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7EP4》詩人鴻鴻、學者魏君穎》臺灣獨特性與國際文化交流,臺北詩歌節9/24開展 ft.文化快遞
臺北,不僅是臺灣的首善之都,也是最國際化的城市,而國際文化交流究竟如何發生呢?臺灣有哪些獨特的經驗,令國際友人著迷不已呢?藝文節慶通過那些機制,碰撞出不同國家、創作者之間的藝術火花?本集邀請到臺北詩歌節策展人鴻鴻與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助理教授魏君穎,一起聊聊臺北的國際文化交流。
Openbook閱讀誌攜手臺北市文化局的藝文資訊刊物《文化快遞》,推出「閱讀臺北二三事」,用4集的節目,介紹發生在臺北市的各種藝文大小事,有自由工作者、藝文場館、還有藝文節慶揭密等等。《文化快遞》自2000年刊行至今,以文化局轄下藝文館舍及辦理的藝文活動為出發點、涵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電影、空間、人物、藝文活動,從不同角度記錄文化臺北,是臺北極具代表性的藝文資訊刊物。在臺北各捷運站點、藝文館所、臺北市立圖書館等都可以免費索取獲得,也可以支付郵資免費訂閱。
【精彩內容摘錄】
➤詩歌,是很利於國際文化交流的文體
鴻鴻:詩很符合現在網路世代的特性,輕薄短小,以溝通面來說,格外容易。比如,如果小說家之間要交流,尤其跨國交流,一定要有翻譯。
主持人:對,沒有翻譯的話,根本不知道彼此在講什麼。
鴻鴻:就算讀者很熟悉的小說家,他有一本新作品,若沒有翻譯,也沒有辦法做討論,讀者也無法與他交流。但詩其實很容易,詩人的作品一拿出來,每首都不長,所以不同國家的國際詩歌節,都非常樂意邀請國際詩人做交流。
像臺北詩歌節每屆邀請來的詩人,我們可能翻譯個5首到10首詩,讀者或臺灣的創作者很快能抓到這位詩人的特性,並進行交流。
➤國際文化交流如何發生?
魏君穎:我研究的面向,比較是跟文化政策有關。在文化交流上,我關注國家如何通過政策,無論經由補助、設立辦事處、簽訂合作備忘錄等等,讓文化交流能實際上發生。我們希望將更迷人的,包括詩人、音樂家、藝術家,以及其中不同國家的文化,帶到眾人面前,這過程中,政府跟藝術家的關係是如何?政策跟其他政策的關係又是什麼,這是我當初在做研究時,想探究的部分。
我到一個地方旅行時,第一件事可能會比較俗氣先去逛超市,當然要補個貨啦,當然我也會到書店看看,也會去看看我最近的表演場館,有沒有剛好我可以觀賞的節目,排進行程之中,常常會以包括像場館也好,藝術節也好,當成旅行的重要目的。
➤一位國際詩人,不僅代表一種文化,也代表一種當代經驗
鴻鴻:我自己把「臺北詩歌節」當成臺灣跟國際詩人交流的平臺。雖然這2、3年因為疫情,沒有辦法邀請國外詩人來,但過往我們都將邀請國際詩人視為重點。每屆邀請的人沒有很多,大約5、6位,但希望每一位都有他的特殊性、代表性與差異性。詩人來臺北時,不只帶來個人的作品,也代表某一種文化、意識,或者某一種當代史經驗。像我們過去邀請過伊拉克、巴勒斯坦、亞美尼亞與烏克蘭的詩人。
主持人:你有算過到現在已經有多少國的詩人了嗎?
鴻鴻:沒有。但是每一年來的詩人都是出版市場上,其實比較不容易看到的。雖然剛剛提到,詩的交流很容易,但其實在出版上,對於當代國際詩的翻譯,臺灣是弱項中的弱項。除非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否則很少翻譯當代國際詩人的作品。辛波絲卡被翻譯的比較多,但其他詩人,其實非常非常少。
身在臺灣的一位寫作者、詩的愛好者,其實不太知道整個世界的詩人在寫什麼、發生了什麼事情。我認為這是臺北詩歌節的責任,如果官方今天要辦活動,它應該要能把出版缺口補上來,透過我們邀約的詩人。比如,臺北詩歌節邀約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之前,其實臺灣沒有他的詩集,只有一些繪本。他來了之後,一口氣出了好多本,我覺得這是滿正向的例子。
➤從原住民詩歌,思考臺灣文化主體性
主持人:你如何決定邀請哪些對象?
鴻鴻:我通常會審時度勢當下的社會需要。比如,有幾年臺灣正在推動婚姻平權,我連續兩年邀請了同志詩人來做臺北市駐市詩人,讓他們在臺北可以待比較久,跟臺灣詩人、讀者有比較多的互動。太陽花318學運那幾年,我邀請一些比較有議題性的詩人。這大概跟當時社會的氛圍有關,有點像下藥,當下需要什麼藥,也有點像借刀殺人,藉某一位詩人把特定議題凸顯出來。

今年臺北詩歌節邀請的焦點詩人,是來自高雄布農族的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他是一位老先生,他推動布農語的標準化跟布農語寫作非常多年。我們可以注意到,臺灣原住民的小說家、散文家較為人所知,包括夏曼.藍波安、孫大川等人。但是,原住民詩人其實讀者基本上很少能接觸到,可能只有原住民文學獎得獎時,才會有得到一些關注。我認為應該要推介更多原住民詩人,對於現在臺灣正在進行的,包括文化主體性的思考、多元文化的建立,都很有幫助。

➤臺北詩歌節,以詩為核心的跨領域藝術節
鴻鴻:臺北詩歌節其實是歷史很悠久的文化活動。2000年時,臺北市文化局創辦這個活動,一開始它以大型文學節慶的概念來做,邀請大師級的詩人來臺灣,舉辦多場公開講座。
我從2004年接到現在,18年了,我把它轉型成「以詩為核心的跨領域藝術節」。我希望邀請更多的藝術家,比如戲劇、音樂、舞蹈、影像等等,利用詩做各種創作。這也不是我的首創,我參考柏林詩歌節,它邀請很多國外的詩人來跟本國藝術家、音樂家合作,甚至排練好幾個禮拜,在劇場裡做演出。我覺得非常羨慕,詩本來也有點小眾,應該讓詩有更多擴增的可能性,讓影迷、音樂愛好者會因為這樣的活動,關注到詩。如此,也能推動國內的藝術創作者,請他們用詩來做創作。
王榆鈞是很好的例子,她曾在2006年的臺北詩歌節獲得詩歌大賽首獎,後來,她一心一意朝「以詩入歌」的方式創作。今年,我們邀請她回來重新辦一場演唱會,展現她多年來耕耘的成果。結合不同藝術領域,讓詩歌節變得比較不一樣,它並非純粹文學性的文學節。

➤文化、創意工作中,如何避免官僚化的弊端
主持人:臺北詩歌節是一年一標的標案,意思是每年都只能做一年的打算?
鴻鴻:沒錯。2005年,我邀請當時柏林詩歌節主席湯瑪士(Thomas Wohlfahrt)來臺灣時,我曾跟他簽了一份合作的備忘錄。希望有資金,比如翻譯十位臺灣詩人過去,也翻譯十位他們的詩人過來,在我們這裡成立一個網站,大家談得很高興,也跟當時的文化局長談得很高興,也都簽了。到了來年,人事變遷,當我申請挪一塊預算來做這份備忘錄時,卻發生了變化。
主持人:馬車變回了南瓜?
鴻鴻:沒錯,又變回南瓜了。所以那時候,我覺得其實不見得需要一個每年一度的詩歌節,但需要一個專責單位,長久跟國外進行持續性的交流。那時候,我一直呼籲要有臺北文學館。
國家級的臺灣文學館或許是一個可能專責的單位,但臺文館的主要任務並不是國際交流,而是發掘臺灣自己的東西。臺北文學館籌備處,今年又重新開始成立,可能是第3次了吧,期待未來成為推動臺灣跟國外的詩人、文學家交流的窗口。
主持人:我不知道魏老師從政策的關注者怎麼看?在文化、創意工作中,如何避免官僚化的弊端?
魏君穎:這真的是很大的問題,我們很難在這一集裡面回答完。就我所知,有一些文化團體,它申請自己成為法人化的單位,不管是財團法人、行政法人,它可以擁有一定的自籌財務彈性,預算使用上,就不需要面對審計單位或者是民意代表的質詢等等,然後透過董事會、會計師簽證等方式,某種程度上維持一定的公正性,但也避免了公務預算上的使用限制。
所有的節慶或國際文化交流的活動上,是不是都能如此?如何維持節慶或是組織在藝術面的創造力,而避免過於商業化,不受到資方贊助上面的影響?其實一直都是我們這個領域,希望找到的關注點跟解方。
➤文化交流的轉向:傳遞美好時,也誠實接受我們有醜陋、不堪的歷史
魏君穎:過去談到「文化外交」時,長期以來,多少有負面的包袱,接近所謂的propaganda,好似它只去宣傳國家或是政權非常正面的那部分。可是,這件事情越來越行不通。原因很多,其中一項是現代人能接收訊息的管道已經非常多元了,他不會再滿足於官方的媒體傳達訊息與樣板。今天一個國家想對外做交流時,必須更注重相互了解跟交流。
若一個國家的宣傳,僅有非常好的一面,那我們會很本能地認為:「這攏是假的」,這一定都是騙人的。我們知道,社會一定會有好的、壞的、美的、醜陋的。所以,當我們告訴別人,自己好的、自豪的面向時;同時也要接受,我們有還沒做好、不堪的那一面,但是,我們誠實地面對它。
這可能包括臺灣近年來談「轉型正義」的這塊,我們如何面對自己有這樣一段歷史,在其他同樣也有轉型正義歷史的國家做相互交流時,會是我們現在談國際文化交流時,可以更深化的部分。
文化交流並不是只在乎「我要告訴你我有多好」。現在的轉向是: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共同在乎什麼事情,我不介意告訴你,我有我的煩惱,但是我願意與你共享。
➤怕國際友人餓著、吃不飽,也是種臺灣文化
魏君穎:國外的友人,總是在這麼一些些、小小的在城市走跳過程中,有一些不管是被嚇到,或者很好吃的、很感官的回憶,會讓他們在這個城市,多多少少留下了一些很個人的、獨特的回憶。
鴻鴻:我第一次碰到日本作家四方田犬彥時,我帶他到臺北的晉江茶堂吃客家菜,他非常喜歡。後來,他每次來臺灣都說:「鴻鴻,我們可不可以再去吃那一家」,那真的是溫暖,非常庶民、在地又傳統的餐館。
魏君穎: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的活動都轉往線上,甚至像國際研討會也經常都改用線上的方式進行。我們常常會有一點點洩氣的是,每次要發表一篇論文時,都要飛到他國,要準備行李,當然過程很辛苦,可是有機會能呼吸到當地的空氣,享用在地的食物。
那我們希望邀請國際藝術家來臺灣,以我們好客的性格,一定要把他們餵飽,讓他們開心地想再來一次。與其說臺灣或臺北文化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恐怕也是這一部分吧,每次請他們來,都怕他們餓著,回去還一定要準備伴手禮,讓他們帶回去,這的確是很獨特的臺灣性格。
主持人:會想要放一本臺灣的詩集嗎?
魏君穎:好主意,可以請鴻鴻老師推薦我們,下一次,很重的論文集就不要帶了,買鳳梨酥加上詩歌集,讓他們帶回去。
鴻鴻:近期剛好有一本很好的書出版了,書名為《徙:臺灣當代詩人十三家》,有中英對照的臺灣詩人的選集,印得非常的漂亮,且不厚,很適合當伴手禮。
➤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該如何思考?
魏君穎:今年臺灣文化策略研究學會出版了一本《臺灣的國際文化關係──文化作為方法》,其中有關注臺灣節慶或場館的文章,邀請不同學者撰文,共計13篇。內容探索臺灣國際文化關係、文化外交與文化激流的學術與實務,包含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及藝術節慶、工業遺產與藝術平臺網絡、新媒體科技應用等不同面向。回顧多年來無論政府部門、藝術組織,以及個人藝術家的努力,思考這些國際文化交流對於文化策略研究的啟示。
這本書也許比較厚一點,我量過,它的重量有985克,我希望未來有機會它能夠有電子書的出版。即便它不輕,但是因為集結許多學者長期的關注,很希望大家若有興趣,可以找來一讀。
➤在國際交流上,臺灣的獨特性與普世性
魏君穎:過去我在寫論文時,我曾提到臺灣是一個「unique」,特殊、獨特的國家,馬上被我的老師打槍,他問我「特殊性」在哪?每個國家都是獨特的,它有各自的歷史包袱、國際發展脈絡。這一題當然曾經問倒我,我只好回家再跟所有的研究生一樣,跟老師meeting之後,再回去想這個問題。
在政策上,臺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因為目前在國際上、政治上的困難,我們也很難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跟其他國家一起討論政策,也很難去加入一些以國家或政府為單位的國際交流。可是,這並不表示我們沒有國際文化交流,其實包括像「臺北詩歌節」,還是持續地在發生。
若我們問臺灣的文化交流獨特性,究竟是什麼?或許,臺灣的曖昧性,對於自己文化的認同和尋找,以及長期處在相對邊陲的位置,但還是可以過著相對安穩的生活。回望我們自己的歷史,一個國家處在諸多威脅之下,可還是有著言論自由、LGBT權益、同志婚姻的發展等等這幾件事情,都是我們可以向外介紹、推廣臺灣的獨特性。
同時,我們也還是受到許多全球化的影響,可以跟世界分享普世性。比如,我很喜歡的作品《俗女養成記》,它在國際上有得獎。她除了有獨特的臺灣女孩成長的脈絡之外,也同時呼應到青年進入城市與回鄉的歷程,以及在全球化中,女性如何面對40歲的焦慮等等,我相信在很多國家也可以得到的共鳴。所以無論是獨特性或是普世性,我認為臺灣其實還有很多作品,可以做更多發展。
➤政治空間受限,但文化交流反而是好的時間點?
主持人:如今,我們對於文化的交流,在範圍上面拉得更廣,不僅美食、詩歌,更有不同的藝術。臺灣在國際的能見度也變得更高,其他國家對於臺灣的接受程度相應也變高。雖然我們在國際上,能夠施展的政治空間更加受限,相對應的,可能要走正式之外的管道。兩位認為這是臺灣的文化,國際交流很好的機會點嗎?我們可以怎樣來做?
鴻鴻:我覺得現在其實是很好的時機耶。疫情之前,我剛好去德國柏林駐村,曾參與當地酒吧裡的讀詩會,像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他們都非常喜歡用朗讀跟讀者溝通。大家買很貴的票,喝酒,聽讀詩。我就想說,如果我是文化部長,我一定要把臺灣詩人,送到歐洲跟美國的每一間酒吧裡讀詩。
魏君穎:像疫情之後,臺灣跟捷克、立陶宛的關係,其實有了很大的突破。據我所知,文化部未來也會更加強化跟東歐國家之間的關係,另外,也包括我們之前在進行的新南向交流。這些都是近期我們在國際文化交流上,應該可以加強發展的部分。
另外,我們過去跟邦交國的來往,往往集中在農業技術的移轉等等。但是,包括近期被熱議的永續發展,以及如何以文化帶領民眾關心共同的議題,這些都是未來我們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可以試著喚起共鳴的部分。
➤2022臺北詩歌節,詩,全境擴散
鴻鴻: 臺北詩歌節今年的主題是「詩,全境擴散」,有點恐怖的味道。其實每一年我們都想做一些瘋狂的事情,今年10月1日禮拜六,我們找了一間小酒吧「小地方」,連續讀10小時的詩,從下午2點到晚上12點,請了22位詩人車輪戰,每位詩人都使出渾身解數,有詩人拿樂器,也有詩人將為讀者朗讀《心經》。

記錄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也有特別放映的場次,因為它不會在臺灣公映,還請讀者把握難得的機會。
另外像是我們的開幕演出「詩演出《滾動,擴散,全境詩放》,時間在9月24日(六),以及接近閉幕的演出「演唱會《活著寫詩。活著歌唱:王榆均+張心柔》,時間在10月8號,都以演唱為主,都當代非常年輕的樂團或者樂手,以重金屬、饒舌等各種方式詮釋臺灣當代的作品,也是非常難得的演出。

「聲響詩實驗《寶藏莊嚴》」是聲響藝術家許雁婷借重了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與法國「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合作成立的「臺灣聲響實驗室」,將詩結合科技跟藝術,做當代聲音藝術的實驗。這些全部都是免費的活動,希望大家可以有機會來觀賞。

➤閱讀臺北二三事:文化快遞XOpenbook閱讀誌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書評》為虛構所動容,因真實而嘆息:掀開星國神祕面紗的《漫畫之王陳福財的新加坡史》
對臺灣多數人來說,「新加坡」三字絕不陌生,這個面積僅728平方公里的城市國家,不時出現在新聞媒體,比起許多幅員廣闊的「大國」,吸引了更多的關注。這當然不是臺灣獨有的現象,躋身為世界名列前茅的經濟體,新加坡的一舉一動原本就備受世人矚目。但比起其他國家,臺灣對新加坡似乎有著更多矛盾的情感。
在上世紀60年至90年代,臺灣曾和新加坡並列為「亞洲四小龍」,共同見證各自產業轉型帶來的經濟奇蹟。曾幾何時,一度平起平坐的對手,感覺早已遠遠超前。落敗的苦澀,在臺灣往往變成對勝者的歌功頌德,當作對現狀的檢討或貶抑。再加上同屬華人文化圈,新加坡成為臺灣許多人移居或移民的目標。「新加坡神話」成為這座島上眾人最常詠嘆的傳奇,無論政治、社會、經濟、教育、外交、衛生⋯⋯新加坡常是許多媒體或評論者口中反覆叨唸,臺灣理應亦步亦趨學習的楷模。
姑且不論這種神話是否公允,又或者對照之下的臺灣真有如此不堪?更根本的問題也許是:我們真的了解新加坡嗎?這座城市國家是經歷了怎麼樣的歷程,才達成今日的光鮮亮麗?為了「成功」付出的犠牲與代價,做出多少殘忍而無情的選擇?倘若不了解任何人事物的過去,只一味模仿對方當下的輝煌,有其形而無其神,終歸徒然。只有掀開新加坡的神話面紗,回顧歷史,才能正確認知這座城市的良美與醜惡,知道什麼是我們該努力學習的本質,什麼又是要盡力迴避的覆轍。
綜觀臺灣書市,從歷史縱深探討新加坡的書籍不是沒有,但整體而言仍屬稀少,新加坡新銳漫畫家劉敬賢的《漫畫之王陳福財的新加坡史》(以下簡稱《漫畫之王》)正好填補了這個缺口,給予我們重新理解新加坡神話的可能。
➤用圖像挑戰新加坡社會的漫畫家
應該有不少人會對於這樣一本「漫畫」,能肩負起這樣的重任感到懷疑。帶有歐美漫畫風格的《漫畫之王》,反映出近年來「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的風潮。這個持續發展中的領域,尚未有明確而僵化的界定,大體而言,指的是跳脫過往連載形式的商業漫畫,以單冊為構思,運用各樣實驗的手法,呈現出更為深刻的感受或論述。在內容上,更趨近於傳統文學或非文學的書寫;形式上,則無拘無束地運用圖像敘事的潛力,就像打通了「漫畫」的任督二脈,兩者皆試圖探索「漫畫」表與裡的無窮可能。漫畫不只是娛樂,而是利用圖像進行敘述與論述,引領讀者走入情感或事物的核心。
《漫畫之王》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這本書裡,作者藉由對漫畫家陳福財一生的敘述,重新檢視了新加坡的歷史。1938年出生的陳福財,他所有的創作,都以現實政治為主題,無論處理的漫畫類型是科幻、超級英雄、兒童讀物或政治諷刺⋯⋯作品中都隱含著他對新加坡時局的觀察與批判,尤其集中李光耀和同時期左翼政治領袖林清祥兩人在政壇的起落。
陳的作品中沒有那些世人歌詠的美好神話,只有粗暴與冷酷的政治鬥爭。陳福財視林清祥為純粹理想的化身,他在最初受到的擁戴,更勝與他合作的李光耀,然而最終卻遭到李的利用與迫害,經歷黑牢和放逐,淡出了政治。林清祥對不同族群、階層更寬容的政治願景也隨之煙消雲散。陳福財運用各種不同的筆調和隱喻,諷刺李光耀在大權獨攬後,以國家的生存為由肆意壓制言論自由,不能容忍任何一絲對政府的批評。國家權力無所不在的高壓控制,以對人權侵犯、貧富差距與種族隔閡為代價,打造出富裕天堂的外貌。
想當然耳,這樣的一位創作者,自然無法見容於主流。陳福財的漫畫路並不順遂,不妥協的個性,讓他只能一邊做大夜班的警衛,一邊自費出版漫畫。全書以多重文本的形式推進,眾聲合唱的主軸,是陳福財對自己人生的回憶,對照著陳福財不同時期的作品。在這條主線上,額外運用了照片、報紙等不同的媒介素材作為輔助,強化歷史的重量。
作者本人也「現身說法」,擔任對老年陳福財的訪問者,營造出口述訪談的代入感;同時也虛構了一名少年讀者,由作者向他解說陳福財作品的弦外之音,以這樣的手法填補讀者在閱讀過程的背景知識。不同的視角,在作者流暢的圖像敘事裡,層層堆疊,周旋流轉,充分利用圖像小說的多樣性,刻畫陳福財的創作人生和他的時代。
然而事實上,陳福財從來就不存在!他是作者杜撰的角色,整本看似紀實的《漫畫之王》,其實是一本全然架空虛構的小說。
➤真實都不見得能造成改變,虛構又何妨
如同論者已指出的,透過圖像、照片和所有看似真實的文件,作者在《漫畫之王》中的虛構實驗,本身即蘊含深意,呼應了全書最深沉的指涉,那就是:不要輕易相信歷史。看似真確的事實,中間可能摻雜著有意或無心的虛構和扭曲,一旦我們選擇輕易的相信,那就是選擇被人輕易操控。這或許是全書最高明之處,讓虛構的形式本身成為論述的一環。
需要強調的是,這樣的虛構並不等同於天馬行空的捏造。全書的任一段落,都充滿了對新加坡歷史或政經局勢堅實的考據,充分展現作者的用心。也正因為有這樣深厚的觀察,才讓虛構的陳福財擁有「真實」的血肉。誇張點形容,這部虛構的漫畫甚至比「真實」更具說服力,更能讓人「神入」(empathy)過去之中,理解在「現在」表象下複雜難明的牽連與糾葛。
本書在虛實之間達成完美的平衡,開展出鞭辟入裡的論述,體現圖像小說或圖像敘事獨特的價值與魅力。作者利用圖像所帶來的直觀,以及「有圖為證」的重量,經由不同敘事的角度和口吻,類似夢中夢或俄羅斯娃娃般,一層又一層堆疊著不同的虛構,慢慢引領讀者進入這則「故事」,為虛構的陳福財動容,也為真實的新加坡嘆息。
《漫畫之王》就像童話裡高呼國王赤裸的孩子,每一格畫面、每一則文字都讓人直視新加坡,促使人們重新省視「新加坡神話的神話」。對於長期陷入威權、經濟等相似迷思的臺灣來說,唯有經由這樣的省視,才能了解新加坡經驗有哪些值得效法或避免的地方,以及更重要的,同樣從戰後到今日,相較之下,臺灣達成了哪些成就以及未來該有哪些選擇。
最後,陳福財雖然是不存在的虛構,但並不表示在現實中沒有一樣堅持的異議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視陳福財為作者的夫子自道,又或者是不滿及渴望改革現狀的心靈之共同集合。雖然這些異議或反對,不見得能造成什麼實質的改變,無法撼動體制的一分一毫,然而,就像書中陳福財所言:
看似渺小,卻是所有面對威權甚或集權的人們共享的信念,以及默默期盼他日終能燎原的星星之火。●
The Art of Charlie Chan Hock Chye
作者:劉敬賢(Sonny Liew)
譯者:黎湛平
出版:貓頭鷹出版
定價:91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劉敬賢(Sonny Liew)
生於馬來西亞、落腳新加坡的漫畫家、畫家、插畫家,獲獎無數。作品包括與楊謹倫(Gene Luen Yang)合作的《紐約時報》暢銷書《影子俠》(The Shadow Hero)、My Faith in Frankie (DC Vertigo)、Sense & Sensibility(Marvel Comics)以及和Paul Levitz 合作的Dr. Fate(DC Comics)。
劉敬賢參與的《影子俠》、Wonderland(Disney Press)及Liquid City(Image Comics)皆榮獲「艾斯納獎」(Eisner)提名;其中,Liquid City這本多冊精選集是一部集結多位東南亞漫畫家的精彩作。他的Malinky Robot系列獲頒2004年Xeric基金資助,復於2009年於法國南特的「烏托邦科幻文學節」(Utopiales SF Festival)贏得「最佳科幻漫畫獎」。2010年,他獲頒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青年藝術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