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bô-îng 看漫畫,看漫畫沒空:獨立漫畫雜誌《波音漫畫誌》

《波音漫畫誌》創刊於2018年,由漫畫家劉倩帆與房瑞儀共同創辦,是台灣少見以獨立出版方式營運的漫畫季刊。這是一本自由、豐富,風格與表現形式不拘,提倡漫畫藝術、挑戰漫畫形式的漫畫雜誌,每期皆有不同主題,從「島」、「少女」到最新一期的「樂透」,邀請台灣當代活躍的漫畫家、圖文作家、藝術家、插畫家等,依照當期主題自由發想,讓創作者大展其趣地揮灑、創作。

「波音bo_ing」,取自台語的沒空(bô-îng)。「沒空,因為忙著看漫畫、畫漫畫」,而bo_ing又剛好長得像英文中的無聊一詞「boring」,少了一個字母「r」,正如她們創辦的漫畫誌一樣,一點也不無聊。

趁著漫畫與漫畫間的空檔,Openbook閱讀誌專訪《波音》在台灣的創辦人房瑞儀,並電訪定居英國的劉倩帆,一探bo_ing背後的力量源泉。


dsc01060.jpg

《波音漫畫誌》共同創辦人之一房瑞儀

▇ 一本刊物,多種風格

2018年時,房瑞儀與劉倩帆在安古蘭漫畫節相遇。房瑞儀是當年獲選的駐村漫畫家,劉倩帆則因獲得安古蘭數位競賽漫畫銀獎前往領獎,二人因此相識,發現彼此有共同欣賞的藝術家,對創作的想法也有共識,一拍即合。成為朋友後,兩人時常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有天發現文化部有針對漫畫作品的補助計畫,決定合作。「我們寫了計畫書,拿到補助後,頭剃了就必須洗下去了。」這樣的合作真是隨性,但房瑞儀說:「要是考慮太多,當初就不敢做了!」

在台灣的房瑞儀與定居海外的劉倩帆,兩人的跨國合作宛如異地戀情,雖有便捷的科技與無遠弗屆的網路,不但要克服時差問題,平日也各自有其他工作。不過因為彼此互相信任,分工順利,合作過程從未吵架。房瑞儀形容自己個性較柔軟,兩人也對許多事情抱持著開放的心態,「不鑽牛角尖,我想波音才得以這麼順利的誕生。」

討論要如何製作刊物時,房瑞儀回想起在安古蘭漫畫節眾多特色館所中,她特別鍾愛、也是最有共鳴的是Spin Off Venue,就像台灣的ZINE小誌市集,有各式各樣、如百花齊放的創作,從裝幀、主題、畫風都別具特色,饒富巧思。其中最令她念念不忘的,是一套後來再也找不到的漫畫刊物,這個刊物先訂定主題,邀請不同漫畫家和藝術家進行創作,裝幀成冊,不同主題再匯集成套書。「雖然有著相似樣貌的封面,但每一冊都有不同的主題,而同一主題內部,更有截然不同的畫風,我覺得很特別。」房瑞儀說,這正是《波音漫畫誌》概念的起源。


dsc01284.jpg

房瑞儀隨身攜帶畫具,無論搭乘捷運、等一碗麵或咖啡時,隨時可進入繪畫模式。

▇ 土法煉鋼編出一本漫畫雜誌

在此之前,房瑞儀與劉倩帆從未有過編輯台的工作經驗,手上只有擬定的刊物方向:找一群台灣的漫畫家、插畫家甚至藝術家,繪製一本擁有各種風格的漫畫誌。憑著在國外接觸過的大量漫畫刊物,兩人一步步摸索出工作流程,邊做邊學,從創作者轉換成雜誌編輯的頭腦,學習編輯的基礎。「我們有些編排,讀者看了會有自己的解讀、評論,但其實我們是無心插柳。」

工作分配上,劉倩帆負責電腦排版與編輯,在台灣的房瑞儀則負責封面繪製、印刷與送貨。一方一旦負責某項事物,另外一人也不多問,給予對方十足的尊重與信任。兩人隨和、自由的個性,展現在創刊號的主題決定上。她們將胡亂發想的主題,丟入網路線上的抽籤機,抽選出了第一期的主題——島,這與台灣的島嶼國家意象不謀而合,做為創刊號的主題,意外地適切。

敲定主題之後,兩人會一起討論當期希望邀請的創作者,達成共識後便寄出邀請訊息。問及邀請的標準,房瑞儀笑說:「都是我們私下很欣賞的創作者。」

房瑞儀與劉倩帆希望引入歐漫多元包容、不需要正確答案的解讀與充滿可能性的漫畫風格,《波音漫畫誌》中可見各異其趣的風格,正是她們所追求的。每位受邀的創作者,以最自由的模式創作,讓讀者看到同一個主題之下樣貌不同的漫畫之後,發現作品各自的獨到之處,進而發現台灣的創作者如此不同,且創作能量豐沛。也因此,在收到稿件進行後期編輯時,她們從不干涉作者的創作。

▇ 無法定義風格的自由創作

創刊號《島》中,除了劉倩帆與房瑞儀自身的作品之外,有許多當代備受注目的漫畫家:在安古蘭攻讀漫畫碩士的Wei Middag、以插畫和設計為業的台南插畫家薛宗憲,以及入選2018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台灣館參展的藝術家曾耀慶。

劉倩帆的作品描繪充滿遊樂設施的遊樂園島,情人受到慾望的誘惑,引發了爭執、傷害、離別與重聚的故事,寓言性十足。曾耀慶的作品則描繪男人與男人的複製人,和女人與女人的複製人,在孤島中論辯原型、複製、替代、城市、旅行等問題,初看摸不著頭緒,細看則使人咀嚼再三。Wei Middag的故事描繪歸國的學子,打開相簿,回憶年少往事,從青春日常中拾起人在時光中,地域、生活重心等不得不的轉移與變化。不同的作品雖然風格各異,但大多篇章均有寓言特性,以有限的篇幅,捕捉當代人的生命境況,引人思考。


dao_wei_middaghui_.jpg

〈島〉作者:Wei Middag

如果說第一期《島》訴說的是,每個人都是一座風景相異的孤島,第二期《少女》則展現了女性的不同面向。在討論第二期主題的會議上,房瑞儀與劉倩帆聊到常見形容某人有顆少女心,她們覺得少女心是不論男女、不分性別的人們都會經歷過的一種心理階段。在那樣狀態下的人們,相信世界充滿玫瑰色,會因一些小事而咯咯發笑,是一種純粹的狀態。於是「少女」這主題便誕生了。

以少女為主題所收錄的作品,無論是筆觸、情節或表現手法,都有細膩且精彩的展演。首篇是圖文作家A Ray的黑白作品,不同於他在社群媒體發表的詼諧圖文作品,展現了另一種創作風格,強烈的筆觸帶著鋒芒,第一頁就是比著中指、帶著眼鏡眼睛扁平的女性,後面的情節發展也充滿暴力的意象。正如他在作品後的說明 「少女的心,是一朵多情含蕊的花⋯⋯薄情郎來戲弄」,如非黑白,肯定是限制級的作品。

這一期還有漫畫家低級失誤繪製的作品,粉嫩多彩,線條飄逸夢幻的少女,宛如珍珠閃閃動人,讓發情期的狂亂如花綻放。房瑞儀的創作則是緊扣著時代,打開錦囊,穿越時空與兒時的自己一同看電視,小虎咖啡、茉莉蜜茶、豐年果糖、健乳霜⋯⋯重溫美好的少女時代。《少女》中的其他漫畫家,如和平製品、嚴翎文及劉倩帆的作品,也各自展現少女的切面。單一主題,各自發揮的方式,讓讀者看見女性豐富的樣貌。


shao_nu_nei_ye_s_0.jpg

〈少女〉作者:低級失誤

▇ 截然不同的視覺語言

若將日漫與歐漫比擬成光譜的兩端,房瑞儀覺得《波音》更向歐漫靠攏一些。她說,日漫有著固定的視覺語言,如:輔助線、速度線、手寫字體擬聲詞、倒Z閱讀、文字氣球、漫符,且透視與比例會拿捏精準。相較之下,歐漫更強調敘事性、畫面氛圍與細膩情感的掌握,兩者在閱讀上予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房瑞儀認為,日漫的劇情緊湊、因果明確,而歐漫更著重在開放性與包容性。在歐漫中,主角抽根菸、街角一輛車駛過,其所描敘的細膩情感變化,10位讀者就會有10種或者更多的解讀可能性。甚至於,「看不懂」也是一種解讀,也無所謂。沒有正確解讀,這正是歐漫的巧妙之處。

被譽為「美國動漫教父」的美國著名漫畫家、編劇與企業家Will Eisner,開啟了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的創作形式,這也是房瑞儀所熱衷的。Eisner撰寫的《漫畫和相繼的藝術》(Comics and Sequential Art)和《用圖畫講故事》(Graphic Storytelling)更是將漫畫從兒童與青少年讀物,提升到另一種敘事與閱讀的形式。


will_eisner2-side.jpg

美國漫畫家Will Eisner (左)及其著名作品《閃靈俠》(取自wiki

從90年代開始的《新少年快報》、《寶島少年》、《快樂快樂》以來,台灣的漫畫閱讀環境一直是日本漫畫獨大,連綿不止的日漫產業一波波地進入台灣漫畫領域中,久而久之,人們對於漫畫便有了固定的印象,提及漫畫便直接聯想到日漫。

房瑞儀與劉倩帆因著對漫畫、連環圖像的熱情而創辦《波音漫畫誌》,便是希望在台灣以日漫為大宗的環境下,引入更多的可能,提倡漫畫藝術、挑戰漫畫形式,重新定義台灣讀者心中的「漫畫」,讓具有強烈個人風格、新的視覺刺激、截然不同的閱讀經驗,為台灣的漫畫創作者與讀者帶來更豐富、自由、耳目一新的風氣。

▇ 職能治療的繪畫世界

房瑞儀的本業是職能治療師,大學就讀職能治療相關科系,在學期間擔任美術宣傳。當時的她還未點燃對繪畫的熱情,真正進一步對繪畫產生興趣是大五那年,意外的延畢使她開始有時間畫圖,心中也逐漸萌出繪畫的苗,只不過當時以為這只是短暫的,很快便會枯萎。後來在實習階段,某位精神障礙者贈送她一幅自己用原子筆畫成的畫,整幅的色塊。繪畫因此在她心中再起漣漪,而且是抑止不住的波瀾。

畢業後,房瑞儀遠離台北,搬到苗栗工作,將生活整理成只有工作與繪畫。她心想若能堅持下去,必定代表自己對於繪畫是有所熱愛、有熱情的。她認真看待自己在繪畫之路的探求,以專業的插畫家自居,大量觀看、閱讀各種作品,不斷精進自己的繪畫能力。終於,她以漫畫家的身分前往法國安古蘭駐村,拓展視野,累積豐沛的創作能量,並與未來的夥伴劉倩帆結緣。

回台後,房瑞儀以自己在診所上班遭遇到的趣事,開啟「診所小日子」的連載,利用交通時間繪製一系列捷運肖像畫插畫,把握所有的零碎時間畫圖、累積自己的作品。


shao_nu_fang_rui_yi_hui_.jpg

〈少女〉作者:房瑞儀

房瑞儀的創作題材相當廣泛,從工作、生活、故事到奇想,貼近生活卻有獨特的視角。身為職能治療師,工作上有許多接觸活生生人們的真實體驗,她將工作上的體悟或經歷揉入,讓作品的深度與生命力源源不絕地展現出來,進而與讀者產生共鳴。

除了個人的興趣,房瑞儀也將繪畫作為「藝術療癒」的方法,引入職能治療領域。她舉辦藝術療癒工作坊,名為「漂浮島」計畫:「每個人都是一座島嶼,你可以選擇受否要與其他島嶼連結,但是事情、事件不會是單一的,而是會互相影響。好好的活著不只為了自己,也因為每個人都還是有連結,彼此會互相牽連。」

採訪時,房瑞儀透露她最近離職,專心創作診所系列漫畫,偶爾到診所打工,也開始居家治療的接案,生活、創作方式皆與過去不同,當然也不乏喜怒哀樂。她不甘停留在醫院內典型的治療師工作,於是動手寫企劃,透過人脈找尋機會,希望將藝術與職能治療融合在一起,吸取兩個領域的專業,以自己的熱情鑄造更多可能。


hua_hua_.jpg

房瑞儀對人物的描繪著重在意象的傳達

▇ 將解讀與想像的空間留給讀者

波音雜誌的另一位創辦人劉倩帆從小就喜歡畫畫,她回憶對於繪畫的熱情,可一路回溯到幼兒時期,在家人看護下第一次拿筆畫畫,學生時期一邊看各種日本卡通,一邊把國文課本填滿畫滿。她從未探究喜歡的理由,宛如天生內建的喜好與才能,喜歡就畫,畫了開心。五專畢業後唸了商業設計相關領域,畢業後在設計公司工作,後來毅然辭掉工作,遠赴法國學習當代藝術。

劉倩帆最初只打算唸短期語言學校,但在家人的支持與鼓勵下,她報考了貝桑松高等美術學院(Institut Supérieur des Beaux Arts de Besançon),並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在法國居住了3年,直至最近搬到英國定居。她深受法國的教學影響,雖然學校會提供專業技師的補助,學生可以透過這個管道去學習,但法國的老師並不會在技術層面進行指導,技術上皆由學生自行摸索,尋找自己的需求並學習各種技法。

法國的教育方式讓劉倩帆了解,無需糾結在作品的正確意義上,將想像與解釋的空間保留給觀眾,反而更有趣。一如她在《少女》這期繪製的漫畫,透過鳥、羽翼與飛翔來描繪少女對慾望的初探,臉融化爛掉的人身邊圍繞著蒼蠅,而被指稱行為放蕩的女孩則長出羽翼,飛向天空⋯⋯

劉倩帆自言對於創作漫畫又愛又恨,因為漫畫的藝術實在太浩瀚,不只是繪畫技巧、劇情安排、符號處理、分鏡與文字,畫得越多,越能感受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然而對此卻又愛不釋手,不法斷絕。


shao_nu_liu_qian_fan_.jpg

〈少女〉作者:劉倩帆

劉倩帆的創作風格主要為鉛筆素描,她熱愛鉛筆塗繪出來的筆觸,使用電繪則是為了上色。大多時候她都是手繪黑白稿,保留鉛筆筆觸之後,再掃描進電腦上色。最近她也開始學習直接以電腦繪製作品,然而在電腦上追求手繪筆觸花了她大量時間,「只能說我還在尋求心理與電繪技巧的平衡。」她笑著坦言,電繪真的比較方便,不會把桌子弄得一團亂,不用東找西找,她總是在花時間找橡皮擦與尺。

「漫畫對我而言就是敘事的藝術,把好幾個單幅的圖像放在一起便會產生敘事性。我常會把漫畫想成是不被時間約束的電影,介於文學與電影之間,像是在紙本上讀電影。」提到創作,劉倩帆說靈感都來自生活周遭。譬如她最近搬遷至英國居住,英國人不愛拉窗簾,窗戶又大,走在路上她最愛偷偷觀察每一戶人家的裝潢與互動,每扇窗戶都像漫畫一樣,都是一格格的故事。

劉倩帆的作品多為現實中帶點奇幻的內容,創造出另一種觀看世界的可能性。在虛實穿梭來去自如的創作者,會有什麼樣想挑戰的題材?劉倩帆說她一直在構思與森林有關的短篇漫畫,希望之後能集結出一本短篇集。另外她也想挑戰長篇漫畫,將文學作品改編為兒童繪本、動畫作品甚至手工耳環⋯⋯「想做的事太多,但執行力不足才是人生最大的挑戰。」

傳統教育體制下,過往作文題目生硬死板,創作宛如公式,難以伸展拳腳,令許多人聽到「訂定主題」就忍不住頭疼。《波音漫畫誌》不一樣,主題只是一個跳板,讓創作者藉此跳得更高更遠。這份雜誌不侷限風格、不限定表現形式,追求充滿藝術性、原創性的作品,強調保存作者原汁原味的強烈風格。它帶給讀者的不只是台灣的原創漫畫,也將解讀與想像的空間留給讀者,透過多元豐富的漫畫視覺語言,理解更多漫畫的可能性。


【同場加映】


ji_zi__0.jpg


《波音漫畫誌Vol.3》募資計畫主視覺(擷自募資頁面,點擊圖片可獲得更多募資訊息)

FB​粉絲專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177 轉譯八方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任明信著,大田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雖仍以情詩為主,任明信玩轉文字的技巧更為嫻熟,從題目與內容時態對照,到單純置換同樣句子的一兩個詞語,短短幾行透露情愛多種樣貌,暗中更換流年的筆法,簡單日常中蘊含作者的愛情觀。【內容簡介

魯賓之壺破掉了

ルビンの壺が割れた
宿野薰著,王蘊潔譯,皇冠文化,2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小說往往是運用情節的安排來帶動讀者對故事裡的時間空間變化的理解。本書在情節方面的設計令人著迷,忍不住一直往下看。書中的另一個亮點則是對當代社群媒體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描述。【內容簡介

狂女的逆襲

썅년의 미학
閔瑞瑛(민서영)著,劉宛昀譯,臺灣商務印書館,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這四格漫畫乍看普普裝可愛,實則刀光血影,把男歡女愛劃得皮開肉綻,教人毫無還擊之力,只能陪著駭笑。不只男人會被一句「不是很愛做嗎怎麼都做不好?」堵得英雄氣短,女人得了便宜也賣不了乖,照樣被描畫成托腮哀怨,欲迎還拒,怎一個癢字了得……
要對抗整個社會在背後撐腰的性別歧視,溫良恭儉讓說道理已經行不通。這本漫畫,線條圓潤,人物造型可愛,對話卻抽刀劈砍父權結構最厚實穩固的那一塊,刀刀都是金句。姐不是無的放矢飆腎上腺素,而是掐準喉頭精準批判,令人大呼過癮。【內容簡介

性、謊言、柏金包

女性欲望的新科學
Untrue: Why Nearly Everything We Believe about Women, Lust, and Infidelity Is Wrong and How the New Science Can Set Us Free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著,許恬寧譯,時報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當性別議題碰到階級,往往會碰出很多火花與階級妒恨的可能醞釀。繼《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一書後,身為人類學者,同時是紐約上東區的媽媽,作者再次走入一般學者無法輕易接近的田野,並選擇討論親屬關係中較少被放大但容易吸引讀者目光的問題:不忠。
然而,雖然作者多方引用學門研究,書中談論的女性不忠卻稍嫌過時淺薄;討論現今多元性傾向與性關係的趨勢也流於渲染。要討論女性的性自主權,外在文化的箝制已不如過往緊繃,當前文化中,交友軟體的機動與即時、情色資本與性愉悅的曖昧關連,散佈私密影像的色情報復等等,或許是更值得探討的議題,而這些已非「不忠」的概念可以涵納。【內容簡介

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

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
塩澤亮著,張良澤譯,遠足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文   樂   獨 
本書是關於日治時期戰爭「疏開」經驗的史料書。作者運用隨筆畫的形式,搭配文字說明,鮮活地記錄了非常多戰時台灣鄉村生活的實像。史料價值甚高,堪稱向外推銷的台灣史料書代表。
若說出版與編輯的天職,是讓書抵達更多該去的人身邊,這本書的幕後推手的確做到了。作者為日治時期台北第一師範學校教授,他在戰後初期手繪並配上文字解說的繪卷,記載了他帶領台北學生至雙冬避難的過程,既是珍貴史料,水墨淡彩描繪的女學生晾棉被等日常情景,又有庶民風情畫的美感。整體編排明晰優美,註解詳盡,超越了一般史料書籍的編輯水準。【內容簡介

從北齋到吉卜力

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
李政亮著,蔚藍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動漫文化是台灣引入日本文化的一個重點,但台灣如何逐漸由仰慕者、接受者的角色,逐步走向本土化的發展,是引人關注的跨國文化發展問題。作者走訪日本各大動漫博物館,串連出動漫發展史,以台灣人的角度切入,試圖解釋日本動漫的歷史發展,整體用心值得推介。
日本動漫文化龐雜豐富,本書無法囊括眾多類型領域,書中介紹者泰半是成名已久的男性創作者,有所侷限。然作者對於資料的梳理和大眾文化的識見,仍有一定功底。【內容簡介

阿拉伯人500年史

The Arabs: A history
尤金.羅根(Eugene Rogan)著,黃煜文譯,貓頭鷹出版,12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本書以茉莉花革命開啟討論阿拉伯世界的歷史,如此的切入角度,已不只是大學教科書層級的歷史書,而具有對當代重要事件的反思意義。全書譯筆流暢,值得推薦。【內容簡介

你的耳朵裡是魚嗎?

為什麼翻譯能溝通不同文化,卻也造成誤解?從口譯筆譯到自動翻譯,「翻譯」在人類的歷史如何發揮關鍵影響力
Is That a Fish in Your Ear? Transl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Everything
大衛.貝洛斯(David Bellos)著,陳榮彬、洪世民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實   文   樂   獨 
這本相當專業的書本,運用提問與解答的方式,揭示了新一代翻譯工作者會遭遇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
作者勇於挑戰屢見爭議的翻譯問題,包括兩種文化交涉時,翻譯其實涉及文化間的位階與權力關係;譯者不單純只是轉換語言,也扮演著引介與詮釋的角色,由此擴充翻譯的定義,試圖解答其他爭論。作者不認為翻譯是消弭歧異,反而近似在語言巴別塔開一扇窗,讓人窺見不同風景,立論耐人尋味。【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帶讀者到現場: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

你知道台灣第一座總統府,竟然藏身在植物園裡嗎?你知道在過去沒有空調的情況下,溫室是如何維持恆溫的嗎?所謂千年一遇的優曇華開花,它的本尊究竟長怎樣?蘭嶼達悟族人又是靠什麼東東,不用突擊妳家就知道妳是不是「懶惰的婦人」?……

Openbook閱讀誌首度舉辦「帶讀者到現場: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活動,引起熱烈迴響,網路開放報名後,12小時內即告額滿。為了確保活動品質,OB事前邀集親朋好友組成踩線團,實地走訪踏查隱身在城中的台北植物園。就讓我們先來瞧瞧經數十位藝文人士「試走」過的這座「日治最紅必踩景點」,究竟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祕辛。

台北的5月梅雨不斷,間或夾雜幾場強烈的驚雷暴雨。幸而試走當天氣溫舒爽,Openbook籌備策畫多時的「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活動,迎著夏天的腳步開鑼出遊。

下午兩點,眾學員依約在台北植物園博愛路大門口集合。放眼望去,參與者盡皆藝文界人士,例如作家羅位育、李金蓮、黃麗群;資深媒體人及出版人莊展信、李黨、莫昭平;學者李淑珍、古慧雯;文學工作者宋珮、許琳英、賴惠鳳、蘇惠昭、劉佳奇等人,全是一派出門踏青的休閒裝扮,與一般喜孜孜鬧哄哄的參團遊客並無二致。


he_bing__1.jpg

Openbook主辦的植物園走讀活動,邀請藝文界人士進行「試走」。

讀者或許會冒出黑人問號:到底(明明個個都是阿宅的)OB編輯群是獲得什麼「天啟」,怎會突然推開壓頂的書堆與文稿,換上健走鞋、後背包,搖起導遊小旗幟,走在人群前頭帶領導覽活動?

我們將矛頭指向始作俑者OB總編周月英,她正色表示:「Openbook是數位媒體,過去跟讀者的溝通都是透過虛擬平台,我們希望有機會可以和讀者近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這次的活動就是其中的一種。」

「活動名叫『帶讀者到現場』,因為長久以來我們靠書本吸收知識,但常常忽略了其實很多資訊就存在我們生活周遭。過去我們透過文字認識它,現在我們要帶讀者走訪源頭,到現場去印證書裡的知識,同時體驗一般遊客窺看不到的細節。」

那為何選擇台北植物園?周月英這時眼睛發亮地笑說:「你等一下聽董老師的導覽就知道了!」語帶保留的模樣,真的是直接搔到筆者癢處,令人好奇不已。

試走場的學員們平日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坐擁山頭,但聚集到導覽員董景生面前,個個眼神雀躍得就像參加遠足的學童。聽過董景生大名的人就知道,這場導覽肯定物超所值。因為身為作家、昆蟲與生態專家的他,除了是Openbook年度好書的評審,還曾任台北植物園園長,現在更掌管台灣所有大大小小的植物園(職銜為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


jing_sheng_s.jpg

活動導覽董景生


xue_yuan_zhao_c_zao_dian_s.jpg

參與試走的夥伴們,左起李金蓮、賴惠鳳、蘇惠昭。

更重要的是,連媒體都曉得他知道最多植物相關的趣聞、冷知識與八卦,一有什麼風吹草動(例如姑婆勇事件),第一個就想跑來問他,可說是為大家揭開台北植物園百年身世的最佳嚮導。

許多人對台北植物園的印象,不脫荷花池、台北市民晨運的好所在、小學生戶外教學吃便當,以及很多人在這裡架大砲拍小鳥等等。殊不知,台北植物園身上其實掛滿了多不勝數的「之最」、「第一」與「驚人」。

譬如,台北植物園是台灣第一所植物園,過去還曾經擁有第一座動物園(為圓山動物園前身),區域內有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還有台灣第一座總統府。在全國現有的多所植物園中,也是第一個在「世界植物園名錄」中列名,並且是台灣第一個加入全球最大「國際植物園保育組織」的單位,現正戮力與世界各國一起拯救地球的未來(真實不虛)。


la_xie_guan_ji_qin_chai_xing_tai_.jpg

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腊葉館」(左,台北植物園提供)及台灣第一座總統府「欽差行臺」

台北植物園在清廷割讓台灣的次年(1896年)即有雛型,於大正10年(1921年)正式命名。然而它的輩分雖然「最老」,卻也有著占地「最小」與植物種類「最多」這樣極端的兩面。

就拿台北植物園與最年輕的福山植物園(設置於1990年)來相比,福山占地l,097.90公頃,栽種700餘種植物,而這裡僅約8公頃,收集的植物種類卻超過2,000種。因為台灣植物調查紀錄始於1864年,至今共記錄了4,925種植物(包含外來、引入種),這裡竟然就占了近半。

難怪把植物園當灶咖一樣的董景生至今仍要驚嘆:「台北植物園的樹,實.在.太.多.了!種類也多到許多植物只有3棵,有些甚至全台僅存一棵,在野外已經滅絕。」由此可想而知,許多外表貌不驚人的植物,在這裡簡直像翠玉白菜一樣磕碰不得,若將台北植物園比喻為「台灣植物的故宮博物院」的話,也半點不為過。

植物園裡嚴格禁止採摘,就算總統來了也一樣。在導覽過程中,唯有披上植物園黃色背心的導覽員,才能猶如手持尚方寶劍,得以在研究和教育的前提下,對(你也搞不清有多珍稀的)植物上下其手。


zhi_wu_xi_nan_zi_.jpg

「來!給我背心!」導覽員董景生說完帥氣披上背心,走入禁區摘取囊葉榕的葉子,轉身講解並將葉子遞給學員輪流觀看

導覽中董景生摘下幾片土肉桂葉,讓學員輪流傳送,各自撕扯一小片入口品嘗。土肉桂葉帶有甜味,入口辛香。對此風味顯然著了迷的B編,據說從此走在戶外,開始會對路邊不知名的行道樹與野花草伸出鹹豬手,不顧死活地就想往嘴裡送(錯誤示範,小朋友不要學)。可見這場植物園之旅的魅力與魔力,對他的影響有多深遠。


nang_xie_rong_de_xie_zi__0.jpg

囊葉榕的葉子(左)及開心咀嚼土肉桂葉的宋珮老師(陳愷昀攝)

眼張望宛如戶外博物館的台北植物園,可以想像,若無攜帶任何植物相關知識走進這裡,會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迷失,一如BBC文章提及的「植物盲」。反過來說,若有了像這次「既看門道、又很熱鬧」的隨身專業導覽,則可得到比一般休閒旅遊行程,超出十倍不止的趣味與收穫。

例如一個不小心就會錯過的小徑角落,有台灣第一棵優曇華樹,相信虔誠的佛教徒見了,肯定趨之若鶩。台北植物園裡許許多多老樹,都是日本時代即從南洋引進、定居在此,並在台綿延後嗣,成為台灣眾多觀賞、食用、原物料等具經濟價值的植物祖先。

遊園過程中,植物的故事俯拾即是,董景生常脫口就是一個帶梗的八卦,諸如南洋杉與蔣中正、台灣油杉與魏應充、荷花與楊振寧、鳳凰木與官場文化,它/他們之間有何關聯?什麼植物竟曾引起戰爭?什麼植物居然可以做成起司?所有資訊都充滿迷人的魅力。


hong_hong_lu_lu_.jpg

每朵花,每片葉子都在這塊土地上長出自己的故事

台北植物園地表上的百年歷史建築與老樹,已經足夠令人嘖嘖稱奇,卻還有第三道驚奇,就藏在我們的腳底下。那是連考古學都相當少見的多文化層堆疊的史前遺址,名為「植物園文化」。


su_hui_zhao_.jpg

除了植物,動物也藏在綠意裡(Ten Shu攝)


zi_meng_huan_jiao_lu_xiu_yan_.jpg

在紫夢幻蕉上駐足的綠繡眼(蘇惠昭攝)

數千年前台北大湖乾涸,台北植物園所在位置,地處盆地中地勢較高的華江高地,又有河流來匯,形成適合人居的區域。在我們所站的地底下,就包含4個距今1800年至4500年的史前文化,以及平埔、清朝、日治3個歷史文化。現有部分出土文物於欽差行臺展示,開放民眾參觀。

看完數千年前的史前文物,步出外觀像座寺廟的清朝欽差行臺,抬頭看見日治時期引進的清瘦高聳的亞歷山大椰子樹,竟令人萌生時空交疊的暈眩感。這場自然與文化史跡的巡禮,不斷灌輸知識的養分,令人心生渺小、偉大、敬畏之心,不禁讚嘆:同時擁有多重自然/文化遺產的台北植物園,絕對是台灣全體人民都需要更多認識與重視的珍貴寶庫。

zhu_tu_bei_xuan_c_zao_dian_s.jpg

在穿越百年與千年之後,董景生領我們返回人間,並望向未來。接著他意味深長地帶我們參觀平日並未對外開放的綠資源區與溫室。

植物園的樹枝與落葉占園區垃圾總量的70%,若當成廢棄物,便必須花錢清運,而焚燒垃圾還會製造二氧化碳汙染環境。因此為了維持植物園良好的循環運作,綠資源區的園丁會以科學的改良技術與精密計算,將碳源、氮源層層堆疊,製成堆肥。


dui_fei_zhao_c_s.jpg

O編在植物園園丁的引領下親身體驗堆肥中的溫度

想必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植物園本應是科學研究的場域,然而在現實裡,卻往往被錯當成民生遊賞的城市綠地。在學術殿堂與民眾休憩的公園之間,我們對植物園的認知,還有一大段空白需要被填補聯繫起來。

至此,我終於恍然理解了植物園與OB合作「帶讀者到現場」的真正用意。

在行程走到溫室之前,董景生一改幽默逗趣,含蓄說道:現在全世界的原生植物都「遭遇到一些問題」(明明是很嚴重的問題啊),所以今年開始連續4年,政府將推行一個嶄新的「植物園方舟計畫」,會有6座國家植物園與周邊學校及部落(例如蘭嶼高中)合作,一起將原生植物「種回來」。

他說:「台灣有很多原生種非常稀有,在野外只剩下三、五棵。但植物不該是象牙塔裡的學者放在植物園裡保種,而是必須讓全民知道保種議題的重要,不然大家只想要一座森林,卻不知森林的組成是什麼,並沒有原生種的概念。」

期望獲得全民的共識,進而促進公民參與,是董景生念茲在茲的目標。

抵達國民政府遷台後第一任園長所建的溫室後,董景生把門一關,要學員們去找「以你的家鄉命名的植物」。所有學員一哄而散,四處查看植物身上的名牌,接著聽到有人開心大叫:「這裡有嘉義欸」、「基隆好多喔」、「也有大肚山」還有學員不斷追問:「貢寮呢?貢寮在哪裡?我找不到我的家鄉貢寮……」


wen_shi_he_ji__1.jpg

植物園溫室中,找得到以北中南東離島各地命名的植物(陳愷昀攝)

或許是因為親土的情感,學員們找到自己家鄉的植物都很欣喜,連帶的,也會不忍這些台灣本土的原生植物就此消失。我想,這正是提高保種意識的第一步吧。

雖然世人皆知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卻不太了解保種是對抗極端氣候與拯救生態環境的答案,也是「許後世一個未來」的大事。許多人提及植物,只關心什麼好吃、什麼好看、哪裡好玩。想推動「保種全民化」,首先就是植物知識必須普及化,而導覽活動得以讓更多人認識植物園的功能,不再只將它當成台北市民跳舞、晨運的地方。

為了串聯民眾對台灣原生植物的情感,凡報名「帶讀者到現場: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活動的學員,將可獲得由OB特別訂製的獨家非賣品:紓壓香氛按摩油,以及方舟計畫的紀念磁鐵(計有6款,隨機贈送1款),磁鐵上的花卉都是與台北植物園深有淵源的植物種類。

zhi_wu_yuan_shu_ya_xiang_fen_an_mo_you_-_1.jpg

這款香氛按摩油,是台北植物園的綠資源區為本活動特別設計的,純手工自製,以芳樟為香味來源,並使用高級的基底油。董景生強調必須4個月內用完,以免變質,可見真正全天然。

據說在新加坡,一場植物園導覽的費用就高達200美金。相較之下,「帶讀者到現場: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活動有含金量超高的知識導覽,又有就算想敗市面上也買不到的精油可以拿,這樣的CP值,只能說為了促進知識普及而聯手的台北植物園與Openbook,實在太佛心。


zhi_wu_yuan_huo_dong_bn_kuan_du_1000.jpg

本梯次活動報名已額滿,如欲參加後續梯次的植物園導覽活動,請密切關注官網!

走讀書單

走入時光隧道

  • 《台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李瑞宗 2007  林試所/南天書局
  • 《樹的祕密語言》彼得‧渥雷本 2017 地平線文化
  • 《花園的祕密語言》彼得‧渥雷本 2018 地平線文化

被遺忘的台灣植物研究史

  • 《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王瑞閔 2018 麥浩斯出版社
  • 《沉默的花樹:台灣的外來景觀植物》李瑞宗 2012  林試所/南天書局
  • 《佛里神父》李瑞宗 2017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 《早田文藏》大場秀章2017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公民參與植物保育

  • 《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王瑞閔 2019 麥浩斯出版社
  • 《植物彌賽亞:從實習生到皇家園藝師,拯救世界珍稀植物的保育之旅》卡洛斯‧馬格達勒納 2018 天下文化
  • 《串起莽噶艾:魯凱下三社群民族植物》黃啟瑞、黃嘉隆、董景生 2011 農委會林務局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lian_shu_feng_mian_1.jpg


點選照片,進入活動官網,可以所在地查詢路線與活動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taiwan-1737087_1920.jpg

huo_dong_lan_ren_bao_3_2.jpg

指導單位:wen_hua_bu__0.jpg

協辦單位:xin_bei_shi_tu_logo.jpg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hui_xiong_ai_du_shu_.jpg 131105momo_logobiao_zhun_zu_he_-heng_shi__0.png

readmoo.jpg

du_ce_2.png
san_min_shu_ju_.jpg wen_xun__0.jpg

you_shan_shu_ye_he_zuo_she_.jpg

he_jia_ren_.jpg

jin_shi_tang_.jpg

qing_chun_bo_ke_lai_logo.jpg

cheng_pin_.jpg

wen_bo_hui_logoheng_shi_s.png

lian_fu_logo.png

ge_ma_lan_.p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6-11 2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