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有書 II》感知生命/擁抱身體的奇思妙想,6本青蛙繪本的素養課 ft.雲門教室董事長温慧玟

雲門教室明年25歲。25年前,林懷民老師的期許只有6個字「健康,快樂,成長」,雲門教室在純粹渺小的初衷之下創立。直到現在,我們仍深信,每個人的身體與生命蛻變,和25年前的初心,未曾改變。成長過程,在每個階段都有一段尾巴要消失,基於這樣的想像,身體學習幫助每個人跳入另一個生命歷程,讓我們開始思考類似蝌蚪變青蛙的蛻變過程。很多人會發現雲門教室的Logo有一朵蝌蚪雲,在分館裡的青蛙成長列,會看到蝌蚪變成小蛙,長出前腳、後腳,然後變成青蛙,開心蹦跳,這是一段不同年齡,不分性別,都能享有的健康、快樂、成長過程。

我們還為雲門教室這隻長手長腳,愛動愛跳舞的青蛙取名Puca,布卡,陪伴當年3、4歲的孩子一起長大,直到現在,發現儘管是20幾歲的成年人,布卡蛙仍在他們的床頭陪伴,身體的學習也深深埋入在日常習慣裡。

自雲門教室成立以來,我就開始收藏以青蛙為主角的繪本,目前已收藏了20幾本。蝌蚪變青蛙,一躍而起,很棒!但蝌蚪一定要變青蛙嗎?如果蝌蚪不變青蛙的話,那是什麼?多年來我不斷在反思這個問題,自問:還有沒有別的可能?能不能不那麼理所當然?我們能不能勇敢接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這也正是雲門教室從創立至今一直在做的事。


布卡蛙(圖片提供:雲門教室)

身體是我們一輩子的好朋友,身體教育,是一輩子的事。舞蹈從舞台走下來,回到生活,回到每個人的身上,雲門教室期望讓大眾「動身體,讓生活動一動」,更深信「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不是口號,我們確實發現:孩子與大人在長時間所累積的身體影響力,不僅表現在正面態度、主動學習、內省觀照等方面,影響所及,無遠弗屆,這的確是讓人信心倍增的事。

這次要推薦的6本書,故事主角都是青蛙。它們好像不同生命階段,或是遇到不同生命事件的布卡蛙,代表布卡個性裡的不同面向。6本繪本中,前5本都呼應著「還有沒有別的可能?」的提問,而回答這個提問就要回到「思考」,也是最後一本要談的重點,我們一起攜手展開閱讀:

➤《青蛙出門去》,下雨了,該出門嗎?

這是一個日本的兒童故事,描繪有一天下大雨了,青蛙在家裡坐立難安——通常我們認為下雨天就不應該出門,可是傾盆大雨對青蛙來說卻是好天氣。對生活在池塘跟水裡的青蛙來說,下雨更是滿自然的事。

坐立難安的青蛙決定出門,一路上只有他沒撐傘,路上他還決定買漢堡當野餐。走到公園發現全部淹水啦,青蛙還是很享受的把躺椅拿出來,即使漢堡都淋濕了,也覺得很悠哉的享受雨水浴。

這是一個勇敢去享受「當下」以及「不一樣」的故事。故事最後,雨停了,青蛙度過了美好的一天。回家路上太陽開始露臉,他拿出一把傘,竟是一把會下雨的傘!這真是神來一筆,我們看到太陽,先入為主以為是一把遮陽傘,結果居然是會下雨的傘,想想其實下雨天也可以令人很享受的啊!

看完故事除了翻轉我們看待事情好與壞的視角,很重要的提醒就是:沒有標準答案。最終只有自己想要的才是標準答案,沒有單純的對或錯。如同一位雲門家長曾說:「在雲門,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比較對象,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答案。」

➤《青蛙不必變王子》,真的只有這條路能走嗎?

童話故事裡青蛙被公主親吻之後,就變成王子。《青蛙不必變王子》這本書是講青蛙王國裡的小公主有種神奇的能力,被她親過的青蛙,身體會產生一些變化。她親了爸爸媽媽,結果青蛙國王長出象鼻,青蛙皇后變成一個大胖子。

因為國王皇后想抱孫子,於是公主到各地旅行,尋找可以當她另一半的青蛙。一路上,她經過不同城市,很多青蛙爭先恐後希望被公主親過之後變成王子,但最後都變形了。後來公主來到淘米城,那裡的青蛙沒有一隻想變成王子,他們覺得在池塘裡自由自在,為什麼要被關到城堡裡。公主被這句話打醒,得到了一種純真的感動,最後她也沒有回到水晶城堡,而是留在淘米城的池塘裡快樂過生活。

這個純真的感動,跟我常在思考的問題很像:真的只有這一條路可走嗎?我們從小都覺得公主的那個親吻代表某種意義,但也許最後對孩子們來說,那個童趣在這裡就可以有不同的想像。

傳統教育體制其實不斷在改變,以108課綱而言,素養教育談到所謂的追求自發、互動、共好,簡稱「自動好」。基層教育裡,所謂「自動好」變成,你對學習需要先有興趣,產生興趣之後就會想要學習。

雲門教室去年9月參與屏東大成國小的藝術實驗教育,基本的思考就是以身體為核心,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感受的人。簡單來說,我們希望孩子學習到的不只是知識而已,而是開啟某種想像,隨身帶走的是一種能力。

例如:身體課程裡的「詩與舞」,孩子先朗讀一首詩,再用他的身體來做表達,也可以結合戲劇來表現。我們希望藝術滲透到學科裡面,藝術本身不只是教學內容,它同時也是一種教學形式,可以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願意自發的學習。

從這個角度,爸爸、媽媽跟孩子一起讀《青蛙變王子》或《青蛙出門去》這兩本翻轉視角的繪本,其中的思考練習,可能要從家長開始,包括家長怎麼問問題。

曾經有家長跑去幼稚園抗議說,為什麼每天都餵小朋友吃綠豆湯?園方說我們每天都提供不同菜單喔,家長就說可是我每天問他今天吃什麼,他都說綠豆湯。哈哈!當爸爸媽媽的問題一成不變,孩子的答案自然可能都一樣。

家長可以試圖讓對話更有機一點。譬如提出開放式的問題,而不要用封閉式的問題。封閉式的問題比如問他今天乖不乖?或者今天上了什麼課?答案都只能是單一的。開放式的問題則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思考,譬如用什麼形容詞來描述剛剛看到的那朵雲?誘導孩子給你一個open的答案。

家長要先翻轉自己問問題的方式,重新去思考問題的邏輯,和提問的方法。這個能力其實是我們過去很少培養的。有人說:「問對問題,答案就出來了」,建議家長或許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很多不一樣的可能就出來了。更不要忘了,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啊!

所謂的律動思考,是先有感受,想像力隨之而生。記得有位家長下課後催促孩子趕緊穿上襪子,只見孩子不急不徐的說:「我先問問腳,看它會不會冷?」大膽想像,從小開始做一個有感覺的人,且勇於表達。真棒!

➤《媽媽是一朵雲》,誰規定孩子只能看哈哈大笑的內容?

接下來的《媽媽是一朵雲》和《青蛙小王子》是議題相對比較沉重的作品,是談生命中的別離以及罕見疾病這些事。

《媽媽是一朵雲》的主角也是一隻小青蛙。有一天他想起以前快下雨的時候,他和爸爸媽媽總會跑到小山丘上一起看雲,去感受大自然。媽媽說青蛙的皮膚就是要濕濕、涼涼的才健康。現在媽媽離開了,爸爸也不跟他爬山了,因為他們會想起媽媽。

那天老師要求造句,寫「我的媽媽像是……」,大家都覺得很簡單啊,小樹蛙小牛蛙都很快就寫完了,小青蛙就是寫不出來,他以為自己一定是忘記媽媽了,才不知道怎麼寫。

後來小青蛙看著天上的雲,對雲有很多不同的想像,從一朵花、一串葡萄、一條魚,最後雲朵突然變成雨下下來,他想到媽媽常說,青蛙的皮膚就是要濕濕涼涼的才健康。這時天空的雲開始變化,給了小青蛙一些不同的想像,他看到雲變得像媽媽,突然就知道那個句子要怎麼寫了。而透過媽媽是一朵雲的這個想像,也緩解了爸爸的悲傷。


《媽媽是一朵雲》內頁(圖片提供:巴巴文化)

我常覺得,為什麼兒童劇總是哈哈大笑?誰規定孩子只能看哈哈大笑的內容?其實不要害怕去跟孩子談比較沉重的話題,並不是說一定要逼孩子去面對沉重,但需適時的探討與面對。當我們面對生命有更豁達的態度時,孩子從小有機會去做這樣的想像,他們在面對生命時就不會只有扁平單一的選擇與決定。

我覺得有時候是因為大人不知道怎麼回答,有時是因為大人太害怕,所以會教孩子「不要亂講」、「有耳無嘴」。我們應該鼓勵每個孩子多問,當你願意多問,就會去刺激跟創造你的思考。

素養教育強調啟發思考,可是真正落實在生活時,我們常常很害怕,或覺得麻煩。可能因為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被「標準答案」馴化了,讓我們忘記了曾經會的事。其實小小孩每個都很愛問問題,那為什麼越大越不會呢?

其實我們身上擁有很多直覺性的感受,然而教育過程中經常隱藏了我們的直覺感受。雲門的身體課程並沒有賦予孩子新的能力,我們只是把他身上與生俱來就會的那個能力找回來或保存下來。

多數小孩也許不太明白死亡是怎麼一回事,通常大人也沒有辦法清楚的去解釋,只會說媽媽去了很遠的地方。小孩的悲傷是一種非常純真的概念,或許當下他們不一定清楚死亡這件事情,可是我們也不要輕忽孩子擁有的那個敏銳的感受。我們要相信孩子生而為人的那個基本能力,他對於所謂的快樂、悲傷、難過,都是有感的,因為是很直覺的反應。那是很純真,值得保護的。

這本書雖然在談離別,但我覺得很棒的是,離別也可以不離別,當我們把它放在心裡,雖然生命有限,但記憶是無限的。當媽媽是一朵雲的時候,我抬起頭就會可以看到媽媽。伸出手,迎向天空,擁抱藍天白雲,彷彿也在和媽媽抱抱。

想起孩子們在雲門每堂下課前的擁抱,透過與老師擁抱,將擁抱的生命質量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個層次,學會與父母擁抱,與世界擁抱,最重要的是能與自己的生命重心擁抱。

➤《青蛙小王子》,跟別人不一樣,怎麼辦?

童話裡的王子跟公主都是結婚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這本書裡的青蛙王子與公主結婚了,也生了小寶寶,那個孩子卻會莫名其妙的擠眉弄眼、搖頭晃腦,或者發出奇怪的聲音。公主跟青蛙王子很忐忑,擔心他遺傳了青蛙的基因。小王子上學後很不開心,因為同學給他取了綽號,有人還故意嘲弄他,而他越被嘲弄就越緊張……

這個故事在告訴我們,要去接受別人的不一樣,有很大的空間是讓孩子去產生包容跟同理心。作者在後記說,這個故事的原型是一個很會游泳的妥瑞症孩子,比較特別的是,繪本插畫家本身是聽障人士,他在畫這部作品的時候,或許有所共感。

如果今天我們跟孩子讀這本書,可以問他,班上有碰到類似的小朋友嗎?如果有,你會覺得他很吵嗎?還是你覺得沒有關係呢?順著他們的回答,可以去追問為什麼,然後讓他知道,有些人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有些狀態是那些孩子無法控制的。

不必強迫他們記住專有名詞,主要是讓孩子產生同理跟包容,看到別人跟我們的不一樣,沒有絕對的對錯跟好壞。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感覺,而且願意接納與欣賞別人的人。

就像雲門的「生活律動」課程,有些是音樂跟身體的結合,比如講到音樂的重拍跟輕拍,我們不急於去教孩子學會拍子,明白樂理,而是引導他們感受情境、再教他們認知。我們創造一個情境,問孩子說,動物園裡的大象是怎麼走路的?他就會走出重重的腳步聲,然後小猴子是怎麼走的?他就輕輕走。先用那個情境跟感受誘發他去分辨輕重的差異,而不是急著用音樂符號建立認知。

身體具備敏銳感知能力的人,都有顆充滿愛的心,身體學習,美感學習,時時刻刻存在生活裡的每個環節。從身體出發,影響所及不只是身體,透過親身體驗,身體能力的堆疊,開始潛移默化。

➤《步步蛙很愛跳》,能喜歡不得不做的事嗎?

《步步蛙很愛跳》跟《愛思考的青蛙》這兩本書,都是由短篇故事串接成的。先說步步,他是一隻小青蛙,可是他不會游泳,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跳跳跳。有一天步步跟妹妹小蛙,想到河下游的大城市找他們的朋友小綠鳥。會游泳的小蛙順著河水往下游了,那步步要怎麼到達城市呢?他們在城市又會經歷什麼?

這是一個open ending的故事,10個短篇,每個故事都沒有標準答案。譬如其中一個故事在談,我們都想做我們愛做的事,那我們有沒有能力去喜歡我們不得不做的事?好比我們放在嘴巴裡吃的東西,不一定都是甜的。除了做自己愛做的事,也喜歡我們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我們擁有這樣的能力或視野,可能看到的世界會更廣闊。

雲門教室剛成立時,很多家長會問回家後有沒有功課?我們說小朋友沒有功課但爸爸媽媽有,然後他們就拿出筆記本要來記是什麼功課。其實那個功課就是:帶孩子去看雲看山,去公園走走看看樹、聽花開的聲音。有人立刻會問花開有聲音嗎?我就曾經聽過孩子說:你聽,花開的聲音。

下一本要介紹的《愛思考的青蛙》也是類似《步步蛙很愛跳》,描繪日常的細節片段,但沒有標準答案。前面談過,爸爸媽媽可以試著用孩子的高度跟想像的空間,而不是一味用大人的眼光去思考。這兩本書在親子共讀的時候,很適合角色倒過來,讓孩子去當導讀的角色,引導爸媽怎麼讀這兩本書,讓我們追隨孩子的想像出發,去冒險囉!

➤《愛思考的青蛙》,蚯蚓沒有臉,他們知道彼此是誰嗎?

《愛思考的青蛙》是日本的繪本,書腰上強調:「問對問題,孩子就擁有改變未來的能力」。譬如書中的〈臉〉這個故事,小青蛙坐在枝芽上想事情,他的好朋友老鼠出現了,兩個人開始討論,蛤蠣的臉到底在哪裡?老鼠有牙齒,但青蛙是沒有牙齒的,他們相互看到彼此的不一樣。接著他們又去觀察其他生物。蝸牛、蚯蚓的臉呢?他們的臉上會有什麼?都會有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嗎?大家的臉又是哪裡不一樣?蚯蚓沒有臉,那他們知道彼此是誰嗎?

書裡的故事用各種問題和對話進行,站在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跟思考。可以結大自然的觀察,可以跟學科做整合去觀察植物、動物,就是非常適合自然課裡小學生學習的功課。

《愛思考的青蛙》是一本適合小學生培養觀察力、歸納力的圖書,它很清楚的去建構問題意識。《步步蛙很愛跳》的切入手法則是從好奇心出發,而不是在談問題意識,這是兩本書最大的差異。

好奇心有時候是我們純粹對某件事情想要知道更多,但起心動念的並不一定因為有問題。問題意識則是說,我們想要找出正確的錯誤,或者碰到某些狀況需要解決的時候,你要去思考,並且深度的去分析,而不是單純籠統的丟問題而已。


《愛思考的青蛙》內頁(圖片提供:上誼文化)

上面介紹的幾本書,不管是《青蛙出門去》、《青蛙小王子》或者《青蛙不必變王子》,談的都是勇敢做自己,不必追隨約定俗成的標準答案。《媽媽是一朵雲》的主題意識雖然好像比較沉重,其中可以延伸的,也不一定只有在離別的時候才適用,因為它可以啟發我們運用感受去思考,想想周邊我們最親密的人,怎麼看待他人在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從這樣的聯想,到了《步步蛙很愛跳》成為一種好奇心的出發點,可以想像說,不害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該開心的去把自己表達出來。而《愛思考的青蛙》則是提醒,我們的腦袋隨時隨地在動,用進廢退的腦凸,越常使用它,就會越來越進步,不思考就會退步。如果我們願意多動動腦,而不只是被動接受現況,無遠弗屆的想像力將能引領我們走得更遠。

繪本共讀可以是一種教學方法,透過繪本共讀「學習如何學習」。建議家長不必堅持照著繪本原本的故事設定與孩子共讀,也不需要讓孩子認識專有名詞。家長透過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孩子直覺的感受生命本質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普遍性與差異性,對本質有所理解後,知識的累積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閱讀與動身體,都需要全身相互裡應外合,讓大腦與身體進行同步思考,勇敢撞擊出無限大的想像,任何抽象概念,都將轉換成具體的形象與感受,成為對生活以及對自己的認識。

走在健康、快樂、成長的路上,透過閱讀,藉由身體去探索,大方擁抱生命的各式提問,「我還可以怎麼做?再試一次!」請相信,孩子會有一百種答案。

【身體有書.律動書展】温慧玟推薦書單

  • 《青蛙出門去》,文、圖:高畠那生,出版:道聲出版社。【內容簡介➤
  • 《青蛙不必變王子》,文、圖:玉米辰,出版:木田工場。【內容簡介➤
  • 《媽媽是一朵雲》,文:海狗房東,圖:林小杯,出版:巴巴文化。【內容簡介➤
  • 《青蛙小王子》,文:劉清彥,圖:六十九,出版:巴巴文化。【內容簡介➤
  • 《步步蛙很愛跳》,文、圖:林小杯,出版:步步出版。【內容簡介➤
  • 《愛思考的青蛙》,文、圖:岩村和朗,譯者:游珮芸,出版:上誼文化公司。【內容簡介➤

 


【推薦人簡介】:温慧玟

輔大會計系畢業,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管理碩士,長期致力於藝術行政、身體教育及藝術服務等工作。1983年即加入雲門舞集團隊工作,曾任雲門舞集行政總監。1998年雲門教室成立,擔任執行長20餘年,以雲門舞集的身體經驗,再結合舞蹈、音樂、戲劇、幼教、身心靈等各領域專家,研發設計出「生活律動」教學系統。20年來,始終相信,身體學會的,誰也拿不走。現任雲門教室董事長、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表演藝術聯盟監事。


動起來.延伸閱讀】讓藝術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除了親子共讀,還有親子律動!來看看雲門教室的親子律動,如何為孩子的認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前往閱讀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温慧玟(雲門舞集舞蹈教室董事長)
2022-07-19 10:30
OB短評》#377 飄散夏日沁人旋律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如何寫一首歌

How To Write One Song
傑夫.特維迪(Jeff Tweedy)著,沈台訓譯,啟明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實   樂 
教人做音樂的書不多,聲稱沒有音樂基礎也能作曲,這般鼓舞人心的主張就更少見了。書中不少建議也適用於其他類型的創作,每天投資點時間,不知不覺興趣就成了斜槓。談到填詞,作者的撇步是「讓語言短路並重啟」。文青快偷!【內容簡介

芭樂歌

Bla Bla Song
PETER MANN著,尖端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以漫畫演繹「芭樂歌」如何滲入日常生活,留存於記憶之中,成為人生的背景音樂。主題聚焦的4部作品有如4首情歌的紙上MV,讀來讓人想起漫畫版的音樂愛情故事,不僅有具體的角色與清新的故事,還有十分多元、對於愛情的刻畫。而書中愛情主題亦有其「芭樂」元素,有甜美有惡果,有純愛有不倫,有清脆的痛苦也有軟綿綿的快樂,是一部許多人都能會心感受的獨特作品。【內容簡介

憑空而來

伍迪.艾倫回憶錄
Apropos of Nothing
伍迪.艾倫(Woody Allen)著,陳麗貴譯,黑體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一攤開書,伍迪.艾倫式的話癆感噴薄而出,一幕幕的電影畫面紛至沓來,有一口氣看完伍迪系列的追劇快感。然而這書還涉及到了作者的侵童疑雲,出版時鬧得滿城風雨,話癆般的辯解也不討好。不過既然想看,讀者就得承擔公民法官的責任,每個句子忽然都成了呈堂證供,讀來膽戰心驚。【內容簡介

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

30堂防溺教育課,危急時刻,做自己的救命恩人!
張景泓著,時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有多年救生員實務經驗的作者,在此書前言透露一個事實:有非常多溺水的人,都是會游泳的人。好比台灣是個海島國家、充滿各種水域,不代表台灣人民都深諳水性,因此重要的是理解到:會不會溺水不完全取決於游泳能力,而在於觀念與環境。從這樣的觀察出發,此書以清楚的圖文解說,引導讀者建立水域安全觀念、溺水之後的脫困技巧、自助也助人的思維與作法,實用也應時。【內容簡介

為演算法服務的免洗人力

平台資本主義時代的勞動與剝削
Work Without the Worker: Labour in the Age of Platform Capitalism
菲爾.瓊斯(Phil Jones)著,陳依萍譯,商周出版,34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益  
以往我們可能會認為數位時代的血汗工廠剝削對象是俗稱「碼農」的程式人員,但在大運算、網路監控、資訊資本主義時代,各種機器與程式無法承擔的工作,依舊需要大量外包人力,這些人分布在貧民窟、難民營,以及各國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人們,以按件計酬、隨用即丟的約聘勞動力,滿足資訊寡頭的掌控與獲利,這樣的勞動問題比過往的物質性勞動更難以處理。此書在揭露資訊時代的勞動問題之餘,提出「微工作」等重新結構勞動想像的可能做法,是一部應時且重要的著作。【內容簡介

馴果記

從諸神的花園、人間的天堂、大眾的果物到現代超市蔬果區,果園改造土地、誘發哲思、觸動感官的千萬年故事
Taming Fruit: How Orchards Have Transformed the Land, Offered Sanctuary and Inspired Creativity
貝恩德.布倫納(Bernd Brunner)著,林潔盈譯,臉譜出版,599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益  
此書巧妙地以「馴化」(taming)為主旨,以西方果園歷史為軸線,追尋人類從古希臘羅馬時代,到工業化生態浩劫的當代,如何在想像與實務層次塑造「果園」。因此除了植栽農業技術、果實品種演化的歷史資料與敘事,書中亦搜羅了精美的古籍繪畫、傳說故事,成就一部精彩迷人的果園民族志與文化史。【內容簡介

他們說我是間諜

人類學家與她的祕密警察監控檔案
My Life as a Spy: Investigations in a Secret Police File
凱薩琳.韋德瑞(Katherine Verdery)著,梁永安譯,衛城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樂   獨   益  
本書係根據冷戰時期作者在羅馬尼亞進行田野的人類學民族誌發展而來。田野調查仰賴當地引路人的互相信任,監控文化則將這種信任化為椎心的背叛。閱讀自己被監控紀錄的人類學者,如何面對監控氛圍下人性的灰色地帶,思考「傷害」與「責任」的課題?多視角的敘事手法,為後人理解當時鐵幕統治下的日常社會,乃至於剖析威權統治的本質,提供深具洞察力的參考。【內容簡介

殤鏡

Miroir de nos peines
皮耶.勒梅特(Pierre Lemaitre)著,繆詠華譯,時報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此書延續作者前作處理了兩次世界大戰中「孩子們」與常人的經驗,描繪戰爭發生當下、法國社會中的一般人如何感知並被捲入其中。這本長篇小說以1940年三個日期為分段,描寫2、3個月間的社會景況,敘事流暢如水般地帶來日常事件與常人面容,開篇以「性」的張力與威脅感帶出騷動不安的隱隱伏流,是非常精緻好看的戰爭歷史小說。【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少年吔,你到底在想什麼?!諮商心理師讀《歡迎來到性諮商室》

「你,到底在想什麼?!」

這是一個所有家長、老師與助人者都不斷絞盡腦汁想搞懂的,關於青少年的問題。

有時候,身為大人,很想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去理解這個時期的孩子究竟內心在經驗著什麼。然而無論怎麼邀請、嘗試各種方式溝通,卻總不得其門而入。有些孩子不說話就是不說話,以沉默應對一切;有些孩子總是用「不知道」、「還好吧」、「沒什麼」、「好無聊」來打發,甚至吹噓、言語挑釁、反質問、攻擊,常讓想與青少年連結的大人吃閉門羹。隨之而來的挫敗、無力、失控感與生氣,也使得想幫助孩子的家長、老師們決定撤回付出的耐心、關愛、善意與求好心切,轉為要求、規定、控制與責罰。

然而,仔細去觀察這個歷程,或許會發現,我們自己某個程度也是這樣度過青春的吧?

在那些以為自己只要堅定追逐理想與夢、不計任何後果代價,衝就對了的片刻;那些我就知道我跟大人要的不一樣,想完成卻還沒有充足能力可以證明自己的瞬間;去愛、去哭、去恨、去笑、去後悔,然後跌跌撞撞之下,拍拍屁股、擦擦眼淚脫下青少年的外衣,穿上看似成熟的衣裳,成為一個我們曾經都不想成為的大人。

但是,我們真的那麼容易就褪下外衣、忘記那個少年了嗎?


Photo by Warren Wong on Unsplash

曾任日本文化廳廳長的榮格分析師河合隼雄感慨地說:「青春期對我來說,是只能掉眼淚,無法言說的事物。」他的眾多著作,主題橫跨各年齡層,卻最不擅長「青春」,一直到了晚年,在出版社編輯大力邀約下,他才絞盡腦汁把自己唯獨欠缺的「青春」——那段在日本戰爭與戰敗後灰色世界中長大的心理時光——以及跟年輕人交會的經驗,重新拿出來品嚐一番。

這份面對青春的艱難,其來有自。晚近的腦神經科學研究,漸漸揭示了青少年身體、內分泌與大腦成熟之間的交互影響與變化。性賀爾蒙開啟了腦部在兒童發育期之後的「第二次適應期」,大腦的可塑性與持續成長,讓青少年可以不斷地開拓與學習新的能力,以應付成年之後的各種挑戰。外顯的特徵就是情緒化、衝動、好出鋒頭、好奇、沒有定性、關注同儕回饋、無法集中注意力。再加上身體意象的轉變,青少年要適應身體每天的變化,以及「男生要像男生、女生要像女生」的社會性別期待——這都還沒說到性慾萌芽、情竇初開、課業成就、生涯探索、家庭壓力呢!

先不談大人是否理解青少年,即便青少年本人,也不見得瞭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內外在交雜的情緒經驗,著實難以言喻、難以表達。如果又遇到無法正確理解青春期的系統,只是單方面不斷灌輸觀念,沒有給予青少年探索的空間讓他們建立足以面對成人世界的能力,一味要求他們長成大家期待中的樣子,那麼我們不難想像,對於正準備長大的小大人、大小孩而言,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影響,甚至抑制、傷害。

相對地,作為接應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師,與少年們一同面對轉大人的關鍵時刻,這份工作的艱難,不亞於青少年長大、成熟的掙扎與壓力。也難怪河合先生會感嘆「與青年相處,有時候讓我痛切地感覺到自己的無力與極限。」

心理諮商工作是這樣的:你接觸個案的同時,也會觸碰到自己內在那相似且共鳴的地帶,返身回頭碰觸到自己的青春。也因此,我想河合先生從來都沒有忘記,也不可能忘記他自己的青春,即便無法變成文字或話語,這段歲月仍持續地伴隨他助人生涯的左右。


Photo by Redd on Unsplash

這本《歡迎來到性諮商室:三位少男和他們的心理師》,就是在這樣豐富、層層堆疊的生態系中展開。作者呂嘉惠用文字創造了一個非常貼近青少年實務現場的世界。故事中,可以看到三位少男在發展面對人生的能力之時,與自己性慾的相遇之際,那些好玩、有趣、刺激、害羞、羞恥、罪惡、噁心、恐懼、擔心、焦慮、慌張、輕蔑、膽怯的心情;另外還有為了掩藏這顆澎湃又正在發育的脆弱心靈,表現出的口是心非、啞口無言、毫不在意、漫不經心、裝成熟、裝市儈、裝懂。而性,在還來不及充分理解之前,所引發的行為與後果已經到來,更讓少男手足無措。

面對青春如惡水、承載青少年的系統動力複雜如迷魂陣,三位滿腔熱血的心理師各憑本領,在督導的帶領之下,於團體督導聚會當中支持著彼此,試著在系統中成為一座跨越的橋樑,幫助身邊的大人理解孩子,同時也幫助孩子看懂局面、建立能力,用自己的能力替自己負責。

心理師們各自接觸著自己負責的青少年個案,也重新喚醒自己的年少輕狂、魅力與慾望、懵懂與天真、倔將與臣服。書中最令人觸動的是,提醒我們與青少年工作時莫忘真誠,因為青春孩子銳利的辨別力,如同能分辨真身的火眼金睛,絕對讓虛偽的溫暖沒有遁逃的餘地。助人者只能一再反覆覺察自己,問問自己夠不夠坦誠、夠不夠真實、夠不夠願意。而這樣反身覺察,也推動著書中三位心理師,走向梳理自身的認回自我之途。

看著書中的不同段故事線,也把我拉回了自己的國中時期。青春啊~確實是各種苦澀與甘甜並存,既豐富又矛盾的時光啊!

想起當時第一次感受到身體的變化,從高亢的孩童音轉變成低扁的鴨子嗓,眼看著身體不斷抽高與變化,那是種既開心又不安的心情啊:「哇!我真的長大了?我在別人眼裡究竟是什麼模樣?我還是會被喜歡的嗎?」

伴隨著身體變化,開始感受到體內的性慾,似乎怎麼發洩都發洩不完,卻又令人趨之若鶩、好奇、舒服、刺激,卻又對這樣的慾望感到害怕:「我會不會太沉迷了?我這樣是不是變態?這樣下去真的可以嗎?」反覆地投入性的畫面、性的想法、性的感覺中,再反覆地努力讓自己跳脫開來。當別過頭去努力不想性,偷偷滲入心裡的變成了各種喜歡、好感、甚至戀愛的感覺,在同性、異性之間瀰漫。要能安頓好自己、屏除雜念專心唸書,就必須花好大一番功夫,好不辛苦。

《歡迎來到性諮商室》不是本易讀的書,從各方面來說都是。在外表的防禦與無語之下,青少年潛藏心中的各種念頭與情緒,透過文字一點一滴呈現出來,是第一個精彩又燒腦之處。敘述的過程穿插許多專業術語與概念評估,盡可能透明化性諮商能力,建構心理師內在的思索與運作,為第二燒腦點。

在三位心理師與個案之間、個案與個案自身的困境之間,兩者相互對照的關係動力與平行歷程,為第三燒腦點。系統之中不同權力位階、觀點、身分角色與資源,怎麼運用、掌握得當,讓心理諮商工作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益,為第四燒腦點。治療師的內在覺察、自我探索,與用盡全力也要挖掘、看清攪動內在的是什麼,為第五燒腦點。而最令人愛不釋手又不敢輕易嘗試的,就是喚起你對自己青春期的好奇,那是一份療癒的邀請、認回自己的濫觴。

那麼,你呢?

你敢不敢,再度直面自己的青春?

你願不願意,回首細細觀看那段荒謬的歲月?

你能不能,給自己一本書的時間,陪伴自己,讓你的青春再度甦醒、再次長大?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歡迎來到性諮商室:三位少男和他們的心理師
作者:呂嘉惠
出版:心靈工坊
定價:43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呂嘉惠

美國雪城大學諮商教育碩士,諮商心理師,台灣性諮商學會性諮商師認證、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執行長、芸光兒童與青少年性諮商中心、荷光成人性諮商中心執行長。

從事性諮商25年,創建了適合華人文化的「能力建構取向性諮商」學派,以人格與性人格建構為主要治療核心,研發出適合各發展階段的性諮商技術,來整合個體的性心理發展,務使在性價值觀與文化脈絡不斷轉變下的個體,具備能力掌握自己的性自我,以享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性與親密的人生體驗。

出版著作有《湛藍深海》、《心理師,救救我的色鬼老爸!》、《愛與放手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11堂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郝柏瑋(台灣開放式對話網絡創辦人、荷光成人性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2022-07-18 10: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