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好書之外》2019各大書店通路與暢銷榜觀察

這一年來,台灣對於「閱讀」的討論未曾稍歇。政策的攻防、業界的焦慮,乃至一間書店的開幕與落幕,幾乎都化成了新聞報導,在關注者之間激起漣漪。相較於其他風風火火的內容產業,出版的市場規模似乎微不足道,同行的哀嘆在他人眼中是夕陽前的掙扎,更難在眾聲喧嘩中得到足夠的討論。但閱讀行為與趨勢密不可分,這篇年度市場觀察,回顧的不僅是2019年的書業概況,也反映一整年的社會現象。

本文分為四大部分:年度數據、趨勢樣貌、通路動態、現象觀察。

一、年度數據

  • 出版總額微幅​回升

2018年的圖書及電子書出版總額為192.5億,較2017年略微回升,當時有不少同業感到意外。不過今年或許會更意外,因為同樣的來源資料顯示,今年1至10月的出版總額為155.3億,較去年微幅成長2%,電子書因下半年持續走強,漲幅達10.3%,但是基數小;紙本書則為1.8%。

2019nian_du_guan_cha_tu_biao_new1225.001.png
總額單元:仟。資料來源: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第八次修訂),項目【5813-11圖書】及【5813-12數位圖書】

  • 零售端較去年衰退

但若從零售通路統計,與去年同期相較仍有微幅落差(-0.25%),從下圖中各期銷售與去年同期相較漲跌互見。5、6月是淡季,較去年衰退相對顯著;1、2月逢過年應是旺季,備貨量似乎未完全反映在銷售上;而最近的九至十月的同期銷售是全年衰退最明顯的,達-5.1%。

2019nian_du_guan_cha_tu_biao_new1225.002.png
總額單元:仟。資料來源: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銷售額統計(第八次修訂),項目【4761-12書籍、雜誌零售】

而營運家數統計,2018年最終有2,106間店面的營業項目中包含書籍、雜誌,今年截至今年截至10月為止減少38間,為2,068間。

  • 可能是好事:新書出版量下半年起明顯降低

台灣傲人的新書出版量,在今年也有比較明顯的變化。由下圖可見,幾乎每個月申請ISBN的數量都比去年同期少,到了下半年此現象更明顯,預估2019全年新書出版量約在3.5萬本左右。

2019nian_du_guan_cha_tu_biao_.003_0.png
資料來源:全國新書資訊網

新書出版量的降低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一般出版社或許在市場持續看淡之後,以更精準的眼光選定出版標的,戒除「以書養書」的做法。二則是小型或個人出版的申請量減少。根據報導,國家圖書館於今年2月初發表的報告中提到:「申請ISBN的出版單位,超過半數僅出版一種圖書(57.91%),合計有近九成(88.14%)的出版單位出版新書的數量不超過10種」(資料來源),但上述皆為在現有資訊中作出的推測。

這個趨勢是短期或長期,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察,不過對於每年出書量爆炸,許多作品根本沒有機會好好和讀者見面就被打入冷宮的台灣市場而言,適度的調節絕對是有益無害的。

二、銷售趨勢與閱讀樣貌

  • 暢銷關鍵詞:學習

歲末各家通路例行舉辦年度報告,在公開分享的訊息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暢銷排行榜。在此根據資料,以成人中文榜單為主,分列實體書與電子書的前十名如下:

2019nian_du_guan_cha_tu_biao_.004.png

2019nian_du_guan_cha_tu_biao_new1225.0051_0.png
註1. 紙本書「總榜」為年度銷售總排行,「新書榜」依各家基期統計,為出版日期一年內品項。各家榜單規則略有差異:博客來及讀冊僅列出總榜(此處列出的新書榜為根據各自榜單撈取2018.11.01以後出版品項,非官方提供);金石堂的新書榜應已剔除進入總榜的品項;誠品僅公布新書榜。電子書因實際上架時間可能與出版日期不一,故僅列出總榜。

2019nian_du_guan_cha_tu_biao_.006.png

2019nian_du_guan_cha_tu_biao_new1225.007.png
註2. 統計區間:博客來(紙本書與電子書同):2018.11.1-2019.10.31;誠品:2018.11.1-2019.11.20;讀墨:2018.11.1-2019.11.15;其餘未特別說明。

 若再進一步統計各家前一百名或整體銷售的類型分布,則可看出在不同通路中,讀者的喜好略有差異。

2019nian_du_guan_cha_tu_biao_.008.png
註1. 為求訊息清晰,博客來圖表中部分類別合併呈現:「生活」含飲食(7)、醫療保健(4)、生活風格(4)、宗教命理(2)、旅遊(1);「文學小說」除該類別外包含一本輕小說。

2019nian_du_guan_cha_tu_biao_.009.png
註2. 誠品的數據為其報告中提到年度總銷售的類型統計,「文學小說」包含華文創作及翻譯文學。

2019nian_du_guan_cha_tu_biao_.010.png

2019nian_du_guan_cha_tu_biao_.011.png
資料來源:博客來年度報告、誠品年度報告、讀墨年度報告、中央社關於樂天Kobo的報導

綜觀今年的銷售概況,「學習」或許是最突出的關鍵詞。不只是技能的學習,自我覺察、人際應對、科技與人文新知⋯⋯都是許多讀者好奇的課題。

  • 勵志成長×社群領袖×本土創作

今年最風光的單書莫過於拿下紙本書所有榜單冠軍的《蔡康永的情商課》,作者的高知名度與說服力,顯然打動了許多讀者。不過心理勵志與自我成長書籍一直都是台灣閱讀市場重要的類型,早年的明星作家多半從報章專欄、廣播節目累積能量,近年則受到社群媒體影響,從臉書粉專及社團、Youtube頻道,或附有心靈小語的IG美圖等各種形式傳播。

0010802223-horz.jpg

這些創作者多半從自身經驗出發,率性揮灑如鍾明軒、溫暖療癒如Peter Su,各自凝聚頻率相近的粉絲。有意思的是,儘管閱讀似乎不再是「主流娛樂」,「出書」仍是一項吸引人的提案,藉由出書,網路名人與粉絲有機會在實體空間見面,作品也成為追星收藏的一部分。既有的影視資源(所謂IP)也逐漸發酵,如話題作《我們與惡的距離》除了劇本書之外,又因劇情帶動心理相關書籍銷售。這股能量不僅限於勵志成長類書籍,更外溢至文學、圖文創作,博客來的年度報告中,便提到年度百大中有58本為自製書,達到歷年新高。

去年的年度回顧,曾提到大量重版經典書目可能導致出版面貌漸趨保守,不過從上述的現象看來,本土的創作能量似乎能為出版帶來新的可能性。

  • 工具書的兩極化發展

社群號召力甚至不僅於創作者而已。工具書由於網路的替代性導致銷售日益下滑,以往頗受歡迎的低價食譜書,或是純資訊導向的旅遊手冊,銷售及出版都日益萎縮,取而代之的是主題豐富、具特色的書目,這些書若能得到網紅的青睞,便很可能在網路上掀起熱潮。除了去年Youtuber阿滴推薦的語言學習書盤踞暢銷榜至今,博客來在報告中特別分析了網路社群轉換成銷售能量的威力,封閉型社團能因獨家贈品創造一小時銷售千本的成績,以及料理社團帶動飲食風潮書目的成長,都可在前述各家排行榜上窺見一二。

誠品今年的年度報告,委託清大分析兩百萬會員的消費行為,預測2025年的閱讀趨勢,亦指出由於網路使用習慣的不同,出生於網路時代之後的年輕人(35歲以下),因資訊取得的習慣,旅遊、食譜、保健乃至電腦類等工具書的需求將持續下滑。

  • 嗜讀者仍存在

無論是年度暢銷排行或通路提供的觀察分析中,都提到人文社科書籍的銷售日益凌駕文學小說。這個趨勢特別值得留意,因文學在所有類型的出版品中受眾最廣,但此消彼長的現象,似乎也說明了在錯假訊息、零碎資訊充斥的時代中,人們藉由閱讀求取深度知識的意願不減反增。從個人學習、性別議題,乃至人工智慧、國際關係等主題,選題皆愈趨多元。

今年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社科出版品,莫過於全數出齊的八旗文化「興亡的世界史」系列。此套書從一開始就引起討論,年初因「總統書單」獲得更多關注,除此之外,延伸活動累計近80場,幾乎等同一個開放式的讀書會,有效凝聚讀者群。不僅在實體書店、網路書店皆受到青睞,電子書通路更是「敲碗」許久,在首三日的優惠銷售中皆獲得佳績。

maxresdefault.jpg

文學閱讀儘管表現不若幾年前亮眼,但仍舊是閱讀市場的基底。誠品的類型銷售占比,文學小說仍以22%居冠;讀墨更指出套書及大部頭小說是最受讀者歡迎的類別,可從百大分布中看到,文學類不僅在購買占比達27%,閱讀時間更將近所有進榜書目的一半。綜觀上述,雖然不能過分樂觀,但這不失為一個信號,顯示願意花大把時間閱讀的人仍在。

三、通路動態

  • 連鎖書店

今年邁入30週年的誠品持續布局海外,將全副心力灌注在與日本「有隣堂」合作的東京日本橋店,亦在年度報告上重申對東南亞展店的規劃。唯報告中沒有提到,一波三折的上海案原址已由他牌進駐(資料來源)。今年台灣僅在北高雄新開一間分店,去年開幕的南西店則於9月滿週年時發布調查,顯示店內顧客高達七成為女性,同時以該品牌較少見的操作方式與商圈周遭店家合作(資料來源),帶動不少人潮。

金石堂持續與秀泰集團等企業合作,開出幾間中型店面,近日則有兩間分店的命運峰迴路轉:一度即將結束營業的北新店和天母店,由於宣布後業績暴增、許多讀者表達慰留之意,將爭取與房東續約持續營運(資料來源),算是年末的好消息。在通路紛紛多角求生時,今年進駐夢時代的政大書城,則打出「堅持只賣書」的口號,但其主要銷售策略卻是長期折扣,這口號恐怕讓許多書店只能苦笑。

新興連鎖品牌則持續積極擴點,TSUTAYA BOOKSTORE與潤泰集團合作的第三家店(台灣第五家分店)本(12)月6日於南港共構商場開幕,500坪的面積亦居五店之冠。近年書店開幕的新聞經常出現在財經新聞的房地產報導裡,我已於去年寫過相關文章討論這個奇特現象,今年中又因善於營造品牌話題的青鳥書店與達永建設合作,以「會消失的書店」為號召進行為期半年的快閃銷售(其實就是接待中心),再次引發書店是否成為「炒房幫手」的討論。

事實上相關的合作案並不止於此,合遠建設的重畫區大型建案也找來紀伊國屋規劃圖書館(資料來源),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房子因為書店、圖書館而更好賣,或賣到更好的價錢,我沒有研究。不過廣義地說,這是都市發展長久以來的爭議。當文化成為環境資本後,縉紳化似乎成為不可避免的進程。對我而言,開書店最重要看的還是兩種本事:選書的本事、做生意的本事,缺一不可。從此角度觀之,青鳥書店今年一口氣在南北各展一間店(大稻埕青鳥居所、南國青鳥),至少是有一種本事的。

  • 特色及小型書店

在新竹耕耘有成的「或者書店」,在舊城區打造「工藝櫥窗」,選書類型以工藝相關為主,也有精緻的藝品和餐飲體驗。引頸企盼許久的「中央書局」終於開始試營運,明年1月正式開幕。屹立公館40年的老字號出版社書店「聯經書房」,也在整修後以全新面貌登場,除了自家出版品外還選了不少他社書籍,相得益彰。

huo_zhe_shu_dian_.jpg
或者書店(取自臉書粉專

未開幕先轟動的「銅鑼灣書店」以群募方式籌備書店資金,創下當日達標紀錄,應該是今年最受矚目的書店新聞。其實要開一間書店並不難,參與群募的許多人都是藉此機會表達一份支持與敬佩的心意,實際的營業與維運才是真正的考驗,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小書店今年也增添不少生力軍,例如位於貢寮的「貢寮街有機書店」希望打造多元的文化聚落,更聯合附近地區十數家書店,創立「東北角閱讀聯盟」,未來勢必精采可期。從友善書業合作社的社員名單觀察,新加入的社員似乎更多元,包括複合空間、主題社團(登山、有機飲食等),很多「非每日營業」或「只營業半天」的類型,這或許是斜槓時代對閱讀文化有興趣的創業者,新的營運模式。

另一方面,幾間老字號的書店熄燈仍讓人惋惜。獨立書店的前輩「東海書苑」於4月23日結束營業,雖然2月時已新開了「邊譜」,但舊的空間總保有不同的記憶。台北重慶南路書街代表性的建宏書局在營運45年後,於9月22日正式結束營業,在臨別之際,貼心安排會員能在10月底前將資格轉移至同一條街上的三民書局。台中的豐原三民書局,曾是戒嚴時期黨外人士的聚集地,也在營運41年後,於9月30日拉下鐵門。飛頁書房亦於日前宣布將營業至12月31日止。

場所總是承載著記憶,尤其書店經常與成長過程密不可分,懷抱著情感是自然之事。不過身為從業人員,有時不免覺得與其痛苦支撐,放手可能是艱難但正確的決定。更希望讀者與其等到要歇業了才感嘆緬懷,不如平常就多逛逛書店、買買書。

feng_yuan_san_min_shu_ju_.jpg
豐原三民書局吹熄燈號(取自臉書粉專)

四、現象觀察

  • 書店職人百百種

前陣子聽聞關於「獨立書店是否該同時推薦同一本書」的討論,在人單力薄的小書店裡,要推薦一本書經常得用上很大的力氣,如果能集合眾人之力,想必會更有效果。不過另一方面,獨立書店的精神就在於「獨立」,讓多家書店一起推薦同一本書,可能有些人會覺得與自身想法背道而馳。

對連鎖及數位通路而言,推薦的聲量則是愈大愈好。年度百大就是一個重新曝光的好時機,除了暢銷榜外,年度選書、榜單邊緣的遺珠,都可能出現在額外規劃的推薦主題中。實體書店經常標榜店員觀點,其實網路書店的策展也十分有趣。除了讀冊近乎自暴自棄(?)的哏玩不完,博客來今年把圖書部同事推到第一線的做法也讓人眼前一亮,似在宣告「網路書店的『店員』也是活生生的人」,讓網上購書不再只是對著冷冰冰的螢幕。

一般而言網路購物的品牌忠誠度較低(價格忠誠度則較高),不過當連鎖書店將消費體驗擴展到活動、文創商品乃至飲食、裝潢時,網路書店卻反其道而行,以主觀、個人的形象行銷品牌,此中反差頗堪玩味。

  • 紙本書 VS. 電子書

2007年,美國亞馬遜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那段時間實體書店裡充滿焦慮的討論不時出現,彷彿威脅迫在眉睫,書本的「虛實」到底如何整合,沒人能給出具體的答案。10年之後,台灣的電子書才看見曙光,但此時實體書與電子書兩者早已非競爭關係,反而成為相輔相成、互利共生的狀態,如今甚至可以在實體書店買到電子書閱讀器。

在各家報告中,電子書總是一片欣欣向榮,所有的圖表都是一路往右上方衝刺。博客來今年電子書業績成長超過一倍;讀墨更首次上看億元營收。報告中亦都提到,電子書能否與實體書同步上市,對銷售具關鍵性的影響。紙電同步在宣傳上必定有加成效果,減少「想看的買不到」或「默默上市無人知」的窘況,更有機會搭配通路推薦獲得更好的曝光。

mooink.png
讀墨推出10.3 吋 mooInk Pro引起關注(取自官網)



電子書還有另一項特質。由於連鎖書店只陳列長/暢銷書,小型書店又有品項無法大量擴充的限制,以及網路書店介面改以搜尋功能為主,難以輕易觸及其他書種的情況下,電子書平台反而能夠容納浩瀚書海。尤其當舊書突然受到關注時,只要版權允許,電子書有不受庫存影響的優勢,能夠無限銷售。

  • 商品力 VS. 基本功

由於書市不振,通路的折扣經常性地退到77折、甚至75折,出版社為了維持成本,只能提高書價。長期人力不足、低薪高工時的環境,難以進行常態性人才培育,新進編輯可能待不了多久就打退堂鼓,能待下來的也只能自立自強,因為資深編輯忙著算損益、開會、趕書⋯⋯長期下來導致工作品質下滑,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近年出版品的錯別字大幅增加。

出版是完完全全的內容產業,不管是為了封面設計和獨家贈品焦頭爛額,為了如何投放社群媒體的廣告而苦惱,或為了尋求新的內容傳播管道而跌跌撞撞時,或許都該偶爾停下腳步,back to basics,畢竟唯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建構真正的商品力。

延伸閱讀年度好書之外》2019出版回顧&感懷先行離去的創作人

chu_ban_guan_cha_da_shi_ji_w1200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12-25 19:04
OB短評》#222 穿越腦洞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來自精靈世界的人類奇幻百科

Книга, найденная в кувшинке
斯薇塔.多羅謝娃(Sveta Dorosheva)著,承影、鄭琦諭譯,漫遊者文化,120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獨 
纖細繁複的線條,描繪出絢麗多彩的世界。作者化身為小矮人,以精靈充滿自然感染力的眼光,帶點玩性與嘲諷,折射出人工世界的荒誕無趣,顛覆想當然爾的價值規約,文字與圖畫完美契合。【內容簡介

莫那利的機器

Le Macchine di Munari
文、圖: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楊馥如譯,大塊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無論是用黑貓、小鼠、熨斗和鴨子來演奏皮費洛笛,還是讓鴿子牽動木尺,迫使懶惰小狗搖尾巴,作者半世紀前的創作,將機器由生產文明或戰爭的制性裝置,轉化為實現幻想的魔法,透露出以童真趣味對抗工業文明的深層思維。【內容簡介

優質國度

QualityLand
馬克–烏威.克靈(Marc-Uwe Kling)著,姬健梅譯,皇冠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樂  
結合德國文化裡法西斯主義與官僚主義傾向的反烏托邦小說。跨國企業以人工智慧演算法,替每個人分級,決定音樂與食物愛好,無論約會分手偷情都幫你想好最佳解方,虛構的嘲諷其實離真實不遠,已有強國實施書中的信用分級,書裡不少組織縮寫也幽了西方企業集團一默。【內容簡介

夏之門

The Door into Summer
羅伯特.A.海萊因(Robert A. Heinlein)著,吳鴻譯,獨步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樂 
迥異於許多科幻小說,本書的時空旅行跨幅只有30年,突顯的議題也相當接地氣,包括世代間的齟齬,以及法律因何限定專利權等的權利時限,在生命長短與時移事往間玩出科幻新意。【內容簡介

夢的化石:今敏全短篇

夢の化石 今敏全短篇
今敏著,馬世儀譯,大塊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多數讀者都是由回溯的方式去理解今敏,或者只識得他成為大師後的姿態,很少順時的、由歷史的角度去看待今敏的創作人生。本書可以視為理解今敏早期的重要進路,筆法和敘事充滿著大友克洋的影響,也暗藏他個人的風采。從原點出發來理解大師一生的創作,別有一番深入的樂趣。【內容簡介

初戀

ファーストラヴ
島本理生著,楊明綺譯,采實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樂 
連犯人都無法覺察犯罪的心理動機,只有當心理諮商師抽絲剝繭至可以同理的一刻,真相才逐漸浮現。本書特色是推理小說必備的懸念,以及日本社會視而不見的性暴力,為小說增添了社會寫實面相。【內容簡介

江湖無招(1-3冊套書)

王駿著,鏡文學出版,1260元
推薦原因: 樂 
流暢易讀、考據用心的歷史小說。文字風格讓人聯想到王度廬以及早期的金庸風格。晚近類似型態作品較為少見,本套書為近年來台灣作家在這個領域的重要之作。【內容簡介

 日本千年歷史之謎

從邪馬台國到象徵天皇制,29個難解謎團探索
日本史の論点-邪馬台国から象徴天皇制まで
倉本一宏、今谷明、大石學、清水唯一朗、宮城大藏著,任鈞華、龔婷譯,遠足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本書提出的29個日本史問,精簡犀利,等於把邪馬台國到泡沫經濟的歷史環節一個個挑出來,打磨一番再串起來,內行外行各有門道熱鬧可看。有趣的日本史入門書,適合作為進入博大精深日本史的敲門磚。【內容簡介

神話與日本人的心

神話と日本人の心
河合隼雄著,林暉鈞譯,心靈工坊,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由傳說沉潛入神話,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解析日本神話,從吸取各種矛盾與雜質元素的泥壤,提取出日本國族的集體潛意識,引渡至現代心理趨勢,試圖為科學理性無法抵達的現代人心靈開啟出口,立意宏大。
河合隼雄到底目光如炬,日本神話經他一番解析,處處玄機,深度廣度皆可媲美希羅神話。漢文化裡族繁不及備載的神譜,包括楚辭或雜記裡的那些散神散仙,至今都還在等一位通解人性的現代知音。老用孔子的觀點看鬼神,如仙俠劇流,是很難登仙的。【內容簡介

慣性思考大改造

教大腦走不一樣的路,再也不跟別人撞點子
Deviate: The Science of Seeing Differently
畢.羅托(Beau Lotto)著,許恬寧譯,時報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有圖有真相,卻有更多的假相。作者透過那些我們從小看到大的錯覺案例,一一破解大腦的演化設計與詭計,對錯覺和慣性多一分覺察,對世界的本質就多一分理解,看來這不只是創意的源頭,還是開悟的必要條件。【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詩人計畫.吳俞萱》全然敞開的觀看,空無一物的擁有

吳俞萱,生於1983年,台東人,寫詩、影評,策劃影展與讀書會,曾於苗栗全人實驗中學任職教師,現階段正專注於教育可能性的認識與開拓。個人部落格為:你笑得毀滅像海。著有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沒有名字的世界》,電影文集《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文集《居無》、《逃生》,第6本中英雙語攝影詩文集《忘形──聖塔菲駐村碎筆》,於今年(2019)年底以獨立出版的方式面世。並製作有跨領域詩歌展演《交換愛人的肋骨》、《沒有名字的世界:用聲音和肢體寫詩》,於竹圍工作室、台北市立美術館等場地演出。

十餘年前,吳俞萱在竹圍工作室舉辦「電影讀詩會」,後來移師到牯嶺街小劇場成為「影詩沙龍」,參與形式為觀賞完當時不易看到的藝術電影,如維克多.艾里斯(Victor Erice Aras)《蜂巢的幽靈》、相米慎二《颱風俱樂部》、河瀨直美《沙羅雙樹》等後,朗讀並討論零雨、顧城、帕斯(Octavio Paz)、普拉絲(Sylvia Plath)詩作,或黃碧雲、川上弘美的小說,自然地感應影像與文字彼此交換的可能性。吳俞萱追求純粹的詩歌、藝術靈魂,跟她的沉默一樣閃閃發亮。

至今仍舊渴望他方、保有充沛移動力的吳俞萱,正在著手全人中學25週年的紀念書,以採訪30位校友、10組家庭的形式,記錄與探討從孤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長大的小孩,擁抱何種未來。

▉純粹地看,空無一物

「幼兒園的時候,」吳俞萱回想道:「我喜歡說謊。我跟同學說,我會飛。而且是動用一切當時所能想到的語言,說服他們。」她會宣告將要飛翔的時間與地點,真的有同學請爸媽帶去吳俞萱預告的台東文化中心,結果根本什麼都沒有,於是氣急敗壞地回頭質問她。吳俞萱裝作虛弱,回應就是因為她洩漏自己的能力,所以法力消失云云。她正色道:「現在想起來,不一定是意識到詩發生,但至少是創造,發現自己有虛構的力量。」

30歲以後,吳俞萱透過不斷回想,重新理解到童年時,雙親對自己後來走向文學、藝術的影響。她提及父親單純帶她去看天空,他們到河堤躺著,沒有目的地望著。「父親就只是跟我一起看天空,這段期間他也沒有跟我說什麼。每天重複看著天空,眼球和天空的距離縮小,甚至沒有距離,天空似乎變成了平面。感覺天空進到眼底,或者是我待在天空裡,有種互相屬於的意味。」

這種不為什麼的訓練,關於空無一物的注視,吳俞萱後來才意識到這正是她創作的態度。眼前坐得宛如靜物畫、但又展現奇怪深度感的吳俞萱說:「不抱持意圖、單刀直入地去看,也就沒有成見,亦無須為事物命名。」觀看本身並非為了發現象徵或隱喻,更不必要邁向系統化。吳俞萱認為純粹觀看的習慣不斷累積為個人的經驗,最後方變成詩歌。

「他讓我脫離現實世界,也養成我的觀看習慣。母親則跟父親不一樣,她沒有直接產生影響,但母親讓我有空間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可以心無旁騖、沒有顧忌,或許可以說是毫無現實感地投入精神與藝術的世界,就因為她一肩扛起現實生活的壓力。」

吳俞萱直言她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研究所沒讀完,也沒關係。她的不少決斷性行動,都是母親放任她自由生長的緣故,包含持續到各地移動的人格特質。「她也許不能理解我所愛的電影與文學,但她會為我收集各種簡報資料,例如費里尼影展,將資訊提供給我。她是完全放下自我,走向我,無論她對我的喜愛與堅持理解與否。」也因此,吳俞萱對母親頗有虧欠感。

dsc08805-bian_ji_-002_1200.jpg

▉對抗霸凌,孤絕至上

13歲時,父親辭世――吳俞萱的國、高中時期也遭受著嚴重霸凌。她輕描淡寫地說:「我讀美術班,畫了三個月的大幅作品會被偷。還有,我的抽屜裡會有各種小動物或昆蟲的屍體,血水滲漏。每天上課我都很緊張,但是表面上我若無其事,因為我不想展現害怕。」吳俞萱想對抗霸凌現象,但並不採取反壓制手段,反倒是接受眼前所發生的一切。而老師無法使吳俞萱信服,她也就不可能向他們求救,吳俞萱沉聲講述:「老師並沒有活出我所相信的生存樣貌,他們的人跟話語並不重合。當時,我沒有可以相信的大人。」

孤立感濃厚的吳俞萱,到了高中讀女校,仍舊維持一貫的態度。在她眼中,周遭充斥著太多無意義的行為,她無法那樣簡單地順從於體系。與其說她特立獨行,不如講吳俞萱的行動與心智異常密合,斷然難忍敷衍輕率無思無想的事物。

高二時,到東華大學參加文藝營的吳俞萱,遇到一首詩,非馬的〈秋葉〉:「葉落/乃為了增加/地毯的/厚度/讓/直直墜下的秋/不致/跌得太重」。昔時現實壓迫感極重的吳俞萱忽爾獲得內在煥然一新的契機,這首詩讓她意識到視角轉換的可能,就像秋天的葉子,換個角度去看,就從凋零淒傷變化為保護秋天的機制,而非慣常的觀點。

「詩讓我反思現實。」吳俞萱赫然領悟:「我不止是受壓迫的被動者,我可以重新凝視厭惡、想遮蓋的現實生活。這並不是真的理解霸凌經驗,只是拉開距離,站得很遠,找到自己為它命名的方式,像找回幼兒園時透過說謊所展示的虛構之力。」令人無可意想的是,後來,吳俞萱從當初在她抽屜塞進動物屍體的同學口中得知,那其實是他表現喜歡的方式。

▉不再偽裝,蛻皮重生

進入大學,吳俞萱坦言一開始想要裝啞巴,「我希望自己是失語症,有種想要將語言從自己身上拿掉的渴望。在這種狀態下,如果有人仍然願意接近我,就不會經歷互相將自我神話的狀況吧,沒有虛飾與形象的營造。」

吳俞萱的老師是《現在詩》的創刊成員翁文嫻(阿翁),她以為阿翁是她真正的啟蒙者。「我交了一堆詩給阿翁,她看了以後,就跟我說,先不要寫詩,生活過好了,詩就會自己跑出來。」

因為阿翁能夠切實解讀波特萊爾、顧城、北島的詩歌,所以吳俞萱信服阿翁的評價。吳俞萱日後明白,當時的她只是堆砌語言,並沒有誠實地面對自身與情感,朝內挖深,「我還活在對自己否定的習慣中,想要透過各種方式遮掩自卑,包含寫詩。阿翁明明要求大家寫一首詩,我卻拚命寫,交出一疊詩。這形同於偽裝。」

吳俞萱聽從阿翁的建議,不寫詩,就只是閱讀文學與電影。隔一年,她看完楊德昌電影《一一》,無法禁忍地完成〈白色的舞者〉。「我的第一首詩歌,雖然還不能算是我真正的語言,所以沒有收錄在《交換愛人的肋骨》,但它有情感與經驗上的特殊意義。」

《一一》的小學男生,由於喜歡的女孩善於游泳,暗自在家憋氣練習,而後電影只帶到男孩走向游泳池,並沒有處理下水畫面。吳俞萱動情地講:「重點不在於他會不會游泳,或者能不能跟女生有進一步的關係,而是他被某個東西觸動並改變了,不再是原來那個自己。我覺得自己就像他,有很深的共鳴。」

看了這部電影,寫下一首詩的吳俞萱,宛如蛻皮重生。她說:「我長出新的眼睛,去看待自己的苦難。」而阿翁讀過這首寫給《一一》小男孩的詩表示,她可以再寫詩了。這像是一則傳奇,或說禪宗故事。有趣的是,翁文嫻對吳俞萱的教導,就像父親帶她看天空,充滿奇妙的意味,都是複雜難解的,似乎行動的本身就是行動的意義,沒有目的,也不需要附加的概念。

▉進入他者,完成合一

到了〈愛情常態〉系列,吳俞萱認為她的詩歌才是真正的完成體,「我貼近那些人事物,強烈地看見自己,跟我所書寫的對象合一。我進入他者的內在,有所理解,退回來,保持距離,再以自身角度去看待。以前是第一人稱視角的寫法,總是把自己的感覺投入或假借他者訴說。但〈愛情常態〉是足以創造情境,帶別人一起進入,同步體驗我所感覺的,而非最初的直接陳述。」

吳俞萱總是不願分析、追溯自己,「那不是我跟自己對話的方式,我沒有那樣的熱情持續整理、關注自身。我不想命名自己,也沒那麼在乎。」這是吳俞萱(以及她的創作)極其特殊的部分,她對自己是什麼、如何組成不感興趣,許多創作者終其一生追尋的自我難題,於吳俞萱而言並無急迫性,無怪乎她會寫出〈日常〉:「日復一日/每個人吃掉別人的塵埃/又在自己的胸口/堆積別人的塵埃」(收錄於《沒有名字的世界》)。

始終想要前往他者的吳俞萱,專注地凝望讓她的內在鳴叫起來的美麗者,那些詩人、作家和導演,盡皆如同愛情對象,「他們是各種意義上的愛人,我如何被他們影響與觸動。我最想做,也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看著他們,和他們持續對話,把自己變成更好的容器。這是奇妙的交換、相互誘發的過程。」《交換愛人的肋骨》確乎是他者之書,無可見得吳俞萱的個己經驗,唯她的存在感、獨異個性與風格,卻能夠透紙而出。

「當我一心一意趨向某個對象時,就是愛情,包含愛人與小孩,抑或各類型的創作者,這些全部都是愛情。」吳俞萱鍛鍊自己的眼睛與想法,以牢固精確的語言,去捕捉那些一閃而逝、每一個鏡頭和每一行詩句的邏輯,與及人的心靈宇宙。

jiao_huan_ai_ren_de_le_gu_-tile.jpg

吳俞萱說,《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跟《交換愛人的肋骨》的態度是相近的,「只要世上有更好的藝術存在,能夠直接跟那些創作者連結,就算隨地腐朽了也沒有關係。在那個階段裡,我總試著在作品尋找與他們的共同血脈,想要變成他們的小孩。」頓一頓,像是靈光閃過,吳俞萱說:「如今回想,我的每本書的書名,都是當時生命狀態的代稱。」

▉無須惦記,不必丈量

在高雄,面對烏煙瘴氣的工廠環境,吳俞萱無意識地拍下有感覺的現場,再依據照片,完成攝影詩集《沒有名字的世界》。「我開始張望與我無關的東西,包含工業城市與裡面人的生活樣貌,比較脫離對文學藝術的倚賴。我同時也就更明白,自我其實無須惦記,也不必丈量。我可以走出自身侷限,重新看待被自己忽略的世界。」而後的《居無》,吳俞萱說:「我好像可以無時無刻居住在一無所有、但又什麼都擁有的狀態裡。」

第五本書《逃生》,吳俞萱則是在思考著:「小孩出生後,我就在想,逃生究竟是逃向生命,還是逃離生命?這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同時也是我一開始當媽媽、面對一個實在的生命的矛盾心情,滿有雙重性的意味。」

《逃生》僅限定於寶藏巖的尖蚪販賣。她直言:「把書放在我確定很喜歡的場所,確定周邊擺的是什麼書,是我想要做的事。」早在書成形之前,其實它在吳俞萱心中就已經長好了,她似乎能夠知道每一個細節。真的進入出版環境,還是會因為各種規限而有調整,唯她更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方法發行與銷售。吳俞萱總是堅持選擇她最想選擇的,而顯然她也不是那麼在乎書究竟能夠賣多少。

即將出版的《忘形》,採取中英對照的形式。吳俞萱指出這本書的核心:「並非要否定形體存在,而是不被各種形體、概念與現成事物拘束,我可以混雜地去看待、思維。好像也是在說,體系不再能構成我的限制。」

▉完全敞開,保持移動

「我的每一個選擇,都沒有看到後面的痛苦。換句話說,我常常沒有別的選擇。」她遲疑幾秒,「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我只想選擇最想要的,所以那也是我唯一能選擇的。而痛苦是選擇的後果。於是看起來,我好像是主動迎向痛苦。」如溫柔生產也是,吳俞萱沒有循一般管道在醫院系統待產,而是請助產士協助在家中分娩,不接受麻醉,心智清醒地迎接兒子的降生。吳俞萱坦言:「這種絕對感,我不曉得從哪裡來的。但我的確不讓自己安逸,始終想打破現況。」

生產完後,吳俞萱覺得心智的反應變慢,某種速度感消失。為了恢復專注力,再加上她於全人中學所認識的山友,不少人都施行斷食,是以,吳俞萱每個月至少會有7天連續斷食,當然還是會補充酵素,「現代人的問題往往是營養過剩,而非不足。適當的停止進食,能讓身體自我修復。」吳俞萱因此能睡得少,但精神會更集中。如許藉由飢餓維護健康的方式,也可見得其意志力的強大。

會有《沒有名字的世界》也正因為她不想自我重複,無論是觀看的方式、語言的慣性,又或文字的挑選,「當我發現自己活在固定的模式裡,我就會想要讓它瓦解,重新再來。」多年來她總是不定居在同樣的地方,一如《居無》所諭示,保持移動,生活宛如冒險,縱然結婚生子,吳俞萱還是吳俞萱,悍然出發如她所寫的〈我們的卑微向我們施咒如許〉:「何時我們向自己施咒/如蛇敏銳/如鴿單純/在邊界永遠地走」(《交換愛人的肋骨》)。

拒絕原有或已知方式的吳俞萱,現階段覺得創作不是非要不可,寫詩也是可有可無,「或許是因為我感覺到語言的力量,已經可以駕馭我所見的世界,然而這是危險的觀點。世界遠比我的語言更為複雜、深刻。」

相信書寫可以掌握或征服自身經驗的想法,本質上是荒謬的,她望著訪談地點由窗外透進的午後光輝,「詩歌可以召出此時此刻的光嗎?」她搖頭,兩眼發亮,「我想回到小時候看天空那樣的沒有目的,以無意識的方式看眼前所有事物,只是單純的看。盡可能不讓語言闖進任何我的經驗,完整地感受當下。」

對受過文學藝術訓練的人來說,語言總是搶在經驗發生以後,立即生成在腦中,那就像是反射動作,無法停止思考。吳俞萱這幾年反而更願意進入中斷的境界,她禁止自己產生聯想,回復到絕對的看,不抱成見,也沒有企圖。我不由聯想到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從閱讀海浪開始的《帕洛瑪先生》,一路持續觀看與思索,直到發出浩歎也如的大哉問:「但是如何能夠把自我擺在一邊,同時又觀察事物呢?」

「丟掉其他的,想要向各種東西完全敞開。那就像是空心地去看世界,而我和世界之間沒有語言。」這也是為何吳俞萱將小孩命名為川的緣故,「這個字的筆畫,沒有連接,也就是沒有阻隔,任憑事物流過,想要擁有也沒有辦法。」

本次拍攝的視覺,是請穿著白衣的吳俞萱拿著赫蕉――與天堂鳥類似――她的臉掩映在火紅大塊葉片之間,畫面又激烈又深邃,隱隱暗合她的特質。訪談時,吳俞萱放下可以占滿整個桌面的宣紙,上頭認真寫著筆記。不用筆記本的她,喜歡一氣呵成的書寫與思維,翻頁的動作帶著阻斷性,她無法接受。單單是這個細節,就可見得她靈魂裡對完全自由的追求。

dsc08813-bian_ji_-003_1200.jpg

wu_yu_xuan_wang_xing_feng_mian_500x304.jpg 忘形──聖塔菲駐村碎筆
作者:吳俞萱
出版:吳俞萱
價格:360 元
購買:可至全台獨立書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12-24 17:57

頁面