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交換週記》鄭順聰X包子逸:聊聊想念的BGM

▇鄭順聰:以音樂滌清耳朵的時刻

承包子上篇的「悲願」,我當然希望「自由吃食」的生活,可以早日回歸。且包子更為辛苦,不僅被疫情,還被孩子「雙重包圍」。在此,我不僅要對醫護人員,也要向全天下的媽媽致敬!

雖說管束在家的背景音是太太不斷踅踅唸(se̍h-se̍h-liām)甚至破口大罵的爆裂音!

不是針對我,我很乖,乖得像一顆冰封的湯圓,能滾就滾到書房去。然而,孩子在家上課,太太軍事化管控作息,催促孩子按表視訊,煮飯、清掃、網購⋯⋯脾氣失控,屬自然現象。

怕我這顆沒用的湯圓礙事,乖乖躲在書房,用音樂維持彈性。

三級警戒初期,氣氛肅殺,動輒得咎,我就將頻道鎖定在古典音樂:貝多芬容易激動引發火氣,蕭邦太浪漫不合時宜,巴哈死寂乃空蕩蕩的台北城——這些我天天聽的標配,怎麼都很齷齪(ak-tsak,煩躁鬱悶)。 

就在此時,竟想/響起了久久未碰的舒曼,尤其是鋼琴曲,不那麼浪漫,介於激動與死寂之間,壓抑中揚起輕盈,神經質之浮想聯翩,是精神的冷卻劑,助我渡過三級警戒的初期躁鬱。

但自肅時日一久,作息與心態進入穩定,我的音樂清單就如常了:點聽iTune的Match幫我挑的編輯精選,常是80年代的西洋流行歌,想夐遠些就New Age恩雅,偶而法式的Keren Ann,慵懶爵士我有Ella Fitzgerald,懷念澳洲團INXS,突然就蹦出臉友阿東整理「很潮的台語歌」,帶來耳朵的躍動生新。

每朝清晨甦醒,就以George Winston的美好來迎接憂喜未知的瘟疫之日。

以往的時光,忙於在外走踏覓食,現多出大把大把的時間,索性就來個歌手與樂團的歷史回顧,研究其風格內容之演變:從蘇打綠的首張同名專輯開始,加上演唱會版,可以串流整天;伍佰是必選,我會在〈牽掛〉與〈樓仔厝〉停留反覆播放數十次;The Corrs早就有大全集,點一次箭頭就可全聽。此外還有Camera Obscura,The Innocence Mission,Belle and Sebastian⋯⋯反正就是清新悠淡不要帶壓力就好。

警戒日成天聽音樂,比以往更易生倦,反而在此時,更懂得留白。

將音量轉至零,孩子與太太都睡著了,整座都市全世界盡皆無聲。在這耳朵的空白地帶,放下情緒,舒緩鬆弛,相對於喧囂躁動,足以讓身心靈為之滌清。

但對剛卸貨的包子媽妳來說,得不分日夜餵養甫出生的孩子,很難有耳根清淨的時刻吧⋯⋯湯圓大叔在此,以阿爆的金曲獎年度最佳歌曲〈Thank You〉向妳3Q:

Maljimalji,masalu!


▇包子逸:無限循環的Lo-Fi日子


紀錄片《偷天鋼索人》劇照(取自IMDb

Dear湯圓大叔:

聽到您略為詳實地介紹一家之主的「爆裂音」……嗯,我只能說您勇氣可嘉。在此借花獻佛,也點播阿爆一曲〈Thank You〉獻給你們家三頭六臂、居功厥偉的偉大女性。值此非常時期,踅踅唸有理,爆裂無罪。

我在你新書裡〈夜半,我浸在黑潮中〉一文讀到你說自己聽的音樂很雜,對照一下你列出的音樂清單,還真的是廣納百川呀。文中寫你喜歡在黑潮咖啡館獨自廝混到深夜,聆聽老闆貼心替你播放的Satie音樂,文中蔓生都市生活的孤寂感。孤寂真的是相對性的啊,在那個時空裡,能夠那麼任性地走入擁抱自己的咖啡館,並且有人有那樣的心思,特地播放幾首屬於你的曲子,於今想起來是多麼奢華的派對。

你看過《偷天鋼索人》(Man on Wire)這部紀錄片嗎?1974年一位法國鋼索表演者Philippe Petit在朋友的掩護下,在紐約兩棟世貿大樓之間搭了一根鋼索,來回走動了將近一小時,一度臥躺鋼索上如臥躺在雲端,看起來如此愜意不費氣力。故事講到這個讓人嘩然的片段時,配樂正是Satie最著名的鋼琴曲Gymnopédies。在那疏離又清脆的琴鍵音中,最讓人動容的不僅是藝術家直視深淵、優雅無懼的身段,還有伴他冒險的朋友在數十年後回溯這一天,仍然眼中有淚。我不知道在多少的影片中聽過Satie的鋼琴曲,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這一段。

對我來說,Satie就像19世紀的Lo-Fi Boy。Satie的音樂調性其實相當類似於當下流行的Lo-Fi Hip Hop,沒有張狂的起伏,清寂中帶著奇異的安定人心之效,可以無限循環播放,每一段旋律都聽起來似曾相識,彷彿是日復一日被迫窩在小房間裡、疫情時期的主題曲。

我呢,這些日子如果沒有特別想聽什麼專輯的時候,偶爾也聽Satie,更常打開Youtube的Lo-Fi Hip Pop頻道,陪那位左撇子的女孩寫著無止盡的作業,從白日寫到黑夜。

這幾天重聽Bill Evans那張經典專輯《Waltz for Debby》,專輯的封面讓我想起女兒,女兒像Debby一樣有短短的捲髮,彎弧型的瀏海。聽這張專輯的時候,可以聽到現場錄音中杯盤交錯的叮叮響,還有每首曲目結束後人們溫暖的掌聲。我想念的那些。

在這個時代,VR都可以帶我們漫步月球了,似乎已經沒有出門的必要,然而人們還是希望真真實實地出門在外,旅行,聽現場。


【疫下交換週記】

 Week 1 ➤➤

Week 2➤➤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小吃碗上外太空
作者:包子逸 
出版:有鹿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包子逸
常寫散文、影評與報導。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
喜歡自己做菜,珍惜使用餐櫃裡的老碗盤。
散文曾獲台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譯文曾獲梁實秋文學獎首獎。作品收錄於九歌年度散文選。
《鄉間小路》雜誌專欄「文明野味」作者。
著有散文集《風滾草》(誠品、博客來選書)。
這是她的第二本書。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夜在路的盡頭挽髮
作者:鄭順聰
出版:九歌文化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順聰
作家。嘉義民雄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
新近出版散文集《夜在路的盡頭挽髮》。作品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台語好日子》,《大士爺厚火氣》,《仙化伯的烏金人生》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書房》繪本《迷宮偵探》改編遊戲登上STEAM平台,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產業跨界】

■一般的迷宮或尋寶繪本,通常玩過一次以後,出口或藏寶地點就會被讀者記住,失去了重複閱讀的樂趣,但是《迷路偵探》繪本系列卻可以讓讀者一翻再翻。除了欣賞原作Hiro Kamigaki的故事線以外,繪圖者IC4DESIGN的超細密繪圖,會將讀者瞬間吸進迷宮世界裡,不管是建築物、天空、山脈、海洋都能化身為萬花筒般的尋寶畫面。

迷路偵探系列共有三集,每一集都有「奪回祕寶」的主要任務。任務完成之後,讀者還可以回到起點,探索其他故事線、尋找其他寶箱,解鎖其他支線任務,可以說是紙上的RPG遊戲。此系列的第一集《迷宮偵探:尋找消失的迷宮石》(三采出版)由法國工作室「Darjeeling」改編為電玩,去年榮獲獨立遊戲IndieCade的最佳視覺設計,今年6月22日起,就能在STEAM平台上玩到,任天堂Switch版和行動裝置版也即將推出。紙上冒險結合聲光效果化身為解密遊戲,孩子們一玩下去沒日沒夜地想破關,或許可以消耗不少在家隔離防疫的時間,讓家長喘口氣。

【得獎消息】

■卡內基文學獎和凱特.格林威獎(CILIP Carnegie and Kate Greenaway Medals)於6月16日公布得獎名單,得獎作品分別是Jason Reynolds 的《Look Both Ways》以及Sydney Smith的《城市裡的小訪客》Small In The City)。兩本作品都描繪出都市中的孩童面貌。《Look Both Ways》以孩子們放學途中的聊天內容,構成10篇互相串連的短篇故事,角色們不時穿插重複出場,形象跳躍而鮮明;《城市裡的小訪客》自從2019年出版以來屢獲大獎肯定,書中的孩子在城市遊走,告訴「你」該怎麼走才比較安全。讀者一開始或許會認為,這是教導孩子如何自保的書,不過伏筆揭露後會讓人大感驚喜,書中宛如電影分鏡的切割畫面,更讓讀者直觸孩子的內心。

■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Elizabeth Acevedo的著作《Clap When You Land》也在卡內基文學獎的入圍名單中,這本書自去年5月出版後即獲得各界好評。書中的主角之一Camino住在多明尼加共和國,她只能在暑假看到爸爸,因為他平時和另一個女兒Yahaira住在紐約。在爸爸空難過世後,相隔兩地素未謀面的姐妹因為這起悲劇而建立連結,一同拼湊記憶,讓父親的形象變得完整。全書充滿當代議題,但緊湊的節奏和故事情節讓故事不致淪於說教,反而帶讀者感受到,看似遠在天邊的議題其實是許多活生生的個體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有趣的是,本書文體類似「小說詩」,在如此精練的文字空間裡,作者卻能塑造角色個性、鋪陳情節、處理社會議題,各種元素融合得恰到好處。本書的有聲書版本獲得奧德賽獎,由作者本人獻聲演出。

其他卡內基文學獎入圍作品包括:

  • The Girl Who Speaks Bear,作者Sophie Anderson著有《長腳的房子》。
  • The Girl Who Became a Tree,作者Joseph Coelho,希臘神話的現代詮釋。
  • On Midnight Beach,作者Marie-Louise Fitzpatrick,1976年的愛爾蘭,一隻海豚,兩個漁村的競爭。
  • Run, Rebel,作者Manjeet Mann,跑步就是反抗。
  • The Fountains of Silence,作者Ruta Sepetys,西班牙佛朗哥政權下的市井小民。
  • Echo Mountain,作者Lauren Wolk,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家人與山。

凱特.格林威獎入圍作品包括:

  • Starbird,圖/文:Sharon King-Chai,堅持把世上最珍貴的送給孩子,就是愛他們嗎?
  • The Bird Within Me,圖/文:Sara Lundberg,母親生病了,可是我想當藝術家
  • It's A No-Money Day,圖/文:Kate Milner,困擾成人的金錢問題,孩子可能有另一種心情
  • How The Stars Came To Be,圖/文:Poonam Mistry,色彩斑斕如星空的金光閃閃大作
  • Hike,圖/文:Pete Oswald,詳細介紹見:2020八月【童書書房】
  • I Go Quiet,圖/文:David Ouimet,某些畫面讓人陰鬱,卻讓人貼近內向者的心境
  • Arlo The Lion Who Couldn’t Sleep,圖/文:Catherine Rayner,失眠的獅子用正念學會放鬆助眠

【新作上市】

■不少民眾居家防疫的時候都希望有寵物陪伴,但養狗需要很大的活動空間——如果養一片吐司當狗的話呢?韓裔美籍插畫家Sarah Hwang的作品《Toasty》幫讀者完成以上不可能的夢想。書中的吐司覺得自己看起來雖然像麵包,但他也真心認為自己是一隻狗,他甚至還會汪汪叫呢!為了和其他狗做朋友,吐司來到公園,卻被調皮的狗狗當作食物狂追,吐司只好假裝自己是三明治躲起來。就在他要被一個小女孩吞下肚的時候,吐司趕緊狂吠幾聲阻止了她。看到這個莫名其妙的景象,小女孩反而很開心,原來她之前想養狗,卻因為過敏只好放棄,現在吐司狗狗來得正是時候,女孩領養了他,人狗皆大歡喜。天馬行空的內容再加上柔和的畫風,讓本書獲得《出版者週刊》的星級評價。

■曾以《Middler》入圍2020卡內基獎的英國作家Kirsty Applebaum出版第二本作品《The Life and Time of Lonny Quicke》,人物設定非常奇妙:主角Lonny擁有特殊能力,只要是性命垂危的生物到了他手上都能夠起死回生。每當Lonny施展能力,都會讓自己折壽,但假使他無視需要幫助的生物,又會一直聽見令人困擾的尖銳耳鳴聲。Lonny和家人因此避居森林,盡可能不去接觸擁擠的人群。不巧的是,家中的經濟來源一時中斷,Lonny和弟弟只好外出到鎮上打零工。當天鎮上舉辦24小時不斷電的慶祝活動,若是在這個場子上出了意外,有人受傷,Lonny的生命力可能會被吸乾……最後的結局令人感到意外。

■《壞種子》作家喬里約翰(Jory John)的繪本《Something's Wrong! A Bear, a Hare, and Some Underwear》從書封就讓人嘴角失守。書中的熊起床後展開新的一天,心裡卻「一直覺得怪怪的」,做什麼都不對勁。走到外面還發現其他動物一直盯著他看,後來拜託兔子朋友幫他看看問題出在哪兒,熊才發現原來那一天自己內褲外穿四處遊蕩。迷糊熊穿著內褲到處跑的逗趣故事,特別吸引對身體發育相當好奇的低年級小朋友。不過作者創作這本書,其實是想要具體呈現「心中的不適感」——心裡不舒服的時候不但日子會過得不順,還會莫名擔心外界的眼光,不過要是有朋友的幫助,或許就能解決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從這角度切入閱讀,就能產生不一樣的詮釋。

■繪本作家酒井駒子著有《小小熊的夜晚》、《我討厭媽媽》、《妹妹醒來了》,她擅長用溫柔而惆悵的畫風描繪孩童的心理,成長以後很難再貼近的孤寂、恐懼、挑戰禁忌等等。她在最近出版的畫冊《みみをすますように》(暫譯:彷彿傾聽)精選集,集結20冊以上的繪本,收錄300多幅原作以及30張草稿。酒井的作品引進台灣的數量不多,有些已經絕版,想了解她的讀者可從以上精選集入手。7月她和石津ちひろ合作的新作《すやすや おやすみ》(暫譯:晚安囉,呼~)是一本睡前讀物,畫風維持了一貫的柔軟細膩。


繪本作家酒井駒子出版畫冊《みみをすますように》,收錄多幅原畫畫作及手稿(取自amazon

【名家遺作】

■深受敬愛的已故繪本作家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的遺作《Air Miles》問世。阿里是一隻個性難搞的狗,不理會主人的呼喚,只喜歡做自己的事,尤其是開車兜風,這也是他在《阿里的車》初登場的契機。在遺作《Air Miles》中,阿里比上次登場時老了許多,以前喜歡的東西,都不再覺得有趣,也漸漸失去了食慾。最後阿里覺得自己的時間到了,便離開了熟悉的窩,坐上鄰居幫他打造的飛機,完成他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阿里的角色原型來自伯寧罕夫妻倆的愛犬,牠在伯寧罕構想本書內容時過世,而作者本人也有感於自己來日不多,畫下草圖後交由妻子海倫.奧森伯里(Helen Oxenbury)完成繪圖,文字則由畢生好友Bill Salaman撰寫。雖然夫妻倆都是傑出繪本作家,但在《Air Miles》之前,兩人只有合作過一本書《小寶寶要來了》(2010)。夫妻倆曾表示,同處一室不但煩人還會吵架,分頭寫書才輕鬆。事隔十年兩人再度合作卻是遺作,讓人感動又感傷。


《Air Miles》內頁(取自amazo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對談》老時代新眼光:書人.藏家.編者

記錄:吳櫂暄/整理:黃基銓

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每年3至6月進行的臺北文學季,除文學講座、走讀與文學特展外,另一壓軸是「國際華文作家」單元。受疫情影響,本屆原受邀的香港作家董橋無法訪臺,執行團隊文訊雜誌特別調整形式,以「董橋訪談」影片與線上直播同步進行,6月5日於臺北文學季臉書直播,主題「老時代新眼光──書人.藏家.編者」。詩人楊澤及「舊香居」書店主人卡密對談直播,與讀者談談他們所認識的香港文人董橋。

直播現場首先播放定居香港的臺灣作家楊明訪談董橋的影片。董橋在影片中分享半生寫作的心得和心法,楊澤特別提到,影片拍攝地是董橋的藏書樓──「舊時月色樓」,名稱取自姜白石的作品《暗香》、《疏影》而來,寫的是「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此一意境正好與直播所在的舊香居書店相呼應,兩地都有個「舊」字,都是充滿文化與舊書的聖殿。

卡密表示,2009年她到香港參加圖書展,第一次見到董橋本人,印象中的董橋是位氣場強大的人,但並非張揚而是文雅,是嚴謹且浪漫的人。

楊澤覺得這個形容很貼切,董橋的確是一位理性與感性兼具的人,他有具英倫紳士風範也有中國文人氣息,而這些人格特質源自家庭背景。董橋父親是書法家,很重視全方位教育,董橋幼年時家裡請英國老先生教英文、荷蘭先生教他彈鋼琴,且被要求寫書法,董橋的父親還為孩子們舉辦書法展覽,這些家學淵源無形中養成了現在的董橋。

楊澤表示,董橋是在新時代裡卻懷有老眼光的人,比方他在1980年接管《明報》總編後即推展藏書票,這在當年是一種復古,但因為他學貫中西,反而開風氣先河,降低民眾對西洋文學的陌生與疏感,透過生活質感的氛圍,循序漸進懂得更深厚的內容。董橋做為編輯和書人,幫華文世界帶來了新的感受。


國際華文作家董橋(臺北文學季提供)

在舊書領域成長的卡密表示,她要真心代表舊書業感謝董橋。因為他文章裡許多對書籍典藏的描繪與圖片,讓人對舊書產生嚮往。舊書收藏很迷人,但大家不免提及價格與市場,儘管很多人認為藏書門檻高,口袋不深是無法踏入,但卡密說,如果把藏書當作喜好,看做生活裡輕鬆的一部分,就能讓這一切與自身產生連結。

卡密笑說,她自己常講「玩書」,這是生活中的熱情與樂趣。像她去法國找一本書,其實這書從網路就能買到,但透過旅行,不僅讓自己擁有這本書的過程有了獨特回憶,也得到了一趟難得的旅程。

楊澤表示,董橋在訪談影片中提到,閱讀和寫作的基本修養是什麼,一是紥實,二要輕鬆,這兩種面向看似不同,但其實是彼此相符的。當你學得深厚了,就能很輕鬆地表現出來。

楊澤認為,董橋提及的學養與輕鬆,包括自我的理性與感性兩層面,要進入某種氛圍裡才能體會,不只觀看而是實際尋找,是一種自我的品味與趣味,這正與卡密說的玩書相同。一般人覺得這事有門檻,多半是因為沒跨出第一步,在個人生活中,要有「想要發現」更具內涵的東西的念頭,楊澤說,董橋對舊書的愛好,為大眾帶來經典的典範。

對談中也提及紙本書未來歸於何處。楊澤表示,董橋一直在做的也正是這件事情,他覺得不是單純把書賣好,而是做出書的質感與品味,將書提升到更精緻與更有存在價值的地位。紙本書是人類文明的一種載體,雖然慢慢隨著電子書有變化甚至過氣,但就像是影片裡提到的,人們需要透過真正的接觸去感受,在全球網路化的時代,觸摸不到實體的狀況會讓人感到不安,而最強烈的體驗莫過於親自接觸。

最後,兩位對談人希望待疫情過後,董橋能夠來到現場,跟臺灣的朋友分享他文字的奧妙與美好。

完整影片直播內容,請見「臺北文學季」臉書粉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6-19 12:52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