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旅行的異義:《絲路分手旅行》作者李桐豪 vs. 普立茲獎小說《分手去旅行》作者格利爾
亞瑟.勒思(Arthur Less)出過3本書,年近半百的他當文壇大佬太菜,當新銳作家又太老,青黃不接的寫作生涯最驚人的成就或許是21歲的時候,和傳奇詩人談了一場老少戀。同居十餘年,戀情不了了之,40歲又和一個25歲的男孩在一塊,9年後,男孩跟其他人結婚了。
逃避雖可恥卻有用,紐約、墨西哥、柏林、摩洛哥、京都……自尊受傷的男人環遊世界,放生舊愛——作家賺不了錢,但小小的名聲參加跨國座談會、受邀寫旅遊稿,撈幾張免費機票的機會還是有的。
以上,是小說《分手去旅行》的開場。去(2018)年,普立茲獎頒給了這本幽默小說,作者格利爾(Andrew Sean Greer)寫旅途風光,也自嘲寫作之路的灰頭土臉:「喜劇從來不是耍幽默或尖酸刻薄,而是誠實面對自己。」
之所以受邀向格利爾提問,不外兩個理由:我在《壹週刊》幹過8年的旅遊記者,以及少年時出過一本書叫《絲路分手旅行》。
「California的陽光趕快治療我的憂傷」,「我離開你這就是旅行的意義」。旅行可以治療失戀,關於這點我深信不疑,正因為相信旅行的神奇魔力,投入旅遊記者的行列。
但長年天地任我行,從Lonely Planet的世代到TripAdvisor的紀元,發現世界上每個城市長得愈來愈相近了,到處都是H&M、ZARA和Starbucks,旅行更像是克漏字練習,參觀景點,購物血拼,種種行程皆是既定句型,無意外,無驚喜,你只是到場,打卡,把自己填進空格裡。旅行不大需要專業了,這個世界已經不需要保羅.索魯(Paul Theroux)或澤木耕太郎這樣的旅行家,我們更樂於對IG、網紅、YouTuber的迷戀退稅的攻略和血拼的情報按讚。
故而讀到這樣一本仍謳歌著旅遊神奇魔力的小說是由衷感激的。我的問題也繞著這個核心打轉:「地球愈來愈無聊了,如何還能像您這樣純潔地相信旅行魔力?」
▉ 旅行就是一路錯到底,重置大腦
李桐豪:在這本書裡,小說家勒思創作的內容或多或少跟旅行有關係:《卡利普索》揣摩奧德賽的歷程;《捷足斯威夫特》是主角走遍舊金山,回首過往,甚至名字還與《格列佛遊記》的作者同名(弗雷迪說,你寫來寫去,寫的全是旅遊版的《尤里西斯》)。旅行這件事對您的意義為何?
格利爾:對我來說,旅行就是無時無刻都在「犯錯」。搞錯硬幣、看錯公車、記錯博物館開館時間、點錯卡布奇諾或葡萄酒、說錯致謝用語之類的,一路錯到底——但我覺得這很棒。因為這能讓你的大腦重置後,發現在這世上原來有這麼不同的生活樣貌,而自己的是多麼的單一。
這些旅途中犯的錯反而令人開心,返家後,我的心態會不一樣了,更謙虛了。可能因為我跟勒思很像,是個糊塗旅人,只是我偏好隨意自在的旅行。錯誤滿點更好,這比安排規劃妥當、不容犯錯的行程好上許多,更何況那樣子的旅遊起來,反而是花了大錢而限縮自己看世界或認識人的視野。我覺得錯中學才是可貴而無價的。
李桐豪:除了《分手去旅行》之外,您心目中最好的旅遊書和最棒的旅遊作家為何?
格利爾:我一直都很喜歡讀M. F. K. 費雪(M.F.K. Fisher)的作品,她是自20世紀以來很重要的飲食見聞寫作者,她還寫了一些在法國旅行的故事,《I Was Really Very Hungry》這部作品尤其深受大家喜愛。
對我個人來說,英國旅遊作家布魯斯.查特文(Bruce Chatwin)或許是最棒的。其實踏上旅途後,這些書都幫不上忙,所以比起實用旅遊書,我比較喜歡讀旅途在地的故事。理想上,找到一位在當地有人脈的人,會是最合適的導覽。而讀小說會讓你知道在地人怎麼想,對旅途更有譜,對我會更有用。再強調一次:與其擁有完美的旅行,我會努力讓自己「迷路」,甚至「不知所措」也好。
李桐豪:過去一年,您花了多少時間在旅行,是什麼樣的旅行,一個人或者結伴?
格利爾:託普立茲的福,我一下子收到不少邀約,這些地方都好美,但我無法一一接受這些盛情邀約(而且我正在撰寫新書)。過去我從未參加過國外的文學節,去年很榮幸受邀造訪印度,這是趟難忘的旅程。
我自己的旅行通常會和朋友一起,在同一個地方待上一段時間。我喜歡待在小鎮,試著結識當地雜貨店的店員、咖啡店老闆,或餐廳服務生。最理想的安排是,早上我可以寫點東西,下午開始探險。如果旅行都在趕行程可是會漏了許多細節的,而這些細節都是我的心頭好。
李桐豪:葉慈有句詩:“That is no country for old men. The young one another's arms, birds in the trees.”您在小說中寫到:「人到中年,有趣變無趣的事務多到數不清。」愈來愈難對付的時差、再也無法忍受青年旅館……旅行會在這個無趣的清單裡面嗎?有沒有什麼地方是年輕的時候覺得很有趣,但年紀大了覺得很無聊了?反之,有沒有什麼旅遊目的地以前覺得無聊,但現在覺得很欣賞的?
格利爾:嗯,年輕時我們徹夜狂歡,現在反而是舒服愜意地迎接早晨,這不是很有意思嗎?我從沒懷疑過這件事,因為愈來愈能享受早晨時光(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正是清晨呢)。但我必須承認,自己年輕時太不懂得享受青春。我記得年輕時在印尼當背包客,看到其他背包客邊脫衣服邊躍身跳入海浪中,我完全不明白他們這樣哪裡好玩?年輕對我來說並不是自由自在或無憂無慮,我沒等到它們就老了。所以現在看我多自由自在呢!至於無憂無慮,嗯……等我80歲吧。
李桐豪:旅途中長達十餘個小時的夜間飛行,您通常會做什麼?
格利爾:我正準備出發前往澳洲,那會是將近20個小時的航程。我迫不及待,我愛極了長途飛行,因為可以做各種我喜歡的事。比如說,我會嘗試能睡多久就睡多久。還有坐在位子上讀完一整本書,這會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我的旅行小祕訣是犒賞自己,不吃飛機上的餐點,事先在機場買很棒的食物帶上飛機,就好像搭乘頭等艙一樣,讓旁邊的乘客羨慕不已。當你拿出煙燻鮭魚,而飛機上只提供義式方餃——這就是我所說的稿賞自己。我會在下飛機前換衣服,讓整個人有煥然一新的氣息。這些小癖好,大部份時候不會被關注,因為我一個人旅行,我要怎麼「瞎搞」都可以。
李桐豪:您曾買過最古怪的旅遊紀念品是什麼?
格利爾:哈哈!我不太喜歡紀念品,但我會帶一些特別的小東西給我的侄子們。我曾在印度南方遇到一個做木雕拼圖的男人,做工精細而漂亮,我向他訂做了兩個。我喜歡重溫旅途上遇到的手工職人,其實小說家對人物比對物品更感興趣,這一點也不古怪。
▉ 生活太辛苦,得獎是純粹的喜悅
李桐豪:恭喜您去年獲得普立茲獎。假使要您重寫小說中勒思在義大利得獎的段落,你會怎麼改動?可以談談頒獎典禮上那件紅色的西裝嗎?
格利爾:兩週前,我聽到今年的普立茲獎小說獎得主是鮑爾斯(Richard Powers)時,我真誠地為他感到開心——因為這個獎項也曾帶給我很大的鼓舞。寫了這麼多年之後,我逐漸沒有信心,甚至寫作的手感好像也不見了。然後,我得到了普立茲獎的肯定,在頒獎典禮唸到「普立茲小說獎作家安德魯.西恩.格利爾」時,我知道自己當下笑得有多開心。一想到他也將經歷同樣的喜悅,我就更開心了。
重寫的話,我肯定不會讓羅伯接到電話!因為我後來才知道普立茲委員並不會打電話通知,他們是在紐約市一個中午餐會的場合公布得獎者,接著你的文學經紀人或是相關人士才會跟你聯繫——或者像這幾年,你會從推特上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我的話,哎,剛好當時人在義大利的鄉下寫稿,直到很晚很晚才有人跟我說。不過我確實寫對了一件事:獲獎的當下真的是一陣驚呼。
至於頒獎典禮上穿的那套紅西裝,我後來又穿去出席一場醫院慈善活動,它讓我在人群中十分醒目,難以被忽略。我不穿沉重嚴肅的暗色系,選擇這套紅西裝的原因是希望將我的喜悅分享給大家。尤其在生活如此辛苦的世界,這是我難得可以純粹感受喜悅的時候,我怎能輕易放過呢?
我也在美國版《Vogue》提到這套紅西裝,看樣子這已經成為我的招牌。我還打算穿去在澳洲與紐西蘭的新書宣傳活動,讓大家感受到這份喜氣。更何況,《分手去旅行》書中的亞瑟.勒思也有一套亮眼的招牌藍色西裝嘛!我是這麼想的:有些事物或許俗氣,但如果我以激勵人心的方式進行,相信能將喜悅渲染給更多人。
▉ 後記
我也思考了一下,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旅遊書、最近一次旅行,和買過最古怪的紀念品是什麼。
第一題答案是剛剛前述提及的保羅.索魯;第二題是今年春天和母親去九州別府泡湯;買過最古怪的紀念品則跟《分手去旅行》書中勒思在巴黎幹的事很類似——他去巴黎買了一件黑夾克,朋友勸敗的理由是「你希望你在墓誌銘這樣寫嗎?他去巴黎卻捨不得奢侈一下?」某一年,我在巴黎春天百貨買了一件Burberry風衣,回台只有一次冬夜穿去巷口買鹽酥雞,此外再無穿過。●
分手去旅行 |
作者簡介:安德魯.西恩.格利爾(Andrew Sean Greer) |
OB短評》#173 凝神細讀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平原上的摩西
雙雪濤著,麥田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中國近年的經濟成就往往被歸功於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中國官方總說那是文革以來的「撥亂反正」,卻忽視了文革之後,中國經濟體制的國營改革浪潮對一般民眾生活產生的衝擊。對於這段關鍵歷史過程的學術研究不多,目前可見的多為具回憶性質的文學作品。本書是以中國東北鞍鋼為背景的小說,提供了瞭解那個時代的機會。
小說以東北瀋陽工業區90年代的下崗潮為背景,整城的人失了業,浸淫在空白時光裡,無事可做。廢人或許身懷絕技,或許包藏禍心,滿城遊盪,點與點相撞,擦出了若有似無的硝煙。小說敘事聲口簡潔,影像感強烈,寫父輩廢掉的一代,冷眼中有悲憫的熱度。
作者愛說故事也會說故事,讀來特別渾然天成,隨手編排一下都是民間傳奇,繪聲繪影,令人心驚。本書的時代正好是社會主義資本化的時代,不論寫什麼都像棉裡有針,是不需要寓意的寓言。【內容簡介➤】
●鋸齒形的孩子
The Zigzag Kid
大衛.格羅斯曼(David Grossman)著,林婧譯,大塊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色列的文學作品大抵沉重,格羅斯曼的這本成長小說卻通篇明快,把第一次出門遠行的悸動一一顯化為冒險連環炮,是非善惡不過一線之間,幻滅與決斷接踵而來,少年則在跌跌撞撞中轉成了大人。這樣的成年禮有猶太人歪打正著的幽默,既然上帝聖意難測,不如將計就計,因為祂向來也是將計就計的。【內容簡介➤】
●如何使用你的眼睛
How to Use Your Eyes
詹姆斯.艾爾金斯(James Elkins)著,王聖棻、魏婉琪譯,好讀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在影像鋪天蓋地的時代,人們每天快速瞄過千百張圖片,卻很少停下來凝視,思索其中意涵。本書分為32項主題,教讀者如何從脈絡裡看出門道:看第一枚郵票透露什麼設計概念,看日落時分因何閃現神祕綠光,從細節鑽鑿出一個宇宙,是趣味盎然的影像研究。
我們打從睡醒、睜開眼睛就開始「看」,但很多時候往往是失焦地看。本書提醒了讀者哪些肉眼可見的細節是值得注意跟欣賞的。【內容簡介➤】
●包浩斯ABC
一本讀透影響力逾百年的設計界傳奇
The ABC’s of the Bauhaus: The Bauhaus and Design Theory
艾倫.路普頓(Ellen Lupton)、J.亞伯特.米勒 (J. Abbott Miller)著,李姿瑩、陳映竹譯,時報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獨
這是介紹包浩斯學派的入門書,清楚說明包浩斯的歷史淵源、實作理念以及對當代建築、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等藝術的影響,並以核心的幾何與簡約概念,設計版面,讓讀者在閱讀文字時,便能領略包浩斯的美學,是一本不簡單的入門書。
從章節、內容、編排到設計都貫徹著包浩斯精神,工業風的觸感,小百科的精準度,實事求是,乾淨俐落,頗能啟動讀者開卷秒懂的直覺式感應。【內容簡介➤】
●日本平面設計美學
關鍵人事物、超譯過去與未來的理念與案例
Japanese Graphics
SendPoints著,原點出版,5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益
為何日系廣告喜愛低飽和度、偏藍濾鏡和高亮度的透明感?無印良品的白不是白,而是極簡的概念化?本書介紹日本戰後設計大師的理念與作品,並說明浮世繪、日本花紋等傳統元素,如何與現代歐美傳入的意念浪潮融合,發展出獨特的日系美學。
雖然在主題的構成上有些令人摸不著頭緒,文字也稍嫌省簡,不過這本型錄倒是有圖有真相,信手一翻盡是清麗淡雅,賞心悅目,為日本的平面設計力做了最現成的示範。【內容簡介➤】
●圖說日本大事紀
1945-2017,改變與形塑現代日本的百大事件
雑学ニッポン「出来事」図鑑
Ken Saito著,蘇暐婷譯,麥浩斯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作為特定的出版類別,雜學式的圖鑑整理,在日本已經出神入化,從編排到呈現,都有精細的配置和講究。本書厲害之處,在於選擇「大事」的準確和力道。在一般常見的「大事件」外,選入許多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卻影響深遠的「小事」,由大至小,還原了日本當代的立體面貌。
雖說台灣哈日族不少,但對現代日本的知識,雖說得上豐富也多元,卻顯然有因為缺乏時間脈絡理解而產生誤解的問題。本書精巧地挑選日本現代史的重要事件,並簡明運用圖解的形式提供解釋,是一本不可多得關於日本現代生活形成的書。【內容簡介➤】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風刺漫画で読み解く 日本統治下の台湾
坂野德隆著,廖怡錚譯,遠足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原創性的選題,加上來自當代日本的觀點,這些諷刺漫畫不但大大豐富了我們對日治時期的想像,也將台漫的起源回推了幾十年。古今台日之間微妙的視角差,是讀者務必邊看邊OS的有趣體驗。
對日治時代的理解,近年來逐漸由殖民地的被統治傷痕轉向強調「殖民現代性」的文化史。不管是譴責或是懷念,在史料的運用上,都有缺乏多元角度的問題。本書運用日治時期諷刺漫畫為資料,描述了當時的社會,在很大的程度上,質疑了上述兩種研究所提供的偏見。【內容簡介➤】
●職場冷暴力
林煜軒著,寶瓶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實 益
對上班族而言,每天待在職場的時間比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要多。若是冷暴力風口正好對準你,輕則凍傷,重則危害精神健康。本書作者是擁有企業經驗的精神科醫師,將慣老闆和恐怖同事分為幾個類型,讓讀者比對自己的經驗。雖有過度簡化之嫌,卻適合社會新鮮人測量工作環境健康指數,判斷何時尚可以蓄力化解寒冰掌,何時已逼近戕害極限,該離職止損。【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