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吳億偉》在幽默的祕密結社,用笑聲打家劫舍

在清大上創作課時,我常跟學生表示,與其說我是來教寫作,不如說是來替大家找出自己的聲音。

題材技巧都能尋找與練習,但我以為個人特色,是創作者最重要的事。

下課後通常天色已暗,有時同學會陪我走下山,一路談論作品和創作構想。有次,同學忽然問我:「老師,那你的特色是什麼?」

我頓了一下。作品特色多從別人口中得知,創作者靠的是直覺前行,就算預先準備好地圖,也無法宣稱哪條航線為準。面對這個問題,我耳邊彷彿聽見他人被風切碎的聲音:「幽默」。於是說了這個詞。

把自己與幽默沾上邊並不明智。聰明的表演者不會對觀眾嚷嚷要說笑話,因為此話一出即判笑話死刑。每人笑點不同,準備一個滿足大家的笑話,只是等著成為笑話本身。問題癥結不在笑話,而是說笑話這事不適合被期待,「笑」不是語言,這聲音卻有比語言更多的解釋空間。

不過,我的確對「幽默」多關注些,以幽默為名的書常吸引我。像去年在書店發現一本黃皮書《論幽默》,十分興奮,看到作者卻疑惑了。

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那位英國文學理論學者?

知道泰瑞・伊格頓,是上研究所第一門課,讀的就是他的《文學理論導讀》(這本書相信影響了許多台灣學生),陸陸續續讀了其他論著,印象停留在他嚴肅的文化批評上。幽默這樣「旁門左道」,似乎離他很遠。

但讀到前言就忍不住笑了。一開始他就挑戰幽默研究最常引用的金句:「分析笑話等於殺死一個笑話。」不同一般學者,他不覺兩者衝突(除非你是一位想引人發笑的表演者)。理論與實踐各司其職,「熟知大腸的解剖學構造,不會妨礙我們享用美味大餐。」他調侃市面上許多毫無幽默感的書籍都以幽默為主題,堅持幽默理論和其他理論一樣實用,就算有再多矛盾,「一張模糊的照片也比沒有的好。」

懷抱這樣「有人做總比沒人做的好」的心態,他整理各家理論(笑的釋放功能、幽默的優越論與不協調論等),一直到描述幽默的歷史發展與政治意涵。因此,期待一本「幽默指南」的人必然失望,這書不讓你捧腹,也不教你如何用幽默叱吒職場永遠愛不完。但身為「幽默專家」,伊格頓總被期待解答各類「笑」的問題。2019年在「倫敦書評書店」(London Review Bookshop)舉辦新書演講時,讀者問他諸多「幽默雜事」,比如現在是不是只有老人才說笑話年輕人都不說了?

一個讀者表示知道幽默有複雜的運作機制後,能夠理解自己的笑話為何沒人能懂。伊格頓調侃回應:「你覺得他們不笑,不是因為你的笑話不好笑嗎?」(語畢,全場哄堂大笑)。伊格頓表示幽默與人際往來緊密關聯,人有百百種,幽默無法只以一種方式理解,所依賴的是某種共同情感(collective sensibility),雖然情感也會隨著時空變化。

他強調,一個人感受到的「喜劇性」,是來自於內心的宇宙秩序(cosmic order),在那裡一切安好,即便與表面有所抵觸。

伊格頓說到了幽默的幽微之處:人與人的內心宇宙何以相連?這問題永遠無解,所以我特別珍惜那些談笑輕鬆的朋友。我相信氣場合拍端看懂不懂彼此幽默,笑了便預示友情的下半場。幽默的迷人也許不在於表面的和樂(雖然大部分的書都強打這點),而是體會到是誰或是哪件作品,讓充滿限制的心滲進一點趣味的光。

也許就是這樣,我喜歡讀幽默散文,來祕密結社來觸摸光。借用伊格頓的說法,那是連規則禁忌都會分享的一群人啊。

我讀梁實秋﹑吳魯芹等人的幽默散文,總覺酣暢!法國哲學家伯格森(Bergson)說喜劇必要簡化事件,褪下人物與背景,孤立某種特質。這些作家擅長簡化工夫,針砭時弊陋習,用論用談再譏諷。梁實秋《雅舍小品》裡的〈禮讓〉、〈握手〉等是日常題材,但在幽默的眼裡,越是平常越是荒唐。老蓋仙夏元瑜承襲文人氣息,但多些戲謔,他那篇〈以蟑螂為師〉,顛覆一般想像,人人喊打的蟑螂成了哲學大師景仰。我覺得這些作家的心都是玻璃做的,而世界太囂張經常來犯,他們以退為進,還好沒把敏感化為毒辣叫罵,而是將碎成一地的玻璃轉成機靈笑語。

同輩作家中,我特別喜歡鯨向海的幽默氣。他的《沿海岸線徵友》、《銀河系焊接工人》怎麼翻怎麼好看。林語堂認為幽默應該「世事看穿,心有所喜悅,用輕快筆調寫出,無所掛礙」,求讀者「會心一笑」,鯨向海的文章正給我這種感受。他的幽默融合醫師的理智及詩人的靈性,解剖日常卻不按傳統刀法,當你擔心這刀下去怎麼得了,他早已換台再續。比如我特愛的〈革命前夕的機車與哀愁〉,一路分析「機車」現象,簡直把機車寫成太空梭;還有〈文學獎二三事〉,寫作者代代都被他停格了。有些幽默會讓人感嘆,啊,怎麼那麼會想,鯨向海的便是一種。

小我一輩的作家,如顏訥,她《幽魂訥訥》裡的幽默散文讀來也享受。追她的社群網站會發現她的網美照裡穿插了日本半禿沖天辮武士、納美星人的搞笑裝扮。不怕成為女丑,她本身體現了「反差」的幽默元素。大部分的幽默散文作者都習慣站在高崗上,但她姿態低,以女丑之身仰望,任由荒謬從天塌下。她不當那雙清澈的眼,而是同大家陷在尷尬裡。〈經血旅行指南〉、〈戀愛保健術〉等篇結合女性身體與幽默,這容易寫成禁忌,但她找到破口留下燦笑。陳栢青《Mr. Adult大人先生》也是類似風格,他們明明都能站得好好的,卻總是趴下,將身體當成幽默塊壘,放著毛細孔狂鬧。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系教授雷勤風(Christopher Rea)於2018年出版了《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一書(翻譯自他的英文著作《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他說道,文學史裡多是悲苦哭聲多,種種限制與意識形態,讓笑聲消聲匿跡,他的研究就是把笑聲找回來,恢復文學該有的多元聲響。他從歷史裡一一揀出幽默身影,彷彿是對這些祕密社團「打家劫舍」,不帶威脅而是歡笑。我想,無論是誰,一旦敲開幽默的大門時,最適合的口白或許是:「各位親愛的同志們,請放棄無謂的抵抗,把所有好玩有趣的都交出來,時代不同了,要笑就大聲笑出來吧……」


作者簡介:吳億偉

台北藝術大學碩士,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晚清民初政治漫畫。喜歡幽默無厘頭的影集和恐怖電影。曾獲時報、聯合報、林榮三文學獎、開卷好書獎等。著有小說集《芭樂人生》,散文集《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勞動記事》、《機車生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吳億偉(作家、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博士候選人)
2022-07-27 10:30
話題》交際花、公娼、祕密賣淫,近代法國的色色產業史:談阿蘭.柯爾本《歡場女孩》

《歡場女孩》的主題是19世紀法國性產業,從管制的角度切入,討論人們的「性苦悶」如何與性交易的結構、行為、觀念與政策相連。雖然在前言處,作者宣稱,「本書並非學術論文,而是一篇隨筆」,但是厚達400餘頁的一篇隨筆,實在也不可能沒有厚重的知識基礎。

本書所使用的資料是多元而豐富的歷史文本,包括來自政府(國家檔案、國會議事錄、多個法國省份檔案)與警方的檔案,報刊、關於醫療與國際政治的書籍、評論,以及各種涉及性的文學作品與一般著作。這些資料細緻而扎實,若是喜愛歷史普及書寫的讀者,閱讀經驗該是非常過癮。

書中也借重不同的社會理論來討論性交易的社會、政治、經濟面向,甚至是從相關聯但不完全重合的事件與現象,譬如性病流傳與白奴貿易,去分析其中折射出的性交易概況。從這個角度說,本書雖無一以貫之的理論框架,但能兼顧多種分析視角,反而更能幫助讀者進入當時的性交易產業。

對一般讀者來說,本書特別有意思的面向有二:第一,身歷其境地認識19世紀的法國性產業,從妓院的日常到多種空間、型態的性工作,都讓人大開眼界。第二,從「性」連動到社會,認識法國所經歷的變化,從階級到國際政治,無一不是性產業牽涉的面向。


電影《巴黎妓院回憶錄》背景時間正是19世紀(圖片來源:IMDB

首先,如果你跟我一樣,從未去過實體性交易的空間(但很好奇),那麽妓院日常將會是非常有趣的閱讀經驗。19世紀末期的法國,一流妓院裝潢都相當浮誇,尤其是大型妓院亟欲在萬國博覽會之際大賺一筆,因而很願意投入資金裝修。書中引用其他報告:

「設有奇妙巖洞與樸拙樓梯的瑞士風格峭壁,是這所妓院的奇觀之一。主樓梯氣勢壯觀,牆壁和天花板上到處都是鏡子;房間隨地都是柔軟的厚地毯,到處都是幃幔掛毯,到處都是耀眼的電燈,香水芬芳充斥在這個愛情殿堂裡,而且殿堂的女祭司都一絲不掛。」

史學家當然不會只給讀者這種文氣十足的紀錄。日常生活才是重點:

「妓女在寬容妓院的日常生活……妓女非常晚起,一般都在早上十點到十一點間,且一天的頭幾個小時都是用來泡澡、盥洗與美髮,複雜程度甚至需要妓院的假髮師長期護理。接著是化妝,抹上誇張的白色或玫瑰色妝容,畫上藍色小血管……用餐次數頻繁,而且往往很豐盛,但只有在妓院女老闆在場時才能開動……女老闆進入飯廳時,妓女全體肅立,且通常必須保持安靜。巴黎資產階級風格的寬容妓院有四次用餐時間:第一次在十一點或中午,包括三道菜、一份甜點和半瓶酒,第二餐就是晚餐,在下午五點或六點時上桌,這是最豐盛的一餐,比第一餐多了湯和甜點。」

但是上述情境,都還是在特定、特許場所中的性交易空間。隨著封閉式賣淫的管制失效,各種私娼、各種隱密甚至多變化的性交易模式逐漸發展出來,在不同空間中呈現。作者清楚地劃分「祕密性交易」的類型,令人大開眼界。

位居頂層的是交際花,她們的客戶是大有來頭的權貴,住在公寓或私人豪宅中,按照自己的時間表從事性交易。通常高級妓女都是被「發行」的——由知名老鴇發掘美貌而有能力的女孩,然後將她們安置在華麗佈置的公寓當中,租給她們華美的服飾。

結構稍微往下,是劇院女人、宵夜餐廳的女人,更能代表新時代。她們同樣住在舒適的公寓當中,只在晚上出門,穿著華麗招搖的服飾到雜耍戲院看戲,並在餐廳經理、服務生等人的默契下,進入夜間餐廳的包廂,陪伴外國富人或揮霍無度的青年。


19世紀印象派畫家羅特列克時常捕捉妓女的生活面貌。Ces dames au réfectoire (1893-1895). Henri de Toulouse-Lautrec. Exposed in the Budapest Museum of Fine Arts. Purchase in 1913.(圖片來源:wikipedia

再下去則有處於性交易邊緣的待婚期女性、被包養的女性。在巴黎,被包養的女人通常都是女工或店員,由於薪資不高,有時需要施展魅力開拓財源,找個資產階級的情人,或許也暗自希望以後成為配偶——這些連結關係幾乎是準家庭關係。但是這些跨階級的性關係也帶來雙邊的挫折,甚至成為一種新的婚外性行為模式。

祕密賣淫是古老而普遍的形式,「失蹤的公娼藏匿於此」,但兩者之間的操控結構不同。首先有位於街頭或長租旅館的流鶯。她們在特定街區出沒,但白天的賣淫地點與夜晚的賣淫地點有所不同,可以觀察到市場差異。再來,幌子商店在19世紀成長:一開始主要是販賣手套、衣領、領帶和煙草的店舖,但到了19世紀末,首都巴黎已經有許多其他商店變成了幌子商店,包括葡萄酒與香檳酒的店舖、雕刻品或照片商店、香水、甚至是書店。它們通常有個後廳或者夾層,再不然就是地下一樓,可以讓女店員進行性交易;顧客在收銀台結帳時,會得到明示,可以透過額外付費得到另一種商品。

另外,在歌舞小酒館也出現性產業。19世紀末期,飲酒場所營業自由化,數量大幅增加,競爭激烈。於是許多飲酒業者決定雇用私娼,讓酒類產品更容易銷售。這些酒館的顧客是一般大眾(通常是工人、士兵),比起去妓院,他們更喜歡跟這些看似是女服務生的妓女互動,因為這讓人感覺自己很有性魅力。


Rousse (La toilette).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羅特列克).Musée d'Orsay .(圖片來源:wikipedia

書中不只是討論了商業活動與性產業如何關係密切。事實上現代醫療的發展,乃至於國際政治的運作也與性產業息息相關。例如,如何防治梅毒,即是管制性產業的重要論述基礎;而廢娼更是當時的重要政治/道德問題,歐洲的跨國倡議網絡因此連結。甚至,後來白奴貿易成為重要的國際議題,也折射出性產業如何跟隨——甚至是引領——政治與社會的發展。

最近走紅於Netflix的印度電影《孟買女帝》,源於真人事蹟,主角名為甘谷拜,是一位活躍於60年代的妓院黑道大姐。故事側重於她身為性工作者的生命故事,如何奮鬥生存、如何領導妓女們爭取工作權益。甘谷拜在一場公開演說中,精闢地點出性工作者的地位與貢獻:

「你們知道世上最古老的職業是什麼嗎?就是賣淫。沒有我們,連天堂都不完整!不管你們怎麼想,我們是正直的女人。無論是誰出現在我們門口,我們不會批判他們,這是我們的原則。我們不過問你們的宗教或種姓,深色皮膚、淺色皮膚,富有或貧窮,每個人付的費用都一樣。我們對人沒有差別待遇,你們又為何歧視我們?為什麼將我們排除在社會之外?」

食色性也,凡是人的社會,總有性產業存在。閱讀一本關於性交易的社會史書籍,其實不只了解了性,也了解了當時的法國社會——性是最真實的一面鏡子,忠實反應社會真實的樣貌。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歡場女孩:慾望、歡愉與性苦悶,近代法國性產業的形式與管制
Les Filles de noce: Misère sexuelle et prostitution au XIXe siècle
作者: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譯者:謝珮琪
出版:台灣商務
定價:7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1936年生於法國奧恩省,先後曾於法國康城大學(Université de Caen)、巴黎第一大學(Université Paris I)等大學擔任教職。也獲選為法國大學科學院(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France)院士。他被認為是專精於研究人們感覺(情緒、情感)的歷史學家,極力發掘過去的感官世界,大部分的作品著重於分析性、愛、恨與身體對歷史研究所帶來的影響,而研究焦點則放在人們對感覺的使用,以及法國社會和社會想像中所呈現的文化形式。此外,他亦曾為文探討「表象史」(history of representation)在歷史書寫中的理論基礎。著有多本感官歷史的專書:《歡場女孩》、《惡臭與芬芳》(Le miasme et la jonquille: L’odorat et l’imaginaire social XVIIIe-XIXe siècles)、《大海的誘惑》(Le territoire du vide: L’occident et le désir de rivage)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7-27 10:30
OB短評》#378 讓趣味哲理擁抱你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身心靈大全集

奇哥著,慢工文化,599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這部結合寓言式漫畫與音樂專輯的獨特作品,是21世紀的《道德經》之變形。各篇章並非工整的篇幅,有獨立一頁的極短篇,也有結構完整的中篇,但都是從生活哲理與宇宙觀察中,擷取清楚的主題或元素,開展視覺與聽覺重構,是為身心靈之通道。手作感極強的繪圖與專輯歌詞本,讀起來亦是質感與趣味兼具。【內容簡介

文學一甲子(上、下)

吳晟著,聯合文學,84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此套作品集呈現詩人不限於詩作的文字耕耘與文學履歷,著重於「閱讀」、「評論」與「反思」,從青年時期對文學的敬畏與可為,到對自己經典詩作的重讀與反省,還有一整集閱讀他人作品的深刻見解與理解。書中所有的文學情感與深讀,都交付給台灣作品與跨世代的台灣作家,有如從側面記錄了台灣文學創作的一方豐田。【內容簡介

未來的光陰
給台灣新電影四十年的備忘錄
林松輝、孫松榮編,譚以諾、林松輝、陳潔曜、汪俊彥、陳亭聿、孫松榮、謝以萱、Yawi Yukex、林怡秀、孫世鐸、王萬睿、王念英 、李翔齡、林木材著,害喜影音出版,64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此書以1982年電影《光陰的故事》起算,至今的40年作為台灣新電影的歷史向度,並賦予其複雜身世一個系譜化的、屬於當代的回溯。書中以20個關鍵字聚焦的20篇評論文章中,除了清點耳熟能詳的新電影作品,亦往外擴延至其他藝術、媒介的交織;更在1980年代「都市邊緣」的景觀內,重新觀看外省老兵、原住民、女性等被錯置的族群,也加入新加坡香港法國等區域連結。電影作為記憶的美學技術,自然有被改寫、重拍的延展性,也當容納多聲調、集體與私人的感受,這是此書賦予(新)電影的重要意義。【內容簡介

父輩的罪惡

德國如何面對歷史,走向未來?
Learning from the Germans: Race and the Memory of Evil
蘇珊.奈門(Susan Neiman)著,張葳譯,衛城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樂   益  
作者細數德國如何反省納粹,佐以情感豐滿的觀察,順道抨擊美國敷衍歷史的創傷,別開生面,頗有攻錯之效。然而單方面稱許德國的懺悔作為,似乎也忽略了德國內部的不同聲音,以及國際局勢下的不得不,尤其是來自美國猶太人的施壓。轉型正義之所以艱難,就在於論述永遠可以更細緻,更多元。【內容簡介

無價之畫(上、下)

巴黎的追光少年
HOM著,蓋亞出版,76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益  
作者以華麗的筆法, 描繪昭和時期台灣藝術家楊三郎前往巴黎求藝的經歷,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勾勒出20世紀初期,台灣與歐洲藝術界的文化連結與國際交流,透過歷史場景的再現,讓讀者認識台灣藝術發展勃興的進程。【內容簡介

生命縮圖

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
Life Frame: Vicissitudes of Life in Graphic Novels
郭書瑄著,典藏藝術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樂 
研究歐洲現代插畫藝術史的作者,將自身對於圖像創作的知識與熱愛,挹注於一個還沒被系統性討論的主題:到底什麼是「圖像小說」?與漫畫創作有何不同?作者從歐美日漫與圖像創作開始談起,提出跨區域、跨文化的觀察解釋,暫時為「圖像小說」提出部分定義。更重要的是,作者透過10部經典作品(台灣大多已有中譯本)與5大主題的閱讀實踐,讓讀者能更進一步領略「圖像小說」的內涵。【內容簡介

氣味文明史

從惡魔的呼吸到愉悅的香氣,一段文藝復興起始的人類嗅覺開發史
La civilisation des odeurs
羅勃.穆尚布萊(Robert Muchembled)著,邱瑞鑾譯,貓頭鷹出版,6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在文明進程中,「氣味」經常被再現為需要管控、排除、淨化的對象,諸如城市現代化與衛生科學將下水道氣味視為細菌溫床、老年人與女性氣味指向身體「退化」的問題,與臭味相對的香水,亦作為非常態的氣味而有著各種慾望、罪惡、妖魔、死亡的指涉。此書即重溯歐洲(法國)現代化文明進程中、於大眾論述、文學文化生產、醫療科學報告中出現的各種氣味,將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不易察覺的現代化意識形態(如進步與落後的對立)透過氣味這個主題精彩辯證。【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