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身聽S4EP9》聲音演員郭霖/有聲書朗讀、寫詩、動畫&電玩配音,也是聲音導演

聲音演員郭霖,不僅是許多知名角色的聲音靈魂,近期也參與了多部有聲書的製作,他寫詩,今年也出版了詩集《隱生宙》。本集節目中,他將暢聊聲音演繹的工作,分享台灣配音工作的辛苦與困境,也帶讀者認識有聲書朗讀的訣竅。好奇聲音演員工作的朋友,請千萬不要錯過。

█特別來賓:郭霖

愛詩人/聲音演員、知名配音作品:傳說對決[穆加爵]和音速小子[索尼克]。著有詩集《隱生宙》,有聲書作品《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動物農莊》、《鼠疫》、《82年生的金智英》、《隱生宙》等。願望是大眾聲音美學能愈來愈進步,以及跟所有愛的人不停產出美好的事物。個人官網:雨林;PODCAST:請搜尋「詩人說夢」。

▇本集精彩內容

  • 剛開始上台北時,覺得自己咬字不算太差,高低起伏也還抓得住,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子的,這真的是戇膽,實際接觸後,發現好多細節需要注意。咬字當然是基本,但它不是最重要的,一直到現在,我才漸漸理解這件事情。戲劇訓練非常重要,當我們幫作品配音時,常會被過於華麗的表面迷惑,例如看偶像劇覺得應該要男帥女美,而忽略了戲的本質。
    我早期一直處於這種狀況,覺得自己配動畫或是戲劇時,總是沒有入魂。所以,在配音的部分,我想辦法加強戲劇概念;在聲音導演的部分,加強專業統合,應該思考:「我怎麼看這齣戲劇?」、「如何將他統合成我要的樣子?」這需要好的sense,也必須看很多戲劇,我前幾年一直在努力做這件事情。
     
  • 現在台灣人來講好了,普遍提到中文配音,通常還是會覺得:「唉,中配好崩喔!我們可不可以維持原音就好了?不要去聽中文配音。」追根究柢是為什麼呢?可能是因為它離我們現代的審美觀有點遠。雖然咬字正確、抑揚頓挫做得好,聲音很優美,線條也很美,但原來背後支撐它的戲劇動機是不足的,所以它變得單一線條,大家都美美的,像我們看一齣劇,每個人都漂漂亮亮、帥帥氣氣的,沒有一些綠葉,來讓它更豐富。


  • 聲音導演的基本流程,其實就是我們接到案子,要將把它形塑成我們要的樣子,首要是選角,這個是最基本的。聲音導演要理解角色的個性,挑選符合它的聲音。從很多不同的面向挑選,可能是素人、資深的配音員、演員、舞台劇演員。想辦法把很棒的食材,炒成一盤好吃的美食,怎麼炒呢?就是我們的功力……
  • 為何台灣原創內容這麼重要呢?我覺得這好像跟配音員的地位不夠高有關聯。台灣配音員的確比較被壓榨,社會地位不算太高,若跟日本相比,同樣是聲音表演者,知名度、酬勞都有差距。我認為會不會是因為日本的配音員有很完整的產業鏈?是不是因為日本有足夠的原創,才能讓角色跟配音員,產生加乘的效果?我配了《音速小子》的動畫電影,但說真的,我能跟音速小子產生連結嗎?恐怕還不至於。所以我認為,如果台灣有足夠的原創內容的話,能跟我們聲音演員產生很棒的互惠。
  • 《鼠疫》這本書,算第三人稱,但是到最後,它其實是主角所記錄的,所以仍是第一人稱。角色是中年人,所以有聲書的聲音稍微放沉一些,但是如果整本都用中年男聲讀,聽眾也會很辛苦。所以我認為對讀者而言,最舒服的聲音還是用我自己的本嗓讀,這是慢慢調整、磨合而出的。《鼠疫》有20、30個角色,有男有女,我不可能完全變成女聲,只能用概念去帶,以情緒跟劇情的推進為主。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因為它是第一人稱,角色是從16歲一直演繹到38歲,完全是獨白,從年輕時的囈語,到初戀的murmur、幻想,還有一些失戀的感覺,以及最後的重逢,都是第一人稱。我必須讓自己盡量符合當下,例如16歲該有的青澀感和任性,要讓自己處在那個狀況,但咬字又不能讓讀者聽不懂……
    這本書還有一個好玩的地方,因為角色不少,我想試試看讓這本有聲書多人共讀,所以除了我的第一人稱艾里歐的角色之外,他的對象叫奧利佛,我將奧利佛的話挑出來,讓另外一位配音員也詮釋,如果看過電影的話,應該知道還有另一位很重要的角色,是主角的爸爸,他有幾場很重要的段落,我也請了一位資深配音員,讓他來幫我們詮釋這一段,所以我們在這些段落,可以聽到很多人一起詮釋這本有聲書,更容易帶入劇情。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聲音內容.延伸報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6-08 11:25
OB短評》#318 翻閱時間褶皺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戰場通信

簡嘉誠著,原動力文化,250元
推薦原因: 樂  
架空的歷史與國度中的兩個平行生命,透過現在來看已成古典的通信產生聯繫,並成為彼此生命中即時的浮木。一位身處前線戰場隨時瀕死的士兵,一個經受霸凌的慘綠少年,兩相疊加的痛苦卻激發出生命能量,而這之中最核心力量的就是訴說與陪伴。整本漫畫圖文敘事流暢,故事平實動人,讀到最後十分受觸動。【內容簡介

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

鍾耀華著,春山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香港佔中九子之一鍾耀華的編年散文。初入世的少年熱血又迷惘,在內心質疑和時勢驅使之下,一步步涉入洪流,捲入漩渦,無從抽身。於是讀書、思索、論辯,往深處去,希望勾勒出自身輪廓。未料輪廓後的背景愈漸模糊,筆觸微顫間,失去了根。這是屬於香港年輕一代的心境紀實,在渴望和掙扎中追尋自我,也尋索肉身歸屬——香港的一段過程。終點未知,歸途未定,是大歷史的註腳,亦將成為後世趨近此一時代的線索。【內容簡介

認識世界

西洋哲學史卷一(從古代到中世紀)
Erkenne die Welt: Ein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1
理察.大衛.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著,劉恙冷譯,商周出版,8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益  
大部頭哲學史著作竟可以寫得猶如長篇小說般引人入勝、妙趣橫生!在「認識世界」、「西洋哲學史」如此龐大而難以讓人信服的主題下,作者施展了自己對於哲學極致理解、說故事的看家本領,並勇於跳開框架、同時忠於自己所信所愛,因此讀者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會忘記「哲學」作為一種學科,推進閱讀的也不是哲學大家或名句,而是感受思考與生活熱情。【內容簡介

奉納百景

奇招百出 向神祈願
奉納百景:神様にどうしても伝えたい願い
小嶋獨觀(Kojima Dokkan)著,蔡易伶譯,健行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在日本,去神社寺廟祈願並買個御守延續祈福是最稀鬆平常的常民風景,但本書收錄的是日本各地神社佛寺驚奇乃至獵奇的祈願方式。諸如奉納「梯子」為了不再尿床,畫出「理想的死後世界」,或釘上鐵釘的陽具祈願防止外遇……等等各式各樣的奉納奇招,反映了生者的慾望與希望,禁忌與民俗,死後的世界的觀等文化特定性,讀來不僅議題豐富有趣,亦是一部深入文化習俗的民族誌。【內容簡介

地底城市

你不知道的神秘空間、奇景、交通網絡與指揮總部
Underground cities: Mapping the tunnels, transits and networks undernearth our feet
馬克.歐文登(Mark Ovenden)著,楊詠翔、吳琪仁譯,遠流文化,499元
推薦原因: 樂  
近期台灣出版了不少以地底為主題的翻譯書籍,此類主題書不為告訴讀者世界有多大、多寬,而是探索地球的深歷史與人類的縱向足跡。本書受益於作者的交通建築背景,引介了全球各地的地底空間,其中更包含許多不為人知的建設與遺跡,亦有不少激發想像與視覺感官的景象。這些地底空間與城市的構築,反映了全球各地文化經濟與政治特殊性,亦同時指向人類對於生存環境的恐懼與征服慾望。【內容簡介

被隱藏的帝國

一部發生於「美國」之外,被忽略的美國史
How to Hide an Empire: A History of the Greater United States
丹尼爾.因莫瓦爾(Daniel Immerwahr)著,林玉菁譯,臉譜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二戰後美國以民主堡壘的姿態、揚棄以武力服人的軍事殖民,實行文化殖民主義,其效應即在於:我們經常忘了美國就是一個新型態的殖民帝國。本書基於這個批判視角,以詳盡的史料論證「美帝」如何擴張海外殖民地,如何運用各種「非傳統」手段(流行文化、合成塑膠、新的抗瘧藥物、無線電等技術、乃至英語),在新科技幫助下,執行所謂「非帝國」、「非殖民」式的攻擊行動。這個帝國內部的人民也經常忘記這一事實,忘了鳥糞島、阿拉斯加、波多黎各也是「美國」;白人較多的珍珠港掩蓋了菲律賓也被轟炸且死傷更慘重的歷史記憶。反思「美帝」的構成,亦是介入地緣政治思考的一步。【內容簡介

控制型伴侶

干涉、限制、貶低,你值得更健康的關係
Invisible Chains: Overcoming Coercive Control in Your Intimate Relationship
麗莎.馮特思(Lisa Aronson Fontes)著,童貴珊譯,橡實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益  
現代親密關係的破裂與失衡有很大程度來自於「性別期待」的僵化與不合時宜,本書討論的各種案例與情境便可由此推導出病因與解方。此外,本書更是一部實用性極高的救命指南,透過11章清楚主題,循序漸進讓需要脫離高壓控制型伴侶、失控的親密關係的人(及其親友),得以從辨識狀況到擬定計畫,找到可能的脫身方法。書末為台灣讀者收錄了全台各地相關救援、諮詢單位的聯繫管道,希望這本書能在哪個時刻發揮救命站的功能,也讓高壓控制型伴侶看見自己的困境。【內容簡介

怎麼活怎麼死

死不了的時代,我們有權利決定如何離開
死ねない時代の哲学
村上陽一郎著,陳令嫻譯,創意市集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本書全方位探討安樂死的發展因素與未來方向。以簡潔易懂的論述為基底,清楚析論長壽的社會問題、活著與死去的尊嚴、安樂死立法與文化接受現況,以及準備死亡等主題。作者並非僅呈現一方之言,而是透過自身觀察此議題於1990年代至今的歷史變化,提供了科普式的文獻回顧與論點整理,亦反映了日本人生死觀的演變。對於(安樂)死亡、長照等議題有興趣的讀者,將能得到不少資訊與思考上的指引。【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人生.范欽慧》疫情下的身體聆聽

我拿出小毛(立體麥克風),安置在書房外的小院子錄音。這是台北清晨的周間日常,因為少了人為繁忙的活動,整座城市安靜下來了,這是除了演習之外少有的狀況,巷弄間的鳥兒鳴唱得更清晰明亮,我想記錄這段疫情的聲音。

然而大部分的人對此沒有感覺,他們只躲在屋子裡看電視與滑手機,出了門,口罩緊緊蓋上,燠熱的夏日,我們的嗅覺被封鎖在薄紗帷幕背後,耳朵感受到棉繩的壓力,但是沒戴口罩將會受罰,行為也受人鄙視,因為你的身體不再只是屬於私有的領域,還具有高度的公眾性。你的體溫被高高彰顯在螢幕上,這是你的通行代號,需要接受全體驗證。別人向你噴酒精,你也座位把手噴灑酒精,就像是進行某種驅魔儀式,你對安全有了新的定義與感受。

小到只有細菌1%不到的病毒,正鋪天蓋地、深刻地影響整體人類的行為,以及集體的命運。透過感官的體現,我們正在建構一套新的身體倫理感。疫情,讓「距離」變成魔幻的名詞,幽暗又令人恐懼,有著難以掌握的力量,似乎每個人都有機會敲響死神之門。這雖然是屬於當代的集體記憶,在某一種層面,卻也是人類共同的經驗,我們的感官關照出人性心靈的需求,但是我們對於身體的想像,也會影響到我們對外的行動。

在《中世紀的身體》中,我們試著理解那曾經經歷過黑死病與瘟疫的中世紀,如何透過身體來記憶一個時代。作者哈特涅(Jack Hartnell)談到,中世紀的人了解身體,是「想要探索宇宙完整意義的一種嘗試」。一千多年前的人,為了要解決病痛,不論是藉由民俗療法或是巫術迷信,他們都相信「精神上的道德與塵世健康相連」,而瘟疫是上天對人類放縱淫亂的懲罰。

「聲音」具有療癒的力量。在神聖的場域中,聲音會扮演重要的角色,包括吟唱與鐘聲,莊嚴的鐘聲會守護信徒,並且會驅趕惡靈,安撫人心。中世紀的人類認為,聲音是一種訊息,會「透過人的靈氣而傳達到腦中」,「靈氣」是「難以言喻的輕盈物質,是與靈魂相連的生命氣息」。音樂則不只是一種聲音,而是「身體與靈魂的和諧共鳴」。更高層次的音樂,則不斷「迴盪在行星運動與季節變化當中」。

這樣的聆聽,不僅把外在聲音當作一種客觀事實的存在,更把主觀的內在感受結合成一體,這跟法國哲學家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Ponty)所提出的「知覺現象學」,以及各種打破主客對立的西方思潮、甚至跟榮格學派的「集體潛意識」都可以合流呼應。透過身體的聆聽,是一種尋求內返與重新出發的動力源頭。

疫情期間全國居家防疫,孩子們不得上學,家人長時間閉關相處,開始出現「罵小孩、夫妻吵架」的聲景,其實人類始終透過多重感官來建構屬於自己的記憶。我們的感官有其私密情緒密碼,記載著各種愛恨情仇,往往只有在文學得以窺見,感官下的記憶是一種自我辨識,不但是「個人蒐藏」,同時也可以反映「集體現象」。

法國文學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書寫《追憶似水年華》,對感官如何喚醒個人記憶做了非常多細膩的描繪。「我聽到火車鳴笛的聲音,忽遠忽近,就像林中鳥兒的囀鳴,標明距離的遠近。汽笛聲中,我彷彿看到一片空曠的田野,匆匆的旅人趕赴車站……」普魯斯特用身體烙印下的記憶,絕非只獨存於意識流的層次,也可以成為人類特有的精神文化內涵,甚至反應在更大環境的對應當中,更成為後人觀看那個時代法國的群體記憶。

法國史學家皮耶.諾哈(Pierre Nora)所編撰的《記憶所繫之處》,就藉由馬賽曲、巴黎鐵塔、《追憶似水年華》種種流傳下來的意象,來探討「記憶」如何透過社會與文化的建構,成為一種史觀,人又如何回到特定的時空去經驗這一切。我想,疫情期間台灣集體的聲音記憶,或許是下午兩點準時收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對許多人來說,那是每日固定的守候與期盼。毋庸質疑的是,透過Covid-19疫情震盪所帶來的「身體感」,可以說是整體人類共同的記憶。

此刻人類引領期盼的,是希望透過疫苗的解救,讓生活快速回歸「正常」。但是另一方面,世界戰亂紛起,疫情的苦難並沒有讓人類更加慈悲互助,反而產生更多的對立與衝突。有人說,疫情下的人類,必須痛定思痛,靈魂開悟,學習與自然重新連結,回到自己身處之地好好生活。然而,每天閉關在空調冷氣間的我們,又該如何「聽見自然」、「聽見地方」?

感官有其地圖,可以找到自己的「地方感」。奎斯威爾(Cresswell)在《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說過:「地方是作為一種觀看、認識、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果問起什麼是「台北的聲音」,很多人頓時都會陷入茫然的沉默,最常想到的居然都是摩托車的聲音,由此不難理解,終日在車流間穿梭移動的我們,也只能用最熟悉的車聲來記憶地方。

高科技的發明,讓我們可以穿透時空,無遠弗屆。但我逐步發現,許多記憶與感受,正隨著時光奔赴,猶如流水一去不復返。現代人的聲音記憶貧乏,與真實的環境關係疏離,這一切跟繁忙的工商業生活方式有關。我們真正喪失的,是聆聽聲音豐沛的心靈。

當我回到大自然錄音的時候,我多麼希望自己能像約翰.繆爾(John Muir)一樣,能「凝視傾聽風雨的形音,辨別不同樹木的聲音,聽到腳下枯草極細的沙沙聲。」他寫下〈雨罷森林遇暴風〉,告訴我們每一種植物都用自己的歌聲來表現自己,展現自己的姿態。百年前觸動繆爾的聆聽,到了今天,我仍在台灣的森林中,與這樣的聲音相遇。繆爾提醒著我們,許多被遺忘的力量,就在大自然中,就在我們的心理。

此時此刻,在這疫情蔓延下的你,又聆聽到甚麼聲音?


范欽慧
自然作家、野地錄音師、藝術創作者、目前為師大環教所博士候選人,同時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製作主持「自然筆記」24年,2015年創立「台灣聲景協會」,相信「傾聽自然」是喚醒靈魂的一種邀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范欽慧(自然作家、野地錄音師)
2021-06-03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