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影視改編I.現況》IP煉金廠:網路漫畫與小說平台及電影節E-IP Market
喜愛韓國影視作品的人不難發現,很多高收視率及高票房的電視劇和電影,都是根據原創小說、網路漫畫或網路小說改編而成。
2019年韓國上映的100部電影中,本土電影占41部,其中5部改編自原創作品。這5部分別是:出版兩年間在韓國創下100萬本銷量佳績的趙南柱小說《82年生的金智英》(82년생 김지영)同名電影;2013年出版的小說《錢》(돈)改編電影《錢力遊戲》;網路漫畫《始動》(시동)的改編電影《青春催落去》;改編自網路漫畫《老頑固》(어쩔꼰대)的《我裡面的那傢伙》(내안의 그놈),以及同樣由網路漫畫《Long Live the King》改編的《國王英雄》(롱 리브 더 킹)。
2020年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影響,至9月止,韓國上映的本土電影僅占去年的一半,其中只有《南山的部長們》(남산의 부장들)和《超「人」氣動物園》(해치지않아)分別改編自同名小說,以及網路漫畫《不會傷害你》。
電視劇方面,今年熱播的JTBC金土劇《梨泰院Class》(이태원 클라쓰),和早前創下KBS月火劇收視率新高的《雲畫的月光》(구르미 그린 달빛),均可看作是成功將網路漫畫和網路小說轉換成影視作品的成功案例。

▇網路漫畫與小說平台,是IP的煉金廠
隨著韓國本土OTT服務的興起,以及國外OTT服務的加入,市場為使用者帶來更多選擇空間的同時,也加速推動了各平台內容和質量的競爭。韓國原有的三大無線電視台(KBS、MBC、SBS)、有線電視台(tvN、JTBC等)、電影頻道(OCN),以及參與原創製作的Netflix,在選擇劇作家原創劇本的同時,也同時將目光轉移到已出版的小說、完結的網路漫畫和網路小說。
譬如Netflix於9月25日播出的原創劇《非常校護檔案》(보건교사 안은영),即是改編自小說家鄭世朗的小說《保健教師安恩英》。此外,由《屍速列車》(부산행)導演延尚昊擔任故事創作,漫畫家崔奎錫擔任作畫的網路連載漫畫《地獄》(지옥),也將改編成Netflix的原創劇,並由延尚昊親自執導。

在韓國,這類網路漫畫和小說主要來源集中在少數平台,包括韓國第一入口網站Naver所提供的Webtoon和Webnovel、最早開設網路漫畫連載平台的Daum Webtoon,以及目前廣受人們使用的KakaoPage。

Webtoon(웹툰)和Webnovel(웹소설)是一種始創於韓國的新概念詞彙,由網路「Web」及漫畫「Cartoon」、小說「Novel」組合而成,是專為智慧型裝置而設的新閱讀模式。它無需翻頁,只要上下滑動即可方便人們閱讀。
▇刺激人氣的網路平台活動:選拔、徵文活動
隨著網路漫畫和小說的出現,平台上連載的內容同時也會印刷成實體書出版。以Naver來講,Webtoon會分為三個板塊:首先是供使用者自由連載的「挑戰漫畫」,擁有一定點閱率和好評的「挑戰漫畫」可以升級至下一個板塊「Best挑戰」,每兩個月編輯部還會在「Best挑戰」中進行一次選拔,最多可選出50部具有潛力和作品性的漫畫,然後與作者進行正式連載簽約。完結的人氣漫畫有機會受到出版業和影視界的賞識,出版成實體書、翻拍成電影或電視劇。
2018年,擁有千萬觀影人次,同時決定拍攝電視劇及正式出版系列漫畫的《與神同行》就是Naver Webtoon最成功的一個例子。
Webnovel也與Webtoon的操作相似,不僅如此,小說平台還會策畫類型小說的徵文活動。比如,2016年第一屆Naver推理小說徵文的最優秀獎《被提1992》(휴거1992),不僅於2017年出版實體書,還得到由韓國頂級電影投資發行公司Showbox製作電影的機會。藉由這個機會,作者曹章鎬受到更多出版社和製片公司的關注,隨後他在網路連載的小說《正義》(저스티스,2017)不僅出版成一套3本的實體書,2019年還被KBS翻拍成16集的電視劇。


▇IP Holder也學習影視運作的知識
面對風起雲湧的影視化商機,兩大網路供應商Naver Webtoon和Kakao同時在2018年8月創辦了自家影視製作公司Studio N和Kakao M。Studio N並在公司成立後,迅即成功將旗下的網路漫畫推廣並製作成電視劇。
早先在電影頻道OCN和Netflix播出的《他人即地獄》(타인은 지옥이다),以及tvN於9月和11月播出的《很便宜,千里馬超市》(쌉니다 천리마마트)和《女神降臨》(여신강림),都是Studio N改編自Naver Webtoon的人氣連載漫畫。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已售出影視化版權的網路小說和漫畫,等待著拍攝成電視劇和電影。
不過,以韓國目前的市場發展概況而言,像Naver和Kakao這種擁有自製內容的IP Holder,並不會單純只出售影視化版權。為了學習影視化的運作及製作技巧,他們在高額出售IP的同時,普遍都會提出共同參與製作的要求。加上目前全世界的流行趨勢,內容需求大量集中在OTT上,這也為市場造成了完結的網路漫畫、網路小說等IP供不應求的現象。

▇為跨媒體敘事內容的製作而生:釜山國際電影節E-IP Market
基於以上市場趨勢,製片公司在與這些擁有資源的新興公司合作的同時,也越來越把目光集中在尋找原創作品上。為了滿足這種市場需求,釜山國際電影節期間由主辦方舉辦的「E-IP Market」活動,成為業內人士高度關注和角力競逐的場所。
由韓國政府、釜山市政府、韓國電影界和企業界支持贊助,每年10月初在釜山海雲台舉行的釜山國際電影節,主辦方固定舉辦為期3天、名為「亞洲文化產品&電影市場」(Asian Contents & Film Market,以下稱ACFM)的大型IP交流活動。這項活動是雲集了電影和電視內容產業於一體的市場,同時為國內外從事電影、影視、出版和娛樂產業的相關人士提供交流和交易的場所。
電影節期間的「娛樂知識產權市場」(Entertainm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rket;E-IP Market)舉辦的兩個主要活動,吸引了廣大業內人士的參與,它們分別是:「E-IP Pitching」和「Book to Film」。

「E-IP Market」是原創小說和具備跨媒體敘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原著作品的知識產權交易場所,不僅提供包括出版物和劇目等傳統內容的版權交易空間,還促進了網路小說和漫畫等知識產權的交易,甚至為營造跨媒體敘事內容的製作環境作出貢獻。
2020年,「E-IP Market」不限內容種類、綜合招募韓國的各種原創IP(包括圖書、網路漫畫、網路小說等),並由業內專業人士進行評選,選出的優秀作品可參加名為「E-IP Pitching」的媒合活動。
在這項媒合活動上,入選作品的IP擁有者,可以為有意購買原著IP的製作公司和投資公司做更充分、詳細的內容講解。此外,自去年開始,日本的映像產業振興機構(VIPO, Visual Industry Promotion Organization)和台灣文化內容策進院(TAICCA, Taiwan Creative Content Agency)也會選定本國優秀的原作IP,參與這項交流盛事。

▇挖出被埋沒的好故事:E-IP Pitching和Book to Film
2012年,「E-IP Market」為了替出版社和製片公司搭建直接溝通的橋樑,開設了名為「Book to Film」的活動。這項活動首先招募各大出版社的優秀作品,由主辦方指定的製片公司根據影視化的標準做出評選,入選的作品可獲得在活動中向更多製片公司介紹作品的機會。
為了鼓勵創作者和出版社參與活動,贊助「E-IP Market」的製片公司、投資公司及業內企業,也設立了不同的獎項及獎金。比如,頂級電影投資發行公司Showbox設立了「Showbox Choice Award」,會在15部「Book to Film」和15部「E-IP Pitching」的作品中各選出2部作品,各頒發獎座和韓幣1000萬元的獎金。
「E-IP Market」舉辦的活動,成功地為IP供需雙方創造出合作的良機,「Book to Film」更是為影視圈挖掘出不少被埋沒的好故事。例如,製作電影《屍速列車》、《屍速列車:感染半島》(반도)和《沒有你的生日》(생일)等優秀作品的製片公司(Redpeter Films Co., Ltd),在去年的活動中關注到了「無名小說」《無底坑》(무저갱),並簽下了電影版權。此外,tvN於今(2020)年9月播出的《很便宜,千里馬超市》,也是藉由這項活動獲得影視化的契機。
因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的影響,今年的釜山國際電影節縮小舉辦規模,「E-IP Market」也轉為線上形式舉辦。主辦方負責人金亨來表示,期盼全球的疫情盡快得到控制,希望明年會有更多的海內外業內人士和出版社同仁參與活動。
金亨來同時提到,近來台灣上映了不少韓國電影,韓國也在持續引進台灣電影,希望未來能邀請到更多的台灣電影製片公司和出版社,前往參加釜山國際電影節的活動。●
書.人生.洪愛珠》被食譜形塑 —— 漢聲《中國米食》
作小孩時最喜愛的書,至今還讀。那是一本食譜,也不止一本食譜。
書是《中國米食》,1983年初版,與我同年,這是現在才發現的巧合。
我家裡不讓幼兒看電視。晚上10點以前,家長先哄睡小孩,才打開電視機,節制地看點錄影帶。小學以後,家從單層小公寓,遷入透天厝,為防堵小孩偷看電視,我媽索性把電視機關進臥室,遙控器和地契一起鎖在保險櫃。因此我的童年,老是隔著牆壁聽洋人講話,直到模糊睡去。
少數電視回憶,一是與外婆一起看錄影帶,看日本巨星美空雲雀唱歌。她是外婆最喜愛的歌手,聲音絨厚,卻含著鹽粒,似眼淚風乾而來。二是到隔壁叔公家,看黑白默片喜劇《勞萊與哈台》(Laurel and Hardy),當年讓我看這些的表姨們,究竟想著什麼,我不知道。但如今來看,給小孩看默片,可說是富於詩意的事。
不能看電視,但允許看書。媽媽說,我兒時不怎麼哭鬧,非常投入地吃與睡。若有幾本書看,就原地膠住,久久不移。
這個挺喜歡讀書的兒童,擁有的讀物有限,至今可數。摯愛的《漢聲小百科》、光復書局《科學圖鑑》、《畫說中國歷史》各一套、《世界名著之旅》是塑膠盒內嵌一本精裝繪本,配兩捲錄音帶。此外有一本《辭彙》,和每日《國語日報》。
少即是多。光是這些,就使一個小女生頭也不抬,連《辭彙》也逐字逐頁浸著讀。
媽媽的書更少,僅擁有幾本食譜,還有一套結婚時,舅舅送的精裝世界名著。那套世界名著,是紅色布面圓背精裝,在當時的中產階級家庭,比較接近客廳裝飾,不見什麼人去讀它。套書在電視櫃的玻璃門片內,齊放成一排,與唱片和幾瓶白蘭地一起。但今時來看,贈書作為結婚賀禮,也是長輩人特有的生活餘裕與正經八百。
識字多點,開始讀媽媽的書。先讀電視櫃裡的世界名著,或許翻譯緣故,讀裏頭的西洋人說話,總感覺有隔,除了其中幾本,許多沒往下看。翻找時,發現一批食譜。其中《中國米食》這本,與我很喜歡的《漢聲小百科》一樣,印著「漢聲」兩個字。
多數食譜光是拍菜,逼近地,光鮮亮麗地拍,有漂亮照片,食譜也就成了。《中國米食》不只這樣。為了支持敘事,它下大工夫。
開頭幾頁過場,是連續的極美的照片,有發光的秧苗,田與水牛,金黃稻米,瓦煲白飯。還用了一個跨頁,說明「如何使用本書」。將內容欄列,資訊分層先說明一遍。
食譜中的複雜菜色,會以四到六格插畫,分解動作去說明做法。這當然費事,但很有效。若按圖操作,看上去很唬人的什麼菠蘿炒飯、廣東裹蒸粽、酥炸鍋巴,都能做出來。
好些圖說,也畫成小插圖,將合照中11件年糕,或13碗彩色碗粿,描出線稿,逐項編號。這類手法,在日本老牌生活雜誌裡偶會見到,功能清楚然而形式優美。
這種整合圖片和文字的手藝,我非常晚了才知道,是美術編輯。我且知道這門手藝,不是誰都能做好。今日有些刊物,你看版面多鋪張,納悶標題不知道在哪?
書中穿插的人物照片,也很可看。有的極有神韻,有的動態豐富,似從好的紀錄片截出圖來。截圖是時代的臉,彼時是台灣80年代,各地還有一點鄉氣。三十多年後的今日看來,這張時代的大臉已改。有的是環境沒有了,而人們不只裝扮有異,吃的也不同。
好像講紅龜粿的章節,有張桃園楊梅圓醮的照片,三兩男人著推木製台車前進。台車上,紅龜粿堆成尖塔,有一人高,粗估幾百片粿組成,盛大。別說木製台車現在少見,今天各地廟宇祭祀,糕粿不會製這麼多,消耗不完。若有,每片糕必罩著一層塑膠袋。
又粽子一章的開場,中年婦人坐在門邊包粽子,將粽串綁在門把上,門片與窗框都是木製的。戶外光線穿窗而入,輝亮她的半邊臉和竹葉尖。婦人斂目齊眉,無妝的面目極平坦,不興一絲表演意圖,而使人目光久佇。
如「虱目魚粥」的輔圖。清晨在台南廣安宮前的攤車上。只有幾落碗,油條,一團蒸氣,沒有招貼。成群熟齡男子,穿台灣式白色麻紗涼衫,坐在竹凳上喝粥。我的外公從前也穿這樣的薄衫,現在四處已不容易看見。一代人從前來過,又走遠了。
《中國米食》在設計上,在當時來看已很先鋒。在今日也有精妙處。比如那厲害的封面。用21種世界各地的稻米,手工黏出一個大的明體「米」字,須知80年代的台灣,尚未使用photoshop影像軟體完稿。我現在算是能操作軟體的人,但是若要在一個版面上,合成上千米粒,仍是驚人的活。
全書影像的構圖佈局,配器美感,今日已有一種職業專門去做,叫食物造型師(food stylist)。當年沒有頭銜,但已能看出來,這個選擇碗碟、陳列背景、打光攝影的人,技藝高強。
書裏一幀照片,拍江米蓮藕。影像滿版,背景全墨,打光幾乎穿透糖藕,藕的孔隙,填糯米如螺鈿般反光。糖汁掛在邊上,瑩瑩將墜而未墜。看的我牙根咬緊,嘴裡甜絲絲。可我一直到成人階段,才初嘗試這種江南式的糖藕。或許圖片太深刻,真糖藕入口,竟無無幾百回看那幀圖來的悸動。
我這80年代的小孩,自小書念得不怎麼樣,高中就往職業訓練的路上去,想來。路徑可能老早在那裡。我所嚮往的精良圖片,清楚文字,真實食物和日常生活,它們融合在一本看上去是食譜的書裏。實際它也是好的設計樣本,或片段社會學的圖文紀錄。
《中國米食》的美術編輯和攝影,是令人尊敬的黃永松先生。我長大讀些訪談,才知道那書裡綁粽子的婦女,是黃先生的母親,刷粿葉的,是他父親。又知道編輯團隊為了此書,先去種了一年的田。書中九成食物,都是編輯團隊親手作的。漢聲有費好幾年,深入編出一本刊物的傳統,諸此種種,在今日網路環境,幾乎要成為神話。
小時候不知內情,光是享受著書,也感到不簡單。知情之後,又被那份藝術的教養鼓舞。人被各自的童年形塑。而這本與我同齡的食譜,形塑一部分我。
家裡的《中國米食》,幾年前因裝修打包而散失。在意很久,才在漢聲巷的門市買得簡體版。除硬殼精裝變軟精裝,正字變簡字,圖片編排皆延續舊版,我摸上印刷精美的糖藕和年糕,一塊童年的落磚,才這麼補回來了。●
洪愛珠
資深平面設計、大學講師、業餘從事寫作。寫字以記舊時日,家常吃食與經過之人。曾獲台北文學獎首獎、鍾肇政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入選《九歌一〇八散文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