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當台灣影視衝上串流,IP產業還要多久成形?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理事長冬陽的一手觀察
➤別揠苗助長,產業文化決定改編怎麼走
要討論台灣推理小說改編所面對的國際現實、國內現況跟未來發展,也許要從產業端去思考,才比較能觸及問題的痛點。「例如國際現實,我們不能拿歐美日的國際觀來看世界,否則很容易失焦。」推理協會理事長冬陽說:
「因為我發現,我們對全球內容產業發展似乎有些誤解,許多國家原本就有很健全的生態體系,也就是IP改編不是好萊塢突然對我們有興趣,而是串流平台興起後我們才有了機會,否則我們始終是買方,不是賣方。」
外國產業以美國來說,作家簽出版跟影視的版權是分開的,兩邊的經紀人也不一樣,影視經紀人常年窩在好萊塢片廠,打交道的都是圈內人。日本又有些不同,大型出版社比方角川、講談社,跟電視台都有很緊密的關係,做大型影劇改編時,往往組成一個專門委員會,是日本特有的產業文化。

從國外歷史悠久的推理發展史也可以理解,他們先是有了夠豐厚的閱讀基底,之後才發展出廣播劇(這是台灣沒有的),再來出現黑白電視劇,然後才是電影。冬陽表示,台灣沒有這段歷程,所以欠缺人才與足夠經驗來把文字轉換成影像,因此會有一種「別人的文化我們也沒辦法短期間複製起來」的感覺,自己要怎麼做,從業人員也不太清楚,就變成只知台灣的IP改編有些成功例子,但往往不知道後面可能有某些因素存在(例如輔導金、補助款的增援),若想一步到位,就有點揠苗助長了。
➤封鎖線要不要拉?跟上影劇的世界共同語言
冬陽形容,現在回過頭檢視改編電影需要什麼,就會有點像「咒」一樣。也就是只憑大概的感覺,說「這部片好像可以用我的方法這樣或那樣拍起來?」然後要等結果受肯定之後,才確定「喔,原來市場要的是這個」,這跟國際發展有極大的落差。
除此之外,經過漫長的演進,國外影劇已經發展出一套世界共通語言,倘若不熟悉這套語言,也可能拍不出符合觀眾認知的推理劇,觀眾無法進入或覺得莫名,就不想看了。
譬如《華燈初上》開拍時,就發現無法還原80、90年代台灣刑偵的真實樣貌。因為觀眾長年的觀影經驗已經形成了某些制式的理解反應,比方《華燈初上》第一季尋獲屍體時以屍袋運送?其實當年台灣警察辦案是沒有這樣做的,但觀眾已經認定這個套路,劇組便必須為此妥協。也就是說,通曉國際語言是劇本,在田調階段也必須具備的。
所以當全球影視對故事需求若渴,開始有人對「台灣是否有足夠的敘事能力來迎接挑戰?」感到質疑時,冬陽對此就有不同見解,他說:「其實至今圈內都還沒討論到『國外推理敘事到底有多成熟?台灣敘事能力究竟夠不夠?』的階段,因為我們目前最大的問題,都還卡在IP影視化的資訊與經驗不充足上。」
➤急於求成反而導致兩頭空
串流平台打破了全球地理界線,Netflix等國際平台追求「只要換字幕就可以賣全世界」的故事、影視作品或製作團隊。有影劇圈的朋友曾找冬陽,詢問台灣有沒有可以改編的文本?有沒有作家可以挖角擔任編劇或故事顧問?因為他們觀察大數據結果,被急著推著到處去尋找。
「直到今年我才終於陸續聽到有人開始反省:這件事不能這麼速食,必須要從基底開始磨。」冬陽說:「如果焦點只擺在IP、只關注當紅的事情,反而喪失過程的討論,無論是小說原創、影視改編或跨界等等問題的累積。」
冬陽認為,IP改編是促成的結果,並非單方面由誰來主導,而是從彼此各自的專業角度慢慢討論出來。「過去幾年台灣談IP有點像海市蜃樓、在空中捕風,『別人做過什麼,我們也來打造一個』,但其中有種種困難,常導致IP提供者跟改編者最後發現兩頭皆空。比如小說家覺得自己作品很好、很想改編,但未必是尋找IP的人想要的故事,一直沒扣合到彼此,有點可惜。」
面對影視界對故事的需求,不少創作者確實也有追求IP改編的傾向。冬陽說:「作者想讓作品被看見,出版是成本最低的管道,當出版慢慢艱困,多了IP這個選項(例如透過文化部媒合會),對作家來講,能多個10萬到100萬授權金都算得出來,這比原本單賣一本書的版稅收入誘人,出版社跟作者當然會關注這個進展。也因此有的書版權一簽就簽了全部,但出版社知道如何去賣書以外的版權嗎?甚至光是要賣到國外可能都不太知道怎麼賣。」
➤先認清落差,作品自然會找到出路
冬陽指出,前幾年台灣市場熱衷談IP,是之前有中國這塊市場,兩岸三地有一些資金往來、對市場有些想像,甚至出現版權掮客、版權蟑螂,用一個價格跟作家買一本書,目的只為了先搶再說。
「現在大陸市場不用去想了,直接跳到國際,但要上網路串流平台,後面有太多環節出版社都不清楚。而且出版已經夠忙了,也沒時間去搞清楚,造成越來越多小說還沒賣,影視版權就已經售出,但事實上最後能否拍成、會拍出什麼樣子,都還在未定之天。結果可能要5到8年後才出現,時間就這樣耗掉了。」
然而生命自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他說:「像最近有些作品是編劇的得獎劇本,還在籌拍階段,就先小說化。」這類新的模式,是台灣有別於國外的現象,如今有些小說家跑去當編劇、編劇也兼小說家,某些時候二者身分是重疊的。「如何用自己熟悉的東西轉而跟不熟的人溝通,甚至內化成專業?他們實際參與出版與影視兩界的工作經驗,才是更難得的。例如小說家創作的取材,在未來IP改編時應該要容易取得,這樣當作品被討論時才能獲得更大的機會。」
此外,有些以IP為主、走藝人經紀方式的公司,旗下經營的不只藝人,也包括作家。他們明確談到一個影視案後,就跟作家說我需要故事,然後小說由出版部門出、影視就交給影視部門,作家參與也能分紅。目前華星娛樂即採行這樣的模式,鏡文學也有類似的經營,有些創作者便是透過這種路徑出道。

總而言之,冬陽認為大家應該看清、承認並面對我們與國際現實的種種落差,再從故事創作者跟改編媒材的專業工作這兩端去溝通。「但無論如何,過程都需要專業,現在的問題是各領域專業有沒有辦法在同一個介面上溝通?這需要有座熟悉彼此的橋樑,了解應該把誰跟誰的專業串接起來。」他也覺得,前面關於台灣敘事能力是否不足的問題,正好能從中獲得印證,甚至因此得到補充。
「我現在是freelancer,偶爾會跑去參加法律編劇課程,到司法單位去上課,主辦單位會邀請律師、檢察官、法醫、鑑識人員、警察等等專家來授課。來聽課的人很多是編劇,我會從旁觀察他們要的是什麼?台上的人講的東西要怎麼轉換?推理協會在中間可以扮演什麼角色?等等。它並非一場活動而已,對編劇來說,它同時是非常棒的田調,也包括人脈的建立、專業知識的精進,至少你要知道起點從哪邊著手。」
➤不一定要學國外,本土有本土的玩法
從觀察評論者回到出版從業十多年的視角,自認「編輯底」的冬陽覺得,推理創作這件事情,不一定要從「國際都怎麼做」開始說起,想想本土可以怎麼做比較實際。
「其實讀者與觀眾並不需要知道導演跟劇組如何溝通,台灣作品都可以直接對他們說話。到底我們是太妄自菲薄?還是中間有哪些差異?先找出來。」
推理作品大則對應到社會,小則對應到個人閱讀。冬陽說,台灣是很特別的,對應到的是見多識廣的讀者。
「十多年前我去美國出差,到一家推理小說書店The Mysterious Bookshop時,對方很好奇台灣推理小說的狀況,並且好生羨慕。因為美國大眾大多看時下流行的產物,古典推理只剩推理迷會看,即便是日本知名的推理小說家作品在美國的比例也非常少。相較之下,台灣讀者閱讀的多元性遠高過美國,需求也很多元,造成讀者與觀眾人人見多識廣。」

然而推理是外來文化引進的結果,本土創作端(不僅是小說,也包括影劇)好像還沒趕上國際,有些人就會有種「台灣的月亮不夠圓」的悲觀。但樂觀的人會看到優秀的例子,在海外已經受到肯定,市場不再拘泥於台灣。
譬如張國立的《炒飯狙擊手》,國內影視版權早已賣出,最近又售出俄羅斯文版權,甚至法國9月就要出版續集,比台灣還早一步。紀蔚然11年前的《私家偵探》,今年獲得「日本翻譯小說推理大賞」,也讓人覺得他的作品早該被肯定了。
「我都很想問問那些國外的編輯,為何會選這些小說?有哪些地方打動你?中間要做哪些文化的轉換?讀者反應是什麼?目的不是為了要去迎合國外,而是我們可以反饋回來給作家,看還有哪些層面可以雕琢發揮。」
不過拉回到國內推理小說的創作現狀,也有十分辛苦的一面。尤其串流平台興起,對創作者來說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因為過去作品出版到市場反應不會那麼及時,如今到了影視這端,會同時看到全世界對你的反應,小則亞洲、大則全球。「上了串流平台,衝到前幾名,機會突然紛紛降臨,這已經不是敘事能力夠不夠的問題,而是我們有沒有能力接住這顆球?機會來了後續又該如何往下發展?短時間真的應變不及。」

更何況談論IP改編以前,出版本身就有自己的艱難。「幾天前也跟出版同業聊到,這幾年讀者的閱讀習慣,可能連類型都不跟了(只鎖定某個作家成為追蹤他的粉),老作家五年十年打下的基礎,也許基本盤還在,新作家就不用說了,找不到讀者讀他作品的理由,創作新人非常辛苦。」加上台灣大眾小說市場被國外作品長期盤踞,出版社大多專攻翻譯作品,也使本土創作處境嚴峻。
從推理協會的角度來看,推協徵文獎徵求的是新人創作的短篇小說,承載的作品資訊量跟舞台寬廣度自然受限。相較而言,日本在背後支撐短篇小說獎的是出版社、雜誌社,會有更大量的刊載曝光,創作新人也能獲得持續的邀稿寫作。
「當年宮部美幸等作家都是這樣發跡的,但台灣沒有這種路徑。而且短篇小說較難凸顯作家的能耐到哪裡,有時短篇就是一個單一事件、一個點子,能否打開長篇的格局都未可知,這是短篇小說獎的框架。」
但往好處想,台灣不像日本,得了獎才能出書。在台灣,書寫短篇可以練文筆、練膽量,之後發展長篇可以投稿出版社。島田莊司獎創立後,很多推協成員前去參加,包辦了前幾屆首獎。「有點像跳板一樣,因為短篇要出版很難,但譬如(推協成員之一)陳浩基的長篇就賣出十幾國,還有影視版權等等,很振奮人心。」

冬陽說:「這幾年協會也發現,短篇在不同場域似乎慢慢有市場了,不僅日本、中國都發表過,徵文獎決選作品現在也提供韓國出版。所以整體來說,這些都是新手作家的經驗跟養分,如何再往前寫,那個未來性才是協會辦理徵文獎背後更重要的目的。」
➤IP不是創作者的事,是所有產業鏈的結合
「台灣準備好了嗎?」把國際現實、國內現況與未來發展等種種經過梳理之後,或許釐清了一些問題。但台灣處在起步階段,需要去轉譯、對話的面向很多,我們對此不只不夠成熟,資訊與管道也相對缺乏。在(比IP改編更前端的)本土創作能量的積累,以及橋接各種經驗者的交流上面,身為中間團體的推理協會任重道遠,扮演的角色也較過去更加重要。
冬陽說:「我最後想呼應一點是,Openbook也同樣在扮演這個角色,因為不能只有供需兩端的產業在討論,還必須擴大到媒體,給大眾的訊息也要出去。」他說,我們若不能從產業現況下去理解的話,那麼當機會來時,也只能看著它從眼前流失(這已非第一次發生),那是非常可惜的。●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第二十屆徵文獎頒獎典禮暨 第二十一屆年會
➤時間:2022/9/24(六)14:30(14:10開放入場)
➤地點:兆基商務中心和平大講堂(台北市中正區和平西路一段15號)
➤活動資訊:FB活動頁
➤年會主題:小說原創和影視改編的跨界轉生
➤主持人:陳國偉
➤來賓:李柏青、薛西斯、蕭瑋萱
活動》2022高雄電影節10月磅礡登場,用惡宇宙與原創VR衝擊眼球!
➤年度主題「惡宇宙」、「人民力量」,一同思索戰爭之惡
年度主題單元「惡宇宙」單元回顧影史「為自由而戰」的重要電影, 包括首部反戰電影《我控訴》、反獨裁文學經典電影《 第五號屠宰場》和《1984》、最恐怖的心理驚悚片《時空攔截》 、首創人蟲星際大戰的《星艦戰將》、地獄哏嘲諷戰爭荒誕的《 外科醫生》,日本不敗反極權虐殺電影《大逃殺》, 以及延續巴爾幹內戰痛楚的《科索沃的夜與夜》。
「 人民力量」則以「為自由發聲」的反戰意志為核心,獻上烏俄戰爭半年來, 現場紀錄烏克蘭與俄羅斯社會變動的最新影片,包括《闇夜烏克蘭》 、《3月14日,我在烏克蘭》、《戰火時,我們正青春》以及《 時代革命俄羅斯》,四部皆為亞洲首映。
➤開幕、閉幕台影四重奏:從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到自閉症男孩
開幕片由《 流麻溝十五號》領頭,改編自同名口述歷史書籍, 描述白色恐怖時期被押送至綠島「思想再教育」的女思想犯。本片由出品人姚文智特邀導演周美玲執導,選角因敏感議題歷經多次波折, 最後拍板定案由今(2022)年入圍金鐘獎女主角獎的余佩真、《一把青》 金鐘演員連俞涵、徐麗雯擔綱演出。 另一部開幕片是同樣為世界首映的《尾號1314》,導演鄭文堂初次挑戰科幻元素,邀請 金鐘影帝藍葦華飾演跟不上科技進步的丈夫,與透過《茶金》 入圍金鐘獎最佳女配角、飾演妻子的李杏搭檔。片中兩人長期處在遠距離關係,缺少相處和彼此了解的機會, 但仍努力維持婚姻。
閉幕片則是《山中森林》率先登場,由N世代導演姜寧執導、金馬影帝李康生監製、演出台灣新一代江湖兄弟的日常與愛恨,久違銀幕的陳德容、李千娜、郭雪芙、邱勝翊(王子)連袂演出。另一部閉幕片,是《雞排英雄》導演葉天倫執導的新作《阿波羅男孩》,由巫建和飾演自閉症哥哥,金鐘獎最佳新進演員陳妤飾演警察妹妹,深刻表現自閉男孩與照顧者之間的相依與掙扎。
➤雄成人短片輯:搞怪、搞笑又搞鬼
新銳導演黃丹琪執導的《春水奇譚》,探討中年壓抑又蓬勃的慾望,成果讓人驚嘆。洪都拉斯飾演多年沒嚐過「開機」滋味的鰥夫,劇中對女主角王彩樺一見鍾情卻畏縮不前。眼見慾望即將爆炸,竟然發現下身小弟弟變成人形,大聲宣告:「你的人生我做主!」
金穗獎導演潘客印執導的《有了?!》描繪男主角阿鈞原本等待入伍,女友的驗孕棒卻意外出現兩條線。從小失去父親的阿鈞,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父親身分」顯得手足無措,劇情就此神展開。《俗女養成記》導演嚴藝文飾演媽媽,與金鐘最佳新人游珈瑄、素人帥哥曾皓澤這對劇中小情侶,一同完成搞笑台式家庭喜劇。
《訪客》導演蔡佳穎再次挑戰恐怖驚悚、題材,《屍舞》邀請《咒》導演柯孟融掌鏡,描述舞者對舞蹈的執念,即使屍身腐爛也要追求極致的黑暗之美。這部世界上最恐怖的舞蹈作品,影后級演員陳雪甄擔綱靈魂人物舞蹈老師一角,新人演員何亭儀挑戰肢體極限直逼《大法師》與《黑天鵝》。
➤高雄原創VR邁入第6年,入圍威尼斯影展好片不缺席
高雄VR FILM LAB計畫統籌洪珷表示,高雄電影節自2017年創立台灣首個VR影展單元,今邁入第6年,本屆將推出6部精采高雄原創VR作品。
入圍今年威尼斯影展的《紅尾巴》由金馬動畫導演王登鈺執導,改編自導演個人的繪本創作,以遊戲引擎製作成類逐格動畫。雲海中漂浮著一座懸吊電車的車站,男孩在等車時睡著了。此時,天空飄來了一條紅尾巴,男孩彷彿受到召喚,開始追尋紅尾巴的幻影,懵懵懂懂地踏上漫長的旅程。他經過一座又一座既陌生又似曾相識的奇幻城市,只為尋找紅尾巴的下落。
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金魚》團隊零壹影像,與入選2021年威尼斯影展的《霧中》VR製作團隊FuniqueVR合作,《紅尾巴》從一條紅尾巴的流動,與男孩的奇幻旅程相互暗湧,詩意地詮釋出人們童年的情感記憶,隨之展開無可取代的一場人生探險。
新媒體藝術大師黃心健,繼榮獲威尼斯影展「VR影片類獎項」最佳VR體驗獎的《沙中房間》,這次與法國電子樂教父讓米歇爾雅爾(Jean-Michel JARRE)攜手,推出年度大作《眼與我(一)》。故事源自法文「監視」(surveillance),英文原意為在空中的眼睛(eyes in the sky),意指在空中的一雙眼睛,正凝視土地上所發生的所有事物。觀者將目不轉睛地探索《眼與我(一)》的起源及發展脈絡,了解人類社會與「監視/被監視」共同交織的故事。經由一系列的黑暗旅程後,觀者將了解「監視」是如何以各種形式深植於我們的文化,甚至影響我們對真實的認知。為了超脫框架思考,需要了解它的歷史和成因,才能超越它所帶來的約束。
2019年首部VR作品《舊家》即入圍威尼斯影展,《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導演許智彥推出VR新作《諾弟》,鋪陳一場言淺意深的捉迷藏遊戲。小男孩諾弟最討厭輸了,每次都張大眼睛觀察,隨著大夥們一起跑、一起賴皮、一起胡鬧,學著如何不要被找到。漸漸的,諾弟越來越會玩捉迷藏了。這天,他找到了一個最安全的地方,安安靜靜的躲在裡面,很有耐心地,沒有發出任何聲音。你期待的是被找到,還是能永遠躲起來?作品以多角色的第一人稱視角切換,透過捉迷藏的心理遊戲,帶領觀影的大人們重回最初原點,發現最真的自己。
金馬導演吳德淳新作《鏡子》,改編自謝文賢同名短篇小說。長大成人的主角受死亡催逼,沉浸入回憶與夢境中,開始追尋個人成長與母親間的關係,環景式舞台搭配鐵皮玩具動畫,藉童真溫暖,回憶家庭的苦甜複雜滋味。
實驗VR作品《白屋》,由台灣知名藝術家許哲瑜導演,劇情發想自導演童年夢遊經歷,驚醒時發現自己站家樓外,夜間奶奶聽到哭聲,才下樓開門接他回家。導演以3D光達掃描、容積捕捉奶奶生前居住的房子,試圖透過探索建築空間與身體感知的關係,重新理解記憶與死亡。
時空設定在近未來、從環保議題切入的《蟬與花》,由新銳導演魏斈穎、柯佳彣合作完成。這部傳達溫暖、牽絆與希望的科幻佳作,描述經歷氣候變遷、戰爭摧殘,人類已遷居地底的未來狀態。一切尋常,直到一位研究員赫然發現能適應地表氣候的植物,決定帶著植物重返地表。
➤勇奪威尼斯影展沉浸式競賽最佳體驗大獎:《無法離開的人》
除了上述6部原創VR,備受矚目的還有《無法離開的人》。本作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出品、陳芯宜導演,融合多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經歷,以一封無法送達的遺書,穿越歷史與時間,並藉由 VR 沉浸式體驗,期待喚起不同世代對這段歷史與人物的共感。本片耗時2年製作,讓政治受難者的生命體驗,轉化為最貼近觀眾的形式,被完整地感受與理解。
➤高雄拍什麼?從當代情慾、生態環境到母女糾葛,通通都有!
高雄市電影館設立的「高雄拍」,強調創新的短片影像美學,鼓勵展現在地特色的影像創作。類型從奇幻、親情、異色到現代網黃、白色恐怖、環境保育無所不有,選材豐富多元,令人耳目一新。
《魍神之夜》改編自甘耀明短篇集《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由資深動畫導演蔡旭晟執導,以熟稔的動畫語言,娓娓述說這則結合台灣民俗信仰的本土鄉野奇譚。《食夢者》導演張羽樂以熱愛卡牌遊戲的小孩為主角,藉魔幻童年視角,直視生活中的惡夢,及孩童對父母陪伴的渴望。
《春日郊遊》由林世菁執導,描述愛鬧事的兄弟倆,偶然之下拯救受人欺負的資源生男孩。一場美好的春日晃遊,卻有著意料之外的發展。導演錢檸的新作《殭屍外公》,描述因外公逃離養老院,聞訊而至的男孩,卻發現老人們全都變成殭屍,驚險的躲屍逃難,卻意外讓男孩記起外公相處的珍貴回憶,與外公患病後被家人拋棄的愧疚相互交織,不安的男孩,最終會如何面對他變成殭屍的外公呢?
以《失去》榮獲金穗獎評審團特別的導演丁啓文,新作《推特事》嘲諷不失幽默地探討網路上的網黃文化。煖煖是個推特追蹤數高達20K的網黃,在網站「Only Fans」開放觀眾付費訂閱觀看自己攝製的素人色情片。一天,煖煖收到大學生阿鹹的合作來信,希望能體驗跟煖煖拍片。引人性幻想的究竟是身分還是身材,推特事真的止於推特嗎?
當寂寞空虛襲來,座落大樓內的性愛娃娃妓院,便成為人們情慾的釋放之地。然而,神祕女人麗娥的闖入,卻鬧得妓院不得安寧。異色作品《塑膠情人》導演馬慧妍聚焦女性經驗,創造各種實驗敘事。本片邀來視后楊麗音飾演愛子的母親,為了貼近孩子最珍貴的祕密,點台當家紅牌,還聲稱要為她贖身,與性愛娃娃共同開啟一段挑戰社會眼光的旅程。
畫風美麗、溫柔的《鷺鷥河》由劉琬琳執導,著眼大自然與日常生活。在城市高樓夾縫間,孤單善良的大樓警衛大偉祕密擁有一個無人知曉、生機盎然的美麗野地,並與棲息在那兒的鷺鷥相遇相熟。然而城市的擴張不曾停歇,某日野地被毀,蓋起高樓,一鳥一人頓失身與心的棲地。而恍惚悲傷的大偉,在層層的鋼骨鷹架與起重機之間,開始看見各種神秘幻象。
身為高雄人的導演龔萬祥,新作《返來呷飯》拍攝地點選在故鄉哈瑪星,以情感內斂卻豐沛的父親為主角,藉準備一頓飯的時間,深深傾訴對兒子的思念之情。剪接作品包括《Kano》、《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資深剪接師蘇珮儀,首部導演作品《二重奏》,描述罹患胰臟癌末期的母親,與親手幫母親清理排泄物的女兒之間的衝突相處,失衡的家庭關係該從何和解?
以白色恐怖為題材的《情書》,導演林宣瀚因閱讀《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有感,以情書為題,帶出白恐期間被迫妻離子散的家庭悲劇。施月霞,26歲,腹中的孩子即將臨盆,但她的丈夫卻不在這裡。劉耀廷,28歲,原本在高雄女中任教,但他卻在另個這裡——青島東路3號的軍法處看守所。9個月又11天、80封情書,消弭了兩人之間的距離,直到那封信使一切歸零⋯⋯
2022高雄電影節於10月14日(五)至10月30日(日),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市電影館、喜樂時代影城-高雄總圖店、內惟藝術中心、VR體感劇院、駁二藝術特區P3倉庫、夢境現實MR沉浸式劇院登場。敬請期待!●
➤2020高雄電影節「惡宇宙」
時間|10/14-10/30
地點|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市電影館、喜樂時代影城-高雄總圖店、內惟藝術中心、VR體感劇院、駁二藝術特區P3倉庫、夢境現實MR沉浸式劇院
社群|臉書.Instagram.官方網站
相關連結|線上放映平台.影展專刊.售票連結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