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NFT移民.平台》用Web3對抗演算法,打造共同的廣場: 專訪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

這是一個資訊錯雜難辨的時代:隨著社群巨頭的不斷膨脹,演算法掌控著人們接收的訊息來源,左右了不同族群的現實感和世界觀。而資訊的易於複製也讓怠惰的媒體輕易生產出海量內容,讓真正具有公共價值的新聞淹沒在龐雜無效的速食新聞中。

如何讓好的內容被看見,讓好的作者活下去,是當前媒體環境的重要課題。不少有識之士試圖突破現有困境,結合最新資訊科技推出不同機制的創作平台,應用分散式網路和加密貨幣技術的內容創作與公共討論平台Matters便是其中之一。

➤改變創作生態,區塊鏈技術只是第一步

Matters是由《端傳媒》前任總編輯張潔平於2018年創立。在這個平台上發布的文章會透過星際檔案系統(IPFS),分布儲存至不同的網路節點,創作者的作品可以完全由自己控制,不受審查或刪除。Matters與加密貨幣LikeCoin合作,在平台上發布的文章會自動嵌入拍手和支援作者鍵。讀者可直接指定金錢數額回饋及支援作者,也可以透過拍手按鈕,讓作者獲得由LikeCoin每月基金分配的加密貨幣。

回顧4年來的成績與初衷,張潔平語帶保留地說,如果只從「內容級別」或「產品級別」來看待Matters,平台上有很多好內容,也吸引到一些讀者觀看,作為內容級別是成功的;從產品來看,它如今擁有10萬名註冊的創作者,也有一定成績。然而在張潔平心中,Matters的願景是屬於「生態級別」。


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攝影:林鈺馨)

從媒體及創作生態的層面而論,張潔平認為這4年來最大的收穫,是她終於釐清問題之所在:要讓好內容活下去,需要讓好作者獲得相稱的收入回報。乍看之下,似乎只要設計出一套經濟機制,就能讓作者獲取利潤,然而這幾年看下來,「即使有非常方便的支付工具,轉錢打賞是件兩秒無痛的事,但作者還是可能賺不到錢。」張潔平直指核心:「並不是單純靠著虛擬貨幣這種激勵工具,就可以讓創作者得到錢。」

➤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作者身上,應創造健康社群的生態

2017年以來,許多奉行"Create to earn"宗旨的創作社群,透過發行虛擬貨幣建立回報機制,但最後卻都變成了炒作的天堂,社群裡充斥著投機客與炒作者。「裡面的內容越來越不能看,完全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系統。」

張潔平認為,一個好的創作者經濟,不能只看作者能不能收到錢。創作者經濟的核心變化是:創作者—讀者(活躍的創作者)—活躍的讀者,他們本身圍繞著作品,會形成小小的社群,唯有這個社群健康存在,才能讓作者、讀者與作品都穩定的發展下去。

「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作者身上,只關心他為什麼得不到錢,因為這不是單一問題可以解決的。」Matters內部進行過各種各樣的嘗試,花了4年釐清了這個問題,張潔平心中的解決之道,是創造出一個生態,讓這個社群能夠持續。

➤NFT是社群屬性非常強的工具

社群是整個創作者經濟的解方,但Matters更追求社群自治。平台至今推出的計畫,例如管理標籤圍爐計畫,以及去(2021)年底發行的1500個Traveloggers NFT,都是為了強化Matters的社群。


(圖片提供:Matters)

「NFT本身就是一個社群屬性非常強的工具。」張潔平解釋Traveloggers的發行起源:一開始是平台嘗試發行NFT,透過親自應用來快速理解Web3科技的精髓。那麼這個NFT該具備什麼樣的功能呢?Matters想到設計成一個勳章,獎勵社群裡的活躍創作者,作為積極參與的身分標示,所以第一代的Traveloggers是一種頭像的NFT。

在嘗試NFT時,張潔平並不冒進,「Matters已經是個10萬人一起生活的村莊了,你在裡面動不動就搞都更,大家可能會不舒服。所以我們就在旁邊開一塊小地,用NFT先試一下共創分潤的模式到底可不可行。」

張潔平曾在一篇文章中將NFT比喻成空白支票,每一個持有者都可以在這張支票上寫任何東西,寫在上面的文字或圖像會隨著這張支票一直存在,這樣的特性是嘗試共創的有效介質。

➤NFT是對資本主義修復,探索Web3公共空間的治理

張潔平再次強調,良好的創作者生態並不是靠發文章、跟讀者建立關係、收取回報就能成立,還有更多生態問題,例如作者與作者如何一起協作、共創、分潤。然而當2、3個人或者N個人一起共創時,所有權要如何透過區塊鏈來記錄?這類共創或集體創作必然需要有紀錄,才能依規定的合約分潤。第一代Traveloggers便利用內建的Logbook功能,來測試這件事情。

如果說Traveloggers是在星際式網絡的旅行者,Logbook便是他們的航行日誌。第一代的Logbook綁定在Traveloggers的頭像中,持有者一旦完成交易,Logbook就會將頭像一起交給別人。今年3月上線的Logbook 2.0則將兩者分開,使用者可以只將Logbook轉給下一個人,這本日誌會自動記下是誰、在日誌上寫了什麼。Logbook透過NFT這種捕獲價值的所有權標記方法,眾人一同書寫一本日誌,它的所有權隨著動態協作不斷拓展,讓價值創造的過程對創作者更公平。未來的下一步,則將開始處理智慧型合約(smart contract)的分潤問題。


(圖片提供:Matters)

Matters將於5月正式上線另一個新的項目「The Space」,彷如線上的大型連儂牆,牆上的每張貼紙都是一個NFT。具體來說,The Space是個空白的像素板,就像連儂牆,使用者可在上面畫畫,但它每個像素格都是一個NFT,畫完以後,根據使用者占用的格數會扣取錢包裡的錢。比如A在某像素格裡畫上紅色,B看不順眼,可以把紅色抹掉,換成黃色,如此一來B得購買A的那個像素格。在The Space,占有像素的人也要為整個空間交稅,占據越多空間的人就要交更多的稅,這些稅會再用基本收入的方式分配給其他參與者。

當大家都可以隨便發言,譬如有上千種聲音在這個空間同時發生的時候,要如何去管理這個空間?當你要否決別人意見的同時,也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這時人們會如何對應?

「我們用它來探索公共空間的治理。」張潔平表示。Matters運用哈柏格稅全民基本收入的分紅概念,讓The Space除了作為公共空間,也是一個經濟模型的測試,她稱之為「利用NFT進行資本主義修復的社會實驗。」

➤ 新聞價值與公共性的兼顧:少數人擁有,大眾觀看,從中增值

去年初美聯社及《紐約時報》等新聞媒體將文章製成NFT販售,帶動媒體的NFT熱潮。當時尼曼新聞實驗室創辦人班頓(Joshua Benton)指出,NFT現象凸顯了一個亙古難解的問題:如何衡量新聞價值?這些價值如何轉換為商品價格?好的新聞報導需要投入大量事前的研究採訪成本,報導完成後卻因為資訊時代複製的便利性,導致投資效益無法回收。投機的媒體因此變相生產容易取得的新聞,造成新聞品質低劣。

身為資深媒體人,張潔平對NFT應用在新聞報導有一定的看法。她舉CNN在911事發當時的新聞畫面為例:「如果在911當天,CNN拍攝恐攻畫面的同時,就自動生成了一個NFT,假設有100個人當時就意識到這是歷史性的時刻,願意花錢購買收藏,CNN因此收到100枚以太幣,就等於擁有一筆費用去支持它繼續報導。」

這個「收藏」的概念十分有意思:持有者的收藏,其實僅只是擁有一張收據而已,並不排斥其他人可以同時觀看——它既保證公共性,同時又能被少數人擁有。「這100名早期的捐贈者同時也是深具眼光的投資者,因為這一定會升值,過10年再賣掉,可能就賺了很多錢。」張潔平將這類交易解釋為「捐贈投資化」,NFT的應用可以鼓勵更多人去成為這類捐贈者。

➤讓文化商品有機會在未來持續增值

「投資這件事情就是跟時間的交易,它讓人能夠支持一些具有長期價值的東西。」張潔平再以2020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迷航》為例,這部紀錄片耗時8年拍攝製作,花了非常多的經費,但這類紀錄片即使上映獲獎,回收的金額仍舊遠遠不足以支付成本。假設最初拍攝時就以NFT的方式募資,隨著影片曝光,有人喜歡,紀錄片的NFT就會隨之漲價,等到獲得金馬獎那天更會是一飛沖天,這個過程中的參與者全都能從中獲得好處。

「我把這樣的NFT應用看作是資本主義修復它自己的方式。對我來說,最有吸引力的是,它讓文化商品有可能得到它的長期價值,並且在短期也能套現。」

不過,這樣的應用有助於改善現今劣質新聞泛濫的局面嗎?張潔平認為沒有那麼直接。NFT是可以幫助具有長期價值的新聞不會餓死,但能否促使好新聞出現,並不能直接畫上等號。

➤記者be water,更鬆散、靈活、快速

演算法應用泛濫導致同溫層濃厚、意見不易流通,是現階段網路最為人詬病的問題。身為背後元凶之一的Facebook,2021年宣布進軍元宇宙,然而人們似乎在其中預見了《一級玩家》中「創新線上企業」的雛型,不免擔憂,從Web2逃往Web3的人,會不會徒然再度落入媒體巨頭的掌控?


《一級玩家》(圖片取自IMDB)

談及如何防止資訊受到人為操弄、被媒體巨頭寡頭控制,張潔平首先描繪了她理想中的媒體未來——理想與現實的差異在哪裡,恰正是從中進行改變的切入點。以新聞為例,假設有100名擅長環境議題的獨立記者,共同組隊進行一項跨境報導,報導內容橫跨印尼、台灣、中國、歐洲,內容做出來之後,再賣給不同的媒體或發布平台。平台需要故事,售出的金額則由合作者共得,這樣的模式可以高頻率的運轉。「這跟我們現在的狀況最大的不同在於,你會看到記者是脫離出媒體這個機構的。」

張潔平想像的是更加鬆散、靈活和快速的寫作,發布空間不必受「來自某某媒體」的限制,哪邊有影響力就選擇在哪邊發布,最後的分潤直接回歸到作者,讀者則可以對這些獨立記者組成的小型去中心自治組織提供長期的支持。張潔平指出,這樣的嘗試在很多國家與地方已經逐漸在發展,尤其是傳統媒體出現裂解的區域。

機構很容易流於建制化、保守化,未來的趨勢不一定需要所有人都效力於單一機構。張潔平引用香港的抗爭經驗「be water」解釋,要對抗媒體巨頭這種大鯨魚,小蝦米要更加零散,而且一定要大量的、靈活的協作。

➤對抗演算法,打造一個共同的廣場

張潔平投身Web3建設的重要原因,便是為了對抗現階段網路因演算法衍生的問題——人類社會本來就會出現虛假訊息的現象,而演算法導致我們看不到同溫層以外的東西,又大幅加重了假新聞或陰謀論的傷害。

「它不是造就,而是加重。同溫層本身不是問題,每個人背後都需要有一個支持自己的群體,問題是進了同溫層的人看不見同溫層以外的世界。」張潔平強調:「Web3的核心是透明、開放,這個開放性才是最重要的。」

理論上在Web3時代,演算法是無效的,沒有任何中心化機構能夠主導資訊。Web3沒有機構式的訊息發布平台,訊息的分布機制是去中心化的,每一則訊息對應一個位址,自然無法透過演算法決定發布哪些訊息。

有別於大多數網站根據使用者的點擊習慣,利用演算法提供個人化的推薦頁面,Matters彷彿走回頭路,每個人點進官網後,看到的是相同的首頁內容。「每個人看到一模一樣的東西,這件事情其實是不利於網站快速增長的。但是對我們來說,可能就是價值觀之一吧,我們要留住這個廣場,我們得保證有一個廣場,大家看到的東西是相同的。你可以去建立自己的同溫層,但只要你走到廣場,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一樣的。」

➤小蝦米能在Web3上成為一位行動者

在技術的基本架構上,Web3的特色之一是確保空間能盡量開放,但實際的應用會帶來什麼樣的景況,目前還無法知曉。「我不是那種技術樂觀派,」張潔平說:「現在這麼投入這件事情,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其實挺悲觀的,覺得大機構一旦進場,這個世界就會不一樣,所以小蝦米應該跑快一點,讓前面的好日子多幾年。」

NFT跟區塊鏈提供數位世界一個模擬現實世界的方式,它並不會顛覆現實世界本來就有的邏輯。假新聞、同溫層等等現存的問題,一樣會在Web3出現,只是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圈圈之外的世界。

「NFT是資本主義對自己的修正,是防止它極右化的一個修復,它就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實驗。」雖然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未可知,張潔平期待所有對現階段的網路環境有所不滿的人都能早一點走到Web3,去做一個行動者。

【出版NFT移民指南】完整專題

企畫:Openbook閱讀誌/責任編輯:王胤頡、吳致良、周月英/設計:林鈺馨


若本專題對您有所助益......

雖然NFT已在各領域熱議如沸,Openbook仍希望從出版這端思考加入的方式,企畫之初,我們先將NFT視為新的契機,思考典範轉移的運作,希望探知的是:出版作為台灣原創文化的豐沃土壤,可能發生的質變。若報導對您有所啟發和助益,歡迎以行動支持我們: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4-12 11:05
書評》疾病的「時間性」:《病從所願》與《間隙》的修復性書寫

在思考平路的《間隙》與隱匿的《病從所願》於台灣當代文學創作的意義時,我先在腦中搜尋了台灣文學的疾病書寫系譜。在我有限觀察裡,經常被討論的類型是「小說」,且大多是以第三人稱視角再現「疾病」及其「隱喻」的作品()。而小說中的疾病類型,身體與精神的殘疾都有,研究則揭示這些疾病在不同歷史時期如何彰顯社會病態、文化內涵、個人倫理。這些創作與論述累積,呈現的是充滿社會性的歷史時間。

那麼,「散文」呢?

閱讀《間隙》與《病從所願》時,可以很明顯感受到一種對於「內在時間」的梳理。精煉小說技藝的平路,將罹病後的生命狀態命名為「間隙」,在渡越無常與非常的人生境遇、身體的毀壞與完好之間,散文書寫陪伴她,她以此書回饋世界,療傷也療心。

隱匿則將最鍾愛、擅長的詩移到書中附錄,選擇「散文」作為敘事主力,因其認為散文無法留白,而須披露。她甚至為傷口疤痕取名,將疾病化為人格的延伸,由此展開與自己的內在對話。

dsc05543-bian_ji_suo_.jpg
詩人隱匿(攝影:王志元)

兩部作品皆充滿對於寫作、文學與閱讀的信仰。散文的抒情、詩意的文字、感受深刻的體悟外,讀來不僅是面向疾病與身體折磨,更在於重新經營人生況味。更重要的是,「散文」的個人性與抒情傾向,讓兩部作品殊異於辨證性的疾病書寫,而偏向倖存者的疾病誌,並為疾病賦予了特定的時間性。我暫且將此「時間性」梳理為「暫停」、「重置」、「非線性」三種時序與內涵,並就作品本身的線索展開討論。

➤暫停:因病而癒

平路在2019年下半年經歷兩個癌症確診(肺腺癌與乳癌)、接受了兩次手術。隱匿則在2013年罹患乳癌、後經歷一次復發,手術後的治療更是數年起跳,年度的、半年的術後追蹤檢查、每三個月的長期處方籤、每個月拿藥、每天吃藥,時間感就圍繞著疾病重新度量。但這些屬於疾病的「外在時間」,帶來的是兩位作者人生與身體內在時間的「暫停」。

兩位在討論「罹癌原因」時,都自覺地檢視起自己的性格。大學主修心理學的平路將自己命名為「fixation」,曾學習命理、星盤的隱匿則正視自己的「C型人格」,兩人同樣外表纖弱而性「執」。所以罹病倒是帶來了心理的療癒之路。

隱匿將佛教的「業從所願」(心願夠強大得以改變累世業障)轉換進書名,也經常引用尼采對於生病與健康此二元對立思維的批判(「生病是健康的契機」),更認為生病的癥結不是做「錯」了什麼,而是叔本華式的「自願」。平路在罹病前後都讓身心思考趨向禪思與靜坐,罹病後經常提到的是叔本華對於(幸福快樂的)因果的哲思。佛禪、哲學是「暫停」的思維機制,帶來心靈的縫合與療癒。


隱匿與平路分別將尼采(左)與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引用至作品中(圖片來源:WikiWiki

➤重置:陰性時間

而透過上面的「暫停」,兩位作者進一步思索的共同主題則是「習慣」與「親緣」。隱匿「重視精神、忽略肉體」的慣習,更一夜之間改變「無奶不歡」的飲食習慣;平路也驚訝於丟開原本數十年的習慣可以這麼容易,「原來它不是我的部分,說改就可以改。」但這些改變與重置倒也不完全是為了「癒病」,而是對於鬆開「我執」的一種體悟。這些身體性的慣習,也帶來對於「關係」中的慣性與積習的省悟。

對於坊間流傳的「乳癌的成因之一可能來自親密關係的破損或缺憾」,平路不同意「愛的缺失」之說,隱匿與「母愛過剩」之言絕交。但兩人無獨有偶地都仔細回顧起人生遭遇與「伴侶」和「母親」的關係。我不可避免地注意到其中被凸顯的「陰性時間」,那是來自於「乳癌」的陰性化特質(但請注意,男性一樣會罹患此癌症),更可在兩位作者經常提及引用的人物(蘇珊・桑塔格、西西、佐野洋子、樹木希林)中看到單一性別傾向。但兩位作者並非在「陰性化」(桑塔格式的批判),而是贖回被懸置已久的陰性時間。

當我讀到平路透過疾病思索「喜歡的樣子」,在疾病重新定義的時間中、重新看待創作與閱讀的間隙,或隱匿在自己的傷口看見不可勝收之「美」——第一次手術長長的疤痕如問號(因此她將之取名「小問」與之好好相處),復發後第二次手術則在問號旁邊加了「刪除線」——或全乳切除後的平坦甚至內凹的區塊甚至成了貓咪最愛窩著的地方,也因自己的悲傷讓共處的生命也共病。


作家平路(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這些片段的「陰性」在於將正反融合涵納,而非另翼於主流的時間(工作、家庭、再生產),更凸顯的是生命中非線性與循環的歷史時間。

非線性:「痊癒」的暴力

「線性時間觀」強力定義著人們對自己的生活與未來的想像,過去即是倒退,未來則是進步,談戀愛接著結婚然後生小孩,生病就要想辦法治療並痊癒。就如韓國文化人類學者Kim Eunjung(2017)以「痊癒的暴力」這組概念來質疑治療與痊癒作為普遍「好」的表現,如何帶來象徵性與物質性的暴力。這樣的暴力在兩位作者討論「病因」時都已提及,也從朋友、家人、醫者、他人的態度中深刻體驗過。但我並非認為兩位作者反對「痊癒」,而是在上兩段討論中看到,平路和隱匿賦予疾病與生命的獨特「時間性」。

這個「時間性」是非線性的、陰性的、哲思的,是罹病者的內在時間,但不與外在世界為敵,或無視肉體與社會性。如乳癌的治療提早停經、進入更年期徵狀、延遲生育,這是對於外在時間的干擾,但不能以此定義罹病者的人生失「常」。因此,我不將這兩部散文作品視為「療癒書寫」,而是帶有強大的修復功能:不著力於對疾病的對抗,而是強調病者的內在經驗,贖回被擱置的陰性時間、人生時刻,以及親密關係。甚至是真正的,與病共存。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病從所願:我知道病是怎麼來的
作者:隱匿
出版:聯合文學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隱匿
隱匿,寫詩、貓奴。著有詩集:《自由肉體》、《怎麼可能》、《冤獄》、《足夠的理由》、《永無止境的現在》、《0.018秒》。有河book玻璃詩集:《沒有時間足夠遠》、《兩次的河》。
散文集:《河貓》、《十年有河》、《貓隱書店》、《病從所願》。
法譯詩選集:《美的邊緣》。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
作者:平路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平路 
本名路平。當代最卓越的作家之一,無論創作的技巧、文字的錘鍊、形式的多元、題材的縱深,都深具出入時空開疆拓土的成就。
出生於臺灣高雄,臺灣大學心理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碩士。曾從事數理統計專業多年,香港光華文化新聞中心主任,並曾在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與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任教。
平路為吳三連獎文學獎得主。散文《袒露的心》以抽絲剝繭筆法,創作出家族書寫的高度,在2018年獲得第42屆金鼎獎。

重要著作包括:長篇小說《黑水》、《行道天涯》、《婆娑之島》、《東方之東》、《何日君再來》、《椿哥》;短篇小說集《蒙妮卡日記》、《百齡箋》、《凝脂溫泉》、《五印封緘》、《玉米田之死》、《禁書啟示錄》等;散文集《間隙》、《袒露的心》、《浪漫不浪漫》、《讀心之書》、《我凝視》、《巫婆の七味湯》、《香港已成往事》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4-11 10:50
OB短評》#361 別具星翳燈幻魅惑力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跨越世紀的亞洲觀光

明治.大正.昭和,日本旅遊手冊中的世界
旅行ガイドブックから読み解く 明治・大正・昭和 日本人のアジア観光
小牟田哲彥著,陳嫻若譯,臺灣商務,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你曾在旅行時翻閱過旅遊手冊嗎?裡頭可藏有什麼寶貴的歷史訊息?本書從旅遊手冊入手,嘗試還原與描繪日本明治至昭和時期,人們眼中的中國、滿洲、朝鮮與臺灣的歷史及風土樣貌。書中的車票、照片、護照、旅行紀錄等媒介訴說著時人的歷史記憶,閱讀過程有如進行一趟跨世紀的亞洲旅程。旅遊手冊不只承載著觀光地的資訊,跟隨作者的慧眼,我們將一同窺見日本現代化的歷史,以及日本帝國衰亡後,旅遊手冊所反映出東亞歷史的新樣貌。【內容簡介

大概是時間在煮我吧

張西著,三采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單光紙般的氛圍,南西店的恍惚潮感,文體混搭出清清淺淺的參差,作者在此找到了一種頗為加分的呈現方式,輕盈,飄渺,欲言又止,讓人想一探究竟,闔上書後,又有股朦朧的療癒感。紗簾微動的閱讀體驗。【內容簡介

彩虹公寓

Rainbow Apartment
漫畫作者:墨里可(MORIKU)、陳沛珛(CHEN Pei-Hsiu)、 藍尼(Elainee, NIN)、 李瑋恩(Weien Lee)、盧卡斯(Lucas Paixão),大辣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因為性相關內容而在書店通路被列為限制級的出版品,有個超越分級的恆常主題:「愛」。書中以6篇故事(6種生活)想像台灣同婚通過5年後、非常「近」的未來,以及世界通行許久的「彩虹公寓」共居概念與尋常情感/情慾的多元樣態。6組台灣在地(一位旅台外籍)圖文創作者,皆有其視覺特色,也反映了各世代身分對於性、性別、慾望的掙扎和期待。可惜各樓層的人們沒有連結互動,讓敘事高度獨立之餘,少了「彩虹公寓」這一共同體的可能想像。【內容簡介

合境平安

楊富閔著,皇冠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作者魂回童年,勾勒出讓我們感到親近,充滿烟火氣息的情節,卻又忽地將自身抽離,給出後見之明。這些在時間軸上的反覆逡巡,多視點的交織,令人置身宛如吉卜力動畫那般現實與奇幻交錯又帶著鄉愁的世界。而其所描繪出的神人共生的世界觀,亦隱隱含有希臘神話之況味。【內容簡介

湖骨

陳泓名著,時報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小說讀來如在博物館中飄浮徘徊,每個標本各自沉浸在片段的記憶裡,所有的激情、慾念、惶惑、傷痛似乎都成了前世經驗,歷歷在目卻情感淡漠。作者調動大量的符碼來填充情節,宛如醒不過來的清明夢,敘事之芯不易掌握,卻也別有一種星翳燈幻的魅惑力。【內容簡介

偷亞提拉的馬的男孩

El niño que robó el caballo de Atila
伊凡.雷皮拉(Iván Repila)著,葉淑吟譯,馬可孛羅,33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部惡夢般的殘酷童話,有如極簡版的存在主義,所有的文明性都被削除殆盡,只剩下最原始的生理機能,和不明所以的執念。落井故事讓人想起安部公房的《砂丘之女》,卻又純真得暴力無罪,毫無控訴的餘地。這樣的寓言已然不需要寓意,它只會讓你撞見生而為人的原罪。【內容簡介

一切皆有可能

Anything Is Possible
伊麗莎白.斯特勞特(Elizabeth Strout)著,賈曉光譯,寶瓶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幽微寬柔的連環短篇集,帶有典型「偉大的美國小說」的DNA:所有的小鎮之人都困在過去的羞恥之中,當然還是可以快樂的,但快樂只有一種,羞恥卻萬萬種,而且隨時隨地都能竄出來,打趴你一時性的快樂。作者在此展現的不只是爐火純青、化平凡為非凡的技巧,還有某種近乎傻大姐的韌性,也唯有如此,你才能熬得過千瘡百孔的恥感人生。【內容簡介

不平等的樣貌

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
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
張優遠(Teo You Yenn)著,方祖芳譯,聯經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益 
這份以民族誌方法完成的社會學報告,或許是迄今為止最生動有趣、也最具深度的新加坡書。唯才是用所造成的不平等、獎懲制度的偏頗、效率至上的扭曲價值觀,都在書中小人物的身上一一現形,狠狠戳穿了新加坡自我陶醉的光鮮外膜,連帶質疑了「亞洲四小龍」這類的資本主義標籤。作者敘事論事尤其清淺明確,也為社普書系做出了不可多得的示範。【內容簡介

感與知

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Feeling and Knowing: Making the Mind Conscious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著,李明芝譯,商周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神經科學已成為今日人類探究大腦運作的重要學門,可以說,神經系統的傳導與接受主導了人類心智的形塑與運作。藉由本書扼要且具體系的說明,我們除了可以清晰認識人類神經系統運作的基本原理,亦能分辨心智與意識的差異,以及在作者的導引下,進一步探究人類大腦心智與意識如何交互運作並形塑我們的內心世界。【內容簡介

解剖時間

從科學、哲學、歷史到個人經驗,我們如何看待、研究與感受時間,思考時間的真實與虛幻?
The Clock Mirage: Our Myth of Measured Time
約瑟夫.馬祖爾(Joseph Mazur)著,張宛雯譯,臉譜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作者精簡勾勒歷代思想家的時間觀,又能從個人感覺出發,捕捉這個時代特有的時間感,聊天般的口吻古今穿梭,輕盈通透,頗有種宇宙性的數理詩意。據說時間只是這個次元的幻相,而對煞費周章來到這裡的我們而言,自然更就有理由執迷不悟,更該好好體驗它的虛幻了。【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