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最喜愛的三套錄音,正是這樣的版本:顧爾德SONY大全集的解說誠意滿滿,不只CD做了原始封面,還收錄原始唱片解說,顯然製作者是他的狂熱粉絲;霍洛維茲1965-1966年「重返舞台」(The Great Comeback)專輯,解說手冊所提供的內幕資料,勝過目前所有霍洛維茲傳記。就算不愛讀書,其中多幅珍貴照片也能引人入勝,像是買攝影書附贈15張CD;至於錄音師Ward Marston出版的偉大男低音夏里亞平(Feodor Chaliapin,1873-1938)錄音全集,不只轉錄精良,手冊盡善盡美,更有翻譯精到的歌詞,完全能讓聆賞者眼界大開——唱片解說能精彩若此,誰能說它不是一本好書?
一般談到漫畫節,最先想到的應該是美國聖地牙哥動漫展(San Diego Comic-Con)、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la bande dessinée d'Angoulême)這類國際盛事。如果告訴你德國也有漫畫節,多數人大概會很驚訝(連德國人自己都是)。其實德國的漫畫節百花齊放,若不是疫情,幾乎一年到頭都可以參加動漫相關活動,規模較大者包括:
3月初:附屬於萊比錫書展的日本動漫展(Manga Comic Con),以及由漫畫家和圖像小說家自行主辦的「萊比錫百萬富翁俱樂部」(The Millionaires Club Leipzig)漫畫節
4月:多特蒙德春季德國動漫展(German Comic Con Dortmund Spring)
5月底、6月初:艾朗根國際漫畫沙龍(Internationaler Comic-Salon Erlangen)或慕尼黑漫畫節(Comic Festival München),兩地間隔一年輪流主辦,若今年為慕尼黑漫畫節,則隔年為艾朗根國際漫畫沙龍
除了啤酒和豬腳之外,慕尼黑與漫畫其實也頗有淵源。德國漫畫研究學者福荷斯(Wolfgang J. Fuchs)和萊特伯格(Reinhold Reitberger)都是慕尼黑人,兩人於1971年出版《漫畫:一種大眾媒體的解析》(Comics: Anatomie eines Massenmediums),文圖並茂地記錄歐美漫畫發展史和漫畫類型,也是德語世界第一本較完整的漫畫學術專書。兩人分別於1974年、1985年在慕尼黑主辦漫畫展,可視為慕尼黑漫畫節的濫觴。
自1990年至21世紀初,由漫畫家和漫畫同好組成的慕尼黑漫畫節協會(Comicfest München e.V.)每年主辦「ComicFest München」漫畫節,獲得慕尼黑文化局補助,以書籍展、畫展和漫畫家為三大主軸,但2003年後因財務困難,改為兩年一次。2007年起,慕尼黑漫畫城協會(Comicstadt München e.V.)也加入主辦,活動改名為「Comic Festival München」沿用至今,並模仿艾朗根漫畫沙龍,邀請出版社擺攤佈置書展,也力邀德國和外國漫畫家參展簽繪,同時舉辦漫畫工作坊、舊書市集、演講和論壇,形式愈趨多元
大會堂舞台區的《GUNG HO》無疑是主場館的重點展覽之一。《GUNG HO》由Benjamin von Eckartsberg編劇、Thomas von Kummant作畫,獲得多項德、法、日漫畫獎。故事設定在「白疫」爆發後如末日廢墟的歐洲,人類幾乎滅亡,怪物潛伏等待殺戮,一對兄弟因緣際會下被納入阿帕契堡壘受訓,但如果無法通過試煉,他們隨時可能被丟回外面的「禁區」。
慕尼黑的法國文化協會(Institut français München)展出由艾朗根國際漫畫沙龍策畫的「典範——漫畫和插畫中的女性主義」巡迴展,以「自傳」、「傳記」、「女孩俱樂部」、「性別翻轉」、「性別與身體自愛」、「學術與歷史」、「運動分子與無政府主義者」、「性格堅毅的女性主角」八大主題,呈現1970年代以來的女性漫畫家如何在創作方式、內容和形式上共同形塑或革新漫畫這項媒介。在慕尼黑展期結束後,這項展覽會巡迴到柏林通訊博物館和施瓦岑巴赫(Schwarzenbach)的漫畫博物館,最後在明年夏天回到艾朗根國際漫畫沙龍展出。
疫下交換週記》Apyang Imiq X 謝凱特:聊聊伴侶和料理
▇Apyang Imiq:警戒
聚酒
晚上11點,開車載室友和小弟去鳳林市區,鄉下宵夜,方圓10公里,唯一7-11,想都不用想。繞過黑暗的部落,台九線筆直往南駛,小弟說剛剛在喝酒,你自己喝嗎?沒有啊,跟一群朋友……疫情期間絕不想聽到的消息。
「沒有啦,我們視訊喝酒!」實在太搞笑了。
「怎麼開始啊?約好時間一起打開視訊嗎?還是怎樣?」三級警戒開始,聽過視訊上課、視訊審查、視訊歡唱、視訊尻槍,還沒聽過視訊喝酒。
「就今天特別想喝,走到下面雜貨店買一手,打開視訊跟朋友聊天,大家有默契手拿一杯,一個拉一個,就這樣喝起來。」
隔著螢幕如何敬酒,要說乾杯嗎,玻璃杯碰撞的聲音得自己製造嗎,杯子空了怎麼隔空勸酒,然後眾人一起咕嚕咕嚕吞下去嗎?想像那些怪異又好笑的情景。
「你太誇張了。」小弟不耐煩地回答。
突然覺得可憐,往後的社交生活是否都得像穿著雨鞋踩踏溪水,總是隔了一層才能感受溫度。
煩買
室友說我在超市總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有多不耐煩,我沒有吧,你有,你真的有。
上超市好像一種罪惡,好幾次我單純當個司機,在車上玩手遊,等待他大包小包走上車。
也許採買對我來說很功能性,無論買任何東西,總是心裡想好要什麼,走進走出不到數分鐘,看到商品就拿,甚至懶得比價或看成分,第一印象決定口袋的新台幣該不該繳出。
小弟突然來家裡,要我陪他去超市採買食材,自三級警戒,渡假村放一群部落青年無薪假,他們的行蹤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料,加上他那台幾乎沒有引擎聲的車子,門被打開才驚訝人來了。
室友還在睡覺,床邊問需要買什麼,他開一個清單給我。
走進超市,架上琳琅滿目,眼睛掃掠一遍又一遍,沒看到番茄、沒看到生菜,也沒有杏鮑菇,我在不大不小的超市中迷路……急忙視訊室友,一樣一樣地問,水果是入口處右邊,特價的擺走道,蔬菜在中間,菇類最後一側,根莖類在角落……
他透過手機遙控我的螢幕,擴大播放的聲音是一道道指令:對,再左邊一點,鏡頭往上一點……
我開始不耐煩了。
需渴
我就是那種一旦喜愛就停不下來的人,只要各方條件許可,為什麼不能一直「做」下去。
我無法理解「需索無度」和「邊際效益遞減」,如果是一件愉悅的事情,1加1永遠是加法,數字只會向上攀升,絕不可能變成減法或是其他的數學邏輯。
自從三級警戒開始,不用進辦公室工作,每日每夜看著室友,我的熱烈期盼激進至變態,變態成一個狼人狀態。
我起床時他仍在熟睡,精緻的五官和稀疏的鬍渣,看了心就受不了,手往下滑過,被單裡藏一根黑色水晶,我在清水溪的岩壁上摸過,想像那種用力刺水後水花激射留下的陽光燦爛。
大熱天的時候,室友脫掉上衣,單薄的上身,纖細的腰肢,上手臂因為近期愛上烘焙,不斷地揉麵團,揉出緊實又堅硬的線條,他以為我在餐桌上盯著筆電認真工作,其實一格格濃烈的畫面早就讓我腦袋充血,妄想室友在赤裸的圍裙下,猛烈地親吻我或要我咬下。
夜晚我們窩在沙發上追劇,我喜歡藉故枕在他白皙的大腿上,仔細端詳那隨電扇規律搖擺的腿毛,輕柔又細小,好像山徑旁一層層腎蕨,輕輕滑過小腿難以排解的癢。我在無數個枕頭下,摸到一條血管,就在他的大腿後側,那條血管自有生命,食指用力按壓裡面有液體流動,我又開始進入一頁頁放蕩的文字之中。
究竟室友什麼時候可以從我的警戒中解除。
▇謝凱特:某個日子
今年的土用丑日是7月28日。
疫情蔓延,升級三級警戒前,家中開伙已是日常,到了疫情期間一如往常地繼續淘米洗菜醃肉切蔥。
像是不知覺之間跨過了一個檻。
生活的檻很多,多到大半時候其實跨過了但總不覺得自己跨過了什麼。立夏,立夏後一日是35歲的生日,小滿,芒種,6月下旬的夏至,白天最長的一日都在窗外了,天空被長6000公里如行星環帶的滯留鋒面遮蓋,只能在正中午想像1.5億公里外有顆太陽在頭頂上燒著,立竿不見影的一瞬,下一分鐘隨即偏斜,生出影來,這天之後,夜與影都要漸長。
沒跨過的檻總是擺在眼前,你不斷前進,它不斷退後,不讓人隨意抬腿一跨即過。
疫情三級警戒從小滿前延長到7月上旬了。
儘管還是自炊為多,但使用外送的機會也多了。手機變成美食街,一張巨大的營業平面圖在窗外不斷發生著,接下訂單、烹調中、外送中、外送抵達,圖像與訊息是虛擬的,送到手上的食物是真實的。我在這張地圖裡搜尋著自己愛店是否在雲端開了分店:深愛的丼飯店要歇業了,食材出清特賣中;越南媽媽的南洋廚房還健在,想像一點開選單就散出牛肉河粉湯清香;突然一則通知從百貨精華地段裡跳出來,夏天到了,該吃鰻魚養生了。
日本人吃鰻魚飯是在土用丑日,源自江戶時代,本來也只是一則商業促銷手法,賣不出去的鰻魚(うなぎ),就趁這個丑之日(うしのひ)好好享用一番吧,附加一些陰陽五行的抽象養生概念,出乎意料的大賣,變成了土用丑之日吃鰻魚飯的習俗。說出乎意料,是因為盛夏的鰻魚並不好吃,春秋兩季的鰻魚才是真正肥美的。
因為疫情無法出國,翻旅遊照片時,想起在福岡柳川的300年老店元祖本吉屋吃的鰻魚飯。
柳川不是個太熱鬧的地方,除了鰻魚飯,以及備有暖爐桌的遊船行程之外,就是和太宰府天滿宮綁在一起的套裝行程。但當天的柳川下著大雨,遊船停駛,我們走到元祖本吉屋時,屋外陣陣蒲燒炊煙,而屋內已經滿是預約的客人。帶位、點餐、送餐,蒲燒鰻重、漬物、鰻魚肝湯,鏡頭吃到美食的當下已經過了半小時多。專程跑一趟柳川,花3、4000日圓,吃春天的蒲燒鰻魚,記憶至此刻已過了數年,醬油滴落在木炭上的焦香味彷彿還在空氣中飄散,舌根還有鰻魚肝的苦甜味。
望著三級警戒的檻還橫在眼前,出國的檻就會更遠了,這是此刻在居家生活中的他與我翻著相簿盼望的。人類注定與疾病共處,將來解禁之後,也許我們也都將遺忘自己曾經跨過的高檻,模模糊糊地記得某段重重障蔽之下的歲月,不聚餐、不外食、在家自炊、點外送。若是尋個名目訂定一個節日,加上一個食材:獨食之日吃雞排珍奶、外送之日吃牛丼、自炊之日吃咖哩飯,也許在一切意義終將失落之前,我們還得以記得某些曾經以為無法跨越的,失序、流離、死亡之類的事物。●
閱讀通信 vol.356》音樂就是要好聽,書就是要好看啊!
【疫下交換週記】
Week 1 ➤➤
Week 2➤➤
作者:謝凱特
出版:九歌文化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謝凱特
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著有散文集《我的蟻人父親》、《普通的戀愛》,曾獲臺北書展大獎非小說類首獎,入圍臺灣文學金典獎。覺得長大是一件好事,好在我們終於可以放心地忘記自己,長出耳朵,聽世界的聲音。
作者:程廷 Apyang Imiq
出版:九歌文化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程廷 Apyang Imiq
太魯閣族,生長在花蓮縣萬榮鄉支亞干部落。畢業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現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部落簡易自來水委員會總幹事、部落會議幹部、部落旅遊體驗公司董事長。
曾獲2007、2010、2015、2016、2018、2019、2020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散文組獎、2020台灣文學獎原住民族漢語散文獎、2020年國藝會創作補助。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