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伊恩.布魯瑪:2020台灣大選,是華人國家治理的新可能?對「Chinese」的提問

2020年大選過後隔日,數個月來的喧囂旋即平息,落成城市角落裡的各種心情私語。知名公共知識分子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則在此時,與我們分享他的心得與感悟──這場選舉吸引了超過1500名外籍記者訪台,他也是其中之一,趁此機會,出版社為他舉辦了一場讀者見面會,他也在活動開始前,接受openbook簡短的訪問。

訪問中,因聊起在捷運或高鐵上舉牌的香港人,他突然躍身而起,拿出包包裡的手機,向我們展示這些天的紀錄──那是數張在民進黨競選總部前捕捉的「勝選瞬間」──興奮望著前方舞台螢幕的支持者,在粉紅青綠旗子舞動間,臉龐閃動著彩色的光。

這些靈動的影像令我們讚嘆連連。但布魯瑪顯然無意停留在燦光中,手指快速滑過這些勝利繽紛,讓螢幕停在一片黑──全身黑衣的青年在燈光之外,高舉布帷:「光復香港」。

這些照片對比鮮明,對布魯瑪而言卻是調性類同:都是民主的爭取與證明。

「台灣與香港最顯著的區別,自然是香港在中國管制之下,而台灣沒有。」半個小時前,布魯瑪才跟我們談及港台處境的不同,除了政治制度外,還有認同的差異:香港被視為中國的一部分,台灣則有個國家的實體。擁有自己語言、文化的台灣人,即使在戒嚴令下,仍擁有台灣人的自覺。

來台灣之前,布魯瑪已先赴香港進行一周的訪問,「過往一代的香港人會說自己是中國人,現在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則認為他們屬於香港。」他進一步解釋:這些年輕人會使用廣東話來抗爭,而他們用以爭取民主的標語就是「反共」,「這恰恰是過去國民黨的政治主張,但就在國民黨極力反共的時期,香港卻處於英國殖民下,有自由卻無民主。」

dscf6067-001_1200.jpg

▇冷戰末期,亞州諸國政治均處質變

以《情熱東京》、《殘酷劇場》等作品受到讀者歡迎的布魯瑪,在中文世界可見的譯作,多屬這類藝術文化思想評論,或如《零年》、《罪惡的代價》等戰後歷史與思考,甚至是《西方主義》這類政治思想評論,因而讓人忽略他其實出身記者,執拿報導之筆──香港文化人梁文道曾將他與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相比,稱他們為「記者型學者」。布魯瑪與「中國」的初步接觸,是在大學主修中文,但對香港和台灣的認識,則是自1983年成為《遠東經濟評論》記者開始。

1975年,布魯瑪入大學時,中國仍處於文革時代,中文在國際是相當冷門的語言,當時的學習者要不就是對毛澤東主義有幻想,再不就是想鑽研漢唐文獻。而布魯瑪僅是對中國料理有興趣──嚴格來說是印尼的福建移民料理──最後因受日本電影與文化吸引,赴日留學並且參與劇場活動。這段與亞洲文化相遇的背景,在《情熱東京》裡有著細緻的描述,至於他因前往香港工作而啟動的觀察與訪談記錄,則留在《上帝的塵埃》(God’s Dust)、《壞分子》(Bad Elements)等尚未被翻譯的作品裡。

「這時剛好是冷戰末期。在這個時代當記者非常幸運,因為蘇聯解體,美國不需要再費力保護那些反共政體,於是包含台灣、韓國、菲律賓在內的亞洲國家也在這個時候步入了民主轉型階段。」1980年代末期,以香港為中心認識中國周邊國家的布魯瑪,緊跟著這些國家的政治變化,記錄他們的民主發展歷程,因而感到非常興奮。

qing_re_dong_jing_-horz.jpg

▇80年代中期,台灣如蛇脫皮

也是這個時候,他來到了台灣──1986年的台灣,仍處於戒嚴狀態,民進黨才剛成立,正為隔年的地方選舉而準備──走訪台灣各地,與各方交談的布魯瑪,很快地瞭解到台灣認同與歷史的複雜,並表示有兩個地方呈現當代台灣的人格分裂性:一是象徵中國文明的故宮,另一則是台灣本土草根的華西街。然而,歷史演變到這個時候,政治也準備展開新局,「宛如蛇在脫皮。」

「蛇脫皮」,是當年接受布魯瑪採訪的司馬文武(江春男)對台灣政治社會正在蛻變的形容。這日的讀者見面會,司馬文武也出席了,遠遠坐在最後一排支持老朋友,也準備會後一起用餐。布魯瑪的手機裡,存有一張司馬文武的側面照,前景則是蔣介石銅像。

與布魯瑪相識的時間,司馬文武已無從記憶,但當時參與創辦黨外雜誌的他,時常借助人在香港的布魯瑪,取得需要的海外與中國資訊,「當時台灣還在戒嚴,可是中國準備改革開放,對伊恩.布魯瑪來說,台灣的自由度還不如中國。」

布魯瑪亦言:當時「台獨」不能公開張揚,二二八也只能低聲訴說,「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民意代表都非常老,拿著柺杖、坐著輪椅,說他們分別代表河南或湖南。」

dscf6395-004_1200.jpg

▇人民有錢卻禁止政治參與,中國、新加坡可行,為何港台不可行?

因為這段經歷,布魯瑪在1996年台灣第一次民選總統、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時,都再度前來台灣觀選,並為台灣民主化過程留下重量級報導評論,例如1996年於《外交政策》(FOREIGN AFFAIRS)刊登的宏文〈Taiwan's New Nationalists: Democracy with Taiwanese Characteristics〉,即不斷被台海關係研究者引用。這篇文章寫明了國民黨來台後的台灣政治發展過程,也解釋台灣受日本殖民的影響,而這都能從李登輝這位新任民選總統身上看見。

由於上了年紀,布魯瑪向我們坦言他對具體細節已無從記憶──幸好我們還有他寫過的報導可讀。布魯瑪僅言及,1996年這場選舉是台灣從戒嚴到民主化的關鍵,至於才剛經歷的這場2020大選,他的心得亦相當扼要:「這場選舉與對中國態度有相當的關係,也深受香港現下情勢的影響。國民黨與民進黨的政見差異皆被掩蓋在這個主要議題之下,對中國的態度成為選擇的關鍵。」

而「面對中國」乃至像中國這樣的一黨專政國家,實是布魯瑪關心的題目,在讀者見面會上,更藉此表述自己對中國政治的想法。他說:「政教分離」這件事在中國不曾發生,不論是前帝王時代或是到共產主義社會,都有一個如帝王般的領導人存在。而在這種獨裁體制下,只要反政府,就會被稱為反對中華文化,新加坡如此,中國亦然,「他們會說儒家思想就是要服從,卻罔顧孟子提過人民有權反抗政府一事。」

「這些一黨獨大的華人國家的統治方式,就是讓人民有錢、過上好日子,但條件是不可以參與政治活動,也不可以批評國家。」他進一步表示,「這些國家的領導人認為人民不可以投票,否則社會將失序。」

「但香港沒有接受,」布魯瑪於是發問:「我想知道為什麼這種模式在香港,在台灣,都不可行?」

▇華人文化是否有集權或民主的內在文化必然性?

這幾乎成為這場讀者見面會上的論述軸心,布魯瑪甚至直言這次來到港台採訪,為的是一個更大的問題意識:對這些國家的人來說,身為華人(Chinese)是什麼樣的概念?

布魯瑪解釋自己想表述的並非族群或是血緣,亦非探討文化、語言或共同歷史,而是試圖論證:如果一個政權將自己的正當性建立在民族或某些意識形態上,反抗者是否也必須使用替代的意識形態來推翻?「如我剛才所說,中國一直是政教合一,若反叛者想要推翻某個政權,就會高舉另一種宗教或意識形態。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正是如此。」

他舉的例子還包含中國異議分子。這些異議分子多信仰基督教,有人甚至成為牧師,他們的經驗信仰使他們相信民主自由與基督教是連結在一起的,甚至做出如此推論:如果中國要改變的話,就應該讓所有人都信仰基督教。

「他們藉由基督教信仰與西方文化的觀念,來對抗中華文化的價值與制度。」布魯瑪雖可以理解這個想法,卻也反問:這之中是否有什麼誤解?

在這場見面會上,不論是對種族化與文化體的質疑,或是對中國/新加坡政權的批判,布魯瑪所提的事例多半延續過往在媒體評論或是專書的論點,且打破亞洲人自是如何,中國自是如何的自我主張。例如他在《殘酷劇場》最後一章的〈亞洲主題樂園〉,就例舉新加坡和中國以收買中產階級的方式來強化集權統治,而有創新能力的中國年輕人別無選擇地說服自己:越是經濟發展,市場越自由,就能取代文化和思想自由,從而推導出:「批評政府,就是不愛國。」

「後毛中國的集權資本政權,已經非常成功地收買中產階級,讓他們接受政治目的。當然這也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台灣和香港的華人已經證明了,華人文化並沒有一定要接受集權或民主政體的內在文化必然性。」布魯瑪在這個章節中亦提到韓國:韓國人也來自同樣的儒家傳統,甚至是特別極權式的版本,但他們成功爭取到較為自由的政治體制。


dscf6533-005_1200_0.jpg

為觀察2020台灣總統大選來台的布魯瑪,也在台北的讀字書店發表演講,與書迷分享學思經歷。

▇拒絕成為「Chinese」?「Chinese」的話語權對台灣人重要嗎?

依〈亞洲主題樂園〉所述,台灣與香港皆被置入華人的脈絡裡,即使是韓國,也同樣位在儒家文化圈中。然而,就如同布魯瑪在這場選舉中所察覺的台灣自決,以及蔡英文獲得817萬票背後的「抗中」因素,都使得他不時談及的Chinese一詞,呈現某種難以明確定義與理解的尷尬。連布魯瑪自己也如此感覺,自嘲得就此打住,進入問答。而第一位發問的讀者,便大膽追問,試圖理解布魯曼對Chinese的定義:「中國」作為一個政權的概念連結的現在,Chinese很難有個清楚的界定。

對此,布魯瑪只是搖搖頭,稱台灣人不必要拒絕Chinese。他進一步表示,反對這個詞彙,只會讓中共更加主張它是更具正統性的政權,更具有正當性,「你如果反中共,就是反中國。」他認為如此一來,反抗中國的行為只是更落中共的口實,將民主自由的一切都視為「外國勢力」。

然而,在〈亞洲主題樂園〉這個篇章中,布魯瑪是這樣描述台灣的:「因為它在文化上的確是中國的,政治上過去也有許多主題樂園元素。在蔣介石及其子蔣經國的領導之下,統治台灣的國民黨仍假裝自己統治了整個中國,而台灣是對抗共產主義的最後一個堡壘……。然而本土台灣人所領導的台灣民主運動,對統治中國,甚至把台灣變成迷你版的中國,毫無興趣。台灣分離主義和社運人士所主張的,只是要在台灣建立一個民主政體。他們成功之後,大陸式的虛偽和不實的象徵,很快就消失了。」

而這也是布魯瑪這次選舉的明確感受:這一代台灣人不論背景為何,對於「中華民國」能夠代表中國與台灣這樣的幻想,已經不存在了。

然而,在這場讀者見面會的分享中,布魯瑪仍然將台灣置放在Chinese之中,成為Chinese的民主政體。而他的台灣老朋友們也都說:這一直是他的主張。

但無論如何,不論是夾帶著民主自由或反抗意識「外國勢力」,或是支持台灣的「外國勢力」都是確實存在,且不容忽略──時常寫文章批評川普政權的布魯瑪忍不住高聲大呼:在台灣的選舉場合,竟然看到有人揮舞美國國旗,「而且不少香港人跟台灣人支持川普,成為他的粉絲。不可思議!」他不以為然地說:全世界只有這兩地的人會挺川普這樣的人──這當然也是源於中國因素。

dscf6545-006_1200.jpg

qing_re_dong_jing__1.jpg情熱東京:1970年代回憶錄,日本最後的前衛十年
作者:伊恩・布魯瑪
原文作者:Ian Buruma
譯者:白舜羽, 鄭明宜
出版社:紅桌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ling_nian_.jpg

零年:1945年,現代世界的夢想與夢碎之路
作者:伊恩・布魯瑪
原文作者:Ian Buruma
譯者:白舜羽
出版社:紅桌文化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can_ku_ju_chang_.jpg

殘酷劇場:藝術、電影、戰爭陰影
作者:伊恩・布魯瑪
原文作者:Ian Buruma
譯者:周如怡
出版社:紅桌文化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2-03 14:47
現場》把風景一幕一幕地寫下:賴芳玉與洪仲清談論愛、謊言與真相

時間:2019年12月21日
地點:和平青鳥

聖誕節即將到來前的週六夜晚,長期為婦女權益抗戰、出版過多部著作的律師賴芳玉,與同樣勤於筆耕、透過書寫分享專業知識的心理諮商師洪仲清,懷抱著某種報佳音的心情來到現場,分享一個關於愛的好消息。

對談開啟前,時報文化出版社總編輯曾文娟以一首瘂弦的詩作為引子,描述人生就像一條河,無論如何都會蜿蜒地流向它該流去的地方。賴芳玉的新書《待用民宿》正是在談論這種生命的流動。迂迴、開闊,或快或慢,平靜與洶湧,急流與慢水,河流像是有自己的生命一樣,在命、運、念的拉扯與牽引下,終將長成自己的樣子。

洪仲清率先開啟話頭,他頭上戴了一對應景的聖誕麋鹿角,半開玩笑地向現場讀者說:「這是我的天線喔!今晚我會接收很多感應,所以不知道會說出些什麼。」不過,洪仲清終究有備而來,他手拿著《待用民宿》,上頭黏貼許多便利貼,甚至在開場前,他仍認真地在書上寫下註記。洪仲清不諱言,很多心理勵志作家的書,包括他自己,都在寫「愛」這件事,只是由於大多是整理過的論述,內容多半過於抽象、過於漂亮。即使賴芳玉這部新書使用了小說的結構、文學的筆法,本質上仍是在討論許多關於「愛」的議題。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啟程。」洪仲清以書中賴芳玉引用席幕蓉詩作的句子做為整本小說的註腳。他非常驚訝身為律師的賴芳玉,能在硬梆梆的訴狀或法律文件之外,寫出如此美麗的句子。洪仲清說,他原以為《待用民宿》會是一本充滿各種「現實案例」的作品,沒想到仔細翻閱之後,小說不僅離奇,文字更是優美。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描述了類似電影《大河戀》的場景:「陽光灑下,釣魚竿和細長的釣魚線在空中劃出美麗的銀色曲線。」

█每一則謊言,都暗藏了某種生命的不堪

《大河戀》這部電影似乎也跟《待用民宿》這本小說有著某種呼應與連結。電影描述父親與兩個兒子之間的故事,哥哥依照爸爸的期待,完成爸爸規劃的人生,隱約欣羨著弟弟的自由。另一方面,弟弟則是叛逆成性,看似活得瀟灑,卻步步走向悲劇。

《待用民宿》中男主角李胤祥彷彿是《大河戀》劇中兩兄弟的合體,差異在他選擇以謊言滿足自己與他人對於生命的需求。話題於是來到了「謊言」,洪仲清笑說,也許正是因為從事律師,看遍了大小謊言,所以賴芳玉寫起關於謊言的故事特別得心應手。

接著輪到賴芳玉發言,她說原本與洪仲清一點私人交情都沒有,但寫完這本書後,便直覺地和出版社指定希望能夠請他推薦,一直到不久前,為了新書的宣傳,兩人一起在線上直播,才真正有了比較多的交流。賴芳玉感覺洪仲清總是能夠在很不經意的狀態下,說出很有能量的話語,像小說中的金婆婆一樣,用溫暖且自然的方式觸碰到每個人的內心,也如他自己所說的:「有時候就像是接了天線一樣。」她因此特別珍惜在這樣的夜晚,能夠有機會再一次聽洪仲清又感應到了什麼,期待自己又能夠被再觸碰到些什麼。

02w800_0.png

賴芳玉順著「謊言」這個主題繼續往下說,當律師的確讓她接觸了各式各樣的謊言,但對她來說更重要的是,她逐漸理解,每一則謊言的背後其實都暗藏了某種生命的不堪,而寫這本小說的初心,並不止於指出那些不堪,而是希望透過故事,去呈現人們在面對各種不堪處境時,能自然激發出的正面力量。以經常處理的離婚案例為例,賴芳玉總覺得當事人雙方即便最終選擇分開,但那份最原初對於彼此的愛其實一直都在,只是後來轉化成為了恨,被憤怒、悲傷等情緒所取代。

█如果你追求錯方向,將永遠處在迷路狀態

因此,要如何再次地轉化,從負面的情緒中走出來就變得相當重要。無論是接受或改變,生命的力量通常並非來自一個人的社經地位、教育程度。在執業二十多年的經驗中,賴芳玉說她往往是在相對底層的人身上,看見那種轉化的能力,也多半是同樣一群人,長出來的生命力遠遠高於那些擁有財富的人。「有很多人以為一定要如何才會快樂,於是一直往另外一頭走,卻看不見每一個自己生命獨特的源頭。」

賴芳玉以自己當例子,寫作這件事可能就是某種她的生命源頭,因此寫作對她來說,所能帶給她的生命力,遠遠高過她身為律師。「如果你追求錯方向,那麼你永遠都處在一種迷路的狀態。」賴芳玉如此說道。

對談的後半,兩人談到小說中很重要的概念——「念」的定義。洪仲清坦言自己也是到了一定年紀,才開始對自身的各種念頭「說可以」,因為一旦說了可以,才能真正讓念頭放下,讓更多可能性發生,那個「最終的方向」或是「獨特的源頭」才會漸漸顯現。也就像是內在有了歸屬,然後再把愛放在內心適當的地方,重要的人或事才會出現,才會發生。

賴芳玉呼應洪仲清的說法,她認為「念」無正負之分,當我們說著「正念」的同時,其實早已有了某些預設或判斷,而容易成為「妄念」,謊言與痛苦於是隨之而來。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念」就僅僅被稱為「念」,所代表的更接近於「開啟一種對話的方式」,無論是對他人、對自己,念就是一種選擇,同時也是一種行動,是很清澈的自我覺察的狀態。

02w800_1.png

對談尾聲,讀者詢問賴芳玉究竟如何在繁忙的現實生活中,還能創作出一個複雜的虛構小說,這之中是否也包括了高度的自律與專業要求?賴芳玉回到了對談一開始就提起的那條河流的意象:

「我其實有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將會寫下什麼。對我來說,就像是漂流在小說人物的生命河流上,而我不過是把所看到的風景一幕一幕地寫下來。」

dai_yong_min_su_li_ti_shu_ding_ban_.png 待用民宿​
作者:賴芳玉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賴芳玉
執業律師27年。
多年於《蘋果日報》、《非常木蘭》等擔任專欄作家,著有《我們依然相信》、《好散,也是一種幸福》、《賴芳玉愛情律師事務所》、《影之光》、《待用民宿》等書。
2012、2013年參與電影《寒蟬效應》顧問及拍攝,2015年參與電視劇《植劇場》系列前期籌備,並擔任電影《順雲》製片之一。
另小說《影之光》曾改編電影劇本大綱,2017年於金馬國際電影節獲選為金馬創投之影展官方推薦國際華語電影計畫。
2019年9月與作家吳淡如、精神科醫師鄧惠文一起主持華視新節目《今晚好好說》,以女性的角度來討論時事與公共議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2-01 13:00
書評》掌握自己的愛情,我們有權嫁錯人:盧郁佳評小說《彼岸之嫁》

※本文涉及《彼岸之嫁》小說、影集情節

《彼岸之嫁》說:「在出生於馬六甲海峽的華人社群中,婚姻是個沉重的題目,是一樁在孝道和經濟價值之間設法求取平衡的交易。」女主角因此斷定,某人的求婚完全是不可能的。

她對男人的愛情會受到她的猜忌所考驗,而男人對她的愛也同樣遭受真假考驗。有人失敗了,有人成功了。但一切還在未定之天。

《彼岸之嫁》的冥婚設定,乍看像是歌德羅曼史:在近代英國殖民地,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市,17歲天真爛漫的美少女潘麗蘭4歲喪母,家道中落,遊手好閒的父親慵懶抽著鴉片,想讓她嫁給該市首富林德強剛過世的獨子林天青抵債。嫁給死人?有沒搞錯。但林家擁有錫礦開採特許權、咖啡園、橡膠園,富可敵國。

且看林夫人邀麗蘭到林家豪宅作客,當麗蘭搭人力車抵達時,沉重的硬木大門無聲無息地打開。庭園夾道兩排中國海運來的昂貴青花瓷盆,種滿了九重葛。大廳地板是黑白棋盤,寬闊的柚木樓梯迎面展開,兩旁牆上掛了幾十具咕咕鐘、瓷鐘、鍍金鐘、鴿蛋大的迷你鐘,鏡面發亮,黃銅裝飾閃爍生輝。在這個陰森、華麗、充滿自殺他殺傳聞的鬧鬼之家裡,珠光寶氣的貴婦身穿喪服,象牙麻將洗牌時手腕的玉鐲噹啷響,僕役送上椰絲娘惹糕、捲餅、菠蘿餡餅、瓜子、芒果、木瓜切片。

就像好萊塢電影《亞洲超級富豪》裡平民少女發現男友是新加坡財閥獨生子,整個山頭是他們家的花園宮殿,豪門陷阱、宮闈陰謀在等著她。潘麗蘭也隻身闖進陌生房間,邂逅了親切開朗的青年林天白,愛上他沉穩的眼神。稍後她得知,父親原想把她嫁給林天白。沒想到林天青過世,林天白繼承了林家,於是陰險的林德強嫌麗蘭貧窮卑微,只適合和林天青冥婚。

hupq43edli7mqotysllh-1080x720.jpg
影集《彼岸之嫁》劇照(本文劇照取自Yahoo奇摩電影

歌德羅曼史總始於一個外來的年輕女子,家庭女教師,或是富商鰥夫的新娘,善良、單純、無知,不設防地走進陰暗豪宅,遭受年老女僕冷漠的威脅、宅邸怪事頻傳。她從失落的舊信、舊照片,或是社交談話的隻字片語線索中拼湊、猜測,逐步揭開這家人過去的祕密。它屬於女性讀者,靜態的富人家居生活、安逸優渥的婚姻目標。即使鬧鬼情節驚心動魄,也停留在寂靜的恐懼,牆後密室傳來的怪聲。

近代冒險小說卻是探索戶外、迫切要去開拓、占領異地,例如解碼尋寶、偵探、諜報、警匪類型,在極地、叢林或沙漠與反派纏鬥,在城市飛車追逐,英雄救美打退壞人,總以男性讀者為對象,頂尖對決、鬥智鬥力推動情節,洋溢控制與征服的快感。

《彼岸之嫁》不是歌德羅曼史,甚至愛情小說的成分只佔三分之一。它是少女的冒險小說,帶著再開《哈利波特》魔法冒險的雄心壯志來到讀者面前。

***

《彼岸之嫁》與《哈利波特》共通之處,在於真幻交織。魔法世界既在商業、地理上鏡像對應於在地城市,也是民俗傳說、危險、禁忌的巫術世界。《哈利波特》說倫敦國王十字車站有個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巫師界有自己的道具商店、業者、銀行、法庭;而《彼岸之嫁》的冥界則是陽間馬六甲市的鏡中倒影,在同一地點曾存在過的不同房子,在冥界可以同時擠在那個地點。

霍格華茲學校結合了英國貴族寄宿學校文化和法力無邊的巫師、魔法、道具、精靈、世系、歷史與規則;《彼岸之嫁》則以中國移民的神話、傳說、習俗,創造陰間「亡者平原」,燒給亡者的冥幣、紙紮僕人、車子、房子在這裡成真。傳說中的冥府牛頭馬面,在書中成了牛頭魔看守犯人。街上百鬼夜行,人潮中姑獲鳥、虎面人、腳趾向後的女人並肩而行。

傳說命中注定的情侶,小指上有隱形的「紅線」相連,千里姻緣一線牽。在本書中,兩人交換信物後,感情會化為一絲閃亮的細線引路。只要陽間的林夫人向麗蘭討一條髮帶,她死去的兒子林天青就循此穿越陰陽界,夜夜入夢追求麗蘭。林天白燒給麗蘭一隻掌中木雕檀香馬,在陰間就成了一匹真正的駿馬,麗蘭的坐騎倩妲娜,載著她出生入死。

麗蘭不堪林天青夜夜騷擾,去三寶廟找女靈媒作法趕鬼。結果反而落入了陷阱,靈魂離體,來到冥界。神祕男子二郎邀她合作調查,發現麗蘭的冥婚背後隱藏了陰陽兩界的龐大陰謀,如果放任蔓延,可能會重演南亞大海嘯。

《哈利波特》營造推理樂趣,草蛇灰線、蹊蹺線索,多線推進懸疑事件,結尾陸續解謎。《彼岸之嫁》也邀讀者猜測:陰謀是什麼?麗蘭4歲時發生了什麼災難,為什麼母親死了,父親毀容,只有麗蘭幾乎毫髮無損地活下來?林天白可信嗎?是誰殺了林天青?似乎周圍人都嫌疑深重。

最引人注目的謎團,莫過於二郎的身分。這角色來自中國神話中的二郎神,但現身時是腹黑冷酷的吐嘈役。他長袍竹笠遮面,臉龐祕不示人。嘲笑麗蘭天真、狼狽,歡喜冤家一路鬥嘴打鬧,理所當然地利用麗蘭臥底查案,厚顏無恥地自誇很多女人喜歡他,但隨後卻成了忠誠守護麗蘭的騎士。

dzinc6pvokf4rgvvvcmz-1080x720.jpg
影集《彼岸之嫁》劇照(本文劇照取自Yahoo奇摩電影

反差萌展開了服務讀者的意淫樂園:二郎雙手蒼白纖細卻力大無窮。麗蘭原本想像二郎是魚臉、蛇面、天花麻臉,但等他摘下竹笠,麗蘭就後悔了。講話像《失戀三十三天》的王小賤,長得像王一博,這叫人怎能抵擋呢。加上臉紅心跳的親熱場面好戲連台,福利放送令讀者嘴角失守。

***

這部小說的主題是婚姻自主。麗蘭決心反抗,她要掌握屬於自己的愛情。第一次,她反抗父輩安排的婚姻,尋求自主。第二次,當她自主選擇的婚姻送到她面前,她要不要接受?

父親說,假如麗蘭不在乎愛情和生育子女,那麼冥婚可以讓她這輩子都穿綾羅綢緞,吃喝不盡。那為什麼婚姻不能買賣?書中一樁悲劇來自長輩的婚姻。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描述貧窮女孩曹七巧,為錢嫁給毫無感情的殘障富家子,婚後仍形同陌路。曹七巧犧牲愛情,戴上金枷鎖交換衣食無憂,等於冥婚活人嫁給鬼。所以她對兒女同樣殘酷不仁。因為曹七巧一點也不可愛,只讓人覺得恐怖,所以讀者對她的痛苦難以感同身受。但在《彼岸之嫁》中,讀者有機會去想像曹七巧的困境和代價:她原本也只是一個潘麗蘭。

《彼岸之嫁》有一個不幸的曹七巧,和一個幸運的富家女。富家女和窮學生戀愛,父親反對她嫁。最後母親自殺要脅變厲鬼作祟害全家,父親才屈服,成全婚事。曹七巧和富家女的差別,似乎不是貧富,而是富家女有母親力挺她。

相較於《哈利波特》以哈利父母死亡的悲劇突顯正邪對立,本書竟有兩個女人犧牲生命來保護女兒。談到爭取自由,總是主角要為自己的自由去挑戰權威,付出代價,從中成長。但在本書中,女兒的能力還不足以對抗環境,需要母親來替女兒付代價。

在書中,麗蘭的父親並非大惡,喪妻後整個人槁木死灰,疏忽沒安排好她的婚事,麗蘭被他的無能所耽誤而感到痛苦。父親的形象是被動、無奈、被閹割的。因為這種失望,所以麗蘭的理想男性與此相反,形象強大,生氣勃勃,主動邀請、推動大事,忙碌充滿衝勁。他不受道德拘束,但表現對麗蘭絕對的忠誠。就像是《來自星星的你》男主角,當女主角急難需要他時,他永遠都在。

母親也與無能的父親相反,家中保護麗蘭的人,是全能的母親。年老的兩代女傭「阿媽」,密切關心麗蘭能否嫁得好,自掏腰包養主人家。像睡美人的仙女教母,多次抵禦壞巫婆的詛咒。

cludwjdpdtvii9irxa7d-1080x720.jpg
影集《彼岸之嫁》劇照(本文劇照取自Yahoo奇摩電影

是的,本書在冥界揭開的謎團之一,就是好仙女收拾壞巫婆殘局的產物。在母女關係議題上,《彼岸之嫁》繼承了《喜福會》母女共依存的緊密、愛恨交加。女孩要長大獨立成為女人,必須在精神上弒母。但潘麗蘭還未成年,《彼岸之嫁》只是第一集,華人作者還未直接挑戰孝道傳統,而是嘗試與之共存,從中獲取支持。在她羽翼未豐的此刻,這點實際又合理。也令人期待續集她將在接連的挑戰、衝突中成長改變。

自主婚姻的敵人,不只是父母安排的買賣婚姻,還包括《彼岸之嫁》的曹七巧遇上壞男友始亂終棄,張芳男友懦弱被動,愛情經不起考驗。《暮光之城》、《飢餓遊戲》女主角的後宮都是強大傲嬌戰友男一,和忠心小狼狗男二,比《彼岸之嫁》單純很多。《彼岸之嫁》更深沉地質疑愛人:你真的認識我嗎?你愛我是因為我漂亮、乖巧,還是因為我個性叛逆、靈魂不羈?如果有天我不再漂亮、也沒那麼溫柔聽話好使喚了,你還會愛我嗎?

或者,我還會愛你嗎?

麗蘭自言,婚姻是「在孝道和經濟價值之間求取平衡」、是「交易」。其實,她孝順就是嫁給錢,嫁給錢就是孝順。既然是同一件事,哪來的平衡可言?麗蘭佛洛伊德式的口誤,暴露出她面對自由的恐慌心虛。對於一份放在她面前的愛情,她既渴望,又害怕背叛家庭期待。不要說一個十七歲少女,就算活到七十歲,也未必敢忤逆家庭,在父母眼中嫁錯人、不受祝福。書中每個女人遇事只能去找靈媒作法,就因為在家庭中她們缺乏自主權。

如果今天的女孩自認為與《彼岸之嫁》的時代不同,我們已經婚姻自主了,這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誤會。後者因為女兒接受了父母擇偶的價值觀,對於自己的需求毫不知情,或是視為大罪,心存抗拒。要認清自己和父母的差異,認清自己的需求,需要花上好多年去試誤。

在出生於台灣海峽的華人社群中,婚姻是個沉重的題目,是一樁在孝道、經濟現實和愛情之間平衡的交易。選擇了什麼樣的愛情與婚姻,也就選擇了什麼樣的事業和人生。平衡取決於你是否相信自己有資格冒險、犯錯、失敗,相信自己仍能站得起來,轉危為安,繼續追求幸福。《彼岸之嫁》歡樂、浪蕩的少女冒險,是照亮這條險路的啟明燈。

bi_an_zhi_jia_.png 彼岸之嫁​
作者:朱洋熹(Yangsze Choo)
譯者:趙永芬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朱洋熹(Yangsze Choo)
《紐約時報》暢銷小說作家朱洋熹是第四代馬來西亞華裔。童年時期曾在幾個國家住過,所以能夠偷聽(拙劣地)幾種語言。自哈佛大學畢業之後,她曾任職於幾家企業,提過公事包,之後開始寫作第一本小說。
2013年出版的《彼岸之嫁》背景設於英國殖民時期的馬來亞,以及華人複雜的死後世界,故事敘述一種名為冥婚的特殊歷史習俗。本書由Netflix改編為影集,2020年1月上映

她的第二本小說,2019年出版的《黑夜之虎》(The Night Tiger)背景設於1930年代的馬來亞,結合當地的白虎食人傳說,敘述由一節斷指展開的解謎之旅。《黑夜之虎》是美國女演員瑞絲.薇斯朋主持的哈囉陽光讀書俱樂部的2019年4月選書,也獲選為亞馬遜2019年2月最佳圖書。

朱洋熹愛吃愛閱讀,也常常邊吃邊讀書。她與丈夫、兒女和幾隻雞定居於加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1-31 09: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