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以虛構無限逼近真實:林新惠&朱嘉漢對談

今年3月,美國一個名為The Chronicles of Now的網站平台創立了,內容多是以新聞、歷史或時事為主的小說。有趣的是,這些小說並非完全的紀實,而是透過虛構,將可能的方向描繪出來。「若是這裡爆發了病毒,勢必會……」作家們揣著這項宗旨,讓讀者開始挖掘不在自己演算法之內的事件。

也許「虛構」的意義就如同史蒂芬.金(Stephen King)說的:Fiction is a lie. And good fiction is the truth inside the lie.一個凌駕於現實的真實,也許得靠著作者親手編織的細節才得以呈現。


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取自IMDb

▉一個不被允許認識的自己

朱嘉漢表示自己的上一本小說《禮物》總共花了7年才完成,於2018年10月底出版,但自己休息了一個月後又開始著手寫第二本小說《裡面的裡面》,花了7個月定稿,再進行修改。

朱嘉漢認為,自己所處理的「虛構」屬於歷史層面,例如1950年到1970年的台灣歷史幾乎是空白,當時的文人如葉石濤、郭松棻等都是在80年代後以回憶的姿態重新講述,但他們在時代裡失去了太多聲音,事後回溯當下的細節時也是困難重重,身為後代的我們並沒有太多機會去認識這段不完整的歷史。

《裡面的裡面》談的就是一段幾乎被人遺忘的家族史故事。書中共有兩個核心角色,一是台灣共產黨(簡稱台共)的潘欽信,二是朱嘉漢的祖父。人們提到台共往往都會提到謝雪紅,但台共還有很多人被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例如林木順、蘇新、簡吉等等。

潘欽信是朱嘉漢祖父的三舅、曾祖母的弟弟。朱嘉漢得知有這個「遠親」時,彷彿得知了一個來自虛幻國度的存在,倘若沒有寫小說,一輩子也沒辦法與他建構關係。

這種不完整性,得藉由蒐集資料、訪查等等來填補,最後透過小說的「虛構」來補足。但朱嘉漢也表示,小說並不能完全替代歷史──小說就是小說,但真實世界所遺失的東西太多了,譬如潘欽信的人生、白色恐怖的史料。「虛構」除了是保護與尊重他人,也是試圖認識那一位不被允許認識的自己。

朱嘉漢也補充道,「姿態」也許是《裡面的裡面》最重要的核心,讀者可以看到小說人物是如何讓勇氣凌駕切膚之痛,讓自己活下去,也讓別人活下去。祖父與其他台籍菁英們處在一個如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講述的「被拋境況」(thrownness)的大時代,無人能解釋為何在此或不在此,只能默默承受一切。但弔詭的是,這個社會卻不允許自己去認識自己的過去。如果沒有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人,那要如何去了解他人呢?

小說人物的名字,也代表著各自的勇氣、信念與狀態。例如信仔,象徵著守信用,也是一封把自己摺疊的信件,駛向遠方。祖父阿寬原本的設定為「阿榮」,是想像他的懷才不遇與在白色恐怖氛圍中,光榮黯淡、過往雄心熄滅。但作者最後還是把它改回「寬」,象徵著寬恕。

▉一具不完整的輪廓到底該怎麼生活?

林新惠表示,她同樣花了7年才變成一個小說家,從大學的音樂系一路跨度到台文所,陰錯陽差地得了校內文學獎,便開始埋頭寫作。當時有一位文學獎評審說:「虛構就是想像生活」,假設今天有一個人被困在廁所,寫作者就必須去想像他在這狹小的空間裡要怎麼活下去。儘管研究所與創作分開,但研究期間讀到的〈賽伯格宣言〉卻啟發了林新惠:「人和科技物之間如何形構共同體?」例如在疫情期間使用額溫槍,人們都必須制約性地服從它,蹲下、撥瀏海,才能進入特定空間。並不是我們在使用額溫槍,而是額溫槍在使用我們。

《瑕疵人型》的來由是英文的glitch,用來形容機器的損壞。但《牛津字典》的解釋卻多了一條有趣的描述:映像管電視損壞時,螢幕出現一條白色的線。林新惠笑說,這條線並不打擾我們觀賞節目,但就像一顆石頭塞在鞋子裡,感覺很不爽快。難道人類不會在生活之中出現這道glitch嗎?人類是基因的運算式,等同於機器以0和1來編算,兩者必定都會在個體上出現「瑕疵」。

林新惠補述道,這本書的封面是以紅外線熱像儀的輪廓來呈現,如同疫情嚴重期間,人們進出簡易閘口時的熱感應影像。在機器的眼睛裡,我們並不是真正的人類,我們只是由紅色、綠色、黑色構成的模糊形狀──也許,這就是人類在失去形狀前的狀態,像是Windows電腦的讀取標誌(圓圈與沙漏),或蘋果手機的讀取圖騰(輻射圓圈),人類天天看著這些符號,卻不曉得自己也像它們一樣,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斷讀取中、當機、跑不動。

▉無盡地獄

朱嘉漢提到,《瑕疵人型》中有一種感官被剔除掉了:痛覺。例如〈剝落〉主角的右手背肌膚與筋肉逐漸消失,身上的一塊塊肉剝落了,但她卻沒有嚎啕大叫,反而讓人感覺更痛、更焦慮。痛覺使人們發現自己存在,整本小說像是一部「地獄機器」,如同靜止狀態時被分屍,心理面的恐懼會凌駕於痛覺,如同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短篇小說中的「無盡感」,倍增著不安的情緒。

林新惠補述道,《瑕疵人型》中的另一篇〈安妮〉也有類似的東西:主角與買來的娃娃有著類似戀人的關係,但某天,當主角像人類一樣為娃娃沖澡,最後擁抱時,娃娃卻融化了。林新惠表示,原本想將結尾定格在融化的畫面,但收尾時她增添了一小段描述──讓主角網購一個新娃娃,暗示著這個悲慘輪迴裡,娃娃會不斷損毀,主角的心會一再破碎、補齊、破碎。這本小說裡的人們都在反覆著同樣的徒勞,如同薛西弗斯反覆被石頭砸死、普羅米修斯的肝腸反覆被老鷹吃掉。

林新惠認為,倘若《瑕疵人型》所書寫的是人瀕臨崩潰的臨界點,《裡面的裡面》踩在一處歷史與虛構的邊界點,像是注滿水的杯子的表面張力一樣。這本小說有兩個重要的核心:「懷疑」歷史與「逼近」歷史。


作家林新惠(左)與朱嘉漢(時報出版提供)

人們往往覺得歷史是一個無庸置疑的東西,但我們該如何確認自己所認知的歷史是真是假?這讓人聯想到電影《銀翼殺手》中的先進人造人瑞秋,她覺得自己是人類,但最後才發現自己的記憶是別人灌輸的。我們的記憶究竟是被誰虛構的呢?虛構我們記憶的傢伙可能不是人,是機構、組織、權力。《裡面的裡面》的敘事者虛構了一個人物來呈現歷史,但到了故事結局,小說人物也虛構了一個敘事者,期許著未來也有人能夠說說他們的故事。

林新惠補述道,這讓人聯想到學者林麗君所認為的,千禧年後的台灣小說創作者都有高度的自我反思性,敘事者會不停地檢討歷史的不可再現與可靠性──我們真的在寫當時的歷史嗎?我們可以無限逼近著當下,卻永遠隔著一層膜。

▉無法決定的寫作之手

林新惠表示,寫作並不是只反映打字的當下,它是隨時隨地的「超展開」。例如《2001太空漫遊》的HAL 9000,它並不是實體機器人,而是一個擁有監視鏡頭的中樞電腦。但它卻因為與宇航員們發生口角,進而切斷氧氣、電力、補給,最後太空人全部死光。這是一種不可見的謀殺,僅僅只用了一個聚焦於HAL的鏡頭,便能營造出無盡的肅殺感。

近代的智能家電擁有微型電腦,能透過網路連結來操控,甚至如免治馬桶可以透過感應使用者坐馬桶蓋的次數與頻率,計算用電量來自動省電。也就是說,這個馬桶不是自己所使用,一切都是裡面的微電腦在控制。假設這些智能家電越來越進步,能夠與人類對話,若你與它們吵架,它們決定像HAL一樣,鎖門、斷電、停止供水呢?


《2001太空漫遊》中擁有監視鏡頭的中樞電腦「HAL 9000」(取自IMDb

《瑕疵人型》的最後一篇〈Hotel California〉就是在講類似的事,我們漸漸無法決定近在眼前的事情,如同老鷹合唱團同名歌曲的歌詞: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of our own device.我們在所有裝置空間底下被控制著,只要他們出了小小的瑕疵,人們馬上會被波及。

朱嘉漢提到,寫《裡面的裡面》時曾有個疑問:信仔是怎麼處理歷史的?當他思考歷史時會發生什麼事?他究竟把自己放在什麼位置?革命、左派、馬克思,這些可能是他想像的未來,想像有一個後代要書寫他的故事。

「我在思考著信仔,信仔也在思考著我。」寫小說像是進入一種狀態,自己不再是外在的旁觀者,也是裡面的人。這是一種直線式的迷宮,寫作者無法真正地決定要放多少歷史,多少虛構──因為歷史就在那裡,只是恰好被一個虛構的聲音講述出來。歷史絕對不是單純的作業,思考歷史時不只要思考著真實性,也要思考與自己的關係,思考著未來。我們都是歷史延續過來的東西,我們也要開始去思考未來的人會怎麼樣看我們。


(時報出版提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瑕疵人型
作者:林新惠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新惠
1990年生,現就讀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曾任《聯合文學》雜誌編輯。碩士論文《拼裝主體:台灣當代小說的賽伯格閱讀》獲臺灣文學館年度傑出碩士論文獎。研究主攻科技人文與生態人文。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裡面的裡面
作者:朱嘉漢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朱嘉漢    
1983年生。曾就讀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班。現為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寫小說與Essays。著有長篇小說《禮物》、《裡面的裡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7-28 18:00
OB短評》#267 重拾歷史注視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小於一

Less Than One:Selected Essays
推薦原因: 知   思   文   獨  
約瑟夫.布羅斯基(Joseph Brodsky)著,黃燦然譯,麥田出版,599元
本書充分呈現一個傑出作家的思維與筆觸,從評論至散文,文字結晶度高,思想濃稠,不僅充滿閱讀樂趣,也提供對文學和文化深刻的反思。【內容簡介

叛逆的葡萄

踏上珍稀葡萄酒旅程
Godforsaken Grapes: A Slightly Tipsy Journey through the World of Strange, Obscure, and Underappreciated Wine
傑森.威爾遜(Jason Wilson)著,傅士玲譯,大辣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樂  
對於不喝酒、對葡萄酒也沒興趣的讀者,本書不是來教你無來由的品酒規則、品味位階,更像是「讓大家重新認識(葡萄)」的邀請。書中細緻梳理葡萄酒的歷史與品味的構成,解析被淘汰的葡萄與成王的葡萄是如何產生的,內容有趣易讀。【內容簡介

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

邁向心理學的下一頁
A Quest for Meaningful Words : Psychology Turning to Next Page
宋文里著,心靈工坊,780元
推薦原因: 知  
心理學既科學又人文,作者試圖對話現象並詰問歷史,以心理學重新介入人文/文化進行閱讀。本書的出版,能夠打開對傳統心理學的認知方法,更值得成為「文化研究在台灣」的重要書目之一。【內容簡介

解開死亡迷團的206塊拼圖

搜尋骸骨中的致命線索,英國爵士勳章級法醫人類學家在解剖室、災區與戰地的工作紀實與生死沉思
All That Remains: A Life in Death
蘇.布萊克(Sue Black)著,林曉欽譯,臉譜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本書對屍塊的執迷已臻戀屍等級,有科學怪人的驚悚、希臘人的追根究底,更有看破皮相的大清醒。看作者細膩溫柔地娓娓道來,彷彿把自己和死者的人生密密縫合在一起,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沒有比這更莊嚴的大體禮讚了。【內容簡介

躁動的亡魂

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
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
梅爾清(Tobie Meyer-Fong)著,蕭琪、蔡松穎譯,衛城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作者梅爾清是新興史的代表作家,主題挑選精彩,對史料的敏感度極高,透過野史、特定人物來架構本書,以唯物史、個人史方式進行敘事,擺脫傳統漢人立場書寫。本書跳出民族主義與政權書寫的閱讀,提供太平天國更唯物/微物的關照,重啟重要的歷史方法討論。【內容簡介

大日本帝國時期的海外鐵道

從臺灣、朝鮮、滿洲、樺太到南洋群島
大日本帝国の海外鉄道
小牟田哲彦著,李彥樺譯,臺灣商務印書館,450元
推薦原因: 知  
以鐵路考察重新繪譜大日本帝國的野心與發展,讀者彷彿攤開當時殖民者的氣勢與慾望。將近一個世紀之後,本書考驗當代讀者的地理、政治與閱讀敏銳度。【內容簡介

折疊都市

從日本的都市規劃實踐經驗,探尋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設計和人本生活
都市をたたむ:人口減少時代をデザインする都市計画
饗庭伸(Shin Aiba)著,林書嫻譯,臉譜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一度繁華光鮮的日本城市,在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掏空之下,日益顯得空洞而巨大。作者因此提出「都市折疊」的概念,把城市像摺紙般折起來,縮減空間和耗能,待來日有需要時再攤開來。頗具巧思的觀點,再次展現日本建築界的論述能力,總能在迫不得已的侷限之中,提出令人振奮的解決之道。【內容簡介

一次讀懂經濟學經典

50 Economics Classics
湯姆.巴特勒–鮑登(Tom Butler-Bowdon)著,張嘉文譯,時報出版,650元
推薦原因: 知  
把經濟學史上的經典一網打盡,作者的節錄點評絕非泛泛簡介,進入門檻頗高,有草木皆兵的緊湊感,就算乍看不懂或不盡同意,也是極好的思辨契機。專為重度知青細火蜜煉的經濟學大補丸。【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東亞書房》「中村明日美子20年展」揭漫畫家神祕面紗,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 日本知名漫畫家中村明日美子,將在今年秋天於東京池袋的PARCO FACTORY舉辦「中村明日美子20年展」。中村明日美子著有《同級生》、《鐵道少女漫畫》、《王國物語》、《繡眼花綻放》等代表作,作品曾被改編為動畫、電影和廣播劇CD。本次特展,除了展出漫畫及插畫原稿,還附帶作者的作品解說、繪製過程介紹、慣用的畫筆文具,以及學生時期的愛讀物等,為讀者揭開漫畫家的神祕面紗。
     
  • 日本的限塑政策於今年7月1日開跑,日後超商塑膠袋改採收費制度,不再無限制免費發放。法規上路之前,日本連鎖便利商店Natural Lawson提前在6月24日推出以環保原料製作的「閱讀塑膠袋」,袋上印製拍賣網站Mercari企畫選出的三篇極短篇小說,為以往被視為一次性使用的塑膠袋增加附加價值。特製的小說塑膠袋將會以每間店每日100份的限額,平均分配到138間Lawson店鋪,發行款式分別為24日的伊坂幸太郎〈交到好人手中吧!〉、25日的吉本芭娜娜〈珊瑚戒指〉,以及26日的筒井康隆〈花魁櫛〉。

印製吉本芭娜娜〈珊瑚戒指〉款式的超商塑膠袋(取自cinra.net

  • 防疫期間不能去聽演唱會,就在家聽歌手朗讀文學名著吧!為撫平世界情勢變動帶來的不安和焦慮,日本活動企畫公司Kyodo Osaka於本月推出線上朗讀企劃「深夜文學」,邀請藝文工作者朗讀經典文學作品。第一波活動邀請日本歌手石崎ひゅーい閱讀宮澤賢治的《銀河鐵道之夜》,三次演出日分別為7月19日、7月26日及8月2日。第二波活動將在日後於Kyodo Osaka網站公告。

歌手石崎ひゅーい於「深夜文學」活動中朗讀《銀河鐵道之夜》(取自深夜文學twitter

  • 已逝作家田邊聖子生前未能出版的《萬葉集》相關作品〈萬葉百首散步〉,於上個月底由中央公論新社整理為散文集《田邊聖子的萬葉散步》。去年6月初逝世的田邊聖子,在超過90年的漫長人生中著作無數亦獲獎無數。自少女時期便醉心古典文學的田邊,著有許多關於《古事記》、《源氏物語》、《今昔物語》、《百人一首》等古典作品的翻譯和散文評述,在學界及文壇均留下深刻足跡。今年出版的《田邊聖子的萬葉散步》,在昭和初年由詩人齋藤茂吉等人選錄的「萬葉百首」之上,加上田邊最喜愛的50首經典,以作家的視角談論傳世千年的文學珠玉。

作家田邊聖子遺著由出版社整理為散文集《田邊聖子的萬葉散步》(左圖取自cakes

【得獎消息】

  • 第163屆芥川獎及直木獎評選結果於本月中出爐。本屆芥川獎由高山羽根子的《首里之馬》(新潮社)及遠野遙的《破局》(河出書房新社)並列獲獎,直木獎則由第7度入圍的馳星周以小說新作《少年與犬》(文藝春秋)奪得桂冠。本屆芥川獎決選入圍作品,還有岡本學的《Our Age》、三木三奈的《小秋》,以及太宰治外孫女石原燃的小說出道作《踢紅砂》。直木獎的決選入圍作品,則有伊吹有喜的《紡雲》、今村翔吾的《人間》、澤田瞳子的《能樂物語:稚兒櫻》,以及遠田潤子的《銀花之藏》。


    高山羽根子在2009年以出道作《加了油炸豆腐皮的烏龍麵》奪得創元SF短編小說獎,今年是她第3度入圍芥川獎。得獎作《首里之馬》以沖繩為舞台,講述自中學時期開始就在沖繩鄉土資料館協助資料整理的主角未名子,在某個颱風夜發現一匹突然闖入自家庭院的宮古馬,生活因而發生一連串變化的神奇故事。《首里之馬》小說單行本將在本月27日發行。

  • 另一位芥川獎得主遠野遙,則是現年28歲的鬼才作家,去年剛以出道作《改良》榮獲第56屆文藝獎,今年就再度以第2部作品《破局》奪下芥川獎。《破局》描寫一名男大生邊指導母校橄欖球隊邊準備公務員考試的故事,乍看之下是講述活躍大學生校園生活的青春小說,卻有著意想不到的發展。
    直木獎的得獎者馳星周(本名坂東齡人),在1996年以描寫社會黑暗面的出道作《不夜城》首度入圍直木獎,後來雖又數度獲得提名,但總與獎項失之交臂,今年終於如願抱得直木獎。《少年與犬》一書,刻畫動物和人類的交流、依賴、共情,以及感人的愛。全書由6篇短篇連作構成,從第一篇〈男人與犬〉到最後的〈少年與犬〉,講述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後失去飼主的狗,從仙台、新潟、富山、滋賀、島根一路南下,與不同的人們相遇與守候的故事。

【作家動態】

  • 在國際文壇享譽盛名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本月中出版最新作《一人稱單數》(文藝春秋),繼短篇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出版6年後,再次推出短篇小說力作。《一人稱單數》共收錄村上自2018年到2020年間,於雜誌《文學界》中刊登的〈石枕上〉、〈奶油〉、〈查理.帕克演奏巴薩諾瓦〉、〈品川猿的告白〉等共7篇已發表作品,以及最新創作的書名同名短篇,並邀請漫畫家豊田徹也為新書繪製封面及扉頁插畫。
     
  • 自2005年以出道作《食人花》(出版時改名《等待放晴的日子》)奪得太宰治獎、其後10年接連囊獲多項文學大獎的日本作家津村記久子,於上個月底出版新作《Saki的失物》(新潮社),描寫從日常壓力中獲得喘息、心靈因而被輕盈地安撫的美好時光。《Saki的失物》共收錄9個故事,首篇以18歲少女千春的故事開場,描寫在咖啡廳打工的千春,某日撿到常客遺落的英國作家薩基(Hector Hugh Munro,筆名Saki)短篇集,並在與書本的對談中重新看見自己。從未被他人放在心上的千春,透過和書籍的邂逅,開始走出自己的人生。
    津村在訪談中提到:「親人、朋友、戀人,是否能擁有人際優渥的環境,其實也不過就是運氣,但缺乏這些卻被視為低人一等。我思考著缺乏『人的資源』的孩子們該如何展開人生,邊寫下這個故事。」
     
  • 以《星期四喝可可》奪得第一屆宮崎本大獎的日本作家青山美智子,本月初推出小說新作《現在是神明值日生》(寶島社)。某天一覺醒來,手腕上被寫上「神明值日生」的斗大字體,突然出現在眼前、自稱「神明」的大叔表示,不實現他的願望,手上的字就不會消失。「值日生哪,快來取悅我吧!」被異想天開的神明玩弄於股掌之間的主人公們,卻在不知不覺間連自己的煩惱都一併解決了。青山透過這些懷抱著不同煩惱的人們,呈現出讓人又哭又笑的奇幻物語。


  • 曾出版《幸福的早餐》、《凍牙》、《從地球的端部》等代表作,並著有圖像編年史《圖式年表: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的日本直木獎女作家乃南朝,於本月初推出長篇寫實小說《Team Oberiberi》(講談社),描寫明治維新時期,站在時代變遷最前線的女性以及年輕人們身懷抱負投身遠方「異境」的身影。
    愛奴語Oberiberi又被大和民族稱為「帶廣」,對140年前受西方文明洗禮的橫濱新知識分子而言,北海道遼闊的土地無疑是陌生的新天地。在神學校接受先進教育、決定前往北海道開拓的渡邊勝、依田勉三、銃太郎三人,以及與渡邊成婚的銃太郎之妹小金,將如何在帶廣這片廣袤的土地開啟新的生活、又將如何與未知的世界碰撞呢?乃南朝表示,這些在明治維新時期經歷時代劇變、並投身陌生世界的年輕人的身姿,也許會帶給正因新冠病毒不得不經歷生活變動的我們一些思考和感觸。
     
  • 日本短歌歌人仁尾智,於上月底發行短歌散文集《想回貓咪在的家》(辰巳出版),廣受編輯及讀者好評。仁尾於1999年開始創作五行歌,並於2004年接觸到短歌的世界。現為多貓飼主的他,經常透過散文或短歌的形式書寫貓及貓以外的生活。《想回貓咪在的家》,收錄仁尾13年來的連載創作,其作品有如照片一般,記錄貓咪各式各樣的生活魅力。伸展的貓、趴在腿上的貓、磨爪的貓、霸占別人枕頭的貓,鮮活的文字配上貓咪插畫家小泉さよ的插圖,絕對是適合貓奴收藏的一部作品。

    《想回貓咪在的家》內頁(取自amazon

  • 第62屆梅菲斯特獎得獎作品《法庭遊戲》,於本月中由講談社出版,作者為現職司法修習生的文壇新人五十嵐律人。小說講述以進入法律界為目標的三個年輕人,逐步走向分歧道路的故事。就讀法學院、立志進入司法界的久我清義和織本美鈴,某日受到一封寄件人不明的信件「告發」,彼此的生活也開始出現不可解的謎團,清義於是求助於學院中的異端天才結城馨。追逐真相的三人,一人成為律師,一人成了被告,一人喪失了性命。五十嵐透過鮮明的角色、寫實卻不單調的法庭場景,以及大膽的題材,呈現兼具法律人及文學人特色的小說傑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