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真實比戲劇更殘酷:韓國遺物整理師教會我們的事

網飛(Netflix)的韓劇《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上線後,口碑迅速發酵,很快成為平台上排名前位的熱門作品,並引起諸多有關生死哲學的討論,以及對「遺物整理師」這個罕見職業的關注。

《我是遺物整理師》以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少年可魯為主人公。父親過世後,可魯接手父親的「Move to Haven」遺物整理公司,透過一件件的遺物整理委託案,他不僅完成了工作,整理好亡者的遺物,交付到適合的人手上,也漸次整理了自己與父親、與叔叔尚久的關係。同樣的,突然被託付要照顧可魯的尚久,也在過程中,漸次整理了自己與哥哥、與可魯的關係。可以說,可魯與尚久在整理他人遺物的同時,也處在一段整理父親∕兄長遺物——實質性與非實質性——的漫長過程。

不過,這部韓劇所欲訴說的故事可不僅於此,從「Move to Haven」接受委託的遺物整理案件,我們可以看到包藏在這些飽含淚水的感人故事底下,韓國當代社會的殘酷現實。

■Move to Heaven:「特別」的職業——遺物整理師

我們先來看看何謂「遺物整理師」。

根據韓國第一代遺物整理師金璽別在《離開後留下的東西:遺物整理師從逝者背影領悟到的生命意義》一書的定義,遺物整理師是「幫亡者搬家的人」,具體的工作是:「將亡者留下的痕跡清理乾淨,將遺物整理好交給家屬,最後再打掃周邊。」金璽別在目睹這些死亡與協助亡者搬家到天堂的過程中,領悟到身為最後的送行者,遺物整理師有責任轉達亡者最後的訊息。

同為遺物整理師的金完,在《我是遺物整理師》書中則以餐廳服務生收拾餐桌為喻,他認為遺物整理師的工作本質上與餐廳服務生一樣,只是他們清理的不是桌上的殘羹剩飯,而是亡者留下的軀體碎屑、血痕與帶著異味的遺物。金完強調,這份工作「本身並不特別,說穿了只是代替別人做必須做的事而已。」

然而,對於將死亡視為禁忌的國家來說,遺物整理師這個職業是不祥的象徵,人們對他們總投以異樣的眼光,排斥他們的存在。金璽別表示,人們普遍厭惡他們的辦公室與車輛出現在其生活周遭,沒有人喜歡與他們當鄰居。他們屢遭民眾申訴,不斷受到環境部的調查,平均每3到6個月就得搬一次家,甚至也曾被餐廳拒絕進入、撒鹽避邪。

金完則指出,遺物整理師宛如一份在人們面前無法露面的幽靈職業,不僅很多人不知道世界上存在這個職業,甚至在韓國稅法中,特殊清掃業是隸屬於「一般清掃業」,並非獨立的「業種」,這也使得他們在申請營業執照時,遭遇到許多困難。

此外,金完也提到,雖然在2018年韓國的《職業類別辭典》中首度列入「遺物整理師」一項,分析研究了該職務的內容,也修正了職業概要與業務內容,然而即便如此,遺物整理師卻是被列入「配管清洗員及防疫員」這個子分類中。面對這個啼笑皆非的結果,金完開玩笑地表示,如果有人按辭典所示,尋找通水管的配管清洗員或是居家除蟲的防疫員來清理亡者住所,真不知道他們臉上會出現什麼樣的表情。

從上述兩位韓國遺物整理師的字裡行間,不難看出這份工作最主要的困難,並不在於工作內容的強度與心理素質的高度,而是外界拒斥的目光與相應法規的不足。也因此,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的熱播,把這個職業帶進公眾視野,創造出讓更多人認識它,進而討論與正視這個職業的機會,這是這部韓劇值得稱道之處。

這齣韓劇還有另一個值得讚許之處,那就是藉由劇中一則又一則血淚交織的委託案,刻畫出韓國當代社會中「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被遺忘與被拋棄的」、「被侵犯與被殺害的」這些群體的生存狀態,以及「地獄朝鮮」(Hell Joseon)的殘酷現場。


《我是遺物整理師》將職業「遺物整理師」帶進公眾視野中(取自HANCINEMA

■孤獨的城市,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

住在考試院裡的少年,一邊準備大學聯考,一邊在工廠實習。為了提高轉為正職的機會,他即使受到工傷也不敢請假就醫,最後孤單地在狹窄的住所裡死去。而後資方卻利用少年的父母為聾啞人士這點,以曠職為由規避了相關責任。這是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中的第一個案例——工傷少年金宣宇的故事。類似這樣的案例,大量地出現在金璽別與金完的書中。

在升學困難、一職難求的時代,這些為了爭取更多機會而來到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多半落腳在半地下室、頂樓加蓋或考試院,甚至是比「地頂考」條件更差的蟻居房

這群年輕人努力工作,四處兼差,不斷被甲方榨取勞力,卻始終窮困,無法脫離惡劣的居住環境,甚至成為「住房難民」,在以貧困階級為對象的「貧困經濟」無止盡的剝削中滅頂。他們之中有一些人可能跟電影《寄生上流》中的基宇(崔允植飾演)一樣,口中老掛著「我都計畫好了」這句話,但實際上卻一輩子都無法離開半地下室,始終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


(取自Unsplash/Jason Oh

不過相對來說,這還算是比較好的情況,至少他們還有活下去的勇氣與意願。最差的情況是充斥在金璽別與金完書中的眾多自殺案例:有因破產而共赴黃泉的夫妻;有失去生存意志而相偕自殺的年輕人;有深陷憂鬱症而輕生的年輕女子;有喪失抵抗現實的勇氣而放棄生命的20歲重考生;有先勒斃女兒再自殺的走投無路的父親等。

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國家中,韓國的自殺率一向偏高,甚至在2019年與2020年居世界之冠,自殺率高到被稱為「中斷生命的社會」、「自殺共和國」。根據韓國統計廳在2020年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韓國每天平均都有近40人自殺。 韓國衛生部的統計則表明,在2015至2019年間,試圖自殺或自殘的年輕人總數為34,552人。而BBC也在今年2月的報導中指出,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與兩年前相比,目前韓國有自殺想法的人數又增加了10%。 


韓國自殺率及自殺人數統計圖〈2009-2019〉(圖表來源:Statistics Korea 

此外,根據OECD在2019年所做的調查,有95%的韓國人認為他們的生活充滿難以排解的壓力,且有近30%的老人有抑鬱症狀 。而韓國女性政策研究院(Korean Women’s Development Institute)則是在訪問了5000位民眾後發現,有83.1%的年輕女性和78.4%的年輕男性視韓國為「地獄」;29.8%的女性和34.1%的男性視自己為「失敗者」。而在19歲至34歲的受訪者中,有高達75%的受訪者表示想離開韓國。 

上述這些數據正是張康明《因為討厭韓國》這部長篇小說中,主人公季娜死命要離開韓國、前往異國他鄉的現實背景,也說明了為什麼在金璽別與金完的書中會出現那麼多的自殺案例。

這些「憤怒的數字數據 」更是告訴我們,「貧困者唯一享有的只有自殺的權利」這個血淋淋的戲碼,每天都在「地獄朝鮮」孤獨地上演。然而在這之中,也僅有少部分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能夠透過遺物整理師來傳遞他們生前最後的訊息,訴說他們的故事。


《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取自HANCINEMA

■孤絕的房間,被遺忘與被拋棄的人

一位老太太死後3週才被發現,兒子、媳婦嫌噁心不願進屋整理遺物,便找來遺物整理師。然而,當得知老太太睡覺的電毯底下鋪滿了大量現鈔後,夫妻倆竟馬上衝進屋子,連口罩、手套都沒來得及戴上,便著急地將沾滿了屍體油脂的鈔票一張一張取出。這是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中的第二個案例——李渶順奶奶孤獨死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原型,來自金璽別書中的〈不見人影的兒子〉一篇。類似這樣孤獨死的案例,其實也散落在金璽別與金完的書中:有留下上百支裝滿尿液的酒瓶的孤獨死老人;有死在家中卻在數天後才被同住子女發現的老奶奶;有一個人病死在租屋處的中年男子等。

「孤獨死」是指未受到任何照顧的獨居者,獨自一人在住所迎接死亡,並在一段時日後才被發現。這個在1970年代開始出現於日本社會的問題,隨著韓國日漸走向人口老齡化與單身家庭化,漸漸也成為韓國嚴重的社會問題。

這幾十年間,韓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大幅增長,依據韓國統計廳的數據,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00年約有339.5萬,2010年增至547.5萬,至2016年則進一步增加到689.7萬。未來韓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持續增加,據統計廳預測,到了2060年,韓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1762萬,占全國總人口的40.1%。


韓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成長趨勢圖(圖表來源:Statistics Korea 

此外,韓國的單身家庭戶數也在逐年增加。同樣來自韓國統計廳的調查,2016年韓國單身家庭戶數超過523萬戶,其中65歲以上的單身家庭戶數約144萬,占總數的25%。而未來這些單身家庭戶數也將持續增加,推測到了2035年,韓國的單身家庭戶在全國家庭戶總數的占比將達到34.3%,其中65歲以上的單身家庭戶數將占總戶數的68%。

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與單身家庭戶數激增,導致的眾多問題之一便是孤獨死的人數增加。根據韓國保健福祉部前幾年的統計數據,2013年韓國孤獨死的死亡人數為1280人,至2017年則增加到2010人,換言之,孤獨死的死亡人數在4年間的上升幅度高達57%。 

倘若我們將孤獨死事件的發生地限縮在首爾,則還可看到一些更為驚人的數據。《京鄉新聞》的報導指出,就首爾市各地區的情況來說,近年來的孤獨死事件主要集中發生在廉價的考試院,官方的調查也證實了這個說法。根據首爾市政府的資料顯示,2018年發生在首爾考試院的孤獨死事件有46起,2019年有47起,至2020年9月末則已經發生了25起。

此外,《京鄉新聞》更進一步指出,2018到2020年間,發生於首爾考試院的孤獨死悲劇中,以發生在永登浦區最多,有35起,其次是發生在東大門區的18起。值得一提的是,永登浦區與東大門區正是《剝削首爾》一書作者李惠美,在調查首爾的「住房難民」問題時的主要地區。也就是說,孤獨死與貧窮之間怵目驚心的「相輔相成」,可說是清晰可辨。

要注意的是,孤獨死並非只發生在老人身上。金璽別以他經手過的委託案告訴我們,孤獨死目前正大量發生在被遺忘與被拋棄的年輕人身上,尤其當相關單位日漸著重獨居老人的照護服務,孤獨死老人的死亡人數隨之減少,反而是獨居年輕人的死亡人數日漸增加,這是當今孤獨死的大問題。

另一方面,金璽別不忘提醒我們,「孤獨死」告訴我們的並不是亡者死得有多孤獨,而是亡者活得有多孤獨。比起死得不孤獨,究竟要如何讓這些被遺忘與被拋棄的人們活得不孤獨呢?這不只是韓國社會的問題,也是台灣社會正面臨的難題。

■絕望的瞬間,被侵犯與被殺害的人

一名女子在同事的婚禮上遇到一名男子,男子對女子一見傾心,展開了熱烈追求,沒想到他實際上是個恐怖情人,在追求未果的情況下,男子刺死了這名求助無門的女子。這是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中的第三個案例——幼稚園老師善英的故事。

為什麼被惡意騷擾、甚至最後付出生命的善英在生前會求助無門?是因為她懦弱而選擇了迴避,不敢吭聲?抑或是很多人不把這種情況當成一回事?更或者是沒有相應的法規可以讓警方給予面臨這類問題的女性適切的保護?

雖然劇情未涉及「善英為何求助無門」的議題,但只要啟動想像,進一步思考,我們或許會想起在《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從小遇到的性騷擾,以及她被教育的面對方式。


《82年生的金智英》電影劇照(取自HANCINEMA

在韓國社會長期扭曲的性別教育之下,被騷擾的金智英們對男性的騷擾悶不吭聲,甚至不知該如何求援的原因,在於她們接受的教育是:「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著要保守、行為要檢點,危險的時間、危險的人要自己懂得避免,否則問題是出在不懂得避免的人身上。」

如此思考,我們或許就能稍稍理解善英為什麼會求助無門,進而不會以最簡單、平面的理解層次——情殺——來定義善英的死,而可以進入更深層的社會層次,對此提出疑問:是什麼樣的社會讓善英求助無門,最後走向其實可以避免的死亡?同時,究竟該如何改善這樣的社會,讓女性擁有更安全、更有尊嚴的生活空間?

犯罪受害的現場往往讓遺物整理師們怵目驚心,除了這類起因於情感糾紛的殺人案,金璽別在〈塑造孩子成為犯罪者的『申師任堂』〉一篇中,特別提及一則讓人既驚悚又悲傷的弒親案。一名執著於成績的母親長期給予高中高材生兒子過度的壓力,甚至包括生理上與心理上的暴力,最後兒子趁著半夜刺死了熟睡中的母親,並將母親的屍體封死在房間內。

在這個弒親悲劇中,母親的「都是為你好」不僅沒有讓子女成為她理想中的「甲方」,過上幸福的生活,反而變成是自己被殺死的理由,小孩也因此成為殺人犯,未來想必很難擁有幸福的生活。

這個在韓劇《天空之城》(SKY Castle)中曾被扣問過的問題又再度出現,究竟什麼是真正的「都是為你好」?這名弒親的高中生被捕後對父親說的話:「爸爸,不管發生什麼事,您都不會拋棄我吧?您會陪在我身邊吧?」也讓我們不由得去思考,究竟誰是讓這名高中生犯下如此弒親重罪的共犯?

不管是在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中、在韓國遺物整理師金璽別、金完的書中,或是在其他遺物整理師的相關作品,比如權真姬的《李善東生命清潔中心》、日本遺物整理師小島美羽的《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每個淚光閃閃的遺物整理委託案背後,都或多或少隱含了當代社會中「被侮辱與被損害的」、「被遺忘與被拋棄的」、「被侵犯與被殺害的」這些群體的真實生活樣貌,以及導致這些悲劇性結果的社會困境和相應的道德價值判準。這是我們在感動之餘,必須進一步去思索的社會性議題。

這些社會問題不只出現在韓國、日本,其實也出現在台灣。當我們願意付出關懷,思考他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時,我們或許就能較為敏感地察覺到,類似的問題也正在我們身邊悄悄上演,並進一步對此做出相應的省思。這也是遺物整理師教會我們的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疫下交換週記》鄭順聰 X 包子逸:聊聊想念的吃食

▇鄭順聰:臥讀上小吃太空

猶記得5月中旬收到新書,《小吃碗上外太空》正熱騰騰,我是先把前頭與壓軸那清輝窯的上半場與未來進行式先讀個透徹,再來品嚐主文的碗中豐盛。〈好農家米糕〉在《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已詳讀,此田調與文彩兼具的飽滿,牽起我和包子「小吃知識共商量」的因緣。

那時讀〈艋舺夜巡〉到深夜,想說隔天來去貴陽街走走,好久沒去阿猜嬤甜湯坐坐嚐嚐了。

事情的發展大家都親身體會了,自肅在家轉眼將近一個月,那饞意與追逐饞意的行動力全被關禁。阿猜嬤我當然沒去,艋舺成了這波疫情的重災區,周記肉粥也無法月月訪了——我好想鑽進側旁小巷,逛三水街,走入新富町市場點杯咖啡,潛入這老屋欣力的馬蹄形建築暗藏之天井,拍照耍帥,沐浴天光。

防疫在家,除了悶起來寫作,和女兒們玩低能遊戲,努力健身讓肌肉痠痛痠痛外,腦中當然是浮想聯翩囉!望著《小吃碗上外太空》目錄悵然,好想去八棟圓仔湯啊!我都讓礤冰(tshuah-ping,剉冰)來封凍圓仔以增加嚼勁,冬天喝熱湯為禦寒我有時油條有時浸泡餅的——臨走前我總會包紅茶回家,一杯量少,兩杯得相疊,除了碎冰與檸檬片,老闆會貼心地墊塊厚紙板,以防壓歪溢出。

八棟圓仔湯往往是最後一站,在這之前,我可能吃過南機場夜市的肉圓、水餃、關東煮、山內雞肉與郭魚湯,好吃炸雞那攤包回家更佳,特殊的裹粉讓炸物置久依然美味。

《小吃碗上外太空》是以清輝窯為線索,串連台灣小吃的歷史軌跡與店家人生心酸,我只吃過一半不到,卻引發我譜系蒐集的狂興,有影是:

看一个影,生一个囝。
khuànn tsi̍t ê iánn, senn tsi̍t ê kiánn.

想到豐原我只懂廟東夜市與雪花齋,陳家萬仁肉圓讓我口水直淌,浮想南北各地我咬過的肉圓;現居台北的我還有好多遺珠,疫情解封後定要跳上Taxi,直衝蔡記岡山羊肉與老圓環金聲號;台中的甜品繽紛多樣,四季春我在google地圖標示了(插旗本來就很多)。

人說讀書可以臥遊,我是藉由文字神遊我吃過/沒吃過的小吃,暫且療飢,無法止餓,有點心酸,純然苦中作樂!


▇包子逸:生一个囝,拚一碗圓仔

「看一个影,生一个囝」這句俚語非常有畫面啊!哎,您這「譜系蒐集的狂興」襲來的症頭我也相當熟悉,比如買碗盤,總是那麼容易擦槍走火感覺要再湊一碟方能圓滿;比如買書,喜歡的作品橫掃千軍買好買滿,買到自己忘記早已買過,書架上尷尬地擺了好幾對攣生兄弟。

看到你寫去南機場的八棟都會點礤冰(剉冰)封凍圓仔以增加嚼勁,馬上知道是內行的(作揖)。以往我吃八棟只點酒釀芝麻湯圓(熱),那對我來說已相當極品,沒想到和攝影出任務為新書拍內頁附圖時,額外點了一碗冰鎮版的酒釀芝麻湯圓,當下一腳踢飛昔日最愛,將冰鎮湯圓迎上冠軍寶座──封凍圓仔口感更上一層,根本湯圓界的楊貴妃啊我的天,以前怎麼這麼傻竟然豪不知情!我的內心發出馬景濤式的狂嘯。

好,冷靜一下。不是什麼文學比喻,最近呢,我還真的生了一个囝。這个嬰仔誕生在新書印好準備上架後的一週,完全不打算給我任何耍廢的休息空間。就在這關鍵的一週,這座城市彷彿響起了懸疑片的鼓聲。

5月11日我拿到新書,翌日我打電話給阿猜嬤甜湯老闆,當時華西街已經氣氛緊張,當天老闆到現場營業觀察情勢,華西街上的熱門小吃小王煮瓜已率先停業,我本來想親自奉上新書,順便還老闆一疊向他借來拍照的清輝窯碗,可惜這一錯過,這座城都半拉下了鐵門。

吾家嬰仔誕生後的隔日,疫情升級為三級警戒,是日我收到八棟圓仔湯老闆的line訊息,影片中他從夜市牌樓走入黑巷,一邊旁白:「南機場夜市熄燈暫時歇業」。夜市人生不容易,華西街挺過了SARS的重創,這一次我多麼希望它不要傷得太深,塵埃落盡,又是一條好漢。

在此之前,我僅能期待,在華西街吃一碗當歸豬腳加麵線,啖源芳割包(他們家的四神湯也是清輝窯老碗裝盛),或者上昶鴻麵點品嘗菊花肉麵,點一盤老闆娘以細線剖成兩半的漂亮滷蛋,踅到麵店斜對面吃點排骨酥湯與筒仔米糕,最後的最後,晃到最北端的阿猜嬤甜湯店吃一碗紅豆米糕粥,回程路上,也許喝一杯華西街珍果的新鮮果汁──像那樣的日子,儘快回來。


【疫下交換週記】

 Week 1 ➤➤

Week 2➤➤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小吃碗上外太空
作者:包子逸 
出版:有鹿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包子逸
常寫散文、影評與報導。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
喜歡自己做菜,珍惜使用餐櫃裡的老碗盤。
散文曾獲台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譯文曾獲梁實秋文學獎首獎。作品收錄於九歌年度散文選。
《鄉間小路》雜誌專欄「文明野味」作者。
著有散文集《風滾草》(誠品、博客來選書)。
這是她的第二本書。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夜在路的盡頭挽髮
作者:鄭順聰
出版:九歌文化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順聰
作家。嘉義民雄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
新近出版散文集《夜在路的盡頭挽髮》。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319 映照浮世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顏值

從第一印象到刻板印象,臉孔社交價值的科學解密
Face Value: The Irresistible Influence of the First Impressions
亞歷山大.托多洛夫(Alexander Todorov)著,馮奕達譯,鷹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解析面對他人時的第一印象,至少涉及了生物、心理、社會、認知、資訊等學問。一閃即逝的瞬間,未必有意識,卻存在著極其複雜的自動運作系統。從人類歷史中可見的「面相學」,再一路轉進至當代的AI辨識,作者自選舉結果預測起手,除了解明運作機制,亦揭示了「印象」在人際關係之間確有其難以迴避的影響力。豐富卻不深澀的事例論證,讓人手不釋卷一路讀到底。【內容簡介

剝削首爾

是炒房者造成我們的貧窮!寄生下流殘酷史,蟻居村全貌紀實
착취도시,서울
李惠美(이혜미)著,陳品芳譯,大田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益  
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人生百態,具體落實在每日的落腳地。本書從環境、房東房租、住民遭遇處境寫出了所謂「蟻居房」的生態。侷促的居住環境是某些首爾人永難翻身的常態,它不只出現在既定印象中的貧民區,也出現在原以學生住客為主的大學城。作者揭開如此驚人的現象,並為房客們立傳:透過「蟻居列傳」的反覆陳述,指控人生泥沼的無從擺脫實與社會經濟的操作相關聯,並向所有人提問:「家為何物」。關於這些指控與追問,我們其實無法置身事外。【內容簡介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

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 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
馬蒂亞斯.德普克(Matthias Doepke)、法布里奇歐.茲里波提(Fabrizio Zilibotti)著,吳凱琳、劉復苓譯,親子天下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透過教養史的梳理和經濟學的分析,兩位經濟學家告訴我們:今日父母普遍對於孩子教養的瘋狂投入與焦慮,是如何受到經濟結構影響而形成,而全球性結構的經濟活動又是如何將普天之下的父母都捲入這場風暴。本書以經濟結構帶出階層構造、價值觀等群體行為分析,指出貧富不均的殺傷力,雖然讓親情的美好泡泡有點飄不太起來,卻讓我們有機會登高瞭望,看清牽制教養的外在結構,重新斟酌公共政策走向和個人欲行之路。【內容簡介

西班牙美食史

西班牙料理不只tapas
Delicioso : A History of Food in Spain
瑪麗亞.何塞.塞維亞(María José Sevilla)著,杜蘊慈譯,天培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是名符其實的西班牙飲食史,而非拾取歷史中的飲食片段。全書縱貫古今,歷數西班牙飲食風習中的特色菜式、食材等是如何在歷史的條件和軌跡中一路行來,長成今日的風味和風貌,也形成我們認知中西班牙的一部分。除了豐富的考察所勾勒出的輪廓,作者更藉飲食寫出了西班牙文化中的多元成分。義大利、法國、美洲等繽紛色彩匯流,與原生飲食激盪、競爭,並終於融合。【內容簡介

一起到綠色餐廳吃頓飯!

在地友善食材×溫暖節令料理,跟著番紅花走訪全台22家風土餐廳
番紅花著,麥田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樂  
書中挑選的餐廳紛繁多樣,含括餐館、麵包店、咖啡館;中式、西式、蔬食、創意、糕點令人目不暇給。店家或為作者原本舊識,或精心斟酌,親自走訪,不只寫出了各家自豪菜色的色、香、味,也娓娓道出每位店主、主廚的故事與經營理念。是一部如一泓清泉的指南,除了提供安心、美味與質感兼得的飲食選項,也帶來了洗滌內心塵埃的期待感,亦可讓讀者一思平時的飲食姿態。【內容簡介

愛.慾 浮世繪

日本百年極樂美學,菊與劍外最輝煌的情色藝術史
Sex and the floating world : erotic images in Japan, 1700-1820
提蒙.史克里奇(Timon Screech)著,郭騰傑譯,創意市集出版,7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以超過170福的春畫浮世繪為線索,譜寫並細緻分析18世紀至19世紀初日本社會的情慾觀,是廣度深度並具的佳作。藝術史專業的作者,從生猛、誌異、獵奇的視覺中剖析情色圖像其社會用途、考究江戶情色圖像中的地誌學、身體、符號、視域體系、性與外在世界等主題,精彩闡釋圖像文化中富含的歷史資料與風俗內涵,凸顯了情慾想像的複雜維度。【內容簡介

浮世繪解剖圖鑑

一窺江戶時代民俗風情與日常百態
浮世絵の解剖図鑑
牧野健太郎著,陳姵君譯,台灣東販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作者為讀者準備了放大鏡,用以窺探浮世繪中的細節;或者說是讓讀者用了縮小燈,得以親歷江戶各種情境風景。本書讓浮世繪回歸至其生活性的本質,不再只是當代收藏於博物館的高級藝術傑作。版面設計保留了浮世繪的豐饒感,斷捨去零亂,看著圖中場景的細部,追究著忙不迭的小人們究竟在做些什麼,讓人感到療癒,同時也無壓力地攝取了江戶生活史的知識。【內容簡介

塑思考

塑する思考
佐藤卓著,蔡青雯譯,臉譜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作者以其成功的產品設計經驗,強調各種設計思路都必須具有的「可塑性」。在本書的引領下,讀者遊歷於設計思維之林,站在「感性」、「中心/邊緣」、「設計與否」……等一株株概念面前,作者多年實務所歸納出的不只是告知或傳達,更向大家闡釋、論辨何以如此。於是,無論從事設計與否,閱讀本書將帶來關於如何應對外在物質世界的進一步思索——甚至是反思。【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