的中段,可說是全系列臻於完熟的狀態。故事發生在1920年代初期,作為舞臺的西伯利亞,是剛剛革命後的俄羅斯蘇維埃政府、反蘇維埃的「白軍」勢力、東北軍閥張作霖,以及美、日等各大勢力的角力之處。滄茫的地形與複雜的權力,讓這片土地猶如冒險者的樂園。

《在西伯利亞》不只涉及俄羅斯的變局,也牽動著中國1920年代後的命運。所以,雖然這是一則以西伯利亞為名的故事,但臺灣讀者讀來一定不會陌生,裡面有太多過去我們在課本上熟悉的事物,以及課本不會表明,但人們在閱讀歷史時最喜歡的,各式各樣在不見光的陰影處滋長蔓延的陰謀。

韓國作家李孝石(1907~1942)曾形容:「滿洲是一個複雜的洞穴,在這寬廣的空間中,你永遠不知道隱藏著怎樣的世界。」更有學者將中國東北這塊土地,視為希臘神話中由異種生物各部位混生而成的變種怪獸「奇美拉」,口吐烈焰,致使生靈塗炭。這些對於滿洲的描繪,置於《在西伯利亞》裡的東西伯利亞大陸依然成立,甚至在加入蘇聯革命後紅軍、白軍之間血腥的內戰後,情勢更加複雜,隱藏著更多歷史上難以盡述,更時常於日後被遺忘的混亂。

以一列黃金列車為契機,馬堤斯和這頭巨大異種怪獸綑綁在一起,透過他的所見所聞,為讀者描述這頭怪物的各部分軀體。各方勢力彼此心懷鬼胎,大我的使命與小我的私慾互相渲染,凝結成沒有是非對錯的灰色地帶。

故事中出現許多真實的歷史人物,俄國方面的高爾察克謝苗諾夫溫格爾-史登貝格、中國的張作霖……作者巧妙操控真實的重量,將人們帶入那個虛構的冒險之中,讓每個看似杜撰的場景,似乎都能在盤根錯節的歷史中,覓得存在的可能。虛實之間,不只刺激著讀者的腎上腺素,更引領讀者感受這頭怪獸肆意踐踏過後,留下的殘破荒原,以及馬堤斯那強作瀟灑的浪漫和惆悵。

有別於文字或影像,帕特以漫畫為訴說的媒介,也善用圖像獨有的特性,以線條和墨色將人拉入虛實交錯的過去。他在每一冊馬堤斯的冒險中,都進行不同的圖像實驗,在《在西伯利亞》一書,配合這寒霜大地的舞臺,他聚焦於「煙霧」的應用,每一頁的漫畫格裡不斷出現或輕或重的煙霧,來自香菸、槍炮、三溫暖、火車、祝禱、遭擊落的殘骸……不只呈現環境的冷例,借用書中巫師所言,帕特在這東北荒原上打造了一個「雲的國度」。各樣的煙霧形塑了這本書的質地,也在煙霧的引領下,讓讀者神入一場如夢似幻的歷史冒險之中。

《在西伯利亞》看似雲淡風輕,又處處是精巧的設計,深入其中才突然醒悟,這則冒險故事的真正指涉,是人心的叵測與世事的無常。馬堤斯絕非一般好萊塢電影裡的英雄,書中沒有陽剛的英雄敘事,更多的是陷入信任與背叛的矛盾與擺盪。

如故事開頭「歸妹卦」的卦辭:「征凶,無攸利。」(出征兇險,無所利)所暗示的,此卦的彖曰:「征凶,位不當也。無攸利,柔乘剛也。」在這權力紊亂的西伯利亞大陸,放任自己在柔情之中的馬堤斯,英雄注定只能氣短,這波譎雲詭的世界則是永遠的贏家。

也直到翻開了最後一頁,讀者才驚覺,在《在西伯利亞》冒險的表相下,實為一則愛情故事,也或許,這世間所有的愛情,才是人一生最大的冒險。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科多.馬提斯Corto Maltese:在西伯利亞
Corto Maltese in Siberia
作者:雨果.帕特, 馬蒂亞斯.艾那爾德(序)(Hugo Pratt, Mathias Enard)
譯者:賴亭卉
出版:積木文化
定價:5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雨果.帕特Hugo Pratt
1927年生於義大利里米尼(Rimini),童年在威尼斯度過。18歲開始投入漫畫創作,早期在義大利、阿根廷、英國的雜誌上都可看到其作品。1969年,他在法國漫畫雜誌《Pif Gadget》的主編喬治.里爾(Georges Rieu)的邀約下,落腳於巴黎。隨後,他決定以自己之前發表過的片段《鹹海敘事曲》裡次要的角色:科多.馬提斯(Corto Maltese)為核心,開拓出一系列故事,未料因此在法國聲名大噪,繼而聞名國際。帕特以「繪畫文學」來定義自己的作品,其漫畫、平面作品、水彩在世界諸多博物館展出,也經常被許多作家、藝術家所引用,諸如提姆.波頓(Tim Burton)、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等。2005年,獲選進入威爾.艾斯納名人堂(Will Eisner Award Hall of Fame)。

相關著作:《科多.馬提斯Corto Maltese:鹹海敘事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22-07-28 19:30
吳大猷科普獎》第11屆科普著作獎,獲獎好書推薦語

【中文創作類】金籤獎

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

王瑞閔(胖胖樹)著,麥浩斯出版,680元
作者王瑞閔繼《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獲得109年度吳大猷科普獎的金籤奬榮譽後,這次再度參選及入圍的《被遺忘的拉美:福爾摩沙懷舊植物誌》已是他的第4本創作。

本書雖然是介紹來自拉丁美洲的台灣外來種植物,但其中大部分種類幾乎是所有台灣人都認識、都吃過或見過,可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本書不僅圖文並茂,內容豐富,有如圖鑑般能讓讀者輕易地認識更多不同植物的種類,更難得的是,作者巧妙地運用台灣人的共同回憶,從農田、餐桌、夜市、小吃、供桌、柑仔店、青草街、台語歌、傳統婚禮甚至黑松沙士背後的植物,去介紹許多快被遺忘的故事與歷史文化。其中也有作者自己溯源考證的新發現,具有研究參考的價值,也是介紹台灣自然史最好的參考資料。

作者用寫日誌說故事的方式寫書,直接了當,所以讀起來非常輕鬆。本書的第二部,是作者以遊記方式介紹他2019年到拉丁美洲的厄瓜多旅遊時,看到許多在台灣十分熟悉的植物,喚起了他塵封已久的記憶,因此啟發他在回國後整理及創作這本書。(評審代表:邵廣昭/臺灣魚類學家、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執行長)【內容簡介➤



【中文創作類】銀籤獎

計量單位進化史:從度量身體到度量宇宙

宋寧世著,人民郵電出版社,354元
曹沖秤象這個例子,大家覺得曹沖很聰明,知道利用浮力來秤大象的重量。但在宋寧世的眼中,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他想到的是「一大堆奇怪的單位從何而來。」由此,他對「單位與測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做了大量的業餘研究。

這本《計量單位進化史:從度量身體到度量宇宙》,剖析了計量單位的「前世今生」以及與我們生活緊密相連的米、克、秒背後的故事。(評審代表:塗塗/書評人)【內容簡介➤

【中文創作類】佳作獎

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

游旨价著,黃瀚嶢、王錦堯繪,春山出版,580元
書中以生物地理學的視角介紹台灣高山植物特別的分布模式。作者藉由十多年來深入台灣各處山林,行萬里路所獲得的知識與視野,描寫台灣高山植物的自然溯源史。這些高山植物,憑藉著多元的傳播能力,在悠遠的時空中跨越千里,在不同的歷史機緣下來到這座島嶼。全書以嚴謹的學術研究成果作支撐,又能用淺顯易懂的文字來表達這些涵蓋植被、地質、氣候、生態、生物演化的內容。雖然以本土的素材為本地的讀者撰寫,但這些高山植物的故事引導我們進入到一個遼闊的全球視野,認識生命間奇妙的連結。(評審代表:林宗潁/高中生物教師)【內容簡介➤


【延伸閱讀】2020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


化學有多重要,為什麼我從來不知道?

陳瑋駿著,楊章君繪,商周出版,380元
生活化學輕鬆談,化學這樣學就不難!市場上化學的科普書向來不多,化學在社會上的膚淺印象也一直不佳。年輕作者能寫出這樣一本書,食衣住行育樂的素材幾乎無所不包,尤其國內外媒體報導過與健康有關的化學品多有列入書中,原理說明深入淺出,易讀好懂,殊為不易。

不少例子涉及自然和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恰巧化學屬於「分子間引力」的範疇,作者也引用了擬人的方式闡述科學原理,通常擬人法的解釋是優劣互見,但本書作者功夫獨到,全書前後呼應,頗能言簡而不失義,加分。有趣的插畫則是意外的驚喜。(評審代表:陳竹亭/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內容簡介➤

蔚為奇談!宇宙人的天文百科

高文芳、張祥光編著,三民出版,500元
這是由24位作者合寫的物理及天文類科普書,知識密度高,透過主編系統彙整和責任編輯慧心巧手後,如同一位作者脈絡連貫的智慧結晶。讀者可以細讀單一篇章,也能啜飲一單元。

這本書以「宇宙人」為主角,娓娓道出「蔚為奇談」的家庭成員、搖籃、奮鬥史、望遠鏡和狂想曲等5單元。書中文字流暢易讀,遣詞用字典雅洗鍊,引經據典闡述科學概念,非常適合高中學生初探天文物理,也是高中教師準備教材的源頭活水。(評審代表:簡麗賢/臺北市立北一女中物理科教師)【內容簡介➤

冰洲上的遊戲:段煦南極博物筆記

段煦著,化學工業出版社
本書為《斯瓦爾巴密碼:段煦北極博物筆記》姊妹篇。作者段煦以多年來在東、西兩個半球南極洲的考察記錄為基礎,用博物學者的視角和科普作家的客觀筆觸,對南極洲的多個生物棲息地、地質調查點、歷史人文遺跡、自然風光資源集中區域進行科學描述與人文解讀,通過詳細生動的文字、真實精美的照片、親手繪製的插畫,與作者同視角的紀錄影片,全方位介紹南極洲的景觀、物種、遺留物、自然現象等。這本書既是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原創科普著作,也是一部充滿生命情懷和探索精神的自然文學作品。(評審代表:尹傳紅/科普作家

植物的「智慧」:一個植物學家的探索手記

馬煒梁著,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768元
作者幾十年如一日地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野外千百次地發問,千百次地思考,尋求看似無解的植物進化之謎的答案。作者是個積極的提問者,他深入的思考,使問題得到了深入的理解。作者也是個嚴謹的學者,對已有的答案常常再問一句:是不是這樣?經過嚴格的考察、驗證,一些錯誤的解答便不攻自破。作者又是個勇敢的實踐者,凡他拍攝的照片都有出處,絕無弄虛作假之嫌。這些都使得讀者在開卷之後就可以放心、開心地看下去。此外,有些至今無解的問題,作者也盡力提供探究的方向,體現出學者求真務實的風範。(評審代表:王文采/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學家)【內容簡介➤

深海淺說

汪品先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汪品先新近出版《深海淺說》,這本關於深海的科普書籍,滿足了讀者對於海洋知識,尤其是深海知識的渴求。汪院士長期致力於推進中國深海科技的發展,有力推動了中國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同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與人文情懷,在科研工作之餘,筆耕不輟,在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心中播下深海探索的種子。過去,汪院士的科普作品零散見於各大報紙刊物,此次出版的《深海淺說》乃是他對過去數十年科普成果的全面梳理,選材嚴謹,語言富有張力。(評審代表:周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古鳥類學家

醫學的溫度

韓啓德著,商務印書館出版
韓啟德院士一書實有振聾發聵之功,非常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閱讀!韓啟德院士從最基層的醫生做起,最終走上高層領導崗位,但他長期保持著醫療共同體現役成員的身分。他說出了一個有良知、有理性的醫生對當今醫學現狀的真實感受和深刻思考。這種對醫學自身屬性的洞見,打開了廣闊的思考空間,也拓展了豐富的話語空間。書中新見紛呈,金句迭出。(評審代表:江曉原/文化學者、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

數學與藝術

伊凡斯.彼得生(Ivars Peterson)著,袁震東、林磊譯,上海教育出版社,120元
在這本將近300頁圖文並茂的全彩著作中,讀者不僅可以學到數學史,還能瞭解到藝術史上的諸多人和事。更精彩的是,數學和藝術並非孤立地發展,作為最能體現人類大腦進化與智力發展的兩種人類文化,它們在特定的時期必然相互影響,並呈現出某種相通或交融的特性。當數學(藝術)發生激烈變革的同時,藝術(數學)往往也開闢了新紀元。我們相信,讀者在閱讀中一定會被數學和藝術的美妙互動深深打動。(評審代表:王濤/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瑞霞/河北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內容簡介➤

百年科學往事:楊振寧訪談錄

季理真、王麗萍編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從2016年6月開始,季理真等人對楊振寧先生作了8次訪談,前後延續3年,最終整理成這部富有歷史和學術價值又頗多看點的訪談錄,適逢楊振寧先生百歲壽辰之際出版。「楊振寧和柯朗以及柯朗兒子之間的故事」、「外爾不喜歡華羅庚」、「諾貝爾獎背後的一些政治」、「費曼對戴森不友好」、「朗道的強硬與刻薄」、「《第二次握手》和吳健雄」、「諾貝爾和他的女朋友們」、「安德列韋依和格羅滕迪克的矛盾」、「陳省身和丘成桐:兩個不同的中國人」、「王懿榮、甲骨文和王獻中」、「楊振寧和女同學張景昭」、「王浩與彭羅斯瓷磚」、「張首晟其人其事」、「周煒良、他的家庭和工作」……在這些貌似八卦的小標題後面,年屆期頤的諾獎得主向世人披露了許多有趣的故事,以及慧眼獨具的精彩評論。(評審代表:劉鈍/科學史專家

榫卯的魅力

張瑤著,化學工業出版社,588元
本書把隱藏在木結構中的節點構造方式,放在傳統技藝和中國文化的宏大背景中,勾勒出一幅簡單易懂、卻又寬廣深邃的圖景。(評審代表:姚大志/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內容簡介➤

【翻譯類】金籤獎

我的野蠻室友: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

Never Home Alone
羅伯.唐恩(Rob Dunn)著,方慧詩、饒益品譯,商周出版,460元
我們生活的週遭充滿了微生物菌叢已經不稀奇,但是大家可能會很驚訝,我們居住的環境中有各種極端環境的細菌、各式各樣的真菌,和我們沒注意過的各種節肢動物。作者以風趣的筆觸介紹這些和我們一起生活的小生物,突然間人類聚落成為許多生物賴以為生的環境。

書中介紹的各種研究主題讓我們驚訝不已,這些神奇的室友有些是和我們的祖先同居了非常久的時間,但有些是在「現代化」的建築、設施下悄悄搬入了我們的周圍。也許我們在文明的過程中與很多室友漸行漸遠,在強調殺菌力強的各種清潔用品充斥下,是不是有些室友也在我們不知情的狀態下搬走?閱讀各章節的同時,大家不妨也在自己住家尋找室友們的蹤跡,至少看看你可以找到多少節肢動物。(評審代表:丁照棣/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內容簡介➤

【翻譯類】銀籤獎

眺望時間的盡頭:心靈、物質以及在演變不絕的宇宙中尋找意義

Until the End of Time: Mind, Matter, and Our Search for Meaning in an Evolving Universe
布萊恩.葛林(Brian Greene)著,蔡承志譯,鷹出版,650元
本書由基礎物理學概念出發,很有巧思地用熵的概念貫串全書,談宇宙的起源,到幾乎無窮遠的時間終點。作者帶領我們回顧物理史上的重要發展,並深入淺出地展現現代物理學的研究,例如黑洞熵、希格斯粒子、重力波等,如何引領人類的想像力馳騁於浩瀚無垠的宇宙時空中。

此外,作者更以宏觀視野,思考一般物理科普書籍不會碰觸到的議題,包括腦與意識、語言與文字、神話與藝術等,成就一部以物理學角度觀看人類大歷史的精彩篇章,點出我們以物質世界理解人類內在心智的局限,更邀請讀者深刻思考現代社會以及科學的最前沿問題。(評審代表:朱士維/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內容簡介➤

【翻譯類】佳作獎

最致命的敵人:人類與殺手級傳染病的戰爭

Deadliest Enemy: Our War Against Killer Germs
麥可.歐斯特宏(Michael T. Osterholm)、馬克.歐雪克(Mark Olshaker)著,潘震澤譯,春山出版,520元
《最致命的敵人》從愛滋病的發現開頭,以生動的說故事方式,讓肆虐當代人類社會、層出不窮的各種流行疫病一一出塲,並苦口婆心地提出許了政府和社會應有的心理準備和應做的超前部署。這本書於2017年,也就是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前兩年出版,中文版在2021年初,也就是大家以為疫情即將收尾之際現身。但接著冒出來的Delta和Omicron,讓我們仍然像是新手上路般,手忙腳亂的應對。

誠如作者在2020年版序文結尾所言:「我們絕對不能忘記,今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出現的某種危險微生物,明日可能就會出現在全球各地。」你如果仍然關心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究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教訓,那就更應該認真閱讀並反思它帶給我們的訊息。當然譯者流暢的譯文,也為本書增添不少愉悅的閱讀經驗。(評審代表:周成功/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內容簡介➤

真菌微宇宙:看生態煉金師如何驅動世界、推展生命,連結地球萬物

Entangled Life: How Fungi Make Our Worlds, Change Our Minds & Shape Our Futures
梅林.謝德瑞克(Merlin Sheldrake)著,周沛郁譯,果力文化,480元
真菌這不屬於動物或植物界的生物體,常被視而不見。它小到需要用顯微鏡來研究,卻以可伸展的菌絲在地球上建構無所不在的網絡,生生不息的伴隨著遍布全球的各類植物,從古至今在維繫生命所需的相互「取與給」之間建立共生關係,也造就了貢獻地球生物演化的核心。

作者是著迷於研究真菌的科學家,生動的描繪真菌「無腦」卻具生存智慧的「類神經」網絡。書中也呈現了近年對真菌研究的科學進展,包含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各個層面,如食物、醫療、環保,並有塑造我們未來的可能。本書易讀並具備有趣的科普新知。(評審代表:何美鄉/臺灣流行疾病學專家、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內容簡介➤

地質學家的記時錄:從山脈、大氣的悠遠演變,思索氣候變遷與地球的未來

Timefulness: How Thinking Like a Geologist Can Help Save the World
瑪希婭.貝約內魯(Marcia Bjornerud)著,林佩蓉譯,商周出版,400
本書把地球歷史的豐盈多姿提煉得恰到好處,經由解讀礦物、岩石、化石與地質構造,從萬卷書般的地殼史書中鉤玄提要,也表露地質人的細膩心曲與壯闊宏觀。序言和第一章就引人入勝,處處珠璣;後續的章節娓娓道出地質時間的深邃及其認知過程、地球演化史中的重要轉折,以及現今「人類世」的關鍵抉擇,長長的地球史詩化身於短短的一本書。上乘散文般的敘事,連綴著動人的感悟故事與聯想比喻,帶我們縱橫地球的綿長古今與浩瀚天地。(評審代表:魏國彥/臺灣地質科學學者、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內容簡介➤

大科學:從經濟大蕭條到冷戰,軍工複合體的誕生

Big Science: Ernest Lawrence and the Invention That Launched the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麥可.西爾吉克(Michael Hiltzik)著,林俊宏譯,左岸文化,650元
針對一項人類重大科學的進程——從原子物理、二戰原子彈到戰後氫彈的宏觀歷史,以一關鍵角色——發明迴旋加速器的勞倫斯傳記形態的史詩型著作。得窺現代科學家和科學計劃運作的轉變歷程,材料豐富(足見預備工夫深廣),敘事感人;對諸多公案及歷史教訓多有評述,詮釋公允。作者是記者作家,譯文流暢。(評審代表:趙丰/臺灣地球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客座講座暨前所長)【內容簡介➤

噪聲

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奧利維耶.西博尼(Olivier Sibony)、凱斯.羅伯特.桑斯坦(Cass Robert Sunstein)著,李紓、汪祚軍、魏子晗譯,浙江教育出版社
繼《思考,快與慢》之後,湛廬又推出了卡尼曼(與西博尼和桑.斯坦合著)的新作。本書開篇就對雜訊(noise)與偏差(bias)做了區分。簡單來說,雜訊是無規律的錯誤,偏見是系統性的錯誤。這個區別你一旦聽到,立刻就能知道它十分重要。《噪聲》通過司法判決、醫學診斷等多個領域的實際案例,探討了雜訊的成因以及減少雜訊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3位作者還討論了克服雜訊的努力也會帶來負面後果。又一本讀著不累,卻時時受益的好書。(評審代表:陳嘉映/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彼岸:博物學家古爾德生命觀念文集的末卷

I Have Landed:The End of a Beginning in Natural History
史蒂芬.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著,願漩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這些文字的讀者對象是受過教育的普通公眾,也包括多個領域的專業學者,這種寫作體現了文理融通,展現的是有趣的科學文化、博物學文化。(評審代表:劉華傑/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大猷科普著作獎銀籤獎得主

➤吳大猷科普獎》第11屆青少年科普特別推薦獎,獲獎好書推薦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