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求道者與游擊者:讀潘國靈《離》
潘國靈是當代香港重要作家,寫作二十多年,著作甚豐,於兩岸三地出版了多本小說、散文以及文化評論集。潘國靈創作題材甚廣,書寫技法與風格多變。身兼文學創作者與文化評論人,其創作時常呈現出兩種「本體」:一是虔誠的文學求道者,另一則是香港城市記憶的觀察與游擊者。
短篇小說集《離》是他最新結集的作品,從中可以窺見潘國靈往昔作品的綿延與變奏,以及他二十餘年來對待文學如同宗教的創作信仰。
▇求道者:圖書館烏托邦與消失的作家本體
潘國靈自9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雖然作品文類豐富,但小說依然是最主要的創作類型。1998年出版短篇小說處女作《傷城記》,後又以短篇小說集《病忘書》獲得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推薦獎。
閱讀潘國靈近年的作品,不難發現「圖書館」的概念經常出現。《離》開篇的〈離島上的一座圖書館療養院〉呼應前作長篇小說《寫托邦與消失咒》,描述一座收納失落靈魂的避世圖書館。圖書館既是空間也是時間,是物體也是精神,總是像執念般反覆出現在潘國靈的作品中。曾做過圖書館館長的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亦如同幽靈般被潘國靈不斷地召魂。
生長於香港的潘國靈深諳當代社會是一個消費與娛樂的社會,然則他仍然相信烏托邦的存在——圖書館。圖書館不只是避難所,也有超越現實的可能性。在這座想像的圖書館裡,他透過寫作沉思人的存在、作家的存在以及文學的形而上意義。

潘國靈的作品裡,作家的本體非常突出,不僅小說角色經常是作家,閱讀作品的過程中更能感覺到強烈的寫作者靈魂:一個焦慮,憂鬱,失憶,於是不斷尋找的靈魂。潘國靈作品的另一特色是海量的文本互涉與引用,中西方文學經典、文化文學理論、電影、音樂與藝術作品,均被搬演轉接到他的文字裡。在他的書寫中,這些文本重新獲得生命。於他而言,文學如同宗教,他自己則是個虔誠的經文抄寫者,透過文字描摹出那個消失的烏托邦。
▇游擊者:城市記憶與當代議題
潘國靈的創作觀裡有兩個互相辯證的角色:既是向內挖掘的求道者,又是到處游走,記錄城市記憶與人類存在的游擊者。他參加各種文藝跨域創作,嘗試各種不同的議題,作品也被改編成不同的媒介。
文學不服膺於政治,但也不迴避政治,《離》這本小說集有不少作品涉及香港近年的政治議題與城市記憶。如〈睇住〉這篇探討了香港的粵語方言與「普教中」議題(以普通話取代粵語作為教育語言),從語言的角度解析香港文化/政治身份的複雜性。〈油街十二夜〉則以作家駐留的經驗書寫創作者與空間及「物體」的關係,透過憶述消逝的地景與當下的現況,既接續了香港被遺忘的歷史,也諷喻了香港重資本輕文化的環境。〈失城二十年〉續寫香港作家黃碧雲的重要作品〈失城〉,敘述20年後曾經的瘋狂、失落與平靜如何具體影響著當下的日常,既是文學實驗亦是後殖民的當代反思。

這本小說裡「遺忘」與「消失」若隱若現,這向來是潘國靈的創作主題之一。因為他明白「記憶」的重要性:代表著過去、未來和當下。尋找的過程太易迷失,時間與歷史又從來都不是直線的。所以他選擇以創作去見證,收納,重整這些記憶。年初出版的另一本文集《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收錄了潘國靈20年來較具公共性的文章,是他作為游擊者的「在場」證據。
作為游擊者的潘國靈,游擊的不只是香港城市記憶,也包括永恆的書寫主題如情愛,以及科技生活等當代主題。〈婚姻與獨身——現代彼德潘的原初情結〉從精神分析與性別研究的角度剖析當代的婚姻及其僵化的社會邏輯。〈面之書〉與〈記憶修復員〉兩篇探討科技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習慣與情感經驗。書中還收錄了寓言體的〈2047浮城新人類〉與筆觸詭異魔幻的〈踢腳慧嬰〉,此外亦有幾篇作為寫作實驗的小小說。
雖然寫作多年,潘國靈之於短篇小說技藝的熱情從未減退。本書最後一篇作品〈在街上跳最後一場離別舞〉中敘事者說:「也真的別說我懷舊,為何舊東西的肌理比現在的美那麼多?」潘國靈說自己念舊之人,也是「文學死硬派」。在閱讀風氣漸弱,文學似乎逐漸變得「無用」的當代,潘國靈始終堅信寫作的價值,並以極大的熱情持續創作。
小說集命名為《離》,「離」一字可以詮釋的角度很多:譬如「離開」,「距離」與「離群索居」。「距離」是作家觀察世界的特殊角度,「離群索居」是作為寫作者習以為常的孤獨,而「離開與否?」則是我城香港近年最常被討論的命題。
這本小說集以「離」作為暗線,穿插連接著作家自身的創作觀以及這20年來香港的變化。現實的暴烈與平庸有時難以面對,智利小說家波拉尼奧(博拉紐,Roberto Bolaño)說:「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我們停泊在某本書中。一座圖書館,就是人類的隱喻,或是人類最好面向的隱喻;同理,一座集中營,正是人類最壞面向的隱喻。」停泊在潘國靈的文字中,瞬間的烏托邦總在腦海裡閃回。●
|
|
|
作者簡介:潘國靈 早年曾任職記者、編輯、音樂策劃,曾於多份報刊撰寫專欄及擔任電台節目主持,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新聞與傳播學院。作品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小說及散文「推薦獎」)、香港書獎等,2011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年度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 |














OB短評》#321 打開人生另一個視窗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如果電話亭
蔡欣純著,雙囍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豐富的流行文化記憶,PTT站內信、社交軟體、日記自白等多樣化文體,以及歪讀哆啦A夢的九樣道具與相關角色為敘事軸線,創造小說立體的平行世界,與讀者這端互文且相互召喚。文字充滿韻律與獨特的節奏,時而以輕快描寫悲傷、以荒謬敘述寂寞,時而以真誠寫下虛情假愛、以欺瞞箝制苦痛與慾望。哆啦A夢的存在或許就如大雄那磕巴無言、跌撞浮沉的人生中的一點逃逸空間,以想像來抵抗現實,也如此部小說所描寫的人生百態實景之外的另一個視窗,分心是生活之道。【內容簡介➤】
●太宰治請留步
黃文鉅著,時報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將太宰治被高度象徵化的衰感、厭世、負心、自傷等特質,深深置入「諧傷」、「人間失禁」、「逆行」三輯的各篇散文中。描寫流行文化、文學典故、日常小事、心靈景觀時,亦動員豐富的譬喻、諧擬,讀來流暢且不沈重。各篇文章情感與文字功力皆十分豐厚,有時嬉笑怒罵、有時過分賣弄、有時強顏歡笑、又有時冷靜身省,像是極盡所能的要讓讀者/太宰治停步留下,一起看看攀越「魔山」後的風景如何。【內容簡介➤】
●消失的另一半
The Vanishing Half
布莉.貝內特(Brit Bennett)著,顏湘如譯,麥田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一個小鎮的人透過通婚,來讓自己的小孩看起來一代比一代白。」作者從母親口中聽到這句話,深深受到震撼,之後以此為小說核心,開展了一部描寫1960-1990年代美國種族身分認同政治的批判作品,扣問認同究竟來自膚色血緣,抑或操之在自我塑造?書名與主要角色的安排皆指向更複雜的認同構造,膚色與基因皆可以改變,自我有時卻難以撼動。因此透過三代人的故事,傳達出認同的形塑並非追求永恆與完整,而是破碎可變並指向未來。【內容簡介➤】
●聊天紀錄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莎莉.魯尼(Sally Rooney)著,李靜宜譯,時報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作者以1234的排列組合描寫了21世紀青年們的想望、虛無感與隨之而來的葛藤。豔羨物質,卻難棄精神;渴求連結,但關係疏離。在看似日常,細緻的場景中,角色彼此對照、參照,穩靜對話。箇中潛藏著矛盾的搖擺,既無法停止向外觀看,又不斷內視自我,對自己的信任感或者過多卻又同時不足,這也許就是某種小康社會的21世紀青春色調。【內容簡介➤】
●造假新聞
他是新聞金童還是謊言專家?德國《明鏡周刊》的杜撰醜聞與危機!
Tausend Zeilen Lüge: Das System Relotius und der deutsche Journalismus
胡安.莫雷諾(Juan Moreno)著,黃慧珍譯,臺灣商務印書館,43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一則新聞若有80%的資訊是正確的,剩下20%為「無害的」杜撰或腦補(如一首不存在的童謠),只為讓議題更擄獲人心與注目,這則新聞是虛假的嗎?記者說謊了嗎?此書透過追溯全球媒體界震驚不已的《明鏡週刊》記者造假事件,探問的不是上述比例問題,而是更基本的新聞倫理的界線。作者在第一線揭發了造假,但不是為了咎責或追殺,而是充滿對於自己專業的懷疑與期待、甜美與苦澀。雖然主要內容為追溯事件發生的原因、也在書末有特別點到當事人在事件後的狀態,但此書不僅是為了單一事件而作,而是為了當今的媒體亂象而寫。【內容簡介➤】
●看板建築
東京昭和生活文化散策
看板建築: 昭和の商店と暮らし
萩野正和著,邱香凝譯,日出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記錄了上百棟興建於關東大地震(1923年)之後的看板建築,並提供了清楚易懂的建築結構解說與歷史演變。「看板建築」是結合店鋪與住家兩種功能的建築樣式,建築正面有如一幅招牌,反映且記錄的是戰後重建的歷史、昭和時期的消費文化、與經濟發展一起演變的建築景觀。書中亦收錄了10位建築屋主的訪談,呈現建築與生活記憶的有機連結。【內容簡介➤】
●羅馬的崛起
從鐵器時代到布匿戰爭
The Rise of Rome: From the Iron Age to the Punic Wars (1000 BC–264 BC)
凱瑟琳.洛馬斯(Kathryn Lomas)著,陳建元譯,馬可孛羅文化,7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作者大量援引晚近的考古、銘文、人類學、語言學研究來佐證羅馬的崛起,古今資料並排對比,頗有把神話落實為史蹟的氣魄,特別呼應了羅馬由寒微之地發展成為跨洲帝國的奇葩性成長。本書是跨科際的成果,扎實而雄辯,在汗牛充棟的羅馬史中別開生面,讓人想起這句拉丁諺語:Audentes fortuna iuvat,幸運偏愛膽大之人。【內容簡介➤】
●剛好,才是最好
適量製造時代來臨!看見顧客需求×精準生產×改善量產物流系統,19個平衡品質與規模、實現永續經營的成功品牌
ほどよい量をつくる
甲斐薰著,林欣儀譯,臉譜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實 益
如何才能擺脫現代社會大量生產又大量消費的主流趨勢?本書以實例證明:賣越多賺越多,或所謂薄利多銷,未必就是今日零售業市場成功的鐵則;而人們又是如何在製作與販售徹底分離,分工細瑣的生產消費鏈中,失去了對一件物品從產生到使用的切身感受。在商家奇蹟似的故事中,作者提煉出作法的密訣,設為標題,伸張了理念,也提供了實踐的準則。同時敦促我們,無論做為生產者、販焦者或消費者,都應該將眼光放遠,步調放緩,重新找到供與需、取用與永續、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點。全書夾敍夾議,清晰流暢,不僅讀來饒有樂趣,也降低了反道而行的路障。【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閱讀通信 vol.356》音樂就是要好聽,書就是要好看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