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書房》三浦紫苑新作《哀歌不響》被譽為「2021最有活力」青春小說,及其它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曾出版《多田便利屋》、《哪啊哪啊~神去村》、《沒有愛的世界》的直木獎作家三浦紫苑,睽違3年再次推出小說新作《哀歌不響》(双葉社),廣獲各大書店店員好評,被讚為「想要一再閱讀」、「2021最有活力」、「共感度超高」的青春小說。被海與山環繞的餅湯溫泉,早已不復昔日的繁榮。在這個閒適而蕭條的小鎮生活的高二生怜,一邊擔憂著複雜的家庭問題及不得不面對的志願選擇,一邊被自由奔放的友人們耍得團團轉,過著煩惱不斷的每一天。三浦透過極為平凡的男子高中生們無厘頭的日常,書寫少年們認識自身、理解他人,漸漸朝向大人之路邁進的成長軌跡。評論家大矢博子評述:「無論沉浸於悲傷與否,明日總會到來。既然如此,笑著過活絕對是更好的選擇。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生命力與智慧,便是這個故事希望傳達的概念。」

■寫下《向日葵不開的夏天》、《烏鴉的拇指》、《光媒之花》、《龍神之雨》等暢銷小說的文學獎作家道尾秀介,將在本月底出版最新長篇力作《雷神》(新潮社)。一通威脅電話,成為埼玉縣料理店老闆藤原幸人一連串慘劇的開始。昭和年即將結束時,母親的離奇死亡及毒殺事件降臨到藤原家。為了查明真相,幸人與姊姊亞沙實一同試著潛入舊習仍存的故鄉。母親因何而死?父親又是否真的犯了「罪」?村裡舉行傳統祭典「神鳴講」那日降下的雷擊、震撼後世信件、父親終其一生試圖隱藏的照片,以及數十年後發生的新的悲劇,這之間暗藏什麼聯繫呢?透過現在與過去、善意與惡意的交錯,道尾為讀者帶來「過去的我絕對無法寫出的自信之作」。

■著有《一瞬之光》、《不可或缺的人》、《一億元的分手費》的直木獎作家白石一文,本月底出版長篇小說新作《藍泉的魔人們》(新潮社)。小説家前澤倫文與戀人同住於新宿區的高塔式住宅大樓,在這棟名為「藍泉塔新宿」、總戶數1300戶的大樓中,美國、俄羅斯、中國的重要人物相繼離奇死亡,現場更據傳有白色幽靈出沒。為了挖掘死亡謎團,前澤在大樓中展開調查,卻意外發現隱藏在大樓中的驚天祕密。
《藍泉的魔人們》以男女的未來為題,思考女性自生產中解放、性對於人類而言失去必要性、與人工智慧之間的性成為可能之後,男女之間、人與人之間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安置愛與情感。本書在《週刊新潮》連載期間即引發話題,其訴說的前衛異想與文明情慾,猶如挑戰人類繁殖與存續型態的現代啟示錄。

■著有《安傑爾之蝶》、《冬雷》、《雪之鐵樹》,去年又以《銀花之藏》入圍直木獎的小說家遠田潤子,於上個月底出版新作《綠蔭深處》(小學館),書寫74歲老人與25歲青年的奇蹟道路旅程。「哥哥啊,我現在要去殺你了喔。」在大阪經營咖哩店的三宅紘二郎,某日因為一張明信片上的漢詩,喚起塵封50年的黑暗記憶,並在迎來人生暮年的此刻下定決心手刃兄長。紘二郎匆匆購入一部二手車,便要啟程前往兄長居住的大分縣日田。而此時,賣出不良二手車心懷愧疚的前中古車店長劉,出現在紘二郎的眼前,成為他前往大分縣的代駕人。年齡堪比紘二郎孫子的劉,在6日的旅途中漸漸拯救紘二郎孤獨壓抑的內心,然而,劉身上卻也背負著沉重的祕密。遠田透過老人與青年二人的公路之旅,開展出一篇關於愛恨、執念與救贖的感動之作。

■以新潮社新人賞得獎作《槍》踏入文壇,其後又以《遮光》、《泥土裡的孩子》、《掏摸》等小說橫掃多座文學大獎的中村文則,本月初出版最新代表作《卡牌師》(朝日新聞出版)。身為一名不相信占卜的占卜師,同時也是違法賭場荷官的主角,因某個組織的指令而捲入麻煩事件中,成了冷酷資產家的顧問占卜師。「現在就絕望還太早了!」中村以極致的臨場感及心理描寫,勾勒不向蠻橫世界妥協的燦爛之光。

■備受歡迎的《深夜咖啡店》系列作者古內一繪,繼2018年底的《再見了!深夜咖啡店》後,再次推出美食系小說《最棒的下午茶作法》(中央公論新社)。在老舖旅館工作的涼音,終於如願被分派到心心念念的營銷部服務課下午茶團隊。歡欣鼓舞充滿動力的她,積極地提出新企劃,卻被西點師一句「不是新穎就是好」澆熄滿腔熱血。「所謂最棒的下午茶,到底是什麼呢?」古內透過春夏秋冬的季節甜點,以及人物們的糾葛與成長,書寫幸福滿溢的美食物語。

■以書寫BL小說發跡,著有《愛情可以分割嗎?》、《Off Air》等代表作的一穂ミチ,於上個月底出版一般向短篇小說集《Small World》(講談社)。假裝夫妻和諧的家庭主婦與家庭不幸的少年、和離婚回娘家的姊姊再次一同生活的高中生弟弟、開心迎接長孫誕生卻迎來不幸的祖母與女兒家族、偷偷信件往來的男女、無法好好溝通的父與子、未能說出重要的話便迎來分別的高中生等,一穂透過6個獨立篇章,譜寫在廣大世界中懷抱自己的小世界、各有各的煩惱、痛苦、憂愁與希望的人們的故事,以細緻幽微的情感刻畫、共鳴感十足的人物,以及令人難忘的尾韻,獲得書店店員與眾多讀者一致好評。


左起:《卡牌師》、《最棒的下午茶作法》、《Small World》

【業界新聞】

■日本漫畫家暨插畫家今日町子,於本月中推出新書《Distance:我的#stayhome日記》(rn press),以極簡的文字及平易近人的手繪插圖,細緻描摹2020年4月日本發布緊急事態宣言、「社交距離」成為理所當然的新日常後,人群以及街町的樣貌。今日町子的筆觸帶著柔和的靜謐感,以貼近人物的角度,呈現一幅又一幅繪畫日記,揭露一年來疫情環繞下依舊努力生活的平凡人們,其日常的不便與改變。


《Distance:我的#stayhome日記》內頁(取自amazon

■在電視台報導最前線從業22年的日本女記者鈴木梓,上個月以筆名水野梓跨足文壇,發行社會派懸疑寫實小說《蝴蝶沉眠之處》(ポプラ社),書寫命案過後,事件關係人的「後續」。水野表示:「每次一有事件發生,媒體立刻聞聲而至,但事件落幕後相關追蹤卻寥寥無幾。我想做的工作,是在攝影機離開後,去仔細傾聽未被聽見的無言之聲。」
水野在擔任日本電視台《NNN檔案》節目製作人時,接觸到有冤罪疑慮的飯塚事件,命案的發展和死刑受刑人家屬的現況,讓她有許多觸動和啟發,並成為創作的契機。《蝴蝶沉眠之處》講述電視台女記者與警察權力之間的暗鬥與角力,以及對罪與罰和「真正的贖罪」的探求。一名小學生自學校屋頂墜樓而死,女記者以霸凌自殺的方向進行調查取材,卻發現少年的母親是過去疑似因冤罪判死的「加害者」女兒。過去的殺人事件與墜樓案是否有著什麼牽扯呢?水野受訪時提到,高舉公正中立的主流媒體無法碰觸的情感面,以及事件的深層樣貌,唯有透過小說才得以傳達,故而提筆寫下這個故事。

■以刑事劇《古畑任三郎》廣為人知的日本資深實力派男演員田村正和,近日傳出已於今年4月因心臟衰竭辭世,享壽77歳。出道超過60年的他,自1960到80年代就因演出許多時代劇而活躍於日本藝壇,90年代更因出演紳士刑警古畑任三郎一角,成為資深影迷心中難以忘懷的經典。田村參演的電影及電視劇多不勝數,其中亦包含許多知名文學家的作品改編,譬如松本清張系列的《黑革記事本》1982年版、《疑惑》、《十萬分之一的偶然》、山本周五郎的《樅樹挺立時》、吉川英治的《新書太閤記》,據說更因柴田錬三郎本人的青睞,被指派為柴田所著《眠狂四郎》舞台版主角,亦參與橫跨數個年代的《眠狂四郎》電視劇、電影版演出。


日本實力派資深男演員田村正和 (取自映画.com

■日本出版社白泉社20日上午發出訃告:以作品《烙印勇士》聞名於世的知名漫畫家三浦建太郎,已於5月6日因急性主動脈剝離辭世,享年54歲。
《烙印勇士》於1989年開始連載,以精湛的畫工、龐大的中世紀魔法世界,及深刻的劇情吸引無數讀者。在殘酷暴力的故事中,細膩的筆觸賦予人物深刻的悲劇精神。系列累計發行量已超過4000萬本,並曾推出動畫和遊戲。作者離世消息公告之後,台灣和日本眾多讀者感嘆:再也等不到結局了。


《烙印勇士》作者三浦建太郎於5月6日辭世(取自wiki

【得獎消息】

■第34屆三島由紀夫獎及山本周五郎獎評選結果於月中出爐,小說家乘代雄介以《行旅練習》(講談社)奪得本屆三島由紀夫獎,山本周五郎獎則由佐藤究的《特斯卡特利波卡》(角川出版)摘得桂冠。
乘代在2015年以出道作《自十七八起》奪得第58屆群像新人獎,其後又出版了《真正的讀書家》、《最佳任務》等作品。今年初發行的道路小說《行旅練習》,講述即將就讀中學的足球少女與小說家叔父二人,在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取消既定行程的春假期間,一同沿著利根川,從千葉縣我孫子徒步走到茨城縣職業足球俱樂部「鹿島鹿角」根據地的過程。行旅的練習,亦是練習的行旅。乘代在宛如公路電影的場景及沿途自然景致的描寫中,融入小說家的文字練習、姪女的足球練習,以至於「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的人生修行。
有鬼才之稱的山本周五郎獎得主佐藤究,過去亦曾以《紅玉髓的死神》、《QJKJQ》、《Ank: A Mirroring Ape》等深具神祕色彩的小說奪得多項獎座。本次獲獎的《特斯卡特利波卡》,以墨西哥及日本川崎兩個交錯的舞台,呈現沾染麻藥及器官買賣鮮血的資本主義與阿茲特克古文明交會的暗影,以及在令和年間甦醒的黑暗神話。知名藝文記者內藤麻里子評論本作為「具有世界級水準的魔幻寫實大作」,評論家大森望則稱之為「犯罪小說與世界文學的融合」。


乘代雄介《行旅練習》(左)與佐藤究《特斯卡特利波卡》

■第74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於上個月底公告,坂上泉的《Invisible》(文藝春秋)及櫻田智也的《蟬蛻》(東京創元社)並列獲選為長編及連作短編集部門得主。《蟬蛻》為櫻田筆下第二本以昆蟲狂熱偵探魞澤泉為主角的小說,與上一部《探照燈與誘蛾燈》同為連作短篇。身為資深昆蟲宅的魞澤,不知為何總是在尋訪昆蟲的過程中遭遇各種不可思議的事件。櫻田透過〈蟬蛻〉、〈小町蜘蛛〉、〈彼方的甲蟲〉、〈螢火蟲計畫〉、〈南撒哈拉之蠅〉5個以昆蟲為名的篇章,講述暗含悲傷、愛憐等人性情感的懸疑短篇。關於坂上泉的警探小說《Invisible》,則詳見東亞書房2021年2月藝文短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廖振富》書牽萬里緣

2020年5月,《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由玉山社出版,這是我試圖走出學院藩籬,與臺灣社會大眾對話的臺灣文史通俗寫作。自序最後註明:「2020年4月21日,疫情方殷之際,寫於鳥聲啁啾的臺中家園」。誰料一年過去了,臺灣卻陷入疫情加速惡化的嚴重恐慌中,更甚於去年。

在這充滿「末世感」的當下,如何沉澱心緒,免於惶惑不安的激烈震盪,其實是艱鉅的自我挑戰。而閱讀與沉思,不失為反身自照、凝視生命的有效途徑。緣此,我細細回想,歷來最能給我生命觸動的書是什麼?腦中立即浮現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與蔡烈光《陳年往事話朱家》兩本書。

最先讀到《懷樹又懷人》在1993年暑假,當時我在專科學校擔任講師,同時在博士班攻讀,確定博士論文將以三位出身霧峰林家的櫟社詩人: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的作品為研究對象。驚喜發現《懷樹又懷人》出版,快速讀完猶不足,更推薦給校內國文老師組成的小型讀書會,志願擔任導讀者。對出身國文系的我而言,《懷樹又懷人》不只是一本精彩的臺灣人物傳記,更是帶領我從遙遠的中國古典文學領域,回歸生命母土、開展精神「返鄉之旅」的啟蒙書。

在知識配備上,當時我已熟讀葉榮鐘的《臺灣人物群像》、《臺灣民族運動史》等書,並大量蒐集、閱讀櫟社詩人的作品與相關史料。不過等我讀到《懷樹又懷人》,書中這些年紀約相當於我祖父、曾祖父輩的臺灣近代人物,他們的音容笑貌,對時代的深刻感懷,互動往來的愛恨情仇,以及那個時代的特殊氛圍,才真正活生生呈現在我眼前。

因書牽起的奇妙緣分,不僅僅是書中內容的啟發,更是「人與人的連結」。2010年春天,林莊生(1930~2015)出版新書《站在臺灣文學的邊緣》,特別交代出版單位真理大學臺灣文學資料館寄新書給我,並附一短箋,說他因鄉親轉告,獲知我曾在《新修霧峰鄉志》書中介紹他的著作,對我的評介引為知音。於是我們開始隔著太平洋,展開數年無時差的網路通信。

2014年10月上旬,通信多年後我終於一償宿願,歷經漫長航程,與同事汪俊彥老師一起到加拿大渥太華林先生家中作客10天,備受林先生夫婦的熱情款待。從清晨到深夜,我們以臺語鄉音不停的聊天,從錄影存檔的正式訪談,到隨興的自在閒聊,話題離不開故鄉的人與事:諸如日治到戰後的臺灣政治與社會變遷、他對父執輩臺灣文化人的印象、父親莊垂勝與中央書局的記憶、霧峰林家的歷史、故鄉近況、臺中與霧峰的地景變遷等。


廖振富(左)與林莊生夫婦合照(廖振富提供)

林先生出身鹿港書香世家,他的本行是生物統計,但談吐儒雅,深具人文涵養。他的住家佈置充滿藝術美感,茶几上有兩座雕塑家陳夏雨的作品,其中之一是他父親好友葉榮鐘所贈。客廳和地下室壁面,掛著他與女兒的畫作,樓梯壁面則有多幅書法掛軸,分別出自祖父莊士哲、伯父莊太岳、父親莊垂勝、堂兄莊幼岳、以及他的老師張錫卿之手。我對他父親莊垂勝抄寫的林幼春詩作〈遠因〉,印象尤其深刻,此詩刻劃詩人置身二戰期間,強烈悲憤的感懷,我在博士論文中曾加以討論。

即使有10天的日夜暢談,彼此仍感意猶未盡,當時我甚至懷抱著夢想,託林夫人打聽,考慮買下他們社區裡待售的空屋,並天真盤算著:若能與林先生夫婦當鄰居,我可利用寒暑假來此短期居住,以便更完整深入挖掘他珍貴的記憶與人生智慧。

世事難料,也或許冥冥中自有安排,回臺不到三個月,就突然接到林夫人來信告知林先生猝然離世的訊息,他臨終前交代遺願:希望我將接下他的棒子,繼續努力傳承臺灣的歷史文化。我們一生中僅有的這次交會,讓我深刻感受到:「一即永恆」。

近期另一因書牽起的連結,則是蔡烈光的《陳年往事話朱家》,這本書雖然與《懷樹又懷人》都不是熱門暢銷書,但同樣獲得不少迴響,而兩本書其實有微妙的關聯。

我原先並不認識蔡烈光女士(1938~),2019年3月,偶然在臉書上讀到以「陳年往事話朱家」為題的系列文章,非常驚訝發現:竟是日治時期著名小說家朱點人的長媳所寫。一路讀下來,欲罷不能。她以連載方式詳述朱點人的妻兒在他去世後的生活苦況與奮鬥經過,而更感人的內容,是她描寫嫁給朱點人長子朱筆岫後曲折離奇的大半生。


蔡烈光(廖振富提供)

更早幾年,我曾寫過文章討論莊垂勝、朱點人與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岸田秋彥三人,因躲避二戰末期空襲砲火而締結的深刻情誼(),因而對朱點人家屬的現況非常好奇。當時曾透過林莊生介紹,與朱筆岫通過兩次電子信,但所知無多。因此讀到蔡烈光的「陳年往事話朱家」連載文章不久,便透過臉書私訊與她聯繫。後來在她同意下,推薦給玉山社總編輯魏淑貞女士,編輯成書出版。

她的文章非常引人入勝,她雖經歷血淚斑斑的人生歷程,卻始終保有樂觀豁達的精神,能屈能伸,充滿正義感,絕不向惡勢力低頭。而她的丈夫,因父親朱點人被殺害的內在創傷,長期處在恐懼與自我封閉的心靈孤堡裡。書中詳細描述她如何在沉悶而飽受壓抑的家庭關係,與外在政治壓迫的雙重困頓下,不斷嘗試各種方法,在臺灣與美國幾度來回,最後成功帶領全家移民美國,遠離迫害他們數十年的政權。她的堅毅與勇敢,智慧與謀略,在在令人讚佩!

透過密集通信,我們聊得非常投緣,他們夫妻在美國的晚年生活漸入佳境,兩老相互照顧,緊密相依,兒孫成群。她喜歡養雞種花,與鄰居相處和睦,並結交多位黑人好友。夫妻還開車從北卡遠征芝加哥,心態一點也不像八十幾歲的老人。

她的二哥與臺灣文史前輩李南衡是多年老友,而李南衡曾是我在臺灣師大臺文所碩士班任教時期的「老學生」,去年曾邀我上他主持的「綠色論壇」電台節目,介紹《陳年往事話朱家》一書。最近她的二哥回臺探親,雖在疫情隔離中,她仍居間聯繫,希望促成我跟她二哥晤面的機會。這樣因書而促成的連結,何等奇妙!

從林莊生到蔡烈光,從《懷樹又懷人》到《陳年往事話朱家》,雖然我們遠隔千萬里,卻因書結緣,真情相感。他們以精采而動人的生命書寫,透過文字呈現鮮明個性與人生智慧。他們出生在日治時期,走過臺灣近代激烈的社會變遷,都對故鄉保有深刻的關懷,讓我在「齊心抗疫,同島一命」的當下氛圍中,領受到無比豐沛的、為臺灣文化傳承接力奮鬥的勇氣與信心。


廖振富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出身國文系的臺灣文學研究者,曾任臺灣師大臺文所教授、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出版學術著作《櫟社研究新論》、《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晩清到二二八》、《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臺中文學史》(與楊翠合著)等書。近年轉向臺灣文史的通俗寫作,出版《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老派文青的文學浪漫》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廖振富(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2021-05-27 12:00
滿滿漫畫節 上》為了把台漫各種風格一次攤開:專訪創辦人老B

Mangasick公館漫畫私倉開業於2013年,是台北次文化漫畫的重要地標,也是許多漫迷北上必訪的書店。2020年,他們啟動了「滿滿漫畫節」計畫,苦心籌備,卻不巧遇上疫情爆發,被迫轉為線上。2021年4月,活動順利以實體方式與讀者見面,55組台灣原創漫畫攤位,600張門票搶購一空,若非入場人數有限制,參與人數勢必更高。

從漫畫私倉到滿滿漫畫節,Mangasick能量爆發彷彿源源不絕,Openbook閱讀誌特別專訪創辦人老B(黃廷玉),分享箇中的辛苦與樂事。

▇一次把作品攤開的Mangasick經驗

Mangasick店內主要引介日本戰後的另類漫畫,所收的書籍重視藝術表現,尤其日本60~80年代的前衛美學。老B說:「這些和另類文化相關的漫畫是我們一開始最想帶進來讓台灣創作者認識的。雖然它們看起來好像是過去的產物,只存在於歷史之中,可是在日本,持續受到這條脈絡影響的創作者至今仍然很多。另外由於我們身在台灣,所以最前端或自費出版的作品也是我們收集與推廣的重點。當然這類型的創作在世界各地都非常多,但漸漸這樣收下來,還是希望主要能網羅台灣最前衛的漫畫作品,這跟地緣有直接的關係。」

開店的過程中,老B發現台灣有許多人對畫漫畫感興趣,在草率季與Not Big Issue小誌/獨立刊物市集中,她看見其中有一小部分的人在畫漫畫,而在同人文化的場子如CWT、FF、COMIC NOVA中,她也嗅到有些作品的氣息,與同人文化略有差異。

「這兩三年逛下來,我好想把這些人全部聚集在一起,因為『聚在一起』對我來說很重要。」Mangasick開幕時,販售許多自費出版的作品是讀者感到陌生的,老B回憶:「有些人會覺得『這些到底是什麼東西』,對我們店的存在跟我們賣的作品,感到十分疑惑。但很重要的是:『一次把作品攤開給大家看』,讀者的認知就會發生改變。」

開業迄今8年,Mangasick所做的不僅只於空間經營而已。首先,兩位創辦人老B與黃尖(黃鴻硯)不定期在店內舉辦展覽,換展十分頻繁,每個月都有一檔。其次,在漫畫評論甚少的台灣評論場域中,兩人也勤於撰寫漫評,引介大量作品,在書店的社群或網站中發表。其三,Mangasick也做書,目前已獨立出版超過15部作品。

Mangasick自己架設了線上選購網站,販售不需委外。實體店內則不僅販售,也提供藏書讓讀者付費閱覽,使諸多珍貴且難得的作品得以反覆被不同讀者閱覽。此外副店長黃尖也擔任翻譯,是丸尾末廣、五十嵐大介、松本大洋、古屋兔丸、吉田戰車等日本大師經典作品的中文譯者,深受台灣出版社仰重。

如此用心與經年的深耕,已讓Mangasick成為許多讀者對外認識日本另類漫畫的重要窗口,獨特的選書拓寬了消費者的美學視野,也滋養了不少台灣創作者。也因為在商業上多角化的經營,當第一屆滿滿漫畫節遇到疫情的突發變故時,主辦單位也能有完整的應變機制。


第2屆滿滿漫畫節會場

▇同人+小誌

如果把同人跟小誌視為台灣漫畫在商業主流外,另外兩個重要的領域,那麼「滿滿漫畫節」的目標即在將這兩個不同區塊的作品聚集在一起。老B提到:「我想把同人場畫奇怪漫畫的人找出來,同時,也讓習慣同人文化的讀者看看小誌市集的作品。讓兩邊的作者們知道彼此的存在而可以交流,更讓讀者們知道,『台灣漫畫』囊括的東西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元。因為這個想法,才會有『滿滿漫畫節』。」

雖然開店已讓她接觸到相當多台灣創作者,不過,舉辦活動仍讓老B發現許多意外的作品:「這兩次收件,我都會收到完全陌生作者的作品,甚至有些人是因為想參加滿滿漫畫節,而開始創作第一本漫畫。」

老B分享兩位第一屆便與會的創作者,首先是《請務必小心獨立作業》的作者cc作務,他是Mangasick長年的讀者,每次到店裡都只閱讀日本戰後另類藝術的作品,聽到要舉辦滿滿時,他便也想來畫畫看。cc作務雖不以畫技見長,卻能看出他對漫畫的思考,作品中拆解了框線、分鏡、留白等等漫畫元素,思考這些元素的變換。「這種作品絕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可是它非常重要,因為它非常認真在思考漫畫的本質。」老B說。


(取自滿滿漫畫節臉書

收到「偵探H.Z小姐」的作品時,老B也感到非常興奮,「劇本完全就是那種霹靂火或是鬥魚之類的,很鄉土劇、很街頭的感覺。裡面的主角多半是看起來會讓人害怕的少年囝仔,她用漫畫畫出他們的生命。畫面的用色和書籍的設計,包含字型等細節,乍看似乎很粗劣,實際上整個都是有經過設計的,味道就是對。」

▇第一屆改為數位展,忙到快人間蒸發

苦心籌備良久的第一屆滿滿漫畫節,不幸在去年春天遭逢疫情。當時考量到若因為活動而有任何萬一,實在是一間小書店難以承擔,因此在原訂活動的前一週,老B毅然決定改為線上舉行。隨之而來的則是轉為數位書展所帶來的龐大、繁瑣的工作量。

「我請參展的作者把預備販售的書籍寄到我這邊,統一由我來上架到Mangasick的網店,殊不知這件事情讓我忙到快人間蒸發,真的想得太簡單了!」老B苦笑著回憶。

首先,光是上架,必須拍攝所有商品的試閱照片。先得看過所有作品,一一挑出試閱的內頁,再進行拍照、修圖、上架,還要架網站。「為了讓讀者真的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最後甚至還拍了影片,全部都是我們一手包辦。」為此,老B整整一週蜷縮在店裡的角落不斷處理,「我主要根據書店的經驗以及自己的感性,判斷哪些畫面比較吸睛,希望能在網路上就能讓讀者感到心動。」選圖和拍照的工作她都不假他人,「想想,這不就是博客來這種大公司在做的事情嗎?」

上架完成之後,接著要處理訂單。「我一開始和作者要的量太過保守了,丟到線上後,才發現反響真的是無遠弗屆,很多作品在2、3個小時內銷售一空,得馬上開始聯絡補貨,另外,訂單的累積與合併的問題,也得依靠人工作業。」當時的老B經常是半夜揀貨,白天才能讓店員出貨和寄送。加上打工的幫手,僅4人完成這些龐雜的工作。而銷售完成之後,還要跟參展的夥伴對帳。

這段經歷對於經歷過疫情變動的藝文工作者來說,充滿了滿滿的既視感,也是這兩年各家策展單位普遍遇到的困難。從實體轉為數位看似容易,實則充滿了繁瑣的細節,大多數單位也許有一定的人力應對,而Mangasick作為獨立的民間機構,辛苦可說是加倍的。

所幸,辛苦換來的是豐實的收穫。「第一屆結束後,我很強烈地感覺到:這件事情可以做!」五十多個單位的作品全數上架後,幾乎每個作者的書都有賣出,也有讀者下了好多筆訂單。老B說:「我不確定是因為線上的關係,還是滿滿(漫畫節)讓讀者的購買慾變高,但很多平常在店裡銷售狀況平平的作品,都有滿不錯的成績。應該是因為漫畫節能讓讀者有『好,我來認真逛,今天來買漫畫!』的想法。」

她更表示:「其實整個做完後,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因為有些創作者是藉由滿滿漫畫節,才第一次完成他們的作品,讀者的購買力也讓我嚇了一大跳。這件事情真正地在我的統籌下發生,真的很感動。」

▇希望呈現多元的藝術表現

有了第一年的口碑,第二屆的收件非常踴躍,總計有超過100件的參展申請,老B從中選出了55攤。為了展現台漫的多元樣貌,老B希望各種風格的作品都能容納其中。在兩屆的參展名單中,不難發現有同人場大手級的作者,如第一屆有米宗子、Karas押形,第二屆則有日下棗、薪鹽,可見參展者對滿滿漫畫節的信心。 

談到遴選的標準,老B說明第一是希望美學強烈,第二則是作品必須完整,能讓與會的讀者看見完整的創作,而非意念的拼貼。「內容完整,難免和畫技好壞有一定關係,但也並非畫技好就會選,而是作品本身有沒有『另類的趣味』,讀完後是否有餘味,都是很重要的。」關於類型的多元,她特別說明並非指少女、科幻等分類,而是「美學表現」上的多元,例如她特別挑選了一些台灣創作中較少見的純美式風格或是插畫感強烈的作品,以呈現臺灣漫畫的不同面向。

我們請老B為Openbook閱讀誌的讀者推介一些作品,她說自己在Mangasick其實鮮少主動向客人推薦作品,不過她很樂意為對次文化漫畫尚不熟悉的讀者,推薦一些較好入門的作品。

老B首先為參展作品進行了主觀的粗略分類,第一類是「實驗漫畫」:相較於主流作品強調故事的易讀,這類漫畫著重在畫面或敘事的實驗,往往給讀者很大的刺激感。她首先推薦游博任的《游博任地方故事集vol.1》,美國另類漫畫對他的影響很深,但創作卻從台灣土地出發,發展出相當獨特的畫面與情節,2021年4月號的《大誌》也有他的作品,很值得找來一讀。


(取自滿滿漫畫節臉書

第二位推薦的是Plastaco Mino,作品充斥著大量的建築,讓角色存在其中,畫面充滿幾何線條,相當具實驗性。

第二類是「另類漫畫」,跟實驗漫畫不同的是,它們的畫風特殊,也維持流暢的敘事。老B推薦大家認識Ning Lu的《不重要的廉價故事集》和《今天要去跳海》,故事發想於年輕人們的日常煩惱,畫面經營相當有戲劇張力。

另一位則是小誌界頗具知名度的羅宜凡以及他主編的地下漫畫合輯《精裝少年壞報》,而《無聊陣線聯盟》整本都是他的創作,厚度比照一般商業單行本,非常紮實。老B說:「這是非常次文化的漫畫作品,內容充滿了90年代年輕人喜歡的元素,以及現在的樂團文化,台詞會讓我想到藤澤亨式的惡趣味,真的很好玩,保留了很多LKK的東西。還有日安焦慮的《世界邊緣之旅1+2》,也很推薦,不過大家應該都已經認識他了吧?!」


(取自滿滿漫畫節臉書


(取自滿滿漫畫節臉書

第三類是看似插畫、圖文感較強,好像放在文創市集也不違和的可愛風格,老B非常推薦粉專「嘎啦嘎啦屋」的瑪魯的作品。Mangasick曾出版過她的《亞種圖鑑》,「作品帶有一些鬱悶或軟爛,可愛對她來說好像並不等於正面,她用可愛去表達不是那麼積極陽光的面向,比較像在陰影裡面的東西,我覺得超級好的。」


(取自滿滿漫畫節臉書

第四類是以往多半在同人場域發表作品的作者。他們的創作路線在二創與ACG文化盛行的同人場之中顯得獨樹一幟。其中,老B與黃尖邀請catman為本屆滿滿漫畫節繪製主視覺。「她的風格不僅是在同人場裡顯得超級特別,實驗性也非常足夠,對我們來說是很想推薦給大家認識的作者。《霓虹籠》系列是BL漫畫,描繪兩個男生從曖昧到談戀愛,約會的場景都在台北街頭,比方師大公園、和平新生路口的天橋之類等等,很Local,畫風卻又很有趣。」


catman為第二屆滿滿漫畫節繪製主視覺(取自滿滿漫畫節臉書


(取自滿滿漫畫節臉書

另一組推薦的創作者,是「的歡樂縱貫線」,老B是在台創祭發現森森Sen的《黑貓》,相當喜歡,而她這次也為滿滿帶來作品《失眠日記》,以繪本的方式做了7本小書,分別是星期一到星期日,描繪夜晚中不同的失眠故事。


(取自滿滿漫畫節臉書

▇用門票收入,買下每一攤的作品

作為民間機構所舉辦的漫畫節,老B從未向公部門申請任何補助,「可能是我出身屏東比較鄉下,鄉下人不會想到什麼政府資源,有點像種田,有工具就找地方來開墾,從很小的基礎就可以開始做了。」不過,她話鋒一轉:「但我認為補助『創作者』是很必要的,因為他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完成作品,還要自己去印製、販售,中間的過程實在很消耗,希望能提供創作者更多資源,讓他們能專注於作品。」

有些讀者擔心從未踏入次文化氛圍的書展,不知道如何主動跟攤位前的創作者聊天。老B說:「不用聊天啊!」她談起自己剛來台北接觸獨立樂團文化時,因為國高中喜歡視覺系樂團,所以就穿了歌德風去Livehouse,多年後朋友告訴她,那樣穿超怪的!雖然是有點丟臉的回憶,「可是沒有關係啊,如果真的喜歡,可是對它不了解的話,肯定還是要去那裡,才能踏出第一步,這就是場域存在的重要性。我想,滿滿漫畫節肯定是一個很友善的環境。」

第二屆滿滿漫畫節在龍山寺捷運站地下一樓的華越文化廣場舉行,不少創作者都表示非常喜歡這個由早年的龍山商場轉型的場地。老B提到:「我最早想找的是里民中心。滿滿漫畫節受到『Not Big Issue小誌/獨立刊物市集』的影響很深,所以辦活動時,我想要『常民感』很強的地方,用這樣的場地衝擊大家對漫畫的印象。」


第二屆滿滿漫畫節舉行於龍山寺捷運站地下一樓的華越文化廣場

漫畫節當天,現場播放的是台灣老歌的卡拉OK伴唱帶,這是前一天晚上黃尖挑選的。現場店家的阿姨看到許多年輕人來到這個場地,都非常開心,音樂停了還會主動幫忙按播放鍵。活動結束之後,還有不少創作者留下來唱卡拉ok,也算是另一種交流。

門票收入雖然並不豐厚,但老B用它買下了每一攤創作者的作品。創作者們也與她分享了許多回饋:有些賣得很好,有些銷售雖不如預期,不過看到讀者立在攤前,一頁一頁地看完自己的作品,總是很感動。遇上實驗性的創作,肯定會有看不懂的時候,「直接問啊!」老B如此回覆。讓讀者與創作者面對面,正是滿滿漫畫節希望促成的目標。

會場中,很多讀者是長期追蹤特定的圖像創作者,所以當天也有粉絲見面,帶著網友碰面的意味。老B提到,滿滿漫畫節的粉絲專頁上,有詳細介紹每位作者的作品與IG,有興趣的讀者,歡迎在會後繼續支持這些創作者。

(採訪、文字:吳致良;逐字稿:張曜;攝影:張震洲)

【延伸閱讀】滿滿漫畫節(下):創作者直擊 ft. 偵探H.Z小姐、高妍、老人、劉倩帆、藥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5-26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