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話》你看起來好像去過外星球:讀《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

如果有人問我最快樂的經驗,我會回答:「出院。」那種一走出醫院大門就沐浴陽光的感覺,悠然恍若隔世,步伐略微不穩,心神遊蕩,危險伴隨奇蹟。羅伯特.麥克法倫的《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向讀者揭露的是他以各種姿態通過地底之下的深淵體驗,觸及大地之心,平安返還的報信,危險伴隨奇蹟。

▇「眼見」與「眼所不能見」

縱向也能前往遠方,目擊眼所不能見。黑暗中的黑暗,穿越黑暗而顯現光。以為只是潛進小池塘,卻墜往兩百公尺深的水下系統。循著《大地之下》的指標,體驗流動的空間與「深度時間」(deep time)。那不只是冥想與神遊,而是以地質尺度來重新衡量時間;一根菸的時間太短暫,也許是一塊化石或骨頭的時間。

鯨豚下潛,高舉的尾鰭是即將淹沒、進而埋伏。麥克法倫自言,之前的作品,那些山徑與故道如果像是行者雙腳的抬移,這本《大地之下》的狀態更像「攤開的手」,攀附的,觸碰的,因而產生連結的,「為了問候、同感或製作標記而向前伸出」。在我的想像裡,或許就是下潛中的尾鰭,那其實是一種久別重逢的問候,不準備告別。如果願意傾身探究,深處的深處未必是死路。只是這傾身與下攀,太過曲折,幽閉恐懼。觸及自己的心,有時也會陷入自身的幽閉恐懼。

▇入過礦坑的人,重回地表

麥克法倫手腳身心並用,體察深埋或暴露的歷史,探訪遠方的深處。深有更深,遠有更遠,我更好奇的,反而是冒險歸來以後。此書令我流連忘返的,正是歷險者的流連忘返──重回地表以後的恍神、無語及餘韻的迴盪。那種徘徊,像是留下或埋藏一部分的自己在地底,日夜對話,日夜思念。

進入地下歧路洞窟實屬不易,全身而退相對更難。入過礦坑的人,時間感「更深,也更多皺摺」,「只能忙於組建內部結構,以安頓精神,因為此地的壓力巨大,岩石和時間的重量從每個方向壓來,以我從未經受的強度,迅速將我們變為石頭。」茫然失語,彷彿受災獲救。那石頭,是脫險之人的生痕化石。那感覺,就好像新增的切痕與傷疤,也像急診室。

岩壁吸納並釋放情感,麥克法倫在洞窟裡與千萬年前的「紅舞者」壁畫相逢,壁上紅線舞動,與他「掌對掌,指尖對指尖。」跨界觸動,麥克法倫說那一刻他「也是鬼魂」,鬼魂共舞使得他在黑暗的深處意外地哭了起來。這樣的流淚,曾經感受過地景的龐然與陡峭的人類或許可以體會。感覺自己好像暫時被接受了,像是被洞窟擁抱。洞窟裡有洞窟的韻律與時間。即使脫離洞窟,也會察覺「一種很強烈的被監視感」,餘韻環繞,人影在遠處盯梢。事實上,那人影是遺留的「某個自我」,那人影,是新生之人的生痕化石。驚險褪去的時候,會有某些感官重新誕生。

▇我們以為是岩石的,其實是冰

穿越岩石而成為岩石。《大地之下》的景色迷人之處,在於全身心與周遭萬景萬物的連結,這樣的連結足以將地景名詞轉而成為形容詞與動詞。匍匐前進的身體,深入岩窟、亂石陣與墓穴發生共鳴,地景容許人類賦予情緒。跨出每一步的選擇都是源於曾經受傷與脫險的經驗,思考過後決定取道溝壑的麥克法倫認為:「溝壑會擁著你,讓你覺得自己不會跌太遠。即使在最危險的時候,溝壑都比山脊或山肩更令人安心。」這回的危險,有助於下次的安心。溝壑是安心。岩層是記憶。冰臼是……被冰包圍的時候,麥克法倫對冰的各種形態一籌莫展。


(取自Unsplash

溝壑也有崩塌時。目睹「咆哮的冰臼」、「盜汗的冰山」以及「坍塌的永凍土」時的震驚與悲傷,人類「往往只能藉由『口齒不清』來表達感受。」反常荒誕的地景令人產生敬畏與恐慌。麥克法倫說,「語言遇冰擱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與冰臼,說不出口的故事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冰是記錄與儲存的媒介。「冰的存在使人得以和埋葬者及死者溝通,跨越深度時間的鴻溝。」冰是保存所與寄物櫃,冰裡的氣泡承載豐厚訊息。麥克法倫詢問研究冰芯的科學家,工作上經歷了十萬年、百萬年這麼巨大的時間跨度,這會讓人類的當下、每小時每分鐘變得更明朗更真實,還是變得無關緊要?

冰芯科學家回答:「冰在十分鐘內就會消失,而岩石會持續存在。」他說即使過了那麼多年,見過那麼多的冰芯,冰的持久和冰的短暫依然令他激動。或許,記憶是以冰芯溶解的方式逐漸消逝的。我們可以掌握的永恆,是每一個冰芯的瞬間。每一次的相逢與探視,都是冰。一期一會,也是一日一生。

▇如何成為海灣?如何以孢子的方式說話?

語言遇冰擱淺;擱淺需要試著搶救。當地景的樣態超出人類感官的經驗而「拒絕被描述」,旅人的張口結舌與無言以對,或許也是創新與再造的基礎。書中所述,我們對冰山所知有限,對於真菌也視而不見。《大地之下》的旅途,除了各種幽深地景的探勘,還有因為地景而啟發的語言藝術。地下洞窟經驗與真菌的異質性,挑戰了人類習以為常的時空與物種模式。於是,「要了解森林的地下世界,或許我們需要一整套全新的語言來談論真菌……我們得用孢子來說話。」就地蹲點,換位思考,也能逼近遠方。

用孢子,或用海浪與沙灘來說話。書中提及一種原住民語言「波塔瓦托米語」,有七成的字彙是動詞。其中,「puhpowee」一詞可譯為「讓蘑菇一夜之間破土而出的力量」;「wiikwegamaa」則是「成為海灣」的意思。這是原住民語言的山海之力。通過身體與地景的交融與感知,新的語言得以成形。在蘭嶼,經常從海上回來的人,說話會有海洋的感覺,時而拚搏,時而謙遜。


(取自Unsplash

▇五千年後,「文字」會長成什麼樣子?

語言並非長生不老。當我想像此書所列舉的:岩溝廢棄車輛堆疊的「車崩」,或是有人在海灘焚燒垃圾,「導致塑膠融化,形成夾雜著沙粒、貝殼、木頭、海藻的堅硬凝固物」,因而形成人類世獨有的「膠礫岩」。這現象雖然遠在挪威的安島,其實也有可能近在蘭嶼。

我曾經從蘭嶼的環島公路岔開,闖進幽靜小徑的盡頭,目睹各種廢棄車輛的骸骨。蘭嶼海灘有撿不完的寶特瓶,在炙熱的日照之下,卡在礁岩裡。那是沉默的燜燒,凝結的憤怒。更具警示意味的還有,麥克法倫走訪芬蘭的核廢料「墳墓」,面對較人類悠久的「後人類建築」,我們該如何向未來世代警告地下深埋著持久、巨大的危險?麥克法倫不得不提醒:「語言也有半衰期,有衰變鏈。」

語言系統更迭與凋落,銘刻系統亦然。森林生長,冰河重返,遮蔽、抹除,痕跡不再。文字衰弱時,口語力求持續更新。書中提及的符號學及語言學家建議開發一種長期的「互動溝通系統」,「以故事、民間傳說和神話的方式轉達埋藏地點的本質。」每一代都能改編與重述,「那些成為祭司的人有責任為埋藏點創造一系列神話,以確保人們不會靠近。」說故事的人,寫書與編書的人,即使啞口無言也在嘗試對話。

互相的岩層。我想起蘭嶼涼台裡生生不息的海洋故事,以及海蝕洞裡迴盪的神話。那些不斷被重新述說的禱辭,就像石灰岩地形的動態循環,「為了在新的地方,以新的名字,挾全新的力量重現。在這布滿空穴與隱蔽處的地形中,黑暗的過往被藏匿,又再度被帶入光明。」黑暗與光明互相藏匿,降下又浮現。去過封閉的冰臼般的黑暗的人,帶回來的是遼闊的火炬般的暖意。

在洞窟裡感受過壁畫鬼魂的大地之心,麥克法倫重回地表追上他的小兒子,掌心對掌心。

如果要帶一本書去病房,我會帶《大地之下》。

閱讀此書,像是成為埋藏之物卻又破土而出,降下黑暗又浮現光明。麥克法倫爬出地底洞穴時,眼神狂野,守在出口等待的人於是對他說:「你看起來好像去過外星球。」是啊,每個去過遠方的人都有自己的外太空。麥克法倫帶回來的,是更深的時間與更遠與語言。身心受困的時候,因為《大地之下》,我感受到地底的冷酷與包容,見識過某種深邃的極光,「有極光的時候,星星反而變多了。」為什麼極光與星光不是競爭關係,反而是互相協作?黑暗與更黑暗的協作,像是在病房;為什麼在那麼壅塞與黯淡的地方,還可以看見螢火蟲呢?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
Underland: A Deep Time Journey
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譯者:Nakao Eki Pacidal
出版:大家出版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才氣縱橫的劍橋文學院士,專長當代文學,也是英國史上最年輕的布克獎評委會主席。能寫擅走,至今已走了一萬多公里,也爬過許多險惡的山,自述「我的腳跟到腳趾的量測空間是29.7公分。這是行進的單位,也是思想的單位」。

 被視為新一代自然寫作及旅行文學的旗手,以大量出色的文學修辭(尤其是隱喻)極度延展風景意象及深度,層出不窮的感官描述創造出人的內在風景和外在風景不停親密交流的感受。創新的寫作語言帶動大量評論,並啟發了新一波的地方寫作。創作領域包括文學、旅行與自然,也熟悉地形學及生態學,同時還能主持紀錄片。

首部作品《心向群山》贏得《衛報》第一書獎、《週日泰晤士報》年度青年作家獎和Somerset Maugham Award。第三部作品The Wild Places同時獲得英國最重要的登山文學獎Boardman Tasker Prize和美國指標性的Banff Mountain Festival大獎,並改編為BBC節目。《故道》一書獲Dolman Prize for Travel Writing。《大地之下》獲得英國Wainwright自然寫作獎、Edward Stanford旅行寫作獎、美國國家戶外圖書自然史文學獎,也是麥克法倫自認為的巔峰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5-24 10:00
OB短評》#315 深讀時光鑿痕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編年台北

丁威仁著,允晨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非常有「歷史感」的一本詩集,作者從當代史觀與個人記憶的視角,自1945年至2019年,每一年份挑選當年度發生的特定事件,並以這些台灣(台北為主)社會共享的歷史紀錄、娛樂文化、生活物件、科技發展、感官記憶為題,創作75首詩作。在以事件為導向的編年結構中,「時間」並非理所當然的線性流動延伸,對讀者來說,許多作者選出的文化事件有些記憶「延遲」,以為發生的時間「更早」;也有一些在歷史中原本被「封存」的,並非如我們以為的在「當下」即被重視。而作者的「再」創作,成為事件的事件,也讓時間充滿細節。【內容簡介

誰能說自己看見天空

韓國小說大家經典代表作(戰後篇)
Korean Classic Literature Vol.2
崔末順編,游芯歆譯,麥田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益  
這本韓國小說選集時間橫跨1946-2007年,8篇作品皆回應各歷史時期的特定事件與社會狀態,對於台灣讀者來說具有非常豐富且值得認識的歷史內涵。而從當代視角來看此書收錄的8篇韓國戰後小說,又可以看到這些經典文學作品的跨時性,其中描繪的精神創傷、殘疾、女性、世代衝突皆是我們當下的掙扎。和《吹過星星的風:韓國小說大家經典代表作(戰前篇)》一樣,這本戰後小說選的書名亦取自詩人之語,反映了文學的延續。【內容簡介

來聊聊繪本吧

絵本のこと話そうか──対談集
長新太、五味太郎、林明子、糸井重里、高橋源一郎、谷川俊太郎、山田馨、司修、岸田今日子、鈴木康司、小澤正、佐野洋子、澤野公、田中和雄、江國香織、高橋章子、吉本芭娜娜、黑井健著,楊明綺譯,典藏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樂  
由日本最知名的繪本雜誌編選的對談文集,收錄繪本研究與創作者如五味太郎、鈴木康司等人的精彩談話記錄,也有江國香織、吉本芭娜娜、谷川俊太郎等十幾位未被視為繪本作家、但對繪本充滿愛意與敬意的創作者的繪本觀。對台灣讀者來說,本書所談論的繪本已超越圖畫書的內涵,充滿哲理、兒童觀、創作倫理、社會主體的辨證。系列對談發生於1987─1990年的時空,亦表現了時代特殊性。【內容簡介

攀向自由

波蘭冰峰戰士們的一頁鐵血史詩
Freedom Climbers: The Golden Age of Polish Climbing
柏娜黛.麥當勞(Bernadette McDonald)著,劉麗真譯,臉譜出版,599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山岳文學」的經典之作,詳細記錄1970至1990年代、共產高壓統治下的波蘭「冰峰戰士」們的喜馬拉雅黃金時代。聚焦3位登山家的挑戰經歷,除了山岳景觀的臨場描寫,也深刻重現人處在極境中的感官、智識、精神狀態。書名的「自由」在此同時指向身體與政治,兩造間加乘的磨難反映出越過高牆所需的意志,十分精彩地透過特定文類呈現超越文類的書寫力量。書中附上的導言亦提供了細緻的山岳文學系譜,開啟此一書系補充出版領域的一道缺口。【內容簡介

凝視約翰.伯格

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
A Writer of Our Time: The Life and Work of John Berger
約書亞.史柏林(Joshua Sperling)著,林鶯譯,時報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當我們讀伯格的時候,我們讀了什麼?若以此書來回答,答案或許是「時代」。本書既是精彩的學術思想傳記,亦從伯格的智識、心靈、生活等多方視角理解思想的源頭與指向,更廣泛連結了1950年代以降的(跨)時代國際政治與文化現象。因此,這不單是個人生命與閱讀經驗的整體記錄,也非要求讀者單方面「深讀」(deep reading)的著作,而是在每一頁挪出論辯的空間,將自己放進眼下的時代裡。【內容簡介

盧米埃星系

未來電影的七個關鍵詞
The Lumière Galaxy: Seven Key Words for the Cinema to Come
法蘭西斯科.卡塞提(Francesco Casetti)著,陳儒修譯,一人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盧米埃兄弟之後、數位時代前,跟著是DVD、藍光光碟、MOD隨選、線上串流網站……依序出現,這些劃時代的媒介與科技演變如何改寫電影的身世,以及觀影這件事?本書以7個關鍵詞(移置、聖物、裝配、擴張、超空間、展示、演出)為章節,不以科技為度量,而是以生命形態討論電影這一藝術形式,極具洞見地闡釋電影的消逝與重生,是當代最富觀點與熱情的電影論著。【內容簡介

製造快樂公民

快樂產業如何控制我們的生活
HAPPYCRACY : How the Industry of Happiness Controls Our Lives
艾德加.卡巴納斯(Edgar Cabanas)、伊娃.伊盧茲(Eva Illouz)著,張穎綺譯,立緒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本書雖然致力於解構快樂的文化想像,從認識論、社會學、現象學與道德四個面向討論「快樂」的建構,但批判的核心直指新自由主義的「功績導向」與「自我治理」。一切自我責任化的工作模式、效益評估,個人健康與生活管理,自我實現與道德培養都以「快樂」為標的或動力,實則導向新自由主義公民與市場的形成。作者透過清楚的分析,呈現這些制度化的論述如何透過各種偽科學深植現代生活。【內容簡介

親愛的人生

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
Dear Life: On Caring for the Elderly
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著,劉思潔譯,游擊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自年少起到成為醫師的歲月裡,作者不僅在病房中送走親人,也在病房中迎來新的苦痛,成為銘刻在其心靈的景象。而這一切發生在病房中的實體狀態與心理景觀,都被現代醫療科學與資本主義邏輯轉化為政策效益、資源缺口、社會負擔等負面資產,等待被處理、被承擔、被解決。作者以深刻的觀察與堅定的敘事重新思考「老年」、「醫療」、「照護」等社會議題,也以溫柔深情的文體,呼籲修正以制度為導向的關懷主義。【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漫射計畫》一座漫畫城市的興起:安古蘭漫畫博物館如何凝聚能量

任何漫畫博物館都不是一夕就成的,遠近馳名的法國安古蘭漫畫博物館也是如此。座落在夏朗德河畔的博物館本體,與主管機構「國際漫畫影像城」(Cité internationale de la bande dessinée et l’image)正好位在河的兩端,1990年先是漫畫影像城內的圖書館開幕,並舉辦了「影子博物館」的展覽,1991年博物館本體才正式開館。事實上在此之前,漫畫文物及圖書的典藏工作已醞釀了近10年。

▇國家級的引導:漫畫法定送存單位,改為國家漫畫中心

或許得先來談談安古蘭在法國漫畫界的意義。安古蘭雖不如巴黎文化圈熱鬧,但自從1974年國際漫畫沙龍(後改名為漫畫節)執行以來,漫畫與安古蘭漸漸畫上等號,也使得小城每年迎來大批遊客。此外,自1964年電影評論家Claude Beylie將漫畫納入「第九藝術」以來,漫畫雖多被視為次文化,但也逐漸出現深入討論和嚴肅的作品。於是,趁著這股漫畫(或通俗文化)普受重視的趨勢,1981年,左派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 當選後,便將建立漫畫典藏機構視為重要政策之一。


安古蘭漫畫節自1974年舉辦以來,已逐步成為國際性的漫畫盛會(取自Reddit


安古蘭國際漫畫影像城,大片玻璃窗由建築師Roland Castro設計,2012年被命名為「墨必斯旗艦」(Vaisseau Mœbius)

在民眾的支持之下,1980年代的法國在文化政策上有很不一樣的變化,密特朗政府的文化部長賈克.朗(Jack Lang),以消除主流與邊緣藝術的位階,並發展城市觀光為目的,在1984年決定以「國家漫畫中心」(CNBD,後演變成漫畫影像城)的單位來管理漫畫文物典藏,以媒體中心的方式來保管圖書。這項政策的發起也帶來另一重要改變:漫畫圖書的法定送存單位,從「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 de France)改為「國家漫畫中心」。

自此安古蘭的漫畫博物館已不僅是獨立的博物館,而是與周邊媒體中心結合,形成典藏漫畫本體與文物、推廣漫畫文化的一座城市。


安古蘭漫畫博物館常設展,因疫情閉館1年,於今年5月中開放全新內裝

▇造紙城市朝數位圖像轉型未果,預算分配是一大問題

然而,這一切的進行並非如原先設想的容易。初期參與建館的漫畫理論家Thierry Groensteen指出,一座受人景仰的博物館,最重要的是館藏,但當時的執行官員不夠重視收藏的意義,等到國家要著手購買原稿時,其藝術價值已被部分藏家抬高,作品變得更難入手,令典藏出現缺憾。因此之故,博物館開幕初期,僅搜羅到1600張左右的原稿,與現今約莫1萬4000張的館藏數量差距甚遠。

或許因為開幕前籌備人員較專注在硬體的打造,該計畫總體經費8200萬法郎(約6億8200萬新台幣),其中約三分之一為安古蘭市政府支出。當時的市府人員認為,計畫中「數位圖像部門」(NID)的科技投資,可望為城市創造新的商機。安古蘭過去是造紙城市,經歷了數十年去工業化的過程,如何為城市帶來新的收入,成為至關重要的事。

可惜在不同政治勢力爭鬥下,各政府層級的預算沒有更多共識,數位圖像部門最後未能實現,在在顯示預算分配是前置期遇到的最大難題。

▇館藏的藍圖與民間的串聯

值得慶幸的是,當建設完成、硬體設備穩定之後,Groensteen與藝術史學家Jean-Pierre Mercier等專家擔任顧問,為館內藏品規畫出具體藍圖。他們爬梳了法語漫畫與美國漫畫的相互影響,訂定出原稿收藏不侷限於法國本地的策略,以法國為中心,更加國際化地採購與法語漫畫發展有關的原稿和物件,在1998年之前擴充了逾4000張圖畫。

此外,館內的漫畫原稿專門畫廊日漸成熟,即使採購經費有限,也與相關收藏家(如法國知名超市大亨Leclerc)保持良好關係,持續探尋原稿展出的機會,讓每次的策展主題更加完善。


安古蘭漫畫博物館2020春季檔期的「Calvo」展,為戰前早期漫畫家專展

▇原稿每展3月,放暗處3年

安古蘭漫畫博物館作為「法國博物館」(Musée de France)認證的機構之一,在策展方面必須遵守相關法規,比如紙材展出的期限,原稿須依循「每展出3個月,就得存放於暗處3年」的循環,將損害將到最低。

除了常設展品,每年也會有約莫4檔季節性展覽,譬如2019年曾展出「時尚與漫畫」,或者針對出版社Futuropolis規畫的專展等。展覽所需的研究論述可以就地網羅,館內的檔案中心提供相關配合,是策展人與研究愛好者的好夥伴,只要寫信說明查找的主題,就能預約尋找文獻,館員會提供相關協助,非常方便。


安古蘭漫畫博物館中的檔案中心內部座位,提供預約者研究空間。

▇漫畫資源聚集

經歷了2009年的遷址,如今的安古蘭漫畫博物館隱身在19世紀與現代裝修的建物中,每年收到大量的贈稿。譬如2019年,法國知名漫畫家Edmond Baudoin出於對原稿價值的意識(或許也擔憂身後繼承人保管不善),慷慨決定將大批手稿捐贈給博物館。

此外,法國也有不少藏家以生前持所有權(LEGS)的方式捐獻,這不僅是對博物館的典藏表示信心,也肯定了30年來博物館對漫畫文化的推廣。

典藏漫畫文物的責任或許不該僅由一間專門博物館來承擔,因為這代表其他國家典藏機構仍未將漫畫視為具有文化意義的物件,但安古蘭漫畫博物館作為全法唯一的漫畫收藏據點,仍持續努力發揮博物館的功能,讓民眾發現並認識漫畫,也成為愛好者能研究並推廣漫畫的知識重鎮。


安古蘭漫畫博物館檔案中心的臺灣藏書,另有臺灣相關的漫畫檔案夾


▇《漫射報》第4期,全臺發放中!

索取地點詳情:請點我


《漫射報》第4期的封面插畫,出自漫畫家A ee mi之筆,描繪人類帶著自身的殘缺,向外探索宇宙的旅程,最終在閱讀中,得到內心的補滿。詳細內容請上「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小隊」粉專(圖:臺史博提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1-05-23 09:28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